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实践范文

2023-09-10

英语教学实践范文第1篇

本星期我有幸参加了肥城市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观摩活动,感受颇多,现就把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及反思向大家做一下总结。

我更加明确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让教育走出课堂,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凡是开展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学生、老师、家长都有着深刻的体会。

此外,我还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定位与开展系列活动。参赛的38个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彰显了学校特色和地域特点,活动形式可谓百花齐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课题的生成、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过程基本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主题和子课题,制定活动实施方案。第二阶段:实施阶段。第三阶段:活动总结展示阶段。还可以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个维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开发系列活动主题,既有新鲜感,又有连贯性。

今后,我们应该继续深入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拓宽课程内容面,拓展资源领域,整合课程资源。不仅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功能,还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深远教育意义,彰显教育功能,这样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更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是很重要的,有活力、有激情、有创新的优秀教师指导的活动成效大,能有效推动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与成果的推广,逐步使活动走向课程,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努力具备一名优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资质。当然我们还有许多困难与疑惑,将会在专家的引领下,在不断地摸索学习中,找寻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深入、加强,争取做出更好的成绩!

英语教学实践范文第2篇

1 语法的含义

《朗曼应用语言学辞典》把语法定义为“语言结构的描述, 诸如把词和短语结合起来产生此语言单位的方法” (Richards, Platt and Weber, 1985) 。如果句子遵从此语法规则, 是可接受的。例如:The bit dog man the. (1) 违背了句法规则。但是重新排列为:The dog bit the man. (2) The man bit the dog. (3) 发现这两句话都符合此语法规则。然而只有 (2) 句可接受, 而 (3) 句不能被接受。原因是不符合人的行为逻辑。因此, 语言既需要符合语法规范, 又要符合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1.1 语法的形式

语法研究史上出现了三种语法:教学语法、实体语法和形式语法。所谓教学语法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法, 以教授语言为目的。实体语法具有两层意义。首先, 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具有物质客体的物质属性;其次, 它也表现为一定的规则系统, 体现在一定的结构上。实体语法在心理及物资层面上都必须是可以实现的。而形式语法是对实体语法形式化的描写, 是关于实体语法的理论系统, 是语言学家们建立起来的 (戴炜栋, 2005) 。本文要探讨的是怎样学习语法。因此, 对语法含义的描写主要限于教学语法。近年来语言学研究的成果赋予了语法较新的含义, 这将促使人们以新的视角去看待语法、教授语法和学习语法。

1.2 语法形式与意义的统一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和语言功能都是由诸要素组成的。前者注重形式, 后者注重意义, 意义决定形式, 两者相辅相成, 形成一种统一 (戴炜栋, 2005) 。句法篇章要研究的是句子成分由哪些词、短语和分句来担当的问题。“状语”话题中, 当教师向学生提出“What forms of words and phrases can usually be used as adverbials?”问题时, 起初学生有些盲然, 但补充“Maybe you can take some examples for it.”等内容时, 学生受到刺激而启动了兴奋点, 很快说出许多句子。尽管用“规定性语法”判断有出入, 但说明“问题”有效。由于问题刺激在兴奋点上, 因而学生不断地思考、回答问题。此过程给予了语法课堂新的内涵。表现在学习者在做事——争先发言、倾听、记录, 注意力集中, 在自然的师生、生生交流中归纳出可作状语使用的词类、短语及从句的类型。

1.3 在语篇中学习语法

在正式接触语法专业课前, 人们总片面地认为语法就是人称、数、时态、语态、语气等问题。而事实上, 语法不仅是帮助人们看懂句子、语篇, 而且还要会使用语法规则组词成句、组句成篇。Wnddowson (1978) 指出, 理解语言往往要求人们跳出句子结构的限制、看到更大的语言结构。语言行为不仅体现于独立的单句中, 也存在于由单句所构成的语篇中。因为仅能看懂符合语法规则的单句是不够的, 有时还不能完整地表达思想。为此还要考虑如何用已学的语法形式组织语篇。教学中发现, 能正确地叙述语法规则的人很多, “输出”时发生错误的人不少。因此, 人们可在语篇背景中获得语言意义, 在语言环境中诠释语法功能、在语言运用中解析语法形式。例如, 让学生以“假期的一件小事”为题写篇作文, 其中“The winter vocatiion started on January 10th.”可相当一部分学生把介词on用成了from。如果让学生单译短语“在某日”, 多数知道介词应该用on。这说明语法规则是隐藏在记忆中的, 如果不用在具体的语言中, 时间久了就会出现检索不准, 用词不当等问题, 更谈不上用何种语言思维。实践中, 以语篇形式让学生实践语法难度较大, 在用恰当的语法形式组织篇章的环节上, 相对来讲还需时间逐渐提高, 还在摸索阶段, 这也是普遍的共识。

2 语法教学实践过程

有些语法点已储存在学生记忆中, 或者说在其它材料中以不同的视角获得。因此, 语法教学基本上以介绍新和复现语法点进行。原则是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学习环境以及语法项目本身的特点。 (1) 输入增强注意力的信息, 只需注意斜体标记的语法特征: (1)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king.He had a beautiful young daughter.For her birthday, the king gave her a gold ball that she played with everyday.The king and his daughter lived near a dark forest... (Daughter and Williams, 1998) 。 (2) 有意思地提出问题, 要求注意特殊的语法特征, 不要求使用或实践: (2) Guided by these principles, they went on with the work. (3) The chairman gave him the floor, reminding him that he had only ten minutes. (4) The door opened and David cam in, returning from the office. (5) The little boy, still sleeping, was taken away. (3) 语法实践, 教师口授含有目标语法形式的短文或一组句子, 学生听写, 然后分组重构原文, 最后小组代表在班级展示, 评价过程使“问题信息”恢复正确轨迹上来。重构句子说明跟学期初相比所能复现的信息量呈上升趋势, 也说明听力有所上升。从结果看, 与主题相关的词汇量有所增加, 语法运用较得当。重要的是通过小组有意识“重构”增强了语言实践能力。在构建与再构建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不断地根据所“输入”的信息验证所形成的假设。证实了如果语法教学恰好与学习者知识发展阶段相吻合, 就能对语法学习起到推动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 以适量的例句阐述其语法要点, 结合“输出”胜过孤立地教授语法形式;课堂辅以听、说、读、写等综合实践活动能提升语言的运用。把语言形式和功能连接在一起, 体现语法教学可诉诸交际教学。随着语言的发展, 语法也在不断的丰富其内涵。不辱使命才能使语法教学与时俱进, 语法教学任重而道远。

摘要:语法教学应根据内容将其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以“输出”形式将内容应用在语境中。尽可能提供给学生以意义为中心、形式与功能并存的语言处理和运用的机会。语言“输出”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等单一的教学方式, 不仅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输出”能力、使其内在化的语言知识得到不断地检索和应用, 而且还能不断地从口头“输出”中发现不足, 进而思考“不足”出现在哪个环节并进行有意思地修补, 使学生获得语法知识的同时语言综合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英语教学实践范文第3篇

1体校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体校从事英语教学这些年来,对于体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观察了解的较多,体校学生繁重的比赛训练,使学生文化学习的时间和体力相对较弱。从整体来看英语成绩普遍不理想。这些都给英语阅读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1.1 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体育选手参加重大国际赛事的机会越来越多,英语已经成为选手们出国比赛交流学习的重要应用技能。但由于传统的体校教育观念中,体校学生的文化课相对于专项训练时间是少的,专项训练使得体校学生不可能在时间和精力上与普通高中的学生一样去重视和学习文化课,这样也使得英语底子本身就差并且需要学生花时间和耐心去学习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更多困难,就更谈不上英语阅读的练习了。这也是体校英语阅读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缺失,也是当前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1.2 英语阅读教学实施困难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单词积累量有很大关系,而体校专业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比重有一定的倾斜,大多体校生的英语课程基础性的内容都没有完全掌握,单词是英语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一块。阅读能力也能想到是个什么样的结果。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难以按照普通中学的上课要求进行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如简单的单词发音,音标的变化规律,这在普通中学的课堂的基础教学中,早已是熟知的内容,可因为体校学生学习上的不连贯,基础内容掌握出现断层,导致英语阅读教学难以进行。

1.3 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英语作为学习的第二门语言,学习起来有一定的程度。跟汉语相比,也是需要日常的练习和积累的。在体校的英语阅读教学中,由于其训练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看英语书籍报刊进行阅读练习的时间是少之有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2 提升体校学生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途径

加强对体校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其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体校学生,也就是体育运动选手英语会话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特色教学、心理教学、启发教学等几种创新的方法,改善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效果显著。

2.1 特 色教学 ,提升英语阅读的兴趣

体校学生一般都是性格活泼, 比较爱动,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但竞争能力较强。在英语阅读的教学中,可以避其弱点,抓住体校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较强的优点, 在课堂中可以设置一些有特色的活动,因材施教,提升这些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

如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根据教学内容,在班级内开展英语阅读会,同一篇课文,比一比哪一位同学读音更为标准,哪一位同学读的更为流畅。同样都是教学过程,但如果特意将教学活动设计为比赛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将体育赛场上的拼搏和努力,用到英语的阅读上一部分来,英语阅读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2.2心理教学 ,创设英语阅读情境

平时的训练中,比赛场上,有许多选手都能够克服想像不到的困难,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果能够在英语的阅读教学中,适当的采取鼓励,激发进取心等心理引导的教学法,也会让学生将英语阅读的困难当作赛场上的问题一样, 首先从心理上建立起必胜的信念,再将其努力攻破。

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适当的创设英语阅读情境,让学生能够愉快地接受学生任务。尤其是在自身英语基础较差的情况下,面对英语阅读的内容。这时就可以有意识的选择一些与体育赛事有关的英语文章, 或者与他们在赛事中有可能用到的英语内容,进行练习和记忆,可以更好的达到阅读与记忆相结合的效果。

2.3启发教学 ,培养学生养成英语阅读的习惯

在体校学生有限的文化课程学习的时间里, 要想提升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分小组进行帮扶学习。还可以通过教师布置阅读的范围,学生进行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启发阅读思维,培养学生养成英语阅读的习惯。

如在有限的训练间隙,或者外出参赛训练期间,可以适当的找一些英文文章,或者英语报刊,适当地进行英语阅读训练,日积月累,自然就能够养成英语阅读的习惯,这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提升有着较大的帮助。

3结语

阅读教学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健儿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参加众多的国际赛事,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英语阅读培养,不仅使体校英语交际的水平提高,还能够让更多的体校生走出国门后,第一时间阅读到更多的赛事信息,国际新闻,读得懂赛场上不断更新的赛况。因此,大力培养体校生英语阅读的能力不仅仅是文化课的要求, 更是体校生走向国际赛场上的迫切需要。

摘要: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教育环境所决定的,大多学生的英语成绩优秀,却在阅读的过程中存在发音不准,阅读困难,英语会写,不会说等诸多问题。笔者在体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多年,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根据体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采取了特色教学、心理教学、启发教学等几种创新的方法,以此来提高体校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效果显著。

英语教学实践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提出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重点介绍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7项制定原则,即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培养;坚持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并对保障实施进行了简要的探析。

[关键词]多元化 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杨琼(1981- ),女,吉林辽源人,长春理工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科,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吉林 长春 130022)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构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教学平台及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提高教育教學质量,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成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努力方向。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长春理工大学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核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以新观念、新举措迎接历史的机遇与挑战,探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多元化创新型人才。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学校自身特点与特色的要求。任何的国家和地区学校之间,都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状态。就目前吉林省省属高校而言,即使培养人才的目标大致相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但由于各院校依托行业背景不同、建校历史不同、学生生源不同、培养具体目标定位不同,因而呈现出多元化的教育状态。同一学校自身也存在多元化元素,只有从自身特点与特色出发,进行多元化建设与改革,才能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所作为。

2.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一切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长与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结合学生个体特点,为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而确定不同的基本要求与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注重学生品格的塑造,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①,施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3.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作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不仅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还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满足行业与企业的发展需求,还要满足于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乃至国际化的需求;不仅要有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目标要求,还要按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不同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不仅能从事一般性科技与管理工作,还应具备创新能力,甚至将成为行业的领军人才②。

二、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总体原则、制定思路

1.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即根据培养目标不同,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校自身特点与发展优势,既有不同专业培养方案培养人才类型不同,又有同一个专业培养多种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2.总体目标。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培养大批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身心健康,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具有献身精神的高素质研究应用型创新人才。在若干优势学科专业领域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领导才能、开拓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其成长为各行业的精英人才和领军人物打下坚实基础。在部分学科专业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3.总体原则。(1)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培育,重视传授宽、厚、新的综合基础知识,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2)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实现五个有机融合,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的有机融合;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3)突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的原则。进一步处理好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起点,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加大原有课程的整合力度,增加研讨型课程,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现代化程度。注重研究国际高水平大学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国际合作办学计划和海外学习计划,构建学分互认课程,搭建联合培养课程平台。鼓励学生获得国际学习经历。(4)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在满足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设计,推进分类、分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为实施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5)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培养的原则。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根基所在。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同时还应该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③。学校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加快实践教学的改革,按学科专业大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6)坚持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原则。培养方案将逐步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满足专业认证标准或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同时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特别是优势学科专业要在课程体系、专业方向设置上,紧跟行业发展形势,进一步强化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7)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产业是平台,专业是基础,学业是关键,就业是导向,创业是目标。在培养方案中将专题培训、竞赛活动、实验实习相结合,创建“三位一体”分层次、全程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意识渗透到整个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同时采取系列的政策、举措,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领学生创业。

4.总体思路。在整体目标定位的的基础上,紧紧抓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点,依托学校的优势与特色,着力培养应用型、研究型、复合型及“卓越工程师”四类创新人才。(1)依托重点学科,强化特色,加强实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依托学校现有光电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依托重点学科、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雄厚的科研实力,加强实验及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注重提高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加强专业实践训练,广搭学生自主研学平台,继续深入开展实验室(中心)向本科生的开放工作,继续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和相关社团活动等,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强化基础,鼓励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学习优异的学生群体,开展人才培养的探索和改革,进一步做好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工作。充分借鉴国外一流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重点建设好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按照相通的学科设置共同的学科基础课程,进一步拓宽跨学科学习领域,强化科研训练,进一步加强研究分析能力培养及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研究的学术潜力。努力构筑跨学科课程平台、高水平科研平台、广泛的国际交流平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广阔的自由空间。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加强外教口语课程,突出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更新教育观念,以新的视野、新的思路,立足基础学科领域,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科学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3)突出实践,校企结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我校是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部分专业将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构建将注重学生工程能力、实践能力。不但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来掌握并实践知识,更重要的通过基本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工程实践习惯,扎实工程实践基本功底。将各级大学生大赛和创新实验计划纳入实践教学。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每个学生在四年期间要有一次参加大赛或创新性实践计划的经历,并获得相应学分。进一步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4)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具有宽厚基础、跨学科背景和国家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学校整体优化多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重视基础、学科交叉的原则,构建学分互认课程,搭建联合培养课程平台,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重视传授宽、厚、新的综合基础知识,加强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夯实理科基础、强化工科优势。在校院两级基础课程平台上,继续凝练专业主干课程,以二级学科口径为主,按照专业内核要求,精炼教学内容,追踪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反映学校、学科的特色,形成竞争优势;注重构建本、硕共享课程,注重使用最新技术处理实际热点问题。

三、加强管理,健全机制,推进多元化培养方案探索与实施工作

1.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校、院二级领导,确保工作顺利进行。为保证“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培养方案修订”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工作部署及工作保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各学院成立培养方案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专业培养方案实施和日常工作。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各培养环节进行指导与评估。

2.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广泛开展专业建设大讨论,召开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目标,落实工作任务。

3.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协作,进行联合培养。由分管教学副校长、各学院院长、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校企协作组,负责校企工作协调,校企联合制订培养方案,审定工程实践实施方案,企业课程引进,校企课程共建组织实施等工作。

4.根据学校制订的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开展调研工作。全面了解国内外相关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同类院校相同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等情况,明确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调研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意见,科学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注释]

①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7.

②屈波,劉拓.高水平特色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多元化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58.

③韩高军.行业划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0(2):20.

英语教学实践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综合性语言实践

一、高职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改革背景

(一)高职综合英语教学现状

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其改革的方向、目标和途径已经非常明确,即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关键,加快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英语专业教育也应定位于职业英语(EOP)的范畴,遵循“打好基础,强化能力,立足实用”的原则,将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入到大量的实践应用中去。

目前。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综合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有了很大变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式、翻译式教学正在慢慢淡化,“教师讲破嘴,学生写烂笔”的教学场景已经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并有效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目前的高职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教材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使用的教材虽然涉及到听、说、读、写、译的各个层面。但就篇幅而言,“读”仍然占据绝对比重,因此很难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2、受制于传统教学模式。尽管目前的综合英语教学力求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整个教学仍然拘泥于词汇、语法、课文翻译的“老三段”模式。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过多地围绕语言点展开。忽视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及未来职业所可能涉及的语言环境。学习语言刻板有余,灵活应用仍显不足。

3、学生学习知识来源少。学习主动性不强。近年来学生综合素质日益提高,但在综合英语学习上仍然缺乏主动性,不会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去查找、建构知识。大部分的知识来自于课本和教师的课堂讲授,使得学生知识相对贫乏,打击了学生综合应用英语各项技能的信心和兴趣。

(二)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对于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

在“高职毕业生英语使用情况调查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所作的针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62%的受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看重英语水平。他们使用英语的主要业务情境涉及文件处理(如邮件往来、资料翻译等)、外贸业务洽谈、外事接待、陪同口译、英语导游等,其能力要求全面覆盖听、说、读、写、译。谈到在校时英语教学对目前工作的影响时,受调查者55%报告在校学习中所掌握的语言交际技能对其工作帮助最大,36%认为“在校所学专业词汇对工作最没有帮助”,并认为“在工作中更容易获得和积累专业词汇和交际技巧”。

由此可见,作为高职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核心课程的综合英语,在实际教学中,更应该跳出原来的“老三段”模式,把教学重点从词汇、语言点的教学转化为综合能力应用实践的语言教学,培养学生在应用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能力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语言交际技能。

二、探索实践高职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改革

(一)改革措施

结合上述分析。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设置了专门针对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的网络课程配套软件,结合该项软件的内容和特点,我们对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做出了如下调整:

首先,将综合英语原本的课堂面授模式改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模式,结合网络课程配套软件里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学习训练功能,有目的、有任务地指导学生对教材基础内容进行自学。其次,课堂面授内容调整为各种类型的活动用以检查自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听说、应用写作和句型、篇章翻译的学习和应用。此外,学生根据课堂面授内容及个人情况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学习软件拓展学习内容并及时反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约课并分组指导学生,解决各项问题。结合课程配套软件,采取多元化的评测手段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

(二)预期效果

1、个性化的学习。照顾各个层面学生的不同需求。近年来,部分学生报考时只追求专业热门而忽视了自己的专业基础水平;同时,由于各地区中学英语教育发展不平衡,学生的语言应用交际技能参差不齐,课堂教学难以一一顾及。通过此次调整,我们期望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能重点有效地突破自己的薄弱环节;而学有余力的同学则可以结合配套软件提供的各项功能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如此一来。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在自学过程中主动应用自己已有的英语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提高。

2、更为灵活的课堂授课,多元化的实践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由于学生在课余根据教师指导进行自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将从繁琐的语言点和词汇讲解中解放出来,教师能够更为灵活地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和内容。而学生,因为有了之前自学的基础,将在课堂积极主动地实践应用所学知识,将书本上的词汇、句型更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交际技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内容也将拓展课文内容,学生可根据本人情况和小组情况选择相关内容的语言应用场景,更能贴近学生生活及日后的工作应用需要,并能通过学习任务的安排使学生主动去查询学习相关语言交际技能,使任务驱动式教学能够初步在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得以实践:同时,课程配套软件的各项功能还能拓展学生应用英语的空间,与综合英语的面授教学形成良好的互动,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语言的技能。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同时进行自我知识的建构,锻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对于以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继续学习大有裨益。

3、全方位多层面的评测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技能并有效自我定位,使学生能够将语言技能学习的近期目标和就业的远景有效结合,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学生的自信心。全方位多层面的测评方式包括以下几方面:实践技能考核,即结合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心中各项技能练习的数量和质量来评价学生在一个阶段内的实践技能掌握情况。既是对学习的监督。也能让学生通过量化看到自己的进步。点、线、面的评估系统,即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自我评估,同学互评以及教师评估结合,形成点、线,面的评估系统。学生可以对自己准确定位,并能设定实际学习目

标,增强学习目的性。高职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容易忽视或忘记学习的目的,使得学习过程无法有效持续。而语言的学习又必须是一个坚持不断地持续性过程,因此,帮助学生克服此项弱点,将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此外,网络课程配套的引入,也将拓宽学生之间、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帮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活动开展。

三、改革措施试行阶段效果评估

(一)试行班级问卷调查

此次综合英语教学改革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部分班级已经试行2个月(2009年5月2009年6月),涉及教学内容3个单元。为有效评估本阶段试行的效果,我们启动对试行班级问卷调查。经过3天(2009年6月22日-2009年6月24日)的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3份,提供有效问卷的反馈人员包括08级商务英语专业部分学生、07级商务英语专业和应用英语专业部分学生。为确保调查的真实性,避免学生误解问卷问题,此问卷由任课教师组织试行班级分批完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综合英语网络课程配套的各项功能在课外自学中的使用频率都较高,在被调查者中,48.6%的学生经常使用在线练习功能,51.9%的学生经常使用词汇和语言点讲解功能,53%的学生经常使用视听功能,36.6%的学生经常使用对话功能,64.3%的学生对本阶段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持认可态度,92.7%的学生认为在本阶段听力和口语能力获得明显改善。78%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方法营造了更好的实践应用英语的良好氛围。

(二)教师使用心得

笔者参与了此次综合英语教学改革试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在充分了解并应用该项方案后认为:此次试行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广阔的学习和应用语言技能的空间,拓宽了知识面,开始学习构建个人知识库: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班级论坛的交流平台设施便于师生交流,能够使教师更为有效地处理学生学习中所遇的各种困难。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信息,我们可以发现此阶段试行中存在的问题。如较多学生反映:由于电脑操作问题和电脑视听硬件问题,部分功能使用不顺畅,影响学习情绪;新闻视听材料更新不够及时,听力材料层次不够清晰;部分学生习惯笔头学习和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够很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等。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也发现:在缺乏教师监管的情况下,学生容易偷懒,降低学习效率;课后练习的系统评判中存在问题,会出现错判成绩,影响整体评估成绩。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在下一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做出调整。逐步完善综合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综上所述,综合英语应是一门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实践课程,其教学效果对于高职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对此次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试行及其效果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以期为本门课程的教学研究和进一步深入改革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雷兵,王艳,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调查分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2、王琦,王维平,高职综合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7)

3、吴静,高职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2007(5)

4、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李珺,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教学特殊性探讨[J],科技信息外语教学,2007(36)

6、何雪莲,高职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12)

上一篇:智能化数控系统下一篇:包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