医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2023-04-06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该品通过3家省级医院临床试用,经北京和广西医学专家鉴定,认为“降脂降压效果好”,“能扩大心脑动脉流量,改善心脑电图以及微循环”,“对治疗心脑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高血压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我将其转化做医学应用,让人们自己治愈病症。13年来,大量患者饮用后反映真正治愈了冠心病、高(低)血压和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饮用2~5个月内,消除症状,停服药物,血压正常;冠心病患者饮用3~5个月逐渐减轻至消除心绞痛、房颤等症状,不再服药,饮用1年左右心电图正常,经冠脉造影扫描无明显狭窄,表明冠心病痊愈。还反映许多衰弱器官被修复,让前列腺增生、慢性咽喉炎、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慢性胃炎、肠炎、胰腺炎和胆囊炎等不药而愈;2型糖尿病患者是因为胰岛衰弱致病,饮用该水半年至1年,逐渐减药至停药,而血糖尿糖正常,表明胰岛已自动修复,说明可根治糖尿病。尤其是中风后遗症患者饮用6~7个月,可逐渐减轻至消除肢体和语言障碍,表明饮用该水能让寿命很长的神经元细胞逐渐修复,奇迹般地恢复肢体和语言功能。又因胸腺和脾脏两个重要的免疫器官被修复和增强,显著提高免疫力,使人少生病或不感冒(详见:nnzk.com或gxnnzk.com)。这种在患者身上实现多病同治的现象,产生了任何药物未曾实现的奇妙功效,是转化医学的重要成果,充分反映饮用优质小分子团水是当今最有效、最治本、最经济的理疗方法,目前在世界上是首创的。

为什么饮用优质小分子团水有以上神奇功效?因为人摄入水和营养,都作用于细胞膜和细胞。细胞生活在细胞间组织液中。而两位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进一步对细胞膜通道结构和机理做研究,证明代谢紊乱的患者是由于细胞的糖脂通道和闸门受到损伤,糖类脂类物质不能正常地进出细胞,才使糖脂代谢发生紊乱,从而形成糖脂病(三高四病即心脑血管病)。由此荣获2003年诺贝尔奖。当糖脂病人饮用优质小分子团水,内含五、六个水分子的簇团多,直径小于1.4nm,比细胞膜上2nm水通道更小,容易进入细胞,使细胞重新充满活力,修复了糖脂病患者细胞膜上受损的糖脂通道闸冂,当患者合理膳食,体液逐渐正常,使细胞正常地代谢,排出多余的糖脂和废物,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逐渐逆转至消除动脉粥样硬化,逐渐使细胞和体液健康,而祛除以上糖脂病。饮用优质小分子团水能使体细胞健康,从而修复衰弱器官,发展至全身健康。这是全世界医学界千百年来未曾敢想的,是靠药物未曾实现的,是中国基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医学应用的杰出成果,攻克了原来务必“终身服药”的三大病症,将为人类造福千年万代。

上述医学上经过实践检验的惊人的发现,是千百年来医学上旷世未见的阶段性成果。我已决定与权威医学研究机构和医科大学合作研究,申报国家科技惠民计划,让人们以此根治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将写入医学殿堂的教课书。

(彩色广告见封三,联系电话:0771-3937093)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临床后期的教学是前期理论课课堂讲授知识的延续,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衔接好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临床后期实习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变的一个阶段,它关系到能否顺利完成医学生向医生的过渡,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质量临床实用型人才。课题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以提高临床后期教学质量为宗旨,培养实用性临床医学人才为目标,探索学校临床后期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借鉴已有的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模式,逐步提高临床后期教学质量。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教学模式 改革

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在后期教学实践过程中在加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对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强化。在临床专业的大后期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将医德与医术有机发挥和结合,做到精益求精,德能高上。

一、医学教育的现状

1.招生规模与教学病人的影响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招生专业的增加,原本的实习单位逐渐出现实习生人数多、教学压力大、带教老师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法律知识的普及,病人对知情权、隐私权要求越来越高,临床教学医院将病人的病情示教给学生的做法遇到了法律的挑战,病人往往不愿合作,导致教学病人相對缺乏,给临床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传统教学模式的存在

教学手段与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主线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理论脱离实际。长期以来盛行“灌输式”“填鸭式”传授教学法落后,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因此,必须更新教学手段。

3.临床教学意识的程度

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医院教学意识不强,有重医疗、轻教学、轻科研的现象。繁重的医疗工作造成临床教师很少有时间开展教研活动,对教学工作满足于应付。医院“全成本合算”“病人选医生”的医疗模式的开展,临床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医疗上,对实习生是“重使用、轻带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对此,医院要进一步更新观念,采取有利措施,鼓励临床教师从事教学,同时与职称、奖金挂钩,正确处理医疗与教学的关系。

4.教学基地的经费投入

由于医院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加之教学投资长见效,不少医院用于教学的投资严重不足。因此除学校要逐年增加教学基地投资外,医院本身每年应拿出医疗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教学。形成医教相长、共同促进的新局面。

5.教师队伍与素质的建设

目前,本科院校占领了大部分优秀医疗资源,医学专科教学基地教师素质相对较低,部分教师带教意识不强,带教经验不足,带教水平不高,动作不规,考核不严格,让学生顺利过关。因此,需加强医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师资水平;优化考核制度,加强学校与教学医院的联系与管理。

本课题以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从医学专科层次探讨临床后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逐步提高专科临床后期教学质量提供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医学水平发达国家,如美、德、法等国的医学教育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并着重临床后期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美国是当今世界医学中心,对医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特别重视临床后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德国医学教育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注重临床前期课程与后期教学的融会贯通,同时因其治学严谨,在临床后期中对学生考核要求严格,每年都会淘汰一批不合医学生。法国医学教育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践,进入临床后期教育早,体现临床教育模式的实质。医学水平发达国家都以临床后期教育为重点,培养出实用型医学人才。

我国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是由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组成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其优点是能体现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基础性、完整性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方便了教学的实施和管理,对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体现了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互相脱节的缺点。因此,我国逐步探索新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临床后期教学方法:包括有实行基础与临床整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分散教学,早期接触病人,提高临床后期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推广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的临床实践教育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重视临床后期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后期教学模式的改革

随着全国教育机制和体制的改革完善,医学教育也需要进一步完成改革。首先需要了解师资队伍素质,了解教学模式,了解学生考核成绩,收集学生对带教老师及教学医院的评价,最后进行整理信息、总结并分析。对临床教学的师资队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学生管理、学生反馈信息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

(1)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了解教师的学历、工作经验、继续教育等情况,视情况对教师进行培训与进修。

(2)调研了解当前的教学模式,了解临床后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后期学习过程中注重发散思维,改变思维方式。师生之间多多相互提问,相互谈论,加深知识经验。

(3)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对包括专业知识、思想教育、学生考核成绩在内的情况有所掌握。

(4)加强学院与附属医院的联系,控制合适的学生规模。同时注重加强对医学生的培养。在后期的实习过程中,要明确实习医师的规范标准和原则,坚持“实践是检验正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事求是,主动创新实践,而不是局限于课本。中共中央明确指出,医学高专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为基层和广大新农村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为农村社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实用性临床医学人才。实用性医学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医学生的临床后期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在医学教育的改革形势状况下,结合我院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认真分析研讨后得出临床后期教学模式的改革实在必行。在学院后期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学生自我的提升,方能培养出优秀的临床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翁孝刚,张慧勇.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后期教学模式的思考[J].医学教育和管理,2011,21(5):442-443.

[2]张力,唐乾利,李杰辉.PBL教学法在中医外科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011(1):97-100.

[3]汪国翔,莫启章.对医学院校后期教学中临床思维培养的思考[J].大众科技,2013,15(166):275-276.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基金号:2012-614。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建设;探索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Construction; Exploration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变革: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意见中增设了医学专业学位[1];2014年教育部、卫生计生委等六部委按照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形成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意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实施医教协同为重要举措,构建中国特色的规范化、标准化医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拉开了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大幕,该文件指出“自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四证合一”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正是将医疗与教学衔接工作的产物之一[2];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并印发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3]。在此背景下我校在全面贯彻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同时,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与模式进行了全面建设。

2014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意见》[4],2015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于管理的意见》[5],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彰显了国家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高度重视[6]。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体系处于核心环节,也势必服务于当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和教学实施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获取科学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重要途径,是研究生拓宽知识结构、形成批判性思维、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基础。

1 做好顶层设计,抓好办学方向与定位,制定符合我校校情的培养方案

1.1 找准定位是国家教育发展大计

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来发展我国的教育[7]。根据这一主线,我校从自身发展历史与背景出发,不断摸索并找出我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与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方式的应用、培养模式的改革均要服从这个大局。

1.2 明确培养目标,科学修订培养方案

研究生培养方案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顶层设计的作用,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实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定位及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模式、教学与培养方法、岗位胜任能力、学位论文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为了使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适合新的教学模式转变的需要,适合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需要,2019年我校开展了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新培养方案中满足了上述的基本要求,并在上一轮培养方案运行的基础上在实施工作细节方面进行了优化。

1.3 培养方案中科学设置课程结构

課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中的基本框架,以研究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结构是顺利开展不同培养目标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依据。根据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设置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专业课的类别。课程设置强调学科本位、社会本位及个体本位[8]。即突出满足学问与技能等系统知识的需要,从满足社会需求、有利于国家利益与社会发展出发,同时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结构设置中更加突出社会本位价值体现。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选修课在全部开设课程中的占比。提高研究生根据专业需求、专业领域及感兴趣的方向等获得知识选择的自由度和灵活度,达到研究生培养个性化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实践教学课程比例。以培养岗位胜任能力的高级专业医学人才为目标,增加了临床技能实践课程。该课程由我校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承担完成,研究生通过实践课程能系统的掌握各类系统的临床技能操作,如胃镜、胸穿、腰穿等,增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研究生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证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的考试,实践课的增设使课程的设计更具实用性。另外,在课程体系框架之外前沿课程、急需补充的特殊的专业知识采用专题讲座、学术讲座、线上讲座等方式进行辅助补充教学。

2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围绕国家临床专硕教指委的指导意见,我校践行以下课程建设工作。

2.1 完善课程教学相关文件,制定课程建设方案

研究生课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意见》(教研[2014]5号)文件精神,我校制定了《牡丹江医学院研究生课程管理暂行规定》《牡丹江医学院研究生授课教师管理规定》《牡丹江医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制度。结合制度要求,明确开课条件,如教学团队、教学目标、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评估等必须达到文件相关规定的要求。同时我校实行竞课动态调整机制,应选课程人数未达到30%,且人数低于10人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当学期不得开课,连续2学年暂停开课的课程建议重新进行课程建设或调整培养方案。故课程的保留与淘汰不但要经过学校专家评估、同行评估,更要通过研究生的评估(通过座谈、问卷调查及每年选课比例及人数)。

精品课程的建设。我校对于新增课程、重点建设课程及校级精品课程给予项目经费支持,建设周期一般为两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动态调整及及时更新不适应时代需求的课程的效果。并在课程建设中对案例教学、双语教学、交叉学科整合课程给予政策支持。将精品课程建设成为面向全校开放的公开课程,并与平台合作上传网络视频,资源共享;邀请学科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导师及博士定期做专题讲座,介绍自己从事的最擅长的科研及医疗领域,拓展培养计划知识面。

课程运行的管理。①规范任课教师调串课管理:调课需要有学院主管领导、研究生处培养科签字审批,每学期调课累计超过4学时须由研究生处主管领导审批,同意送至研究生处培养科备案。每年度定期公开调串课比例的统计结果,对于调串课比例超过学院开设课时总数8%的学院下发整改通知。②规范任课教师资格管理:为了发挥优质教师的优势及避免个别教师为了晋升职称而轮流增加课时,从而影响课程的衔接与质量,文件对担任教师的职称资格及学位有明确的要求,并且根据每门课程的学时数不同对担任一轮课程的最多教师数量有相应的规定。

2.2 责任分工明确,临床专硕学分互认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角色具有特殊性,即“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既要完成学校研究生培养计划,还要同时在基地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使得学生课程学习时间紧、压力大。如果学校本部安排的教学与医院住培办共同安排的课程学习衔接不好,极易发生教学内容冲突与重复。为了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质量与效率,我校明确了学校研究生处、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培养单位)、学科及附属医院规培办的教学管理职责分工。在临床医学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与组织下,科学合理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实行学分互认。一些课程如卫生法律法规、预防与公共卫生、循证医学等课程既是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又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的理论课程,研究生培养单位与规培办协作,由规培办组织课程与考核,由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成绩及学分认定,报至研究生处进行学分互认。既减轻了研究生负担,又完成了国家与学校要求的培养计划与规培计划。

2.3 加强实践教学,增加能力培养

我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增加了2学分36学时的专业课,其中18学时为满足各专业需要设定的自行开发课程,另外18学时设置为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增加实践能力的培养,凸显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在课程教学方法中增加案例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相结合[9],这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中非常适用,同时增加在课程体系中案例教学课程的比例,培养研究生的思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校临床教师定期组织案例教学会议,有经验的临床教学人员收集制作案例上传至案例库。同时定期在教学医院开展专题讲座,进行由理论转变为实践应用的过渡课堂,对专业研究生能够扩展本学科以外的临床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种教学方法对理论課程体系产生了极好的辅助作用。

我校重视全国临床实践类大赛的参加与评比,重视参赛前的实践训练过程。参赛前由学科组织针对大赛项目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并由所在培养学院进行监督管理,最后由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进行把关审核,成绩优秀的学科团队才有资格参加大赛。学校按照培训过程中实际产生的工作量给予培训教师相应的课时费用。对于参赛获奖的培训教师、带队教师及参赛队员给予奖励。此做法保证了参赛的质量、锻炼了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科教师团队的荣辱感并传承了优良的教学与参赛的作风。因此我校在参与的全国性临床技能大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4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是课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校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且与课程建设项目的设立进行交叉管理。针对我校研究生教育中急需改进的课程、急需完善的管理模式及急需改革之处设立教改项目立项资助,并在结题验收过程中向全校公开结题成果,优秀的成果给予全校推广。

2.5 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辅体系的研发、合作与应用

随着我国信息化爆炸式的发展,利用大数据及网络教学必不可少。网络课堂的开发、建设与研究生院校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利用网络平台授课,临床医学专硕研究生可以灵活安排时间,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课程学习。我校作为全国医科研究生院校联盟会员,参与共建与使用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同时,我校也借助国家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教指委合作的学堂在线平台向我校研究生开放网络课程,共享国内知名大学的精品课程,提升我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也解决了具有临床医学专硕同等学力人员授课困难的问题。

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联合研发研究生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应用可贯穿研究生教学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对研究生学生网上课程选修、师生互选、下达授课教学任务、结业成绩录入及提取、三方监管查询、学位审核等功能。有效地对相关教学信息、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等进行存储、分析、汇总及数据挖掘,及时发现研究生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提高研究生教学培养质量。同时我校依托于信息化系统开发公司积极建设研究生教育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投入与使用可使研究生教育工作真正的形成闭环式管理,在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办公同质化及各部门工作衔接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3 课程评价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卫生部、教育部于2008年先后联合印发了《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印发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全方位规范了临床医学教育质量管理[10-12]。从课程学习与考核、临床能力训练与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规范[13]。我校针对课程质量保障评价做出了以下工作:

3.1 成立校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成立以培养学院为单位的培养指导分委员会

各学科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的课程分为两方面评价:结合学科(专业)意见及学生反馈意见,研究生培养单位开设的课程由本单位负责组织培养的指导分委员会评价,再由课程所在培养单位及授课对象所在其他培养单位进行联合评比;不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开设的其他教学单位负责的课程,由授课对象所在培养单位与课程所在教学单位联合进行评比。同时各培养单位及教学单位应提交课程质量评价过程记录。校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对于各培养单位申报的重点建设课程进行评审,评审过程中结合授课对象反馈、专家听课质量评价、学科(专业)评价等对提交的课程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并进一步提出指导意见,同时对下一次修订培养方案积累经验。

3.2 建立常务研究生座谈调研制度

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研究生座谈会,由主管校长担任组长,研究生处组织、相关管理部门领导参会,对研究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收集,针对问题有效解决,对研究生教学质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到靶点。

3.3 建立监督反馈途径

在研究生处的网页中公开意见反馈邮箱及电话,研究生可匿名或实名对教学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经学校调查确认后一一进行解决。制作评教App,可以随时进行评教,平台管理员可以及時收到反馈信息,确保问题解决的时效性。

4 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4-15]。①人才培养目标虽定位明确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联系不紧密,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各个课程模块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疲惫。②由于师资队伍培养需要周期,部分特色课程不能开设,或课程内容的质量层次把控需要时间,不能在短时间内飞速提升。虽然我校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专业学位教指委的指导下,在兄弟院校的不断帮助下,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在不断进步。研究生教育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对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探索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EB/OL].[1998-02-04].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5/201402/xxgk_163521.html.

[2] 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EB/OL].[2017-07-0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11/content_5209661.htm.

[3]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EB/OL].[2015-05-029]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23/201506/xxgk_ 189364.html.

[4] 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意见[EB/OL].[2014-12-05]http://www.moe.edu.cn/srcsite/A22/s7065/201412/t20141205_182992.html.

[5]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于管理的意见[EB/OL].[2015-04-13]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504/186490.html.

[6] 韩鹤友,侯顺.郑学刚.新时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5-29.

[7]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2018-09-10].

[8] 王传毅,黄俭.基于价值取向分析的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7):42-47.

[9] 谢晓专.案例教学法的升华: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的融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2017(1):32-33.

[10] 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EB/OL].[2008-08-18]http://www.gov.cn/zwgk/2008-09/05/content_1088322.htm.

[11] 关于印发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9-02-2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4/201010/xxgk_109604. html.

[12] 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EB/OL][2012-05-07]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4/201205/135804.html

[13] 郑飞中,刘洁.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2017(2):34-38.

[14] 张雪,杨超,赵晔,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后师资队伍建设初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8,38(6):907-910.

[15] 禹金蕊,王爱华,焦莉平,等.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1):19-21.

(收稿日期:2020-04-15)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针对《医学物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从八个方面讲述了如何提高《医学物理学》教学质量的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如何将理论联系医学应用实际,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医学物理学;教学问题;教学质量;物理学史

《医学物理学》是物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个交叉学科,是高等医学院校在低年级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它给学生们提供了系统的物理学知识和研究方法,为深入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准备必要的物理基础。然而,该学科包含大量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对学生而言,掌握起来较为困难,学习兴趣相对较低。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医学应用实际,以提升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

一、《医学物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重物理轻医学。《医学物理学》教学内容以讲授物理知识点为主,以医学应用为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物理学体系的完整性,只是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稍加一点物理学知识在医学上的应用,甚至有时因课时有限而只言片语带过。此外,授课教师绝大多数非医学专业出身,对于医学上的应用把握不够准确,缺乏自信,故很多时候直接略过不讲,让学生课后阅读。由于物理学知识点太多、专业性太强、抽象难理解,而医学实际应用举例过少,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大部分学生将该门课程视为最难的公共课程。

2.学生思想认识有障碍。大学生把《医学物理学》看作是跟《高等数学》一样的公共课,不理解学习这门课的意义何在,导致学习积极性不大。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运动形式,而医学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生命科学。因此,学生们往往错误地将物理学和医学分离开来,认为与自己专业无关,单纯地为了考试而学习。

二、提高《医学物理学》教学质量的方法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或教学时间。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医学物理学》课程,且与《高等数学》教学同时,这就给《医学物理学》的授课过程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医学物理学》中大量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均涉及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如电容器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压和电流公式的推导,又或流体力学中泊肃叶公式的推导。若严格遵照课程的讲授顺序,学生还没来得及学定积分,教师讲授起来非常困难,学生理解也很有难度,因此,授课教师在填写教学日历时,需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学顺序做适当调整,比如先讲对高数背景要求不高的内容,例如:机械振动波动及超声波、波动光学及医学应用等,待学生定积分学习完毕后再讲直流电、流体的运动等章节[1-2],此时授课效果会更好。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向教务处申请将这门课程与《高等数学》的教学时间错开,即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循序渐进,更容易接受这门课。

2.重视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在教學过程中多引入临床医学问题,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利用物理学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心脏除颤器在医院急诊科室或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可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去引入电容器的充放电原理,会更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寻找物理学知识与医学应用的对应关系。又比如,讲到流体的运动这一章的血液黏度时,可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思考黏度过高或者过低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通过这样的互动来增加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黏性,调动课堂气氛。

3.把物理学史引入教学中。在《医学物理学》教学过程中加强物理学史的讲述,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物理学史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医学与物理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法国医生泊肃叶,发明了用水银压力计测量狗主动脉血压的方法,研究了血液的流动规律,得出了黏性流体流动的运动规律——泊肃叶定律。此外,加强物理学史的讲述,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3]。

4.授课教师应加强学习以提高自身医学知识水平。要想提高《医学物理学》教学质量,必须将医学与物理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找准切入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物理学知识,而且要了解当下与物理学紧密联系的医学知识,关注最新资讯,与时俱进,把握好物理学和医学之间的承接关系,并将其嫁接到实际教学当中。比如,每章讲授之前,可以利用一些广为人知的临床应用或相关前沿性的医学知识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探寻中间隐藏的物理学原理,让学生感受到掌握这一章内容,能确切地解决实际问题,并非盲目学习。所以,这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教材,还要主动学习、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多鼓励授课教师跨学科交流,组织进修和培训,不断提高物理教师的医学知识水平,不断调整和更新知识结构,促使教学内容向多样化综合化发展。

5.结合实验进行理论验证。实验教学是医学物理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不仅使学生熟悉实验仪器、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及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以加深理解。实验形式可考虑多元化,老师们可提供选题,内容尽量靠近物理理论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与学生专业紧密相关,注意还要考虑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如果课题难度系数偏高,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适得其反;也可设置开放性实验,学生自主命题,在条件允许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完成实验,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和点评,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为学生实施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6.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多引入动画到多媒体课件中,现在的教学基本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黑板教学相比,可节约大量时间,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通过拷贝课件来减轻学生的上课压力。然而,单纯的多媒体教学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因此,如果能穿插更多的动画,通过动画来模拟实验,呈现一些物理现象,不仅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将网络引入教学,利用百度搜索可让学生找到很多相关的知识或视频,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直观地观察现象和理解理论知识。比如,层流与湍流,书本上平铺直叙地讲述很难让学生明白二者真实的运动状态,如果结合网络上的实际操作视频,学生理解起来更为容易。另外,学生也可通过电子邮件等通讯工具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授课教师多联系沟通,增进师生感情。

7.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用类比法和总结归纳法,比如,学生对于流线的理解较为抽象,可拿中学物理中熟悉的静电场中的电力线、磁场中的磁力线与之进行类比,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每一次上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对上一次课的讲授内容进行回忆,同时做好与这一次课的衔接,告知这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之处;本次课结束之时,做好三件事情,第一,对本次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突出重难点,第二,布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印象,第三,提前告知学生需要预习的章节即下次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8.改进考核方式。学生成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80%)。平时成绩主要看学生出勤和是否按时按量完成课后指定作业,以此来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期末成绩是通过闭卷考试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给予评价,考试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等,为了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可多一些加分项的开放性论述题。压缩期末成绩的分值比例,重视平时考查,增加学生学提态度以及其他能力的分值比例,比如,实验操作能很好地考查學生的学习态度和操作能力,可将实验成绩纳入其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通过平时的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提交作业等多方面来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文章提出,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占50%(实验占30%、课堂讨论和作业占20%)较为合适,值得借鉴[4]。

三、结束语

教学质量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提升教学质量是授课教师的责任和义务,需要长期实践摸索。随着《医学物理学》的发展,教学中还会出现新的问题,教师们要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进而促进医学教育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褚巧燕,袁小燕.提高医学物理学教学质量的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3):115-117.

[2]熊兴良,陈龙聪.医学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张令军.谈物理学史在医学物理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0,27(6):2321-2322.

[4]李葵花,边江,谷俊改,谢利德.《医学物理学》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5,32(5):450-452.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不仅需要具有扎实医学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具有探索创新精神的医学工作者,所以科研对现代医学的意义可见一斑。科研素质的培养要渗透在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本文将着力分析科研素质培养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必要性,并探讨其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科研素质 基础医学教育 作用

一、科研素质培养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的入门阶段,是现代医学的基石,抓好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基础医学教育的效果,而且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大有裨益。首先,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以教学为核心和导向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所以在基础医学教育中要教学和科研两手抓。其次,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授课教师的挑战。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掌握理论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科研道德,提高科研能力。对授课教师而言,在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同时,可以对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进行反思,改善自己的授课方式,提高科研水平。

二、科研素质培养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1. 科研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习者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理论。基础医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理论的讲解,更要注重学生参与实验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验与科研中使学生树立对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的认知、认同。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研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掌握医学理论的必要途径,例如在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的教学中,反复的观察和实验是学生掌握医学理论的重要方式,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研作风的重要阶段。众所周知,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晦涩难懂,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尚处于医学学习的入门阶段,过于理论抽象的知识只能让学习者望而生畏,消减学习热情,但是实验与科研却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鲜活,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复杂抽象的科学理论。

2. 科研素质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科研意识,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授课水平。注重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树立科研意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清醒地意识到专业的学习并不只是对课堂知识的掌握,还包括科研能力的养成。通过科研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有利于反思自身的教学方法,改善自己的授课方式;在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同时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树立良好的科研道德,所以这个过程也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准。

3. 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注重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培养创新精神。在培养科研素质的同时,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课堂知识,更要广泛地阅读文献,查找资料,在这个答案未知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易于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跟着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例如,在病理学的教学中,如果学生掌握了良好的科研习惯就会独立探索研究各项理论,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对理论把握的深度,也会使学生在探索中培养兴趣点。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创新对基础医学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可以使科研精神、创新意识深深植入学生的思维,从而推动基础医学的进步。

4. 培养科研素质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阅读文献、书写实验报告的科研能力。培养科研素质的过程并不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就可以完成的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教师要不断转换教学思维,逐步优化教学模式。科研意味着学生自主的阅读查找资料,甄选探索研究结果。广泛地查找阅读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鉴别能力。在庞杂的资料面前学生必然会不断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怀疑精神是科研探索的开端,所以此过程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养成。在科研探索后,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研究体会书写实验报告,有利于学生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直接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

5. 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培养科研素质有利于学生及早的树立良好的科研道德和职业道德意识。基础医学的学习者处于医学学习研究的入门阶段,此时学生的各种观念、习惯尚未成形,学生的可塑性较强,但这也意味着这阶段学习者的判断识别能力不高。若是在这个阶段接受了良好的科研素质培养,有利于日后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并且深刻意识到科研道德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从而尽量避免以后抄袭舞弊等有违科研道德行为的发生。科研道德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人品和对职业道德感的认同。良好的科研道德意味着诚实、信用、严谨、务实等精神,而这些精神恰恰符合医学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所以及早培养良好的科研素质是形成良好的科研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必要途径。

三、结语

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和客观条件。注重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提升科研能力,而且对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推动作用。再者,科研素质的提高是整个基础医学教育教学质量改善的重要方面,科研素质的培养也必然会推动科研事业的进步,推动基础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凤文. 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探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2.

[2]鲁华,石新兰. 浅析提高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3.

[3] 张勇.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 卫生职业教育,2011, 29(10).

上一篇:金融硕士毕业论文下一篇:教育硕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