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模式论文范文

2023-03-04

教育模式论文范文第1篇

一、新冠肺炎(COVID-19)对教育的逆袭影响

2019年年底COVID-19爆发,疫情散布如洪水猛兽般的狂袭中国乃至全球各地区,造成经济乃至生活中各层面的影响,教育领域亦然。为了防止疫情蔓延,封城、停止旅游等政策规定不断出台,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教育部门先以延后一周开学应变,一周后,内地、香港和澳门教育部门要求所有学校停课不停学以避免疫情雪上加霜,台湾地区则以延后开学、延后暑期继续传统教育模式,对COVID-19事件的应对确实反映了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教育思维与行动模式的不同。停课不停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采用在线课程机制,突如其来的疫情爆发与教育政策讓许多教师和学生措手不及。突然间,无论师生是否准备好在线学习,教育领域全面实行停课不停学的教育措施产生了不同层面的影响,导致在线教育发生了基础上的变化而形成教育突变(Brown, 1993)1。台湾地区虽然持续采用传统面对面教学,却也发生了疫情严重的个案学校必须停课,形成不同学校教与学不同调的问题。面对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实施,同时同地的教、学和评估在疫情爆发的停课期间无法适用,此教育模型的第一途径骤然失效;MOOCs虽然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逐渐发展成熟,但师生间的异时异地的教与学无法实时互动,其教育效果仍然属于传统教育的补充性途径,亦无法成为疫情爆发期间的第二教育途径;于是停课不停学的各教育单位普遍采取同时异地的远程上课教育模式,俨然成了疫情爆发下的主流的第三途径教育模式。虽然此途径在刚实行时问题丛生,却也在逐渐改善,但此时,值得探究的议题是,这第三途径教育模型不会因为疫情结束而骤然消失,因为在此疫情推波助澜下已导致量变趋动质变的结构性变革,供应技术大幅提升呼应需求大量增加,使原本的教育途径再增第三途径,正如奥运场馆在赛事结束后的再生与利用般(朱杰,2009),教育途径的多元管道再添新军。

在始料未及的疫情影响与停课不停学的政策下,因应教育需求但在线教育系统尚未完善的情形,教与学的活动需要采用混合媒体平台,应用各平台中原有的教育、会议和社交媒体功能,才能将知识信息从教育者传达至学习者,完成原来的知识转换过程(Van Bommel等,2020)2。例如,老师会要求学生使用Microsoft Teams的会议软件进行课程,雨课堂进行课堂内作业练习与学生互动,Moodle进行论坛讨论以及Google Forms进行测验评估。问题在于,教与学的知识转化过程中会因为信息管道的不一致而导致信息漏损,亦即信息熵的增加导致教育系统混乱程度增加而致学习效果折损。因此,本研究以信息熵模型进行教学系统分析,观察在COVID-19疫情发生后,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在传统实时实地教育和MOOCs系统之外可能发生的第三种教育途径的演化突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模式。

二、教育的演化与突变

教育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不断演化(Baker, 2014)3。传统教育采用同时同地上课,具有实体疆域与实际的教育设备,学校像一个城堡让知识供给者与学习需求者彼此交换资源各取所需,此教育途径下,各学校壁垒分明,得以各自为政。然而,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使得不同社会阶层享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名校资源充足,富者易于享受学习资源,而贫者要突破障碍的资源分配不均(彭耀平等, 2018)4。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发展,MOOCs于19世纪末发轫(Kalman, 2014)5,学校的课程开始突破传统疆域向外传播,学校课程面对公众通过网络免费开放,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途径。MOOCs和大学传统教育在教育成本、教学资源、个性化学习、互动性、学习评估、课程认证、社会效益方面存在诸多差别,各有特点(杨柳,2015)6。MOOCs本着大规模、在线、开放的特征与传统教育开始混合(Sandeen, 2013)7,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混合MOOCs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很大的差异,然而普遍存在的相同的问题是,学者们认为纯粹的在线教育达不到我国传统大学的教育水平,教育实践路径也不符合中华教育的本土化发展(李彩霞等,2015)8。再者,社会阶层的贫富不均与学生受教资源的分布不均依然存在,因为此阶段的MOOCs仍属传统教育的辅助教育途径(Lambert,2020)9。

当我们还在适应MOOCs汇流到传统学习时,COVID-19突然爆发,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在疫情影响下,无论是内地、香港、澳门的全时停课,还是台湾地区的传统教学面对面教学辅以疫情严重学校停课,都强调停课不停学。但并非全部的师生都作好了准备,此期间教与学的问题不断衍生,包括了科技适应、教学素质、学习适应与资源不足,在线课程发生的问题不一而足,例如学生何时上线,学了多少教材,是否只是开着计算机没作学习?有无诚实参与测验?分组讨论有无实质讨论等(Rasheed等,2020)1,这些问题的衍生是因为这波疫情下无法采取其他教育途径而发生的问题,应有一套数字学习教育学论述,并在疫情过后成为有效的第三轨教育途径。

三、以信息熵演译教育模型的演化

因应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教育思维与疫情应变,本研究以信息熵模型分析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教育信息效率,以了解各地教育主管机关的政策考虑、因应措施与实施效率。信息熵模型如下:

其中,H(X)为信息熵,K为常数,n为媒体管道,Si为信息所占份额,Matei和Britt(2017)依信息熵数学模型提出社交媒体结构性不对称的信息效率,并指出,媒体愈多,信息熵愈大,混乱程度愈大,反之,媒体的不对称结构,可让信息混乱程度减少,增加信息效率。信息熵模型可应用于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在COVID-19疫情下的教育情境,在台湾地区教育思维下,即便在疫情期间仍以传统的同时同地面对面教学途径,教育系统效率依信息熵模型计算熵值为0。然因疫情影响,内地、香港和澳门收到停课不停学的政策指引,由于事发突然,只能采用各类社交或会议平台进行在线课程,假设在线课程使用两个社交媒体来分别完成教学口述与课堂互动,例如以微软会议Microsoft Teams为主进行教学,微信雨课堂进行课间作业互动,虽然多媒体的采用为在线课程做出信息传递与知识转换的贡献,但此时各社交媒体为教育信息的传递产生了不确定性,依信息熵模式熵值增加至K。这指出了在线课程在急就章的情形下采用多元的社交媒体加入在线课程,虽然增加教学媒体的多样性以辅助教学,但不确定性也相应增加(Matei和Britt, 2017)2。

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在内地、香港和澳门间各校实施的作法不一,甚至有一个学校,一科课程,因分班由不同老师进行授课,在线课程在无明确的指引下采取了各式不同的社交媒体,则教育系统信息熵将随着更多媒体的应用而增加乱度,带来教学系统更多的不确定性。如果教师所采用的媒体得以随机选取,则媒体被选用的几率相等的状态下,教育系统的信息熵会趋于极大,造成教育系统具有最大的多样性,但亦存在最大的信息不确定。目前,大部分的学校已在教与学的磨合中,由教育机构向学校和师生发出教学指引,以采用合适的主流社交媒体,增加该主流媒体的信息份额,在信息熵值逐渐减少、教育系统混乱程度减少的同时,教学成果也逐步增加效率。

总结而言,依信息熵推论发现,台湾地区实行传统面对面的教育模式系统混乱程度较小,内地、香港和澳门全面停课不停学的同时,异地在线课程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模式确存在着系统混乱程度,而且媒体愈多混乱程度愈大,教育机构若能提出指引,采用主流媒体,辅助相应较少的其他媒体,则可一定程度地减少教育信息系统的混乱程度,提升教学效率。

四、在线教育介入模型

因应前述教育信息熵模式的推论,本研究提出在线教育介入模型,以增益教育第三途径的教育功能与素质保证。效率高的远程教育是学习者能够自我指导,教学互动,拟真环境,提高教育目标和学习成果的教育系统(Abbasi和Kazi,2014)3。本研究依前述教育信息熵模型推论提出在线教育介入模型如图1,模型中第一教育途径为传统教育的强效途径,即传统教育面对面教学,由台湾地区实行,但于内地、香港和澳门因全面停课已然失效,第二途径MOOCs亦因辅助属性无法取代传统教学,效果不彰,第三教育途径的同时异地教学应由教育主管部门依据结构不对称原理,主导教学媒体的选择,选择少数为大部分师生接受的媒体,并以教育训练提升师生应用媒体进行教学活动的科技能力,以降低教育系统的乱度与不确定性,则可使内地、香港和澳门在线教育的突变良性演化成强效的第三教育途径。那么在COVID-19疫情中练兵成就的在线教育可为疫情结束后教育系统再添新军,在此次冲击中需求端师生所练就的教学与学习能力可以持续,供应端所发展的技术与设备可以精进,则此疫情中突变演化的第三教育途径可与传统教学和MOOCs一同成为内地、香港和澳门教育混成模式強效教育系统;台湾地区教育应变措施实行传统教学虽然可维持目前的教育效率,却无法成就第三教育途径的教育系统与师生技能,再者,台湾地区对疫情严重学校采停课不停学的个案学校与师生的受教不公对系统所造成的系统不确定性亦难以衡量。

值得注意是,教育途径选择的最重要考虑,不是科技或媒体的炫技,而是教育途径中的知识转换要能够达成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是对学习者在学习结束时期望知道、理解和能够证明的内容陈述(Kennedy, 2006)1,能够成就学习者变革性的知识、具备同理心的分析、采取积极性的行动(Munroe和Pearson, 2006)2;知识转换过程的学习成果可让学习者在认知范畴、技巧范畴及态度范畴完成整合(Halawi等,2009)3,教育素质(知识转换的学习成果)可在此在线教育介入模型中获得保证。

五、结论与建议

COVID-19疫情的爆发,让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教育途径演化在停课不停学政策下产生不得不然的演化突变与结构改变,传统同时同地的教育途径在内地、香港和澳门地区戛然而止,MOOCs异时异地的课程模式无法完全取代,混合模式亦无法应用;停课不停学政策开始阶段,普遍采用的同时异地远程教学大量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教育活动,然而,并非全部的教育机构与师生均作好了教与学准备,大量的课程需求也让远程技术供应媒体无法负荷,无法连网或断线问题丛生;需求端以离峰使用应变,却又因师生间沟通不佳造成掉课的情形时有所闻,经过数个月的磨合,供应端大幅改善设备、带宽、网速等技术问题,这波疫情期间大量的教学需求与大幅的技术改善造成一个量变带动质变的教育演化形成突变。

虽然目前因资源限制与第三教育途径的学校与师生技术应用技能不足,可采用教育介入模型使用少量主流媒体,并提升师生媒体使用能力,则可逐渐提升教育系统的效率,然而长远大计,乃是设计一个教育专用的第三教育途径媒体平台,不论由政府或商业主导获致信息结构不对称模型的教育成效,均可让同时同地的传统教育、异时异地的MOOCs与同时异地的第三教育途径成为教育管道的多元选项,未来教育的趋势是传统教育、MOOCs和第三教育途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疫情的冲击虽然造成教育系统的初期乱度,但若能将危机化为转机,提升需求端能耐与供应端技术,将可形塑未来的教育系统成为更为有效的知识转换系统,COVID-19疫情逆袭中化危为机的教育机转确实也成就了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在线教育的经验。

(第一作者系该院副教授,第二作者系该院助理教授、通讯作者,第三作者系该院副教授;收稿日期:2020-04-09)

教育模式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创业教育不仅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创新创业时代大学生素质提升的基本要求。从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提出了建立高校“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即高校创业教育应包含创业基础认知、案例解析、创业实训和创业实践四个模块,并分析了这一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创新创业;模块化;教育模式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国际化、多样化趋势,这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而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各高校的一大社会性难题,就业岗位与大学生的供需失衡开始令教育工作者反思高校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不少研究认为,加强创业教育,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拓宽就业渠道的一种有效途径,创业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高校创业教育也是顺应创新创业型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应运而生的。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表1所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收入优势已经显现,这就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态度从观望转为主动尝试。

2012年,教育部正式发文要求各高校将创业基础教育纳入到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足以说明了政府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而高校创业教育的主旨不仅是培养创业者,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学习与训练,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其掌握创业基础知识,并且体验创业过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适应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當前高校创业教育已经从单纯解决就业压力发展为对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教育。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五花八门,因此亟须深入研究现实环境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借助完善的模块化创业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具备将来从事各种职业所需的技能和潜质。

二、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健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例如,美国从基础教育开始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就会聘请当地工商界人士讲授商业基本知识,在中学时就会设置独立的商业课程,向学生介绍比较复杂的财务、市场、供给与需求等知识,到大学阶段除了创业教育课程之外,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开展创业小组活动和创业计划模拟实践等,在授课过程中也是以案例教学为主,让学生充分体验创业过程。据美国教育研究机构统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重高达20%以上,远高于我国目前3.5%的比重。我国创业教育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带动了一波创业高潮,但是对于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社会意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就造成了创业教育的断层现象。

2.创业教育模式不够完善。据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显示,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最重要的几项基本能力为: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时间管理、学习方法、协调安排等能力,而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是通过一两门课程或活动就能解决的。创业教育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创业前、创业中、创业后教育。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在课程安排、创业项目指导、创业实践训练等方面还没有系统规划,各自为政。

3.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有待加强。随着创业教育重要性的凸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投入到创业教育中,相应地组建了教学团队并进行了培训,但是各高校大都依托原有专业的教学条件开展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大多也是从原来的专业教师中转型而来,大部分学校的课程体系限于创业基础、职业规划等。由于创业教育无论从课程体系还是教学模式均与专业课程有很大区别,创业类课程应该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和理论分析,但由于教师受传统授课刚性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讲课习惯,使得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将创业课程学术化,无法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4.配套保障体系不完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很多高校将注意力集中在创业竞赛获奖、创业课程建设等方面,而忽视了创业教育作为通识类课程的普适性,致使创业教育仅局限于少部分学生,如此一来,从短期来看,能收获较多的项目、奖项、成果等,但是长此以往,将损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主要是由于在推进创业教育的同时,相关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社会支持不足。

三、“模块化”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可知,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变革任重而道远。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综合性强和跨学科的特点,与传统专业教育具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传统的平台式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创业教育的内在诉求,需要找到一种立足于专业教育并且同时符合创业教育发展趋势的系统的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了“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希望对当前创业教育改革有所借鉴。

1.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设计。模块化最早应用于工业设计,是一种新型的标准化设计形式,后被应用于管理学以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本文借用模块化的有关定义并结合创业教育的本质,将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的内涵界定为以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各个教育模块为基础,通过建立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模块化的教育模式集成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整合了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是实现立体化、交互式创业教育很好的载体。

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本文设计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如下:该模式应包含四个基本模块,称为“121”模式,其中第一个“1”代表创业基本认知模块,包括创业基础知识、创业要素与环境、创业团队、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资源的整合、相关法律法规、财务等知识和概念的认知;“2”代表创业训练模块,包括案例分析与实训平台子模块。案例子模块包括创业案例的分享与讨论,实训平台子模块包括创业意识(能力)训练、创业实验(实践)训练、创业实务等;第二个“1”代表实践模块,指的是在该课程体系之外,由国家以及各省、市组织的创新、创业比赛和各地以及高校与企业联合举办的创业实践活动等。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如图1所示。

2.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的作用机理。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是根据创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地将创业教育拆解为四个模块,每一个模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半自律子系统,能独立运行并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这四个模块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与其他的模块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完成创业教育所要求的功能,实现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

首先,创业基础认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创业相关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通过设置相关课程让大学生对创业进行感性认识。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创业基础》或《创业管理》等通识类课程,但创业教育绝不是一两门创业课程能实现的,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根据课程性质建设相应的课程群,包括创业基础、财务管理、会计、企业运作与生产经营、经济学、法律等相关课程。

其次,创业训练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案例教学、创业行为训练、团体辅导活动等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营造创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案例解析、实训平台和团体辅导等形式。在这一环节需要提升大学生团队构建能力、机会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当然在这一过程需要辅之以学习与创新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风险决策能力等。这一环节既可以在创业课程中根据不同教学模块的目标和要求设置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也可以在课外针对不同创业大学生团体的基本诉求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再次,实践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依托学校、省市、国家等各个层面提供的创业竞赛和创业实践机会和平台帮助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业是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不能仅停留在精神层面的教育和引导,应该以实践模块作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政府和高校在创业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搭建有效的实践育人载体,包括:(1)各类创业、创新竞赛。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竞赛检验大学生创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创业行为训练的成效,并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2)组建创业社团。高校应充分发挥创业实践基地或孵化中心的职能,积极帮助学生组建创业社团,并聘请专业指导教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以项目为依托帮助学生参加比赛或进行创业实践。(3)创业训练营。组织拥有一定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高年级学生参加,模拟真实公司场景运作,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都由学生自行解决,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4)创业实践基地。高校可以通过与地方政府或企业联合组建创业实践基地,通过让大学生在企业中顶岗实习来增强学生对企业组织行为的认知,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上述三个模块之间要想发挥效用,应采取平衡渐进的立体化运行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注意几个平衡问题:第一,课内与课外的平衡,虽然创业教育十分重视实践能力,但必须遵循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则,注重平衡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内容的衔接和分量的匹配;第二,短期与长期的平衡,当前许多高校采取项目制教学模式,过分看重学生竞赛成绩,这导致学生在近期创业园或各类比赛中成绩突出,但是缺乏长远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创业教育应注重学生短期成绩与长期能力的平衡;第三,创业与专业的平衡,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与专业相结合。纵观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无不是商业与专业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创业企业中发挥优势并找到盈利增长点,在大力提倡创业教育的同时,不能为了强调创业教育而忽视专业教育,在创业教育中更应注重创新性培养。

四、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的运行保障

1.高校服务平台建设。据美国考夫曼创业领导中心的报告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是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美国政府、高校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很多便利。因此,高校首先应从组织机构、制度、机制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搭建平台,提供便利,例如建立灵活的教育体制,为大学生創业提供充裕的实践机会,形成一套“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保障。或者通过与企业界建立广泛的联系,形成创业教育联盟,在大学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和孵化中心,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等方式不断完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2.配套课程群及教材建设。创业教育课程群应更加系统化,涵盖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方方面面,包括新兴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技术竞争优势管理、启动新设企业、成长性企业管理等几十门课程,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群体系,并逐渐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完备的创业教育科研体系。大学生在修读各类课程时可以实行学分制,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和经济实体的作用,解决创业课程群与创业实践的平衡关系,并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教材。

3.创业教育团队建设。鉴于创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高校应重视创业教育团队的建设,可以成立一个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其中专任教师专门负责创业教育管理、课程群建设、创业理论研究等;兼职教师负责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指导、案例分享、实训指导、专题讲座等。所有任课教师都应该有实战经验或创业体验,例如到创业型企业挂职锻炼,或增加投入,鼓励教师亲身体验创业过程和企业运营。

4.分层次开展创业教育。由于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相对较低,绝大部分同学仍会走就业之路。因此,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分层次开展。首先从创业理念下将大学生分为两大类,对于在大学期间无创业意向的大多数同学采用普及式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企业认知;对于在大学期间就有意创业的学生,可以采用专业化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业技能、创业心理、创业实践的培养。

五、结论

当前,国家大力鼓励自主创业,并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培养方案中。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加大创业教育投入,加强创业教育改革。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高校应认清创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构建“模块化”的创业教育模式,不断推进创业教育发展。

教育模式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互联网发展与蜕变中,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也是互联网思维发展的重要成果。互联网+的产生,不仅加快了经济改革步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而且可以有效缓解就业问题,为经济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同时在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要不断探索和分析如何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出更多创业和创业能力较强的人才,满足社会进步要求。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  教育模式建设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有机融合成一体。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探索如何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本文将阐述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现状和建设措施,相关观点仅供参考。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经济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互联网+作为创新创业重要途径,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必不可少的动力[1]。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場所,必须准确评估和预测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做充足的创新创业准备,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一)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随着我国大学生数量增加,高职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这也大大增加了就业风险。而在互联网+视域下积极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发展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有利于和谐共生发展措施的落实。此外,用创业的方式提升互联网+的价值,再用创新创业形成强大的造血功能,在互联网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而且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平等发展的机会。

(二)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大学生经常接触互联网,对网络操作步骤、网络环境非常熟悉。因此,他们是引领时尚潮流的重要力量。许多大学生将互联网视为重要的精神家园,他们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即时性在互联网上娱乐、学习和工作[2]。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明显加快,由于电子商务具有商业模式不断变化、技术持续更新等特点,因此是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选择。从中可以看出,在当前众多领域中,互联网是学生创业的首选,同时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有着显著作用。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片面认知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

我国提倡群众创新创业,然而,大学生仍然无法正确认识互联网+视域下的创新创业,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多大学生误认为互联网创新创业就是做微商,在网上卖产品[3]。一些高职院校认为,互联网+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和业务能力,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不足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基于互联网平台,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发展乏力,存在诸多隐患。例如,在互联网+的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传统上是落后的,教育模式过于单一,教育课程不系统,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较差等,因此无法形成一个具有较强针对性、实践性和高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三)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落地率较低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这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但是实际上创新创业帮扶政策仅仅有一定的指导性,信息渠道不通畅,缺乏合理的实施措施等,这导致大学生面临创业难的问题,这将阻碍一些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不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

四、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特点

(一)教育主体年轻化

现阶段,高职院校主要培养与专业对口的、自主创新创业的学生,从中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较强的指向性。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贴近社会实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更加乐于自主学习和研究创新创业活动,并且这些活动具有明显的特色。随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创新创业过程有效性不断提升,活动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多变[4]。学生作为重要的创新创业群体会利用互联网+来降低创业成本支出,注重在网络模拟环境下积累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活动技能和经验。

(二)教育平台数字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普及范围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更加注重网络化数字平台的应用,并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知识,注重构建学生普遍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首先,互联网+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在直观的环境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序进行。其次,互联网+平台更好地结合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最后,互联网+平台为学生创造了个性化的创新创业空间,促使高职院校围绕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五、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设措施

(一)创造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在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在社会中营造尊重创新、尊重知识的环境。社会全面理解互联网+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社会组织、企业、机构可以通过使用结对帮扶的方式,指导大学生解读政策、创业,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帮扶资金,共同努力推动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的有效开展[5]。受帮扶的大学生要将创新创业成果回馈给社会,树立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好榜样。积极推广互联网创新创业内容,利用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等形式,加大创新成果和创新企业宣传力度,有效结合企业创新成果和企业家优秀事迹,讲述优秀创业故事,从而创设一种尊重知识、人才、劳动的、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阶段创新创业课程

现阶段,为科学实施互联网+视域下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习惯、发展特色等创造有较强针对性的阶段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引导学生形成全面的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全面的课程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保证选取课程内容的科学性,重点关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建设工作,让学生对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内容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让学生正确认知创新创业过程,从根本上改变学生错误的创新创业理念。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优化配置网络教学资源,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网络资源与学生的匹配性,创设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三)建立完整的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要构建顺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保持体系的及时性、科学性、针对性,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6]。增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强化教育部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发展的责任和使命,从而加快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步伐。同时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树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正确观念,在人才计划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安排、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等多个方面有效融入创新创业人才理念,并且将这一理念融入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等实践活动中,积极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制度、评价制度等,以此增强学生与教师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动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7]。此外,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基本类型等,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在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多种类型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加完善的实践平台。

(四)培养大学生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在互联网+视域下的创新创业中,大学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善于创新、积极创新也敢于创新。在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和技术创新大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有较强创造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以社团为单位开展教育讲座、创设沙龙等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作用,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助服务潜力,提高创新创业综合能力[8]。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国家振兴和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是培养大学生素质的中心。对于大学生来讲,要积极学习全新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不断探索和创新,在成长成才中有效贯穿创新创业精神,并不断发扬良好的創新精神。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视域下,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拓展高职院校的办学空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培养大学生的互联网+创新创业能力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为此,高职院校应重视互联网+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婷.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1(2):16-19.

[2]古凌子.探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财经界,2020(5):98.

[3]方燕.“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0(7):36-38+44.

[4]史晓仙.“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风,2020(35):147-148.

[5]王致兰.“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教学模式初探[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20(4):47.

[6]鲁欣.“互联网+5”:打通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模式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20(9):32-36.

[7]周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6):28-30+64.

[8]王佳卉.“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消费电子,2020(3):72+41.

作者简介:

聂宁宇(1982年11月-),男,汉族,湖南永州人,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

教育模式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革,微课程作为先导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呈现出愈演愈烈的特点,这也体现出现代教育适应媒体时代要求的新特点。作为当前媒介生态的鲜明特点,微课程的应用能够推动现代化人才教育理念的形成。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应这一时代需求的专业性英语人才,要求首先应该培养出符合现代化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外语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责任。但是我国目前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多元化、整合化以及融合化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因此进行教学模式的变革工作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以微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提升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方法,希望能够推动英语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微课;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提高措施

随着移动终端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逐步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之中,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实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提升教学环节中的信息化建设力度成为提升学校教学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在众多的教育资源中,“微课程”因为其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其高效性、灵活性、便捷性、互动性强等特点,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对时间、空间的限制,迎合了现代化教学的需求和全民教学的时代要求,必将成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新模式。选择将“微课程”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之中是一项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学习模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补充部分,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推动学习效果的提升,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微课的基本内涵

(一)微课的基本概念

微课又称为微课程或者微型课程,主要的形式是通过视频教学为主要的学习载体,依托PPT作为主要的技术支撑,完善记录围绕某个知识点和教学内容进行简短、完整的教学工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主要针对某一项专门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在相关知识传授的基础之上,辅助性的增加教学设计、练习作业以及专家点评等模块。因此,微课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简单延伸,而是一种新形势下具有完善的开放性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新世纪的十几年发展中,国外学者对于微课程的重视和研究逐步扩大,并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微课程视频,对全球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在国内的相关研究方面,有教育部和教育技术委员会牵头,进行了一系列微课教学研讨工作,推动了我国微课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但是我国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的方向也主要集中在宏观领域,专业性研究仍然呈现出相对匮乏的局面[1]。

(二)微课的基本特点

微课的特点课和精品课程呈现出很大的区别,同时也不同于示范类课程,其具有完善的独立性知识体系,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知识点的讲解工作,使学生能够清晰、透彻的掌握基本知识,完成教学工作的“解惑”目标。

1.通过以视频为载体,构建出多样的资源模式。教师将知识点的讲解录制成微课程视频资料,同时通过相关教学计划设计、多媒体素材辅助、教学反思以及学生的意见反馈等教学模块的应用,构建出独立完善的教学综合系統,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2.课程主题明确,主题短小精悍。在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一般坚持以10分钟左右为最佳时间,因此微课程要求突出教学工作中某个学科的知识点的重点、难点以及注意事项,或者是反映教学环节中的教学主题、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具体情况,强调课程设计具备较强的明确性主题。其主要的用途是在学生的预习和课后复习方面。

3.课程便于获取,方便传播。微课程的设计不是针对某一门综合性课程,而是对有限时间内的某个知识点进行细致的讲解工作,使观看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对视频内容的兴趣,同时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视频资源的优势在于获取和传播途径较为便捷,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形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工作[2]。

二、在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中应用微课程的意义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微课程作为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同时对于现代化高等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作为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更应该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成为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因此构建完善的大学英语微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微课程的应用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人们教育观念、学习模式、阅读方式的改变。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高效、快捷获取知识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也使得知识的内容呈现出泛化和碎片化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型方式逐步兴起,也在逐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教学工作成为现代化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阶段生活中发现,移动网络已经吸引了学生大多数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对于手机、平板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课本,这也是信息化时代学生的总体特征。

这一时期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字化教学模式,他们也更乐于接受选择性更好、操作更便捷、形式更多样、知识性和趣味性一体的新型教育模式。因此如果教育者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呆板单一的教学理念进行英语教学共走,势必会引发教与学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微课程作为“微时代”的产物,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微言大义、鞭辟入里的优势,在学习、阅读、授课方式符合新时代学生的基本需求。

(二)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

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推动教学体制的深层次变革,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也是如此。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碎片化、泛化等新形势要求,导致教师的讲课能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使得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等问题。相反,采用QQ、微信等新媒介形式进行英语文章、视频的教学和传播工作,在学生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因此,课程作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迎合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微课程的应用能够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在大学英语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强调需要进行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评教形式等内容的变革,同样对教师授课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微课程的应用正是基于现代新技术的高效便捷特点,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对基础性知识进行细化的综合,实现丰富教学模式、转变学习方法的形式。在大学英语的信息化建设中,引进微课程模式,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多样化需求,现实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变革[3]。

三、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构建出完善的微课应用模式

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多种作用,在對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学习内容的复习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方面都具备作用。因此,应针对不同的应用模式提出系统的应用方法。

1.应用于课堂辅助阶段。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针对课堂中无法直观呈现的内容进行系统性整合。编辑成符合学生理解的多元化微课程资料进行讲解,保证学生在说、学、读、写、用等多个环节得到训练。微课程能实现同类课程的共享,保证了优质资源的均衡分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自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对视频内容进行微调,不断更新和完善微课程的内容,保证语言运用和时代发展呈现出高度一致。这一过程能够在保证教学活力的同时,构建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2.应用于预习和复习阶段。这一阶段应用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启发性和总结性特点。相对于有限的课时安排,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较重,因此需要针对大多数学生并无预习和复习的习惯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微课程。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将单元相关的预习资料以微课程的方式布置给学生,保证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有全面的认识。同时在课程结束之后,针对学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将重点、难点问题以微课程的形式进行保存和发放,解决学生的问题,极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效率[4]。

(二)微课程制作的注意事项

1.重视突出教学计划重点。由于微课程的特点,要求必须具备切入点精巧、教学计划的特点突出等特点。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避免出现面面俱到的情况,保证教学工作的效果。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保证突出微课程制作的重点。

2.采用多模态制作模式。由于微课程具备较强的时间限制,因此要求教师应尽快切入到主题之中,保证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微课程的内容。要求教师可选择多模态制作方式,保证教学内容和形式具备较强的灵活性[5]。

四、结语

微课程的应用对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要求一线教师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进行完善,积极有效的推行微课程的应用和完善工作。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和建议,为提高我国微课程的应用工作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等.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3]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4]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5]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教育模式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就目前的幼儿教育情况来看,我国的幼儿教育渐渐向全面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根据教育大纲要求,幼儿教育要根据社会的长远发展来开展,因此要求幼儿教育能够促进其全面发展。在一般的幼儿教育机构中进行艺术教育,幼儿通常不能参与到其中,不能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促进幼儿艺术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就要构建起高效的互动教学模式,以此来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教育的兴趣,促使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 艺术教育 互动教学模式

在幼儿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地构建互动教学模式,加强和幼儿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充分发挥幼儿学习艺术的主体性,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艺术的兴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幼儿互动教育模式的含义

所谓幼儿互动教育就是指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更加强调教师与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与沟通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双方的良性互动,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培养起审美观念和一定的情感观念。要想构建互动教学模式,教师就必须在兼顾整体的同时还能关照到个别的学生,全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教学顺利展开。

(二)幼儿互动教育模式的基本特点

1.艺术品与幼儿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艺术作品,如绘画作品、音乐、舞蹈、剪纸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还要引导幼儿和艺术品进行交流,使其能够观察和欣赏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等,和幼儿的内心形成良性的交流。

2.强调幼儿的主体性,加强其自主探究能力。构建互动教学模式就是要使师生之间进行互相交流与沟通。并不局限于幼儿教师单方面地讲授艺术教育知识,还需要幼儿参与其中,并能不断地加强其自主探究能力,发挥其艺术教育主体的作用。

3.教师要及时反馈。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教师要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要及时地制止和纠正幼儿的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思想,使幼儿对一些基本性的原则与观念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形成一定的情感观念。

(三)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在构建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首先,要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即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教学的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要使幼儿能够充分理解艺术教学的内容,并能积极的参与。其次,要坚持民主原则,即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能够一视同仁,并充分挖掘幼儿的优势与特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如何构建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

构建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艺术教育的开展,并能促进幼儿学习艺术的积极性,激发其兴趣。因此,有必要探索构建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应用现代教学工具与教学手段

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工具与教学手段,积极的应用如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来放映和演示图片、视频以及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能够更加直观的刺激幼儿的视听感官,使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不仅可以加深其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幼儿养成观察细节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这对培养幼儿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幼儿可以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互动教学,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设多样的互动形式,调动师生双方参与的积极性

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出多种教学互动形式。例如,表演故事情节、分析案例、共同讨论等形式,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艺术教育互动中。以幼儿园大班的音乐课为例,在大班阶段,幼儿已经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教师就可以把音乐课上要教的内容编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还可以加一些肢体语言和表情,使幼儿能够更好地了解歌曲的内容,记忆起来也会比较容易,还能充分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对艺术教育互动模式的内容的设计

互动教学模式不是只要让幼儿参与活动就可以构建起来的,而且学生的性格、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在艺术教育中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在开展艺术教学互动之前就对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展之前就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艺术教育互动实践活动中,另外,教师还可以适时地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提高互动课堂的质量。

(四)不断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艺术修养

幼儿教师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主导,对幼儿艺术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来说,教师是其启蒙教师,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就要严格规范自己在教学、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幼儿教师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增加其在艺术方面的修养,如加强对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的认识。这样在幼儿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就可以更好的引导幼儿进行交流、沟通与互动,不断提升互动教学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艺术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教育工程,需要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加强对幼儿的艺术教育。教师要构建起互动教学模式,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幼儿对艺术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艺术教育中,并从中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

参考文献:

[1]白红彦.关于幼儿艺术教育的几点探索[J].中小学电教(下),2011(10).

[2]焦梦遥.关于幼儿艺术与审美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家教世界,2014(2).

[3]史蓉.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上),2013(1).

[4]彭裕国.在艺术的天空下成长——论幼儿艺术教育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2(22).

(责编 张景贤)

上一篇:教育类议论文下一篇:教育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