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写论文范文

2023-04-11

初中数学写论文范文第1篇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毛坝镇民族初级中学 湖北 利川 445400)

【摘要】 随着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尤其需要实用型、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新课改就是要求学生加强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数学课程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研究初中数学课改存在的困境与对策。

【关键词】 初中 数学课改 困境 对策

数学课程对于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數学的教学改革也是当前值得高度关注的一个部分。对于数学课程,不但应当加强学生解题计算能力,而且应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前的初中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数学课程内容过难,学生很容易就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就需要找到数学课改当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以及提出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当前的初中数学课改困境分析

(一)思想观念过于陈旧

在初中的数学课改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也是不尽相同,有些学生就有较高思维能力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课程,然而大部分学生还是普遍感到数学内容过难,难以适应。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以及让学生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但是,大多数学校的课堂依然以教师为主导,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知识。学校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对学生全面发展考虑不足,还是沿用原本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家长还是寄希望于用分数考上好大学,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学生能力以及素质的培养。

(二)课改教材存在不足之处

新课改降低了教材难度,内容变得相对容易,学科体系间逻辑性紧密程度也有所降低。初中生主要通过感性经验发展理性逻辑思维,初中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显著时期。然而新教材也有不足之处,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教材让学科体系间缺乏内在逻辑性,学生不能将知识统一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调用知识的能力;其次,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练习题数目进行精简,增加了一些联系生活的实际问题,但基础知识得不到有效巩固。最后,初中的数学教学内容和高中内容衔接上存在问题,初中高中知识割裂。学生进入高中后,没有初中的铺垫,以后学习难度更大。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不到位

新课改完成后,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改变老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实参与到课堂中,将他们作为课堂主体,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将灌输式方式转向启发式教学,很多老师并没有体会到这一点,单纯认为在课堂上多提问就是启发教育。这仅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从根本上是要教师做好教学设计以及构思,将教材充分吃透,教学观念和时代一致,将新课改的理念运用到实际中。另外,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创造力和想象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以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完善初中数学课改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必须坚持合理备课

教师的教学思想要与时俱进,必须坚持备课全面了解教材,尤其要对知识体系和结构认识清楚。老师在授课中,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特点和需要授课,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过难,要学生能够接受知识,然后循序渐进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其次,教师的教学还要生活化,一方面,要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生活中喜欢的事物带入课堂中。另一方面,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最后,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潜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做到:第一,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把学生带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学习;第二,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的技术,让这些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乐于接受。

(二)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制度

教育不单纯是教会学生知识,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所以学校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发展,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利用一切能够被利用的资源,构建全面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是评价的一方面,另外,要注重学生的各项潜力开发。不但关注学习成绩,还要发展学生多种潜能,强调发展学生们的个性,让学生对自我有正确认识以及评价,从而能够发挥自身的潜能。同时,能够促使老师不断改进工作,让老师、家长以及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创造良好的校园和家庭环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思想观念过于陈旧、课改教学体系改革漏洞、教学方法依然不到位等等。为了完善初中数学课改革,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教师应当积极备课以及完善评价制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积极性、创新教学方式以及转变教学观念、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学生以后的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覃春婵.活动探索创新——谈七年级数学课改的认识[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S1:232-234.

[2]郑毓信.关于课程改革的若干深层次思考——从我国新一轮数学课改说开去[J].开放教育研究,2006,04:19-26.

[3]唐克明.给予优秀,体验优秀,达到优秀——浅谈数学课改教学新理念[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244.

[4]郭理平.初中数学课改中运用综合法教学的几点做法及体会[J].新西部(理论版),2012,08:174+166.

初中数学写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数学竞赛;探索

我们求学生涯经历了很多的科目课程,这些课程对于我们的今后的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高等数学就是众多的学科中的一种。高等数学使我们必修的科目之一,高等数学在我们今后的工作学习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当我们认识到了高等数学的重要性之后,我們就要认真的学好这门功课,如何的使学生们更好的吸收学习这门功课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要针对于学生的特点学习爱好进行总结,以学生喜欢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不断地推动高等数学的进程,使其不断地改革发展,不断地提升高等数学的品质。

1.高等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高等数学的教学理念就是通过简单引导,不断地提高学生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问题的能力,最终完成解决问题目的。怎样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这种独立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呢,我们必须针对课程的内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制定教学方案,然后进行具体的教学,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1高等数学课程的特点

(1)内容的抽象性。数学内容的抽象性给学生造成接受上的困难,如:高等数学中的极限定义证明,微积分及级数的定义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2)逻辑的严谨性。数学逻辑的严谨性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数学的逻辑不仅指数学知识的严密逻辑,更重要的是数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如:高等数学中的定义、法则、定理的表述,以及性质、定理和习题的证明将逻辑与推理相结合,非常严密。

(3)应用的广泛性。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给学生造成了掌握上的困难,如:高等数学中的极限、微积分、级数、微分方程等在后续课程、工程实践和经济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1.2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数学应用能力包括的很广泛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实际的工作中的运用能力,如何的更好的把学习中的数学与我们的世界的生活联系起来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能力。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的能够很好地是学生能够拥有这种能力呢?我们要针对于教学的课程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们必须牢靠的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的数学的技能,因为一切的升级与难点都是从基础的理论不断地演变来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灌输数学的逻辑思维,推理等数学所应有的能力,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好的开展。下面是对一些方面介绍。

1.2.1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针对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应加强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极限是高等数学中最抽象的概念,也是高等数学的难点和重点,它是贯穿于整个高等数学课程的一根红线,高等数学的其他内容基本上是函数极限理论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从连续到导数、从微积分到级数都是用极限来定义的,可以说理解和掌握了极限的抽象思维方法,高等数学的很多内容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1.2.2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能使学生学到严谨的思维方法,提高表达能力,而且也能使他们养成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这对他们今后从事科研与生产实践或组织管理都很有益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所讲的内容适当渗透一些逻辑知识,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极限的唯一性、收敛数列有界性证明,实际上就是逻辑推理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反证法”,思辨性的具体应用。

1.2.3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中的逆向思维最能激发人的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如:极限的证明方法的练习是最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2.高等数学竟赛的重要性

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推动高等数学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高等数学竞赛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锻炼和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新颖而有创意的数学竞赛问题使学生有机会享受沉思的乐趣,经历“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学生遇到困难问题时,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不轻易放弃对问题的解决,鼓励他们坚持下去,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钻研的习惯,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进而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2)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创造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其完善人性的集中体现,而完善人性也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数学竞赛的根本任务。通过数学竞赛教育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应该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和数学竞赛价值的集中体现。

(3)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数学竞赛的命题和培训选手的宗旨是以数学能力为重点。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竞赛知识方法及其过程中,对发展其数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和意义。

3.高等数学教学与高等数学竞赛的关系

高等数学日常教学是高等数学竞赛的基础,日常教学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具有系统性和结构性,强调知识掌握,是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其优点是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较为扎实,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学科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的学习和掌握,保证学生掌握进一步发展的必要知识。

高等数学竞赛是常规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对高等数学日常教学中知识的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对一部分学生个体而言,他的数学能力远高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学有余力,有时间从事自己爱好的各种课外活动,而高等数学竞赛正是为这些优秀学生提供了展示数学能力的平台,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把辅导竞赛的经验渗透其中,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同时,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视野,培养独立思考、钻研的精神,在研究性学习中,引入高等数学竞赛的内容,有助于活动向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向开展,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含量。

高等数学竞赛的开展,应该扎根于日常教学,应遵循课堂教学为主,课外辅导为辅的原则,常规教学是高等数学竞赛学习的基础,而数学竞赛的开展也将促进学生主动加深对常规教学中知识的学习,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能力,这两者之间,并不是互相否定和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4.结束语

21世纪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也在不断的提升。一切的发展与基础都来至于科技的进步,所有的发展都是来至于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我们的高等数学就是这样的一门学科,在很多的科学领域充当着基石的作用,在各个领域的运算啊理论啊提供数据的保障,虽然在任意一个(下转第315页)(上接第289页)角落都不能发现它的足迹,但是却十分的重要。高等数学的大力推广对于各项事业的建设十分的重要,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提升教学的思路方法达到推广数学的目的。我相信未来的数学会越来越被广泛的运用,也会越来越被接受运用。 [科]

【参考文献】

[1]王开荣,王新质.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3(5):9.

[2]张维忠.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朱华伟.从数学竞赛到竞赛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初中数学写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并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运用习惯。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活动,真正地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也体现了初中数学教学实用性、科学性等诸多特征。文章重点探讨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并且结合现阶段数学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数学素养;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承担了主要的教学任务,学生只需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进行知识学习和迁移运用就可以了,此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充分发挥,教师只是从自己理解的角度来设计应用题的形式和内容,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本着实事求是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来优化教学策略,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文章重点采取游戏化教学活动模块化教学活动,以及课下实践延伸活动、案例讲解活动等多种教学模式,从而提出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一、 数学素养的定义和内涵

数学素养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块化、系统化等诸多特征。在进行定义和内涵挖掘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素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数学素养会有积极的作用,在讨论数学应用题时,具备数学素养的人会观察问题、抓住逻辑关系。例如,解决和函数相关的应用题时,注重考量宏观和微观、局部和整体,从而做出全局性的思考。在认识问题时,会将已有的数学概念和知识进行分析和比对,并且联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对于非线性关系、周期性、随机性、函数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感悟数学而建立起来的,在认识世界、理解社会、处理事物关系时所形成的品质,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总称。在初中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会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分析解题过程,对具体的结论进行高度概括,使之表达更加准确,使结论更加科学。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

二、 基于数学素养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完善应用题教学形式和内容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初中生的语言理解和概括能力以及阅读能力都需培养。数学教学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具有歧义较少、论述科学等诸多特征,同时内涵也十分丰富,具备一定的抽象性。在一些应用习题中,会涉及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以及文字语言的转换,这给学生的解题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转化水平。

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其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略读识记能力,应用题和普通的说明文有互通之处,文字信息相对较少,但信息量较大,需要学生快速浏览,了解题目内容,并且提取有用信息,发现具体的函数问题、几何问题,同时发现具体的条件,如,解题方向、基本概念。学生要手脑结合,进行有用信息的集中整理,可以画出示意图或者列出思维导图,详细地表示读题的过程,避免有效信息的遗漏。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细读能力和辨识能力。数学应用习题有一些迷惑性的语言表达,或者出题人会提供一些无用的数字,这会对学生形成干扰。这就需要初中生们细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并且整理出重要语句和重要信息,在略读和浏览的过程中,理解整体含义,在逐字逐句的细读中发现数量关系、位置关系、逻辑关系,对于具体的字眼如“增加了”“相反”“增加到”“不全是”进行重点思考,抓住细节和关键点才更有可能提高读题能力和辨识能力。另外注重培养学生的精读与转换能力也很重要。在开展应用题读题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要精读文本,将图片、表格进行科学转换,将一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内容,而这种形象的内容则意味着要将符号、图表转变为文字,甚至要把应用题的文字表达还原为符号或者图表,进行科学有效的转换。

(二)注重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意识

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学生经过大量的实际训练,学生在浏览文本时,会获取更多有用信息,学生要利用教师讲解解题技巧和数学知识,建立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数学模型。学生对于数学应用题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整理,对于记忆中的大量原始信息进行整理和分辨,是一项艰巨而又繁杂的工作,但却是学生提高数学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学生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更好地建立标准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应当具备科学性、普适性等基本特征,学生在运用该模型时,也应积极地配合教师,将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科学的迁移运用。

例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关的经典应用题时,有距离变化问题:甲乙两地相距280公里,各有一个码头,一艘船在其中航行,顺流时将耗时14个小时,逆流则耗时20个小时。求水流速度和静水速度。此时,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设置速度未知量x和y,列出两个方程20×(x-y)=280 14×(x+y)=280,师生共同建立数学模型,共同求解,最终得出x=17,y=3,即静水速度为17千米每小时,水流速度为3千米每小时。这样的数学模型既形象又具体,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可以得到更高效的培养。

(三)注重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开展情景式教学活动

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进行应用题教学活动时,数学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构建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并且帮助学生进行更加高效的知识学习活动,同时掌握更多的应用题解题技巧和运算规律,让学生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如果教师所构建的应用题情境缺乏具体的内容,则很有可能降低学生的应用题学习兴趣。课本应用题经常会用甲乙等人、AB等地来进行描述,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来进行情境优化,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来展示丰富的应用题课程情境。

只要师生共同合作,积极探讨,就可以设计出更多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并且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应用题,运用现实生活中的逻辑关系来进行解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实践和迁移运用的素养。例如,在講解关于二次函数以及图像的相关内容和应用题时,教师会从生活中常见的小船过涵洞——桥洞问题入手,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些具体的图片,并且在图片素材上标注相应的已知数值,从而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应用题解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从而用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形式来对桥洞形状和运动轨迹进行量化分析,对数学模型的轨迹进行标注,然后再选择有针对性的解题方法。这让学生意识到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切实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注重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

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但是在此之前,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为个人应用题解题效率的提高发挥保障性的作用。教师在开展具体的应用题解题活动时,可以针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重点观察,考查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并且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计算能力对于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合理地选择运算的方法和技巧,根据公式、算法、概念来进行具体的计算活动,要力争做到下笔谨慎,保证运算结果的正确性,从而提高自身的解题效率,使得应用题教学活动更加高效和科学。教师可以利用部分课下时间或者自习课时间来进行一些理解难度相对较低,但是运算难度则相对较高的应用题解题活动。在规定的时间以内,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笔和草稿纸来进行运算,最终由教师展示正确的答案,让学生开展查漏补缺活动,重点对算错的练习习题进行讨论,进而帮助更多的初中生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为接下来的实践教学活动打好基础。

(五)提高对学生的规范化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使其形成认真、严谨、规范的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习惯。教师应不断地提高对学生的要求,减少运算步骤、缩短运算时间、合理挑选运算路径,根据应用题的具体语境来完成过程书写活动,提高对学生的规范化要求。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过程进行严格考核,按照步骤书写的规范要求开展解题活动,学生解题要包含“解”“证明”等必要的文字说明,列出公式、计量单位、结论。学生对应用题解答过程中所出现的运算符号、关系符号、代数符号都要认真核对,书写字迹要清晰,在确保无误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步骤的解题活动。

教师可以在解题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地向同学们讲解相应的规范化要求,并且时不时地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可以反复陈述应用题的具体要求,并且长期坚持,如此学生不仅仅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还能形成认真钻研、严谨求证的良好品质。这也需要数学教师进行更多的示范教学活动,用自己严谨的教学态度来打动学生,用过硬的核心素养来引导学生,在板书书写、解题流程介绍、应用习题思路疏导等方面发挥模范作用,对于应用题解题流程中所出现的几何符号、运算符号要做到准确无误书写,并且跟随着书写流程来进行具体内容的讲解。

(六)注重加强应用题改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素养对学生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进行学生的思维发散和智力挖掘。在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适当的提供一些教材例题或者延伸例题,让学生根据这一部分例题来进行改编,从而形成新的习题,学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改变数量关系、改变问题,从而构建新的题型,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激发非常有效。学生会根据原题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来进行钻研,领会题人的意图,进而提高信息搜集和加工的效率。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练习习题改编活动。例如,在讲解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通常都是由教师提供一些应用题题目,让学生结合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等来进行习题解答,长期进行类似的活动,学生很有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此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习题改编活动,让学生对于一些运用到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习题进行改编,教师通过控制正确答案的数量让学生理解求根公式和数学应用题的关系。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搜集练习题素材,根据不同种类的应用题来编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应用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开展更加高效的逻辑推理活动和数学建模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七)注重课本应用习题解答活动,夯实学生的基础

在进行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发现课本上的例题难度相对适中,简单题、中等难度题、难题都有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适宜的训练内容。与此同时,新教材中丰富的实际问题,如航行问题、细胞分裂问题、分配问题、造价问题、规划问题、利率问题、面积问题都会出现在应用题中,这些都是常见的题型,学生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钻研,掌握整理归纳、建模计算等一系列策略,切实提高个人的解题能力,并且和现实生活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数学课本上的应用题进行归类和整理,准确地建立应用题档案。教师对于一些文字较长、数据信息较多,对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的习题则要重点讲解,让学生结合自己已经学习的解题技巧和数学知识将其进行转化,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在进行归类和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迅速的发现新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八)注重应用题解题步骤,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素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逻辑推理能力。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时,应当重点针对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科学的分析解题流程,并且完成具体步骤的书写工作,部分学生在借助已知条件推导时,可能会由于缺乏逻辑推理能力而失败。教师可以利用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材中的应用题,来开展解题流程讲解活动,有意识的询问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加科学的调动,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缜密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讲解关于乘法公式相关的数学应用题时,教师应重点针对应用题的解题过程,来进行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工作。如,求解

(a+b)的二次方、三次方、四次方、一直到N次方,这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通常而言,这部分应用题将会让学生解答某一项的系数是什么,或者写出某一项。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解题流程的推广活动,并且验证公式的正确性,开展自主性规律探究活动,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数学素养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切实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通过构建生活化应用习题解题情境、导入富有创新性的教学环节,开展及时的教学总结与评估活动。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需要立足于课本教材中的例题,以及常见的应用题种类,对学生进行题型训练,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疏通学生解题思路、开展课堂评价活动,使得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更高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汪祥艳.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优化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95.

[2]葛海燕.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2017.

[3]陳树生.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教材例习题处理与开发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9:75.

[4]杨曼,刘俊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9:45-46,58.

[5]刘仁.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44-45.

作者简介:虎永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省和政县第五中学。

初中数学写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从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五种主要弊端:提问无主次,缺少目标性;提问无层次,缺少逻辑性;提问无层次,缺少逻辑性;提问无拓展,缺少启发性;提问无期待,缺少激励性等。 并结合新课程教学实际阐明了三种教学反思:避免提问时只给问题不给时间,避免学生轮流回答问题,避免小组汇报问题无提问;三种有效提问预设的策略:充分备教材和备学生,关注课堂细节,预设“自助餐”型提问等。

关键词: 农村;课堂提问;弊端;反思;有效提问预设;策略

一、引子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还能促使教師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因此,针对数学内容的独特性,通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不仅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也研究“空间模型”的学科。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分析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主要弊端

基于自己多年的农村数学课堂教学和随堂听课的实践,发现当前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着系列问题:

1.提问无主次,缺少目标性

有些教师课前对教材钻研、准备不够充分,在课堂提问中想到哪,问到哪,提问的随意性较大,表现为:不能准确地把握重难点,提问无明确的目的,不分主次;提问的表述不够清晰,模棱两可;不能较好的把握问题的难度等。

教师对数学课堂的提问,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提问过于随意,提问过于简单直接,都达不到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数学的课堂提问的指向不明确,教师的有效提问比例自然就低,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其中,很显然不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提问无层次,缺少逻辑性

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逻辑循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如果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甚至使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绪。

3.提问无拓展,缺少启发性

就数学问题的分类而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性问题,大都是信息再现性的,一般有明确的答案;还有一类是发散性问题,是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出创造性的回答,这类问题无固定答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的大部分提问均是围绕教材内容的信息性提问,问题答案一般是限定的、唯一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信息性提问远多于发散性提问。可见,在我们的教学中能启发学生思维的发散式提问所占比例太小,大多数提问均是信息性的,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

4.提问无互动,缺少灵活性

课堂中只有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而缺少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和学生对学生的提问。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被动的回答教师的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极少合作,是纯粹的接受学习。学生学习的动因主要来自教师,因而会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而教师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因而课堂上无法形成师生间的互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限制,学生无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5.提问无期待,缺少激励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见有的教师为节省时间,提问时只叫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这种教学行为突出了个别学生,忽视了多数还正在思考中的学生,等于否认了学生之间的差异。长期在这种课堂教学环境里学习而又不经常举手的学生,其知识结构会有缺陷,其学习积极性也会逐渐降低,产生课堂疲倦。他们常常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等待他人活动的结果和结论,课堂教学效率会大大降低。就会挫伤其他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另外,教师按照学生的座次或学号提问的。只有在被叫学生回答不出的情况下,教师才根据问题的难度叫相应的学生回答或自己回答。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好、中、差参差不齐。加之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夠,未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就会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逐渐产生消极态度。

三、对数学课堂提问的反思及有效性策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提出、应答、交流、评价等环节都很有讲究、很有艺术,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使课堂提问切实成为促进教学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1.对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几点反思

数学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有明确教学目的的,有层次的,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课堂实际的问题。问题无论学生答对还是答错,都没有下问: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显然达不到其提问的目的,属于非“有效提问”。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与其所学数学问题有关的学习活动中,因此,“有效提问”应能使学生做出相关的、完整的答复,并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但从具体数学课堂教学的实录来看,有些教学提问出现的状况应该反思。

反思一、避免提问时只给问题不给时间。对于数学较难的问题,尤其是空间模型、归类性等教材内容,教师提问后要给学生约9秒钟的思考时间,而对于较容易的问题,要3-5秒钟的时间。而我们有些教师往往会在9/10秒的时间里进行反馈或提另一个问题。如此短的时间使学生根本无法思考高水平问题,而对于那些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就更是没有时间回答。若学生一时难以答出,教师就让其他学生代答或自己代答了。这种做法极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反之,还会养成学生的依赖性,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深入课堂仔细观察,很少有教师关注给出问题后,留给学生多长时间开始要求学生回答比较合理。事实上往往是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还没有完全理解或充分思考,教师就要求他回答。教师用举手回答正确的学生的学习状态代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具有“普遍性”, 显然不足以反映全班学生真实学习状态。教师从举手学生回答中听到的只是举手学生的思考结果。其他多数学生是否有了思路,是否搞懂了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些重要的课堂状态信息却被教师忽视了。用一两位举手学生的理解代表全体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多数学生陷入了听别人讲的被动学习,学生回答问题衍变成了学生向学生“灌输”,这实际上与教师讲没有多大区别。

反思二、避免学生轮流回答问题。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很多教师增加了课堂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数和次数都有所增加。在一部分课堂上,教师采用依次轮流回答问题的方式教学。即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按照座位次序一人回答一个问题。当请教这样做的理由时,教师回答可以节约课堂叫答的时间,还可以体现教育公平。显然,这种叫答方式被教师认同为有效教学行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提问必须注意“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解决问题”、“数学思考”等目标的融合,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课堂教学提问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全体学生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围绕问题进行科学思维活动;同时还为了制造中等水平的学生课堂焦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时,课堂提问还为了检查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这些目的的实现都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提问策略和技巧,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学生抢答、教师指定回答、或学生举手回答、小组讨论回答等。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采用灵活、有目的的指定学生围绕问题发言,常常能从学生的思维中以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学习素材,促进课堂生成,轮流回答难以实现提问的课堂生成功能。看来,要求学生轮流回答问题会使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降低,更谈不上教育公平,不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反思三、避免小组汇报问题无小结提问。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推行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时下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非常流行。通过观察发现,最为流行的教学行为是:针对所探究的问题“课题”,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具体课堂情景是这样的:为探究某一问题,如用小塑料棒作教具,开展“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实验探究,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教师要求“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方案”,即每小组选一位学生代表向全班介绍。在倾听中,教师一般会给予“好”“不错”等评语。待几个小组都汇报后,教师往往用“同学们都做得不错”等激励性语言进行总结,尔后,教师鼠标一点,要求学生用屏幕上的方案进行实验。紧接着,学生边看屏幕边开始探究实验,好像刚才的讨论和汇报没有发生过一样。

显然,教师认为分组设计方案再进行小组汇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结果的反馈对学习成效有明显的影响,反馈越及时越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不及时反馈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行为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从学生开始设计到全班汇报交流完毕,一般需要七八分钟,甚至更多时间,投入大量时间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学习收益,还产生了某些副作用,这种教学行为决不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应当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存在上述問题,如果存在,努力加以改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对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预设的策略

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是有利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进行有效提问,不仅展现了教师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使学生能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模仿和创新,使其思维品质得到提高。教师清晰的授课思路,使得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显得更加高效,并能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有鉴于此,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要求并结合农村初中的数学课堂实践,采取以下对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预设的策略:

策略一:充分备教材和备学生----增进提问的趣味性和指向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新课导入中设计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 [师]你们只要按我的要求算出一个数,老师就能猜出你们每一个人的年龄![生]不可能 [师]请你把你的年龄乘以3减去7,最后除以2,然后说出运算后的结果![生]19、17.5、16 [师] 15岁、14岁、13岁 [生](学生对老师赞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 你们想知道秘诀吗?[生](异口同声)想…… 此时,老师告诉他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他们也能猜出他人的年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教师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有效提问要求教师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更要注意提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严密的逻辑性,还要新颖,适应学生的初中阶段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前,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作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怎样发问?问谁?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

策略二:关注课堂细节---加强提问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在利用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近似解时,对方程x2 = x+3的求解所有学生都是将方程化为x2 - x-3=0,画出函数y= x2 - x-3的图象,观察它与x轴的交点得出方程的解。针对此现象,可以设问:“这样画图象麻烦吗?”“能否将它看成y= x2 和y= x+3两个函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呢?”“你认为还有几种变化方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还可进一步提问“对于如x =x2 +3的方程有几个解?”就这样,把上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的升华,从而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策略三:预设“自助餐”型提问----提高提问的逻辑性和全面性。面对农村初中的学生数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搞“一刀切”,显然是不可取的,而且會加快两极分化。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分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首先,预设的问题逻辑性要强,例如授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理解等腰三角形能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达到充分理解和掌握概念的目的,回答也更加完善。尤其是针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教师还可以设计提问:能否用表达成等腰三角形的平分线、中线、高三线合一?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强调概念的准确性。其次,预设的问题要面对全体学生,在一堂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用10米长的木条制作一个长方形风筝架ABCD,为使风筝不变形在中间订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当宽AD长为多少时,长方形面积为4平方米?在教学中,不将问题全盘托出,而是将问题分解为若干问题:①用一根10米长的木条制作长方形风筝架有几种方法?②这几种制作方法中,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④为使风筝不变形在中间订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设宽AD=x,则AB等于多少?⑤当x等于多少时,风筝架是一个正方形?⑥当宽AD长为多少时,风筝架面积为4平方米?⑦风筝架面积能达到5平方米吗?这样的设计既降低了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整理,学会分析问题,看清问题的本质。提问的直面性对班上的各个层次都有所关注,有利于分层教学,任务导向更加明确,确保学生学习效率。有效提问对分层教学的效果是显著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应该是有明确教学目的的,有层次的,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课堂实际的问题。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与其所学数学问题有关的学习活动中,因此,“有效提问”应能使学生做出相关的、完整的答复,并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结语

具体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不管是进行概念的、定理(公式)的教学,还是在例题的讲解和对学生作业的核对,甚至是在为学生进行板块知识的复习,都应注重课堂提问的质量。先让学生自己积极地、充分地进行思考,并试作解答。然后再引导全体同学对这样的解答进行研讨、评定;最后师生总结、明确。而不应该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生单纯地聆听来进行;也不应该是教师独自发问,学生被动地回答来进行。教师要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要善于发问;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培养学生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

参考文献:

[1]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9-90.

[2]戴守能,施兴云.引导学生开展数学交流[J].江苏教育,2003(2):25-26.

[3]郑毓信.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章显联.让学生在数学交流中学习[J].数学教学,2004(5):23-25.

初中数学写论文范文第5篇

初中数学复习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把学过的基本概念、性质、解题技巧等再进行一个系统性、概括性、归纳性的学习,它对知识点给出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关键、疑点和易混淆处做进一步解析。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复习课大多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和记,不利于学生汲取和消化知识。而现代教学理念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也希望能自主完成复习。自主探究的复习模式能给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创新空间,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复习的习惯不是一日之功,必须循序渐进,要时时关注学生,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与支持,为学生的自主复习提供精神力量。

一、自主探究——呈现个性化

在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难点,亲自梳理知识,给予他们独立思考、展示个性的空间,让学生人人参与小组合作,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整理和复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初步回忆知识,再根据章节知识点的联系进行系统整理,树状图、集合圈、括号图一目了然、简洁清晰。学生们兴趣高昂,互相补充知识点,经过一轮一轮的讨论和探究,学生形成了知识网络,总结了优化解题方法。

二、情境激发——靠近生命化

教师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活跃教学气氛,锻炼学生解题思维,使学生能全身心地融入复习教学。

创设复习课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借鉴:第一,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具有鲜明时代背景的情境。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实际问题复习课上,教师可以用外出旅游这一事件为开端,设计层层问题,即旅行社的选择、路程的安排、买什么样的门票等,让学生面对切身问题,主动探究,复习整理。第二,教师创设游戏竞赛或人才招聘环节,转变接受式学习模式,使学生在竞争中主动学习。如教师可以设计“人才招聘”环节,让学生整理所学经济方面的数学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将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和数学复习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表扬激励——实现信心化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积极的教师评价是学生前进的助力。在初中数学复习课堂上,评价并不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更多的是设计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让学生在相互质疑、补充、信服中,更好地完善知识结构。同时,评价要从不同侧面展开,不是简单的“好”与“不好”,而要体现能力不同的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一个得体的形态动作、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情真意切的赞赏,都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激活学生的认知。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期待中,能克服不足,在鼓励支持中能充满自信,教师也能及时更新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四、练习延伸——发展创新化

练习是复习课的根本所在,教师应该摆脱传统复习课上重复出现的机械化训练,真正实现灵活、综合、实践和创新的数学练习。

首先,分层设计,培优转差。在内容选取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针对同一问题设置情境时,教师要提出多层次或开放性问题,真正实现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教师要结合教材补充设置一些数学史内容或者拓展材料,渗透补充一些与众不同的数学思想,为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其次,螺旋提高,加强整合。对于数学练习设计,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逐步提升整合。如在教学本次统计问题的知识点时,教师的教学就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最后总复习时加强整合,达到螺旋上升的目的。

最后,紧扣难点,注重实效。如在四边形的复习课中,因为平行四边形到正方形的知识点多,学生容易混淆,那么在题型的选择上,教师应侧重于辨析题。又如在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课中,教师要注重计算方法的灵活性、技巧性,多用改错题、开放题和易错题辨析,展开有针对性的练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笔者期待在今后的初中數学复习教学中,继续秉承求真务实的态度、勇于实践的精神,创建更有效的复习模式,为初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

上一篇:生活与数学论文下一篇:数学应用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