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2023-07-29

房屋建筑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摘  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以绿色建筑及其智能化为立足点,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核心,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同时开展了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和“4+0”四年制应用型本科协同培养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实践改革;协同培养

作者简介:张先勇,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建筑电气;李丽,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讲师,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建筑电气;王娜,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智能化。(广东 广州 51066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特色专业(项目编号:粤教高函[2016]144号)、广州市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JG103)、2018年教师教育类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广师院〔2018〕279号-JSZD201803)的研究成果。

2005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高校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许多高校于2006年开始招生,目前全国已有93所高校开设此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隶属于土木工程类,由于其集成“建筑”“电气”“智能化”三大热门学科,交叉性强,因此在社会中应用领域广泛。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迅速推广和广泛普及得益于学科交叉性。由于是新兴专业,许多高校依托原有基础申办,因此该专业在不同的学校通常隶属于不同的二级学院,这导致每个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科建设的基础不同。建筑学院、计算机学院、电气学院、自动化学院分别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强电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等方面各有所长,每个学校学生就业又都面向一定的传统地域范围,因此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使得本专业对人才需求的侧重点也不同。由此可见,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建设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学校现有实力开展合理规划,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1]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为广东省内唯一开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公办院校,省内传统电气强校和建筑强校均未开设此专业,因此学生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小。从过往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就业升学率达100%,可见市场对这个专业的人才需量极大。毕业生就业流向城市要在珠三角地区,且主要以广深两地为主。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高层建筑多,降低碳排放和能源转型需求迫切,以建筑节能为核心的绿色建筑迎来井喷式增长。深圳市绿色建筑的数量及规模稳居全国一线城市榜首,其发展趋势逐步从单体建筑项目扩展至整个城市。在绿色建筑之上,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建筑“智慧化”时代已经到来,在以楼宇自动化为核心的建筑反馈控制系统集成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数据挖掘为基础的建筑前馈控制系统,有利于构建智慧型运行维护体系。因此,对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而言,绿色建筑及其智能化应是其核心需求。[2]
二、高校建筑电气和智能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础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隶属于自动化学院,针对社会经济对绿色与智能化的发展需求,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础。课程由公共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及专业课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外语、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及各类工程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基本学术素养,为其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由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涵盖的学科面广,其专业技术基础课由电气工程基础、自动化基础、信息技术基础以及土木建筑类基础课程等四部分组成,旨在为学生提供宽厚的学科知识背景,引导他们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电气工程基础课程主要由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模电、数电)、电机与拖动及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组成。自动化基础课程主要由自动控制原理、检测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组成。信息类基础课程主要由计算机语言、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的可编程技术等组成。土木建筑类基础课程主要由建筑识图、工程力学、建筑概论等组成。由于该专业学科交叉性强、课程门类繁多,高校要本着“削枝强干”、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内容主要由建筑電气、建筑智能化和建筑节能三大模块组成。建筑电气部分重点开展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电气控制技术、电气CAD课程建设。建筑供配电与建筑电气技术课程均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应结合工程现场施工实际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结合施工图纸进行案例教学,多设置一些讨论互动环节,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筑智能化模块则要重点开展控制网络与协议、综合布线、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等课程的建设。计算机控制技术向建筑领域的快速渗透,带来了智能建筑和数字化社区的飞速发展,因此要重点开展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和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教学。基于网络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能够解决智能建筑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融合问题,提升智能建筑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由于涉及知识点多面广,该课程教与学的难度均较大,因此适宜以具体的智能建筑工程为例,对其智能化系统进行剖析、学习和设计上的改进,以增强学生的大局观和提升其总体设计能力,从而直接促进学生就业。建筑节能模块则应重点开展建筑节能技术课程建设。建筑节能涉及的新技术较多并且发展较快,因此其课程设计要紧抓市场技术发展动态,引进最新技术及课题,实现学生学习与将来就业的无缝对接。目前可从建筑能耗分析与评估、中央空调的优化节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以及空气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综合利用等角度进行介绍。[3]


三、高校建筑电气和智能化专业应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进行改革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性非常强,实践环节的开展情况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及学生就业情况。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应针对不同年级设计符合其实际情况的实践环节。

学校对一二年级学生的培养重点以基础性实践训练为主,以依托自动化学院学生组织科技创新创业联合会(简称“科联”)的系列竞赛活动来开展,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学校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为契机,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团队作为2011年中国冠军队,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美国“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全球邀请赛,荣获第二名,并创造了华南赛区8个省份高等学校在该项赛事历年来的最佳成绩;2015年学校学生获“毕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特等奖;2016年学校学生团队荣获微软MOS世界大赛中国赛区冠军。一系列竞赛成绩的获得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针对三年级学生主要开展系统性的专业课程实践。依托专业课程教学,学校设置了多种形式的工程训练和实践环节。其中一种是学期项目,学期初始教师就布置主题任务,将其贯穿整个学期,将学生的完成情况则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节能技术课程即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节能技术调研,组织他们在学期末集中讨论并向教师汇报研究成功,使他们了解建筑节能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另一种是课程实验,以理论指导实验,以实验促理解,学做结合,促进学生掌握课程核心内容。例如,可在控制网络与协议课程中融入Lonworks实验箱操作,在综合布线课程中融入实际布线操作,两者的教学效果表现均为良好。为了进一步保证关键环节的实践效果,学校安排每学期期末考试前两周均用于完成某一专题的集中实训。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课程均采用集中实训,以提高学生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邀请行业内专家和已毕业的优秀校友开设专题讲座,使学生充分了解行业需求和技术现状,从而极大地提升他们专业学习及实践的积极性。

学校对四年级学生主要安排专业实习。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需求大,因此社会实习资源丰富。与其他专业通常采取班级集中实习不同,学校鼓励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尽早融入社会,寻求个性化的实习发展机会,为将来就业积极做好充分的准备。目前学生实习岗位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类是工程技术类岗位,如星河湾地产、恒大地产、时代地产、碧桂园地产等甲方机电工程施工管理岗位,或广州一高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机电安装有限公司、奇信建设集团、深圳城投集团等乙方建设单位。第二类是设计类单位,如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等。第三类是弱电智能化类公司,如广东杰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广东暨通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中建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宏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他的还有诸如一些检测、咨询以及开发类单位。基本上每个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大四上学期都能获得实习经历,那么他们大四下学期的毕业设计就能够避免空泛的无意义的重复选题,也就更有针对性。学生经过实习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其职业规划能力显著增强。
四、高校建筑电气和智能化专业应开展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探索

根据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先后与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开展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展“4+0”四年制应用型本科试点工作。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2016年开始招生,招生规模为100人,单独编班,学生先完成3年高职学段学习,转段选拔考核合格后,可进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习两年,通过最终考核后可获得普通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于2018年开始招生,招生规模为40人,单独编班,学生经过4年学习后,通过考核即可获得普通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的目标是未来培养既能掌握较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综合实践、创新技能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擴大,这类人才将成为新型高端产业的主力军。但如何保证培养质量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试点单位双方对培养方案进行认真的研讨。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对师生均提出了新的课题,专科起点的学生能否适应这种宽广度的学习,教师如何把握教学中的难度,形成专业教学标准,如何制定合理的转段考核方案,如何面向就业市场进行定位等问题均需要在进一步实践中寻求优化答案。[4][5]

参考文献:

[1] 潘玉驹,廖传景.基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及评价[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5):88-94+117.

[2] 汪小龙,方潜生.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现状及前景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2,(3):61-65.

[3] 徐晓宁,丁云飞,吴会军,游秀华,郝海青.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核心竞争力:建筑节能[J].高等建筑教育,2013,(4):5-8

[4] 郭福雁,黄民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5):23-26.

[5] 杨世忠,邢丽娟.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8,(5):20-25.

责任编辑  陈  玲

房屋建筑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是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笔者结合自己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主要从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课程思政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探讨,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能力,教学设计,思维方式,混合教学模式

一、课程地位

《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作为课程体系中承上启下的课程,它对学生合理选材、确定合理的装饰构造方案及识读、绘制建筑装饰施工图等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常用建筑装饰材料的性能特点,掌握建筑装饰构造的原理与基本构造做法,能够合理选材,能够识读、设计并绘制建筑装饰施工图,为《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建筑装饰设计》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探讨

1、教學设计思路

该课程以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懂材料、会构造、精识图、会制图的技术技能为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在课程教学设计中,以建筑装饰构造为主线,讲解隔墙、顶棚、墙面、楼地面、细部等各部位装饰构造所用材料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构造做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基础;依托装饰工程项目与案例,通过识图、构造设计、图纸表达等环节,培养学生相应的岗位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融入育人元素,贯穿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坚持、敬业、严谨、创新的工匠精神。价值塑造、知识讲解、技能训练,三位一体,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课程设置的初衷,按照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设置了建筑装饰材料知识讲解、建筑装饰构造做法讲解、建筑装饰施工图识读及抄绘、建筑装饰构造设计与表达等环节。这些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易到难、逐步深入,让学生理解建筑装饰构造原理、掌握建筑装饰构造的基本做法、掌握建筑装饰材料的性能及选用要点,并提高装饰施工图的识读能力与绘制水平。

3、教学内容

本课程涵盖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构造、建筑装饰施工图等三大块内容,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主要内容包括: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趋势;各类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性能、用途和选用要点;建筑装饰构造的基本知识;建筑装饰构造的原理;常用建筑装饰构造的基本做法;建筑装饰施工图的识读与绘制。

1)建筑装饰材料知识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

建筑装饰材料种类多、更新快,但很多学生在建筑装饰方案设计中不知道如何选材或选材单一或选材落后,导致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或满足设计要求。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常用各类建筑装饰材料的分类、性能、特点等基本的理论知识,还结合大量案例图片,讲解该材料的实际应用,尤其是相应的新型装饰材料的应用,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这种材料的装饰效果以及如何用,同时也了解了新型装饰材料,有利于后续相应课程及环节的学习。

2)建筑装饰构造的内容侧重构造原理讲解与构造设计方法的引导。

同一部位,若所用装饰材料、造型、细部收口等不同,就会有多种装饰构造做法,但构造原理却基本相同。在装饰构造设计时,很多学生知道大概做法,却不能用图纸准确地表达出来,或者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进行设计。因此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就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构造原理并掌握相应的构造设计方法,使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进而解决问题,构造设计时就能够设计出多种可能的构造做法,并选用合理的构造方案。

同时,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装饰构造做法,更容易进行装饰构造设计,借助“骨皮肉”思维模型,引导学生逐步养成逻辑演绎的思维方式,通过逻辑推理有理有据地解决问题。掌握了方法,装饰构造设计自然变得简单。

3)建筑装饰施工图的知识融入相应环节。

学习装饰构造知识,离不开图纸。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通过图纸识读、设计与表达等环节,讲解建筑装施图的内容、标准、设计步骤、图纸表达等知识,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与制图水平。

4、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网络红利,打造“线下+线上”的混合教学模式。

1)线下课堂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讲解建筑装饰材料的理论知识与建筑装饰构造的基本做法,学生对相应建筑装饰材料及构造做法的认识、理解更直观。知识讲解、作业辅导、答疑面对面,教学效果更好。

2)线上课堂

借助职教云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对各类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建立适合本课程体系的课程资源,对学生的课下学习进行补充、扩展。并结合相关的专业公众号、APP,及时补充、更新课程资源,尤其是案例资源,保证学生及时接触行业、专业的前沿知识。

同时,建立该课程的班级QQ群,群内发布作业、学习资源,进行在线答疑,教学、辅导时间增加,较好地保证了教学效果。

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形式更多元,学生视野更广阔。

5、教学方式

1)多媒体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及时展示装饰材料图片、构造图片、视频、动画等,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专注度,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优化课程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程更加直观,同时增加了课程的信息量。通过直接的展示,学生们可以对装饰构造做法和各种建筑装饰材料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多观看一些装修工程类的视频和录像等,也可以将装修工程的整个过程展示到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将构造做法和材料应用结合到一起,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石材幕墙干挂做法难以深入了解,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以视频的形式将这些内容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节省了老师板书的时间,可以使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讲解更多的知识,大大地提升了课堂效率,增加了课程信息量。

2)项目教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将课程作业设计为具体的项目,如墙面设计、顶棚设计、楼地面设计、整套装施图设计等,通过资料查找、完成作业、作业汇报、作业讲评及修订完善等步骤,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材料、构造知识与合理选材、构造设计、装施图表达等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

根据课程内容,引入具体装饰工程案例,通过识图,使学生掌握建筑装饰构造做法、装施图的内容与表达,了解并掌握实际工程中建筑装饰构造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建筑装饰施工图的识读、表达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在对外墙装饰构造材料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巧妙的设置一些疑问,深入剖析外墙的功能及要求,然后让学生们针对各种墙体材料所具有的性能展开叙述,同时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周边外墙装饰饰面,让他们针对这些外墙装饰饰面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另外,还要让学生能够从其他材料中找出一些有利用价值的材料,能够有效的应用到外墙装饰材料中。教师设置疑问之后,学生立刻投入到激烈的讨论之中,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活跃了课堂氛围,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6、课程思政

价值塑造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任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本位,结合专业特点,深挖课程育人元素,如核心竞争力、工匠精神等。结合课程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坚持标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結

在《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本位,贯穿课程思政,深研课程标准,做好教学设计;同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育人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园媛.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设计与实施[J].农家参谋.2020,(08).

[2]赵星.基于《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7,(07).

[3]詹科.基于能力本位的《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培训.2017,6.

[4]张莉莎,周培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课程思政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2).

[5]陈郡东,赵鲲,朱小斌,周遐德.室内设计实战指南(工艺、材料篇)[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

作者简介:

王丽飒(1981.10-),女,汉族,河南襄城人,工程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装饰装修工程

房屋建筑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1、构造柱的设置

考虑房屋层数为四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应在外墙四角,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以及楼梯间的四角设构造柱。构造柱截面采用240mm×180mm,纵向钢筋采用4φ12,箍筋间距为200mm,且在柱上下端应适当加密。构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沿墙四角每隔500mm设2φ6的拉结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2、圈梁的设置

因此建筑物为办公楼,且层数为四层,应在底层和檐口处设置圈梁,基础圈梁的截面尺寸按构造要求取240mm×240mm,檐口圈梁尺寸为200mm×500mm,钢筋混凝土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圈梁应上下搭接。

二、验算纵横墙高厚比

1、确定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

最大横墙间距S=3.6×2=7.2m,屋盖、楼盖类别属于第1类,S<32m,因此本房屋属于刚性方案房屋。

2、外纵墙高厚比验算

本房屋第一层墙体采用M7.5混合砂浆,其高厚比β=3.6/0.24=15 第

二、

三、四层墙体采用M5.0混合砂浆,其高厚比β=3.6/0.24=15 由此可见,各层高厚比相等,因

二、

三、四层砂浆等级相对较低,因此首先因对其加以验算。

对于砂浆强度等级为M5.0的墙,查表4-4,可知[β]=24 取第四层A轴线上的横墙间距最大的一段外纵墙,H=3.6m,S=7.2m,2H=S

H0=0.4S+0.2H=0.4×7.2+0.2×3.6=3.6m 考虑窗洞的影响,u2=1-0.4bs/s=1-0.4×1.5/3.6=0.79>0.7 β=3.6/0.24=15< u1u2[β]=1.2×0.79×24=22.75 符合要求。

3、内纵墙高厚比验算

轴线B上横墙间距最大的一段内纵墙上揩油两个门洞,u2=1-0.4×2.4/7.2=0.87>0.79 ,故不需验算即可知该墙高厚比满足要求。

4、横墙高厚比验算

横墙厚度为240mm,墙长s=6.0m,且墙上无门洞口,其允许高厚比比纵墙有利,因此不必再做验算亦能满足高厚比要求。

三、一二层横墙控制截面承载力

1、静力计算方案

最大横墙间距S=3.6×2=7.2m,屋盖、楼盖类别属于第1类,S<32m,因此本房屋属于刚性方案房屋。

2、荷载资料

根据设计要求,荷载资料如下: ﹙1﹚

屋面恒载标准值

40厚C30细石混凝土刚性防水层,表面压光 25×0.04=1 kN/m2 20厚1:2.5水泥砂浆找平: 20×0.02=0.4kN/m2 两毡三油柔性防水层: 0.3 kN/m2 180mm厚预应力空心板(含填缝): 2.57 kN/m2 屋面实际情况:会议室上屋面采用180mm厚预应力空心板,其余部分采用120mm厚预应力空心板,问安全起见,整个采用180mm厚预应力空心板进行计算。

20厚板底粉刷: 16×0.02=0.32 kN/m2 合计 4.59 kN/m 屋面梁自重 25×0.2×0.5=2.5 kN/m ﹙2﹚

不上人屋面活荷载标准值: 0.5 kN/m2 ﹙3﹚

楼面恒荷载标准值

地板砖楼面(含水泥砂浆打底): 0.55 kN/m2 120mm厚预应力空心板(含填缝): 1.95kN/m2 20厚板底粉刷: 16×0.02=0.32 kN/m2 合计 2.82 kN/m2 楼面梁自重 25×0.2×0.5=2.5 kN/m

﹙4﹚

墙体自重标准值

240墙体: 5.24 kN/m2 面砖墙面(含水泥砂浆找平层): 0.5 kN/m2 合计 5.74 kN/m2

2木门: 0.2 kN/m 铝合金推拉窗自重: 0.3 kN/m2

﹙5﹚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办公室的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为2.0 kN/m2。设计房屋墙,基础时,楼面活荷载标准值采用与其楼面梁相同的折减系数,而该楼面梁的从属面积为3.6×6.0=21.6 m2<50 m2,因此楼面活荷载不必折减。

该房屋所在地区的基本风压为0.3kN/m2,且房屋层高小于4m,房屋总高小于28m,该房屋设计时可不必考虑风荷载的影响。

3、横墙承载力计算

以轴线④上的横墙为例,横墙上承受由屋面和楼面传来的均布荷载,可取1m宽的横墙进行计算,其受荷面积为1×3.6=3.6m2,横墙为轴心受压构件,验算如图1-

1、2-

2、3-

3、4-4截面的承载力。

﹙1﹚

荷载计算

取一个计算单元,作用于横墙的荷载标准值如下:

屋面恒荷载: 4.59×3.6+2.5×3.6/6.0=18.024 kN/m 屋面活荷载: 0.5×3.6=1.8 kN/m

二、

三、四层楼面恒荷载: 3.84×3.6+2.5×3.6/6.0=11.712 kN/m

二、

三、四层楼面活荷载: 2.0×3.6=7.2 kN/m 各层墙体自重: 5.71×3.6=20.67 kN/m ﹙2﹚ 控制截面内力计算 1﹚ 第二层截面4-4处:

轴向力包括屋面荷载、第三四楼面荷载和第三四层楼面自重,

N4﹙1﹚=1.2×(18.024+11.172×2+2×20.67)+1.4×(1.8+7.2×2) =122.03 kN/m ﹙﹚ N42=1.35(18.024+11.172×2+2×20.67)+1.4×0.7×(1.8+7.2×2) =127.17 kN/m 2﹚

第二层截面3-3处:

轴向力为上述荷载N4和第二层墙体自重,

﹙﹚

N31=122.03+1.2×20.67=146.83 kN/m N3﹙2﹚=127.64+1.35×20.67=155.54 kN/m 3﹚

第一层截面2-2处:

轴向力为上述荷载N3和第二层楼面恒活载,

N2﹙1﹚=146.83+1.2×155.54+1.4×7.2=170.96 kN/m N2﹙2﹚=155.54+1.35×11.712+1.4×0.7×7.2=178.41 kN/m 4﹚

第一层截面1-1处:

轴向力为上述荷载N2和第一层墙体自重,

N1﹙1﹚=170.96+1.2×20.67=195.76 kN/m N1﹙2﹚=178.41+1.35×20.67=206.31 kN/m ﹙3﹚ 横墙承载力验算 1﹚

第二层截面4-4处:

e/h=0, β=3.6/0.24=15,查表3-1,φ=0.745,A=1×0.24=0.24 m2 φfA=0.745×1.5×0.24×103=268.2 kN >127.64 kN, 满足要求。 2﹚

第二层截面3-3处:

e/h=0, β=3.6/0.24=15,查表3-1,φ=0.745,A=1×0.24=0.24 m2 φfA=0.745×1.5×0.24×103=268.2 kN >155.54 kN, 满足要求。 3﹚

第一层截面2-2处:

e/h=0, β=3.6/0.24=15,查表3-1,φ=0.745,A=1×0.24=0.24 m2 φfA=0.745×1.69×0.24×103=302.17 kN>178.41 kN, 满足要求。 4﹚

第一层截面1-1处:

e/h=0, β=3.6/0.24=15,查表3-1,φ=0.745,A=1×0.24=0.24 m2 φfA=0.745×1.69×0.24×103=302.17 kN >206.31 kN, 满足要求。 上述验算结果表明,该横墙有较大的安全储备,显然其他横墙的承载力均不必验算。

四、验算会议室屋面梁下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 ﹙1﹚

选取计算单元

取一个开间的外纵墙作为计算单元,其受荷面积为3.6×3.0=10.8 m2。 ﹙2﹚

内力计算

第四层截面5-5处:

屋面恒荷载: 4.59×3.0×3.6+2.5×3.0=57.07 kN 屋面活荷载: 0.5×3.0×3.6=5.4 kN Nl(1)=1.2×57.07+1.4×5.4=76.05 kN Nl(2)=1.35×57.07+1.4×0.7×5.4= 82.34 kN 由题意圈梁作为钢筋混凝土垫梁,尺寸为200mm×5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第四层采用Mu10粘土砖,混合砂浆M5,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为f=1.50Mpa,弹性模量为E=1600f=2400Mpa, h0=2×((Eb×Ib)/(E×h)) 1/3 =2×((30.0×103×20.83×108mm4)/(2400×240))1/3=954mm=0.95m

2.4δ2f bbh0=2.4×0.8×1.5×0.24×0.95×106=656.64 kN>82.84 kN,符合要求。

五、验算横墙抗震承载力

(略)

六、设计墙下条形基础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墙下条形基础的的埋深取d=0.8m,取1.0m长条形基础为计算单元。采用砖基础。

1、外纵墙下条形基础

荷载计算 取一个计算单元,作用于纵墙的荷载标准值如下: 因为此结构为横墙承重,所以基础纵墙底部只受到4层墙体自重作用。

一、

二、

三、四层墙体和窗自重:

5.74×(3.6×3.6-1.8×1.5)+0.3×2.1×1.5=59.84 kN Fk=59.84×4/3.6 =66.49 kN b≥Fk/(fa-rmd)=66.49/(200-20×0.8)=0.36m 基础剖面如图(a)所示

2、内横墙下条形基础

房屋建筑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先修课程:建筑制图;园林设计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培养专业园林人材服务,是园林专业的特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增强园林设计管理人才的建筑知识和设计技能为目的,增强园林专业与建筑专业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专业技能,树立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后续课程服务。

二、本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先导课程:建筑制图;园林设计 后续课程:风景区规划等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重点

1.概述

明确理解本课程研究对象,内容以及掌握园林建筑的分类。

2.园林建筑设计方法与技巧

初步了解园林建筑设计的方法,并运用一定的技巧来进行园林建筑的设计。 3. 园林个体的建筑设计

重点掌握各种功能性不同的建筑的设计要点,并相应的能够利用设计要点进行单体的设计。

5.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

重点掌握园林建筑各小品的设计要点,并能够运用了解的要点进行简单的园区设计。

四、课程时数安排

1.概述 3学时 2.园林建筑设计方法与技巧 9学时 3.园林个体建筑设计 18学时 4.园林建筑小品设计 18学时

总计

48学时

五、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

李慧峰,冯曦蓉,陈莺等.园林建筑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主要参考书目:

1. 黄长艺,严普强主编.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0 2. 杜汝俭等主编.园林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 黄华明主编.现代景观建筑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4. 刘福智主编.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执笔人:

审定人:

房屋建筑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1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1.1 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

房屋建筑学的课程设计包含多方面的内容, 其中绘图类课程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但是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 通常还处于CAD制图或手工绘图的传统模式, 在这方面不仅消耗大量的时间, 工程量也是非常大的, 课程压力对学生心里造成一种叛逆心理, 不愿意沉浸在繁杂的大量工作中, 在房屋建筑学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性, 甚至为了完成学习作业在网上直接下载, 以减少自己的时间。

1.2 教师指导工作量大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环境下, 建筑类学科及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高校招生中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多, 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甚至有的老师要身兼多职。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老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平面、立面、剖面等多层次的指导, 面临这么多的学生指导起来工作量也是非常大的, 教师在工作中逐渐显得力不从心。

1.3 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

房屋建筑学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对于设计时间的安排一是对于理论的学习, 二是实践案例的设计绘图作业。在面临考试的阶段, 学生受到很大的压力, 没有办法将心思集中在课程的设计中。教师无法无时无刻的守护在学生身边进行绘图的指导和监督。另外, 在进行设计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通常需要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完成绘图工作, 教师对于时间的安排无法保障, 在指导上面存在一定的欠缺, 这就造成有些学生设计质量的下降。

2 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使用BIM技术的优势

BIM技术在应用中具有很多的优势特点, 将其融合到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立面, 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建筑构造。通过三维视图、协调性、模拟性等方面的优势, 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BIM技术能够利用现代化的平台系统, 设计出具有三维效果的建筑模型, 清楚的从各个角度了解建筑构造, 有效避免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建筑施工中使用的图纸多二维的平面视图, 需要具有足够强大的想象力, 才能实现对建筑物的结构想象, 对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很难发现, BIM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规避掉了这些问题, 再设计过程中应用三维模型, 对建筑设计进行优化。其次, BIM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对房屋建筑结构及设计的理解和学习。当前的房屋建筑设计中经常会出现各专业存在交互关联的现象, 由于各个专业再设计过程中没有进行交流, 集合在一起就会发生管线、线路等碰撞, 降低项目运行效率。BIM技术自身具有的协调性特点, 能够对发生问题的部位突出给予表现, 有助于设计人员进行解决。通过多个专业设计融合, 生成具有模拟性的建筑模型, 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 为设计人员提供更有力的基础保障。

3 结合BIM的课程设计改革探索

3.1 BIM技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BIM技术下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应该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二维图形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形式, 在课程教学中应用BIM技术的三维立体模型, 结合二维图形相互参考, 熟悉两者之间的区别, 让学生在对比中提高设计水平, 增加对图形的了解, 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应用可操作的计算机软件, 进行BIM技术下的三维图形设计,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创建理论与实际的相互结合。另外, BIM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够大大降低学生在绘图工作中的工作量, 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解答, 促进房屋建筑学课程教育改革的多方面发展。

3.2 BIM技术下的课程设计改革

房屋建筑学教学中课程设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课程设计是理论与实际操作的有效结合, 通过BIM技术的应用, 学生在操作中实现平面、立面、剖面的图形构造, 传统的课程设计中学生通常会使用CAD绘图, 由于无法进行多方面的协调, 经常出现交叉问题, 问题一旦出现, 就需要对平面、立面、剖面全部进行更改, 而BIM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方面的问题。

结语

BIM技术在应用中具有很好的优势特点,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技术在建筑领域中得到推广。当前环境最缺乏的就是高科技的专业人才, 结合BIM技术开展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作, 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BIM技术的融合, 对房屋学建筑设计进行改革, 提高教学水平, 落实过程中的具体目标及策略,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从而促进建筑业的不断进步。

摘要:在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的环境下, 建筑业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BIM技术作为当前一种全新的理念在房屋建筑课程设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房屋建筑学课程及理念都面临着新的改革, 在不断的变化中结合BIM技术的应用, 是新教改理念下的又一重要突破。BIM技术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相结合能够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更现代化。下面主要对BIM技术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相互结合的教改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BIM技术,房屋建筑,课程设计,教改

参考文献

[1] 焦丽丽, 陶方红.BIM技术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 (34) :2255.

[2] 罗玉柱, 王佳榕, 李舒方等.基于BIM的建筑工程图学课程改革与探索[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 (7) :2389-2389.

[3] 安巧霞, 孙三民.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 (下旬) , 2016 (11) :109-110.

上一篇: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总结下一篇: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