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2023-09-07

企业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性为着入点,从观念、体制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用,使财务管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关键词 财务管理 管理模式 转变 分析

一、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性

一个较为理想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应当是分权与集权适度,利责权比较均衡的财务管理机制。分权与集权适当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企业上级部门是企业主要的财务管理决策机构,同时企业的分公司或者其他的下属部门能自主地确立符合自身具体情况要求的财务管理模式。从以上这个角度来讲,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转变企业财务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健全企业制度的要求,在现代企业制度倡导下,企业拥有自身的分配制度与管理制度,同时也需要有较高水准财务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相应的规范与制约。通过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模式从而对企业进行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财务管理,充分挖掘企业的投资者的资产所具有最大潜力。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企业只有在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支撑之下,才能在市場竞争当中取胜,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内容

1.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是从微观的层次上面着重于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仅仅是站在企业自身的立场上来解决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在具体的财务工作当中,只要财务管理人员核算准确就可以了。在市场经济和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下,这种传统的财务观念已经不能解决企业在宏观战略下出现的一些财务管理的问题,不能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决策帮助。传统的财务观念比较看重利润,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从现代的企业制度观念来讲,利润的最大化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它不能够反映出所有者预期收益的连续性与时间性,比较容易出现一些企业财务管理短期化的决策,不去考虑企业将来的风险,只是为了眼前利润去冒巨大的风险,这样对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不利。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转变财务管理模式是一个必然要求。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下,企业要求财务管理能够对各种市场信息和数据进行整合、分析,通过分析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帮助,减少企业的风险。

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是以财务资本为主,在市场竞争中还是依靠的生产规模以及经营管理。当前,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技术的冲击下,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成为了企业竞争的主要着入点。在信息化技术下,以数字化的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重要内容的网络经济正在快速地发展着。管理层将具有经济效益的知识与技术投入到企业当中,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等资产成为了企业的核心与关键资产。现在企业竞争不再仅仅是生产规模、物质资源等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质与量之间的全面市场竞争,拥有创造性的知识人才成为了企业最重要的一个资源;同时,在财务主体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也不再仅是资本投资,而是智力资本投资和财务资本投资共同组成了企业的一个财务主体。因此,企业管理层与财务管理人员都要跳出传统财务资本框架,坚持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同时并重的理念,并且逐步将财务管理重心由物质资源的管理向智力资本的管理过度,将智力资本的增值、保值、运营、筹集和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等各个内容都纳入到企业财务管理的体系结构,建立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有机结合的新型财务管理体制。

3.加强了财务管理的风险意识。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挑战和机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直都有低风险低回报,高风险高回报的情况。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开始重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包括风险控制、风险度量与风险识别三个环节。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目标,并在这个基础之上,根据企业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经营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在进行利益分配、筹资以及投资的时候,对风险的程度与大小等要进行充分地、科学地和合理地分析与评价,并且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等具体情况,通过多渠道和多方面权衡、分析及比较企业可能出现的损失或者可能得到的收益,综合地选择出一个最佳财务决策,使企业的收益达到一个最大程度或者将利益损失降到一个最低程度。另外,企业在做出任何财务的决策之前,都必须要形成一整套保全与防范措施,如果出现财务风险的话,管理层也可以进行有效地控制,或者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给带来的损失。也就是讲,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到,在企业面临着许多财务风险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及时、准确地作出预测。为了要达到最佳的风险控制效果,企业内部还可以建立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以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避免财务风险发生时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程斌.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0(22).

[2]王建民.ERP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考.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

[3]张晓梅.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与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0(03).

企业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设备管理;地位作用;发展趋势;基本模式

一、设备管理概述

(一)理论概念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设备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不仅要应用一系列的理论,更需要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在设备的寿命周期内,追求最低的经济成本与使用效能的最大化。就其整个过程而言,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包括了前期的规划、设计与制造,中期的选型、购置与安装,以及后期的使用、维护与改造更新,直到最后的报废[1]。

(二)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在企业管理中,设备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诸多领域有着紧密的关联。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人、设备和原材料,需要经过一定的组织与处理,才能生产出合格、达标的产品。定员管理、设备管理与物资管理组成了输入项目管理,而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生产管理、劳动管理、以及安全环保管理构成了输出项目管理。无论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关的设备。在企业的经济效益中,设备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和作用。

(三)內容与任务

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大体包含了经济、技术与组织几项。在选购设备时,需要对其经济性、技术性于生产可行性等进行充分的考虑。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必须做到方法适宜,设备的使用也要做到合理,并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设备进行改造和更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离不开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持,需要结合具体的目标确定设备管理的任务。设备的选购要正确合理,在使用的过程中用好、管好设备,适时地对设备进行挖潜、改造和更新,从而保证所引进设备的正常运转[2]。

二、设备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设备管理起源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先后经历了事后维修阶段、预防维修阶段、生产维修阶段、以及各种设备管理模式并行的阶段。我国的设备管理工作,大体可分为恢复引进、提高发展、恢复和发展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设备管理模式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设备管理的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尽可能实现多方面的兼顾。例如,对于设备全周期的管理中,不仅要进行修理与维护,还应加强改造和更新。坚持以预防为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实现促进生产发展的目的。一方面保证了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保持和提升了备资产的功能;另一方面实现了设备生产能力的最大化,降低了运行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

三、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的基本模式

(一)实施全员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的设备管理,不仅需要企业法人总体负责,更需要全员参与的管理制度。从总经理、厂长、车间主任,到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再到相关的职能部门,都应落实相应的责任制。尤其是企业的各级、各部门领导,更应当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对自己的岗位职责做到恪尽职守。通过制定完善的岗位设备管理制度,将相应的责任制层层落实、具体到人,务必做到人人有责、事事有人负责,从而促进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3]。

(二)工作目标与计划定量化

任何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明确的目标与周密的实施计划。在企业的设备管理中,应当改变传统的粗犷式的管理模式,制定定量化的工作目标和计划。例如,设备故障停机率应当控制在多少,设备的利用率与完好率应当达到多少,设备维修保养应当多久进行一次等等。通过定量化的指标,对各项工作进行相应的考核,以确保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加强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

现代企业的设备管理,需要依靠健全的管理机构来实现运转,依赖于优秀的设备管理人员来完成具体的工作。因此,企业内部的设备管理机构必须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设备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较强的管理能力。根据工作实际的需要,不断调整完善管理机构的职能,确保设备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行之有效。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设备管理素质,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设备管理人员队伍。

(四)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信息管理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之中。以计算机为依托,采用信息化的综合管理模式,有助于改变设备管理工作相对落后的局面,提高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水平。以集成计算机设备管理模式为例,既不必增加新的设备,也不必引进新的管理方法或系统,就能够实现设备管理工作的规范与提高。

四、结语

在现代工业时代中,企业的设备管理模式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不仅要通过定期的设备检查,能够有效防止相应设备事故的发生。还应在事故发生后,进行相关责任的追究,并对原因进行剖析,以促进职工设备管理意识与水平的提高。就其发展的趋势而言,较好的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有助于企业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贤林.现代企业设备管理模式及其发展方向探析[J].机电信息,2016(04).

[2]刘兆全.浅谈TnPM在现代企业的设备管理模式[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09).

[3]翟莉.規范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的措施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32).

企业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2007年1月1日,我国在保险全行业开始推行和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推行实施加上《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等众多制度规范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保险公司的核算,为企业实现科学决策和稳健经营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保险业;会计

一、新准则带来的新变化

1.推动了保险公司的管理模式上的转变

对于保险会计的特征,新会计准则予以了系统地把握,规范了保险企业的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的具体内容,推动了保险公司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即从以销售管理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到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模式。

2.接轨国际会计准则,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表现出趋同性,不仅使得我国保险业与国际保险标准想统一,而且促进了我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新会计准则打破了所有制和行业的界限,提高了保险企业会计数据的可比性

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前,我国保险业存在的包括《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在内四套会计标准体系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多会计标准和标准差异化导致保险企业不仅与其他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候数据没有可比性,而且在行业内部公司间依据也很混乱,进行横向比较难以确保准确。

二、原保险合同准则

1.对保险合同进明確定义和分类

原制度下,只是按险种将保险业务分成了财产保险业务、人寿保险业务和再保险业务三大类,并对会计处理方法分别进行规定。新准则下,不但将保险按照业务分类,还从保险合同角度进行分类,分为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两大类,并分别进行定义和制作了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规定。

新准则对保险合同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完善。新准则下定义保险合同为:保险人和投保人进行保险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约定,并对源于被保险人保险风险展开承担的协议,可分为原保险和再保险两种合同类型。

原保险合同,指得是在向投保人进行保费收取,对约定的范围内发生事故所导致的财产损失,保险人对赔偿保险金进行责任承担的保险合同。

再保险合同,指得是保险公司一个人一定的保险份额分出给企业另一个人,被分出人接受分出人承担原有的保险合同带来的赔偿的所有费用的一种保险合同。

2.设定存在已有保险风险与另外风险的合同进行分拆核算的标准

原制度下,没有对既有风险又附带另外风险的合同进行分拆开来实施核算的要求。在日常处理时,将保险人所签发的既有风险并附带另外的风险的合同,也认定是保险合同一并处理。

投保双方签订合同的时候,新准则则对规定,应当对会将保险人所承担的保险风险以及另外风险的保险业务分别实施处理。将保险风险部分确定到原保险合同,而其他风险部分则不确定进原保险合同。

3.强调在认定保险合同时应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

原制度下,在认定保险合同时没有做重大风险进行测试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由保险人签发的不需要分拆的混合保险合同,不管转移的保险风险程度,都没有展开重大保险风险的测试,一定认定为保险合同实施会计处理。

在新准则条件下,对于保险人所签发的合同,需要实施重大保险风险测试的,规定应当在合同初始确认的时候,按照单项合同做为基础实施重大保险风险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除了不具有商业实质的合同,可能造成保险人支付较大的附加利益的发生合同,可以认定为该保险具有重大风险。附加利益,指的是在发生保险事故的时候,保险人所指支付的金额,超出了不发生保险事故的时候所支付金额的数目。

4.对保险合同准备金种类进行了重新界定

原制度条件下,财产保险合同的准备金主要包括未决赔款、未到期责任和长期责任三种准备金,而人身保险合同的准备金则有未决赔款、寿险责任和长期健康险责任三种准备金。

新准则制度下,规定了非寿险原保险合同丝袜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和未决赔款两种类型准备金,寿险原保险合同则有寿险责任和长期健康险责任两种准备金。

三、再保险合同准则

1.要求分出业务准备金应当认定为资产并且不能同原有保险合同的准备金进行抵消

在再保险合同进行签订的时候,原制度没有对保险人对原有的保险合同的准备金和分出业务的准备金怎样进行认定和报备做明确的规定,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将扣除分出业务的准备金以后剩余的准备金净额记录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但是在新准则规定下,在原有的保险合同准备金提取的同期,保险的再分出人将所分出业务的准备金确定为资产,同时,将其独列示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一方,而且企业资产的负债表上面所有准备金按照不减去分出业务所带来准备金数额所进行列示。

2.对分出以及分入的业务处理方法进行了改变

原制度下,发送分保业务的账单后要求保险再分出人对分出的保费以及摊回款项进行确认,在接到分保业务的账单后,保险再接受人对于分保的收入以及费用进行确定。而在新准则情况下,保险再分出人在进行分出以及摊回所分保费用的时候,应当于收到原有保险合同的保费得到确认的当期进行相应的确定,然后保险再分出人应于原有保险合同赔偿资金确认的当期对摊回的赔偿资金成本进行确认;在满足准则规定的确认条件的时候,保险再接受人才能对分保费收入进行予以确认,与此同时对分保费用进行确认。

3.明确分入业务准备金和分保保证金利息的处理办法

原制度情况下,对于保险再分入业务具有的准备金以及分保的保证金产生利息的具体处理方法未做明确的规定。新准则则作出相应的规定,参比原有的保险合同准则,保险再接受人展开相对的分保准备资金提取并实施相关会计处理;保险再分出人、保险再接受人应当如期计算和提取分保的保证金产生利息,并分别记入到企业的利息支出与收入的栏目中。

参考文献:

[1]包滢.浅谈新会计准则下的保险公司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J].现代商业,2009,15:216.

[2]杨阳. 关于保险会计新准则的突破、影响及建议[J]. 现代商业, 2008, 14: 214-215.

企业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邵常伟(1983—),男,吉林省通化人,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方向为社会哲学。

徐婷婷(1983—),女,吉林省通化人,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方向为社会哲学。

摘要:将企业“5S”管理文化应用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学生管理方面的创新,对于构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新模式的合理建议,应该针对学生对“5S”管理的内涵把握不准确,以及应用初期“5S”管理实施方法过于枯燥等薄弱环节。主要通过深化“5S”管理的内涵,明确管理模式的方向性;把握“5S”管理的主体,实现管理有助于完善校企互动合作机制;立体式、多层面推行“5S”管理,逐步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升华。从而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打造建筑学院的品牌,最终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成长平台。

关键词:企业“5S”管理;职业素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日趋成熟。立足于校企联合办学,创办具有职业特色和职业竞争力的职业类大学是目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在校企合作的大环境下,高等院校引进了企业“5S”管理模式,一方面,在内容上,要将学校在教学区、实习区、宿舍区三大区域的管理要求与“5S”管理一一对应;另一方面,在形式上,细化学生日常管理,逐步提高学生管理的标准和要求,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熟悉、了解企业管理的特点。最终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引进,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机制,深化合作内涵,将企业中职业理念与职业文化有选择的加以转化,使学生在学校形成的校园文化更快、更好地融合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机制中,加快高校文化、人才模式与企业文化接轨。

一、借鉴企业“5S”管理模式,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主要成就

2010年,部分高职院校开始将企业“5S”管理模式运用于学生管理活动的试行,从效果上来看。首先,学生宿舍卫生比以往有很大改善,室内整洁干净,物品摆放有序并且布置温馨。学校宿舍管理的改进,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干净、舒适、安全的场所中学习和生活,同时逐渐把宿舍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这充分体现了“5S”管理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而形成良好的风气。因此,“5S”管理不仅能够帮助高校宿舍改善卫生环境,还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其次,学院班级现状得到了合理的改善,借鉴企业“5S”管理模式,食品分院实施了动态的班级管理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班级活动,以求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教师能够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顺利实现。最后,学生职业素养得到了提升。随着“5S”管理文化已在学生心中升华为一定的道德品质,学生基本上杜绝了东西随意乱丢乱放的坏习惯,自我管理意识增强,同时个人的品质和素养也得到了提升。并且,学生们通过“5S”管理的自我提升,到工作岗位后,能够较快较好的适应企业文化,适应企业发展。

二、校园实施学生“5S”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5S”管理的内涵把握不准确

部分老师和学生通常把“5S”简单地理解为搞搞卫生、开展大扫除这些表面的工作,他们没有从宏观把握5个“S”之间的有机联系,不清楚前几个“S”都是为了养成最后一个“S”服务的,“5S”管理应在始于素质,并终于素质,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各项活动的开展是相辅相成的。所以,“5S”管理应始终以学生素质的提升为主线,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

(二)推行“5S”过程中方法过于枯燥

学生“5S”管理方案制定,通常是以口述和文件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传达、推广,辅之以制度的约束,老师和学生在思想上毫无准备的前提下,往往只能被动的接受,抵触心理油然而生,对于工作的开展形成了阻力。同时开展过程中没有对“5S”管理的步骤的认真分析,缺乏创新,实施过程中与其它管理大相径庭,缺少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试点院系、班级作为范例,忽视了学生中的示范效应。因此,“5S”管理在学生群体中的开展应避免流于表面和形式。高职院校在5S开展过程中应着眼于提高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有利于教师的教科研工作的开展,要以实用为主,以方便工作和学习为主,不能只营造热烈气氛做足表面文章。

在企业“5S”管理模式下高等院校对学生素养提升应从学生特点、存在的问题、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虽然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主要是对“5S”管理模式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论述的灵活性差,在校园管理过程中引入“5S”流于形式,缺少对企业的调研,难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相连接的桥梁作用,对企业的实际要求研究不够。

三、借鉴企业“5S”管理模式,构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新模式的合理建议

(一)深化“5S”管理的内涵,明确“5S”管理模式的方向性。

针对高等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生活中过于彰显个性,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卫生习惯差;社会实践中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知”与“行”相背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推行“5S”理念,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以上问题,根据企业和学校不同的群体性进行统一的规划,明确其发展方向。企业“5S”管理模式在员工的工作岗位上、职业素质的培养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企业员工接受“5S”管理的各种体制直接原因是为了维持其生存的需要,即使通过后来长期不懈坚持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但归结其原因首先就是方向性非常明确,但方式过于呆板。高职院校学管目标明确,即瞄准市场、面向企业、适应需求、服务社会,其特色在素质培养与技能提高相结合,高等院校“5S”管理模式的实施方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如开展班级、寝室的整理、整顿大评比,开展多样的社团活动等,从多方面、多层次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方面學生从实际出发,设身处地的思考实施“5S”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注重个人能力的发展与先进的管理制度相结合,运用自己专业技能逐步提升在工作岗位上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的、积极的接受5S管理模式,使其明确“5S”管理的方向性。即从内心深处使学生践行这种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热情,进而提升其的职业素养。

(二)把握“5S”管理的主体,实现“5S”管理有助于完善校企互动合作机制。

对于通过构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新模式,借助于企业“5S”管理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5S”管理活动传播的就是一种精神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的提炼,只有具备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这些精神和文化才能够被现代社会所接纳。尤其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传统高职院校招生制度的弊端日益呈现,如生源质量差,招生信息不畅通,以及传统观念中的“大学观”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扼杀了部分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2010年国家已经授权73所高职院校进行单独招生,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七所高校展开自主招生的教育体制改革,推进了全国高考改革的步伐。在高考前完成新生招生录取工作,从而进一步保证生源的质量,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兴趣得以激发,达到因材施教,从根源上保障了职业学院生产出优质“产品”。以及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保证了学生能够有所学,学生管理者应该时刻在生活和学习中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把“5S”管理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到有得放矢,贴近现实、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这是职业学院的生命线,保障职业学院可持续发的动力。

(三)立体式、多层面推行“5S”管理,逐步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升华。

在校园环境推行“5S”管理模式的实践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有形到无形的过程。首先,班级环境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环境,学生素养的发展主要在班级环境中完成,班级环境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挖掘潜能、培養创造力。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采取5S管理体制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相结合的措施。首先,班级5S管理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而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长期推行和反复实施。既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提高,又体现师生之间产生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这样才能把“5S”管理中的素养提高一个新的层次。在班级的物质环境的建设中,干净、舒适、温馨的环境是学生安心学习的基本保障,5S管理在班级的实施应该由点到线再到班级、寝室以及各个层面的发展。其次,统筹班级整体的发展如同“木桶效应”原理。良好的班级环境是靠每一个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的,通过以优带差、以完善带不完善,使得班级“5S”管理效果得到提升。高效辅导员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管理的潜能是无限的,开发具有无限潜能的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准确把握在社会转型时期对人才需求的调整,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其次,学生管理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生管理的具体特点,打破当代大学生的思维陋习,明确学习目标,准确给自己定位,使学校成为其成功、成才的一个平台。学生班级和寝室文化的建设是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它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学风、校风,直接体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班级和寝室文化环境的改变前期加大“5S”管理在寝室宣传力度,使其从思想上明白管理制 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后期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做到时时5S、事事5S、人人5S,最终建设整洁、舒适、文明的校园环境。“5S”管理模式的实施和发展是生活环境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努力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师生关系的融洽,使得教学环境得到改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而生活环境5S的实施主要是靠情感教育来实现的。师爱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关心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

综上所述,借鉴企业“5S”管理模式,构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新模式及其应用,应该面向统筹学生素养的提升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统一的原则,以市场的需求、学生具体特点为导向,深入地调查、潜力评价和情景模拟研究,通过借鉴企业5S管理模式,重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蒋菁.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06-107.

[2]包秀华.论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J].北方经济,2006,(12).

[3]崔立坤.试析5S管理及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2011(02).

[4]陈晓涛.企业5S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03).

[5]刘伟东.企业推行5S活动有效性的三个条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6]于华春.论5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11).

[7]王秋梅.高职院校构建职业环境提升职业素养初探[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8):39—62.

[8]王希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2008(7):121-122.

[9]潘懋元.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 教育研究.2007(1):13-19.

[10]裘燕南.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10-12.

企业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5篇

南京医药合肥天星有限公司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迅速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在企业面临挑战的同时,企业也将获得更多的机遇。为了把握机遇,面对挑战,就需要企业针对企业自身管理系统的不足做出相应的完善改进措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现状,具体的讲述如何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管理现代化

一、引言

企业是市场的基本组成元素,要实现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就必须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运行。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就需要企业管理层根据市场的具体环境,对企业的管理系统做出相应的改变,满足市场的切实需要。因此,在企业进行企业管理的同时,不仅仅要注意到企业管理思想的更新,还要注意到企业管理模式和市场经济行为的一致性。

二、目前我国企业的企业管理模式状况

1.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1)企业管理模式化。所谓企业管理模式化指的就是企业管理层通过相关管理模式的制定,来约束企业内部员工的具体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如果企业拥有一种相对完善的企业管理模式,将对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企业的正常管理运行也很有益助。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企业管理层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改进企业的管理模式,改进公司管理模式机械化的特点,针对员工的个人需求进行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加强企业员工和企业的联系,促进企业的发展。

(2)企业管理人性化。所谓企业管理模式的人性化指的就是在进行企业管理的时候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的企业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企业管理层充分的考虑到企业基层工作人员的个人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为企业的所有工作人员创造一个理想的工作氛围。通过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可以极大的加强企业和企业员工之间的联系,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在具体的企业管理模式运行过程之中,要注意把握好人性化管理的度,防止有一部分员工和企业管理层过于接近,企业管理层碍于人情,妨碍了企业的正常管理运行。

2.不同成立方式的企业管理的管理模式。(1)家族式企业的企业管理模式。目前,以家族为基础的家族式企业占据了我国企业的一大部分,这些家族式企业的成立是通过整个家族共同出资实现的。因此,这些家族式企业在管理运行的过程之中,都是聘用家族内部的成员来进行对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所有决定权和管理权力也都集中在家族内部的成员手中,外来的人才很难掌握到企业的核心权力,企业缺乏现代化制度的管理和约束。在过去的时间里,家族式企业的企业管理模式曾经为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家族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都有血缘关系,因此,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企业管理层可以很快的给出统一意见,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是,家族企业意见的过度一致性,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2)友情式企业的企业管理模式。友情式企业的企业是通过几个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人共同出资建立的,相比于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友情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由于共同投资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不稳定系,难以避免在日后的企业管理运行过程之中投资人不会出现关系破裂的问题,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管理运行。与此同时,友情式的企业管理模式也具备家族式企业不具备的优势,例如,友情式的企业管理模式更加注重对外来人才意见的吸取,相对的企业管理的思维也更加宽广,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目前我国企业在管理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企业管理模式都相对比较传统,不具备相应的管理创新精神,难以符合现代经济社会瞬息万变的特点。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期,企业理应根据世界经济的变化制定相应的企业管理模式,从原有的逐利性管理模式转换为学习型的管理模式,从根本上实现管理模式的现代化,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的措施和前进方向

1.科学规划企业管理模式。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之中,企业管理层都是采用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过去的企业运行过程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大型的企业之中,更能有效的发挥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企业科学的规划企业管理模式,从原有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转换成为扁平式的管理模式,减少企业内部的层级关系,调和企业内部员工的关系,促进企业的发展。

2.健全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的节本定义是企业的管理层根据企业的现有状况,合理的安排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的管理活动。经过企业管理基本概念的解读,不难发现,只有完善一种企业的管理模式才能够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就很有必要健全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组织,保证这个管理组织可以合理的布置企业的正常运行模式;第二,要完善现有的企业运行模式,充分的发挥企业管理模式的作用。

四、结论

企业管理将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针对企业管理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得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朝伟,浅析企业管理模式及体制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3).

[2]王熙.浅谈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优化策略[J].中国商贸,2013(11) .

[3]李昆.中国式管理模式创建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3(07).

[4]黄津孚,谢进强.中国企业现代化的现状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1).

作者简介:熊伟(1977.12-),男,河南唐县人,南京医药合肥天星有限公司

上一篇:职业高中下一篇:图书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