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市场论文范文

2024-01-24

交易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农村的土地作为农村人员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资源,不仅仅是农村务农人员的重要经济来源,还是农村家庭的重要不动产资源。然而,即便是务农人员的家庭支柱的不动产资源——土地,在近年来的进城务工潮流下,也不得不出现流动现象。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土地的粮食种植出现了减少现象,这是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造成的。为了减少对土地的浪费,甚至是对出现的荒地现象的遏制,土地的流转就应运而出。但是由于农村的土地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不动产资源,土地的流转想要实现就必须通过土地产权的让渡来实现。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土地流转的出现也只是在近几年出现,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农村土地在进行产权配置的市场化方面正处于初始阶段的发育状态,土地流转中的各种方方面面都不是很完备,具体的表现为一方面集体土地的产权治理结构并不完善;另一方面就是土地产权的交易范围依然十分狭窄,而且交易组织的发展严重滞后。这些都对现今的土地流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于是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呼声日渐高涨。

【关键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配置是市场化;制度改革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在农业和农民方面的所有问题的核心问题都是和土地脱不开关系的,而我国的一项进行了长期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这一制度作为我国不可动摇的基本经济制度经历了自建国以来的情势变化而出现的多次变革,尤其是我国在20世纪的80年代所确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对我国的农业的高速增长和农村务农人员的经济收入的提高都做出了可以记入史册的重大贡献。可是所有的会随着时间变动而出现问题的时效性的存在,就使得这些制度开始出现与我国的现今国情不符的现象,特别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所推动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土地产权的主体的固有化和土地产权的使用客体的模糊等的制度缺陷,带来了愈发严重的土地分散化和土地经营零碎化的现实问题,并且由于这一种农村务农人员不能分享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土地收益等制度问题都造成了更加尖锐地社会矛盾,这一切都在呼吁在全面统筹实施城乡发展重大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对土地产权的改革。

二、我国的农村土地产权配置市场化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的土地制度由来已久,在我国实施对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前,对城乡土地资源的配置都是以计划手段为主的,集体土地的划拨形式都是政府通过行政力量对集体土地进行征用,然后在企事业单位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已计划为主的配置方式造成了土地财产缺乏具体的价值评价,并且使得土地失去了价值表现形式。在我国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的农村地区就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特点就是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相互分离的产权模式,这一题点打破了传统体制下单一的集体土地产权结构,土地的产权得到了分割,并且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得以出现。但是,随着近些年来的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土地使用制度的变动,农村务农人员之间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行为越演越烈,这些都为现今的土地制度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农村土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在进一步的推动着土地制度的改革,而且由于土地流动的需求在不断增大,我国在考虑到现代农业在我国的加速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之下,改革的需求逐渐落实为具体的改革思路,我国的改革思路逐渐拓展为对土地的集体所有权的落实,对务农人员的承包权的落实和对农村土地的经营权的放活上,这些都是我国的党中央在进行顶层政策设计地方实践的过程中和国内的专家学者的而理论研究所达成的共识。

现今,我国的专家学者为了能够实现党中央所明确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完善和对务农人员在所承包的土地的占有使用等等的权力进行依法保障的改革要求,对我国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的深化改革进行了以下几个层面的研究:首先是对于我国的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方向的研究。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在经过多次争辩之后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那就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坚持。而且还对土地改革的必须坚守的基础底线进行了确定,那就是农村土地必须坚持集体所有制和农业用地必须用之于农业还有农民的基本权益必须保护,这些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其次是土地产权的问题,为了使得务农人员的土地财产权能够得到依法保障,必须对土地产权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明确的同时还要对土地产权的交易构建足够市场化的土地价值实现机制。再次是要注重对一路走来的改革经验进行总结研究,从而减少改革路上的障碍和弯路。

三、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面临的突出难题和思路对策

我国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在全面推行确权颁证的工作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说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所涉及的资产产权进行了足够明确的分割和界定,这就使得我国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产权主体得到了明确,使得我国的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按照边际收益相等的原则奠定了最为重要的制度基礎。这是我国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依然具备着很多问题,最直观的问题就是到现在为止我国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成果仅止于产权归还的地步,这个最初级的目标上,距离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想要达成的目标还有着不小的距离。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真正目标是要实现农民能够将手中所具备的土地资产在低成本的条件下能够有序高效的转换为进行自身发展的基础资本。但是,实际上这一目标到目前为止也只是实现了作为土地流转的制度基础的确权颁证,农村务农人员手中所具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权益并没有真正实现充分流动和市场资源的配置等作用。其次,由于产权制度的改革是为了要实现农村的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但是由于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对农村基层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会造成进一步使得务农人员的发展差距扩大,甚至造成农村的不稳定等风险必须认真看待。再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依法治国的认定,这一口号体现在我国的方方面面,而在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中就更要遵循这一点。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限制最为严格和复杂,这就使得改革过程中的律法突破也变得格外艰难,但是只有获得国家法律的支持,改革的实际成果才能够得到保障。但是由于制度设计的延后和法律冲突问题的存在,反而为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想要真正得到解决还需要全国人民的通力合作,在此对于解决的对策提出一点自己的思路:首先要把农村集体产权的土地进行股份化,从而解决土地集体所有的代理关系,其次要把土地产权的权益交易的边界进行拓展从而保障土地产权的相关权利。再次要把土地产权交易中的规范做好,从而为务农人员的土地权益得到保障。

四、总结

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想要顺利的进行下去,就必须对土地产权市场化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客观趋势进行确认,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为由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劳动工作的机会,从而在顺应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土地产权的市场化所带来的优势来实现农村产权的增值,最终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廉高,波袁震.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5):63-66.

[2]廉高,波袁震.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5):63-66.

[3]陈锡文,韩俊.如何推进农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N].中国经济时报,2002-04-20(1).

[4]尚振国.浅谈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J].经营管理者,2011,12:51.

[5]孙津、封颖1变集体所有为公共所有的新型土地生产关系创制[J]1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1.

[6]段文技、孙航飞1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J]1经济研究,2006,(3)1.

[7]陈剑波1农地制度:是所有权问题,还是委托代理问题[J]1经济研究,2006,(8)1.

[8]北京大學国家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周其仁等.土地制度改革的成都路径: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专题研究之四[EB/OL].

[9]郭晓鸣,廖祖君.从还权到赋能:实现农村产权的合法有序流动:一个“两股一改”的温江样本[J].中国农村观察,2013,(03):2-9.

[10]李平金.强化服务职能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闽西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台湾农业探索,2007(1).

交易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为促使高校经济学课程内容尽快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产品市场理论、要素市场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等五个方面,介绍了数字经济与这些理论的相关内容;提出数字经济在这些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通过阐述将数字经济与经济学课程的融入方法和建议,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经济学课程 融入 

一、数字经济融入产品市场理论的内容设计

(一)产品市场理论

在经济学教材中,产品市场理论主要包括:①供给和需求理论,介绍产品的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供需均衡模型等。②消费者选择和效用理论,讨论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偏好和选择,价格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等。③生产和成本理论,讨论企业如何分配各种生产要素使得产品的产量最大化,以及不同产量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成本变化情况等。④市场结构理论,讨论市场的类型,分析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厂商的均衡产量和收益的变化情况。

(二)数字经济中的相关内容概述

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下,互联网造就了一大批以前端展示信息为核心的企业。如电商平台、资讯平台、社交平台、交易平台、支付平台等,微信、淘宝、京东、美团、滴滴等巨头企业拔地而起。例如,在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中,信息消费应用于疫情防控的各个方面,诸如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在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促进了信息消费的推广和升级,多领域多群体疫情促进信息消费普及和边界拓展。信息消费打破了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消费与供给的精准匹配,有力提升了企业运营效率。

(三)数字经济在产品市场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

在讲解产品供需理论的时候,可结合“数字经济下产品市场供需关系的转变”来进行阐述。先对供需关系概念和理论进行讲解,然后通过举例进行巩固。例如分析这个案例:我国机械加工产业从传统制造技术以金属切削的“做减法”方式转换为数字化制造,采用以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融合为核心的3D打印的“做加法”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字经济正在打破传统供需关系。又如,在讲述消费理论时,可以提出问题:“在信息消费数字化发展下,中国老百姓为何喜爱储蓄,是由于消费倾向引起的还是由于收入引起的?”引发学生思考。这种案例教学可以由老师讲授为主,也可以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课堂讨论掌握理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数字经济融入要素市场理论的内容设计

(一)要素市场理论

[HJ1.9mm]要素市场理论可分为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其中生产要素的需求方面包括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完全竞争厂商的生产要素需求曲线和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等理论。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则讨论从要素所有者的最大化行为出发来分析其对要素的供给量是如何随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数字经济中的相关内容概述

1.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具有要素报酬递增的规律。数字经济下的产业互联网市场,不再是传统产业的单一市场,而是为满足需求跨产业的要素融合市场。数字经济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物联网的发展带动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根据IDC的数据,新摩尔定律主导下全球数据总量将由2015年的6ZB增加到2020年的44ZB,到2035年将达到19267ZB。在智能商业时代,数据所带来的影响力将不亚于甚至超过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大生产要素,成为不可替代的第四大生产要素。

2.健全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数据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作为生产要素由市场合理配置,参与收益分配属于初次分配,要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通过市场方式完成。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对数据的保护和规制势必要厘清数据自身的产权制度,产权的大小决定了数据主体参与市场分配利益的多少,数据产权制度的建立能够使数字经济参与主体间的权利义务相配套,引导各主体平等有序地参与数字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

(三)数字经济在要素市场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

生产要素理论实质上就是收入分配理论,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把数据作为其生产要素的经济思想是与传统经济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讲述要素理论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生活中信息是如何影响劳动供给和需求、劳动的边际产量以及劳动均衡价格,通过案例的讲解,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要素对于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影响。同时,在讲述要素报酬分配理论时,在同学们掌握了要素与边际产量值关系的基础上,可结合数字经济中“将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決定报酬”这一机制的建立来引出话题,并提出问题:电脑程序员为什比加油站工作员工资高?同时可播放当前区块链发展现状视频,通过一系列的时代生活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数据如何参与分配来维持市场的竞争秩序。

三、数字经济融入市场失灵理论的内容设计

(一)市场失灵理论

经济学教材中指出市场失灵理论是指利用价格的自动调节不能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它包括①公共产品理论,讨论公共产品若由私人提供必然引起的严重的成本收益失衡。②外部效应,讨论正负外部效应对市场的影响以及矫正。③市场信息不对称,讨论不完全信息引起的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行为如何导致市场失灵。

(二)数字经济中的相关内容概述

1.发挥数字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当社会经济基础从工业经济转变为数字经济时,基于数字经济的“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之间形成了新的组合方式或资源配置机制,如基于大数据的“看不见的手”可能转变具有局部“看得见的手”的功能,而“看得见的手”则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转变为部分“看不见的手”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加强市场、政府和社会自组织三种资源配置机制之间的融合创新以及有形实物资源与社会无形资本之间的融合创新。

2.数字经济中企业市场支配的垄断问题。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可以成为一家企业的竞争优势,却也可能妨碍市场竞争,并被垄断经营者作为实施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工具;数字市场中企业之间数据资源共享与专享之间的矛盾将成为主流,从经济学层面看,实际上是数据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数字经济中存在诸多的市场问题,如何处理生产与定价效率之间两难的“马歇尔冲突”问题,如何处理具有垄断地位的平台型企业与双边市场中的众多小企业之间的关系。

(三)数字经济在市场失灵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

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平台经济迅速崛起,新的数字平台通过掌握消费者数据,垄断了流量入口,拥有对平台内的企业的较大决定权。因此在市场失灵理论的讲述中,把数字经济下产生的新形式的市场垄断和市场失灵作为主要讲述点,通过案例分析中国电子商务平台强制要求经营者“二选一”的压制竞争的行为,解释当前平台数据产权化造成的数据垄断的现象,从而造成市场信息不对称而失灵。另外,从数据到大数据所引发的跨界竞争,展现的是与以往不同质的竞争效果,可结合谷歌的跨界竞争导致了传统巨头的衰败案例进行讲解。另外,举例德国的Facebook案以及国内的人人公司诉百度案,解释数据垄断和竞争是怎样运行的问题。数据资源以及技术构成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在数字经济市场上的支配地位经营者,具备排他性的实力,极易形成寡头数据控制者,很容易拉升数字市场的进入壁垒。这又是其数字经济下市场失灵的另一展现形式。将数字经济特点与市场失灵的表现加以融合,通过经济的现实问题来讨论数字经济下市场失灵的背后原因与理论。让学生不仅理解经济理论,更要具有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

四、数字经济融入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容设计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解释经济增长规律和影响制约因素的理论。大致划分为古典经济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①古典经济理论强调市场自由,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分析讨论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问题。②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长期内如何达到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在适当的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目标,注重研究如何控制各种经济变量使其满足稳定增长条件以及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函数是研究经济增长的关键。

(二)数字经济中的相关内容概述

1.数字经济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成为软件产业增长点。截止2019年底,全国光缆总长达到4538万公里,全国所有城市基本建成光网城市,2019年5G基站建设量达到15万座.,为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为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新兴业态的快速落地和应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些新技术和新业态的发展为软件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随着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交易系统和智能硬件设备需要通过嵌入式软件来实现“赋智赋能”。还通过支持智慧医疗、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智慧系统的发展创造出了新的市场需求,使得在交通、安防等领域的信息技术需求增长明显。

2.数字经济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世界贸易组织(WTO)称,目前预计2019年全球商品贸易仅增长1.2%,大幅低于4月预估的增长2.6%;目前预估2020年增长2.7%,也低于此前预估的3.0%。贸易到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再到一些关系到全球生产力提高而急需解决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同数字经济相关的制度建设,都因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推动力,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发展,为我们进一步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全要素生产率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在人口和资本积累贡献下降的情况下,更多要靠全要素生产率,而发展数字经济正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三)数字经济在经济增长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

在讲述经济增长理论这一章节时,可采用实行“财经新闻—经济理论—政策运用”的模式来进行知识传输,例如,在讲述GDP有关知识,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对传统经济与数字经济下GDP的区别,同时通过“两会”新浪网“等财经新闻的热点,提出思考的问题:是否GDP总量越高越富有,通过数据展现二者的关系;另外,在讲述影响GDP增长的关键因素,可结合数字经济发展下全生产要素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分析当前我国近年来GDP增长幅度较小这一经济现象,并举例有关投资、消费和外贸等对GDP影响的案例,从认识GDP指标的内涵延伸到分析影响GDP增长的因素,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同时让学生课后对《华尔街日报》《经济学家》等经济类的报刊杂志的评论板块以及热点专题进行阅读。从而了解GDP增长背后的市场需求变化来加深理論理解。

五、数字经济融入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内容设计

(一)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它包括①财政政策,讨论通过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变化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②货币政策,讨论如何调节货币供应量,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均衡的一系列措施。③收入分配政策,讨论如何针对居民收入水平高低、收入差距大小在分配方面来制定原则和方针实现宏观目标。④对外贸易政策,主要讨论政府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准则。

(二)数字经济中的相关内容概述

1.数字货币改变货币经济体系,推动零利率、负利率时代的到来。以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出数字货币。数字货币需求不再是利率的函数,因为数字货币的出现,使得未来资本不再稀缺,原来经典意义的资本有可能面向消亡。政府的公共投资、公共消费和公共产品会大幅度地增加。另外,数字货币最终导致IS-LM模型失灵。IS讲的储蓄和投资的关系,LM讲的是货币偏好和货币供给的关系。不论是IS,还是LM最终都受制约于利率。数字货币对传统货币体系和宏观经济的渗透,加速了IS-LM模型失灵。

2.数字货币全面侵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基础。数字货币将全面侵蚀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模型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庇古效应,凯恩斯革命以及传统国际贸易模式。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加剧了股市波动和物价水平之间相关性越来越强的趋势,凯恩斯提出的“有效需求”理论,在进入数字经济和信息时代之后,投资与就业的相关性不断削弱。互联网革命和信息时代到来,基于全球化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形成,服务贸易崛起,传统贸易正在被改变,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将会进一步改变国际贸易产品的结构,同时影响国际贸易在宏观经济中的位置。

(三)数字经济在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教学的融入点

数字经济的发展意味着供给效率的提升,抑制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物价和利率上升压力。在讲解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时,可将数字经济融入,例如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举例“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弥补财政赤字”的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利用P2P网贷、众筹以及支付宝、余额宝、QQ钱包等金融产品,来分析探讨数字经济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降低信息不对称对金融信贷的约束,让弱势群体享受金融服务,改善金融结构。在产业政策方面,大数据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资源包括劳动力使用效率,增加了劳动力有效供给,来抵消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减少问题。

在数字经济时代,把数字经济融入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有利于培养既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体系又熟悉数字经济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凝练数字经济特点,将其内容更好地融入经济学课程的产品市场理论、要素市场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中,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勇坚,夏杰长,刘悦欣.数字经济平台垄断问题:表现与对策[J].企业经济,2020,39(07):20-26.

[2]龚月.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策略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12):176-178.

[3]石中金,单寅.认识数据要素市场,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J].互联网天地,2020(06):38-39.

[4]王佳欣.数字经济成为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J].财经界(学术版),2020(17):17-18.

〔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3396);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項目(项目编号:yjg203081);重庆邮电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XJG19229);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化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JJY19-2-17)阶段性成果〕

(杨波、陈园园,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交易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分割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我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即短期资金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同业市场交易,而股票、企业债券等长期资本在深沪交易所交易。货币市场资金不能以公开的、合法的渠道流入资本市场。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合法流通渠道主要有:

第一,券商从银行融资。通常包含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国债回购从银行间国债市场得到资金。二是利用信用拆借从银行获得资金。近年银行间拆借市场对一些券商和基金的开放,改善了券商的资金利用效率,间接地促进了证券市场的活跃。三是利用股票质押从银行贷款。

第二,个人储蓄资金入市。虽然政府部门一再表示要支持机构和个人购买上市公司股票,引导储蓄资金入市,但由于证券市场投资品种太少,收益风险结构不匹配,尽管银行利率很低,投资证券市场的意愿不强,大部分居民仍然把储蓄作为第一选择。

第三,个人股票质押贷款政策仍是空白、尚未解冻。如果开放股票质押贷款,个人与一般企业可以通过股票质押获得资金,其中一部分资金将进入证券市场,从而增加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

从总体上说,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货币市场的发展来支持,资本市场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没有相应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缺乏风险规避和风险流动的调节机制。然而由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分割,资金不能在两个市场间顺畅流动,我国社会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脱节,资金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货币市场资金供大于求,而资本市场资金供不应求。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迅速的同时,存贷差不断加大;保险公司拥有的大量资金急切地需要进入更有效率的投资渠道;由于缺乏资本性资金,国内不少企业具有非常迫切的上市融资要求,特别是国有大银行、国有大型企业的改制上市给股市带来了极大的资金压力。

因缺乏短期过渡性融资渠道与工具,资本市场上的企业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得不致支持,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也无法通过货币市场进行流动性管理。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性支持,融资渠道的狭窄逼使证券金融机构寻求所谓的制度外、体制外融资或者违规操作。

发达国家两个市场相互联系的途径

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中,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分,往往只有时间上的意义。资金在金融市场是为了追逐利益,两个市场不存在截然的界限。货币市场和包括公司债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是紧密联系的,联系渠道主要有三个:

一是利率渠道。现代利率理论认为,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之差代表风险贴水,正常情况下,长期短期利率的变动是同步的,短期利率的变动会影响资金的供求,从而间接影响长期公司债券和其他相关金融产品的价格,货币市场上的短期利率是资本市场上长期融资工具的定价基础。

二是资金渠道。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场所,货币市场资金的宽松和紧缩,都会传递到资本市场上。

三是金融工具渠道。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工具并非截然分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期货、期权与掉期等,很难说是长期金融工具还是短期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在两个市场上都起作用,从而使两个市场联系更紧密。

在发达国家,随着货币市场的发展,大量创新金融工具出现,利率逐步走向市场化、自由化,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接的障碍与风险分析

所谓的对接、创新,很容易成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寻租手段,或是成为追逐短期利益,罔顾风险、诚信与商誉的工具。而这些问题对金融机构来说,是比对其他工商机构更加致命的威胁。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都不够成熟,并且市场参与各方都缺少渐进、摸索的过程,两个不成熟的市场对接,即使是低层次的,在某种程度上仍会与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现行体制有不相适应之处,其中所蕴含、派生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也是个新问题,相关金融机构、监管部门都没有足够的机制和经验,政策监管调控的难度更大。

在一体化大背景中,市场对接会有众多的创新机会,但在国有或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经营中存在着不规范、制约和自律不严格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对接有着特殊的风险。

首先,如果对接程度较高,银行体系可能承担的资本市场风险大增。市场对接可能导致资本市场风险更多地传递到银行体系,使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状况进一步恶化。

国外的经验表明,大量货币市场资金不加监控地涌入股市,可能会造成股市的虚假繁荣和“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银行还将为此承受较大的信贷风险和股市系统风险。困扰日本10年之久的银行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泡沫经济特别是股票市场泡沫破灭的结果,1997年8月,香港政府动用外汇基金“救市”,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为挽救香港的银行体系,1999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破产与信用交易导致交易规模极大扩张有关。

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我国证券公司等机构可以通过同业拆借、股票质押贷款的套做和循环,“连环贷款,连环投资”,使其自营股票交易规模成倍放大,推动股价不断往上攀升。非流通股股票抵押贷款既存在重复抵押的可能,也存在这样一种放大机制。一旦股价暴跌或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信用的“链条”就会断裂,形成信用危机,影响金融体系稳定。因此,应把握好银行资金入市的有效监控,及时防范风险。

其次,市场对接本身对我国当前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可能就是一个不小的冲击。简单的一个例子: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联系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方式,如果大规模发展,对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的影响,对银行经营状况乃至金融风险都有深远影响。

第三,银行的内部控制风险。银行内部控制的不健全最终可能导致坏账失控的风险。

第四,市场对接的结果之一,是形成一些新的金融产品甚至衍生产品,对这些产品设计、销售、运作和监管,也要求从机构到整个金融体系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以往的人民银行,现在的银监会、证监会等,都被看成是消防队、警察,主要是因为这些监管机构忙于查处暴露的风险和问题。在风险查处理念下始终走不出防范风险、查处风险、处置风险的怪圈。现在,转变观念,要转移到风险监管上来。首先要向风险评价转变,分析评价商业银行自身的控险能力、化险能力、排险能力,对商业银行的健全性、系统的安全性等做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出其存在的风险隐患和管理漏洞,并责令其组织实施和改正。在风险评价的理念下,监管者以第三者身份出现,就不会疲于奔命,局限于仅仅是建台帐、跟踪检查之类的工作。监管当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运行的整个系统进行评价,看整个系统的风险程度有多大。

对策建议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对接是势在必行的,由此需要加快商业票据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打好基础;证券公司在金融管制放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发行金融票据等进行流动性融资,以增加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沟通方式;积极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对接奠定坚实基础。

慎行。推动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对接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而不是简单地为市场提供更多的资金。对接如果只是为资本市场放水,很可能养出的是一批 “腐败大鱼”,让极少数人从非法的途径先富起来。这样的做法,丝毫无助于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市场秩序。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接,如果不够谨慎,对微观而言,是加剧投机。对宏观而言,是加剧风险。

银行业、金融业的经营靠的是诚信,诚信是要时间来证明的,这是国际上成功大行都是百年老店的原因。市场对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一些岔子,淘汰一批,以谨慎的态度推动,才能减少不利冲击,而渐渐涌现我们自己的百年老店,这是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基础。

渐进。完善市场,监管先行。推进对接不能只考虑个别集团或个别层面的利益,历史证明,这样做会后患无穷。例如,中国股市为国有经济服务造成目前的进退两难;再如,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由财政买单,不仅没有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可能还形成银行的道德风险。没有监管,或者监管松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以后要解决,其成本将大大高于监管成本。

目前阶段,主要是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创造条件。

首先,扩大进入市场交易的对象。1999年以来,人民银行批准了一批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目前还应探讨扩大参与者的范围。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应该改造成为覆盖全社会的债券市场,逐渐演变成为大型机构参加的公开市场。通过与商业银行柜台交易市场的连接,与广大中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相联结,逐渐形成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

其次,探索银行资金安全合理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方式包括:继续允许并扩大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的规模和范围;设立券商融资公司,向券商融资。先期融资可以采取担保贷款或完全抵押贷款的方式,适当的时机逐步开放信用交易;商业银行可以为券商开展一些创新业务,比如为企业重组并购提供贷款等。

第三,拓宽股票质押贷款的对象。适当时候推出非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包括开办企业股票质押贷款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登记制度、通过对质押率和质押利率的调节、增加或减少信用交易保证金等有效控制风险。此外,可以尝试组建银行业和保险业的证券投资基金,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购买基金间接进入股市。同时,政府对这类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进行控制。

创新。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对接的出路在于创新,但这一创新需要金融体系一系列的创新来支撑和引导。

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是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对接的一个重大关键。央行正在积极而又稳妥地推动利率市场化。到目前为止,利率市场化取得一些进展,与之相对应,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动已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利率市场化创新完全实现之日,中国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联系将十分紧密。

积极推动横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与市场的对接互动。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对接所取得的每一进展中,会形成衍生产品创新的一次次机遇。

完善。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监管的体制和问题。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决定了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健全,应该以其为中心。银行业监管的现状,与其他金融子行业相比,还相对滞后。因此,银行业的监管必须高起点,与国际惯例接轨。中国的金融服务业是各国以及国际财团、金融巨头关注的热点。加入WTO之后,我国银行业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严格的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是必需的。要想取得与外资巨头竞争的相同起跑线,监管、内控的基准应该一致。一体化市场竞争中评价所有金融机构业绩和风险的标准,不会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遗留问题而网开一面

交易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也进入了市场化运营,给电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电力市场营销对目前电力企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电力市场化运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我国电力产品产业链条上的产品大多属于半成品,需要经过电网企业加工,再销售给普通电力用户,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具有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关系。因此,电力市场营销也分为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之间的营销活动以及电网企业与普通用户之间的营销活动。文章将对电力市场营销在电力企业中的定位与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电力企业;定位;市场营销作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5.104

电力企业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是我国的重要基础性产业。电力企业的主营项目是为广大用电用户提供电力服务,主要包括电力的生产、输送、分配和销售,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电力商品,从而实现与用户之间的量化交易。电力市场营销主要包含三方面的意义:一是作为一种交换活动,电力市场营销同时具备社会属性与管理属性;二是电力市场营销的核心是满足客户的用电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是电力营销活动为了满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电力市场营销的主要内容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电企业针对电网企业的营销;二是电网企业针对电力用户的营销;三是发电企业针对直购电大用户的营销。

1 电力市场营销在电力企业中的定位

1.1 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必然产物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经历了国家电力企业的拆分与重组,经历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在进行改革前,电力行业的基本状况是厂网一家,分属于同一企业的上下游部门,共享企业资源和经济效益。“厂网分开”是我国电力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在进行改革后,发电厂与电网成为两个平等的主体,同时进入市场化运行,打破了传统国家电力企业的垄断经营模式,将统配电厂从电网中分离出来,通过重组成为独立的发电企业,进行独立核算,独享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的盈亏。

随着改革的深入,竞争、开放区域的电力市场逐步建立,由发电企业经营发电业务,由电网企业经营输电、配电和售电业务。电力市场营销逐渐成为电力企业的核心运营模式,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未来发展,同时也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电力市场营销是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在电力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做好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更好发展。[1]

1.2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途径

电力市场营销的核心工作是通过电力产品交换,实现其商品价值,为电力企业带来经济利润,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在市场化运营模式下,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利润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用户对电力产品的购买和使用情况。因此,增加客户数量、提高电力产品的销售量是电力市场营销的主要任务。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面向市场、基于用户,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根据用户需要提供电力服务。以最少的投入和最低的成本完成电力输送,将电力产品送达用户,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经营目标。市场化运營为电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途径。电力企业的发展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不断强化市场化经营理念,引进先进的市场营销手段,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更多的社会效益,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供电服务。[2]

2 如何发挥市场营销在电力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1 构建和谐厂网关系,做好厂网营销

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虽然在电力企业体制改革后分开成为两个独立的企业,但是在业务方面具有较强的相互依赖关系,发电企业只有依靠电网企业才能将生产出的电力产品送达到最终的用电用户,电网企业也只有从发电企业中获得电力产品,才能开展一系列的市场营销活动。电力产品具有一定特殊性,电力的发、供、用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依赖于电网传输的物理规律。这种特殊性更加凸显出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的紧密关系,只有构建和谐的厂网关系,形成流畅的上下游产业链,才能保证电力的良好供应。

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良好的配合,高度重视企业之间在生产、经营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厂网分开对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最直接的影响是两者不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分别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在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形式下,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必须共同努力、调整利益格局,避免产生利益冲突。对可以预见的矛盾冲突要及时调节、有效处理,一旦矛盾冲突升级,造成厂网关系紧张,就会影响两者的发展,也会给社会供电带来较大影响。从宏观来看,虽然厂网分开使两者成为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但两者在利益方面仍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经营者要树立大局意识,共同促进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的协调发展。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双方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中,双方需要沟通好相关事宜,增进理解,加强合作,化解矛盾,实现双赢的经营目标。

2.2 积极开拓市场,做好面向重点大客户的营销

电力企业的主营业务是向广大用电用户提供电力产品和电力服务,在满足用户用电需求的同时,获取经济利益,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其中,面向重点大客户的营销活动尤为重要。电网企业必须开展电力市场营销活动,特别是需要积极开拓市场、吸引重点客户、抢占市场份额,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这是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长期目标,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电力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对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细化发展目标,做好市场选择,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电力企业应致力于提高市场营销能力,这是电力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是重点客户的竞争。电力企业应清楚认识到市场营销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丰富营销手段,增强客户吸引力,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保证企业的更好发展。[3]

2.3 承担起社会责任,做好面向广大用电用户的营销

电力企业是国家的基础性产业,这一点不会随着电力企业的改革而改变。因此,市场化经营的电力企业仍然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电力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要坚决执行国家电力产业政策,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电力企业的发展应坚持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基本国策,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日益恶化、不可再生能源资源面临枯竭的当下,节能减排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电力企业应致力于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优化型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响应国家号召与社会需求。应积极实行差别电量计划,关停小火电补偿发电量指标交易、跨省跨区外送电交易、大用户直购电交易。发电企业应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兴清洁能源,不断细化市场营销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减少电力生产经营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和破坏。

电力企业的营销部门是企业重要的对外窗口,营销活动的开展对企业品牌形象有重要影响,只有充分发挥窗口作用,才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吸引更多的用户,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企业品牌形象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品牌形象的提高需要从三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提高产品质量;二是提高服务质量;三是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只有在这些方面极力做到尽善尽美,才能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打动客户,通过实现责任与义务体现自身的存在意义和发展价值,促进电力企业的更好发展。

3 结 论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应尽快适应市场化经营模式,高度重视市场营销,不断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同时积极履行社会义务,为广大用电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供电服务,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雪景.电力市场营销及电力优质服务在营销中的作用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5):225.

[2]王景玲.浅谈优质服务在电力市场营销中的作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3):171-172.

[3]李春郁.浅谈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及优质服务在其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6):114.

交易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内幕交易是证券市场典型的证券市场投机行为,严重违背了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利于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发展。近年来,证券期货交易活动的日趋活跃,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呈易发多发态势,严重扰乱资本和证券市场运行秩序。本文在分析我国严重的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形成的原因下,对遏制内幕交易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期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现象减少。

关键词:证券市场; 内幕交易;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形式的逐渐好转,经济的发展轨道也逐渐向国际化靠拢,证券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证券交易中,但是在这个领域,参加证券交易的人是有人欢喜有人愁,由于经济的利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其中的巨大利益,一些人在此过程中就开始进行内幕交易,以期获得最大的利益。但除去人的贪欲这一思想层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外部层面的原因,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形成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

1、信息不对称。内幕交易是内幕交易者在信息占有的前提下,通过信息优势进行的一种投机交易行为。因此在内幕交易中,不同投资者的信息分布不同,对相同证券的信息存在较大差异,这为内幕交易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潜在的前提。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占有环境优势的内幕人对信息的操纵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一般信息操纵者的行为有两种,一是藏匿已有的真实信息,二是制造虚假信息,通过这两种不正当的方式使交易性质变成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交易,这时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能够利用重大信息公布的时间差操纵市场,进行内幕交易,将风险转移给市场的另一方,使其承担额外损失。

2、市场信用缺失。十八大再一次提出,市场配置上升为基础性的地位,随着市场资源的重要性,其在我国的发展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最大的一方面就是表现为市场信用缺失,信用是奠定市场经济的基石,是维系社会经济生活正常秩序的道德准绳。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和基本内容之一。证券市场信用严重不足,各种违规操作层出不穷。首先表现在不少公司不惜做假帐,通过编制虚假财务报表获得上市资格;上市之后,或大搞关联交易,或加快应收帐款的增长,或调增营业外收入,通过虚假赢利,获取配股资格,致使除了股价波动带来的收益外,股民从上市公司拿到的收益很少高过银行利息。其次表现为社会中介组织信用匮乏。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在执业过程中普遍存在严重的作假现象。

3、证券行业的自律体系不健全。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余年发展,已初步建立了自律管理体系,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的自律管理职能得到了重视,自律管理作用也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但我国证券法所规定的证券市场监管基本上是行政监管为主,而未对自律监管作系统性表述。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处于转轨时期,市场发展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和推动,市场的监管也主要依靠行政权力,监管体系缺乏层次性。自律管理机制和职能的发挥没有真正到位,在法律上证券市场自律管理也就缺乏相应的地位。由于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国情,现阶段,我国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都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还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律组织,通常被看作准政府机构。相应得,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实行的自律管理,也常常被认为是政府监管的延伸。自律管理与政府监管的权力边界不够清晰,职责分工和监管机制还没有理顺,有的地方存在交叉或重叠,有的地方出现了缺位或越位。

随着内幕交易越来越严重化,无论是政府还是学者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国家为此制定了专门法律以期减少此种现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审理证券行政处罚案件证据若干问题的座谈会纪要》认为,监管机构提供的证据能够证明以下情形之一,且被处罚人不能作出合理说明或者提供证据排除其存在利用内幕信息从事相关证券交易活动的,人民法院可以确认被诉处罚决定认定的内幕交易行为成立:(一)证券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的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知情人,进行了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证券交易活动;(二)证券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的内幕信息知情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以及其他有密切关系的人,其证券交易活动与该内幕信息基本吻合;(三)因履行工作职责知悉上述内幕信息并进行了与该信息有关的证券交易活动;(四)非法获取内幕信息,并进行了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证券交易活动;(五)内幕信息公开前与内幕信息知情人或知晓该内幕信息的人联络、接触,其证券交易活动与内幕信息高度吻合。

我认为,要杜绝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法律层面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进一步完善证券法律法规体系。要努力借鉴欧美成功应对内幕交易国家的一些做法,将该国家对内幕交易监管的有效理论、手段和司法实践系统逐渐引进我国。例如, 将内幕人员定义在一个更加开放而详细的法律范围内,对内幕交易、价格操纵等证券违法行为采用美国举证责任的制度。另外,相关配套法律如《内幕交易法》,《中小投资者保护法》等的立法进程也应加快,让打击内幕交易、维护投资者权益、提高股市效率的监管行动都有坚实的法律基础作支撑,是构建抑制股市内幕交易制度重要的一项举措。

第二、加强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监管部门在证券市场运作中的地位是无可厚非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的问题所在。由于该部门行政权力的特殊地位和垄断性,监管部门在证券市场发展中所占地位不容忽视,如果监管部门的本职做得不到位, 那绝对不是权力不够而阻碍到了监管的执行工作,而应该是监管人员自身没有一种主观能动性。给予适当的利益和权力的时候,只有加大对监管部门主体责任追究的力度,才会是我国提升目前监管效果比较有效的方式。

第三、充分发挥各媒体的监管权和知情人的举报作用。各界媒体有着许多分散且范围广、有着聪慧头脑的记者们,他们能够利用记者的这个特殊身份, 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去了解一些相关的内幕交易人员的个人信息, 充分发挥了媒体在社会的监督作用,此时,政府能够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行政鼓励。同时,由于内幕交易难查处、难取证的特点,也可以考虑对举报内幕交易的群众给予可观的奖金鼓励和安全保证。相信这样的方式会使更多的相关利益者积极的关注内幕交易事件且主动举报。政府通过动员市场中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 从而达到监管体系的最大化。

第四、 建立我国的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制度。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既然是一种侵权责任,这种责任的产生是基于侵权行为,而侵权行为的构成包括违法行为,因果关系,受害人的损失,归责等核心的问题。这在构建我国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的过程中这些问题也是不得不重点考虑的,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使制度的有效实施非常重要,。我们在建立证券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的过程中不仅要在实体上保障受害人有法可依,而且要在程序上和诉讼上保障受害人方便的获得救济。尤其在证券市场中,瞬息间的同时交易大量存在,这就使得内幕交易中的受害人经常人数众多。但当受害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进行私人诉讼时可能因为案件本身的复杂性、个体力量的单薄性和诉讼程序的繁琐性等原因而放弃诉讼。因此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的实施机制非常的重要。■

参考文献

1. 黄强:《分析证券市场的监管与发展》,载《国际金融报》,2002 年。

2. 黄复兴:《抑制股市内幕交易机制研究》,载《社会科学》,2008 第 6 期。

3. 张育军、徐明:《证券法苑》, 法律出版社,2011 年。

4.刘宏博主编:《论我国证券市场的行政监管》,长春理工大学,2010 年。

作者简介:孔维佳(1992-),女,辽宁葫芦岛人,渤海大学文理学院文法系法学专业。

上一篇:任务型教学论文下一篇:标准化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