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论文范文

2023-03-07

学校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农村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部分上级管理乏力使一些学校教学管理力度弱化、部分教师素养偏低使学校教学管理力度大打折扣、部分家长因素导致学校教学管理受到影响等问题。对此,农村学校务必多管齐下抓管理、与时俱进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文章从明确管理分工责任、完善教学管理规则、抓教学常规关键点、以科研提升教学与管理质量等方面,研究当前农村学校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学管理;农村学校;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是根据长期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教育规律与特点,通过一定的监督与管理策略,面向学校各项教学工作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管理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众多学者从没有停止过探究与尝试变革的脚步,使学校教学取得可喜的变化。目前,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鞭策着学校教学管理者与时俱进,转变管理思想、接纳管理新理念、更新管理方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为培养合格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对教学变革的认识与意义

教学是学校生命线,通过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教学改革:第一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主要特征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第二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主要特征是先学后教、以评促教;第三阶段即21世纪以来,主要特征是变教为学、以学为主。变革体现了由重教轻学转向为学而教,由培养精英转向面向全体,由偏重知识教学转向以能力为重,由单一教法转向与信息技术融合四种形态。变革从“低级”向“高级”递进,学习与成长并存,成为发展主题。在教学改革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若不紧跟时代教改步伐,学校必定缺少生机活力,失去发展良机。

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管理,教师是管理的直接执行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对近900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86% 的被调查教师有轻微的工作倦怠,58.5% 的被调查教师出现了中度工作倦怠,有29%的被调查教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从这一调查结果可知,身心受到极大“损伤”的教师,对工作不容易热情高涨。对此,学校更应抓紧抓实教学管理工作,督促教师安心、规范、深入做好教学工作。

二、部分农村学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1. 部分上级管理乏力,使一些学校教学管理力度弱化

近十年来,国家为了提升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提出与实施了一些有效举措。广东省掀起了三次教育运动,先是“教育创强”,接着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在是创建现代化教育。不可否认,这些运动提高了学校办学硬件水平。不过,三次运动,没有一次是以教学、教学管理为主。在这种大背景下,部分教育管理部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育运动中,学校教学与管理成了偏门。其二,部分县市级教育管理部门倘若没有上级的硬性任务,亦不容易创造性开展喜闻乐见的、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活动,即使是几十年来老生常谈的研讨课、教学质量抽测等常规活动也不能形成常态化。有的学校得到抛砖引“砖”的提示,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变成无教研、教学管理随意化的学校。一些农村学校虽然制定了教学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有的只是紧跟形势写于本子而难以落实在管理过程中:有过程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有教师教研意识薄弱的原因,有教师所学专业与所讲课程不一致的情况。若管理形同虚设,将严重影响学校教学质量。

2. 部分教师素养偏低,使学校教学管理力度大打折扣

一些农村学校教师向城市、市中心学校进军现象已经持续几十年,那些拼命“跳龙门”的老师一般是师范院校毕业的、专业水平较高的年轻有为者。无法“跳龙门”的农村年轻老师现在是少之又少,有的农村学校老师甚至是年老有病的“民转公”者居多,其偏低的专业素养,以及有限的专业化成长,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一些农村教师存在课前没认真备课,而是重复照搬旧教案,甚至上课无教案的现象;一些教师依旧是上世纪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随意评定课堂标准、教师角色定位缺失、以灌输为主,导致学生主动性难以发挥;作业的布置脱离学生课堂实际情况,不能体现因材施教,作业内容单一缺乏延展性,作业批改一成不变缺乏创新性;在教研方面,教师听课走形式,评课只讲好处却只字不提缺陷而缺乏深度反馈;一些农村学校不懂什么是教研,也不组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有的学校教研缺乏内容及主题,甚至校本教研未能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

3. 部分家长因素导致学校教学管理受到影响

城乡学位紧缺,是多年来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究其原因之一,是部分农村家长带着孩子背井离乡来到城市、乡镇谋生所致。城区学位爆满后,跟父母进城的农村孩子不得不挤进城市的农村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读书。这样,部分农村学校挤满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村学生,个别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平时忙于谋生,无法较好地配合学校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工作,使学校教学管理增加难度。同时,一些农村学校学生越来越少,教师也变得越来越少。只有三五个老师的农村学校,连课程都无法妥善安排,教研活动的开展基本无计可施。

三、当前农村学校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针对当前农村学校教学与管理现状,要切实加强农村学校教学管理、多管齐下进行调控,才能改变有教无研的尴尬现状,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日常抓学校教学工作的体会与感悟,可以尝试以下几方面做法,以改变农村学校教学管理现状。

1. 明确管理分工责任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农村学校配备的教师一般不会多,甚至会奇缺,但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要兼顾,务必从校长到教师各人都要明确自己的管理职责。校长要把握好教学工作全局,明确当前教学动态,才能掌控好指挥棒。有的学校只配一名校长(有些学校称校区主任),要当“爹”亦当“娘”,不能紧抓指挥棒而事事亲为,否则教研工作必然难以开展;学校若配有副校长,则要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还要监督、引导教师,才能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环环相扣和落实;有的农村学校只配备一名主任,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必然落在主任身上;普通教师虽然不是学校领导,但要把其当成管理者使用。根据教师特长与兴趣,让其负责相关工作。全体教师都调动起来,才能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活跃校园文化。

2. 完善教学管理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规则是为了防止严重的错误行为而制定的,一旦规则被打破,就必须进行严厉的惩罚”;当然,能依规做好工作,就必须奖励。要根据学校教学与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全面、奖罚分明的规则,使学校教学管理有依有据,又符合教师自身发展需要。这种人性化管理制度的制定,在一定程度能避免教师出现倦怠思想、鞭策教师自主学习、鼓励教师自主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畅通教学管理渠道保驾护航。比如,要按照国家规定制订和执行教学工作计划,对教学各个环节提出量化要求,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各个环节提出质量标准,等等。另外,要根据日常教学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的情况,以及上级出台的管理新要求,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工作,使制度更趋科学性。

3. 抓教学常规关键点

(1)集体备课。备课是教学首要环节。一些农村教师根本不明确备课的精髓,只是凭着感觉、依赖“搬来主义”自主备课,这显然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组织好学校集体备课活动,“麻雀学校”可以组织全校教师集体备课,达到各抒己见、精益求精、共同提高的效果。还可以聘请名家名师讲清讲透备课如何吃透教材,如何分析课程内容确定教学基本主题、内容、重难点等要点;让教师明确不同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有所不同的;让教师谨记通过集体力量解决遇到的教学难题才是高效的,还能启迪智慧、提高专业水平。

(2)上课研讨。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输知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课堂质量成为教师工作的最核心内容,各种形式的研讨课成为学校教学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上课研讨,既能检查课前集体备课质量的高低,还能发现执教者短板,提高参与者教研水平。应当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教学能手和“生手”,开设公开课、研讨课、交流课、比赛课,并组织科组教师甚至全体教师,还可以聘请校外名师、教育局教研员、教育专家一起研讨:反思课堂设计、交流执教者教学流程得失、商讨课堂设计的调整和修改、与名师课堂对比寻求设计亮点等等。在研讨活动中集思广益,见仁见智,能实现在学习中研讨、在研讨中学习的目的。以研讨活动为契机,鼓励老师针对教学优缺点、研讨感悟、课堂某个镜头等进行反思,利用思辨的逻辑思维对教学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探索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把反思形成文字,可以参加各级教学论文评比,可以投向刊物发表,还能进一步加深研讨印象和展示学校教学管理成果。

(3)常规检查。对教师备课、作业布置和批改、各种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等常规工作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能检测老师工作质量、督促老师做好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质量的保证。检查人员可以是学校领导,也可以是老师,让老师明确:坚持不懈抓常规检查,是管理的需要,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4. 以科研提升教学与管理质量

以科研为手段,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管理的趋势。首先,要更新教师教育理念。要想更新教育理念,可以聘请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把脉教学、指导教学,也可以带领教师走出校门求经探宝,还可以鼓励教师关注和学习专业杂志及专业书籍,汲取教改前沿地区和个人的先进理念。第二,探索新团队合作。“没有什么力量比团队的力量大。个人再完美,也只是一滴水,而一个高效的团队就是大海。只有融入你的团队中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而你本人也会得到相应的报酬。”麻雀学校一般只有三个至七个老师,教研力量显然是单薄的。因此,可以几所农村学校结成教研联盟,还可以与教研力量雄厚的城区学校结成联盟共同攻克教育难题。这是破解农村学校教研难题的好方法,学校、老师、学生都会获得教研带来的甜头。第三,实施科研兴教策略。科研能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增强教师教研意识。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名师、骨干教师带头,利用农村有限的教育条件和特殊环境,围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开展校本研究,也可以结合个人才干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通过教研,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学校教学的新方法和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的新模式,从根本上改变教而不研的旧貌。

四、结束语

当前,在农村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部分上级管理乏力使一些学校教学管理力度弱化、部分教师素养偏低使学校教学管理力度大打折扣、部分家长因素导致学校教学管理受到影响等问题。因此,学校教学管理者要与时俱进,转变管理思想、接纳管理新理念、更新管理方式,明确管理分工责任,完善教学管理规则,抓教学常规关键点,以科研提升教学管理质量,为培养合格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振宇.农村学校教学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6(03).

[2]吴恒山.教学改革如何深化升级[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03).

[3]赵士兵,杨宏林.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增强教师幸福感[J].教书育人,2016(02).

[4]Annette Breaux,Todd Whitaker.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极具影响力的日常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5]杨建峰.世界上最有趣最有用的心理学定律[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5.

学校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理念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的教学需求,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引起了社会的质疑。对此,中职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对会计教学的需求。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从而引发出改革现行教学模式的紧迫性,最终指出改善现行的教学模式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一、当前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关注不够,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中职会计教学理念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各方面的进步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学理念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环节,不能将会计教学课堂变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平台。学生是中职会计学校的着重点,教学理念必须以学生为教学对象,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当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失去了以学生为“对象”的教学意识,最终导致了学生学习能力的低下、专业能力停留在很低的水平的不良现象的出现。总之,传统的教学理念失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环节离开了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必要建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模糊,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

中职学校传统的会计教学理念没有突出培养目标,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导致毕业生毕业后缺乏工作能力,从而出现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中职学校的教学理念必须遵循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律,通过实践性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自己动手能力,从而能够满足社会对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中职会计教学模式满足了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要的同时就能满足学生自身就业需要,能够给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最终实现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的基本目标。然而,当前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理念缺乏真正的培养目标,仍使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会计教学在社会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式陈旧,课堂效率不高

当前,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理念严重缺乏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教学方式单一,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会计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会计学科本身就具有枯燥乏味的学科特点,如果课堂上再没有教师富含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就难以了解学生的心理,使得会计教学显得更加乏味。课堂上教师缺乏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师没有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这样的授课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等于会计教学的失败。

(四)教学模式落后,理论与实践脱节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最大瓶颈。中职学校在会计教学方面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安排不合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互脱节,影响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因此,中职学校会计教学必须合理压缩部分理论课程,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重视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给社会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五)忽略社会需求,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脱节

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要求与教学理念相脱节。中职学校正确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时时刻刻关注教学的效益,给社会培养出用人单位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当前的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盲目的追求在很短时间内教给学生很多的内容,只是体现教学方式的时间效益,没有重视教学的质量。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效益取决于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学生学到的知识的多少,而不是取决于用最少的时间教出最多的内容。由于中职学校教学理念上对教学质量存在误解,追求给学生教会更多的专业知识,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走出校园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社交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低下,适应不了社会的节奏,很容易被社会上的强者淘汰。我们都知道当前用人单位要的是乐观、有上进心和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的人才,既要重视专业技能,更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中职学校对综合素质培养的认识次于对学历和年龄的高度,这样的培养要求反映了学校会计教学的缺陷,必须改善对学生的培养方式。

二、改革现行教学模式的紧迫性

总而言之,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已经赶不上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学生的变化,基于此,中职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变化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探索出对教学活动有指导意义的教学理念,采取以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合理安排的教学方法,形成现在会计教学所需的教学模式。

(一)教师观念急需更新

教师教学和研究理念相对滞后。目前,中职学校会计教学在教学理念上的认识还不够,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研究相对滞后,造成会计教学研究理念的严重滞后。中职学校会计教师对我国需要的人才要求关注甚少,对我国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缺少足够的关注。

(二)教师教法急需创新

当前中职学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还体现在其教学方法运用效果不明显,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也未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一批懒惰的学生和教师,对教学质量反而起了不好的作用。中职学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运用的不妥当,导致其运用效果不明显,所以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必须提高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

(三)教学内容急需变革

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内容周而复始。上文中对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剖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职学校对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安排存在不合理性,没能够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这种情况根本不符合我国大多数用人单位的实际,没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性教学合理安排好,形成两者关系不协调的局面,严重影响着中职学校的培养质量。

(四)教学模式急需改善

现行会计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中职学校在教学方法的不合理性的根本原因是教学模式中存在严重的不协调,出现了所谓的“三重三轻”的现象。其中“三重”是指重教材内容的课堂讲解、理论知识的关注和专业内容的教学,而“三轻”教学模式是指轻视对实际案例的研究、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这是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重大缺陷,在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方面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中职学校教学模式的改善势在必行。

三、会计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应当考虑的问题

(一)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切入点

为了做好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工作,首先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入手。因为学生年龄小,很难辨别是非,而且正处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期,因此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改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引起校方的关注和重视。比如,教师在选择课堂案例时应考虑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应该注意选择适合学生的案例,在案例研究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

(二)以学生基本能力培养为基础

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中职学校会计教学不能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还要对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基本能力培养提高重视,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毕业生工作后的发展。

(三)以专业理论和技能学习为目标

对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是会计教学的核心。中职学校会计教学必须以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为教学核心,相应的压缩理论知识课堂,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体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应用知识并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案设计宗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改善现行的教学模式的对策

(一)创新教学方法,激活会计课堂

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讲究教学艺术。因为会计本身就是枯燥乏味的一门学科,如果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又乏味又单一的教学方法将会增加课堂枯燥乏味的氛围。因此,会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听懂所讲的内容,让学生对会计学习产生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有所收获。其次,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学艺术,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改变成活跃的课堂,使学生对会计课程增加浓厚的兴趣。最后,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改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弄明白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必须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改变培养目标,注重动手能力训练

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想改善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模式,必须重视在理论课程授课过程中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以专业课程的主导下,使学生自己动手能力得到升华。在学校授课的过程中给学生相应的实习平台,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等实际操作中学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熟悉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基本程序,从而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会计工作岗位的真实氛围。

(三)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就业观念

在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定期的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尤其是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培养更加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和良好的就业观念的培养。中职学校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未来职业方向,自觉地培育对会计专业的兴趣,靠自己的努力,形成自觉学习的积极的学习目标。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良好的就业观念,有助于减少学生毕业前的糊涂行为,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利于学生工作路径的顺利发展。

总而言之,目前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与教师必须认清正确、合理、有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现行的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善。改善现行的教学模式的关键点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实践性教学,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力开展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完善现行的会计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斌才.中职学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2013(29).

[2]牛丽君.对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模式的探讨[J].河南教育(下旬),2011(10).

[3]孙茂东.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立[J].管理观察,2009(17).

[4]王金梅.关于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1(10).

责任编辑 赖俊辰

学校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媒体频繁曝出有关校长在学校管理方面的道德失范,部分教师的师德败坏事件,引发了人们关于师德问题的热议。从“杀无赦校长”到“下跪校长”“带学生开房的校长”,再到体罚学生、有偿家教、向家长学生索要财物的老师,一系列拷问师德的案例也在拷问着现行学校管理实践中的伦理价值观。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将出台教师师德考核评价规定,逐步打破教师铁饭碗,实行五年一注册制度。在全社会都在关注师德建设的今天,关注学校管理者的师德培训理应成为师德建设的新视角。

一、学校管理者与师德培训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的管理干部在入职前大多要经过相应的任职资格培训,有些地方还会开展任职后的岗位培训。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学校管理者通过培训可以了解管理岗位“应知”“应会”的内容,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而有关师德内容的培训一般局限在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和师德先进个人的专题报告等,很少能够引入一些先进的思想理论引发管理者对于管理实践中伦理价值的深层次思考,引起教育者对自身管理实践的反思。

二、师德培训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提出了基本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师德建设问题提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今后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三、学校管理者师德培训的设计及应用

(一)道德领导理论的引介——依靠道德领导力去影响教师

道德领导思想的代表人物托马斯·J·萨乔万尼在《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一书中指出,道德领导是“领导者借助专业的和道德的权威,在帮助教师实现自我管理的同时,将学校从一个组织转变为一个共同体,从而最终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过程”“道德领导是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因此,学校领导者既要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借以影响教职员工对学校的义务与责任,同时还要依靠道德权威的作用对教职员工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从而引领全体成员为建立道德共同体而贡献。

(二)管理伦理案例的反思——探寻学校管理活动的价值取向

教育管理的教育性决定它不可能没有基本的价值立场和道德取向,决定了它不应当蜕变为纯粹的专业技术化和职能化的活动。因此,教育管理的道德价值向度和公共伦理精神不仅应该成为管理者的实践追求,更应该成为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三)反思道德——在反思性实践中完善道德修养

教师的反思道德能够增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促进教师实现生命的价值超越,为教师的行为设定伦理路标。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既要反思教学工作中的言行,又要反思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在反思性实践中完善道德修养。

(四)教育生态的研究——营造和谐道德文化氛围

学校作为一种履行特殊社会功能和文化使命的组织,应以人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教育生态,关注教育全面、均衡、优质、开放、可持续的发展。师德培训,应该引导学校管理者关注教育生态的研究,关注教育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应尝试进行教育生态的研究特别是学校内的教育生态研究,尊重师生的人格,注重师生的发展需求,充分挖掘师生潜能,维护其尊严,以教育生态的和谐为目标,在师生、生生、师师以及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中建立起共生共存的联系,有助于学校管理者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构建起伦理共同体。

学校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手段、课程设置、实习行业和教学过程及评价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查找主要问题,以便促进中职会计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主要问题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6.085

中职教育的定位是帮助学生学一门专业技术,以便谋取人生出路。但是众所周知,当前中职毕业生在职场上普遍表现不佳,广为世人所诟病。河南省某省直中职学校招生就业办对近十年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就会计专业来说,学生大都反映:“学习会计专业很美,就业不对口感觉很差”,“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工作中没有多少用”等等。究其原因,中职学校会计毕业生没有足够的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社会需求正在倒逼中职学校转换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 当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育现状

中职学校的专业通常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来开设的,专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是基于初中毕业生或具有相当学历的学生。由于近几年高校急速扩招、高中容易考入的连锁反应,导致中职学校招生严重缺额。根据教育制度的改革精神,公办中职学校除了财政教育经费没有别的收入来源,而财政经费又与在校生数量挂钩。他们对于财务会计知之甚少,更没有什么财商。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针对生源情况,有必要探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

2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培养目标不准确,教学理念陈旧

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目标。2015年3月3日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的《一图看懂全国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如图1。

图1显示,中职生在第三产业就业高达54.17%,在第二产业就业为33.38%。这表明,从就业的角度看,无论是岗位数量还是吸引力,第三产业都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当前第三产业主要有哪种类型的单位,或者是什么行业的企业?所需要的财务人员,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才?具体的能力标准是什么?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职教育,具体体现在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上与高校、高职的差别在哪里?实际工作中,许多中职学校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也就不可能将教学和企业等有关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有机结合。

2.2 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中职教育的软肋

由于师资不足,我国的教育采用插秧式教学形式,学生排排坐,教师是教学主体,控制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知识——学生,课堂上学生填鸭式被动地接受知识,常常昏昏欲睡,对晦涩的内容难以理解和接受,导致学习兴趣下降。这种教学方法成为社会评价效果不高的根由。中职学校很难招聘到工作经验和学历都达标的双师型会计教师。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即使一部分教师取得了会计证,因为没有在企业实际工作过,欠缺操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会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完整地传授给学生。有些中职学校甚至没有设置专职的会计实习指导老师,而是由相应的理论课老师临时充当。实践技能缺失的教育手段,成为中职教育的软肋。

2.3 课程设置不适当,脱离专业实际需求

中职学校教学安排通常是“2+1”模式,即前两年在校学习和第三年顶岗实习。在两年会计专业学习中,教育部对中职课程划分为两大部分:公共基础文化课和专业课,课时数量总要求为1∶1。中职学校课时安排的理念设定:一是当前中职生基础知识较差,可能学不会专业课,不得已;二是大多数学生在中职教育结束后希望升入高一学府去提高,需要基础知识储备。两种原因迫使文化基础课安排较多,由于在校上课总时间较短,总课时量有限,专业课没有太多课时可以安排。需要学习的专业课只能挑选几门:会计基础、成本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基本技能和出纳会计等。

从课时安排上看,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明显不适当。第一,公共基础课不等同于素质课。公共基础课成绩再好也不一定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恰恰是当前中职生被吐槽最多的方面。第二,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课时比例不合适。专业课是其学习背景里没有过的课程,不会有挫败感,会计专业课在学习过程中,对公共基础课知识量要求不高,并且动手技能部分较多。第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合培养目标。在大中工业企业里,成本核算及核算质量很关键,但在中小型第三产业里,经营业务量少,成本核算简单,更偏重于财务管理。况且成本会计课程复杂,学习起来很枯燥,对于不多爱学习的中职生来说,学习成本会计是个挑战。第四,课程计划中缺乏体现培养管理思想的课程。课程安排主要集中于会计基础中的核算能力,而对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管理类课程几乎没有涉猎。这样的课程安排,不仅使得学生缺乏整体财务管理理念,也削弱了会计岗位的分析、监督经营活动功能,难以完成高质量的会计工作,甚至会出于不良动机而有意误判,走上犯法的道路。

专业课总课时量不足,安排学生实习的课时更少。以某省直中职学校为例,在学校学习的两年期间,会计专业仿真模拟实习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除去节假日,真正实习时间屈指可数,而且集中安排在学生准备离校之前。一面满心憧憬着即将顶岗实习,一面做着离校准备,人心惶惶,难以静心实习。只有理论课的单一教学环节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导致会计专业学生在面临择业时,感到好像都听说过,但实际操作却又不知如何下手,似懂非懂。给学生造成所学知识无用或者学不到实际需要的知识,进而促使其推论出中职教育无用等后续恶劣影响。

2.4 模拟实习行业单一,培养目标与需求错位

历史原因,中职学校选用的教材大多选用以工业企业为主、商业企业为辅的教学内容。根据以上分析,中职生就业主要在第三产业现状,应该根据不同培养目标,选择难度较低、适用性强教材学习,并开展针对性强的专业实训,使学生在就业单位比较轻松的完成自己熟悉的工作,增强岗位的稳定性。其中选择全面、真实的实训资料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反复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尤为重要。

2.5 教学过程虚幻,教学效果难免空谈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当前的中职课堂上能完整听完一节课不玩一次手机的学生已经很少,尽管学校出台有关学生上课玩手机时老师不处理的处罚规定,但是接二连三的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老师挨学生打的事件以及事后家长护短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使老师在管理学生维持课堂纪律时如履薄冰。挖空心思为学生量身定制的课程,没有或很少学生听讲。时间久了,老师认真备课和上课的积极性就会消磨殆尽。

很多中职学校在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时推行平时表现+期末考试(3∶7或4∶6)的评价方式,但多种原因造成的中职生上课在玩、考试靠抄蒙混过关的现象很普遍。如上所述,老师为了教学考核过关,对学生平时表现的成绩也仅仅是落实在学生是否能正常出勤的层面;真正用来检查学生理解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方式——依然沿用传统的期末考试的测试模式,培养出了一批批“高分低能”或者甚至是“低分低能”的非实用型“人才”。这样糊弄式的培养过程,难免落入教学评价“很高”实际效果很差的陷阱。

参考文献

[1]褚文香.中职学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赤子:上中旬,2014,(13):103.

[2]黃睿.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导向探究——基于会计专业就业现状和课程优化[J].当代职业教育,2013,(10):17-21.

[3]沈楠.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究[J].价值工程,2013,(23):271-272.

学校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前,我国多地开展了“社区学校共建”活动,以期建立起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达到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我国“社区学校共建”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社区学校共建”认识不足,学校中心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双方资源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开放的内容和形式单一;学校系统相对封闭,社区难以参与学校的运行。针对以上问题,将“社会即学校”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共建活动,明确“社校”合作关系;要加大学校资源开放力度,挖掘社区特色资源;要鼓励社区参与学校运行。

关键词:社会即学校;社区学校共建;启示

学校和社区有着许多联系和共同的利益需求,两者的沟通与结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多地开展了“社区学校共建”活动,这正是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学校向社区开放资源,社区为学校提供发展动力,学校与社区互相沟通、双向参与,使社区在推进自身的发展与居民终身学习的需求上赢得了学校的支持与参与,同时又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与合作。然而,在二者的沟通合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对“社会即学校”思想进行解读,从而对“社区学校共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改进思路。

一、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内涵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社会即学校”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即以社会为学校。陶行知把没有生活的教育、学校和书本称为“死教育”“死学校”和“死书本”,他认为学校里面的东西太旧太少,学校是一只“鸟笼”,学生是笼中“鸟”。因此,需要彻底跨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鸿沟”,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沟通结合,把“鸟儿”放飞到天空中自由翱翔,这样才能成为适应自然、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并对社会有用的公民。

另外,“课堂既不许生活进去,又收不下广大的大众……那么,我们只好承认社会是我们唯一的学校了。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在“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的认识下,陶行知鼓励群众在社会中学习,向社会学习。

(二)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即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不仅要“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而且要“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陶行知主张对传统学校进行改造,要根据社会发展之所需,动员社会广大群众,在社会中创办新型学校,将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他强调:“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这种学校与社会的互相渗透,就是“自然而然地运用社会的力量,以济社会的需求”。

“社会即学校”延伸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批判了传统学校与社会脱节、教育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将社会作为学校,从而使教育的内容、方法、工具和环境大大增加,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能力。另外,“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于门外的广大劳苦大众受到教育,体现了普及群众教育的思想。我国日益兴起的“社区学校共建”活动正体现了“社会即学校”这一思想。但是随着共建的开展,也开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二、“社区学校共建”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社区学校共建”认识不足,学校中心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促成学校与社区的共建,加强学校与社区的沟通、认同、合作、互利关系,是终身教育理念在新的时代对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提出的要求。我国的大部分中小学校正在开展社区学校共建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成效仍然较低。大部分中小学校对“社区学校共建”活动缺乏必要的认识,对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意义仍未取得充分的共识。

另外,双方对共建活动的合作关系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学校看来,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机构,是共建活动的主体,社区只是共建活动的补充;在社区看来,教育主要是学校的事情,社区只是协助学校教学。这种学校中心的观念导致学校忽视社区在共建中的作用,社区缺乏对学校出谋划策的主动性,因而,双方支持、参与共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双方资源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开放的内容和形式单一

在社区方面,社区居民多样性的文化生活需求,要求学校对社区开放的资源也是多样的。目前,不少学校对社区进行资源开放,但是大多数学校将开放学校资源当作上级交代的任务来完成,缺乏主动性。而且仅向社区开放教室、运动场和体育馆等一般性设施,对于图书馆和网络资源等知识性资源的开放程度较低。大部分学校对社区的资源开放以硬件资源为主,软资源的开放虽已重视,但实施力度仍然不够。

仅有少数学校会定期为居民提供文化咨询服务和专题讲座,而且开办的各种教育活动也极少邀请居民参加。对于社区居民而言,这些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另外,在共建活动中,学校与社区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对彼此需求的认识,使得学校与社区沟通合作的成效较低。

在学校方面,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还需要实践来获得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校社区共建中,社区作为“第二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实践,以社区为背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学校与社区共建合作中,开展的内容主要以德育为主,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的形式也大多沿袭了以前的模式,仍然是在学校的时间由学校负责,在社区的时间由社区负责。学校认为社区不懂教育,组织学生实践的质量不高,社区感觉缺乏组织策划学生活动的理论和经验,二者没有就如何组织学生活动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三)学校系统相对封闭,社区难以参与学校的运行

在以往的教育行政和城市基层管理体系中,学校与社区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其关系的发生来自于一些事务上的必要联系,除此之外,各自是封闭独立的。如今,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与社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开始对社区开放,但大多集中在对学校资源的开放,很少涉及学校的管理、教学与课程开发等方面。

由于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组织性、目的性等特征,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也表现出制度化的特点,加之学校自身以“教育内行人”自居,而社区只能算是“教育外行人”,因此将社区的参与看作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

三、陶行知“社会即学校”对“社区学校共建”活动的启示

(一)正确认识共建活动,明确“社校”合作关系

在“社区学校共建”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共建活动,明确“社校”合作关系。“社会即学校”,就是要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强调社会与学校的天然联系,学校应该是联系社会生活的学校,社会是全民学习的社会。

1.学校方面

首先,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介绍国外经验、举办专家讲座、开展社区教育研讨会等方式来加强校领导对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以及社区与学校互动关系方面知识的学习,使他们正确认识到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关系与意义。

其次,提高教师在社区教育理论方面的认识,挖掘教师在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中的感受,加强其实践方面的反思,从而不断提升教师参与共建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促使其不断探索更有效、更合理的共建方式。

再次,通过学校和社区展开的共建活动,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的社区生活意识,加强学生对社区教育的理解,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区,服务社区。

2.社区方面

应加强居委会干部、社区工作者对社区教育理论的学习,明确教育在社区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进对学校与社区关系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教育意识和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通过加强社校双方对共建活動理论的认识,明确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关系与意义,从而建立起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思想基础,推进社区学校共建活动的良性发展。

(二)加大学校资源开放力度,挖掘社区特色资源

1.建设学校共同体

陶行知强调学校应该成为共同生活的、开放的场所,主张建设学校共同体。在其创办的晓庄学院里,这种学校共同体随处可见。校舍公开,供全体村民使用,村里的信用合作社、农产物展览会、村民武术会、村民结婚的礼堂和赛会的会场,都可以借用学校的校舍场地。晓庄学校对农民开放,不仅方便农民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能够将学校与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的社区学校共建活动中,学校应该加大学校资源的开放力度。除了开放教室、运动场等简单的资源外,还应根据社区居民的多样性需求,在周末、节假日开放多媒体教室、图书馆、体育馆、舞蹈室、礼堂、食堂等资源。这样既能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又能满足社区的多样化需求,使社区与学校关系更加密切。

除了要加大开放学校的硬件资源外,软资源的开放也是不容忽视的。晓庄学校除了对村民开放教舍,还经常组织师生走进农村,帮助农民干农活,给农民解决生活问题,实现了近代知识分子与农民的亲密交流。在社区学校共建中,学校应定期派遣学校优秀教师走进社区,为社区举行各种文化、科技、健康、法制等带有本土特色的专题讲座,并开展各种咨询服务。

2.挖掘社区资源

在学校向社区开放资源的同时,社区也应给学生提供实践的环境。陶行知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就是读书写字、坐而论道、教学分家,这是死的教育。为实现真正的教育,必须做到“社会即学校”,打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融入社会,接触生活,让学生手脑并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真知。

社区应定期与学校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精心挖掘本土特色资源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本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等,丰富学生知识,增进学生对当地历史与文化的了解;带领学生走访本地企业、银行、诊所、餐馆、商场、农场等场所,提高他们对日常生活活动的运作与形式的认识,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社会和生活,这既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又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鼓励社区参与学校运行

1.参与学校教学

“社会即学校”是对“学校”这一概念的扩展与延伸,扩大了学校教育的范围,将学校与社会、自然有益结合,变一切地方为学习之场所,将所有人看作是可向之学习的人。陶行知认为,农民、木匠、裁缝、蚕妇等七十二行之人都可作为老师教我们以知识,授我们以技能。

如今,社区内有着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劳模、优秀离退休干部或知识经验丰富的人群,鼓励他们担任学校的部分教学工作,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邀请他们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特色历史文化和生活资源充实课程内容,弥补学校课程的不足。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当地历史文化与社会实际的了解,而且能增加学生的归属感与荣誉感,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感。

2.参与学校管理

陶行知认为,“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主张开门办学,这意味着学校必须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陶行知乐于接受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工作的批评与建议,重视他们对学校教学与管理的监督与反馈。在“社区学校共建”活动中,学校也应鼓励社区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应该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将部分学校管理自主权下放到社区,成立家长委员会,由家长代表组成,共同商讨学校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改善学校工作出谋划策。同时,建立学校董事会,由社区干部、学校校长、离退休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组成,选举有威望的人士担任董事长,形成学校与社区联系的桥梁,并且对外宣传学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对外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支持,解决办学的实际困难。这些机构的设立,有助于加快实现学校对社区开放教育决策的进程,做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晶晶.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08):149-151.

[2]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2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11.

[3]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47.

[4] 符登霞.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9.

[5]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670.

(责任编辑:赵静)

上一篇:学科教学论文下一篇:理想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