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2023-03-21

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通过简述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通过展开论证、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通过与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对比,阐述了网络思政教育的优越性,在对目前网络思政教育形势发展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其目前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

[關键词] “互联网+”;网络平台;思政教育

[

一、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2019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此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现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民人数日益增多。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2%,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20至49岁的网民群体占65.6%,数字新青年不仅构成了中国网民的主力,也是引领数字潮流的风向标。所以,以互联网作为媒介,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动力和源泉,这二者的结合形成了“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趋势。

(一)传统思政教育方式的不足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思政教育不再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知识的主要方式。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自身的特点以及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对这门课的反应冷淡,“低头族”的现象更是尤为显著,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反映了传统的讲课方式已经不足以吸引一部分学生的注意。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课现状不理想主要有学生思想问题以及教学方式陈旧落后的问题。有些大学生还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为思想政治课与所学专业无关,与就业不直接挂钩,用处不大,更有甚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化”,是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现在多数教师仍只是靠一本教案、一间教室、一个黑板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理论与现实脱节,使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

(二)“互联网+”与教育的不断融合

李克强在2015年的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是未来发展的最新驱动力,“互联网+”是一种创新的经济模式,同时也是一种融合性的发展引擎,它能够把网络和传统产业有机结合,创造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我国《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以互联网为基本发展要素与各个领域相结合,并鼓励高校教育深化“互联网+”行动,打造网络化教育新模式。

2019年1月25号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提出了总体目标:到2022年,面向各级各类教育、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全面普及绿色安全、可管可控、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实名制空间,加快推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在社会的大趋势下,高校发展网络思政教育也成了教育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网络思政教育途径多样,不同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只能在教室中进行知识的传播。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新媒体的涌现,QQ、微信、微博及各种知识性平台,都可以成为传播思想政治知识的途径。另外,教育平台的改变也会带来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接受知识也不是单一的课本,有了图片、视频、动画等多样的方式。这些方式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真正地做到让学生边“玩”边学。

网络思政教育不受过多限制。网络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让学生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空间都可以学习。又因为网络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学生们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必限制于单一的课堂,这样也更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效率。在传统教育中由于上课时间以及上课次数的不足,使得多数思政老师并不能将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则能够改善这一点,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比起在同一时空多人上课,一人授课模式,网络思政教育比起传统模式更有针对性。

网络思政教育更有效果。网络思政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举措,也是“互联网+”时代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手段。相比传统思政教育方式,网络思政教育有更新颖的方式,更广的传播途径,随时代潮流不断更新的大量信息,这些都使得网络思政教育更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平等、互动的特点,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的自由,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推进提供了莫大良机与动力,但也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新的困境,即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重视的欠缺、网络思政教育教师队伍水平不一、大学生对新媒体过度依赖等的困境。

(一)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投入欠缺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意识到要进行网络思政教育,但由于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的认识并不清晰,且具体案例表明如何正确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有的高校相比于建设网络思政教育资源,他们更倾向于建设网络专业教学资源,因为在他们看来教学资源建设更迫切,更容易出成果。这也使得各大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等投入不足,这也造成了现如今的网络思政教育水平不高,效果并不明显。

高校对思政教育不够重视,使得高校建造的网络思政平台不够专业。出现网页设计不合理,相关教育资源空缺,时事政治更新不同步等问题,并且高校没有及时地进行修改和完善,这些因素让平台不能长期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使得教育情况没有起到高校预想中的效果,如此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会越发下降。各个高校应当对网络思政教育足够重视,用心规划平台的未来,才能使网络教育发挥真正的功能。

(二)思政教育教师队伍水平不一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00后”,网络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面对着这些网络原住民,从事思政教育的“80后”网络“移民”教師显得准备不足,对于那些有着丰富思想政治教学经历的老教师来说,不能熟练地使用QQ、微信、微博、知乎等平台,为他们传授知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相对经历较少的年轻教师来说,无论是学习使用新平台,还是利用新平台进行知识的整合及传播,都有相对的优势。如何将新老教师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是每一个高校在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时都要面临的问题。

作为网民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是否健康,直接关系着网络文明和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各个高校在建设一个高效实用的平台之前,也要考虑到如何防止大学生沉迷网络。在互联网日渐发达的今天,抖音、微信、微博、知乎、b站等平台可以让大学生在其中学习到知识,但是这些平台对于青年学生的吸引不仅在于知识,当今许多大学生都沉迷于这些平台的娱乐活动中,所以尽管网络存在着诸多优点,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容易令部分同学对其产生过度依赖,从而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所以各个高校在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同时,教师们也应该给学生们提供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建议,防止大学生们对网络产生过度依赖。

三、高校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途径

即使在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途中,各大高校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在社会潮流的引领下,网络教育一定会成为学生教育的重要部分。所以各个高校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探索网络思政教育高效进行的途径,真正做好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一)搭建实用性知识平台

首先,网络思政教育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或者开通官方微博账号,以此为宣传阵地,推动校园文化的个性化建设。在学生常用的平台可以更好地进行宣传,利用该平台本身就具有巨大学生流量,可以更好地使大学生长期接收该方面的信息。因为国内还没有关于如何正确打造网络思政教育体系,所以教师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其打造成符合本校的特色平台。该平台要能及时发布最新政治动态,让学生们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事件,并在第一时间有自己的思考,同时该平台也要对一些常见的谣言进行辟谣,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同时,教师可以依托大数据平台,对学生进行实时观察和调研,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更加全面且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为思政教学方式的创新带来新的机遇。

(二)组建专业教师团队

各个高校要以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为目标,加强对传统思政工作队伍的网络业务培训,提高他们使用相关平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与水平。高校可以对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帮助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掌握发送公众号以及微博的方法,并培养个别教师设计公众号,以及布置推文的能力。让公众号或微博内容不只是简单的文字,要有符合内容的图片,也可以制作有关视频、漫画,这些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这方面的知识。

(三)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接收到的信息更为丰富,现阶段大学生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使得媒介素养的培养成为大数据时代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着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利用网络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可以更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增长。

最后,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地利用互联网来改变我们的教育现状,在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培养更多的教育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推动祖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各大高校可以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发展理念的网络教育道路。

参考文献:

[1]周典典,孙迎光.解构与重塑:信息碎片化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

[2]龙曼琳.融媒体传播格局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3]王志清.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6).

(责任编辑:王义祥)

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核心素养的原因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先生认为学识渊博的人成为老师,只有行为端正的人才能成为典范,这无疑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师除了传授学生政治知识之外,还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因此思想政治教师的素养高低无疑十分重要。但是当今教育现状中,一些原因导致了部分思想政治教师素养没有跟上发展的要求。下面笔者将从两方面分析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核心素养的原因。

(一)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1.有利于落实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首次凝练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出“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影响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因素有很多,而思想政治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一线执行者,可以说思想政治教师提高自己素养,无疑对学生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杜戎和教授在《讲授学》中提到教师在授课时要经过二度消化,教师要使学生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二度消化”,使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帮助学生发展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构建自身的素养体系。因此,教师的教学核心素养的非常重要,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关键。

2.有利于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非常的丰富。在《教师角色新探索与教师发展》一书中,叶澜教授明确指出,教师专业化指的是教师群体专业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动态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深化的过程。2017版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凝练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这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讲,将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法治意识,在此过程中使教师专业化得到发展。

(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在某些地方中考时不考试,导致学生认为其不重要,到了高中,在选课时很多学生更是认为这门课程枯燥而不选这门课程。这样的现象也导致了思想政治教师的社会认可度的影响,这从一定意义上讲会削弱思想政治教师的积极性以及进行自我发展的动力。

2.部分思想政治教师的反思评判意识不够

思想政治教师具有反思批判意识非常重要,如果具备,教师的教育理念将会得到持续更新,他们将拥有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相反如果思想政治教师缺乏反思批评意识,教师只能安于现状或者简单照搬各种教学参考资料、机械执行有关部门行政指令。这样不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也不利于落实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3.部分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知识厚度不够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思想政治教师认为只要掌握了政治方面的专业知识就可以了,不去汲取相关学科的知识。但是从新课标对学生的要去中我们可以看到,就政治认同素养而言,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要明确我国真实的历史,而法治意识则要求思想政治教师明确我国的法律知识并明确其最新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知识结构是呈现网状结构的,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只把课本上的内容弄清楚是远远不够的。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措施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笔者结合上述分析,提出了几点措施。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社会地位,提供促进其发展的相关保障

思想政治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学生思想政治知识的使命,还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导向,一方面通过相关政策吸引优秀的素养高的人才进入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也要定期组织思想政治教师研讨会,围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组织教师技能大赛,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除了政府外,学校的相关部门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思想政治教师核心素养的提高。学校与学校之间应该加强资源共享,可以定期组织本地区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进行交流,不同学校的教学资源是不同的,各个学校之间不应该是敌对的关系,地区教研员应该定期组织各个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进行交流分享,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库,以此促进思想政治教师素养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思想政治教师提高核心素养的需要不断自我反思

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了“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的基本理念。这对教师的教学的教学与评价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具体的情境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对自己所惯用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反思,看其是否仍然适合新课标下的要求,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

(三)思想政治教师提高核心素养的需要终身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教师工作是一种“专业”“学习的专业”“终身学习的专业”。学习的专业需要专业的学习。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不仅要求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而且教师也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思想政治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思想政治学科的与时俱进性更为突出,往往教材的变化跟不上现实的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落实“政治认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前面我们分析到部分思想政治教师缺少知识的网络结构,导致知识的深度不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除了汲取政治相关的知识外,还要不断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做终身学习者,这也为自己的学生做终身学习的踐行者做出了榜样。

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课本剧表演受到很多学校的欢迎,很多学校把它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对外展示。文章简述高中政治课本剧教学存在的误区,并从课本剧表演要回归课堂、课本剧表演要突出课本知识的教学目标、课本剧剧本的编写要突出课本内容等方面,探讨解决高中政治课本剧教学误区的具体思路,希望对其他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本剧;教学误区;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传统单纯依靠教师讲授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与信息时代背景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渐行渐远,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政治教学效率刻不容缓。当前,课本剧表演受到很多学校的欢迎,很多学校把它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对外展示。笔者任教的中学是省普通高中课本剧研究课程基地,已成功举办过多届课本剧会演。笔者在多次组织班级学生参加校课本剧会演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简述高中政治课本剧教学存在的误区,并从几个方面探讨解决高中政治课本剧教学误区的具体思路。

一、高中政治课本剧教学存在的误区

1.呈现的形式过于单一

每门学科都有一些内容适合采用课本剧的方式进行教学,高中政治教材和生活联系紧密,因此里面有很多内容适合课本剧表演模式。但主要的呈现方式还是由政治教师选题,然后组织学生编写剧本、排练并参加学校的统一会演,类似于一场文艺会演。这种学校主导的课本剧表演模式难以和平时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往往导致许多学生花了很多课余时间去排练,主要收获并非对书本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是单纯的表演乐趣和表演能力的提升。

2.选题过于重视表演,忽视教学目标

调查发现,一些课本剧的选题过于重视表演,忽视教学目标。课本剧表演重点突出的主题应是课本知识,而不是表演本身。政治课堂中的课本剧表演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方式,是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展示课本内容。既然是教学,就要有明确的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学目标。例如“文化生活”中落后、腐朽文化和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对比,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到文化发展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文化发展要为人民服务,文化发展要弘扬主旋律。而有些课本剧表演只在乎视觉上的效果,过于展示一些低俗、落后的文化现象,导致学生看后只是笑笑而已,没有受到深刻的教育。

3.剧本的编写偏重表演,过于随意,忽视课本本身的内容

调查发现,一些剧本的编写偏重表演,过于随意,忽视课本本身的内容。课本剧虽然是戏剧,但要符合课本本身的内容要求,剧本应该是对课本内容的加工与展示,而不能偏离课本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例如“经济生活”中关于正确的消费观的剧本,应该偏重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而不是偏重于展示各种奇装异服和怪异的消费现象。

二、解决高中政治课本剧教学误区的具体思路

1.课本剧表演要回归课堂

既然课本剧是用表演的方式展示课本内容,则组织者应该是教师,表演的场所应该是教室。不是课本上什么内容都适合于课本剧表演,教师要区分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哪种教学方式更好。真正适合课本剧表演的才能让学生通过一些小型的课堂课本剧表演来更好地理解知识,这样既不需要学生花费很多时间去准备和排练,也不需要学校额外安排时间来组织会演,真正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例如,教学“经济生活”中的“消费心理”时,可以安排一个主题为“来自不同家庭同学的购物差异”的小型课本剧。教学“政治生活”中的“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途径”时,可以编排课本剧模拟向新闻媒体等单位反映问题,增强学生的正义感与责任感。教学“文化生活”中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可以编排课本剧模拟展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让学生理解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些课本剧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规划并准备好相关素材,而学生主要在课堂上模拟表演,并不需要课前花大量时间去准备。时间短,方便操作,突出课本主题,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2.课本剧表演要突出课本知识的教学目标

课本剧表演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本身没有好坏,而课本剧内容则可能是有好坏的,并不是采用了课本剧的教学方式就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是不科学、不健康的剧本内容,则会使学生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课本剧剧本的编写要求是很高的,因为课本本身是没有现成剧本的,需要编写者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剧本。

例如,关于“经济生活”中“正确的消费心理”的课本剧,其剧本应该围绕“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消费心理是健康的以及怎样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而编写。可以设计不同家庭学生的购物场景,由班级学生分别扮演从众消费心理、求异消费心理、攀比消费心理、求实消费心理的人,通过不同类型消费者购物时的内心感受与人物对话,增强学生对各种消费心理的辨别力,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一些消费经历对自我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认知,并促使自己慢慢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可见,任何课堂设计都不能偏离课程教学目标,课堂上的课本剧表演更应该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3.课本剧剧本的编写要突出课本内容

课本剧的组织者应该是教师,哪一部分课本知识适合课本剧表演以及剧本如何编写,这些工作都应该由教师来把关。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备好课,尤其是要理解课本知识本身的内涵与意义。如果仅仅找一些单纯搞笑的内容来表演,那么书本知识的掌握就是空谈,这样的课本剧实际意义不大。

例如,“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四种途径”的一个途径是社会听证制度。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让学生模拟开一个听证会,大概花上十几分钟时间。其实,这部分知识重点是区分这四种途径,难点是区分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而社会听证制度并不是难点,也不需要花这么多时间去搞课本剧,否则学生收获的是开听证会的一些流程,而不是真正掌握书本知识。笔者在上这一框题时,重点选择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这个途径来设计相关课本剧。比如模拟公民通过市长信箱反映交通拥堵问题,具体环节有公民给市长写信、专门负责管理市长信箱的工作人员及时处理这些意见及回复。几分钟的表演能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很方便地采用这种途径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更好地理解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强调的是公民的主动,主动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强调的是相关部门把一些涉及公民重大利益的决策公示出来,主要体现了公民的知情权。可见,课本剧本质上要突出课本知识这一主题,而不是戏剧表演,这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领悟到课本剧是为教学服务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适时采用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轻松愉悦的课本剧表演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和传统的知识讲授相比,这种教学方式更能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自觉和直观地接受知识。但过分追求剧本表演,以表演为目的的课本剧肯定是会偏离教学目标的。因此,政治课教师首先要研究政治教材,明确课本中的哪些内容适合课本剧表演,只有真正适合的才会有效果,否则仅仅达到娱乐的目的。其次需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课本剧剧本的编写,剧本编写耗时较长,可以师生共同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但教师必须是主导者。最后,要在实施课本剧表演时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书本知识,进行模拟性表演和创新性表演。这些工作对政治教师的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要不断突破固化、简单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运用课本剧教学的技巧,真正让学生乐于学。

参考文献:

[1]李蓉.校园课本剧与政治课教学[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1).

[2]吴艳希.“政治课本剧表演”让思想品德教学绽放光彩[J].师道,2016(08).

[3]饶政顺.浅谈高中语文课本剧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孙艳丽.用课本剧“激活”政治课堂[J].才智,2014(01).

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杜威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他对当时社会深刻理解和观察的结果,更是对以往的人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他把达尔文进化论、实用主义哲学、机能心理学的思想相融合并运用到思政教育领域,形成了其独特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笔者通过阐述杜威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结合自身辅导员工作经验,来分析杜威人性化道德思想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些启发。

杜威认为道德不是教来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实际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应是简单地归结为某种问答式的教学,而应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杜威看来,儿童足从他们的全部社会经验中获得道德价值的。”因此,杜威正是在批判美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产生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的。

一、杜威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概述

杜威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很多大事如美国内战、美国农业社会转变到工业社会、两次世界大战等,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于杜威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在达尔文的“有机体适应”的重要理论中主要表达的是有机体的生存必须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在杜威的学术思想中“有机体适应”论的思想得到了直接的体现。[4]以强调有机体的积极适应为核心的“动态心理学”,主张正反合的过程乃是不断发现并进而解决困难过程的实验逻辑又共同为杜威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提供了心理学和哲学的依据。

实用主义是美国历史悠久的哲学,当中渗透着权益主义、人道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华所在,是与美国社会实际相融合的哲学思想。美国哲学黄金时代的到来就是它的到来和发展所致。同时在它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也必然是把经验和实在效用作为评断道德行为是否具有德性的判断标准,把“关于道德的观念”内化为“道德观念”,进一步地去帮助个体解决道德问题,从而真正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实用主义哲学强调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工具性,这种立足现实生活,倡导积极行动和追求实效的精神,使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收集各种材料,提炼出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以便引导出我们再新的行为领域中对知识的发展趋势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总体态度。”[2]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应该致力于将理论运用到现实的道德与社会问题之中。杜威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因而他并不是在空谈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更是根据人性的理解进而将理论融入教育实践当中。

二、杜威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内容

1、基于对个体的认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在新个体主义思想中,首要问题就是对“个体”的界定,新个体主义思想中的“个体”不再简单地是单个的个人,而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融合在一起,“个体”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还包括每一个社会组成部分,例如一个群体,一个家庭,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国家等等。“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现实的个人是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离开现实的个人,社会就像一個没有生命力的集体。

2、基于个体与环境及社会组织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杜威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之上的,其首要的表现是对个体的尊重。一个人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不仅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先天的本能,还是社会的个体,具有社会的本性,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个体。社会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其目的就是想要塑造更具有创造能力的个体。强调个体的同时不忽视社会,个体与社会相互协调相互融合。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的进步需要个人能力的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观念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人的道德价值观也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影响而存在。我们的道德观念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来,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以发挥。道德是社会性的,道德的行为主体是每个个体,在人类的天性中存在着喜爱群体和渴望交往的需求。每一个人无法彻底离开社会群体,每一个人都有交往的诉求。虽然这种天性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正是由于这种天性使社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

三、杜威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杜威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如以人为本的新个体思想、从做中学的知行观、关注生活的道德价值观都给予了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些努力的方向,奋进的思路,可借鉴的方法。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还要从做中学,创设活动体验式和开放式的德育模式,更要关注生活,创建全面性、生活性、实践性的思政教育知识观。

一、通过批评性探究帮助大学生追求个人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主要是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培养个人的知识、能力、感情等。其主要问题在于怎样使个性发展,同时把发展范围扩大,调和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在追求个人自我实现和个人自我理想实现与社会福利不相冲突。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不因社会福利而忽视了自己的发展,个人自我理想实现与社会福利不相冲突,不因个人的发展而损害公益。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就必须培养个性,以自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他认为凡有价值的地方就有探究的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大学生通过批评性探究发现什么是正确的,并帮助他们为追求合理的价值充分利用它们固有的能力和智慧。

大学生是价值探究的承担者,如果要使他们能主动地接受并遵从当今教育,才是我们教育者真正地解决道德问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一个创造思维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持续不断地在学校教育的所有方面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发展批评性思维。“重视发展青年的批评性智慧,认识到道德价值不是永恒的,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强调学生要在实际环境中学习价值并在审慎考虑结果后做出自己的选择。杜威还十分注意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认真考虑学生的年龄和理智能力,它所强调的在与别人的合作中学习价值的观点己成为当代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3]因此,我们教育者就需要重视学生兴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真正去认识兴趣才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帮助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面。

二、提倡学生在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个性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是主體与客体的关系,没有实现师生间的沟通和双向交流。这就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居高临下”的阵地。传统的教育观念没有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从而使得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得到重视,形成教育的深刻改革。

1、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杜威所追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由约束性思想政治教育向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由单向式思想政治教育向双向式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由封闭式思想政治教育向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由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向多样化和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是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交流互动,师生双方平等参与,互动交流,从而培养合作精神和能力。

2、合理运用商量讨论和理智的方法

西方伦理认为的道德理论始终关注意志的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个体理智思维能力。学校德育必须确立这样一条根本原则,即“必须从最广义上把儿童看作是社会的一个成员,要求学校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使儿童能够理智地认识他的一切社会关系并参与维护这些关系。”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大学生确立反省道德,使其在新的环境中把握行动的方向。反省方法的训练并不是教给学生一些约定俗成的道德原则,而是教给学生在具体的道德情景之中做出理智判断的方法。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客观地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虚心听取不同的声音,并从中吸取经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具体地说老师应该知道学生形成理智的选择、判断等能力,以此来培养民主主义的方法。但是作为要训练成一个有思维习惯的头脑,绝不是一件简单且容易的事情,因为理智思维能力必须有意识地不断培养,才可以习得这种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个体理智的反省道德方法。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不是矫正学生错误的行为,而是让学生养成积极的道德习惯。在生活中,只要细心时常能发现有些人只善小而不为,知恶小而为之,这与我们所学的道德是反其道而行之,没有将道德知识付诸于具体实践,这样的道德知识也就没有意义可言。学校本身成为一个“具体而微”的共同生活的社会,学校生活的一切媒介,都能发展学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都是道德的教育。只有这样,“学校的生活,才是一个活的社会生活;学校内养成的儿童,才是一个懂得社会需要,能加入社会做事的人物。他们组织的社会国家,才是一个兴盛的社会国家。”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扎根于生活,并在生活实践到具体的行为表现,让思想政治教育赋予更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俏华.以民主的方式养成道德——杜威民主社会理想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1).

[2]杨荣.杜威德育思想的现代借鉴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3]胡春博.学校生活、课程、教法三位一体——从杜威德育观看当代中国学校德育[J].现代教育论丛,2008,(7).

[4]陈亚军.哲学的改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3.

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参与型政治文化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精神层面,没有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建立,就没有民主政治的发展。参与型政治文化发挥着催生、支撑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作用,因此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力量和内在要求。当代中国社会的参与型政治文化较为薄弱,它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障碍,由此也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加快普及参与型政治文化,才能切实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 参与型政治文化;政治文明;政治社会化

一、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参与型政治文化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和弗巴于1963年出版的《公民文化》一书中提出的概念,随后成为政治学的重要概念而被广泛使用。

阿尔蒙德和弗巴根据社会公众对社会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治权威以及自己在体系的决策、执行中的作用等层面上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取向为标准,把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政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1)参与型政治文化,也称为公民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作为一个整体以及体系的输入方面和输出方面都有强烈而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以及政治行为的效能具有积极的认识和较高的评价。在政治民主化水平较高的政治体系中相伴生的就是这种政治文化;(2)臣属型政治文化,也称为臣民文化,是指政治体系的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角色、结构、权威、规范以及自己在体系输出方面的责任等有较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而对于政治体系输出方面的取向以及社会成员作为政治参与者的自我取向却非常低,集权型政治体系中弥漫的都是这种臣属性政治文化;(3)狭隘型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中权威、制度、规范等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处于十分模糊状态,人们没有影响政治决策及其实施的能力,如一些国家边远地区的村落中存在的政治文化就是狭隘型政治文化。

阿尔蒙德和弗巴认为,狭隘型政治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政治文化,是与传统的专制政治体系相伴生的;臣属型政治文化也是一种较落后的政治文化,它往往是集权政治体系的政治心理基础;而参与型政治文化,则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这种先进的政治文化既催生和促进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又有力地支撑着民主政治的有效运行。

参与型政治文化有自己特定的规定性:

(1)强调“理性的国家认同”。所谓理性的国家认同是指社会公众都自觉把国家团结和统一当作至高无上的价值追求,都自觉地遵守国家法律,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存在着强烈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和效忠感。简言之,就是社会公众广泛具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法律高于一切、国家的统一高于一切”的自觉意识。

(2)强调“政权合法性来源于民主授权”。“主权在民”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石,认为政权的合法性基础来自于人民的授予,民主选举是最佳的授予方式,只有经过人民选举产生的政权才是合法的。这种政治理念是对传统“君权神授”观念、血缘世袭观念的彻底否定和批判,也是对“魅力权威”的合理扬弃。

(3)强调“理性的政治参与”。所谓理性的政治参与是指基于维护和实现公民利益为目的的、积极的、有序的政治参与。理性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理性的政治参与就没有政治民主。理性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越大,则政治民主化程度就越高。人们的理性政治参与行为是受正确的政治参与理念支配的,正确的政治参与理念越深入人心,则人们的理性政治参与程度越高,进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就越快。

(4)强调“开放、合作与宽容”的政治心态。这种政治心态是指政治活动过程中,在一个政治集团内部,或者一个政治集团对其他政治集团存在着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热情的而不是冷漠的、支持的而不是逃避的、宽容的而不是苛求的政治互信。这种政治互信对国家政治体系的安全运行与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缺少开放、合作和宽容的政治心态,可能造成政治个体或政治集团之间的相互猜忌、相互指责和相互误解,有可能演化成为激烈的政治矛盾或冲突,进而带来政治不稳定。

(5)强调“政治输入与政治输出并重”的价值取向。政治输入和政治输出是政治体系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两个环节,输入主要是公众对政治体系的要求和支持,而输出则主要包括政策制定、资源提取、产品分配、行为管制等。政治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传统政治形态中,人们关注政治输出远胜于政治输入,而在现代民主政治形态中,人们不仅关心政治输出,更关心政治输入。认为要推进政治民主化,就必须提高人们对政治输入的关注程度,确立起强烈的政治输入价值取向。

(6)强调“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人权”等是现代政治生活中被普遍尊重的价值准则,是人类先进的政治认识成果。社会公众只有正确认识、牢固树立、有效践行这些价值准则,才能促进政治文明的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参与型政治文化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956年阿尔蒙德第一次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时,就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形成于本民族的历史以及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过程之中。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从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界定可以看出,政治文化是人们对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公共政策的主观取向,是一套新的政治规则、政治制度、政治程序、政治行为等形成和维持的社会心理根据,存在什么样的政治文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规则、制度、行为等。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演,社会中一旦存在先进的政治文化,即参与型政治文化,它对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民主政治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也是政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民主政治不可能五条件地生长起来,它必然有一个启蒙和启动的过程,参与型政治文化正是这个启蒙者和启动者。也就是说,只有社会中参与型政治文化得以普遍发育和广泛传播,才可能催生出现代民主政治的规则、制度、程序和行为等。譬如,正因为有了17、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先进政治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普及,才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以民主为主旨,包含自由、平等、正义、法治等思想、制度和行为的形成及其不断发展而呈现出的进步状态。”“政治文明的特质在于先进的制度,特别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安排。”可见,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民主政治建设。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成长不仅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也推动了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建设现代

政治文明必须以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为起点。

参与型政治文化对民主政治的存在和发展发挥着支撑和保障作用,是巩固政治文明成果的重要工具。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实质就是人们对民主政治的目标、制度、规则和程序等所保持的坚定信念、高度认同和积极支持。社会中的人们一旦对民主政治保持这样的态度和情感,则民主政治体制的权威性就是不可动摇的。“当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演化为一种政治文化时,那么这种政治制度就获得了普遍的合法性。也就是说,它不仅在法律规定上和国家机器的保障中具有合法性,而且在公民的心理中也具有合法性,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了这种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任何个人意志和集团的意愿都必须与它相一致才能被纳入到这个政治体系中来。”可见,正是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普及,才能使民主政治得以巩固。另一种情况是,如果整个社会充斥的主要是臣属型政治文化,即使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由于没有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支撑和保障,这个体制不过是一个花架子而已,实际政治过程仍然按照集权或者威权政治的规则运行。“当政治文化没有变化,而强行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时,其结果只能导致人们对新制度的认知能力低下,从而使其无法正常运行。”因此,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样必须传播和普及社会主义的参与型政治文化。

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普及直接促进了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积累和进步。从结构上来说,政治文明系统由四个层面构成,即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技术文明。由于社会成员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是直接受政治文化决定和支配的,所以建设具有先进性的参与型政治文化,能够直接地促进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的积累和进步。另外,前面论及过参与型政治文化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更具有先导性、支撑性、保障性功能,所以,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普及,还促进了政治制度文明的积累和进步。总之,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不仅直接推动政治文明建设,而且其本身就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

三、当代中国参与型政治文化发展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社会化措施,进行了广泛的现代政治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在政治实践层面,也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努力。但由于我国社会背负的历史包袱较重,加上市场经济远未发展成熟,公民社会的发育刚处于起步阶段,致使社会公众从历史上承袭下来的保守和落后的政治文化仍然保持着较大的影响力。“如果我们深入观察中国人的内心,就必须承认,中国人的政治文化变化很少。”

有很多学者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政治文化状况进行过实证研究,我们汲取其中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调查结果来研究分析当代中国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

对社团的态度。社团是公民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而公民社会是参与型政治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肖唐镖对地方官员的调查中显示:对“团体太多,会影响安定与和谐”这一说法,37.9%的人表示同意,45.4%的人表示不同意,5.8%的人说不清;“各种团体向政府提出要求,会伤害所有人的利益”这一说法,36.1%的人表示同意,43.5%的人不同意,8.1%的人说不清。可见,很大一部分政府官员对社团的存在和发展持否定态度,这是参与型政治文化发展缓慢,而臣属型政治文化仍然广泛影响政治生活的重要原因。

在政治信任方面。据肖唐镖对地方官员的调查中显示:对“不要随便议论政治问题,以免被人抓小辫子”这个问题,有18.4%的人同意,67.4%的人不同意,4.4%的人说不清。官员中都有近两成的人存在着政治不信任心理,在公众中的政治不信任心理会更严重。

在政治游戏规则的取向方面。据肖唐镖对地方官员的调查中显示:67.3%的人认为“民主体制总是要比其他政府体制要好”,14.7%的人认为“在有些情况下专制政府比民主体制要好”,4.2%的人认为“民主体制与专制体制都一样”,还有8.9%的回答是“说不清”。据徐增阳对城市农民工的调查:“如果您在工作或生活中发生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时,通常会向谁求助?”选择最多的为“朋友、熟人”、“同(老)乡”和“家人、亲戚”,比例分别为57.2%、47.9%和40.4%,而选择求助法律的仅占10.4%。这表明中国公众对政治游戏规则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政治输入输出取向方面。据张明澍的调查,当被问及“你是否想当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时,回答“如果可能就争取”的,占调查对象的22.4%,“如果群众选我当也无妨”的占33.6%,“不想当”的人占35%。这说明“中国公众心理指向的侧重点都是‘输出’,而不是输入,说明中国公众的参与意识不强。从本质上看中国公民尚未走出臣民的框框。”

在政治参与方面。据郭振林的调查,64%的农民从来没有参加过人大代表的选举;只有30.1%的农民想参加村委会主任或委员的选举,剩下的不感兴趣。可见当代中国公众的政治参与仍处在较低水平上。

在政治效能感方面。据冯伯麟的调查,在“对于政治的决策我一点影响力也没有”这项调查上,“很同意”、“较同意”和“不知道”三项态度的总和占总人数的58.8%。这说明当代中国公众政治效能感偏弱。

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中国社会中同时并存着臣属型政治文化和公民政治文化,但对公众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等,影响最深远的是臣属型政治文化,而参与型政治文化已经萌芽,并且随着市场化、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在渐渐地发育和成长。中国公众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更多地是受臣属型政治文化的支配,表现为:习惯于借助传统的习俗和方式来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而不习惯通过现有的政治法律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具有强烈的等级观念和特权意识,尊长贵官,重言轻法,政治盲从突出,容易偏执;宗法观念严重,人身依附突出,缺少政治信任和政治宽容,容易结成各种非正式的政治团体;缺乏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对政治有疏远和逃避倾向,容易产生过激的政治行为等。在这样的政治文化氛围下,即使各项民主政治制度都建立起来了,由于缺少足够的政治文化资源的支撑,制度的运行都会流于形式,从而出现畸形化发展态势。

目前,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较缓慢,这与臣民文化盛行,参与型政治文化匮乏有直接的相关性。参与型政治文化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所以,加快传播和普及参与型政治文化,驱散和消解传统落后、封闭、僵化的臣民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四、普及参与型政治文化须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

既然参与型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寻求有效传播和普及参与型政治

文化的方法和路径。尽管参与型政治文化可以在臣属型政治文化的夹缝中慢慢生长起来,但是,我国迫于国内外形势的压力,必须采取经济社会发展的赶超型战略,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协调型发展战略,这两项发展战略都不允许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是缓慢的。这是因为,政治文明建设可以为中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等四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力地说明:如果没有政治文明的有效进步,那么,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也将受到制约。政治文明建设的繁重任务,要求我们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有效传播和普及参与型政治文化。加快普及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关键在于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

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以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变促进政治观念和政治活动方式的改变。市场经济是参与型政治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根基,也是参与型政治文化得以生成的最原始的动力。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运作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它在促进社会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以其广泛和深刻的渗透力,影响着社会公众的政治文化,孕育着社会公众的民主、平等、权利、法治等意识和观念。马克思说得好,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通过统一的市场将分散封闭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而且促成人们的自由、平等、民主等“反映着商品生产关系的概念”的形成。

培育公民社会,以公民社会的成长带动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普及。公民社会是指不受国家公共权威于预和支配,却有权参与公共政策过程、过问国家事务的,具有自治性、自律性和自主性,公私兼顾的公共领域。按照哈贝马斯的看法,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就是说公共领域是不受公共权力于预,而由私人组织起来讨论政治问题的领域。可见公共领域是具有强大政治社会化功能的领域。社会自组织是公民社会的核心。公民社会是参与型政治文化得以产生、发展和传播的社会根基,公民社会的成长,必将带动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普及。目前中国公民社会还处于萌芽期,由于政府对公共领域控制较严,使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极其缓慢,公民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还没有得到开发。所以,政府应该放松对公共领域的管制,把工作的重心从限制和控制公共领域,转移到对公共领域的积极培育,科学引导和依法管理上来。

引导社会公众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传播和普及参与型政治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公众直接、普遍地参与政治实践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政治社会化机制。通过直接参与可以使公众以最直观的方式感受和了解政治的运作过程,获取有关的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增强对政治体系的认同;特别是通过长期的政治实践,可以提高公众的政治技能,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确立民主政治的竞赛规则、价值取向,强化对国家和政权的认同感。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的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等都是重要的政治参与形式,应该以此为契机,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尽快推进乡镇党委和政府的直接选举,以拓展公众直接参与政治实践的渠道和方式。不仅把基层直接民主实践变成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制度安排,而且也成为提高公众民主素质、民主能力、传播和普及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有效途径。另外,要不断完善各项民主制度,开辟更为广阔的参政议政的渠道,使社会公众的政治技能、政治知识和参与型政治文化在整个政治参与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强化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学校是最正式、最重要的政治社会化机构,每个政治体系都很重视学校在培养人们政治情感和形成基本价值观念方面的作用,都力图通过学校来传播有关的政治知识和倡导的政治观念和情感。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应该针对当前我国公众政治文化的现状,切实改进学校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一是加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强化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忠诚感;二是加强对我国政治体系基本知识的灌输和传播,使学生具备必要的政治知识,培养对政治体系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提高他们对政治体系的理性认识能力;三是加强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法制观、人权观等。通过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的传播,使学生逐步形成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政治人格。

提高大众传媒的普及水平,充分发挥它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大众传媒的出现是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它以广播、电视、电影、报刊、杂志、书籍、互联网等为载体,传播着大量的信息,政治信息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的出现和不断普及,以及其传播方式的不断多样化,使它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效果也越来越明显。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充分认识大众传媒对传播和普及参与型政治文化,引导公民政治倾向,培养公民政治情感的重要价值。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中国城乡差距太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广大农村地区大众传媒的发展较为缓慢。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广大农村地区较城市来说大众传媒的普及率还很低,传播的技术水平和手段都很落后,这限制了它在政治社会化方面作用的发挥。因此,尽快发展和普及农村地区的大众传媒,提高对公众进行参与型政治文化传播的覆盖率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应该注意保持各种传媒所传播政治信息、政治知识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以增强政治社会化的效果。

要重视传统政治教育系统的发展建设,充分发挥这个系统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创建和发展了一套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这套系统在意识形态工作上曾发挥了出色的功能。只要对这个系统的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工作方法等进行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调整,就可以把它建设成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和渠道,成为普及参与型政治文化的重要途径。

以上阐述了中国政治社会化的几个主要方式和途径。应该说,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具有连续性的过程,社会化的手段也较多,有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也有同辈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还有学校教育、大众传媒施加的影响等等。这些方面有些是自发形成的,且不可控的,有些则是可以控制和施加影响的。上述都是政治体系可以直接控制、直接施加影响的方式和途径。政治体系既然要推进政治民主化,首先就该认识到这些方式和途径对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价值,充分利用其所具有的可控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社会化活动,集中利用社会化的所有可控手段,形成整体合力广泛传播参与型政治文化,渐次地排挤和消解传统政治文化的生存空间,实现政治文化的转型,促进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

上一篇:高二政治论文下一篇:时政热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