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论文范文

2024-02-12

高考英语论文范文第1篇

2018年高考虽然结束了,但是备考尚未结束。 内容要点:

第一部分2017年修订的英语高考大纲关于阅读理解的解读 第二部分2018年全国卷三阅读理解试题分析 第三部分 2019年高考阅读理解备考策略

第一部分2017年修订的英语高考大纲阅读理解部分解读

阅读是我国学生接触外语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培养自己的国际意识,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语言技能的提高。高考阅读理解试题既考查了学生运用基本阅读技能进行阅读理解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通过文字阅读建构阅读图式的能力。所以,阅读理解一直是高考英语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被赋予较多的内容和较高的分值。该部分要求考生读懂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例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和要义

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个主旨要义。有时从文章的第一段落,或第一句即可得出文章的主旨要义,主要考査考生略读文章、领会大意的能力,它对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理解文章细节内容很重要。

阅读试题会要求考生根据不同的要求,阅读文章以获得特定的信息或准确地寻求所需的细节。

(3)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或短语的含义

理解文章中单词或短语的含义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但英语单词的含义随不同的语境会不同。此外,阅读文章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生词,不查词典而通过上下文来推断生词含义是阅读测试中检测的一种能力。

(4)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

1 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有时需要根据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进行逻辑推理,推测作者未提到的事实或某事发生的可能性等。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英语阅读:如果希望准确、深刻地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对文章的结构有所了解,把握住全篇的文脉,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是向读者传递信息。但这些信息通常不明确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文章之中。因此,这类问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

2017年考纲关于阅读理解的六变

1.由“接触外语”变为“学习和使用外语”。

2.由“文章的主旨要义则需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进行推断”变为“作者没有明示文章的主旨要义,需要读者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进行归纳和概括”。

3.由“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变为“根据所读内容做出判断和推理”。 4.增加“阅读文章需要具备一定的语篇知识”。

5.由“必须对文章的结构有所了解,把握全篇的文脉”变为“必须把握全篇的基本结构,理清上下文的衔接关系”。

6.考纲开始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持续是热点。

第二部分2018年全国卷三阅读理解试题分析

2018高考英语(全国卷3)的阅读选材丰富多样,分别关注当代生活的不同领域,贴近学生生活,开拓学生思维。选材往往会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入手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们认识到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其背后更是有着深深的文化内涵。

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卷(3)阅读依然是传统的四篇单选阅读加一篇七选五任务型阅读,试题涵盖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全部阅读技能,包括主旨要义、事实细节、猜测词义、推理判断、理解作者意图观点态度、语篇逻辑关系等方面。题目类型多样且难易搭配合理,各难度层级试题数量比例合适,能够区分不同能力水平的考生。

2018高考英语卷三阅读理解部分具体体裁与题材:

2 A篇,应用文,旅游广告类阅读,200(282)词,文章主要介绍了去Holker Hall &Gardens 游玩的一些信息,包括交通方式、开放时间、门票以及特殊活动等。3个题目都是非常常规的细节题,“题干定位”,答案一目了然 。

B篇,说明文,310(445)词,文章主要介绍了加拿大西部城市道森市发展的兴衰及其原因。2个细节题,1个推断题和1个主旨大意题。

C篇,记叙文,364(488)词,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著名建筑师王澍于2012年荣获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故事。通过讲述了中国建筑师在其作品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这篇文章的选取首先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次在高考英语试题中有机的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的同时,让学生明白“传统应付诸于实践”。涉及2个推断题和2个常规细节理解题。

D篇,议论文,305(443)词,人们往往认为物品越多越好,然而作者看来并非如此。作者通过让女儿捐赠玩具和女儿一起玩一个玩具的亲身体验让她体会到物品少同样可以用获得快乐。教育孩子的故事,中心“物品少照样活得开心----live more with less”,贴近生活。2个细节题,1个推断题和1个主旨大意题。

总之,2018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部分出题紧紧围绕着考试大纲,强调英语的基础知识以及应用,而这个特点也与我校紧扣大纲,严抓基础,坚持不懈要求并鼓励学生进行阅读的复习备考思路一致,对今后的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

第三部分 2019年高考阅读理解备考建议

“得阅读者得天下”一向是高三考生的至理名言,但是从今年的试题来看,单纯依靠解题技巧只能解决部分简单的习题,加深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控文章主旨要义才是阅读理解解题的根本。深度解读文段在2017年和2018年个别篇章中已然成为正确解题的前提条件,在2019年高考中趋势会更加明显,所以夯实基础,扩展词汇量,培养能力,提升素养将是2019乃至未来提高阅读理解得分率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任何一个时期,想要提升阅读理解的解题能力就一定要在各阶段稳扎稳打,高质量的量变才会转化为质变。阅读质量才是取胜的关键。

通过分析2018年的高考英语卷三试卷,我们对2019年的高考英语复习给出如下备考建议:

一、关注生活实事,思想与时俱进

3 近三年的高考英语试卷从题材上主要体现了一下三点,为我们以后重点关注的主题提供了方向:

①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增强文化自信

阅读材料的选材要真实,设置任务要求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又自然融入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在使用外语了解世界的同时,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运用中国元素传播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②关注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体悟和谐发展之道

近三年的阅读理解分别选取了野生动物保护、植物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平衡维护等话题的文章来设置相关题目,引导考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深度发掘文章思想内涵,关注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体悟和谐发展之道。

③关注介绍报道科学知识,引导养成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2018年全国一卷的阅读D篇讲述科技新产品对生活和能源的影响;文章主要介绍新设备比旧设备更环保、更节能,因此建议人们使用新设备来代替旧设备。2017年全国卷阅读理解均选取了科普类文章,这些文章和题目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无限趣味和实际功用,还会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科技创新在人类生活和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二、紧扣高考大纲,掌握高考词汇,系统学习句法,突破长句难句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更是阅读理解的基石。学生在阅读理解时通常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词语障碍,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做基础,就谈不上理解能力的提高。熟练掌握课本单词,适量扩充课外词汇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高考3500词,一定要掌握好,扎扎实实地打好词汇关。所有的文章理解都必须建立在词汇理解的基础上,而且要重视词汇的活用、搭配以及近义词转换等等。掌握了词汇后,还需要掌握句法才能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含义。最重要的是三大从句和非谓语动词的运用,几乎在每篇文章中都会出现。 其次,利用阅读语篇复习词汇、句型和语法。在做完限时阅读后,建议将短文重新再看一遍,对文章所出现的词汇、短语进行及时归纳和总结。语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及交际背景,而且学生可根据上下文 4 的内容进行猜词,推理完成对语篇的理解,并带动单词、短语和句型的复习,形成较为流畅的语言表达习惯,有助于突破英语阅读理解的长难句。

三、坚持不懈的进行语篇训练并保质保量

将语篇训练作为贯穿高中英语学习的主线,着重加大语篇分析的训练,提高学生语篇分写解读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语篇分析解读能力的高低,是英语科目拿高分的核心因素。个人认为,应该课内精读、课外阅读“两手抓”,同时,找到同类文章的“公因式”,就能轻松把握该类文章的脉络。

1)课内精读、课外阅读两手抓

在阅读理解题的训练过程中,教师的眼光要放长远,避免盲目就题论题,急功近利。 要立足教材资源,挖掘训练素材,始终坚持以教材为主,以课文阅读为主线,逐步提升学生语篇理解能力与语篇分析能力。例如,在教授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章思路,包括明确文章的体裁与题材、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写作态度、对文章内容进行必要梳理等,使学生形成认真分析阅读材料的习惯。但课堂阅读材料毕竟有限,高中生应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量,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英语报刊杂志、网络资源和众多英语学习类APP上都有海量的地道英语美文。阅读不仅能让同学们感悟英语语言之美,加深对英美文化的了解,也是培养语感、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提升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

2)分类阅读,提取公因式、击破语篇

高考英语文章有很强的规律性,分体裁、分题材找到了同类文章的“公因式”,就能轻松把握该类文章的脉络。要精选阅读素材,渐进式的强化练习,注重做题时间的控制和阅读速度的点亮提高,从练入手强化知识运用,从分析入手注重能力的提高,从结果入手寻找适应的差距。鼓励并帮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按题材和体裁对语篇进行分类,找出同题材或同体裁文章的规律和基本框架。如介绍发展史的说明文,通常会在开头提出说明对象,然后以时间为线索介绍发展阶段和特征。最后结尾部分,往往是对如今现状的描述,以及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抓住这个通用框架后,阅读此类说明文,就能很快地理清文章脉络,明白大概意思了。

5

高中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的九大题型和解题技巧

例证题

1.例证题的标记。当题干中出现

example, case, illustrate, illustration, exemplify时。

2.返回原文,找出该例证所在的位置,既给该例子定位。

3.搜索该例证周围的区域,90%向上,10%向下,找出该例证支持的观点。例子周围具有概括抽象性的表达通常就是它的论点。

注意:举例的目的是为了支持论点或是为了说明主题句。举例后马上问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用例子中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4.找出该论点,并与四个选项比较,得出选项中与该论点最一致的答案。 5.例证题错误答案设计的干扰特征经常是:就事论事。即用例子中的某一内容拉出来让你去选。(一般不会是正确选项) 要求:在阅读中,遇到长的例子,立即给这个例子定位,即找出起始点,从哪开始到哪结束。

指代题

1.返回原文,找出出题的指代词。

2.向上搜索,找最近的名词、名词性短语或句子(先从最近点开始找,找不到再找次近的,一般答案不会离得太远)。

3.将找到的词、词组或句子的意思代入替换该指代词,看其意思是否通顺。 4.将找到的词、词组或句子与四个选项进行比较,找出最佳答案。

词汇题

“搜索代入”法:

返回原文,找出该词汇出现的地方。 确定该词汇的词性。

从上下文(词汇的前后几句)中找到与所给词汇具有相同词性的词(如一下子找不到就再往上往下找),代入所给词汇在文章中的位置(将之替换)看语义是否合适

找出选项中与代替词意思相同或相近的选相,即答案 注意:

a.如果该词汇是简单词汇,则其字面意思一般不是正确答案。

b.高考阅读不是考察字认识不认识,而是考察是否能根据上下文作出正确的判断。

c.词汇题的正确答案经常蕴藏在原文该词汇出现的附近。注意不能靠单词词义直接往下推。

d.寻找时要注意同位语、特殊标点(比如分号,分号前后两句话的逻辑关系不是形式上的并列就是语义上的并列,也就是两句话的意思相同,所以可用其中一句话的意思来推测另一句话的意思从而推出所给词汇含义)、定语从句、前后缀,特别要注意寻找时的同性原则。比如:让猜一个名词词组(动词词组)的意思,我们就向上向下搜索名词词组(动词词组)。

隐蔽型词汇题:题干与原文的某句完全重合,只有一两个词被替换掉。隐蔽型词汇题的做法跟词汇题的做法几乎一样,往上往下找。

句子理解题

6 1.返回原文找到原句。

2.对原句进行语法和词义的精确分析(找主干),应该重点抓原句的字面含义。若该句的字面含义不能确定,则依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注意:局部含义是由整体决定的。

3.一般来说,选项中的正确答案与原句意思完全相同,只不过用其他英语词汇换种表达而已。

4.句子理解题的错误选项干扰项特征:推得过远。做题时应把握住推的度。 思路:对句子微观分析,不行就依据上下文,选择时不要推得过远。

推理题 “最近原则”

1.标志:learn, infer, imply, inform 2.看是否可以通过题干返回原文或依据选项返回原文。一般要围绕文中的一两个重点进行推理。推理题无论通过题干能不能定位,我们都要把它固化到文章的一两点上。

3.依据原文的意思进行三错一对的判断。先不要进行推理,若有一个选项跟原文的意思一模一样,则该选项必然是正确答案。推理题不是考察我们的想象力,它实际是考察我们原文中的某几个点如一个、两个点所涉及的问题我们读透了没有。因此,不推的比推的好;推的近的比推的远的要好。

4.推理题的最近答案原则:不推的要比推的好,推的近的要比推的远的好,直接推出的要比间接推的好。(原文的某句话变个说法) 注意:做题时不能想得太多,推得过远。是否把原文读懂才是关键。

主旨题 “串线摘帽”:即在自然段少的时候串串线,串线法解不出来时,大帽子、小帽子摘一下。

1.主旨题的标志:mainly about, mainly discuss, the best title 2.串线法:抓首段和其余各段的第一句话,把其意思连接成一个整体。要注意总结性的提示词和转折词,特别要注意中心句。(主要针对自然段少的文章;针对自然段多的文章,主旨题最好联系中心句。找一个和中心句最贴近的) 3.小心首段陷阱。

4.主旨题错误选项的干扰特征经常是:

局部信息,即选项的内容小于文章的内容;范围过宽,即选项的内容大于文章的内容。

5.逆向思维法、快速作文法:在两个选项看上去都十分正确无法选择时,试着从选项出发,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以此选项来写文章会有那些内容,然后把它与文章的内容比较,接近的即为正确选项。

作者态度题 1.标志:attitude 2.应精确理解四个选项的含义。 3.不要掺杂自己的观点。

4.可以寻找文中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如:fortunately, excessively, too many. 5.举例的方式。

6.抓论述的主线。把第一段读透,把其他各段的段首段尾句拉出来,看整个文章的谋篇结构。

7.做作者态度题时特别注意:首先看清楚是谁对谁的态度。

判断题

1.看可否通过四个选项具体化到文中一点或者根据自然段原则定位。

7 2.每个选项都应返回原文,不能凭主观印象进行判断。

3.要重点抓是“三错一对”还是“三对一错”的关系(做题是要看清题目)。

细节题 看完题目回到原文,重叠原文,得出答案。 重点题型中的几个问题

1.词汇题:字面意思不是答案,要根据上下文推测其深刻含义 2.句子理解题:一般不要求推理,只看句子本身。

3.推理题:答案很大程度上是原文的重现,不一定非要经过逻辑推理从原文中得出。

正确答案的特征

1.正确答案经常与中心思想有关。

2.正确答案的位置,最常见的三个位置是:段首段尾处、转折处、因果处。 3.正确答案经常运用的原则是:同义替换、正话反说、反话正说。

4.从语气角度来看,正确答案中经常含有不肯定的语气词和委婉表达的用词。如:can, may, might, possible, not necessarily, some 5.正确答案经常具有概括性、深刻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错误答案的特征

第一大层次:无中生有(未提及的概念);正反混淆(选项的意思跟原文的意思正好相反);所答非所问(虽然选项的说法没有问题,符合原文,但和题干搭不上边)。

第二大层次:过分绝对;扩大范围(注意隐蔽型的扩大范围mostly);因果倒置;常识判断;推得过远;偏离中心;变换词性。

常识判断:如果一个选项仅仅符合常识,不一定是正确答案,还要看文章中类似的意思有没有出现;如果一个选项不符合常识,一定不是正答案。

高考英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较多的词汇;丰富的句式;恰当的连接词

一、应用较多的词汇

应用了较多的词汇是指词汇使用的多样性、高级词汇的使用,词组、习语来代替一些单词,以增加文采。

1.词汇的多样性

同一个意思若使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就使文章显得多样了。这样就不仅摆脱了千篇一律的窘境,也会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如:

I want to improve my English. -> I desire/intend to improve my English..

So → therefore, because of this, in this way, for this reason

2.高级词汇的使用

高级词汇指的是大纲中有但课本中出现的频率不高而实际中经常用到,或大纲中没有列入或没有实际要求,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出现比较频繁的词汇(包括短语),比如make sense, cope with, make a difference, be buried in, 等, 都可以算作是“高级词汇”。考生如能恰当地运用此类词汇,定会给文章增色不少。如:

Your efforts will be very important.→ Your efforts will make a great difference.

3.短语优先

单词的合理运用是优秀作文的基本要素;而恰当地使用短语,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更能增添句子的文采,显示出作者的实力。如:

Suddenly I had a good idea.→ Suddenly I came up with a good idea./ All of a sudden a good idea occurred to me.

二、丰富的句式

考纲提及的“较多的语法结构”就是指句式结构的多样性。不少考生通篇文章都是简单句,或是同一句型,使得文章呆板单调,缺乏生气和活力,如有个学生写的下面这篇文章中的其中一段:

……First, you should be calm when you are speaking, otherwise you may make some mistakes and the mistake could make you lose confidence. Second, you should find some video of speech. It will improve your speaking skills. Third, you should often go to the playground and practice your speech.

……

而灵活多变的句式则使行文丰富多彩,生动、自然、流畅。丰富的句式包括各种从句、非谓语动词、感叹句、倒装句、强调句、复合结构、虚拟等语法结构。句式的正确使用,可以使文章的语言充满层次感,从而能增加文章的文采。

1.长短句变换: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交替使用

短句简单明了、精简扼要;长句描述动作、表明主旨,一气呵成;长短句各有所长;在写作时应根据需要,交替使用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已达到“长短错落有致,句式丰富多样”的效果,给阅卷老师以新鲜感。

If you work hard, you’ll make great progress.

→ Work hard, and you’ll make great progress.

2.并列句与简单句之间的相互转换

Li hua wants to become a college student, so she studies hard.

→Li hua studies hard so as to become a college student.

3.从句的使用

从句的正确合理运用可以使松散的表达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例如定语从句的使用:

I’d love to make a friend. He is good at English and wants to learn Chinese.→ I’d love to make a friend who is good at English and wants to learn Chinese .

4.分词结构不能少

在所有高级语法中,使用独立主格结构和分词结构也是高分作文的妙招之一。而非谓语动词短语则可以使复合句变简单句,产生简洁明快,节构紧凑、表意灵巧的效果。例如状语从句与非谓语动词结构的转化:

After he had done his homework, he began to play computer games.

→ Having done his homework, he began to play computer games.

但如何能做到从句与分词之间的转化呢?学会了下面的口诀,改成独立主格或分词结构,马上就成为文章的亮点。

口诀:一去(去连词),二看(看主语),三改(改分词)。

例如: When he saw those pictures, he couldn’t help thinking of those days in the countryside.

→ Seeing those pictures, he couldn’t help thinking of those days in the countryside.

5.陈述不如倒装妙

倒装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使文章增加亮点的方法。只要掌握好以下的倒装句,足以应对高考书面表达。

(1)副词so,nor/nerther放在句首,表示前句的情况也适合另一人或事物。运用此倒装,可以避免句子的重复使用。

The boy is fond of music and so are his two sisters.

(2)以地点状语开头,使用完全倒装。尤其是在表达地点的句子时,如“一个建筑物位于什么位置,或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都可以应用完全倒装。例如:

In the center of our school lies the teaching building.

(3)“only+状语”放在句首,主句使用部分倒装;例如:

Only by working hard can we reach our goal

(4)主动不如被动巧。考生在写作中很少使用被动语态,一是受中式思维的影响,二是怕出错。其实一篇文章中如果有一两句为被动语态,就会呈现句型的变化,使整个文章句型更丰富。

例如:很多学生在表达“离开教室时请务必关锁门窗”时,用“Make sure that you shut all the windows and doors before leaving the classroom.”, 如果写成“Make sure that all the windows and doors are shut before leaving the classroom. ”效果会更好。

三、恰当的连接词

恰当的连接词在英语作文中对篇章的衔接及连贯起着重要的作用,即使文章结构严谨、自然流畅、富有节奏,。但是有些考生没有采用连接词,结果文句松散,上下文七零八乱,应该避免。

总之,高考的书面表达重在积累和设计,设计出让阅卷老师看了眼前一亮的句子,写出有分词、强调、倒装、修辞的句子,使整篇文章词汇的多样性及句型丰富,并能有效地使用链接成分使文章连贯,方能在高考作文中拿高分。

高考英语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关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关心的事,也是头痛的事。因为无论哪一省哪一市的高考中考,它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学科,也是支撑一个学生建立良好有效的基础学科。而高考的语文成绩,直接影响一位高中毕业生的人生轨迹。在这样重要的学科中,作文又是重中之重。60分的分值,任何人都不会掉以轻心。本文基于实践基础剖析高考生语文作文丢分原因,并予以了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高考;语文作文;写作

为了能够在高考语文的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很多家长在孩子入学之初,就十分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尤其是关于作文的学习。家长会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自行练习的日记、周记、片段描写、出行的游记等等。再有就是聘请名师做专业辅导。但是大部分的考生,在高考语文的得分上却不尽人意。其中有很多原因,本文将作简要分析,并给出一些建议。

一、简单分析一下在高考语文作文学习中,事倍功半的原因

(一)只重视技法,忽略了思想

大部分考生,在参加高考前,在高考语文作文的领域内,都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从审题立意,到文章结构;从宏观的把握,到细节的展现。高考语文作文涉及的每一个角落,都经历过仔细的思考和系统的学习。如果就某一方面而言,可以说百无挑剔。但是,成绩确实平平,与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华而不实,内容空洞。

走进高考考场的考生,绝大部分已接近成年,对于天地宇宙,世间百态,都应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而这些认识和见解是要在高考的作文要求之下完整的呈现出来的。也就是说,高考语文学考的考查目标,除了考察一个在高中学习三年、连续不断学习十二年的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对每一位考生心智是否成熟的有效检验。不论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重点应着眼在文章的中心思想上。

正所谓“文以载道”,文只是道的表现形式,而作文之中的“道”,就是作文的中心思想,就是作文者对问题的认识和见解。一篇好的文章,最重要的是中心要明确,也就是说要走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不能人云亦云,做无病的呻吟。只有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才能做到义理充分,才能观之有感,读之有思。

但是,部分考生,过多地重视了技巧的培养,忽略了锻炼自己去思考,所以,写出的作文,看似华丽,却禁不起推敲。因此给人以一种无病呻吟的假大空只敢,得分也不会很高。

(二)思想独到,技法空白

与第一种情况截然相反的就是思想独到,技法空白,导致的得分不高。有一部分考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但是不愿意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及时地写出来。长此以往,养成了眼高手低的毛病。这一类学生,在一个作文要求中能从多个角度立意,并且做出完整的提纲。然而,不注意勤加练习,也不会主动学习写作的技巧,往往是思绪万千,而一字难成。还有的考生平时对素材的积累不够,所以临场作文时,很明确自己要些什么,但是怎么写却成了难题。只能草草了事,应付任务。这样,新颖的立意,独到的见解,完全没办法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所以很难取得好成绩。更有甚者,有些同学会过于自负,过分重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往往以一种批判的、矫正的、命令的态度和语气进行作文,这样的文章会容易出现假大空、喊口号等弊病,给人以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自然也是不会获得高分的。

(三)中心明确,技法纯熟,价值观不正确

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怕庸才的出现。正如荀子所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不论什么基础的考生只要意志坚强,肯下功夫,勤加练习,都会取得满意的成绩。恰恰相反,考生中最怕出现的是成绩优异,思想见解独到,但是价值观不正确的学生。

《201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内容项中,对一到四等文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思想健康。这就要求考生的作文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这个年龄段的人,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蓬勃向上的人生状态。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具有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正确的是非观念,正确的政治态度。

然而,一部分考生却在自己的高考作文中,描述社会的黑暗面,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更有甚者进行政治攻击。这样的作文毫无疑问,直接是零分。因为参加高考的考生,正处于建立科学的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迷惘的关键阶段。而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应该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守法纪、艰苦奋斗的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人。价值观的错误会严重影响其日后的成长和发展,也表明其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所以,一旦作文中反映的价值观错误,毫无疑问的就是零分。

二、如何在高考语文作文应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笔者给出如下建议

(一)仔细审题,立意明确

在50分钟内,完成800字的作文是不容易的,想取得理想的成绩更是难上加难。这里就要求考生要仔细、认真地审题,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拿到作文的材料,不论作文的材料是漫画、故事、话题,都要先看清楚材料的内容是什么,说的是什么,反映的是什么,言外之意是什么。要对材料的基本思想有所把握,能够准确抓住材料中的核心词汇。比如,话题作文中的“话题”就是核心词汇,材料是对话题的诠释、阐述或者是写出相应的现象。考生进行作文时,要紧抓住话题进行,不要纠结与材料中。接下来,是要有明确的立意。一篇好的作文,一定要有明确的立意,因为立意会成为这篇作文的灵魂。如果立意不够明确,读者看来不知所云,这篇作文就会成为文字的无机堆积,固然得不到好的成绩。明确立意后,要注意锻炼追求利益的独到深刻。如有一考生,针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以拒绝平庸为借口,残害生灵、破坏自然、搅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现象,明确提出“这样的拒绝平庸不要也罢”的观点。这所谓反弹琵琶,别出心裁。

但是要注意的是,立意要在明确的基础上追求独到深刻,但是追求独到深刻的立意,不能有所偏颇,一旦偏颇,作文就会跑题,也不会取得好成绩。

考生写高考语文作文,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并非为了求异追新,为的是得分。如果不确定自己确立的独到的立意是否合适,那么最好还是写自己熟悉的、容易把握的、有话可说的、能够写出内容来的主题。有时熟悉的立意能够翻出新意,也会收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效果。毕竟是为了得分,正所谓“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想要是自己的立意明确、独到深刻,这就要求考生要有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襟、高尚的人格,以及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文体确切,选材新颖

在确定好立意之后,首先要选择的就是合适的文体。这是先下高考语文作文考试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考生,在文体选择这个概念上很模糊,不知道选择什么文体,也不知道什么文体适合自己,更不清楚应该选择那种文体把自己的立意完整、鲜明、准确地表达出来。目前,大部分考生在写作文时,是选好立意之后,提笔便写。写出的作文似是而非,难以确定问题,又像记叙文,又像议论文,又像散文,结果往往写成了似是而非的“四不像”,故弄玄虚,不伦不类。其实不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各有各的特点。而对于问题的确切选择,一要考虑到那种文体能最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一种,以便于水平发挥得最好。

还有一部分考生,找不到自己擅长的文体,就生搬硬套地写议论文,遵循着“三段论”的原则进行写作,生硬死板。形式单一,结构简单,内容空洞,可读性不强。所选论据也不过是对所给材料的展开和演绎。

对于写作文时材料的选择,一定要贴近生活,具有代表性。在此基础上,要追求材料的新颖,但是不能牵强附会,哗众取宠。因为以搞怪的形式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方法,往往会收到弄巧成拙的结果,大多得分不高,聪明反被聪明误,甚至得到更低的分值。因此说,作文的选材上一定要慎重。如论据的选择既要追求新颖,以推陈出新,又要具有典型性,不失真实。要在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和文学性。

(三)情感真挚,思想健康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其实,不论是诗歌,还是文章,都应该是作者内心中真实情感表现在外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每一位考生的作文,所写的都应该是考生自己内心中最真挚的情感。这也是每一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全都会强调的。

然而反观考生的作文,很大一部分是无病呻吟式的抒情,和精神空虚般的呐喊。比如写生活就是“喜、怒、哀、乐”,写友情就是“矛盾——和好——分别——不舍”,些人生就是“天生我才”“人生苦短”等等。不知道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只是人云亦云,更有甚者是拾人牙慧,而且敝帚自珍。这是评卷中最忌讳的一点。给人的感觉是作文内容空洞,生硬的罗列堆砌,不具备可读性。考生精神空虚,思想匮乏,感情淡漠。得分自然是不会太高的。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应该是我口言我意,我手写我心。抒发的情感一定要是自己的,要是真挚的。

与之相近的情况就是,一部分考生在写高考语文作文时,态度不够端正,思想不够健康。有的考生是求异心理在作怪,以另类的方法来吸引社会的注意。也有一些考生,确确实实对生活进行了思考,但是过于关注了社会生活中的不良因素,造成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结果。在高考语文作文中宣泄心中的不满。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只有请考生端正自己的态度,要具有健康的思想。

(四)清晰完整的结构,准确优美的语言

一篇优秀的作文要整体可感,细节耐看,选词准确,语言禁得住品味。

要做到整体可感,细节耐看,这就要求考生的作文结构要清晰完整。在结构方面,总做周知的要做到“龙头、猪肚、豹尾”的要求。开头要提得起全文,即开头一段要总领全文。一篇作文要写什么、中心是什么、各个部分侧重什么、全文是怎样的感情基调,在开头要有大致的交代,最重要的是要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对于开头的设计形式也有很多,比如开门见山式、采用修辞手法入题式、引用名言诗句、整散句变幻式等等,在此不再做过多阐述。与开头相照应的就是结尾段。结尾一定要刹得住、拖得起,采用简洁有力的言语,与开头进行照应,对作文的主题再进行升华。要具有戛然而止、余音绕梁、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效果。中间部分作为作文的主体部分,内容一定要充实,要将学过的写作手法进行恰当地运用。此外,作文各部分中心要突出,要紧扣作文主题,各部分之间过渡要自然。

在保证立意明确、文体确切、情感真挚、结构清晰的前提下,语言的准确优美,是整篇作文最大的得分点。写记叙文要注意语言准确、细节生动;写议论文要注意语言犀利睿智,科学严谨;写散文语言要注意清新优美,文学性强。如这位考生的作文“踏着铺满层层石砾的崎岖之路,我茫然;握着已被雨打日晒的满身疮痍的雨伞,我哀叹;举目眺望我将踏上漫长的历程,我祈盼;聆听头上无数伟人的歌唱,我欣然。”(全国满分作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语意连贯,情感真挚,气势豪迈。相反的是,很多考生,语言匮乏,表现苍白,读起来,味同嚼蜡。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考生就要多看、多读、多学、多写。

高考语文作文的学习,任重而道远,考生要从点滴做起,注重日常积累,增加写作训练。将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做到实处,做得扎实。

参考文献

[1] 及葳.中学议论文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2] 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编.全国高考作文精选评析[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3]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乾明.作文教学理性的突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刘昕,女,1990年生,渤海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赵宏梅,女,渤海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张驰)

高考英语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围绕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进行了分析论述,以2019年全国课标卷为例,提出了日常教学和备考的策略建议,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高考卷;历史;试题分析;备考策略

一、引言

历史全国高考试卷是考查学生历史知识能力的重要形式,分析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是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研究考试大纲要求,制定复习策略的有效途径。从2019年历史高考全国卷来看,试卷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如获取信息能力和读题解题能力,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等。总的来说,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试卷体现出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和历史学科素养的综合考查。对于历史教师和备战高考的学生而言,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这不仅与国家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要求相吻合,同时也反映出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和理念,对于高考历史学科备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意义。

二、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析

从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看,总共有三套选择题型,其中包括说明类的题目共8道,推断类的题目共12道,因果类的题目共6道,目的类的题目共5道,反映类的题目共2道,表明类的题目共3道。与2018年的高考历史全国卷相比,2019年高考全国卷中选项表述题目更简单,选项字数不超过16字。与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有明显区别的是设问类题目,比较典型的如“由……可以说明……”的表述在题目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背后隐藏了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与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类似的是,文本材料类题目仍旧是选择题型的考查重点。在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中,第24题、25题、26题、27题、28题、29题、30题、31题的考查内容分别是先秦史、秦汉史、唐宋史、明清史、晚清史、民国史、新民主革命史、新中国史,与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类似。从第32题开始考查的是国外历史,三套试卷第32题考查的内容不同,其中两套考查的是古希腊史,剩下一套考查的是近代英国宗教改革。第33题考查的内容为拉美地区近代化史、15世纪欧洲文化以及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三套试卷考查的内容不同,其中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选择题在近五年来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中首次出现。第34题、第35题三套试卷考查的内容相同,分别为世界近代后期史、当代世界史。从整体看,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稳中有变,主要以通史主干为试题考查内容载体,同时渗透德育的精神理念,侧重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三、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分析

从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看,考查的重点仍然是大国历史。与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不同的是,日本史内容考查在三套题中的两套出现。选修依然是依标不据本,选材不拘泥于教科书,选修与必修相结合。中国改革易考古代史,人物评说则是家国情怀、民族共同体等内涵的体现。在主观题中,开放题仍旧是难度最大的。三套试卷中的主观题均要求考生进行历史观的阐述,这种开放性题目不仅考查的是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同时也是对学生史料实证的考查,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史料实证素养才能较好地完成,对于一些历史知识不扎实、无法充分理解材料主旨,提取有效信息的学生而言,遇到这类开放性题目很容易无从下手。从主观题中的阅读材料来看,三套试卷的材料对学生来说通俗易懂,降低了材料阅读难度,更加侧重对学生材料理解、整合分析以及探究问题能力的考查。另外,主观题中沿袭了2018年新课标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将历史学科教学中的立德树人作为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尤其是开放性题目通过考查学生的历史观来反映教师德育教学的实效性,这一试卷的特点很好地吻合了新课标和新课改中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理念。国家治理问题在其中一套试卷中以主观题出现,成为新教材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可以说,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考查了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解释和实证,在考查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处处渗透着家国情怀。

四、新課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备考策略

基于上述对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的分析,高中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调整方法和策略。在日常教学中,研究试题让教师站在出题者角度理解考试要求和培养目标,体察学情让教师站在学生角度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在比较新旧教材变化中,应注意通过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升解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通史意识,融入时空观念,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切合点。让学生充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始终围绕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把握好“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中心立场,从为什么高考这一问题出发来调整和完善历史备考策略。在引领学生进行高考备战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应做好方向上的指导,帮助学生能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历史素养、核心价值四个层面进行强化巩固,最终使学生能够具备应对高考的素质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的试题进行分析,了解试卷背后考查的能力,从而在日常的历史备考教学中制定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依托高考历史全国试卷的题目,一方面深度挖掘教材,另一方面注重整合网络素材资源,关注社会热点资讯,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真正从高考试卷中获益,为将来迎战高考奠定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陆孔存.近八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考题分析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2).

[2]秦晓平,陈洪义.高考试题中的人文理念与学习融入路径——2019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评析与学习建议[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9(7).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吴家山第四中学430040)

高考英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考;作文教学;命题;策略

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1]。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存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統一的特点[2]。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教师需要重视作文教学,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体现个人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3]。同时,在高考语文科目中,作文所占分值比重很大[4]。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与个人能力有关,而且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存在紧密联系。高考作文的命题是存在变化趋势的,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对这一变化的方向、特点等进行把握,才能更好地开展作文教学,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

一、高考作文的概述

在高考作文当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是给材料作文。这种类型的作文命题限制较为严格,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类型的材料作文也在向着话题作文方向转变,限制会变得更为宽泛。对于这种类型的作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确保找到最佳的写作角度,在行文的时候要做到严丝合缝。给材料作文可以训练学生写作思维的严密性,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严格的给材料作文逐渐暴露出限制学生思想的弊端,无法体现学生的写作个性与特点。

与命题作文相比,话题作文的写作体裁更为宽泛,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最为擅长的写作文体。相关统计显示,在话题作文当中,绝大多数优秀作文的文体为散文。高考作文的命题虽然越来越宽泛,看似写作难度出现了下降,却是对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查,包括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材料整合能力等。话题作文带有不确定性,可以体现学生的写作个性。但是话题作文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语言个性化太过强烈,强点题情况严重等。

此外,在高考作文当中,还会有漫画作文这种类型。无论高考作文命题如何变化,都是与当下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相关的。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将重点放在学生写作思维、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并且强调写作的实践性与时代性,引导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不断联系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6]。

二、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随意性较强

在高中作文教学当中,很多教师存在教学随意性较强的问题。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自己对于某一类文体、写作内容的偏爱来开展教学,将教师本人的喜好、兴趣等强加在学生的身上。还有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完全遵循高考作文命题来展开,教学缺少灵活性,高考作文写什么,教师就带领学生练习什么内容。这种教学缺少有效的思考,教师未能把握高考作文所要考查的能力是什么,导致教学的质量不高,也无法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积极性[7]。

(二)忽视阶段性训练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的阶段性训练,在学生刚刚升入高中的时候就开始按照高考命题的方式进行写作练习。这会导致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无法跟上教师的写作教学思路。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将作文教学的总目标分解为不同的子目标,可以在不同学年和时间段推进,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确保学生逐渐掌握写作的重点,慢慢取得进步。

(三)评价方式机械化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作文的评价较为重要,可以及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掌握接下来的写作重点。但是,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的评价中存在机械化、程式化的特点。一些教师在点评作文的时候语言较为呆板,缺少个性与激情,也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导致学生没有将教师的点评放在心上,单纯关心作文的得分。长此以往,这种机械化的评价会导致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完全当作一项应付差事的任务[8]。

三、高考作文命题变化背景下的作文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学本质内容

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当中需要严格明确教学的本质。很多语文教师认为高考作文考查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是表达只是作文的一种能力,学生的表达需要依附于个人思维[9]。一些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文笔优美,技巧娴熟,但是内容较为肤浅,这与学生个人思维能力不足有关。当下高考作文命题变化的一大趋势就是更为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培养思维,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积累素材,多在生活中观察和体验,在生活中发现灵感随时记录下来。

(二)反对套作与迎合

一些高中语文教师未能正确认识高考作文的命题变化,在教学中投机取巧,出现了套作和迎合的情况。这会导致作文写作出现“一材多用”的情况,造成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用其他文章进行拼凑,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情况。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作文教学中坚定方向,不要迎合阅卷人的喜好等,也不要抱着“一本万利”的心态。

(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高考作文命题不断变化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面对高考作文,就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选择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造更为生动、融洽的写作氛围与环境,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比如,2017年山东高考作文是针对一段材料进行写作,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一家书店为24小时营业模式,每日走进书店的人有市民、大学生,也有外来务工者与流浪者、拾荒者等,书店从来不会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认为只要有人进入书店,自己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在讲解这个材料作文当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生活化情境,提示学生思考,如在生活中是否经常逛书店,在书店中遇到过什么样的顾客等。学生可以在思考的过程中将材料中的内容与个人生活进行联系,并且在写作的时候融入自己在书店阅读时的感受、思考等。这种生活化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材料作文的主旨,在写作的时候可以联系个人生活,让作文内容更为生动,形象,真挚,不会出现“假、大、空”的情况[10]。

(四)合理转变评价方式

对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来说,教师在高考命题变化的背景下,需要不断转变作文的评价方式。教师应当积极动员学生参与作文评价,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公。学生通过自评,可以找到自己在作文寫作中存在的长处和不足。

此外,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不同的小组,让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对方的作文,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在评价他人作文的时候也能学会欣赏,并且让学生提高自审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写作和表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拓宽个人思维,也能提高观察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自评和小组评价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在学生遇到问题或者出现争论的时候,适当进行干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免在作文评价中出现不和谐的问题。

四、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要掌握高考作文的命题变化,并且了解高考作文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高中语文教师积极转变思路,并且结合高考作文命题变化的趋势、特点等来开展作文教学,确保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较好提高,保证高中作文教学的整体质量。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高考作文成绩的提高,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熊丙奇.从浙江“满分作文”事件谈专业与舆论在评价上的边界[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0,9(05):23-26.

苏尹祯.通过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研究作文教学新思想[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9):111-112.

殷晓.任务驱动型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与教学策略[J].教育探索,2020(02):27-30.

张祖荣.增强应用文写作意识 加强应用文写作训练——试论在高考作文中应用文的命题及其应对措施[J].应用写作,2020(01):42-46.

张虹.从高考作文命题看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J].文学教育(下),2019(10):105-107.

高海芳,刘宏英.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作文教学探微[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5):114-117.

余树财.作文教学要回归生活——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评析及其教学启示[J].教育科学论坛,2019(28):24-26.

程丽娟.解码命题规律 有的放矢备考——2018高考作文命题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2):49-51.

戴愉岳.高考作文给高中作文教学带来的思考[J].文学教育(上),2018(07):90-91.

刘庆龙.高考命题“城市化”:一个需要重新看待的问题[J].重庆高教研究,2017,5(02):30-36.

上一篇:研究生科研论文下一篇:高分子材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