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革论文范文

2024-01-05

企业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我国的会计工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触及到了会计行业的方方面面,本文对这一段时间内的改革发展进程作简单的探讨,现代会计改革的重心就是企业会计改革,对企业会计改革的研究,就可以深入了解我国会计改革的主要发展脉络。

一、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历程

从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企业会计改革热潮,为中国的会计发展史写下了华美的篇章。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许许多多重大的会计改革事件值得我们去回顾,这些事件是我国企业会计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两则两制”、《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是这些改革事件当中称的上标志性改革的措施。

在“两则两制”之前,也出台过很多企业会计改革措施方案,但是,这些措施的不够系统,条例零散,并且实用的范围不广,但这些改革都是一些初步尝试,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企业会计准则》打下基础。1993年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发展过程当中的又一个新篇章,它的颁布意味着中国有了自己的会计准则,为以后制定具体准则和会计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所提出的会计要素的计量、报表体系、要素定义及其报表体系等,使中国企业会计真正有了可以依靠的正式的技术标准。

为规范各行业的会计核算,在2001年我国颁布《企业会计制度》。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我国提出了一套全新的会计标准,这套标准就是在2006年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它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表接轨,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方便,标志着我国的企业会计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标准体系,企业会计体系已经成熟。2006年准则是我国会计改革过程中的最关键的一页,与以前的会计改革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其一,它是一个完整的和系统性的会计准则体系。2006年准则涵盖了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所遇到的许许多多重大的问题,能够解决绝大部分企业所遇到的会计问题,适应面宽广,应用的范围也非常的广泛,这意味着我们对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能够更有把握处理好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所遇到的会计问题,它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比较完整的、具有系统性的会计标准体系,表明我国会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其二,实现了我国的会计报表与国际财务报表接轨的目标。这次改革的主要任务中的一个就是要使我国的会计体系与国际上的会计标准体系实现趋同。在众多专业人士的艰苦努力下,同国际会计标准体系接轨这个改革任务在2006年准则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其中只有少部分的几个问题因为中国固有的国情不同,造成与国际财务报告不同之外,其他的部分基本实现了等同,所以,国际财务组织委员会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二、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总结

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我国企业会计改革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绩,同时也在改革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是我国会计界几代人所留下的心血和结晶,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展。

1.企业会计的改革不能因为改革而改革,企业的会计改革跟国家经济改革的关系密不可分,会计改革是在国家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下进性的,必须与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紧密结合起来,企业的会计改革要能够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并且要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向前发展的同时企业会计要不断的完善和调整自己的体系和标准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企业会计改革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要将其放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进行改革,这是我国企业改革所必须遵守的真理。

2.我国企业会计改革不但要做好与国际标准体系趋同但在趋同的同时也要考虑我国具体的国家特色,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事关我国会计改革成败的关键。因为西方国家与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很多的不同点,所以我们国家的会计改革不能照搬国际会计通行惯例,在保证我国会计体系特色的同时去与国际会计体系求同存异,这是我们必须要妥善解决的问题。在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同时我们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来逐步的完善自己的标准体系,我国的会计改革很好的处理了我国会计特色和国际通行惯例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国际会计组织的认可,也为其他国家的会计改革提供了成功的模板。

3.企业的会计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循序渐进,通过不断的摸索,总结经验来完善我国企业的会计体系。渐进的会计改革方式更容易被接受,一旦发现错误调整起来也相对容易些,让新旧制度的交替有一个平稳的过度过程,避免改革幅度太大造成对经济造成过于剧烈的动荡,而我国经过了三十多年的会计改革,但没有对经济和社会造成过大的影响,这说明我们选择了正确的改革方式。

三、对我国企业改革以后道路的思考

我国企业改革所涉及的方面非常的广,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改革的难度也非常大,但经过我国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的工作,我国的会计改革取得了硕果累累的成绩,但后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来完成,我们必须在后面的改革中予以解决:第一,要时刻保持和国际标准体系的联系,当国际标准出现了新变化之后我们也要作相应改变;第二,关注小企业的会计规范,使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差距不要过大;第三,加强对企业的会计监管的力度等。我国企业的会计改革没有终点,必须时刻紧跟国际惯例的变化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作出相应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会计制度讲解.第l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葛家澍.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244~245.

[3]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版[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60~191.

作者简介:沈雪皎(1965.10- ),女,吉林公主岭,本科,会计师,公主岭市中心医院

企业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在最近几年取得了重大进展,改革成效突出。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并非毫无阻碍。文章通过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具體内涵的梳理和发展历程的研究,探究改革对企业价值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在我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对国企的企业价值增值产生助益。

【关键词】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价值

一、混合所有制概述

(一)混合所有制发展背景

研究我国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要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时候国家就已经开始倡导国企进行各种形式的改革尝试。随着1956年完成了农业、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步入了计划经济时代。在这一制度环境中,私营企业被全面禁止,企业全部收归集体所有或者全民所有,这就导致企业的发展完全依靠行政管理。由于市场竞争的缺失,企业的发展死气沉沉,没有动力,更没有活力,导致经营效率低下,企业效益日渐衰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在政策层面决定实施全面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就是如何妥善处理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也就是说,在保持国有企业全民所有的性质不变的情况下,鼓励市场竞争、追求企业绩效、推动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在这一关键时期,我国开始尝试引进国外资本,借助其先进的企业管理优势,尝试外资与国有资本共同经营管理国有企业,这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新尝试、新模式和新视角,具体形式是将原来的国有全资资本股权让渡一部分给外资和民营资本,从而把全资企业变为多种所有制企业。与此同时,决策层也开始认识到,持续的国有企业混合经营改革可以极大地改善企业经营效率,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理论界也开始积极研究和探索,站在产权理论的视角,开展了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否有效和是否可行的深入研究。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国家正式表态对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给予肯定和支持,至此,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动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力发展。

我们谈到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把历史资本形成的资本权益和劳动者权益二者共同融合,形成企业的一种所有权结构,通过将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成分相融合,实现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改变和经营。这两种权益的结合,能够让不同的所有权产生合作,从而共同发挥其独特作用,并借助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实现各方权益的等价交换。

本文探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分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则是面向整个经济社会,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存在;狭义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则是面向某一特定企业,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当前,我国属于广义的混合所有制,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混合发展的经济体制。本文研究的对象则是狭义概念上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未来一定是鼓励多种所有权共同存在,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并不是通过民营资本和外资引进的多元持股,使产权结构实现优化,而是要在大力开展产权优化与改革的前提下,进行企业混合治理机制的调整和规制。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和规范,必须要注重产权制度的建设,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

(二)混合所有制内涵

在经济组织的内部,常见的是形式较为单一的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除此之外,有时候也会存在其他形式的资本类型。这些不同来源的资本无差别地对企业进行投资、合作与融合,从而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企业产权组织形式,这种新型的产权形式在微观层面上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欧洲常见的私有制改革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因为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混合所有制改革直接关系着我国国企改革的走向和成败。国有企业通过与其他经济形式的企业不断融合、发展,自身得到完善,从而提升了国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的治理系统走向完善和成熟。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发展进程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然性

1.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支柱,每年为国民经济创造了巨大的产值。但由于国企的资金、规模实力过于庞大和集中,加上经济结构长期处于单一模式,地区经济活力下降,反而成为我国部分地区经济衰退的最大原因之一。市场经济环境中,国家提倡和鼓励企业融合多元化的经济成分,实现多元经营共同存在、共同发展,这样才可以大幅度提升经济活力。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必然也要求国企推动混合所有制的改革。

2.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

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化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也逐渐完成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经济更加开放和自由,让国有企业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逐渐体现出其规模和积累的优势。但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呈现多元发展和相互融合,市场主体存在的样式很多,经营方式也更为灵活和多样,使得国企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弊端开始显现。通过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国有企业掌握和消耗了70%的社会资源,但是创造和贡献出来的社会财富只有30%,这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严重失调,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拉低了国民经济的总体生产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各项社会资源的供应趋紧,所以国家明确对国企提出要求,要注重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国有企业想要积极响应国家的要求,就只能通过企业经营模式的改革,推动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降低国有资本在企业中的占股比例,借助民营资本和外资的引入,改善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经营管理落后的现状,让资本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价值,实现社会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与利用。

3.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提升国企绩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绩效提升都是核心目标。通过国企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企业的总体利润逐渐下降,产业结构越来越失调或单一,企业的盈利能力持续走低,这些问题都说明国企较低绩效必然会带来其经济利益的降低。我国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全面、高效、均衡的发展,最终带动企业绩效显著提升。因为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调整产权制度,引入外部资本,盘活国企资本提升生产经营效率,有效地改善了企业的绩效。同时,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可以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尤其是借助战略投资的加持,实现全行业的资源互补,以及国有资产的优化和利用;另外,国企的管理和治理水平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通过建设“三会一层”制度,梳理清楚企业内部的决策机制和治理关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真正落实董事会职权,打造职业经理人管理的治理体系,实现企业管理水平和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举例来说,东航物流在2016年的时候开始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从外部寻找到德邦物流和普洛斯作为两大战略投资者,而在财务投资方面,则引入了联想集团和绿地集团等民营资本,并为企业的核心骨干派发股份,从而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打造了现代化的薪资和考核制度。到2017年,仅仅一年时间,整个企业的经营发展就得到了很大改善,营收同比增长了31.7%,利润增幅更是高达72.8%。通过对东航物流的具体研究,可以得到结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启动和推进,可以极大地改善我国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显著提升企业的绩效,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的发展基础得以巩固和强化,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展进程

在改革开放伊始,我国的国有企业为了改变发展现状,便尝试不同形式的改革模式。比如“放权让利”,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国企的自主经营权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深化发展,股份制企业作为最主流的混合所有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些企业往往有国企控股或参股,同时无差别地吸引民营资本、外资和其他社会资本。1993年我国对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就是要将企业全面建设成现代化企业,梳理清楚产权结构,明确各岗位及工作人员相匹配的权力与职责,推动政府管理与企业运营的分离,打造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体系,把我国的国有企业真正打造成国民经济的市场主体。以此为基础,国企开始了现代化企业改革的不断尝试。经过不断的探索,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企业所有制性质的确定,以及股权架构的塑造,更多的交给市场进行选择。

站在宏观角度来看,国家也为国企的发展改革提供了战略指导。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往往都是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而国有企业除了追求合理的经济效益外,还要配合国家政策,满足相应的政策性目标,常见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和国家战略布局目标。2015年12月国资委、财政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根据企业属性与社会功能的差异,将国有企业划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该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商业类的国企,生产、经营和发展要严格遵循市场规律,注重各项资源的全面整合和优化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突出了企业的市场性;公益类的国企,要注重打造自身的社会属性,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构的构建提供重要依据。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三大主要路径:第一是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到国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当中;第二是从外部引进战略投资者平台;第三是通过企业自身的股权改革,借助增资扩股、出资新设等方法来实现企业员工的持股改革尝试。从整体的改革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08年的第一个十年,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刚刚启动,国有企业开始试探性推进的时期;从2013年发展至今,特别是在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我国开始全面加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数量上看,混合所有制的企业越来越多。从产业领域看,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始在重要产业和领域中得到有序推动,比如在石油化工、铁路运输、民航、电信通讯以及军工产业等领域相继开展了改革的试点,有效提升了国有资本的使用效率和社会功能,让国企的经营管理焕然一新。在国有资本掌握控制权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中,也开始有序地推进员工持股计划。这使得国有资本在产业布局、产业结构涉足上与以往相比都有很大改善。经过时间的积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不断扩展,已经有一大批的国企完成了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或者正处于制度构建与结构改革的过程中,改革的成效非常显著。

通过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摸索和尝试,对现代企业制度已经逐渐清晰,公司的管理体系和治理结构也开始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开展试点的传统国企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独立发展和经营的市场主体,不需要再依附于国家体制。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在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引入了多种经济成分,可以实现企业发展资源的全面整合,形成资源优势,还可以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构建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让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得以扩大,实现国有经济的科学布局,使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对于国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明显的制约和限制。

(一)国有经济定位不清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呈暴发式增长。但从整体来看,布局仍存在不合理之处,如存在战线长、数量多、资源配置不够优化等。这就导致经济发展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产业结构过于趋同,对于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的提升明显拖了后腿。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之前的国企改革主要是朝着破除行业行政垄断,进行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方向前进的。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其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应该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所以要彻底退出一般竞争产业。但当前的实际情况是这一预期效果并未完全达到,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对国有经济没有找到科学、准确的市场定位。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国有企业在竞争性产业中过度扩张,甚至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进一步压缩了非国有经济的成长和发展空间。能否做到给国有经济进行准确、科学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的深度、广度以及效果。

(二)杠杆及负债率较高

在现有的国有企业中,四至六成国企的资产负债率超过90%,负债率在95%以上的国企占比是5%~15%,甚至有部分国有企业出现了资不抵债的现象。在目前经济整体高速发展的阶段,企业自然不会担心订单和业务的问题,企业的利润也有保证,所有负债率较高的企业也可以发展得很好。但经济一旦发展降速或者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整体基本面就会出现新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将开始减弱,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降低,将会失去近两位数水平的经济增长率。经济的发展和增长速度下降,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就会面临极大的压力,也意味着企业有高负债率发生的高风险。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的建议

(一)动态调整并适当增加国有控股比例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宏观政策,依据其肩负的具体职责和职能不同进行逐类落实,同时要根据客观情况和具体政策的变化来动态调整股权混合的具体比例和结构组成。商业类国企的国有资本在充分竞争的行业或者领域里处于非常灵活机动的地位,可以自由控股、参股,没有硬性规定,但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领域,以及国家级的重大专项工程中,必须始终保持国有资本处于绝对的控制地位。公益类的国企一般都是国有资本独资持有,如果这类企业满足了一定的条件,也可以开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改革,具体方式可以是购买服务,也可以是特许经营、委托代理等,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和吸纳非国有资本的进入和参与,从而合理地分离企业的控制和经营,间接实现股权的结构完善和优化。

上述充分竞争行业的国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推动股权结构多元化改革的空间最大,所以在改革进程中,国企需要打开视野,更加开放,在社会上自由广泛地寻找各种类型的资本,破除其固有的唯我独尊的姿态,遵循市场规律,合理设置股权的分配比例和股东的数量,将资源的整合与配置尽可能交给市场来决定,最大程度提升企业的价值,确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对国企的竞争力和活力有显著提高、是否能够放大国有资本,最终进行宜控则控,宜参则参,既能发挥国有资本的实力优势,也能发挥社会资本的活力优势。通过二者的有效融合,可以让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水平提升一个台阶,自然而然企业的竞争力也就得到了提升,各合作方的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与共享,最终确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多方资本制衡机制,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当国有资本持有包含否决权在内的34%到51%的股权时,如果投资者实力雄厚、经营规范,那么就可以考虑适当出让部分国有股份。

(二)合理利用财务杠杆及降低资产负债率

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应该通过业务管理和财务政策调配,灵活多变地让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在业务经营层面,伴随着改革的深化和资产重组的完成,国有企业要在内部管理、资源整合、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生产成本控制和企业绩效提升等方面发力,全面推动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和提升;在财务政策调配上,企业要在应收账款的回收上保有足够的关注,确保企业现金流的充足和稳定,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在资本运作层面,国有企业要根据企业发展的节奏适时对外开展股本融资活动,及时偿还银行的借款,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如果下属企业的债务已经持续处于警戒线之上或者存货压力持续处于高位,那就要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个企业,一个政策”的方式,合理研判市场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的生产转型和產品升级,尽可能杜绝投资资金的低效率运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过剩产能消化,清理库存,哪怕企业遇到极端困难的情况也仍然如此。对于企业的资金来说,国企要加强管控,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回报率;在二级市场上进行足够的股权融资,从多渠道获取权益资金;加快企业的生产经营与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其在实体产业推动中的参与度和利用率;通过内部的考核进行约束,KPI指标中要纳入对债务率的考量,尽可能降低企业的财务杠杆,减少企业的负债,提升企业的利润水平。

如果企业的财务杠杆过高,要对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开展负面清单管理,用更高的要求来进行风险管控机制的构建与完善,设立企业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和管控线,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资金融通,让资金的使用率处于较高水平,对于企业的一部分负债可以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开展债转股操作,扩大股权融资的渠道和方式。在证券一级市场上,将企业整体打包上市或者拆分优质业务上市,用定向增发股票、向老股东配股等方式,多渠道开展股权融资;另外,在社会资本的引入上要拓宽渠道,确保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得到顺利的推进。企业要积极主动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用资源的有效整合、资产的合理兼并重组、不良资产及时清退等方式,为企业的债务削减提供帮助,借助这种主动方式降低企业的债务风险。

国有企业的系统化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债权的股权化以及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合理利用兼并重组等资产处置方式,及时清退不良资产,是我国国有企业在降低负债率方面最常用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这样也能够在国家大力提倡供给侧改革的时代潮头上,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谋取更为广阔的空间,并为改革步伐的提速助力。

五、结语

第一,当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诸如国有经济的定位不清以及杠杆、负债率过高等问题。

第二,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如动态调整、适当增加国有控股比例;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可控范围内,发挥财务杠杆的独特作用,保持企业的低负债运行等。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能够引起我国国有企业中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并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从而在我国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发挥出建设性的作用,最终实现更大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高明华,杜雯翠,谭玥宁等.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问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5(4):122-139.

[2]隋明晓,刘倩.国企上市私有化与公司表现、行业竞争的关系[J].现代商业,2016(4):148-149.

[3]卢俊.推进混合所有制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J].宏观经济管理,2014(9):18-20.

[4]邱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分析[J].西部论坛,2015,25(2):33-39.

[5]赵子坤,李彬,秦淑倩.混合所有制陷阱真的存在吗:来自我国民营类上市公司跨所有制并购的微观证据[J].财经科学,2017(6):82-93.

[6]李向荣.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股比例、制衡股东特征与公司绩效[J].经济问题,2018(10):101-104.

[7]马连福,王丽丽,张琦.混合所有制的优序选择:市场的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5(7):5-20.

[8]黄速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J].经济管理,2014,36(7):1-10.

[9]王姝桦.关于新常态下国企混改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8):39.

企业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国企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以财务制度改革为导向,推进财务管理制度化建设,更契合当前国企的改革发展需求。本文立足对国企财务制度的问题分析,阐述了当前国企强化财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建立健全国企财务治理体系,建立健全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加快财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新时期国有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制度;问题;改革对策

一、前言

国企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深化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国企改革是一个过程,要求内控管理建设的优化,以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但是,国企在新的环境之下,财务制度所面临的问题,再一次成为国企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管理体制、基础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不利于财务制度改革的有效推进。因此,以新的思维视角,以制度体系建立为导向,推动国企财务制度改革,正成为当前国企改革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立足对国企财务制度的研究,就如何深化国企财务制度改革,做了如下具体阐述。

二、国有企业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深化国企改革,是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国企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企财务制度体系,成为推动国企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但从实际来看,国企财务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管理体制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基础工作薄弱等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国企财务工作的有效推进,强调深化财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因此,具体而言,国企存在以下财务制度问题:

1.薄弱:财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突出

国企具有特殊性,在财务管理建设中,表现出较大的滞后性问题,导致财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比较突出。首先,国企组织结构庞大,在财务基础工作的建设中,表现出“不协调性”,对子公司的财务工作管理不到位,导致财务基础工作不完善,影响财务管理的有效开展;其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前财务管理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对于国企而言,财会信息化进程比较缓慢,缺乏信息化系统平台的有效搭建,影响财会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从基础工作的视角而言,国企财务制度缺乏良好的环境条件,会计信息失真等的发生,影响企业健康发展。

2.不完善:财务制度体制不完善,尚未实现制度化管理

当前,我国正深化国企改革,建立更加符合国企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是推动国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但国企在财务制度体制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财务制度的不完备性问题逐渐显现。一方面,国企尚未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在明确管理职责、优化管理流程等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国企在经济运运营、资产管理等环节中,尚未形成制度化的管理机制,导致管理比较混乱,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从制度化管理的视角而言,国企的财务制度体制尚不完善,如何在完善的制度之下,加快财务管理建设,成为新的发展需求。

3.缺乏:财务专业人才缺乏,监督管理机制欠缺

面对新的环境要求,国企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较大的滞后性。财务专业人才的缺乏,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推进,也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这就要求国企要从实际出发,加快财务专业人才队伍的有效建设。此外,国企在财务监督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性。流于形式的工作开展、应付式的考核,极易导致数据虚假报送等情况的发生,不利于国企内部管理的改革建设,给经营发展带来风险。

三、国有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国企业财务管理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对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形成较大阻力。因此,如何深化财务制度改革,成为国企内控管理建设的重要内容,也进一步强调改革在发展中的重要性。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国企财务制度改革的推进,是基于内控建设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创新管理的有力保障,应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从发展与创新的视角而言,国有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深化财务制度改革是国企内部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新一轮的改革环境之下,国企深化财务制度改革,是基于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内部管理建设的内在保障。首先,财务管理制度化,能够规范和引导内部管理建设,转变的当前管理混乱、职责不明确等问题,为内部管理建设创设良好的环境调教;其次,财务管理涉及面广,且存在较大敏感性,财务制度改革以优化管理建设为导向,通过制度体系的建立,以更好地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再次,国企要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在以改革为驱动的大背景之下,基于财务制度改革為内控建设提供动力,创设改革发展新局面。

2.深化财务制度改革是国企财务管理创新的保障

管理改革创新是当前国企深化财务制度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从创新的视角而言,深化财务制度改革是推动国企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财务管理方法滞后、理念僵化等问题,需要依托财务制度改革,为财务管理创新提供新的思维视角,推动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财务基础工作不到位、体制不完善,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依托财务中会丢改革的推进,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优化,以创新带动新发展,发挥财务制度改革的重要作用。

四、国有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对策

1.建立健全国企财务治理体系,优化财务管理环境

国企在财务制度改革中,应着力财务治理体系的建立,为财务管理环境的有效创设,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国企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治理体系,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优化,以更好的对财务管理的有效监督管理,进而更好地发挥财务治理机制的重要作用;其次,国企要对财务智力的市场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特别是在财务治理责任的明确等方面,应确保财务治理职能的有效落实;再次,国企要进一步完善产权结构,通过更加透明、清晰的产权关系,让国有资产管理更加到位,创设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

2.建立健全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效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财务制度管理的激励效果,应建立健全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效能。首先,国企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建立完善的约束激励机制,构建财务管理工作新局面。建立完善的激励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薪酬待遇挂鉤,以更好的激励财务人员的积极性,转变工作散漫等问题;其次,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具有国企特色的监督体系,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效的监督管理,提高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再次,要强化内部审核对财务人员的约束管理,从发展的视角出发,确保约束管理能够更好地保障国企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3.加快财务人才队伍建设,满足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

国有企业在财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从创新发展的视角,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以更好的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首先,国企业要重视人才培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更好的满足工作岗位要求;其次,强化对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引进,以壮大现有人才队伍结构,在创新发展、制度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再次,要适应新的改革环境,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并树立强烈的职业归属感,在工作岗位上创造更多价值,实现企业与职工互利共赢,满足企业财务管理建设的实际需求。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企要适应新的环境条件,以创新发展的思维视角,推动内控管理建设的有效开展。在本文的探讨中,国企财务制度存在诸多问题,进一步要求制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笔者看来,国企财务制度改革的推进,关键在于扎牢3个面:一是建立健全国企财务治理体系,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优化调整;二是建立健全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效能;三是加快财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财务管理建设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孙燕青.探究我国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 2013(09).

[2]路华.国有企业财务制度体系的思考[J] .中国企业文化,2016(06).

[3]宋雪梅.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 2013(15).

[4]宋书忠.浅谈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5(01).

[5]郝宏艳.论国有控股企业加强财务监督对策[J].企业研究, 2017(12).

企业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近几年河北省通过优化发展环境、搭建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企业创新活力有了大幅提高。但是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先进省份相比,我省企业创新活力明显不足。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北,必须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本文通过对河北省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的描述,分析了河北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最后给出了激活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对策。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制度改革;创新激励

一、河北省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通过河北省统计局的数据可以了解我省企业创新发展状况,2015年,全省科技经费投入继续增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增加、强度提高。各类企业R&D经费为295.1亿元,比上年增长9.5%,实现产品创新的企业占全部调查企业的比重为13.2%;实现组织创新的企业比重为24.1%;实现营销创新的企业比重为21.8%。此外,3.8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83.5%。上半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948.7亿元,同比增长15.3%,2016年,自主知识产权优势项目和协同创新项目占比持续提高,科技型企业比重的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我省企业创新发展。

二、河北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分析

目前,河北省很多企业虽然已经成为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但和发达地区相比,创新主体的地位仍很脆弱,严重制约了全省企业创新质量提高和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

1.政府的创新政策没有完全落实

本次调查显示,国家激活企业创新主体的政策出台后,仍有四到六成的企业认为有关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较小。主要原因有:一是政策的普惠性不强;二是有关部门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三是政策的申报程序过于冗杂;四是政策的主体框架没有细化;五是政策执行期间,相关部门受地方保护主义或其他情况的制约,没有实际减免企业的相关赋税。

2.企业本身创新动力不足

第一,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市场上出现大量侵权行为,创新企业疲于应对,维权无力,极大地挫伤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我省企业的发明专利在国内国际上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份额都较少。第二,很多企业的创新内容,绝大部分属于低端的渐进改良型研发活动,先进性、独创性高端技术研发活动进行得比较少。由于企业技术创新深度、宽度和广度有限,导致创新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开发周期长,速度慢,最终使企业新产品销售能力和竞争力不高。

3.产学研合作断层,没有长效机制的保证

本次调查显示,我省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松散,没有形成一个长期、长效的制度支撑。我省高校和科研机构掌握的信息资源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企业需求的资源,设备和人才,高校和科研机构无法及时提供。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产学研合作流于形式。

4.企业创新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高

本次调查中有接近三成的企业认为创新型人才的缺乏和流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活动。很多企业吸引不到人才,更留不住人才。我省企业研发人员中,高层次研发人才由于制度和激励原因每年流失严重。国际上很多先进国家和地区有大量博士研究人员在企业工作,而我省博士级研究人员大都集中在大学和科研院所中,在企业中工作的极少。

三、激活河北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路径

1.政府提供激活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与制度支持

第一,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我省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资源配置、薪酬分配、人才管理等各方面改革,全方位激发企业创新动力。第二,加强省政府科技奖励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激励。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后补助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按照市场实际需求和区域性发展战略先行投入开展研发项目。一部分科研经费可由事前申请、拨付变为成果转化后的奖励。第三,健全法律法规政策。政府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优化政府服务创新企业的工作流程,简化审批程序,为促进企业创新肃清一切障碍。第四,我省政府要加大财税制度改革,保证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引导和促进商业银行开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贷款模式和服务,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支持。

2.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调动一切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第一,企业要合理安排资金,升级研发水平,在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藝的研发上大力投入,缩短研发周期,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抬升产品档次。第二,我省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敏锐把握市场需求,重视创新战略研究,同时企业扩大创新供给,合理资源配置,重点攻克重要产业和产品开发急需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与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合攻关,必要的可以通过直接购买的形式,提高科技成果转换化速度,缩短新产品上市时间,创新开发相关产品系列,使重大科技成果可以产业化、集群化发展。

3.以企业为主导,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企业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研发与实施,可以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技术成果研发与供需平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科研机构和高校对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前沿先导技术支持。企业要完善落实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收益分配政策,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高等学校根据企业对科技人员的实际需求,实施“订单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等计划,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双导师”制,鼓励高等学校和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4.激活中小微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我省要放宽对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符合条件的及时吸纳进来,让它们享受到政策的红利。省财政投入要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倾斜,大力培育一批类似北大石家庄创业园的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基地。继续实施我省新兴产业创投计划、中小微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持续强化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的政策领航作用。综合采用买(卖)方信贷、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融资租赁、科技小额贷款、集合信托、科技保险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融资。

5.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科研人员激励制度

第一,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河北省企业应大力改革人才引入和激励制度,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导和支持归国留学人员来企业效力。第二,完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我省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流动和兼职。对于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综合采取物质奖励和优先晋升职务职称等激励措施。第三,实行“科研公司制”激励制度,科研机构独立,让科研人员成为创新主体,直接面向市场搞研发,直接享受成果转化效益,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6.完善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调动财政投入,在我省特色产业基地、重点企业、工业园区内,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大众创业创新空间、示范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形成一批专业领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使这些平台可以面向企业提供品牌设计、研发、项目定制、软件开发、质量标准、科技人才培训等服务。使企业创新有平台、有渠道、有保障,确保这些技术服务平台作为全省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及扩散基地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发挥服务企业的作用。

总之,激活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政府要主动为企业在制度和政策上保驾护航,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和科研成果应用的产业化、集群化发展,最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完整创新体系,这样才能为建设创新型河北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杜欣.河北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剖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43-44.

[2]高长安,冯建平.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顯现[N].中国科学报,2015-03-02.

[3]朱丽静.河北省企业创新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J].统计与管理,2016(3).

[4]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http://110.249.220.86/hetj/tjgbtg/101475887949720.html,2016-10-11.

作者简介:刘娟,(1982.07- ),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王薇,(1981.11- )女,石家庄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企业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潮中正式组建成立,由原合肥市国有资产控股有限公司和合肥市工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重组而成,是合肥市国资委所属三大平台公司之一, 致力于探寻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破局之路,不断创新运营模式、强化多方合作,跑出了令人瞩目的产业发展新速度,并在内部管理、资本运作、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尝试了许多有益的做法,形成了诸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的经验,为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 国有企业改革;高质量发展;思考与建议

产投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记“为产业而生、为产业谋事、为产业育人”的历史使命,紧扣“战略引领、改革创新、责任担当、专业管理”十六字工作方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致力于探寻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破局之路,不断创新运营模式、强化多方合作,跑出了令人瞩目的产业发展新速度,并在内部管理、资本运作、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尝试了许多有益的做法,为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1 近年来改革发展情况

产投集团立足产业发展、发挥平台作用、提升管理水平,基本形成了“以‘产业平台’为核心、‘创新平台’为引擎、‘开放平台’为载体、‘资本平台’为支撑”的发展局面,全面推动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1.1 做大做强产业平台,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

产投集团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坚持“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瞄准产业前沿,抢占先机、迎难而上,以推进重大项目、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聚集优质资源,努力抢占新产业发展制高点,掌握行业话语权。重大集成电路产业项目迈出关键性步伐,实现国产DRAM芯片从0到1的突破,为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奠定坚实基础。贯彻落实“合肥市主导推进‘中国声谷’建设”运营理念,积极推动智能语音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加速“中国声谷”产业集聚,助力打造全球AI产业高地。二是夯实先进制造业基础,提升发展竞争力。支持联宝合肥打造“千亿产值”,将进一步推動合肥市电子信息产业落地。打造高端医疗设备产业化基地,为加速推进质子治疗国产化和产业化迈出重要一步。三是推动现代服务业迈向高端化,培育发展新动能。围绕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发展需求,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中高端延伸。

1.2 做专做精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产投集团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打造“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全链条创新体系为目标,以离子中心、创新院公司等高水平、多元化创新平台为引擎,汇集一流要素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催生重大科技产业成果,全力推动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1.3 做好做快开放平台,提升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产投集团紧抓“一带一路”发展契机,立足合肥建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全国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总体目标,设立合肥国际内陆港有限公司,以“强基地、强口岸、强规模、强线路、强上游”为主线,扩大运营规模和提升营运能力,逐步成为合肥对外开放新名片。2018年,全年累计发182列,共1.7万TEU,同比增长152.06%,总货值7.47亿美元,提前143天完成市政府下达的100列发运任务。

1.4 做实做优资本平台,构建产业发展多维支撑体系

产投集团秉持“产业为本、金融为用、产融一体化”理念,以支持产业发展、推动项目落地、扶持中小企业为目标,构建多元化、立体化资本平台,全面提升资本运作水平,为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多维支撑。构建“产投系”基金群,推动地方产业跨越式发展。坚持产融结合发展路径,助力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多措并举提升融资能力,保障集团持续健康发展。

2 重组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产投集团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是一个涅槃重生、艰苦创业的过程。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全体产投入抢抓机遇开拓了产业发展新局面,戮力同心迈出了内部管理新步伐。集团正朝着专业、健康、可持续方向不断发展。纵观集团四年的快速发展历程,有以下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继续发扬。

2.1 坚持制度建设与管理提升相统一

一是推进规范管理建设。规范管理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三年来,集团致力于从建章立制等方面推进规范管理建设,建立健全管理长效机制。健全以公司章程为核心的企业制度体系,研究论证并印发行政管理类、投资管理类、党纪党规类等规章制度共计52篇,并进行内部制度审计,进一步梳理完善各项制度,实现制度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完善、流程上的再造,确保集团系统各单位制度内容和逻辑的统一性,改变各自为政、无章可循的现象。全面导入四大管理体系,构建以OA平台为主体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健全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深入开展预算管理,形成“法律—风控—审计—纪检”四位一体的风险控制体系,全方位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二是组织开展清产核资工作。为进一步摸清家底、界定产权,真实反映集团各类资产及财务状况,2016年集团开始对资产进行大刀阔斧地清理与盘活,全面梳理改制企业遗留资产,共清理核实98处资产,建立信息完整的资产台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集团始终依靠人才驱动发展,强化“选、用、育、留”工作思路,推出“青年英才计划”“助力成长计划”等,开创市属国有企业人才孵化机制先河,打造支撑人才发展的全生态链条,为集团发展储备多元化高层次人才。

2.2 坚持提升资本运作和投融资能力相统一

一是打通境内外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渠道是保障公司正常运转的有效途径。集团在国内资本市场融资成本较高环境下,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在夯实国内AAA、国际BBB主体信用评级基础上,成功发行3亿美元境外债,有效保障了业务发展资金需求,树立合肥市属国有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新标杆。二是强化基金运作效率。运营管理政府引导基金,是集团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推进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的有效工具。三年来集团高效运作市天使投资基金、创业引导基金,遵循基金市场化运作原则,建立起“募投管退”的全流程体系,开创“基金+基地”“基金+产业”新模式,加强与区县联动发展,延伸基金覆盖范围;积极对接国内优秀投资机构,设立产业投资、并购等基金,丰富基金运营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抢先布局集成电路、健康医疗、绿色环保、文化教育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谋划优质资产上市。集团积极谋划推进优质企业改制上市,探索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可行路径,谋求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企业,提升规模和实力,优化公司资本结构,努力实现集团在资本市场的重大突破。

2.3 坚持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相统一

一要做好“加减法”。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稳步推进改革安置工作。三年来,集团坚持“积极有序、分类分步推进”的方法,着力推进改革企业合并、关闭和注销工作,重点解决改革遗留问题,为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奠定坚实基础。二要激发“新活力”。三年来,集团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抓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坚持“增量崛起”和“存量變革”并举,全力推进高精尖项目发展,引领带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谋划传统产业转型路径,在原有企业改制、合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存量资产潜力,对若干子公司运营模式进行调整和转变;探索国有企业混改路径,推动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实现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相统一,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产投样本”。

2.4 坚持党的领导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统一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将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谋划,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体现和加强。

厚积薄发,未来可期。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矛盾,产投集团要在机遇挑战中谋划新作为,在直面问题中开启新征程,不忘产业报国、产业兴市、产业惠民的初心,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努力朝着建设一流产业投资平台的目标持续奋斗。

参考文献:

[1]刘泉红.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设计的整体推进[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

[2]王国平.现代国有企业治理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陈佳贵.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4]何善懋.老区国有企业重组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经济周刊, 2017(25):82-83.

[5]黄费连, 王文华. 对推进国资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思考与建议[J].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3).

[6]李世昶. 浅析国有企业改革重组中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J]. 中国远洋海运, 2016(8):72-73.

[7]伍静. 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资产重组的路径探析[J]. 中国市场, 2016(20):173-174.

上一篇:企业文化发展论文下一篇:幼儿园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