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舞蹈范文

2023-09-14

瑶族舞蹈范文第1篇

【摘要】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由于长期以来瑶族过着隐居深山、以狩猎为生的生活,瑶族民族个性是十分鲜明的,并且一直保持着原有的语言、习俗、信仰、服饰等。目前,瑶族服饰已成为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对瑶族服饰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充分地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它。因此,为了丰富对瑶族服饰纹样的认识,笔者从瑶族服饰纹样的艺术特征及其蕴含的人文艺术两方面入手,对瑶族服饰纹样艺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瑶族服饰;纹样;艺术特征;人文艺术

前言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生活、信仰、语言等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对瑶族文化进行研究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在瑶族,瑶族人所穿的服饰有着多变的纹样,这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服饰,还注重神韵的表现和意境的创造,同时也是为了象征瑶族人性别、年龄、等级等。因此,对瑶族服饰纹样艺术进行研究能丰富人们对瑶族服饰、瑶族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对瑶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瑶族服饰纹样的艺术特征

1、构图风格

在纹样构图风格上,瑶族服饰纹样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其中既有各种纹样相接、赋予纹样动态美的连续构图,又有具有宗教性质、能够带来模糊感的垂直构图,还有体现反瘦主义的满幅式构图。瑶族妇女在制作瑶族服饰的图案纹样时追求更高的意境和美的享受,对自然物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加工,选择自然物中最真实、简洁、精美、生动的成分,通过自己巧妙的构思,按照美的形式规律,奇妙组合而成为具有瑶族民族风格的图案纹样,使其比自然物更美、更典型、更理想,进而达到主、客观的高度完美统一。这些经过高度凝练的纹样,物化了瑶族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融入了瑶族炽热感情和审美情趣,从而使它具有一种质朴的艺术魅力。这种多变的构图方式,既体现出了瑶族人服饰纹样的规律性与节奏性,又体现出了一定的趣味性。

2、色彩审美

在瑶族服饰中,其纹样色彩主要有蓝、红、黄、白、黑五种。红色是血液与生命的象征,瑶族祖先曾为了捍卫民族尊严而带伤奋战的流血牺牲,寄托着再生的意义;黑色象征着土地,瑶族在历史上是一个迁徒的民族,黑色成为他们对土地向往的情感代码;白色本身具有丧俗的悲伤哀痛;蓝色象征着严肃;黄色代表着阳光,是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希望。不同色彩的纹样使瑶族服饰的纹样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不同色系,尤其是现代撞色的运用更是将瑶族服饰的美感提升又不失时代性。

二、瑶族服饰纹样中蕴含的人文艺术

1、信仰崇拜影响着瑶族服饰的纹样

瑶族人的信仰与崇拜是多元化的。对瑶族人而言,信仰崇拜对其服饰纹样的设计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古代,由于缺少科学认识,有很多自然现象都是瑶族祖先无法给予合理解释的,对自然神的崇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就这样,瑶族服饰的纹样中有很多是与自然有关的,例如代表自然现象的日、月、雷、雨,代表植物的花、树、稻穗,代表动物的龙、凤、鱼、鸟等,这些纹样往往比现实生活中的动、植物更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瑶族服饰中最常见的还有几何型纹样,如圆形,三角形,方形,菱形,齿状形等。还有一些瑶族文化符号也用在服饰纹样上,如卐字型纹样,它是瑶族文字符号(万),万物生长,天下万福,蕴含着浓重的信仰崇拜和宗教意味。其实在瑶族服饰纹样中有很多是与宗教有关的,而瑶族神话中的祖先就成为了这种宗教纹样的原型,瑶族人红白相间地绣出人物形象的纹样,希望祖先能保证家人平安、民族兴旺。充分地体现了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瑶族服饰纹样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

民俗生活与瑶族服饰纹样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节日和婚俗两个方面。一方面,对瑶族人而言,盘王日、祈福日以及祭天日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在节日当天,他们会穿上极具瑶族特色的服饰来举行庆典。节日当天,瑶族男子服饰的纹样主要以花卉、蝴蝶等为主,采用二方连续的形式来对服饰的衣领、袖口等处进行修饰;瑶族女子服饰的纹样主要以花卉和吉祥纹为主,而纹样的颜色主要以鲜艳的红色、绿色、橙色等为主。另一方面,对于瑶族人而言,婚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嫁衣可谓是瑶族女子最珍贵、最漂亮的衣服了,因此瑶族人婚嫁服饰的选择上也是相当严谨的,一般瑶族姑娘长到十二、三岁就要准备嫁衣了,以长辈的嫁衣为参照,再根据个人的思想创造出喜欢的纹样自己亲手制作,嫁衣能体现姑娘是否心灵手巧、聪明能干。婚嫁是一件喜事,瑶族婚嫁服饰的纹样代表了对新人的祝福,因此吉祥纹、图腾纹就成了婚嫁服饰纹样的首选。

3、瑶族服饰纹样的识别功能

第一,瑶族服饰中不同的人物纹样代表着人物的不同等级。例如,从头型方面看,有一种用红、白两种颜色绣制的人物纹样的头型类似于抓髻娃娃,这是出现在祭祀场景中的师爷或侗长的象征,因为其人物头中间的髻与师爷或侗长用头帕包裹出来的发髻十分相似,所以可以认为这是当时瑶族人理想化的人物象征;而在现代,在瑶族服饰中会出现圆形的头型,这些则是普通百姓的象征,并且绣制的丝线也是红、白两色以外色颜色,以对人物的等级加以区分。

第二,瑶族男女服饰的纹样有着明显的不同。瑶族男子的服饰纹样非常少,主要以几何纹为主,并且纹样在服饰中所占的面积也不大;而瑶族女子的服饰纹样不但种类多变,而且所占面积也是比较大的。在瑶族女子的服饰纹样中,姑娘装和已婚妇女装的纹样又有区别,姑娘的服饰纹样以植物花纹和几何纹为主,色彩鲜艳亮丽;妇女的服饰纹样除植物花纹和几何纹以外还有文字纹、吉祥纹和图腾纹,因为瑶族中妇女的地位是比较高的,这跟瑶族自古以来实行的母系社会婚姻家庭有关。第三,瑶族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采用的纹样是不同的。儿童的服饰主要绣的是几何纹和植物纹,在十几岁以后才可以绣吉祥纹、图腾纹等,在成年后则可以运用各种纹样了。

三、结语

总之,服饰文化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服饰的纹样体现了丰富的艺术性,并且体现在很多方面的,本文只是从瑶族服饰纹样的艺术特征及其蕴含的人文艺术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广大学者仍需不断努力,以对瑶族服饰纹样艺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王丽娜.云南河口、金平瑶族服饰图案在当今家用纺织品设计中的运用探索[D].云南艺术学院2012

[2]伊涛.清末民初广西瑶族服饰文化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1

作者简介:万凌燕,女,瑶族,1968年1月生,湖南江华,江华瑶族自治县职业中专学校425500

瑶族舞蹈范文第2篇

活动目标:

1.理解音乐基础上,根据图谱拍出相应节奏。

2.用打击乐器表现,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3.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瑶族舞曲》。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活动准备:

1. 欣赏《瑶族舞曲》

2.瑶族舞曲配器音乐、铃鼓,圆舞板,木鱼等,图谱、乐器卡片。

活动难重点:

用打击乐相互合作拍出节奏。

根据图谱拍出相应节奏型。

活动过程:

一、欣赏乐曲,感受节奏。

1.欣赏配器乐曲

仔细听一听,演奏的是什么曲子,用了哪些乐器。

2.探索发现配器方式

(1)找找哪些乐器在唱歌

用了哪些乐器?

(2)再次欣赏

听听是不是这些乐器?

(3)找找哪两个乐器在对话(第一段完整欣赏)

这么多乐器,他们是怎么唱歌的?谁和谁对唱?(幼儿说到该乐器,教师要示范演奏)

我们再来听一听,乐器谁先唱谁后唱。(再次欣赏,引导幼儿发现乐器演奏的先后顺序)

那种乐器在中间出来唱了几句?(双响筒)哪种乐器唱歌最多?(大鼓)

这几段音乐听上去怎么样?第三段节奏快的时候哪些乐器一起来歌唱的?(所有乐器一起唱歌)

3.出示乐器图谱

我们听一听小乐器是用什么节奏对话的?(请小朋友试一试乐器节奏是怎样的)我们看着“节目单”一起用拍手的方法来演奏。(幼儿第一次完整地演奏。)

二、借助图谱,配乐演奏。

1.自选乐器集体演奏

(1)演奏第一段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乐器,跟着指挥听着音乐开始演奏。

(2)分解演奏

我们再来一次,想想你的乐器是和谁一起对话的,用什么节奏。

(3)完整演奏

瑶族的小朋友现在开始演奏,听着音乐想好节奏。

(4)交换位置,交换乐器,快乐演奏。

结束活动:

跟着音乐一起跳舞。

活动反思: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体验歌曲优雅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感受歌曲表达的欢乐情绪,幼儿对音乐活动很感兴趣,虽然在演奏中不是很熟悉。但是对幼儿来说已经是很棒了。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要让幼儿真正喜欢音乐,就必须做到贴近他们的生活兴趣和欣赏角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让他们真正走进音乐的实践中去,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亲身体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这样,音乐活动才会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瑶族舞蹈范文第3篇

【摘要】乳源瑶歌作为韶关乳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近年来越发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有关瑶歌的宣传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增大,但根据量化的实况调查显示,乳源瑶歌的传承仍面临失传风险,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后继乏人导致文化承续飘摇不定,故而对瑶歌传承路径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发现,在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寻找保护发展的平衡点,是值得探索尝试的传承路径。

【关键词】乳源瑶歌;大众认知;传承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2020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乳源瑶族民歌音像录制、歌曲整理及宣传推广”(项目编号:202010576008);乳源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委托项目“乳源瑶族民歌研究”(项目编号:RY001)。

乳源瑶歌是乳源瑶族人民在几百年山地生活中凝结出的精神文化结晶,它在2014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成为韶关乳源第三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发现,尽管瑶歌受到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但它的传承仍处于濒危状态。基于2021年3月-4月的两次实地走访调查结果,本文将从量化视角综合分析乳源瑶歌的大众认知现状,阐明瑶歌传承出现危机的原因,并对乳源瑶歌的传承路径进行创新性探索,以期对后续实行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措施提供有益参考。

一、瑶族民歌的大众认知现状调查设计

(一)调查方法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兼以学术研究专著和论文、地方文献资料以及网络材料的辅助,展开对乳源瑶歌大众认知现状的量化结果分析,为路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二)调查过程

本文研究共进行两次田野调查,第一次调查以派发问卷、多地走访为主,以乳源过山瑶博物馆为中心,辐散至周边的县文化馆、县青少年宫、乳源图书馆、乳源档案馆以及瑶乐居等瑶民聚居处,初步掌握当地历史、地理和民俗文化的基本情况,切实了解到瑶歌的大众认知现状。第二次调查则主要以与乳源瑶歌省级非遗传承人赵才付老师的深入访谈为研究基本点。

除了问卷调查的量化结果,访谈笔记与地方文献资料的成型整理也是本文论点、论据的重要支撑和依据,地方文献资料包括县志、报纸、杂志等书籍刊物以及传承人珍藏的瑶歌歌词手抄本、出版量较少的瑶歌专著等。

(三)调查对象

此次研究主要选取乳源瑶族自治县当地居民、以韶关学院为代表的高校学子及非乳源当地的韶关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对象数据显示,受访人群总体学历层次较高,且女性更容易接受瑶歌信息的介入。

綜合两次调查问卷结果,零零后和18-22岁这一年龄段的占比较高,分别为40.38%以及90.06%。由此可见,两次调查问卷的受访者多数属于年轻群体,这有利于开展横向对比研究,分析处于同一年龄段下不同地域民众对于乳源瑶族民歌的认知,从而以更年轻、更具发展性的视角提出瑶族民歌新的传承路径。

二、乳源瑶歌的大众认知现状分析

(一)大众对乳源瑶歌的认知现状

1.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在第一份针对乳源当地居民的问卷中,81.73%的受访者表示看过瑶歌表演,且其他了解渠道多样,如朋友圈宣传(32.69%)、新闻报道(30.77%)、新媒体宣传(27.88%)等方式。

而在第二份针对高校学子以及非乳源韶关居民的问卷中,不了解瑶歌和甚少了解瑶歌的受访者占比共计69.78%,仅有8.77%的受访者表示了解瑶歌的一些基本信息。同时,“不了解但是感兴趣”的人群占比仅达到20%。

以上数据说明,瑶歌仅在瑶族人群聚居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非瑶族人群聚居地,其知名度并不高。可见,乳源瑶歌的宣传推广具有地域的局限性,乳源和其他地区对于瑶歌的了解呈现出较大差异。

2.瑶歌普及度低,群众参与感和体验感较弱

在关于瑶歌文化传播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普及度较低是占比最大的选项,达到81.48%。因此瑶歌普及度应当首先被重视。

在非瑶族人群聚居地,乳源瑶歌的宣传做不到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程度,人们透过屏幕对其产生的了解始终不够全面,现场感和体验感的缺失导致人们兴致缺缺;哪怕是长期居住在乳源的民众,因很少接触瑶歌表演,对于瑶歌的认识仍是未知大于已知。

3.瑶歌传承重要性的认识程度高

在第一份针对乳源当地居民的问卷中,如图1所示,97.12%的受访者认为乳源瑶歌有传承的必要,可见当地民众对于瑶歌的重视程度之高。

在第二份针对高校学子以及非乳源韶关居民的问卷中,84.41%的受访者认为瑶歌文化应该批判继承、创新发展,说明即使不是居住在乳源当地的居民,也清楚地认识到瑶族民歌这项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由图2可知,无论是否居住在乳源当地,受访者大多能认识到瑶歌传承的重要性,并肯定瑶歌的承续发展。这种认识对于瑶歌的生存是有助益的,不仅能在未来更好地帮助瑶歌进行宣传推广,也能促使许多人加入到瑶歌保护的队伍中来。

4.大众对瑶歌进行的多层次思考

在第一份问卷中,当被问及希望通过什么途径去了解瑶歌时,“线下带领组织到当地看歌舞表演”“去当地博物馆或历史档案馆了解”“线上(如微博、朋友圈、b站)”占比较多,分别为51.92%、42.31%和41.35%,而且较多的受访者在应答时勾选三个以上的选项。可见,当地民众希望乳源瑶歌的宣传渠道更广泛、更多元。

而在第二份问卷中,当被问及“你认为哪些方式对于瑶歌的传承创新有更多作用”时,“利用社会力量,掀起潮流”占比79.62%,“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占比74.66%,“国家重点扶持,出台相关政策”占比73.29%,说明大众对于瑶歌的未来持有较为积极的思考,大多数人认为政府和社会是比较可靠的力量。而在下设关联题“赞成哪种方式来宣传瑶歌”的回答中,占比较多的选项为“拍一段纪录片”“拍照发布到社交媒体”“研究制作出相关的周边产品”,占比分别为79.53%、68.62%和60.43%,说明大众对于瑶歌多样的宣传方式具有较高的期待值。

由此可见,社会教育、大众传媒是影响大众对瑶歌文化认知程度的主要因素。这也提示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基本原则应是坚持将其生活化,融入生活中去。[1]

(二)基于传承人访谈的瑶歌困境分析

1.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唱瑤歌对传承人的声带机能、身心状态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从事瑶歌表演和教导徒弟的工作对于年事已高的传承人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乳源瑶歌的代表性传承人赵才付今年已经59岁,其余的瑶歌歌者年龄也多在60岁左右,老龄化严重是乳源瑶歌传承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2.传承人队伍后继乏人

其一,瑶歌学习的入门门槛高,花费时间长,成效显现慢。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的情况下,鲜有年轻人愿意花费时间全心全意地学习瑶歌,即使有兴趣学习也只是浅尝辄止。

其二,瑶族人民对瑶歌的兴趣度下降。赵才付表示,以前学习瑶歌是基于瑶歌盛行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艺术追求,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快餐文化已经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年轻一代更热衷于流行音乐,需要设身处地感受歌曲内涵的民族音乐——瑶歌自然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其三,收入菲薄,专门从事瑶歌事业的人员稀少。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八零后、九零后作为逐渐承担家庭经济压力的年轻群体,在现实境况下面临选择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收入的多少,而瑶歌并不能带来什么收入。因此,年轻群体多选择外出务工,留在当地专门学习瑶歌的人少之又少,更不用说致力于保护瑶歌的文化工作者。

三、乳源瑶歌的传承路径研究

(一)政府的引导支持

1.完善乳源瑶歌的非遗保护政策,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乳源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可以与其他政府部门合作设立非遗保护委员会,定期开展各项非遗的普查工作,乳源瑶歌作为国家级非遗,政府应经常性跟进它在社会中的变化状况,及时了解困难并给予帮助支持,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确保乳源瑶歌的承续发展。

2.重视乳源瑶歌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

政府作为非遗选送申报的主导者,要时刻关注非遗传承人的现实情况,保持定期沟通,以走访、电访等形式关心他们的生活状态,保护这些民族文化的“活珍宝”。而在保护现有传承人的同时,政府的着眼点应更多地投注到后继人才的培养上。时间长、成效慢、渠道缺乏是许多年轻人放弃学习瑶歌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可以联系传承人合作开设专业的培训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吸引对瑶歌感兴趣的年轻人,为他们提供沟通交流的公共平台;传统技艺无法带来营收是另一大原因,这也造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难,政府可以在资金扶持上予以倾斜,对传承人及其弟子进行一定的经济补贴。

3.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乳源瑶歌的认同度和知名度

街头随处可见的瑶族文化展板说明政府在宣传推广方面的投入是倾尽心力的,但是根据街头访谈的情况显示,瑶歌在当地的接受度并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政府可以努力发掘瑶歌在文体活动中的优势,增加实地表演中的瑶歌元素,积极寻求瑶歌与其他民俗文化的融合。

(二)学校的教育熏陶

1.开设瑶语兴趣班,扩大瑶歌进校范围,实现地方文化的普及教育

学会瑶语是学习瑶歌的必要前提,瑶歌里的瑶语与日常生活中用于交流的瑶语是不同的,瑶歌瑶语属于古典语,在语音语调方面区别于现在的瑶语白话,故而在学校开设瑶语兴趣班,让学生了解瑶语中古典语和白话的差异,从语言学习的层面培养他们的兴趣,对于瑶歌传承来说是大有助益的。

2.地方高校增设瑶歌研究课题,组织教师、学生团队参与非遗保护

瑶歌受制于自身的独特性,往往很难聚集非音乐专业的教师、学生参与其相关研究,因此,学校可以为瑶歌增设研究课题,组织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师、学生共同加入研究队伍,发挥专业特长,譬如文学与传媒学院可以在瑶歌的大众宣传方面提供创意文案、音像设备等支持。

3.加强学校和政府、家庭、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合作,建立瑶歌保护传动链条

学校可以与政府合办面向社会大众的汇演活动,通过展示学校中瑶歌教育的成果,向大众传递瑶歌和瑶族文化的相关信息,增强大众对于瑶歌传承、瑶族文化承续的信心。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政府牵头与非遗传承人达成协议,传承人为学校学生提供讲座授课、实地教学等切身体会瑶歌魅力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熏陶的环境氛围。

(三)传承方式的推陈出新

1.基于文化产业视角的创新传承,实现文化遗产的良性转化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乳源瑶歌,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与政治经济相结合的问题,而文化遗产向文化产业的转化发展就是一种创新型的传承手段。在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融合的问题上,开展旅游业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创新文化传承思路尤为重要。例如近年来深受大众喜爱的故宫文创,即是以精美的外表、复古的风格、可观的价格赢得了市场。在推销产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文化传承发掘出一条新路径。

2.推陈出新,传统方式与新兴媒体相融合

互联网的发展可以为文化传承带来新的机遇。例如新兴的“抖音”“小红书”APP,以及微信中不可或缺的公众号,热度居高不下的微博……这些网络传媒产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信息的主要来源。那么瑶歌的传承也必然离不开这些新媒体的传播途径。除地方电视台对乳源瑶族民歌传统民俗以及节日演出进行报道之外,瑶族民歌入驻音乐网站、瑶歌表演视频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创新型传承手段。

3.多元化视角下的其他创新型传承手段

音乐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瑶歌也不例外。瑶族民歌作为一种音乐,始终需要利用创新手段进行加工。在流行音乐盛行的当下,乳源瑶歌的自然传承方式显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应该在传承的手段上不断进行创新,如将乳源瑶歌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形成一种多元相碰撞的别样火花。对于音乐人来说,传承发展一种音乐绝不只是单纯的照搬传统,而是必然要在此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能受得起时间的检验。

乳源瑶歌是乳源瑶族走山淌水、纪言纪行的文化标识。受到时代冲击的影响,乳源瑶歌无可避免地走向飘摇,传承人老龄化、民族记忆逐渐流逝,是几乎所有传统文化必须面对的课题,而如何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则是年轻一代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沛,胡发稳,李丽菊.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文化认知的现状与成因——以云南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09):8-15.

作者简介:吉宣威(2000-),男,广东佛山人,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通讯作者:戴红梅(1972-),女,湖南武冈人,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与文化教学。

瑶族舞蹈范文第4篇

一、总体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湖南”的情感。

2、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态公德意识。

二、教材总体设计思路

1、教材以生态文明知识为主线,吸纳先进的课改理念,力求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的教育教学要求。 2.针对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思维等特征,从学生乐学入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教材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3.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图片,传递各种信息,发挥多种功能。如:用卡通人物陈述故事和提出思考的问题,用彩色照片表现我们生活的城市真实的现象,用图示分析生产过程及其原理等。图文并茂,以图代文,使陈述更为简洁。

三、教学:

1、每一课的“引言”概括了该课主要内容,教学中要充分重视。

2、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插图、文字材料进行教学。

3、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当地实际,观察周围事物,收集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学习。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有利条件,收集教学可能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如影片、动画、图片等,并整合到课件中,进行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四、课时安排(18课时)

第一课

渡渡鸟的控诉

3课时

第二课

不要雾霾

3课时

第三课

滋润万物的源泉——河流

3课时

第四课

科学饮食每一天

3课时

第五课

水能的开发利用

3课时

第六课

珍惜每一寸土地

瑶族舞蹈范文第5篇

河口县全县面积为1332平方公里, 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97.76%;居住着瑶、苗、壮、汉、彝、布依、傣等24个民族, 总人口约10万, 其中少数民族共约6万, 瑶族有3万左右, 占总人口的30%。国境线长193公里, 其中陆界120公里, 水界73公里。

河口县辖2个镇、4个乡 (其中1个民族乡) 即河口镇、南溪镇、老范寨乡、瑶山乡、莲花滩乡和桥头苗族壮族。其次有河口农场、坝洒农场、南溪农场、蚂蝗堡等国营农场。

1 调查问题综述

河口镇截至2008年末, 全镇共有中学2所, 小学3所, 教师230人。

南溪镇截至2007年, 辖区内有初级中学2所, 中心小学校1所, 中心校下设1所完小、4个教学点。

老范寨乡2008年有学校12所, 拥有老师39人, 全乡小学校舍面积1850平方米。

莲花滩乡2009年8月止, 全乡有2所完小, 教学点14个, 其中1师1校教学点18个, 有57个教学班, 教职工人数83人。

桥头苗族壮族乡共有初级中学1所, 中心小学校学校8所。

瑶山乡, 瑶族占全乡农业人口84.5%;苗族占15%。瑶山乡初级中学1所, 小学校6所。

河口县有高级中学一所。河口县2009年教育质量有很大提高, 中、高考成绩揭晓时, 河口县成绩获双丰收。中考:全县共有549人参加中考, 最高分663分 (坝洒中学) , 600分以上人数32人 (其中:一中17人, 二中7人, 民中2人, 坝洒中学5人, 南溪中学1人) , 比去年增加17人;550~599分的有56人, 500~549分的有57人。高考:全县共164人参加高考, 上线84人 (一本2人, 二本14人, 三本15人;一专11人, 二专42人) , 上线率达51.22%, 比去年提高24.28个百分点, 上线人数比去年增加25人。其中文科上线54人 (一本1人, 二本8人, 三本9人, 一专9人, 二专27人) , 上线人数比去年增加19人;理科上线30人 (一本1人, 二本6人, 三本6人, 一专2人, 二专15人) , 上线人数比去年增加6人。

瑶族儿童在童年时期, 在与其它民族交际的过程中, 就能够轻易地捡学到不同民族的语言。加之河口与越南接壤, 两国关系越来越好, 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边贸市场十分繁荣,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交流。可是在学校正规教育过程中, 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外语时, 情况则不容乐观, 尤其是瑶族, 在校瑶族大学生人数少得可怜。

通过对在校大中小学生的普查发现, 问题是多方面的, 除了历史和经济的原因外, 还有文化的原因。由于没有文字原因, 瑶族进行文字学习时, 问题就比较突出。河口县系红河州边六县之一, 多年来教育十分落后, 问题突出。一师一校的情况十分普遍, 无法保证教育质量。

1.1 历史的原因

历史上瑶族大多数是为了生存或躲避历史战乱, 于近代迁徙至云南的。根据中共中央统战部1989年的《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的记载:“西南少数民族种类复杂, 数量很多, 地区散布广。据说云南一省既有140多种……云南各县都有……”。

因多年生活在较差的边远山区, 交通不便, 信息不通, 生活的水准又低, 最终造就他们为政治上的弱势群体。

1.2 文化的原因

瑶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在早期学习语言过程中与汉族学生均无任何差异, 民族地区学生甚至还有优势, 早期就能使用多种语言交流包括外语, 如越南语。然而在学校学习语言, 例如英语时, 学习状况确实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河口瑶族儿童的智力开发受到了限制, 相对来说他们接受文化教育的群体比率较低, 结果整个民族群体的文化发展受阻。

1.3 经济的原因

河口瑶族自治县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状况。由于传统农业耕种, 生活环境差, 居住在山区, 资源少, 劳动生产力较低, 可耕地太少, 许多瑶族仍然过从手到口的生活。

2 建议与措施

2.1 教育政策的调整

河口瑶族自治县的文化教育要发展, 离不了开放的发展政策。必须实施游刃有余和灵活的外语教育政策。可以采用政府合同资金扶持让有学历资历和有奉献精神的私人开办私立学校, 考虑在各个瑶族集中居住地区建立瑶族学校, 尤其在瑶山乡和桥头苗族壮族乡两个民族乡, 使用下乡教师, 尤其是本瑶族教师, 进行指导交流, 提高瑶族在校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他们的视野, 发挥他们的语言优势, 提高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例如针对河口边境贸易的发展, 红河学院成人教育部在河口成功地建立了一个“越南语”学习大专班, 很受当地学生欢迎。今后将继续建立这种走出去, 送知识上门的措施, 提高边境地区外语学习的氛围, 实行教学与发展相结合的教学。

2.2 发展地方旅游经济

河口县应该重点考虑生态旅游和苗族民族旅游的建设和发展。河口有一定面积的原始森林,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蕴藏着许多古老而珍稀的野生植物。河口县的旅游资源很多, 应该大力发展。主要景点有以下几点。

河口跨境旅游。河口是国家一类口岸, 云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南溪河漂流。南溪河风景区位于河口瑶族自治县境内, 逆南溪河而上, 到南溪农场16队起漂点, 南溪河漂流全程32公里约4~6小时, 有典型的热带石山雨林特征, 河道落差53米, 急滩40余个, 险滩6个, 两岸边的热带沙岸林, 热带石灰山季雨林和大片的橡胶林, 香蕉林相映成趣, 形成一条风光秀丽的风景走廊, 行程中还可有一段中越界河漂流在国内独有, 可称全国第一漂。

戈浩热带雨林风情园。该园位于河口县南溪镇8公里处, 环境优美、气候凉爽、交通便利, 全园占地面积3797亩, 属于热带湿润雨林气候。是集民族风情、热带雨林风光、溶洞群、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娱乐旅游景区。

中越大桥。大桥位于河口县城南侧, 大桥全长76米, 是连接河口与越南老街的桥梁。为滇越铁路的重要口岸。

花鱼洞瀑布。瀑布从马革河北岸上崖上的天然溶洞奔驰而下, 形成了壮观的瀑布, 高26米, 宽14米, 分4层呈扇形跌落进革河。

越南街。该街位于河口县城西南红河北岸。越南街全长1000余米, 为简易货棚组成, 所售商品大多为越南土特产品。日用百货和手工艺品。越南商人吃、住、售货均在这条街上。

2.3 开发教育

教育是改变和发展河口的重点, 没有较好的教育, 所有的发展将严重受到限制。因此, 应该加强极贫贫困地区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力度, 保证小学和初中教育100%的入学率是当务之急。教师来源在那些遥远的山区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如莲花滩乡1师1校的教学点就有18个。虽然2007年全县生均校舍面积小学8.5 1平方米, 比1978年增加了7.32平方米, 中学10.18平方米, 比1978年增加了3.62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1%, 比1978年提高了16.41%初中生毛入学率达98.83%, 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达99.81%, 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97.05%。但是河口县的高级中学只有一所, 2009年全县高考人数仅164人, 高中教育仍是一个突出问题。要在保持高中阶段入学率的基础上, 并逐步实现全县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目的, 巩固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河口县为瑶族自治县, 瑶族有口语语言而非文字形式, 但许多瑶族因生活在双语或多语言环境里, 很有语言天赋, 都能说多种语言。尤其河口是开放口岸, 与越南接壤, 许多当地河口人能讲越南语。然而在他们接受正式教育时对学校要求学习的英语时, 却建立不起较好的语言机制和模式, 这又是为何原因呢?此文主要对红河流域内河口瑶族进行语言教育的情形进行讨论, 分析潜在的影响瑶族少数民族学习英语的逆阻因素, 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瑶族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潜在因素,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http://www.ynethnic.gov.cn/Info.aspx.

[2] http://www.hh.cn/xsbw/xsbw_hk/.

[3] http://www.ynjstravel.com/Article/zbtravel/200902/280.html.

[4] http://baike.baidu.com/view/919066.html.

[5] http://www.yndpc.yn.gov.cn/canton_model59/newsview.aspx?id=1109394.

[6]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1347.

上一篇:广场舞蹈下一篇:培训学校

热门文章

瑶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