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范文

2023-11-27

肿瘤治疗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卵巢肿瘤妇女81例, 年龄19~53岁, 平均 (32.4±1.6) 岁, 已婚66例, 其中23例有剖宫产史, 7例异位妊娠史, 5例有阑尾切除史。肿瘤直径均<16cm。经冰冻切片及术后病理报告均为卵巢良性肿瘤, 经彩超、CA125检查排除恶性肿瘤。分型:浆液性囊腺瘤5例, 粘液性囊腺瘤5例, 成熟性畸胎瘤33例, 单纯性囊肿16例, 良性纤维瘤1例,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7例, 卵巢黄体破裂2例, 卵巢滤泡囊肿破裂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 腹腔镜组41例和开腹组40例, 2组在年龄、孕产史、手术史、病理分型等一般资料中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彩超、CA125、AFP、CEA等检查。术前禁食、禁水, 留置导尿。腹腔镜组患者采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取膀胱截石位, 消毒铺洞巾, 采用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电视腹腔镜, 在脐部上方做一长约1cm的切口, 气腹针穿刺注入CO2气体建立气腹, 压力维持在11~13mmHg。置入腹腔镜探查盆腔内情况, 肿瘤的大小、性质, 在距离卵巢肿瘤基底部1~2cm处, 沿皮层环形电切至囊肿壁, 钝性分离囊肿与卵巢间隙, 完全剥离肿瘤, 电凝止血剥离面。肿瘤较大时先用穿刺针穿刺抽出囊液, 用钛夹夹住穿刺口, 电切并剥离囊肿。将剥离的囊肿组织装入袋中送检, 反复冲洗盆腔直至清亮, 检查剥离面无渗血、术野无出血后完成手术。开腹组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按常规开腹手术进行。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 腹腔镜组术后6h拔除尿管, 开腹手术组24h后拔除尿管。

2 结果 (表1)

2 组进行比较,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排气时间与平均住院天数2组无差异显著性 (P>0.05) 。

不良反应, 2组均完成手术, 腹腔镜组有1例因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中转开腹, 有3例患者出现皮下气肿, 3d后症状自行消失, 无一例使用镇痛药;开腹组有5例出现切口感染, 脂肪液化导致延迟愈合, 8例使用镇痛药。2组均无脏器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 所有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随访, 术后1~6个月进行随访, 所有患者均康复, 没有发生术后不良反应, 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卵巢肿瘤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 由于其生长部位隐蔽, 早期无症状, 容易引起误诊和漏诊, 严重影响着妇女的身体健康。随着微创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腹腔镜治疗良性卵巢肿瘤已不再是禁忌证, 与开腹手术比较有很大的优势。

腹腔镜下肿瘤剥离是在完全封闭的腹腔内进行, 避免了脏器的暴露及手套、纱布等对组织的损伤;剥离后经电凝止血, 无需由于开腹手术因为缝合过深、过密导致卵巢神经血管受损造成部分卵巢变性坏死[3], 减少术后感染的机会;腹腔镜下可做到完整剥离卵巢肿瘤, 大大减少了肿瘤的复发和因剥离面大导致肿瘤破裂的机会, 杜绝污染, 缩短冲洗时间[4], 充分保留了卵巢的功能和结构,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心理安慰。

腹腔镜下肿瘤剥离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术后切口小等优点, 减少了术后感染、盆腔粘连及复发, 保留了卵巢的结构和功能, 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的最有效方法,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肿瘤剥离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我院收治的81例卵巢肿瘤患者, 随机分为2组, 腹腔镜组41例和开腹组40例, 比较2组的手术效果。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排气时间与平均住院天数2组无差异显著性 (P>0.05) 。结论 腹腔镜下肿瘤剥离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术后切口小等优点, 减少了术后感染、盆腔粘连及复发, 保留了卵巢的结构和功能, 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的最有效方法,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手术,肿瘤剥离,良性卵巢肿瘤

参考文献

[1] 谢文燕.腹腔镜卵巢良性肿瘤剥除术246例分析[J].中国医学实践杂志, 2009, 8 (6) :23.

[2] 杨梦婕.经阴道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2008, 5 (2) :97~99.

[3] 冷金花, 郎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19 (11) :660.

肿瘤治疗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0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14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5例, 女性患者95例, 年龄在15~72岁, 平均年龄35.6岁;患者的病程在1~20年, 平均为5.2年。其中腺瘤和腺瘤囊性变80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20例, 桥本病10例, 甲状腺癌10例, 单纯性甲状腺肿20例。

1.2 方法

随机把140为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为70例, 观察组患者行微创手术,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手术。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在内镜下实施手术。颈丛麻醉后, 在患侧甲状腺表面做一个横行小切口 (3~4cm) , 切开皮下组织和颈阔肌后, 向切口上、下方游离皮瓣;显露甲状腺后要认真细致检查, 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及性质;切开表面的甲状腺组织后, 沿甲状腺包膜剥离腺瘤直达腺瘤表面, 依次结扎甲状腺中静脉及甲状腺下动脉, 于峡部切断切除腺瘤, 已发生淋巴结转移者实行淋巴结清扫术;在剥离过程遇有出血点时均应钳夹止血, 待腺瘤切除后, 血管钳所夹的血管组织须一一结扎;最后, 用细丝线间断缝合甲状腺组织和甲状腺包膜, 完整切除甲状腺后, 仔细检查创面, 彻底止血后, 于腺瘤窝放置橡皮引流条, 然后逐层缝合切口。术后给予静脉输液, 并给予抗生素[3]。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摘除甲状腺肿瘤。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

2结果

2.1 2组在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例数、住院时间上存在明显差别,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1) (表1)

术后并发症比较中观察组7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喉返神经损伤1例 (1.43%) ;对照组发生喉返神经损伤1例 (1.43%) , 术后切口感染24例 (34.29%) 。

2.2术后病理显示

腺瘤和腺瘤囊性变70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 桥本病10例, 甲状腺癌30例, 单纯性甲状腺肿20例。

3讨论

甲状腺肿瘤是人类常见性疾病, 甲状腺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 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方法, 手术可以解除肿瘤对气管神经的压迫, 改善颈部美观, 预防良性肿瘤恶变[4]。传统的手术方法能够充分的暴露病灶, 容易操作, 较彻底的完整切除但是会在患者的颈部留下较大的“刀口记号”, 这给患者尤其是爱美的女性患者带来终生遗憾, 还存在出血量大、术后愈合不好、术后并发症多发的缺点。而新型的微创手术具有创口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提高了手术的质量, 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医疗工作者的认可。

本组资料显示甲状腺患者的男女比例为5∶9, 这与相关文献报道比例接近, 女性患者多余男性患者, 尤以青壮年为主。临床上虽然甲状腺肿瘤以良性肿瘤为主但术前确定甲状腺肿瘤的良恶性仍还有一定的困难, 本组患者资料显示其误诊率为14.3%, 所以甲状腺肿瘤确诊后应及时实施手术并将肿物送病理检查以进一步确诊。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本院收治的14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的临床外科手术资料, 观察甲状腺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总结分析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14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并随即分为观察组 (微创手术) 和对照组 (常规手术) , 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1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且无死亡病例, 但2组在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例数、住院时间上存在明显差别,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 手术治疗对甲状腺肿瘤患者疗效确切, 有效率高, 但微创手术实施甲状腺肿瘤摘除手术可以明显减低患者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更值得推广。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外科治疗,微创手术

参考文献

[1] 苏新良, 任国胜, 吴诚义, 等.应用颈前小切口无气腔室内镜下甲状腺手术43例的临床体会[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7 (14) :103~104.

[2] 孔凡民, 王春声, 李航宇, 等.甲状腺良性病变术中损伤喉返神经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3) :209~210.

[3] 巴明臣, 崔书中, 唐云强, 等.甲状腺再手术的时机及入路方式探讨[J].临床外科杂志, 2007, 15 (9) :95~96.

肿瘤治疗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胃癌患者,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12例, 年龄36~74岁, 平均52岁, 均为临床经纤维胃镜、手术切除或剖腹探查取活检经病理证实的晚期胃腺癌。肿瘤位于贲门21例, 胃体11例, 幽门8例。黏液腺癌23例, 低分化腺癌13例, 印戒细胞癌4例。

1.2 治疗

40例晚期胃癌患者, 行胃大部切除术或胃癌扩大根治术, 且淋巴结清扫加放疗和化疗。患者均于术后4周开始治疗。1~2年内给3~4个疗程化疗。术后化疗多采用联合化疗, 联合化疗方案多参考晚期胃癌的化疗方案, 毒副反应较轻。联合化疗既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 亦可用于不能切除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的姑息性化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完全缓解 (CR) :可测肿块完全消失, 续发症消失, 未出现新病变, 效果持续超过1个月。部分缓解 (PR) :肿块最大直径及其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50%以上, 或每径缩小30%以上, 续发症未恶化, 未出现新病变, 疗效持续不少于4周。稳定 (NC) :肿块之2个互相垂直的最大径乘积缩小不及50%, 或每径缩小不及30%, 病变增大但不超过原来的25%, 续发症未恶化, 未出现新病变, 持续4周以上。恶化 (P) :两径乘积增大25%以上, 续发症恶化, 出现新病变[2]。缓解期:自出现疗效起, 至复发或恶化时止。治疗后生存时间:自治疗开始至死亡或末次随诊的时间。

2 结果

40例晚期胃癌患者经联合化疗, 完全缓解3例, 部分缓解18例, 稳定17例, 进展2例。副反应为恶心、呕吐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少见末梢神经疼痛, 未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

3 讨论

胃癌治疗首选手术切除, 单纯切除可获治愈的仅限早期胃癌且不伴有任何转移灶者。有转移淋巴结癌灶的早期癌及全部进展期癌, 内科治疗占有重要位置, 及至晚期胃癌 (不能手术、姑息手术及术后复发转移者) 内科治疗则居主导地位。后辅助化疗主张早期开始, 一般在术后第3周进行。进展期胃癌根治切除后, 均应辅助化疗, 手术不能发现的亚临床癌灶, 是手术后复发的根源。辅助化疗的目的是防止复发与转移, 提高5年生存率。晚期胃癌化疗, 不能手术, 姑息手术及术后复发的晚期患者, 以化疗为主的药物治疗目的是控制原发与转移癌灶, 争取消除病灶, 缓解症状, 改善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期。联合用药采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联合[3]。前者采用高剂量间歇给药, 后者采用连续给药。术后辅助化疗, 在减少死亡的风险上取得效果较小, 尚不能得出术后辅助化疗能改善生存率的结论。胃癌联合化疗的缓解率比其他消化道肿瘤要高, 一般在30%~45%, 不同的联合方案尽管在缓解率上有差距, 但均不能证实能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因而在选择联合化疗方案时既要根据治疗的有效率, 又要根据方案的毒性和病人的一般状况进行权衡。5-FU是胃癌化疗中的主要药物, 临床上多采用持续静滴或静脉推注两种给药方式, 目前多倾向于前者;加入CF与5-FU联合, 疗效明显高于单用5-FU, 而CF使用的最佳剂量尚未明确。DDP是胃癌化疗中仅次于5-FU的重要药物, 5-FU+DDP联合是胃癌化疗的基础方案;无论是高剂量DDP还是低剂量DDP与5-FU联合均有良好疗效, 但作用机制不同, 低剂量DDP起生化调节剂, 而高剂量DDP具有细胞毒作用。长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5-FU始终是治疗胃癌最有效的化疗药物之一, 绝大多数联合化疗方案均以5-FU为基础。近年有较多报道应用甲酰四氢叶酸静脉滴注2h, 然后5-FU静脉滴注22h, 连续2d, 每2周重复的方法, 结果发现复发的晚期胃癌患者治疗后缓解期3~17个月, 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 疗效令人满意。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还需临床更多的病例积累和证实, 同时对于胃癌患者化疗的最佳方案选择还有待于临床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及晚期胃癌采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方法 选取2008年至2010年收治的40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晚期胃癌患者经联合化疗, 完全缓解3例, 部分缓解18例, 稳定17例, 进展2例。结论 晚期胃癌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目前水平是近期有效率有所提高, 有效缓解期延长, 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生存期延长不明显。

关键词:胃癌,化疗

参考文献

[1] 刘鹏, 邓清华.胃癌放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2005, 32:552.

[2] 李玉升.晚期胃癌的化疗与用药[J].中华医学杂志, 2004, 84 (24) :2139.

肿瘤治疗范文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9年11月至2009年10年间收治的BOT患者共22例, 均采取手术治疗, 病理切片, 根据WHO关于卵巢交界性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标准[3~4], 证实为BOT。患者年龄34~76岁, 平均39.54岁。肿瘤单侧者20 (90.91%) , 双侧者2例 (9.09%) 。病理类型浆液性12例 (54.55%) , 黏液性9例 (40.91%) , 子宫内膜样肿瘤1例 (4.54%) ;年龄<50岁者15例 (68.18%) , 其中浆液性10例, 黏液性5例;>50岁者7例 (31.82%) , 其中子宫内膜样肿瘤1例, 浆液性2例, 黏液性4例。BOT临床无特异性表现, 主要表现为腹胀、腹部包块及下腹痛, 本组22例腹部胀大者4例 (18.18%) ;腹部包块者6例 (27.27%) ;突发下腹剧烈疼痛2例 (9.09%, 肿瘤蒂扭转所致) ;本组资料中10例 (45.45%) 无自觉症状, 体检行B超检查发现。肿瘤最大直径32cm, 最小直径5cm。术前CA125测定, 14例≥35IU/mL, 其中浆液性升高11例, 黏液性升高3例) 。根据国际妇产科联合会 (FIGO, 1988年) 卵巢癌分期诊断标准[5], 对22例患者进行分期:Ⅰ期16例 (72.73%) , Ⅱ期2例 (9.09%) , Ⅲ期4例 (18.18%) 。

1.2 治疗

22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 术后辅助化疗。其中单纯肿瘤剥除术4例, 病灶侧附件切除术6例, 病灶侧附件切除+子宫全切术7例, 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切除术3例, 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2例。所有病例术后均辅助化疗, 化疗方案为CP方案, 即环磷酰胺 (CTX) 600mg/m2, 静注, 顺铂 (DDP) 60~80mg/m2, 腹腔注射。最多12个疗程, 人均2.24个疗程。

2 结果

患者术后出院开始随访, 止于2010年8月31日, 最长随访时间为10年, 最短8个月。Ⅰ期16例至今均无瘤存活, 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均正常。本组1例于术后2年因卵巢肿瘤复发死亡, 5年存活率为95.45%, 2例于术后5~10年因卵巢肿瘤复发导致的肠梗阻死亡, 10年存活率为86.36%。

3 讨论

BO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肿瘤, 又称之为“低恶性潜力癌”, 多数学者报道, 其发病年龄较轻, 确诊时Ⅰ期占50%~80%, Ⅱ期10%~30%, Ⅲ期5%~28%, 无Ⅳ期患者[6], 本组资料平均39.54岁, Ⅰ期占72.73%, 与文献报道相符, 给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3.1 BOT的特点及诊断

BOT一般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 随着瘤体的增大表现出腹部、泌尿系压迫、胃肠道不适等症状。肿瘤蒂扭转或瘤体破裂可出现急腹症。多数患者为妇科查体时偶然发现。因此, 育龄妇女定期行妇科检查及盆腔B超检查, 对于卵巢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因卵巢肿瘤起病隐匿, 病情早期不易发现, CA125监测有一定的意义。我院已将CA125的检测作为卵巢肿瘤的常规监测指标。本组病例22例术前查CA125, 14例增高, 敏感性与文献报道相符[7], 术后复查CA125, 均恢复正常。

3.2 BOT的手术治疗

手术是BOT的主要治疗手段, 目前认为Ⅰ、Ⅱ期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 Ⅰ期年轻患者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 也可行患侧附件切除或患侧附件+对侧卵巢楔切术, 也有行患侧囊肿剥出+对侧卵巢探查术者。Ⅲ、Ⅳ期患者主张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本组资料患者手术范围视其年龄及临床期别而定, 包括单纯肿瘤剥除、患侧附件切除、患侧附件切除及对侧卵巢肿瘤剥除术、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卵巢癌根治术。预后结果显示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张振宇[7]认为交界性肿瘤保守治疗应满足以下条件:患者年轻渴望生育;经正规的分期探查术及对侧卵巢活检, 确认为Ⅰ期, 对侧卵巢和输卵管正常;术后有条件长期随访;患者生育后, 应建议其切除子宫和卵巢。

3.3 术后辅助化疗

BOT化疗效果报道不一, 目前尚有争议, 一项对399例BOT治疗分析后认为, 接受与不接受化疗的患者比较, 复发及进展率无明显差异[8]。但也有学者认为, 化疗并不是完全不敏感, 有一定的近期疗效, 特别对残余灶或晚期患者, 化疗可缩小病灶, 争取再次手术切除。由于化疗对分化好、代谢活性类似正常上皮的交界性肿瘤敏感性差, 效果不佳, 一般选择温和的方案 (CP) , 疗程3~6个。腹腔化疗优于静脉化疗。本组22例病例均行CP方案化疗死亡3例, 其中2例因经济原因未能完成化疗疗程, 最终因肿瘤复发死亡。因此及时、规范的化疗对BOT的预后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BOT恶性程度低, 预后好, 易复发, 复发后, 绝大多数仍为交界性, 再次手术仍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但需密切随访。

摘要:目的 探讨卵巢交界性肿瘤 (borderlineovariantumor, BOT) 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间收治的22例BOT患者, 病理类型为浆液性12例 (54.55%) , 黏液性9例 (40.91%) , 子宫内膜样肿瘤1例 (4.54%) ;手术病理分期Ⅰ期16例 (72.73%) , Ⅱ期2例 (9.09%) , Ⅲ期4例 (18.18%) ;治疗以手术为主, 辅以化疗。结果 随访10年死亡3例, 5年存活率95.45%, 10年存活率86.36%。结论 浆液性肿瘤所占比例高于其它病理类型;手术是治疗BOT的主要方法, 应力求将肿瘤完全切尽, 术后辅助化疗可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卵巢交界性肿瘤,预后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02.

[2] 包磊, 蔡红光, 杨惠英, 等.卵巢浆液性及粘液性交界性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8, 17 (1) :59~61.

[3] 舒宽勇, 于晓红, 朱其舟, 等.66例卵巢黏液性及浆液性交界瘤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 2010, 37 (1) :106~107.

[4] 徐淑娟.卵巢交界性肿瘤的病变特征及病理诊断[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10) :112~113.

[5] Bell DA, Weinstock MA, Scully RE.Peritoneal implants of ovarian Serous borderline tumors[J].Histologic Features and prgnosis Cancer, 1988, 62:2212~2222.

[6] Zanetta G, Rota S, Chiar S, et al.Behavoir of borderline tumors with particular interest to persistence re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to invasion carcinoma:a progressive study[J].Clin Oncol, 2001, 19:2658~2664.

[7] 张振宇, 洪婉君, 李凌.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8, 33 (9) :556.

肿瘤治疗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于2013 年10 月—2015 年10 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0 例, 所有患者都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两组, 观察组40 例, 男性21 例, 女性19 例, 年龄35~68 岁, 平均年龄 (44.1±2.5) 岁;患者的病程1~11 年, 平均病程 (6.1±2.0) 年;从患者合并症上来看, 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有8 例, 合并有冠心病的患者有7 例, 合并有高脂血症的患者有7 例, 合并有脑梗塞疾病的患者有5 例, 合并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有4 例, 合并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有3 例, 合并有末梢神经病变的患者有2 例, 合并有便秘的患者有4 例;对照组40 例, 男性22 例, 女性18 例, 年龄36~69 岁, 平均年龄 (44.0±3.0) 岁;患者的病程1.5~10 年, 平均病程 (6.2±1.8) 年;从患者合并症上来看, 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有9 例, 合并有冠心病的患者有7 例, 合并有高脂血症的患者有6 例, 合并有脑梗塞疾病的患者有5 例, 合并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有4 例, 合并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有4 例, 合并有末梢神经病变的患者有2 例, 合并有便秘的患者有3 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因素、年龄因素、病程因素以及合并症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且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对于该研究都知情同意, 并已经签署了相关的知情同意书, 经医院有关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

1.2 诊断标准

①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都符合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以及实验室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的空腹血糖都在8.28~10.06 mmol/L之间, 且患者餐后2 h的血糖水平在12.0~19.4 mmol/L之间。 ②排除标准:排除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心肝等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处于哺乳期的患者;排除对药物过敏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指导两组患者进行常规饮食控制以及适当运动锻炼, 少食多餐、定时进餐以及定量进餐等, 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西药联用治疗, 首先在患者就餐之后的15 min之内给予其瑞格列奈片口服治疗, 初始剂量控制到0.5 mg, 然后在服用一周到两周之后再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变化情况实施适当调整, 患者药物治疗的最大剂量不可以高于6 mg。 联合应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 患者口服剂量为0.25 g。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西药治疗, 仅对患者应用一定量的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 实际用量与观察组患者相同。 两组患者的疗程为60 d。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具体的疗效判定标准为显效为患者就餐之前的血糖标准小于等于7.0 mmol/L, 且用餐之后两小时的血糖含量小于等于8.2 mmol/L, 患者的临床症状已经完全消失;有效为患者主要糖尿病症状已经基本消失, 且患者就餐之前血糖标准小于等于8.3 mmol/L, 且用餐之后两小时血糖水平小于等于10.0 mmol/L;无效为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以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水平都没有变化甚至上升, 患者症状表现也没有变化。 ②观察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指标 (Hb Alc) 以及空腹血糖指标 (FPG) , 并做好详细记录与对比。 ③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18.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研究;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 (±s) 来表示, 采用t进行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5%, 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0.0%, 可以得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Hb Alc指标以及FPG指标上的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b Alc水平与FP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在Hb Alc水平以及FPG水平上都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上的对比

对照组中, 出现恶心症状的患者有3 例, 出现头晕症状的患者有2 例,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 观察组患者中, 出现恶心症状的患者有1 例, 没有患者出现头晕症状,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

3 讨论

现阶段, 糖尿病是临床上相对常见的疾病, 主要是因胰岛素分泌出现缺陷或者是胰岛素作用存在障碍而造成的以高血糖特征为主的代谢性疾病。 若长时间持续高血糖以及出现严重代谢紊乱症状将会使患者的全身组织器官尤其是眼、 肾、 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等损害, 甚至是功能障碍与衰竭。 病情相对严重的患者还会导致失水、患者的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酮症酸中毒以及高渗昏迷等[3]。 目前, 我国糖尿病在发病率上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且糖尿病的发病以及病情严重程度都与患者血糖上升程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此外, 糖尿病的发病年龄也日益年轻化, 尽管一些患者血糖水平控制良好, 然而临床治疗以及预防仍然存在相对较大的难度[4]。 要想实现糖尿病的有效治疗, 必须要高度重视血糖水平的合理化控制, 从而降低糖尿病的实际发病率。 但是, 由于糖尿病属于复杂性质的综合征,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致病因子不仅包括高血糖因素, 还与代谢水平、血液流变学的紊乱以及患者血液在其微血管当中的流动减慢甚至形成微血栓有着密切关系。 患者的微循环受到阻碍, 进而使患者的血管壁出现损伤, 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微血管病变。 从治疗角度出发, 比较常见的糖尿病治疗方法是降糖药物治疗, 所以科学选择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较强, 且能够适应个体病情发展的降糖药物是非常关键的。

目前, 针对单纯性饮食控制治疗效果不佳的糖尿病患者, 可以对其应用盐酸二甲双胍片药物治疗, 尤其是伴有肥胖与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 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以及肥胖症状[5]。 且针对部分格列苯脲制剂治疗效果相对较差的患者, 该药物也会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若将盐酸二甲双胍片药物与胰岛素进行联用治疗, 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患者胰岛素用量。 糖尿病治疗药物瑞格列奈片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方面、运动锻炼方面以及减轻体重方面, 都不可以起到良好效果, 但是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瑞格列奈片对患者肝肾的损害程度相对较小, 且很少引起严重低血糖, 对患者的心血管负面作用也相对较小, 还不会加速患者的 β细胞功能衰竭, 在糖尿病治疗期间有着较好的治疗顺应性[6]。 在糖尿病临床治疗过程中, 采用盐酸二甲双胍以及瑞格列奈药物联用能够抑制患者体内肝葡萄糖生成, 阻滞小肠吸收对于葡萄糖的吸收。 而且盐酸二甲双胍还能够使糖尿病患者通过其他途径来摄取葡萄糖, 进而刺激其胰岛素, 有效提高胰岛素的实际敏感性,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糖尿病患者在葡萄糖方面的耐受能力, 快速降低患者空腹条件下以及餐后2 h的血糖含量。 其中盐酸二甲双胍药物可以对第一个进餐段内血糖实施合理化调节, 增加患者体内血浆当中的胰岛素分泌, 降低实际血糖含量。 之后再应用瑞格列奈药物进行体内胰岛素调节, 借助胰岛素对患者血糖的调节机制, 有效控制患者血糖。 从某种程度上讲, 瑞格列奈胰岛素作用机制以及磺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类似, 可以与胰岛素中的 β 细胞膜特殊受体进行结合, 然后使胰岛素 β 细胞膜ATP针对K+的依赖作用关闭, 有效阻止K+外流[7]。 与此同时, 还会使其胰岛素中的 β 细胞膜丧失极性, 使电压得到释放, 究其原因在于运输Ca2+通道通过对患者体内相关胰岛素分泌情况的调节来控制血糖, 最终的治疗效果明显, 安全性高。

该研究中, 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Hb Alc指标水平以及FPG指标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瑞格列奈片以及盐酸二甲双胍片联用西药治疗,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降低其Hb Alc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与FPG水平, 治疗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治疗中联用西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0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患者40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联用西药方法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是92.5%, 对照组有效率为70.0%,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有明显差异, 且两组Hb Alc指标水平和FPG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存在相对显著的差异 (P<0.05) , 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给予糖尿病患者进行联用西药治疗,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其治疗有效率, 降低患者的Hb Alc水平以及FPG水平,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联用西药,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威妮, 姜淼, 郑光, 等.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中成药和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规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21) :299-302.

[2] 郭跃.双补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肠病48例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32) :230.

[3] 刘希宏.中西药物联用对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J].西部中医药, 2012, 25 (7) :9-10.

[4] 陈蓉.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1, 34 (4) :73-74.

[5] 姬广伟, 曹兴梅.苦碟子联用大剂量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 2012, 27 (9) :1178-1179.

[6] 刘平, 廖艳林.五参口服液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伴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10, 32 (8) :16-17.

上一篇:肿瘤转移下一篇:抗肿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