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环境治理范文

2023-09-11

室内环境治理范文第1篇

摘 要:众所周知,环境治理较为复杂且专业,而环境监测是保证环境治理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加强对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发挥出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从而提高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基于此,本文主要是阐述了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基础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治理;促进性;作用

一般而言,环境监测主要是针对影响环境发展以及环境质量等相关因素的监测性工作,其目的在于及时把握和控制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各类因素。对于环境治理而言,环境监测能够为其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并提高环境治理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重要目标。因此,需要提高环境监测的力度,发挥出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推动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环境监测相关概述

1.1环境监测工作形式

对于环境监测而言,其工作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特点,需要通过有效的监测手段和工作形式,提升环境监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要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形式的分析和掌握,从而体现出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首先,监视性监测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监视性监测主要是针对排污企业进行的监测方式,并通过取样分析,对污染物种进行分析并明确,提高污染治理工作的高效性和针对性。其次,定点性的监测形式主要是在污染发生之后,对污染区域进行监测,以获取的相关数据作为基础,实现对污染危害等的评定工作,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针对措施,有效处理污染问题。而定点性监测是一种事后监测的手段,也是环境监测中较为常用的监测形式。最后,研究性监测主要是为了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目标,从而进行的样本采集以及分析。在研究性监测工作中,对每个监测步骤及环节等有着非常高的标准和要求。

1.2环境监测的特点分析

在环境监测中,研究性和监督性是其主要的特点。对于研究性来说,环境监测主要是针对环境污染事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为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专业的数据支持,提高环境治理的科学有效性。在进行环境污染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环境污染中的各类基本信息,尤其是污染源以及污染程度等,从俄开展分析与研究工作,达到环境治理的主要目标。环境监测的监督性主要是对污染物的排放等进行有效监督,并对相关环节进行综合性管理。环境监测的监督性主要是通过对长期固定污染源的监测的形式,获取综合性的分析结果。

2 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

环境监测对于环境保护以及治理等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环境监测作为一项专业性的工作,能够实现对环境科学的监督与管理,并分析环境质量,及时发现环境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基础内容。同时,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可以对环境中的污染物等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数据,对污染源进一步明确,为环境监督提供技术支持,并有效处理好当前环境中的问题,使得环境问题及污染问题得到改善。另外,环境监测是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前提。就环境监测工作来分析,是一项经济建设与环境管理的综合性工作,实现对环境问题中污染物的控制与管理,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能源及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社会的健康与稳定发展。

3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

3.1环境监测为环境治理提供基础准备

环境监测对于环境治理来说,有一定的促进性作用。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之前,需要根据环境质量监测情况以及相关数据等作为基础依据,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环境治理方案。因此,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能够为环境治理提供有效的依据,并帮助环境治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为了能够充分反映出环境质量以及环境治理的真实情况,需要有科学完整的数据支持。而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对于数据的监测和分析是整个工作中的重点环节。对于数据的监测与分析能够对当前区域内环境污染问题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推动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通常来说,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能够从根本上提升环境评价的有效性,也对环境治理方案治理以及决策制定等产生直接影响。为了进一步推动环境治理工作,需要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并及时把握住环境监测中的细节,严格控制和管理环境监测环节及流程,提高环境监测的精细化水平。因此,在环境治理中,需要全面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并综合评估环境质量,发挥出环境监测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对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与指导,并落实环境治理的前期准备工作。

3.2环境监测提高了环境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现阶段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对严重,其中主要包括了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多种污染问题。为保证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需要就环境污染问题中的有害物质以及污染物的类型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要根据区域特点,保证环境治理方案的有效性。而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并结合具体的污染物类型,明确环境治理的方向和治理目标。另外,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的过程中,通过监测工作能够实现对区域内环境问题的了解。总而言之,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推动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提高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性。

3.3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相互促进

实际上,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能够为环境治理提供专业依据,而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环境监测工作的落实。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需要根据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工作要求,及时改进环境监测工作方式,并采用先进有效的环境监测技术手段,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整体效率。另外,随着环境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对于环境监测的要求和标准也在不断提升。正因为如此,环境监测工作才能够获取更为长远的发展和进步,并凸显出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因此,就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而言,二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相互进步的作用,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4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及时反馈

在环境治理工作中,环境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能够将当前环境问题真实地反映出来,并对所获取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对环境问题中污染物的控制,避免污染物进一步扩散,降低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环境监测能够对环境治理作出及时反馈,提高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3.5进一步维持区域生态平衡

环境监测工作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对污染环境因子进行监测,也要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同时,在进行环境评估的过程中,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監测能够对污染情况进行预警和分析,并实时掌握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需要提高对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视,并有序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展现出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工作的促进性作用,并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专业性的数据参考,积极推动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我国环境保护水平。

参考文献:

[1]曲淑岩 . 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J]. 科技风,2020(21):98.

[2]郭喜伟 .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研究[J]. 绿色环保建材,2020(5):56-57.

[3]王津津 . 环境监测对环境工程建设的促进作用分析[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4):49.

[4]蔡欢,徐珂迪,邱必云 .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J]. 区域治理,2020(4):90-92.

[5]王利霞 .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预防措施[C].2020年 5 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20.

作者简介:

王文(1988-),女,羌族,四川茂县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工作。

室内环境治理范文第2篇

摘要:环境监测本身是一项基础且重要的工作内容,能够将社会环境质量情况客观地反映出来,同时,作为环境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对环境保护工作以及污染源头控制而言具有积极作用,为环境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通常环境监测结果是以质量报告形式展现出环境问题,通过分析监测数据精准判断出环境保护工作中存有的不足与优势,对改善与提高我国环境监测实力具有积极影响。当前,我国各区域已经开始参与建设环境监测体系,旨在给人们群众营造健康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社会各领域向生態、绿色方向转型。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关于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的研究,期待对我国环境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浅见。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相关研究

引言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促使环境问题和矛盾日益加剧,强化环境工程建设是提高环境保有效性的重要举措,更好的保障环境工程质量和效益,将环境工程的效益价值充分突显。就环境监测工作成效分析,只有严格执行和落实环境监测工作,才能获得理想的工程建设效果,相关部门及人员务必正确认知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明确自身管理范围和责任,依照国家及行业规范积极开展环境监测,以健全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为指导,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合理性,为环境治理提供更加全面而又真实的参考数据,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实践价值,打造生态绿色的生活环境,这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与深化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

1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概述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来说,主要是对影响环境的具体因素进行评估,明确其具体数值,根据评估结果清晰掌握环境污染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立足于科学视角制定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一般情况,环境监测工作分为几个重要阶段,如前期调研、布点优化、信息处理等等,前提必须保证监测设备以及监测技术选择的正确性,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这样一来,为顺利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创造条件。另外层面分析,环境监测对象呈现出多样化,而且实际监测过程会受到自然方面、人为方面等因素的影响,若想获得预期的环境监测效果,需要组建一支高精尖的环境监测队伍,严格规范化的监测流程展开监测工作,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获得精准的数据,通过精细分析与监测对环境现状有一个全面地掌握,采取正确措施处理环境问题,以此提升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性(如图1为环境监测数据获取途径图解)。

2环境监测的主要分类

随着我国科技领域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环境监测手段、方法中应用的信息化程度逐渐提高,显著提高了环境监测效率与质量。那么需要在实际监测过程中科学运用这些方法,这样才能获得精准的监测结果,更具有参考价值。当前环境监测具体分为三个类型,其一是监测性环境监测。主要是借助提前设定检测装置对环境问题进行长期而持续的监测。这一监测方式更多的是设置在污染物排放口的附近,用于长期监测污染物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其二是研究性环境监测,由监测人员对环境中某一项污染源或污染方式采取标准化的监测方法,实现对监测对象的标准化监测,并利用精密监测仪器完成相关的检测与分析;其三是定点性的环境监测,定点的环境监测主要用于一些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的地区,在监测区域内通过设置长期定点的检测装置及设备等,确保能够及时监控污染物的范围和浓度,第一时间发现污染物的实际扩散情况,根据污染情况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全提供保障。

3环境监测在环境治理与保护中的应用对策

3.1增加环境监测工作的投入力度

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治理并非是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成效的,需要经历较长的周期,否则难以达到生态环保保护的预期目标。首先,完成对当前环境污染情况分析后,改变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错误认知,确保对环境保护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促使所有工作人员环保意识的提升;其次,根据实际需求投入充足的资金,为环境监测及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支撑。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合理调拨资金,保证每笔资金应用效益最大化,同时高度关注环境监测设备的维修与保养,设定专项资金,及时解决监测设备问题,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成效;最后,注重税收政策的完善,适当提高排污税费,以此达到增强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目的,严厉惩治污染量超标的企业,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3.2逐步完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环境监测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关系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效果,为了推进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良好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同时需要环境保护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充分认知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在环保事业实际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价值,具体监测管理工作的实施要从以下方面落实:首先,依据实际监测工作需要,优化环境监测资源配置,强化对这些监测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并且给予环境监测部门良好的配合,以提高监测仪器设备的使用价值,确保监测数据更加真实有效;其次,注重监测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确保监测结果的精准性。一方面通过提高人才招聘门槛,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以及专业水平评估结果挑选人才,同时提供给岗位工作人员优厚的薪资待遇以及良好的实际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确保监测工作更加严谨、规范。另一方面对相关监测人员进行定向培养,有针对性的及科学规划教育培训方案,以此提高岗位人员的团队意识和工作责任感,确保监监测工作整体效果更加理想。

3.3及时更新工作理念

保质保量完成环境治理工作的前提则是规范有序的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监测工作开展前,制定科学而又综合的监测计划,确保监测数据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为环境治理工作顺利实施夯实提供有利条件。在具体的监测工作实施阶段,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思想观念具有关键作用,只有及时转变落后的工作思想和观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环境监测工作的指导,才能为环境治理提供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友好型社会环境的发展。那么在具体的环境监测工作中,一定要及时更新工作理念,并且得到国家以及有关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严格要求从业人员的操作行为,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切实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效性。

3.4积极引入现代化监测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3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备受关注和好评,作为全新的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以及GPS技术,使监测数据更加精准,显著提高了数据监测效率,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在恶劣作业环境中更加突出其应用优势,可以替代人工完成难度较大的环境监测工作。随着环境工程的快速发展,对监测质量和技术要求大幅度提升,传统的监测技术难以满足当下环境监测需求,对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起到消极影响,对此,有必要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不断挖掘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的关联性,借助先进监测技术优势,规范监测技术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前环境污染现状采取正确、适宜的治理措施,治理技术的选择上,充分考虑技术应用的生态性,加强污染源头控制,比如,化工企业要转变自身生产观念,将无污染、绿色环保的生产理念融入其中,改善以往生產过程带来的污染问题,积极运用绿色环保生产技术,有效缓解生产过程的环境问题,促进企业转为绿色环保型。

3.5信息化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与治理相对来讲工作量大而且工作内容繁杂,其技术发展能够将监测对象从复杂变为简单,大大提升了监测工作效率。而信息化环境监测的良好应用,能够有效应对监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通过构建环境信息数据库以及信息共享平台,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支撑,这就应该加强信息化环境监测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制定规范化的环境监测与治理制度,对建设工作质量提升起到推动作用。科学有效的环境监测结果可以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依据,所以说科学的环境监测是找出环境污染根源并且有效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由于不同区域的环境污染现状以及含有的污染物类型、浓度等完全不同,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污染解决方法,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通常,挑选污染物种危害性最大以及频繁出现的污染物为监测对象,确保监测指标更加可靠。加强对各地污染情况的动态变化检测,针对有针对性的采取污染处理措施,确保更加完整的评估环境质量,持续规范环境监测流程和操作行为,促进我国环境监测整体水平的提升(如图2为环境监测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思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工作的实质目标则是想要给人们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而环境监测是为治理工作提供数据指导的关键环节,给予环境治理工作数据支撑,那么应强化对环境监测阶段的规范化管理,确保监测结果的精准性,从而获得理想化的监测效果,与此同时,要求监测工作人员及管理者正确认知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保证监测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从而将监测工作效益最大化,这样才能带给人们优质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稳定和谐展。

参考文献

[1]陈梦晓.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J].名城绘,2020(3):1.

[2]张强,孙文凯.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积极作用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9(2):2.

[3]刘世朋.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

[4]费招兵.生态环境监测对生态环境治理的促进性探讨[J].科学大众:科技创新,2020(3):1.

[5]其龙鲁.论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探讨分析[J].2019.

[6]张茜.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与预防对策[J].自然科学(文摘版),2020.

室内环境治理范文第3篇

一、环境犯罪立法的现状

伴随着环境污染的日渐严重, 对于环境治理的关注程度的持续增加, 有关环境犯罪的法律也频频出台。

《刑法修正案 (八) 》则对97《刑法》中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做出修改, 将环境犯罪从结果犯转化为行为犯, 同时对环境污染物质的种类和范围进行了扩大以及扩大了对于“环境”的界定, 使得“环境”的一词的范围涵盖性更高, 取消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改为污染环境罪。

2013年两高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 对“严重污染环境”这一要件的标准予以明确, 缓解在办理环境污染犯罪过程中取证难, 认定标准模糊的缺陷。该司法解释的公布对于环境犯罪的罪与非罪的标准予以划分, 降低了入罪的门槛、也将污染物的范围和种类再次予以扩大, 并且使得自由裁量的范围被进一步限制, 体现了罪刑法定的思想。同时加强了对于环境犯罪的打击和处罚的力度, 对于敏感人群、特殊区域和期间予以特殊保护, 解决环境犯罪举证难、鉴定难、认定难的困境, 有舆论认为中国已经迎来了对环境犯罪, “重典治理的时代1”。

二、环境犯罪立法的问题

(一) 对于环境犯罪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针对环境犯罪的立法归属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 那么就意味着环境犯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制度, 从客体上就限制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制范围, 使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带有了行政从属性, 也使得环境犯罪在刑法分则中的地位较低。这与当前社会立法者对于环境犯罪问题的重视程度是背道而驰的。

(二) 对于环境犯罪行为的表述不规范

除了破环环境资源保护罪之外, 在分则中也有其他关于环境犯罪的立法, 大部分被归入走私罪这一章节中。这样的立法结构使得刑法不能全面的对环境权进行定义、概括。其次目前对于环境的定义相对狭窄, 如近年频现的光污染等新兴污染出现了法律适用的空白。因此在环境治理过程中, 由于缺乏法律, 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 有违罪刑法定的原则。

(三) 对于环境犯罪刑罚观的缺陷

《刑修八》环境犯罪从结果犯转化为行为犯, 既以法定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但当严重的环境污染产生时, 通常是不可逆、无法补救的, 若入罪标准是达到严重污染时, 侵害结果将持续存在, 不因行为人受到处罚而终结。因此等行为实施完成再进行治理为时晚矣。

尽管对环境犯罪行为触犯数罪, 明确从一重罪处断对的原则。环境犯罪将面临无期、甚至是死刑。但从总体来看, 其所受的刑罚与行为造成的危害不相适应, 很难提高刑罚对环境犯罪的威慑力。罚金刑处罚总体偏低, 尤其对单位犯罪实施罚金刑时, 与其由此获得的利益存在较大的差距, 使企业甘冒风险实施犯罪。另外, 对环境犯罪提起刑诉的案件极少, 更多的都被处以行政处罚就不了了之, 结案数和实际犯罪数之间的差距巨大, 刑法的威慑力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环境犯罪立法的对策

(一) 在刑法中单设一个章节

现有的涉及环境犯罪的罪名较为松散, 仅依靠刑法修正案对原有条文进行修改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应将分散在各章节中关于环境犯罪的条文整合, 单设专节规制环境犯罪行为, 既体现立法者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也更能突出环境权的特征。将该章节列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和侵害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之间, 既可以突出立法者对生态权益的重视, 也是生态本位思想的体现。同时环境犯罪通过危害环境, 从而侵害到个体的人身和财产权利, 其较之单纯侵害公民个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更甚。

法律中现有的环境立法较为滞后, 存在较大的空白之处, 因此应根据当前社会对于环境犯罪的分类, 增加新的罪名。并且将现有的刑法条文中的污染环境罪更加进一步的细分为多个条文。

(二) 确立严格责任原则

由于我国对环境犯罪是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归责原则的, 存在举证难、认定难等问题, 导致对环境犯罪追究刑责的比例偏低。

由于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 使得环境犯罪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明显, 环境的传导效应, 使环境污染是一个长期且不断扩大的过程, 甚至以现有技术和知识无法测量, 那么对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证明更难了。当前我国刑法学界呼吁引入相对的严格责任以应对主观罪过无法确定的情况, 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实施犯罪行为的行为人需证明其主观上不存在过错, 危害结果是由于其无法控制的原因所造成的, 其以尽力避免, 通过部分证明责任的转移, 避免环境犯罪追责难得困境。

(三) 在环境犯罪中设立危险犯

环境犯罪从结果犯转化为行为犯, 降低了环境犯罪的入罪标准, 但是环境犯罪的特殊性, 使得行为一旦实施足以产生危害且这种危害不可逆, 这就决定对于环境犯罪的刑法治理需要侧重于预防。环境犯罪危险犯就是当行为人实施了危害行为, 产生危险状态即构成犯罪。这使得法律更早的介入环境问题, 防止结果的恶化。

同时以预防为主的环境犯罪治理得到全世界普遍的认同, 多部国际公约对于预防原则均有说明,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持下, 对于危险犯的引入具有其现实意义。

(四) 完善罚金刑的相关规定

罚金刑与环境犯罪的诸多特征是相符合的, 也是当前我国对单位犯罪的刑罚方式。单位为了牟利进行犯罪因此对其剥夺一定数额的金钱, 既剥夺其继续犯罪的经济条件, 也能起到惩罚教育的作用, 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2。因而对于环境犯罪适用罚金刑有其合理性。

因此应对环境犯罪的罚金刑制度进行完善, 通过确立权威的罚金计算公式, 解决目前罚金数额标准不定, 法官自由裁量过大的情况;建立财产状况的调查机制, 以结合行为人缴纳罚金的能力以综合考量。引入“日罚累进制3”, 环境犯罪结果的延续性、长期性和“日罚制”罚金的特征是相契合的, 也可以成为我国刑法对于环境犯罪规制的一种探索。

摘要:多年来, 环境污染案件频发, 人们对环境问题投入更多的关注。《刑修 (八) 》的出台, 标志着我国对于环境犯罪的刑法治理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应当注意到目前对环境犯罪的刑法治理仍有改进的空间。立法上的缺陷、刑罚处罚较轻、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数量少等问题, 使得犯罪人对自己的行为有恃无恐, 因而对于环境犯罪的立法的完善已迫在眉睫, 通过明确严格责任的原则、引入危险犯等概念, 加强刑法对于环境犯罪的威慑力, 并且通过合理适用罚金刑从经济根源上减少环境犯罪, 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关键词:环境犯罪,严格责任,危险犯,罚金

参考文献

[1] 陶卫东.“论环境犯罪严格责任原则之有限适用”[J].法学论坛, 2009, 10:100-103.

[2] 武大伟.“环境污染行为的刑法控制分析”[J].法制博览, 2014, 1:259.

[3] 赵秉志, 陈璐.“当代中国环境犯罪刑法立法及其完善研究”[J].现代法学, 2011, 11:90-98.

[4] 于阳.宫宁,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我国环境刑法立法完善研究”[J].南方论丛, 2013, 3:104-106.

[5] 王海洋.“关于完善环境刑法罪名的探讨”[J].经济管理者, 2013, 9:243.

[6] 韩德培, 陈汉光.环境保护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室内环境治理范文第4篇

摘 要 通过对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有关政策、文件进行分析,发现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在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成本和治理效果上存在问题,从丰富治理主体、完善治理手段、降低治理成本和提高治理成效四个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苏南地区 农村 环境治理

苏南地区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在创造乡镇企业发展神话的同时也使本地区农村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因此,从2006年开始,苏南地区开始进行农村环境治理,相关治理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给予重视。

一、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现状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得到了江苏省、市各级政府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当地农村环境治理进行指导和规范。早在2006年5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中便提出了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实施的具体方案。2008年和2009年,江苏省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项目,推动当地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2010年又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号召,开展了大规模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对农村环境进行区域治理。

为了使本地区农村环境治理取得切实成效,苏南地区严格按照江苏省农村环境治理的相关要求,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县(市)、乡(镇)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相挂钩,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从而使各级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农村环境治理的自觉性。同时,省政府和苏南各市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撬动社会资金进行农村环境治理。以苏州为例,根据《苏州市审计局关于苏州市2008年度农村环境整治工程专项资金设计结果的公布》,苏州市2008年全年实际共筹措农村环境治理资金40693.89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补助1705.50万元,苏州市配套资金1523.10万元,各市、区配套资金14708.53万元,乡镇及其他自筹资金22756.76万元。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了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顺利进行。

经过一系列农村环境治理,苏南部分农村道路硬化率显著提高,生产、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阻塞的河道得到疏浚,公共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在治理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困境

(一)治理主体单一。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主体单一性首先体现在决策方面,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决策主体为各级政府及其相关政府部门,当地企业、环保组织和村民并没有被囊括在决策层之内。其次,在决策的实施、监督、协调以及评估环节,各级政府部门不仅是相关决策的实施主体,还是自身工作的监督主体和成效评估主体。如《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下达2008年度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的通知》中规定省环保厅负责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监督与考核,《江苏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项目环境成效评估实施细则(试行)》中也规定县级人民政府负责“以奖促治”项目的自评估。在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实施、监督、评估等环节,未充分发挥其他主体的作用,片面依靠政府部门。

治理主体单一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对参与渠道的创新和有力保障,造成政府以外的治理主体参与渠道狭窄,无法主动、有效的参与到当地农村环境治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权力过于集中,被边缘化的其他治理主体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二)治理手段有限。

农村环境治理必须借助一定的环境政策工具,所谓环境政策工具,是指“人们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或达成一定的环境政策目标的手段”,环境政策工具的实体内容为具体的环境治理行动规则或环境政策安排。我国的环境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命令控制型工具、经济激励型工具及公众参与型工具。命令控制型工具是“通过政府的行政命令以制定的法律、法规对当事人的环境行为施加影响的政策”,其动力来源于政府的权力,发挥作用的主体是政府。经济激励型工具是“通过市场力量以经济刺激的方式来影响当事人环境行为的政策”,其动力来源于与当事人环境行为密切相关的经济利益,发挥作用的主体是市场。公众参与型工具则是个人、组织等公众受到宣传、公告的引导自觉参与到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中来,发挥作用的主体是公众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手段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重行政控制手段,轻经济激励手段和公众参与手段。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规定了治理的目标、任务、惩罚措施等内容,而关于如何激励各级政府、企业及当地村民参与到环境治理中的规定则较少。目前苏南农村环境治理中主要的激励政策为“以奖促治”政策,但这项政策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奖促治”政策的资金不是根据实际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下达的,而是按照資金总额进行分配的,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以奖促治”是一种短期的被动行为,问题解决了,“以奖促治”的周期就结束,不能起到长期治理的作用 。此外,苏南农村环境治理中很少利用市场的激励作用和自发调节作用,这也是囿于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经济手段匮乏。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市场激励手段主要为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可以使污染防治责任与排污者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但是,苏南农村环境监管机构不健全,排污收费制度很难起到应有的市场激励作用。此外,关于公众参与型工具的使用,仅为部分政府文件中提到的鼓励企业、村民投工投劳,将农村环境治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张榜公布,而对于普通村民与企业如何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决策、监督与评估并未做出安排与说明。

(三)治理成本较高。

首先,农村环境问题具有分散性、不确定性,难以识别、难以量化的特点,环境问题源头难以认定、环境损害难以量化,环境监测难度大 ,这势必加大环境治理的成本。其次,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内容全面,涉及农村水环境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公共服务设施的兴建等内容,工程难度大、头绪多,资金监管难度大,从而提高了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成本。再次,苏南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权力层级过多,造成信息流通不畅,双向信息流通一定程度上失真。最后,在实践中,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往往采取多部门联动的方式进行,治理目标被分配到政府不同职能部门。如《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下达2008年度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的通知》将2008年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任务下发给财政厅、建设厅等九个政府部门,这样便分散了治理力度,使资金使用无法形成合力,同时加大了协调的难度,无疑会提高农村环境治理的成本。

(四)治理效果不明。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效果不明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关于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苏南确立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但是部分村镇并未完全按照要求进行处理,而是将收集的生活垃圾倾倒在村郊荒野,治理效果大打折扣。再如,街道两侧虽然配备了垃圾箱,但仍有部分村民随手乱扔垃圾,影响了治理效果的长期保持。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领导干部对苏南农村环境治理重视程度不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避重就轻。另一方面,监管不力、村民环保意识差也是造成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效果不佳的原因。

三、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丰富治理主体。

参与式治理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强调凡是受到某项决策影响的团体和个人都应该参与到决策的制定中来,强调这种参与不仅停留在决策制定的层面,还包括决策的实施、监督和评估,是一种全过程参与 。多元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相互交换意见,改变政府自行决策的方式,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全面。此外,人们普遍认为,按照制度、规则,通过合法渠道的多元主体的参与就是合法的参与,通过合法参与而达成的决策自然具有合法性。这样的决策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便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能够得到公众较好的配合,从而减小实施的阻力。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不仅包括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还包括乡镇企业的治理、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等方面;不仅要解决现有的农村环境问题,还要完善农村环境的监测和治理成效的评估等环节;既要做好农村环境问题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治理效果的长期保持。因此,仅依靠政府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要鼓励环保组织、企业、村民和相关科研团队参与到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来,群策群力,共同推动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朝着既定的目标推進。

(二)完善治理手段。

完善市场激励手段最根本的就是要向市场放权,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归还给市场。

在苏南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要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鼓励市场力量进入到道路硬化、垃圾处理等具体的项目中来。例如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可以授权给私人企业,政府向私人公司支付报酬。通过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从而降低政府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再如,对于主动参与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企业,要在税收、水电费价格、扩建项目审批等方面提供优惠与便利,进一步完善市场激励机制与手段,引导企业自觉参与苏南农村环境治理。

(三)降低治理成本。

首先,省政府应该从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具体实施中退出来,主要负责本地区农村环境治理的总体部署,制定清晰、长远、可持续的治理规划,明确责任主体、奖惩机制和考核目标,而将治理的具体实施下放给各市政府,允许苏南各级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环境治理,从而降低治理成本。

其次,鉴于苏南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权力层级过多、治理力量分散的现实困境,可以仿效中央进行“大部制”改革,由环保部门对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实施统一调度,部门领导为主要责任人。这就需要对现行环保部门进行广泛授权,调整其相关责任与职权,整合治理力量,简化治理层级,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协调成本和信息流通成本。

(四)提高治理成效。

治理本身并不是目的,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才是根本目的,治理效果的好坏则是衡量治理优劣的标尺。针对苏南农村环境治理不彻底、长期效果不明显的困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首先,要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对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农村环境治理的自觉性。其次,要严格考核与检查力度,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同时要保障并创新公众参与渠道,从而使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取得预期的效果。再次,要完善农村环保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和资金供应,落实长效机制。最后,要鼓励村民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中来。一方面要通过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环保宣传,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如张贴环保漫画、环保图片等;另一方面要将农村环境治理与村民切身利益相挂钩,如开展村民环境治理评优活动,对达到治理要求的村民进行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形成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其他村民自觉参与当地环境治理,维护治理成效。

(作者:韩倩倩,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张艾荣,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环境治理)

注释:

杨洪刚. 中国环境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与优化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83-90.

李书舒,陈锐. 农村环境治理关键问题分析[J].生态经济,2012,(6):186.

张俊哲.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研究——以社会资本为视角[D]. 吉林: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12.

陈剩勇,赵光勇. “参与式治理”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9,(8):76-77.

室内环境治理范文第5篇

城市河流为城市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水供给与受纳功能、生态功能、城市景观与美化功能等。健康的城市河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目前中国的江河普遍遭受污染,荆门市的竹皮河是其中之一,严重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问题影响了荆门的正常发展,威胁着荆门人民的健康和城市生态的安全。因此,解决竹皮河流域污染,恢复其生态功能的问题,已是荆门市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一、竹皮河流域基本情况

竹皮河发源于荆门城区,经东宝区牌楼镇、钟祥市石牌镇,在沙洋县马良镇入汉江,全长74公里,流域面积473平方公里。竹皮河接纳荆门中心城区90%以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年接纳废水总量6000多万吨,其中工业废水2300多万吨。竹皮河主要支流有三条:即南城区的杨树港,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102平方公里,年接纳高新区、掇刀区生产生活废水约1500万吨;北城区的王林港,长约10公里,流域面积约50平方公里,年接纳东宝工业园区废水约200万吨; 另一条支流麻城河,接纳麻城工业园石膏矿采矿工业废水和流域内的生活废水。目前竹皮河为劣五类水质。

二、竹皮河污染原因及危害

按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竹皮河为四类水体(指标值:化学需氧量的四类标准为30毫克/升、氨氮为1.5 毫克/升、总氮为1.5 毫克/升、总磷为0.3 毫克/升),从竹皮河入汉江口的水质监测结果看,上述4种污染物分别为69.1毫克/升、6.4毫克/升、7.8毫克/升、0.6 毫克/升,化学需氧量超标1.3 倍、氨氮超标3.3 倍、总氮超标4.2 倍、总磷超标1.0倍,竹皮河水质仍为劣五类。

分析其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是缺少天然来水。竹皮河接纳荆门中心城区90%以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年接纳废水总量6000多万吨。目前竹皮河上中游除梅雨季节和夏季行洪外几乎没有天然来水,河水自净能力几乎完全丧失,这是竹皮河难以根治的根本原因。

二是污染负荷大。荆门石化、天茂实业、格林美等企业排放废水COD标准值(100-120毫克/升)就超出地表水四类标准(30毫克/升)近3倍;夏家湾污水处理厂排放废水的COD(60毫克/升)超出地表水四类标准一倍,氨氮高2倍多;杨树港、王林港两个较大的支流水质严重超标,荆门高新区、麻城工业园位于杨树港流域,东宝工业园位于王林港发源地,工业污染排放量大。

三是污水收集不完善。竹皮河及杨树港城区段沿岸共有工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排口9个,市政污水管网溢流口13个,其中常年排水的有三眼桥、向东桥和洪源市场等3个溢流口,大量的污水未进污水处理厂直接进入竹皮河。化工循环产业园、东宝工业园和麻城工业园都没有配套的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污水直排河道。

四是污水处理厂效率不高。由于管道破损和不完善、地下水渗入,收集污水浓度偏低,降低了荆门市城区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其中,夏家湾污水处理厂原来的污水进口浓度在260毫克/升左右,以此为依据进行减排得到环保部的认可,但现在由于河水和地下水渗入,进口浓度下降到120毫克/升左右,将倒扣减排量1400吨;杨树港污水处理厂按处理生活污水设计,实际处理大量的工业废水,经常出现菌种死亡、被迫中止运行现象。

五是河水组成成分复杂。炼油废水、化工废水、生活污水混合在一起,生化比低、含盐量高,氮、磷污染重,现有的工艺技术、处理方法难以见效。

六是内源污染严重。突出表现在竹皮河河床的底泥污染严重,底泥不断释放,形成较强的内源污染。

七是面源污染难以控制。沿岸80000多亩农田化肥农药污染直接排入竹皮河,加重水体污染,下雨时污染加重,也进一步说明面源污染对竹皮河影响较大。

八是治污没有形成合力。竹皮河沿岸各地政府认识不统一,责任和工作不到位,产生了“发展自己的经济、污染共同的河流”的不良后果。

由于竹皮河水质长期超标,其生态功能基本丧失,造成农作物减产和水产养殖损失,多次引发群体性上访,影响社会稳定。竹皮河水质黒臭,影响景观价值,离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相距甚远。竹皮河是中心城区唯一的排水通道,由于没有环境容量,使之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而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汉江下泄流量减少,竹皮河对汉江的威胁将进一步突显,荆门将面临更大的治污减污压力。

三、新一轮治理基本思路

为实现荆门市竹皮河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必须坚持“水清、水满、水生态”作为河流环境整治的战略思路,按照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流后干流、先截污后治理的原则,确定“截污、清淤、调水、治污、修复”的初步技术路线。

(一) “水清、水满、水生态”的战略思路

“水清”,是竹皮河水环境改善的主攻方向。其中,保证重点工业企业排水稳定达标和总量减排、加快污水截流与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实施分散型污水就地处置、加强垃圾倾倒管理和面源污染控制等,是削减入河水污染负荷的骨干工程措施;清除河道淤积污染底泥与水面漂浮杂物、修复河床表面、改变和提高河道景观生态健康水平,是转变河流水体综合感观的重要手段。

“水满”,是保障河流景观生态形象的基本要求。其中,提供河道补水、分段构造河内拦水设施、维持足够的景观水面、保持最小生态景观水位,既是营造健康水生态系统的前提,也是提升城市与自然和谐面貌的必要条件。

“水生态”,是提高竹皮河水体自净能力、维持水体水质的关键手段。其中构建生态驳岸,建设沿岸生态缓冲带,是水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环节。

总体上讲,“水清”是要求所有河道受纳的水污染物必须削减至可接受水平;“水满”是保障上游及河流在旱季仍有足够景观生态水位;“水生态”是实现河流水体健康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截污、清淤、调水、治污、修复”的初步技术路线

“截污”—实施城区及化工循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东宝工业园、麻城工业园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与改造,封堵、收纳污水,并将收集的污水进污水处理厂处理。

“清淤”—对城区及江山水库底泥污染严重的河道清淤,消除内源污染。

“调水”—依靠上游补水通道,即漳河生态补水工程。通过漳河干支渠向竹皮河、杨树港适度补水,每年从漳河引水共向竹皮河补水1.08亿立方米。 “治污”—对工业污染源与工业园区的点源排放进行综合治理,实行中石化荆门分公司、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天茂实业有限公司、市垃圾处理场等30多家重点企业、单位深度治理与减排。

“修复”—在江山水库建设以治污为主以景观为辅的生态湿地公园。进行库体清淤、扩大库容、栽种水生植物、实施生态景观建设;在乡村河段实施生态小岛、石笼毛石干垒生态护坡、生物固化紧实与缓坡植被等生态保护与建设,这样有利于水土保持,有利于河道自然呼吸,形成开放的动态生态系统。

四、竹皮河流域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

一是规划先行。依托中国环境科学院在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编制系统可行的竹皮河流域污染治理规划,目前规划已于今年4月17日通过环保部专家评审。

二是断面考核。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出台荆门市竹皮河流域水质跨界断面考核责任办法,分清各个断面的责任单位,征收超标排放的生态补偿资金,以此提高地方政府加强污染治理的积极性,共同承担责任。

三是调水补水。针对竹皮河上游来水量少的特点,依靠上游漳河水库建设补水通道,通过漳河干支渠向竹皮河、杨树港每年补水1亿立方米。

四是截污纳污。进行城区及化工循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东宝工业园、麻城工业园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与改造,封堵、收纳污水,并将收集的污水进污水处理厂处理。

五是河道清淤。联合大专院校、科学院所开展底泥释放试验,修整河道断面,埋设排污干管,对部分底泥污染严重的河道进行清淤,并实施河道去硬化工程,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和地下水补水功能。

上一篇:档案管理创新论文下一篇:室内环境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