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范文

2023-12-24

教师教学范文第1篇

摘    要: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常规环节,对推进高校教育模式改革,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当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普遍存在评价与现实割裂、过度程序正义等问题,没有体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人本理念及成长性价值,导致评价结果成效矮化、评价指标效度偏低等问题。需要通过革新教学质量评价观念,重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及管理体系,实现科学性评价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高校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引言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加强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效工具,本质是利用考核手段,确定执行标准,进而形成质量底线。但在实践运用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难以获得预期效果。这一问题涉及管理文化、标准认同、动态区分等深层次问题。在2018年举办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扭转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的重要指示。其中传统模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被视为改革的重要目标。有鉴于此,高校应深度挖掘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立足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效率提升,重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及管理体系。

一、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特征与价值

(一)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特征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特征可被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是以目标为导向实施设计。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高校建设目标具有紧密关联性。通常情况下,高校会依据自身的建设需求,以及上级部门对于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设计规划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传统管理理念认为,在规模庞大的组织体系中,基层工作难以与上级指令相对接。若将指令转变为考核目标,便会对基层工作提供有效指引。基于这一认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经成为贯彻上级指令、指导教师工作的有效手段。其二是以绩效为手段落实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独立性较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约束性难以体现。借助绩效手段,符合质量标准的教学工作将得到正面评价及经济鼓励,反之则遭受经济处罚。与绩效手段相对接,质量标准将得到强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权威性更加突出。其三是以制度原则为内核规范考核设计。制度原则将文字规范法制化,凭借该原则,质量标准不仅具有经济约束,还将上升为刚性制度。受此影响,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具有更强的约束性。

(二)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价值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价值可被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确立教学标准。当代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实现标准化管理。工业革命后,产业分工更加精细,社会生产体系的标准逐渐统一。大众教育服务于社会生产,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大众教育体系将社会中的生产标准作为教学标准,并通过等级考试等手段加以强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质量的评估不应以“好”“坏”为依据,而应以对接社会标准为标尺。有鉴于此,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被视为规范教学工作的主要工具。其次是强化管理主体。高校教学的专业性极强,教学工作不易受到监管。这一特征符合教授治学的办学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对于教学标准的认识存在差异。因此,教学工作需要得到监管部门的督导。通常情况下,教务处等教学监管部门是制定、实施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部门,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教务处的监管地位将得到强化。再者,激励教师的学习意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必然会对教师带来心理影响,未达到质量标准的教师会主动开展学习,评价项目也将成为教师的学习标的。

二、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常見问题

(一)评价项目与现实割裂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会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正面作用。但部分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评价项目脱离现实环境等问题。若坚持这一评价体系,将对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例如,部分高校将多媒体教学、学生参与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推出的评价项目涵盖多媒体教学视频、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等。但现实教学环境并不适用于此类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视频为例,教师在制作与使用中必将消耗过多成本,在缺乏学校支持的情况下,多数教师难以长期承受相应成本。这一问题将导致教学视频质量下降,教学目的无从体现。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我国课堂。当前部分先进的教学手段普遍存在耗时长、效果不理想、课堂纪律无从保障等问题。我国高校课堂知识密度较高,若大范围推广此类教学手段必将影响教学输出,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二)过度关注程序正义

程序正义也被称为“看得见的正义”,是指为达成正义的目标而采取的正义流程与手段。这一观念已在我国社会得到普及,并成为法治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环境中,我国社会存在官僚主义等负面文化。若在程序正义中深入官僚主义,则必将导致程序正义的异化。例如,我国部分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行政指令作为设计考核项目的主要依据。在使用中,教学工作的创新、调整均需严格依照评价体系的相关设计作出规划,否则即会触犯程序要求。同时,我国高校规模较大,在日常管理中极易出现突发性事件。在应对此类事件的过程中,教师会向监管部门提出相关申请,以维护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但在工作实践中,程序正义成为推诿责任、漠视现实变化的借口。这些问题将导致教学质量管理日趋僵化,监管条例流于形式。教师的积极性也将受到影响。

(三)缺乏人文关怀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具有刚性要求的制度原则。因此,应采用统一的实施标准,将全体教师纳入考核范畴。但部分高校设计的评价项目过于僵化,对于教师的人文关怀不足。在2018年举办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尊重教师、培养教师的办学原则。这一指示与十六大以来提倡的人本理念一脉相承。人本理念的思想内核,是将人的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并科学看待劳动者能力的极限。但部分高校提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未考虑教师的专长与短板。以至于项目设计过于全面,具有专业特长但短板明显的优质人才将受到影响。例如,部分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提供的教学知识具有前瞻性与实用性。但在质量考核体系中,会对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氛围、考试成绩等要素提出极高要求。该名教师的专业特长无法在质量评价体系中得到凸显。

(四)忽视成长性价值

从本质上讲,教学是一门经验科学。随着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教学能力将逐渐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体现出成长性价值。但我国多数高校并未将相关理念融入质量标准设计。这一问题将对教师队伍建设带来负面影响。首先,青年教师将在这一教学评价体系内受到较大冲击。青年教师刚刚步入教育岗位,工作热情与学习意愿较为强烈。但缺乏成长性考量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使青年教师承受更多压力,付出的努力难以在短期内展现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自信心极易受到打击。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因此教学质量评价应考虑青年教师的心理感受。再者,部分教学质量已经达标的教师,将逐渐丧失学习动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标准。符合该标准的教师将不再受到外界考核,对于教学质量的追求将逐渐衰减。

三、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进策略

(一)评价项目对接现实环境

我国部分高校设计的教学质量评价项目与现实环境脱节。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在设计教学质量评价项目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本校的实际环境,并将教学工作的要点作为考核内容。例如,高校可将教学输出、课堂环境、考试成绩、学生评价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项目。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渠道,因此教学输出应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项目。在具体考核过程中,高校应以教材为依据,综合考虑教师在课堂中的知识供给。其中,多媒体视频应被视为知识传输的工具,而非必要手段。

课堂环境较易观察,并可集中体现知识输出的有效性。教师提供的知识需要传输给学生。课堂是知识传输的介质,因此课堂环境会对教学质量带来影响。同时,良好的课堂环境通常来自学生的自觉维护。课堂环境会体现学生的参与度。考试成绩是展示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尺。虽然部分观点将考试定义为限制知识结构,制约学生全面发展的负面手段。但就整体而言,考试的作用仍旧无可替代。高校仍应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学生的主观评价已经被国外高校引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参考国际经验,我国高校可将学生的诉求作为评判依据。

(二)以终极正义为前提设置程序

当官僚主义渗入程序正义,必将导致监管程序陷入僵化,结果正义无法体现。针对这一问题,我国高校应将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相融合,并将正义视为最终追求。首先,高校应明确何为终极正义。通常情况下,正义被归类为伦理范畴,本质是指符合道德期待的公众评价。由此可见,正义成于众口。针对这一特征,高校应就监管程序与监管结果做出公示。其程序是否正义、结果是否合理将由本校教职员工评判。在这一机制中,以程序正义为借口的官僚主义将被揭示,产生的负面结果应由关联责任人分担。

其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将教师的反向评价作为程序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序正义是来自西方的法学名词。在西方的司法观念中,给予被告人申诉权,是程序正义的必要条件,反之则无法展现程序正义。将这一观念带入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可被视为被监督对象,赋予教师评价程序的权利,是体现程序正义的关键条件。同时,为追求最终正义,高校应将责任与权利相对接,监管与审批相对接。通过这样设计,监管人将对教学质量结果负责,无论采用灵活审批或严格审批,审批结果都将成为问责的依据。

(三)在评价体系中融入人文关怀

校园内理应体现人文关怀,在构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将人文关怀作为基本原则。例如,高校可将教学输出、课堂环境、考试成绩及学生评价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构成。以100分为满分,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可得到公正评价。考虑到教师的专业特长,以及突发性事件的影响,高校应为教师提供补分项目,使人文关怀得以体现。例如,高校可设计道德、科研、劳动这三项加分项,其中每项可获得20分的加分。

教学能力不足,但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可申请科研加分项,其在课堂教学中丢失的分数,可通过实验教学获得弥补。同时,勤于职守并为学生及教职员工长期提供帮助的教师,可申请道德加分。在审批过程中,校党委可联合本院系教师共同为该教师提供评定,使优秀的道德楷模获得鼓励。再有,因家庭事务而缺席考勤的教师,可申请劳动加分。在实施中,该名教师可在下一周期内完成代课、课后辅导等教学任务,并获得加分。总之,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应为教师提供补偿性条款。

(四)以成长视角设计动态评价体系

部分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较为僵化,教师的成长并未获得关注。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制定动态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高校仍可将教学输出、课堂环境、考试成绩及学生评价作为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项目。此类项目的权重将随着教师工龄的增加而减少。例如,工龄不超过十年的教师,仍可接受标准考核并以百分制获得评价。之后,每增长一年工龄,以上四项的标准考核就将缩减2分。以工龄20年的教师为例,标准考核的分数应为80分。

高校应将增加的考核权配置给院系领导。院校领导对于教师的个人情况较为了解,因此可为教师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要求。例如,针对学习意愿不足的教师,院系领导可为其制定学习目标。针对思想建设存在不足的教师,可为其提出该领域的学习目标,实现目标的教师可获得对应分数。综合分析,标准统一的评价机制难以体现教师成长。将成长考核纳入院系领导的管理范畴,可使教师的学习意愿得到督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正面效果将得以体现。

结语

在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工作中,高校应结合现实教学环境,制定符合我国教育体系特色的评价项目,从而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教师的实践工作相对接。同时,高校应以终极正义为诉求,建立监管与审批对接的工作程序,使结果正义成为考核监管人员的主要依据。在校园环境内,高校应将人文关怀融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针对教师的特长与意愿设置补分项目。最后,高校可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相融合。通过增加成长性考核,使教师获得针对性指导,学习意愿将加强。

参考文献:

[1]谢亚骐.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体育舞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17.

[2]郝林青.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中國地质大学,2017.

[3]胡昌送,高月勤,杜瑞军.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80-84.

基金项目:校级中心委托专项科研项目(2019MTYSJ04);安徽省教学研究重大项目(2018jyxm1380);校级质量工程教研项目(2018FXJT02)。

教师教学范文第2篇

摘要:根据俞国良等编修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27个项目测评教学效能感,以280名高校生物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和评估。结果表明,高校生物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随从教时间增长呈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而一般教学效能感呈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与本科学历教师相比,研究生学历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显著升高;与理论课教师相比,实验课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显著降低。

关键词:教学效能感;高校生物教师;高校教师管理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身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和信念,由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共同构成。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事实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仅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绩效密切相关,而且还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撑。本研究针对高校生物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与特点进行调查、测评和统计分析,尝试为高校生物教师的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一、实验方法

以高校在职的生物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选取了8所高校的生物类在校教师,共计280人,施测,并获得有效调查问卷248份,其中有效问卷率为88.6%。通过整理后,被试者的统计学特征详见表1。

在俞国良等人修编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中,所属的27个项目分别包括了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维度。第1~10个项目用于衡量教师一般教学效能感,剩余的第11~27个项目用于衡量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采用Likert 6点计分,个体在每个维度上得分高,代表其效能感越高。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

(一)教龄对教学效能感的影响

受试者按教龄将分成五组,对不同教龄组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进行分析,分别见表2和图1。

图1和表2表明,从一般教学效能感来说,高校生物教师随教龄的增加有较大范围波动。图1所示从教16~20年间一般教学效能感达到峰值,随后又下降到了最低水平;与一般教学效能感表现不同,个人教学效能感随从教时间的增长略有起伏,且整体发展趋势随着教龄的增长而提高。我们又对不同教龄组的教学效能感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16~20年教龄组显著与1~5年教龄组、11~15年教龄组和20年以上教龄组在一般教学效能感维度上差异显著(t检验结果分别为t(104)=2.250,p=0.021;t(58)=1.948,p=0.048;t(90)=2.817,p<0.01)。其他组在一般教学效能感维度上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从个人教学效能感来看,6~10年教龄组显著低于20年以上教龄组(t(116)=-2.461,p=0.35)。从总体教学效能感上来说,各教龄组教师差异均不显著(p>0.05)。

(二)授课性质对高校生物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

依据授课性质对高校生物教师教学效能感进行t检验,结果详见表3。分析结果表明,在个人教学效能感上,理论课教师显著高于实验课教师(p=0.031)。与个人教学效能感不同,授课性质不同并没有引起教师在一般教学效能感和整体教学效能感上的差异(p>0.05)。

(三)学历对高校生物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

使用t检验对不同学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进行分析,检验结果详见表4。结果表明,学历对高校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有显著影响(p=0.003),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一般教学效能感显著高于本科学历的教师。从个人教学效能感来看,学历对高校生物教师效能感没有显著影响(p=0.431)。在总体教学效能感水平上,两者的差异接近统计显著水平(p=0.06)。

三、讨论

(一)高校生物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随从教时间增长的趋势变化

随着从教时间的增加,高校生物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呈现出曲折上升之势。事实上,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来说,不熟悉授课内容和方法,缺乏教学经验积累,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容易遭受更多挫折。随教龄的增长,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日趋完善,教学经验和课堂管理策略也逐渐丰富,从而教学效果逐步提升,教学自信心得到了很大增强,因此教师体会到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也逐渐增强。

从本研究的数据看,高校生物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整体上随教龄的发展呈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俞国良等关于该发展趋势的解释得以验证。俞国良等认为该发展趋势的原因在于:刚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常常认为教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随着教龄的增长,现实的挑战使教师对此观念发生了动摇,并逐步对教育的作用有了更理性的认识。这解释了一般教学效能感出现了随教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高校生物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在16~20年教龄组中达到最高水平。这种现象的原因尚需进一步探讨。

(二)学历和授课性质对高校生物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授课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高校生物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表3表明实验课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水平显著低于理论课教师,实验课教师在个人教学效能感和整体教学效能感的实际数据也略低于理论课教师,尽管统计结果差异不显著。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大学生不太重视实验课,对实验课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从而导致实验课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反馈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验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所挫伤,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实验课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在当前高校的发展形势下,学历是影响高校教师评价的重要因素。从本研究的结果不难看出,研究生学历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本科学历教师;而在个人教学效能感和总体教学效能感上,两者差异不大。具有较高学历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比较低学历的教师接受本专业知识教育的能力高,使得其对所教授学科的专业知识理解更深入。特别是经过研究生阶段在教育理念上的熏陶,使得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体验到的教育重要性更深刻。而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对教育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有关,学历并不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学历对高校生物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影响不大,却对一般教学效能感影响较大。

四、建议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对高校生物教师的管理提出以下建议:(1)积极创建有利环境,努力提高高校生物教师的工作积极性;(2)要特别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相关的多方培训,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3)增强对实验课的重视,同时加快对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俞国良,辛涛,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27(2).

[2]王芳,谭顶良.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实证研究及其对教师培训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6,(17).

[3]单玉涛.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4]陈云英,孙绍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1994,(1).

教师教学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内也发生着一次次的碰撞,这使得高校音乐专业教师教学理论和管理的改革成为了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领域。音乐学科的有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鉴赏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丰富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所以高校音乐教育被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全方位的挑战和要求,如何能够更好的结合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特点,改革音乐教师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主旨思想,结合理论与实际,改变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变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浅显化、片段化的教学方式。寻找适合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方法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理论;方法

现阶段我国的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了一定的质的飞越,但是伴随着音乐专业课程理论教学改革的不断的加深和深入,音乐教学上也不断的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音乐教学课程种类过多、教学模式单一僵化、教学内容枯燥、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脱节等。这些问题使得音乐理论教育水平受到了制约,也严重的影响了各个高校的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无法满足高校音乐教学的要求,同时也降低了音乐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质量。改变教师教学理论和方法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一、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音乐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多数高校对于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比较大,而对于音乐教育往往是一个忽略的态度。一方面,学校对于音乐教育方面的投入过少,对于音乐教师的培训不够重视,意识不到音乐学习对于学生综合素养以及审美水平的重要影响;另一个方面,在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下,学生、教师以及学校都忽视了音乐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对于音乐相关课程的排课比例也在逐渐下降。

(二)教学方式过于简单

非音乐类院校当中的音乐专业课程,在授课形式上,一般都是很传统的,传授为主的上课模式,并没有将现代音乐教学适用与教学的方法和音乐课堂当中来,依然是教师为教学主体,唱独角戏,单方面对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课堂参与度低,学生的兴趣就很难被激发,导致课堂氛围沉闷,严重的影响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同时,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以及专业素养等诸多方面都影响着教学质量。

二、创新教师教学理论和方法

(一)创新教学模式

高校音乐教学应该是一项学生与老师双向互动、交流、沟通的科目,教师要通过积极的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参与教学的热情,活跃学生的音乐思维,进入到音乐学习的状态,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换位思考,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需求,从学生的角度设计、组织、设置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可以通过情景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的方式和模式,進一步的使学生切实的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以及音乐作品的内涵,利用多媒体以及互联网+等技术平台,增加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革新教学理念

在音乐专业教学当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去探索更多、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有重要的影响。高校教师要汲取新的跨国际的音乐理念和技能,吸收国外音乐教育模式的经验和教训,运用到当下的音乐教育当中,完善音乐教育的薄弱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素养。更新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生,对于不同的音乐需求进行考察,通过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的技术能力,为学生提供新颖的、灵动的、丰富的、创新的音乐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健康的身心。

(三)加强情感音乐教学

情感教学是音乐教学手段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准确的把握情感角度,合理的切入音乐教育,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情感理解,将自身的情感与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相结合、融合,得到感情上的共鸣和升华,在情感当中接受音乐教育,掌握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教师设计和设置一个与音乐作品相呼应的情景,或安逸恬静、或激情澎湃亦或是情感细腻,让学生在对应的情景当中,能够体会到更加丰满的音乐作品的情感世界。

(四)创新音乐考核方式

重视音乐能力的考核环节,对于高校音乐教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考核的内容如果片面、单一、陈旧,仅仅是以一首歌曲或者一张试卷就草草了事的话,久而久之学生对于音乐学习就会产生无所谓的态度,这不仅会制约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同时会导致音乐教学走向“死胡同”,偏离教育方针轨道。因此,高校和教师要注重音乐考核环节,创新音乐考核模式,以演代考,同时结合学生的综合水平、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进步水平、天赋能力等多方面情况,协调比例,尊重学生音乐特长的发展规律,全面的、公平的、公开的评定学生的音乐成绩。只有通过这种开放式的考评手段,才能端正学生的学习音乐的态度,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三、结束语

高校音乐专业教师顺应时代发展,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和音乐能力是当下音乐教育模式对高校音乐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音乐教师应当善于教学反思,汲取时代和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自身专业和业务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法和教学技术组织教育活动,使音乐教学成为实现美育教育目标的有效办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水平、鉴赏能力,让学生尽情的感受和领略音乐世界的无穷魅力,让音乐陶冶学生的身心,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邓红,袁艳华.高校音乐专业专科教师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评《音乐教育》[J].新闻与写作,2016(11).

[2]戴思思,范勇冠.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理论与学习方法研究——评《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第二卷)》[J].新闻与写作,2016(11).

[3]王维,孙南航.新媒体视阈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策略研究——评《音乐教学理论新探索及其改革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491(11):105.

教师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认知风格;教师;教学行为

认知风格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信息加工方式,是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会有所偏好地表现出来。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是认知风格类型研究的典型。不同认知风格类型没有优劣之分,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场独立型的人善于知觉分析,知觉稳定,能区分因素与背景,不易受背景影响。场依存型的人较难从复杂的背景中区分因素,知觉易受背景影响,往往从整体上去认识事物。(2)场独立型的人善于从复杂人际关系中理出头绪,不受集体压力的影响,喜欢独立钻研、思考和学习。场依存型的人在集体中能和睦相处,比较随和,决策易受权威影响。(3)场独立型的人偏爱数学和自然科学,希望从事需要理论和分析技能的职业,容易发展独立自主的能力。场依存型的人喜欢社会和人文科学,容易发展社会能力,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上显得特别内行。

一、教师认知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一)影响学生认知内容

一般来讲,男性倾向于场独立型,女性则倾向于场依存型。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以女性为主,女教师的群体优势导致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教师占优势,她们在专业培训时喜欢社科类,甚至一些数学老师也放弃本专业更高层次的学习而报文科。中小学教师对社会科学的趋重,可以为其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会导致任教于自然科学的教师无法从更高的专业水准上去学习和驾驭专业知识,无法胜任本学科教育工作的更高要求,这必将影响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和兴趣。

(二)影响学生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受生理、社会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认知风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不同的教学特色,学生也会形成不同的学习风格。场依存型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的结构严谨,习惯于给学生提供明确具体的指导,善于为学生提供“是”或“否”的问题情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却限制学生独立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思维缺乏深刻性,授课中会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引导学生,忽略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占很大比例,一些实证研究也给予了证实,这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影响师生关系

场依存型的教师情感较为敏感,而同样风格的学生就会公开表示对教师的情感,主动和老师接触,获得老师喜爱。我国中小学场独立型的学生偏少,他们喜欢专研,喜欢“标新立异”,遇到问题爱“打破砂锅问到底”,却不依赖那些场依存型的教师,结果会招来冷遇、惩罚,甚至会进一步沦落成学困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场独立型学生的发展。

二、场独立型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找准教学目标

场独立型教师善于旁征博引,这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但是散乱的知识让学生摸索不到方向,甚至会误导学生。所以,教师在每节课之前需深入透析教材本身,熟读课程标准,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使备课和教学下意识地受其支配,自觉贯彻落实,防止课程散乱无主题。教师还要通读教材或例题,做课后思考及配套练习,参考教参、教学建议,形成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最后,研究学生实际及学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况,确立每堂课的预期目标,做到一切以目标开始,让学生体会到每节课预定目标实现的成就感。

(二)有效传授知识

场独立型教师在授课中易陷入情感,忽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导致教师讲的如痴如醉,学生却没有收获预期的知识和能力。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语言对话、直接接触和实际操作交融中教出有实效的课堂。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是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或在教师指导下,全班学生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演示法和参观法是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教师把实物或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示范性实验;或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觉获得感性熟悉,进而在观察、研究中获得新知识。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法是以实际练习形成技能和技巧的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场所进行实际操作,或到实验室使用设备和材料来控制操作条件,以把握一定的技能和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多种方法的使用,使学生获得直接和间接经验,形成技能行为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和技能的齐步发展。

(三)及时采纳建议

场独立型教师喜欢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合理接受建议的可能性较小。这种固执己见不但会影响教学方法的改进,还会阻止更多建议产生,甚至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和谐。面对别人提出的教改意见,要微笑着诚心接受,并感谢别人对你成长的关怀和帮助。然后分析别人的建议是否合理,如果非常正确,就勇敢承认自己的失误并及时修改,来促进自己教学的成长;如果建议是错误的,或是毫无意义的,就忘记它。最后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改进方法,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尽力避免,并请同事和学生给予教学反馈,尽量避免失误。

三、场依存型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掌握系统知识

场依存型教师能把握总体教学目标,但是会忽视具体细节,或紧跟教学目标而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为保证教学质量,给学生输送广泛知识,发展学生全面素质,教师必须刻苦钻研,力求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做到正确处理教材,准确讲授教材。

(二)形成个性教学风格

场依存型教师善于吸取优秀教师的精华,遵循可行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是高效的、必要的课堂教学。但是,循规蹈矩的教学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所以,场独立型教师一定要加深自身的文化底蕴,形成个性教学风格。第一步,寻找和学习名师的教学风格,如于漪的情感激励法,并结合自身认真思考,消化、吸收适合自己的有益“内核”,实现课堂“自立”。第二步,研究課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增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凸显教学个性特征;勤于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思考教学改革,并把教改计划付诸实施,以检验教改方案的有效性。第三步,结合个性特征,优化组合各个方面的特色,促使系统优化结构的教学风格逐步渗透到教学中;整理教学经验,通过总结归纳、认真筛选、抽象升华,发扬本质的实践经验。使内容处理、方案设计、方法选择和过程组织,都表现出多样性与稳定性、灵活性与独创性的有机统一;潜在心态规范制约着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留下轨迹,教学从“有技巧”走向“无技巧”,形成个性教学风格。

(三)实施多维评价

场依存型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手段单一,成绩评价的选拔功能使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思维发展,但忽略了学生的其他智能,导致一部分成绩弱、品德贤的学生成为学困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所以评价学生对科学概念、技能理解和运用情况,及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清晰表达结论、与同学合作的能力;情感和价值观也是正确评价学生的重要因素,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大胆的想象和创新能力等。这样可以避免成绩评价带来的认知偏差,提升教师心中的好学生比率,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四、教学行为与学生认知风格相匹配

针对学生个别差异,教师需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采用与各自的认知风格相匹配的教学手段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内在潜力,使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一种平衡互补状态。具体关系如表1。

风格很难转变,但教师认清自身认知风格特征后,可以采取有意识的教学匹配,在实践中扬长补短。认知风格不同的学生,有自己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对不同的学习材料是各有所长,但是研究表明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业成绩没有显著差异,教师的教学行为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风格差异,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形成适合自己认知风格的学习策略,补偿和协调认知风格不同带来的差异,在不同的环境中教出最佳业绩。

教师教学范文第5篇

大家下午好!

光阴荏苒,似乎昨天还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似乎还在努力地思考新学期第一节课该怎么上,蓦然回首,我来到农五师小学却已是将近一年。这一年既短暂又漫长,这里边既有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也有自己的艰辛努力。回顾自己走过的教学之路,欢乐与辛酸同行,收获与遗憾同在。在此,我有几点感悟想与大家分享:

一、 把教师视为自己的终生职业

从千湖之省九省通衢的中原腹地来到这戈壁草场之上的边境小城,心里难免会有落差感。同时我选择的“教师”这个职业虽然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事实上选择教师职业就等于选择了“清贫”、“繁忙”与“劳累”。 把教师视为自己的终生职业,要求我们不再把教育仅仅当作一门职业、一个手段、一项工作、一件事情来看待、来处理,而是当作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对待、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教师是一份平静的职业,教师的工作是平平常常的,而我们要做平凡的教师,创不平凡的事业。

二、乐观向上、保持良好心态

好的心态可以让我们心情舒畅;好的心态会能让我们淡然面对一切;好的心态可以让我们笑口常开;好的心态能让我们正视一切困难与挫折,并很好的将其一一打尽;好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每天活在快乐幸福的阳光中。如果你拥有了一个好的心态,那看周围的一切都将会是非常的美妙的,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妙的世界里,你的一切将会更加的灿烂。刚开始遇上学校活动或者其他老师外出培训调课,我们这些带两个班的数学老师有时需要一天上五节甚至六节课,连续一个星期如此,刚开始时,每天下班后我想着第二天还有五六节课,成堆的试卷练习册在等着我,心情真是十分灰暗,但抱怨与忧虑事实上都是无济于事的,我慢慢学会了自我调剂:下班后打打羽毛球,听听音乐,调整身心,积极迎接第二天的工作。

三、平等的关爱、尊重每一个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孩子们在学习成绩、道德品质等方面会存在着不同和差异。作为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待孩子特别是后进的孩子,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多一些关爱。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孩子,去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一味地训斥,刺伤孩子的心。老师要尊重孩子的需要,并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孩子的需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

初登讲台之时,我很是羡慕老教师的威严,也努力在学生面前端着一副严肃的“老学究”架势,试图用严厉的话语,严肃的表情赢得学生的敬畏,却发现孩子们并不买账,也许在他们眼里故作的老成的我甚至有些可笑吧。我本身性格十分活泼开朗,虽然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严肃镇定,却时常被孩子们的童真可爱所感染,不自觉的上扬嘴角。在与孩子们的不断相处中,我渐渐发现,微笑时我说的话比正经严肃时更有力度,孩子们更愿意听。我发现,原来我真的错了,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我们不需要去刻意模仿谁,而是要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我不该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站在讲台上俯视学生的老师,而是要低下身,与他们站在同样的高度上,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与他们对话。我们三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单纯可爱,年轻教师能让他们产生独特的亲切感,因此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这种亲切感,善于引导,培养出自己与孩子们之间特有的默契。

四、不断反思,终身学习

通过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加以改进。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我开始慢慢意识到,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必须做到两点:第一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第二是让学生爱上数学。当然具体细分还可以分为好多方面,但基本可以归为这两方面,作为新老师,我一直在教学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下苦功夫,但不管怎样,必须承认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提高,那么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第二点,而这也正是为大多数老师所熟知却没有或疏于实践的,其实数学老师是最应该做到这点的。数学是“由知至情”的,我们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参考融入语文、科学等其他科目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在“情”的感召下,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数学。通过兴趣的引导而有了一定理

解和感悟,就逐渐能克服困难解决一些问题,然后有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这又促使他们不断寻求更大更多的成就感,这便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能体验感受到数学的功用、奇妙和魅力。比如在本学期学习《年、月、日》和《24小时计时法》等内容时,我从孩子们感兴趣的天文知识入手,带领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情境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五、淡泊名利,乐于奉献

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平凡而又辛劳的职业,默默浇灌着祖国的花朵就注定远离了金钱与名利。在当今的物质社会中,青年教师更应该有一颗淡薄名利的心。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主动承担工作任务,积极进行教学教研活动。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主动去做,这样不但会锻炼自己、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可以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

我们青年教师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较强。我们要积极主动的承担起学校教学工作之外力所能及的任务。比如在学校推广电化教学的过程中,一些老教师对于电脑并不是很精通,我们青年教师一定要主动承担这部分工作内容,或是热情耐心的为他们讲解。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育也是一门艺术,以上是我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总结,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上一篇:旅游专业教学下一篇:教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