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职称论文范文

2023-03-27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园林;休闲建筑

0 引言

园林园艺休闲建筑的设计对丰富园林景观和满足人们休闲娱乐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人们也对城市园林的休闲区域环境绿化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现代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良好的意见建议。

1 关于园林园艺在进行休闲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在规划方面,缺少相应的规划安排。

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园林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工程,也是一个园林建设好坏的重要标志。但是针对目前来说,城市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中都有或多或少地出现格局相对比较混乱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就是由于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现场缺少一定的调查研究,对建筑场所的面积及周边的环境不是很了解,只按照项目单位中的一些的要求及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相应的设计,进一步使建筑物缺少一定的灵动性,另外,设计人员没有对建设现场进行实际考查,在建筑物色彩搭配的过程中无法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建筑物建成后与周边的景色不能够融为一体,进一步给人一种生硬和混乱的视觉效果。

1.2 在建筑搭配方面不合理。

园林园艺休闲建筑的设计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为了提高人们休闲场所的环境,为人们的休闲娱乐寻找一片净土,但是建设的在休闲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主谓之分,但就目前大多数的园林休闲建筑来说,大部分都存在着主谓不明确的问题。有些建筑物的主活动区域空间相对来说是十分有限的,而附属休闲区域的空间却比较大,所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休闲区域出现空闲,但是活动区域却人员瀑满的现象,对空间带来了极大的浪费。

2 关于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的建议

对于一个好的园林园艺细线建筑设计来说,其能够很好的提升整个园林的文化气息,与此同时也能很好的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环境。因此园林建设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进行不断的分析总结,进而使其能够研究出更加适合园林园艺的需要,并且通过对其不断的分析总结,进而研究出了几点园林园艺休闲建筑的方案,其主要是有着以下方面的内容。

2.1 关于园林园艺整体规划设计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很好的带动了园艺园艺的发展,对于一个好的园林园艺来说,能够使人更加感受到自己的气息。同时人们对于休闲场所的环境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在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现代化实行总体发展的趋势进行不断的规划,并且将现代化的信息能夠完美的融合到园林园艺的额见着设计当中。在此之外,在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四周的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调查,同时要根据施工现场的调查结果来对休息那建筑进行初步的设计。在设计完成之后,还要对其进行第二次的深入建筑现场的调查,以此来方便对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着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修正,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保障休闲建筑施工完成之后能够更好的和四周的环境以及建筑物进行完美有效的融合一起,最终给人一种视觉上面的美感。

2.2 在园林园艺设计的过程中要将主谓进行分明?

目前在对园林园艺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现代人们对于园林园艺休闲场所的要求来对其进行设计处理。然而对于人们生活在现代这个社会中,其生活的节奏正在不断地进行加快,同时也经常的会使人们处在一个重压的状态之下。所以,在休闲园林园艺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将轻松愉快的设计理念作为其准则。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针对人们的需要将人流量比较大的场所进行增大,然而对于一些人流量比较小的场所要适当的进行缩小,这样人们的进行休闲的过程中也不会出现拥挤的感觉出现。在此之外,在对园林园艺进行休闲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主要采光以及视觉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使休闲建筑能够更好的给人们一种接近大自然的感觉,同时也能够使其感受到拥抱大自然的完美感觉。?比如在对某市的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其设计人员首先应该要建筑现场进行不断地额考量以及分析,并且要结合建筑工程的现场周围自然景观以及建筑物的特征来对休闲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此同时,在对园林园艺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其设计人员必须要综合的考虑目前人们所面临着的生活压力大等情况,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采用全角度来对采光进行设计,从而使人们不管是在哪个角度上都能够更好的感受到以及充分的接触到阳光,使人们能够置身在大自然当中的一种感觉,并且也能够有效的是人们产生放松的感觉以及舒适人们的心里。

2.3 要丰富园林建筑设计空间层次

要增加设计景深,植物的枝、干、叶交织成网络,可形成一种界面,利用它可以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使园种植物疏密相间、虚实呼应、高下相称,与建筑相互配合,呈现一种和谐美。我国园林崇尚自然,因此,建筑设计可采用自然形式以符合自然的情趣,材料可运用竹、木材、天然石材等。但竹和木材不耐用,天然石材价格昂贵,所以,可运用钢筋混凝土来仿造,以营造自然气氛,即将人工融于。在现代园林中新材料和新技术广泛运用,金属、合金、高分子材料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需要强调材料、质感的对比以及工艺的现代感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将人工与自然相结合,处理得当,便能得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3 总结

在对园林园艺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全面的思想来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与此同时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对人们的感受进行综合的考虑,应该结合现代人们的休闲方式要求进行相应的设计,并且对建筑的融合性进行充分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休闲建筑成为园林园艺建设过程中的主要亮点。

参考文献:

[1]苏雪痕.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2]董晓华.园林规划设计[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刘福智.景园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4]陈海汐,李小俊.浅议现代园林休闲建筑设计[J].中国园艺文摘,2012,10:81-82.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观赏桃;植物空间;体量;尺度;通透度

Key wordsOrnamental peach; Plant space; Volume; Scale; Permeability

在园林中,空间设计与营造是最重要的内容。植物作为园林建设的要素之一,不但能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又能营造丰富多彩的景观,是园林规划设计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观赏桃是蔷薇科李属的落叶小乔木[2],在其多年的栽培应用历史中,长期的生产实践赋予观赏桃极为丰富的观赏性。观赏桃的树形丰富,主要有直枝形、垂枝形、寿星形、帚形,叶色也有绿色和紫色之分。桃的花色较为丰富,以粉色最多,其次为红色或白色及双色品种。这些观赏特性使观赏桃在植物空间景观营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园林中,以观赏桃为主体,巧妙地运用不同枝形、不同体量的观赏桃,通过规划适宜的空间尺度、空间形状、空间通透度及空间实体景观的艺术处理,可以构建出形式多样、色彩丰富的植物空间。其所构成的迷人的植物空间及娇美的外观不仅给人以丰盛的视觉享受和愉悦的空间感受,且能优化环境,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的展露又能使得观赏桃植物空间更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美。笔者以观赏桃为研究对象,从空间的尺度、形状、通透度和空间实体景观艺术处理4个方面探讨观赏桃植物空间营造的方法,以期为其他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参考。

1观赏桃植物空间构成要素

观赏桃空间构成可分为实体要素和空间形态限制要素[3]。实体要素指的是不同品种的桃花。观赏桃的树形丰富,主要有枝条斜出的直枝桃品种群,枝条下垂的垂枝桃品种群,枝节间紧密的寿星桃品种群和枝条直上、分枝角度狭小的帚形桃品种群(图1)。叶色有绿色、紫色及绿叶紫斑等;花色以粉色最多,其次为红色或白色及复色类型,粉、红又有深浅不同的多种变化,杂色也有色斑、条纹之分。

观赏桃空间形态的限定要素表现为基面、竖向分隔面及覆盖面。①基面是空间形态限定的基本要素。在观赏桃植物空间营造中,主要由寿星桃或草坪构成基面。寿星桃以其枝形低矮而作为地被植物应用于园林中。②竖向分隔面为空间形态限定的核心要素,在营造观赏桃植物空间中,可用帚形桃品种群、直枝桃品种群、垂枝桃品种群和寿星桃品种群植物单独使用或相互配合,组成绿篱、绿墙、树群或丛林,形成空间范围明确、空间围合感强烈的的植物空间。③覆盖面是空间形态的限定要素之一,如由高大的直枝桃品种群的树冠形成的顶部覆盖空间。

2观赏桃植物空间营造手法

观赏桃因其丰富的树形、叶色和花色,可作为植物空间构成的独立要素,主要从空间体量与尺度、空间形状与比例、空间通透度、空间实体景观的艺术处理4个方面来分析其空间营造手法[4]。

2.1空间的体量与尺度

植物空间给人的尺度感与人体尺度关系密切,即人主要通过眼睛感知植物和空间的关系。对于观赏桃植物空间而言,空间的尺度一般以人们习惯的室内空间尺寸为参照物,采用室内空间尺寸的8~10倍,即约20 m×20 m比较适合;这个尺度的植物空间可让人产生亲切感。当植物空间比这个尺寸大的时候,运用对比、重复等空间组合方法,合理地把大空间分割成几个尺度宜人、舒适亲切的小空间。

植物空间给人的尺度感还与观赏距离和植物高度比值大小有很大关系。当观赏距离与桃花高度的比值小于1时,植物空间会让人产生封闭、压抑的感觉;当观赏距离与桃花高度的比值约等于1时,人可以看清桃花的细部,感到安定不压抑,空间尺度感比较适合;当观赏距离为桃花高度的2~3倍时,人不仅能完整地看清观赏桃,且能看到周边环境,这时的空间大小尺度最为合适;当观赏距离为桃花高度的4~8倍时,植物空间易给人以空旷感。

对于观赏桃来说,树形较高的帚形桃、直枝形桃的株高一般为4~7 m,以l、2、3作为D/H的常用比例来计算,不同观赏桃植物空间的合适尺度宜控制在(6~20)m×(6~20)m。用帚形桃来营造过渡空间形成夹景效果时,空间最窄处可控制在2~4 m。

2.2空间的形状与比例

最常见的观赏桃植物空间形状为不规则的类矩形平面的长方体,空间长宽高比例不同,形状也有了多种多样的变化。在设计观赏桃植物空间平面形状时,最基本的平面形状为类矩形平面,其长宽以1.618∶1的黄金分割比例为宜,这种比例的观赏桃空间易给人以轻松、舒适的感觉;而细长的空间,即长宽比大于1.618,越长的空间,方向性越明确,越容易引导人们沿着长方向移动。如用帚形桃列植于道路两侧,可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桃花空间景观;弧形、环状的观赏桃空间也可以产生让人沿曲线方向行进的动力。按照观赏桃空间在平面上围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构建出全围合、半围合和焦点型观赏桃植物空间(图2~4)。

2.2.1

全围合的植物空间。全围合的观赏桃植物空间是四周都封闭的植物空间,空间范围完整而明确,向心性、领域感极强。在观赏桃景观区中,如休息区、儿童游乐区等,可以用帚形桃围合成相对封闭的植物空间,以营造出独立有

效的私密空间。

2.2.2

半围合的植物空间。半围合的观赏桃植物空间平面形状可分为U形、L形和平行线形3种类型,这种有开放、有闭合的空间,对着朝向好、有景可观的一面应尽量开放,对着环境不太好的一面,则应当使之围合。①U形植物空间:为三面围合的植物空间,空间范围比较明确,领域感强。三面围合的植物空间形式是最理想的。②L形植物空间:为两面围合的观赏桃空间,可运用各种树形的观赏桃营造出带转角的局部安稳空间。离转角越近,向心性越强;离转角越远,空间的范围感越弱。因L形植物空间具有较强的引导性,观赏视线可被引导到其他区域,以构建出优美的对景景观。③平行线形植物空间:为平行种植的观赏桃构成的植物空间,如用帚形桃组成的绿篱、绿墙或林带等所形成的植物空间。植物空间两端开放,方向性极强,极易形成夹景的景观效果。

44卷27期魏理树观赏桃植物空间营造探析

2.2.3

焦点型植物空间。焦点型观赏桃植物空间是由单株或少量观赏桃点缀形成的空间,是空间中的视觉焦点[5]。空间中观赏桃位置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感差别也很大。当一组观赏桃位于空间的中心时,其空间主导地位明确展现;当观赏桃位于空间的非中心时,只能增强局部的空间感,但减弱了空间的整体感。

2.3空间的通透度

在观赏桃植物空间营造中,不仅要确定观赏桃空间的平面形状,而且要对观赏桃空间立面进行设计,以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观赏桃群落景观。观赏桃空间立面设计主要是合理处理空间的围透关系,以营造出不同通透度的植物空间。

2.3.1影响植物空间通透度的主要因素。

观赏桃植物空间的通透度主要受观赏桃的外形、种植间距、种植方式及时间等影响。

(1)观赏桃的树形、大小对空间通透度的影响。观赏桃的树形是影响空间通透度的基本因素。不同树形的观赏桃植物空间的通透度也不同。如直枝形桃的枝下高较高,枝条分枝角度较大,其所形成的植物空间常具有较强的视线通透度。对帚形桃来说,其枝条分枝点低,分枝角度小,其树冠以垂直面形成围合空间,所形成的植物空间围合感极强,其空间通透度较低。植物空间的通透度也受植物大小的影响,观赏桃植株越小,空间通透度越强,且随着观赏桃的生长,通透度也会发生变化。

(2)观赏桃种植间距对空间通透度的影响。除观赏桃树形、大小外,种植间距也是影响空间通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观赏桃栽植间距越小、栽植密度越大,形成的空间通透度越弱,反之,形成的空间通透度就越强。空间通透度可以参考栽植间距(L)和相邻两株观赏桃的高度和(H1+H2)的比值。以直枝桃为例,其冠高比约3∶2,所以当L=(H1+H2)/3时,树冠完全连续,空间通透性差,L值越小,通透度也越小。

(3)观赏桃的种植形式对空间通透度的影响。观赏桃的种植形式是影响空间通透度的最主要因素。常见的观赏桃种植形式有“直枝形桃+帚形桃+垂枝形桃+寿星形桃”的3层及以上的群落配植;“帚形桃+寿星形桃”、“直枝形桃+寿星形桃”、“垂枝形桃+寿星形桃”等双层种植形式和一种树形的观赏桃组成的单层种植形式。一般而言,层次越简单,空间通透度越强。

(4)观赏桃的季相变化对空间通透度的影响。观赏桃的季相变化十分明显,其空间通透度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天各色娇艳的桃花竞相开放,密布枝头,空间通透度从初花、盛花到晚花呈强-弱-强的抛物线状态。夏季,枝繁叶茂的观赏桃林形成的空间视线严重受阻,空间通透度降至一年最低水平。秋冬季节,观赏桃仅剩下虬劲的枝干,观赏视线再无阻隔,空间一览无余,显得开敞,甚至让人感觉空旷。这一系列色彩与形态的变化构成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动态观赏桃植物景观空间。

2.3.2不同通透程度的空间营造。

合理处理空间的围透关系对营造观赏桃空间的立面景观起关键作用。按照观赏桃空间竖向围合程度不同,可以营造出通透式、半通透式和封闭式3种观赏桃植物空间(图5~7)。

(1)通透式空间。通透式观赏桃植物空间是指没有覆盖面且竖向分隔面的高度比人的视线低的空间。如由低矮的寿星形桃或垂枝形桃构成通透式空间,虽在平面上有所阻碍,但观赏视线完全通透,前方景观一目了然,比较适合举办露天音乐会等群体性活动。

(2)半通透式空间。半通透式观赏桃植物空间的竖向分隔面有高有低、有密有疏,不完全通透。如可用帚形桃或直枝形桃密植阻隔一面或多面视线,有选择地在不同方向设计空间通透度。在园林中,半通透式观赏桃植物空间是使用最多的一种空间类型,常用于观景、游戏等小群体活动。半通透式空间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覆盖空间,主要由高大的直枝形桃形成疏林空间,透过稀少的枝干,远处的景观可以尽收眼底;另一种是半开敞空间,空间部分开敞,部分相对封闭,在需要封闭的一面用帚形桃、垂枝形桃及寿星形桃形成封闭的竖向分隔面,起到障景的效果,而需要观景的另一面则由高大的直枝形桃或低矮的寿星形桃组成,视线通透,可借远处之景。

(3)封闭式空间。封闭式观赏桃植物空间在立面上使空间彻底封闭。按照封闭方向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垂直空间,其竖向分隔面完全封闭,没有覆盖面限制;如以帚形桃为主体构成的垂直空间,其四面封闭,顶面开敞,极易让人产生整齐有序、独守一方的封闭感;另一类为完全封闭空间,不但竖向分隔面完全封闭,而且顶上也受到覆盖面的限制,空间各个方向视线均不通透,隐蔽性极强。封闭式观赏桃植物空间一般用于营造安静的休息空间、植物迷宫及道路两旁的过渡空间等。

2.4空间实体景观艺术处理

观赏桃按照一定的配置围合成不同的空间。空间实体景观主要体现在围合空间的边界及视线焦点的观赏桃景观营造。观赏桃植物造景需要遵循一定的组合规律,巧妙而充分地利用观赏桃的树形、大小和色彩变化等来进行规划设计,以展示出观赏桃的形式美,加以桃花文化的运用,整体上可营造出热烈鲜活、怡然自得的理想生活境界。

观赏桃的体量组合与立面处理的指导思想是遵循多样统一的原则,利用观赏桃树形、体量、色彩的不同,配置出多样的景观。在展示观赏桃景观多样性的同时,形体、色彩之中也要有一定的共性,保持景观各方面的协调一致,以获得统一感。多样统一的观赏桃景观营造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来考虑。

(1)主从与重点。在一个完整统一的观赏桃景观中,各组成部分应当有主次之分。如可把体量较大的帚形桃或色彩较艳的紫叶桃作为主体置于构图中央,把体量较小的寿星形桃或垂枝形桃置于四周两侧,从而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2)对比与协调。通过观赏桃的色彩、树形和体量等的对比,可以营造出画面突出的景观效果,通过类似的花色,相同树形的协调,则可以营造出稳重、和谐的景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观赏桃景观营造中,色彩和形体的对比最为醒目,最具有实践意义。如帚形桃与垂枝形桃的配置就是通过运用树形的对比增强视觉美感,而其花色选择可采用相似颜色的品种,形成对比又协调的和谐画面;以绯桃为主景,以白花山碧桃为背景的配置,可构成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

(3)均衡与稳定。均衡一般可分成对称式均衡与不对称式均衡。①对称式均衡。如列植道路广场两侧或对植建筑入口两边的观赏桃,都是采用对称式配置,整个景观给人以稳重、严谨的均衡感。②不对称均衡。布局形式比较灵活,没有明显的中轴,如在自然式园路两旁,一边种植一两株体量较大的直枝形桃,另一边植以三五株体量较小的垂枝形桃,给人以轻巧活泼的均衡感。

(4)比例与尺度。一组观赏桃景观的整体及每一部分都应根据功能和审美需要设计出合适的比例。其平面的长

宽、立面长高的比例均可按黄金分割比例进行构图设计。各个

组成部分的数量、大小也应按主从设计出合理的比例。只有良好的比例关系,才能形成美的景致。为了保持适宜的比例关系,在观赏桃景观的后期养护管理中,适度的修剪整形十分重要。

(5)韵律与节奏。通过不同树形、色彩或体量的观赏桃有规律的重现或改变,可以营造出富有韵律美的观赏桃景观。如帚形桃等距列植可产生连续韵律美;直枝形桃和寿星形桃相间种植可形成交错韵律美;游步道旁用多种观赏桃相互交织、穿插布置,形成活泼而富有动感的起伏韵律美。

3结语

随着园林的发展,植物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植物空间的营造是植物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观赏桃文化内涵丰富,观赏价值高,是优良的园林植物造景素材,以观赏桃为主题的景观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在应用观赏桃进行植物空间营造时,要掌握观赏桃空间的体量与尺度、形状与比例、空间的围透关系的处理方法,用不同树形、色彩及大小的观赏桃营造变化多端、意味无穷的植物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端杰.植物空间构成与景观设计[J].规划师,2002(5):83-86.

[2] 宋焕之,杨华,于晓南.我国桃花文化及其植物景观配置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2010(6):78-80.

[3] 苏雪痕.植物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4]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 叶敏.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方法初探[D].重庆:西南大学,2010.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和实习

《园林树木学》是园艺、园林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1],课程术语众多、结构机械重复、内容难记易忘,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2,3]。故而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举足轻重。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教师“注入式”地教,学生“机械式”地学的教学模式,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性记忆,对《园林树木学》知识掌握并不牢固,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目前高校课时压缩的情况下,传统的“放羊式”实践教学方法弊端百出,如何解决课时压缩、学生人数多的现实与良好教学效果要求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中亟需探讨的问题。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对园艺专业《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与实践,探讨了如何提高学生对园林树木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即如何解决高等教育新形势下《园林树木学》教学与生产实践之间的矛盾。

一、《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目前本校园艺专业《园林树木学》实验16学时,呈严重不足状态,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为数众多的树木分类学特征、园林应用形式等方面的内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点,传统的“灌输式”、“主讲式”实验教学方式则显得明显不足。而如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学科、属、种的分类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以及园林应用等,就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改革内容。

2.实习教学内容和方法。野外教学实习安排在课程结束后,一般选择附近的林场、保护区等作为实习地点,时间为1周,对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巩固和应用。传统的《园林树木学》实习主要进行亚热带主要树种的识别和分类,简单介绍其园林用途,造成园艺专业同学只知道林业,而对园林应用、树木生态学特性等方面的只是一知半解,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非常有限。而且,实习教学方法多是采用教师带领一群学生在林间小道上采集讲解,然后将标本带回住所编号挂牌,学生可随时览阅。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掌握200—300种树木的识别特征,而学生则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通过实习考试,因而一旦实习结束,可能也就会导致学生忘记一大半学习过的知识,教学效果较差。

3.课外自主学习内容和方法。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进行理论教授和实验实习教授,最后就是评定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在课外主观能动性。如何规定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内容,用何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习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外学习环节中作用巨大。

4.实践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传统的实践环节考核方式均采用“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等,教师根据报告的优劣进行评分,然而这些报告千篇一律,可能导致教师无法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对树木的掌握程度,弊端较多。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对树木的兴趣,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笔者就能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帮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科、属、种的分类特征、生态学特征以及园林用途等方面的内容,在实验、实习、实践、课外自主学习以及成绩评定各个环节不断展开了改革探索与实践,现总结如下。

1.实验环节。根据亚热带树木分布特点制定实验教学计划,编制《园林树木学》实验指导书,实验设置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验证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相结合。在实验的安排上,考虑树木开花结果时间、季节、和临时天气情况等因素机动性调整。同时,每节实验课均由教师提出主题性问题,让学生自行进行观察并总结,教师实时辅导,增加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变被动为主动。

2.实习环节。制定实习教学计划,编制《园林树木学》实习指导书,实习地点的选择应考虑树种集中的区域,同时考虑原生生境下树木和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对照。实习方式采用与《植物病理学》、《植物昆虫学》、《土壤学》等课程相结合的综合性、技能实习,教师指导或自行选择实习课题,分组(5人一组)确定调查区域进行,树木学的研究生介入每组进行调查,由学生自主完成课题,教师实时进行指导和答疑讨论。

3.课外自主学习环节。在理论课上课1周后,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拟课题,以课程论文的方式开展,对校区或附近城区、公园等地方的园林树种进行调查分类、鉴定、园林应用等,并且对其园林树木配置进行合理的评价。3—5人一组进行完成,课题中分工明确,将研究成果按照期刊发表论文格式写成研究论文,并制作PPT在課堂上进行讲解和答疑。

4.考核方式。实验环节有“到课情况、课堂纪律、实验报告、树种的识别能力、实验中的创新能力”等方面组成,满分100分,其中到课情况10分,随机抽查5次,每次2分;课堂纪律10分,教师随机10次检查,纪律不好扣1分;实验报告30分,字迹和图画工整、完整、语言表达清楚,专业术语用词得当满分,依次进行扣分处理;树种识别能力30分,采用考试方式,教师组织采集多种树木标本,逐个同学进行辨认,每个同学考20种树种,每种1分;实验中的创新能力20分,根据实际情况打分。

实验环节有“到课情况、课堂纪律、实验报告、树种的识别能力、实验中的创新能力”等方面组成,满分100分,其中到课情况10分,随机抽查5次,每次2分;课堂纪律10分,教师随机10次检查,纪律不好扣1分;实验报告30分,字迹和图画工整、完整、语言表达清楚,专业术语用词得当满分,依次进行扣分处理;树种识别能力30分,采用考试方式,教师组织采集多种树木标本,逐个同学进行辨认,每个同学考20种树种,每种1分;实验中的创新能力20分,根据实际情况打分。

实习环节的成绩满分100分,由实习期间的实习表现30分、实习考试40分以及实习课题成果论文30分等三个部分组成,实习表现包括“安全意识、课题组织方式、组员的团队协作表现、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组成;实习考试采用教师采集的实习地点的树木标本300份,随机20份进行考试计分;实习课题成果论文根据“论文格式、语言表达、结构的完整性、方法的合理性、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分。

自主学习环节以课题选题质量,调查研究方案,项目开展情况,项目研究成果,PPT成果演示效果,课题组织情况等方面进行评分。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近几年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实施与完善,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较好。(1)实验环节能够根据本校实际地理位置,对其主要分布的亚热带园林树木的生物学习性和生态习性编制实验指导书,实验内容的安排更加合理,克服了原体系的诸多弊端。(2)结合实际天气特点灵活安排实习时间,有效地增设创新性实验项目,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观察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文献的收集整理能力,为其日后的科研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习环节选择了树种集中分布的区域,同时实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原生生境下树木和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对照学习,并且结合其他课程同一地点实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课外自主环节的增设,研究生的介入指导和答疑,科研氛围的提前熏陶,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日后研究方向的选择和科研创新奠定了基础。(4)考核方式的设置合理兼顾了各个环节,能够更加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秀丽.“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方法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3,(1):52-55.

[2]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3]余红兵,黄琛,周小梅,等.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4):73-75.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园艺专业;创新能力;创新人才

随着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加强园艺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园艺学科的长期与可持续发展[1]。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整合专业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园艺专业课程设置上,应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为目标,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将园艺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尽可能融合在较少的几门课程之中,同时,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使学生在接受系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需要选择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着眼于最新的学科前沿,剔除过时的旧知识,增加专题讲座和学术创造活动的比重,引导学生了解园艺学科新的技术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紧密围绕生产实际,以园艺学科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为重点,系统讲解园艺学科的发展过程,用丰富的教学案例和生动的论证讲解其发展过程和应用价值,用园艺学科发展史上科技创新的丰富案例,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

(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园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理论核心,又要注重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教学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解决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增强学生对生产实践的认知力和感召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生产活动能力。同时,加强与产业的联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设立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开设创新思维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园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要以培养园艺专业创新能力为目标,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系统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同时,建设相应的课程模块,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从而发掘学生的智力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

1.推行现代教学理念,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创新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创新转变,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3]。在教学方式上,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双线并行、相互交融。要根据作物生长季节和生产实际安排教学环节,按照物候变化和气候特点确定授课内容。加大实验课程比例和学时,把与实践相关的理论课搬到实践场所,使学生在参与生产实践的活动中掌握园艺产品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时,通过教师的现场指导和答疑,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科研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佳方式,与单纯的课堂教学相比,更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方式,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4]。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传教式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环节,通过对科研项目立项、分析、实施和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课程设计、论文写作、科研技能训练等方面,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开展一般性研究工作,并将此内容作为考核和评价学生能否毕业的必要条件。

(二)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传统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只是单纯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就是要树立创新人才培养观念,引入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能力、知识唤醒的舞台,使教学过程充满好奇性、积极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三)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园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实验课往往以验证性实验居多,缺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就要根据园艺作物的生长特点和研究需要,删除一些陈旧的、不必要的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校外实验基地建设,在园艺作物生长发育期各阶段及收获期,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习,使学生在了解现代园艺生产实践的同时,加深对园艺产业发展现状的认识,为今后更好地从事园艺事业打下基础。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创新教育指导

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创新教学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创新教育指导力度,成立专家组,定期对学生创新项目进行立项指导,并通过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双向互动机制,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创新意识

实践教学不仅是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因此,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構建创新教育模式下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园艺专业高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5]。

(一)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园艺专业生产实践贯穿于园艺作物生长各个时期,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条件。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阵地,是最为直接和便利的实践基地,要对学生全面开放,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实验仪器、设备、试剂和耗材,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随时随地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研究和试验,尤其是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施进行全方位开放,帮助学生完成科创项目,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在集中实习、生产实习、定岗实习期间,实行开放式管理,由学生自行选择实习项目,自主设计实习内容,独立完成实习过程,教师只是进行全程指导,考核结果与生产结果相结合,既体现公平、公正,又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更激发了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积极性。教师的科研项目对学生开放,只要学生有兴趣,就可进入实验室进行体验,感受最新的技术进步与科技发展。使学生发挥创新精神,能主动去发现、探索和努力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升其创新实践能力。

(二)开展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新的实践教学模式[6],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与园艺专业生产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有机会在教师和企业负责人的直接指导下,全面、深入地了解园艺产业发展形势,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和用人需求,一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使命感。

(三)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教学基地是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进行科学试验和科学创新的重要阵地。重视并利用好校内外实习基地,对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要了解园艺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掌握不同时期的栽培措施,就需要有一个稳定的、交通便利的校内实习基地,将基地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生产季节,指导学生进行连续的作物生产管理,参加不同园艺作物栽培、育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重要技术环节,写好生产管理日志。同时,将岗前实习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同时,体验真实的职业环境,满足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双向需求。

四、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发掘学生创新潜能

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必须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环境。在教学活动中,要大胆创新,突破传统授课模式,将创新思维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学生从单纯的教育对象变成复杂的教育资源,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及科技创新项目评选、科技成果展示、科研成果分项、科学实验观摩、创新项目孵化等形式,引导学生不断进取、努力拼搏、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培养,不断开拓培养方式,优化培养载体[7],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教育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受益,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黄伟,張俊花.园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途径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6):79-82.

[2]郝文清.大学新生环境适应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6(2):87-88.

[3]曲玉琴.创新教育与教师的创新素质[J].科技创业月刊,2006(6):50-51.

[4]宋丽娟,曾光辉,余宏傲,等.创新型园艺果树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25-26.

[5]熊丙全,阳淑,万群.创新教育模式下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4(4):74-76.

[6]吴强盛,邹英宁,刘乐承,等.园艺专业优秀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03-104.

[7]胡新谱.基于就业需求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11-12.

Training the Creative Ability of Horticulture Students

ZHOU Hui-ling, HE Ling,Tang Ai-jun,LUO Jia

Key words: horticultural expertise;creative ability;creative students

园艺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园艺技术 课程体系 实践技能 课程改革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园艺基本知识,掌握园艺植物生产管理、良种繁育、植物应用和设计等岗位能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园艺产品经营、生产管理、花卉苗木生产、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产品贮藏加工等工作,或在园艺生产资料经销、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园林绿化施工、花艺设计与制作等领域自主创业。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形势发展与本专业特色,笔者分别从课程设置特色化,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化以及课程整合科学化这5个方面来探讨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1 立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特色化

该校园艺技术专业的设置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以培养浙江省湖州市及周边城市花卉企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以此为导向来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植物生产管理的特点,按照就业岗位群开设课程,突出课程设置特色化[1-2]。通过设定 “植物种苗繁育岗、植物生产岗、植物养护管理岗、花艺设计岗”四大就业岗位群,而建立起 “园林植物栽培管理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花艺设计”4大核心课程。

课程改革可充分利用学院师资资源和专业群优势,突破传统园艺以单一种植管理为核心的技能,而是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分方向的两大模块化课程,第一模块以培养园艺技术创新创业型人才而设置的课程模块(如盆景制作、园艺产品营销、生态农庄规划、园艺产品采后保鲜技术);第二模块以培养园林植物应用设计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如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制图和设计初步、植物造景、园林工程)。模块化教学模式可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就业面。

再如设立《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将课程从基础种植提升到绿化美化角度,注重生态效益,加强课程的实用性,与企业的高素质人才要求和环境要求相结合。《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与本校所在分院的环境艺术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建筑专业等存在着紧密的内在相关性,课程开发可促进所属分院专业间的交流和协同发展。

2 紧跟行业需求,课程内容职业化

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性很强,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行业和企业岗位性的需求。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训练,积极探求校企合作模式或校研合作方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引进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共同开发课程。

例如,成立园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举行专业建设研讨会。一方面,邀请行业内专家、企业管理层以及教育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修缮,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实验指导书的修改等。聘请行业企业内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践课的兼职教师,将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职业化需将课程内容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联系起来,通过相关课程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园林绿化工”、“花卉园艺师”、“插花员”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所需的技能,从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综合素质,通过技能證书考试,获取就业岗位能力。

3 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体,课程建设模块化

课程建设要突出模块化的教学特色,以培养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及拓展能力这四大能力分别来建立四大模块:职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职业技能课模块(专业技术课模块)、综合实训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拓展模块。

构建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合理配置,建立以模块为框架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把构成整体教学活动的课程分解为四大模块。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框架

4 注重实践教学,课程实施项目化

项目化的教学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教学做一体化,以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以生产流程为主线编排内容,将知识点项目化。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获得职业能力。课程实施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展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实践技能。

比如《园艺产品营销》这门课,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领悟园艺产品营销相关知识及技能。课程改革结合该校园艺专业学生在大学生创业园创办的花店,学生以自主创业的形式接受不同程度的生产性承包和经营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生产和管理。又如,结合《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的教学建立插花工作室,任课老师扮演经营者角色,学生以插花员的身份为工作室打工。直接参与承接会议、宾馆、婚庆、开业典礼等的花艺造型和陈设。

另外,课程实施需充分利用学校园艺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基地。通过此平台,开展园林植物栽培实训、绿色食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等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研究、技术应用和创新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

5 归并课程内容,课程整合科学化

一些高职院校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太过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安排的课程门类太多,导致单门课程学时数很短,实验实训课时受到排挤,学生学不到核心技能,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3]。因次,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归并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课程的整合上有多种融合模式可供探讨。

5.1 职业基础课之间的融合模式

多数园艺专业的职业基础课都存在“学科型基础课各为体系;专业服务针对性不强;理论过深而应用性不够”等问题。为此,可将学科型专业基础课适当融合,为专业大类提供基础理论服务。例如,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这两门课合并为植物与植物生理;将土壤肥料、农业化学、农业气象等课程归并融合为植物生长与环境。

5.2 职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的融合模式

在园艺技术专业中,部分职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专业课)指向性很清晰,且课程内容重复交叉得很多。将此类课程进行合理归并,删繁就简,既能避免课程学时的浪费,又能增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解决针对性问题。比如可将职业基础课中的遗传学、苗圃学与职业技术课中的园艺植物育种技术等课程整合为园艺植物种苗繁育技术。

5.3 职业技术课程间的融合模式

调研职业岗位能力,按照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的需求,将内在关系紧密的专业课程融合或部分融合,形成新课。比如植物栽培管理、花卉生产技术、苗木生产技术、园林绿化管理等课程进行整合,建成园林植物栽培管理及植物生产技术两门课程。又比如将园艺产品贮藏加工、植物采后技术、园艺产品营销学、园艺企业经营管理这4门课程中相似的内容进行归并,建立园艺产品采后技术、园艺产品营销管理这两门课程。

5.4 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职业化

园艺技术专业就业面应该是多方面的,传统农学专业在就业上会面临一些困境,为拓展就业面而开设的拓展素质的课程,需要在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内容上有所铺垫。

将与专业关系密切,且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基础作用的公共基础类课程职业化,也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4]。比如很多高職农业院校的园艺专业都设置了《插花与花艺设计》这门课程,此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美学欣赏能力以及一定的绘画能力,在公共基础类课程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应用美学、应用写作等课程建设,对插花与花艺设计这门课程的开展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5 行动体系课程的构建

行动体系课程的构建,是基于实践情境,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实践类课程体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作用,教师在行动课程体系中扮演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职业活动来掌握专业知识,获得实践经验和技能。

行动体系课程的建立,一方面要依托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比如园林植物修剪比赛、艺术插花比赛、组织培养比赛、花园设计竞赛等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的比赛,通过职业技能比赛,让学生交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眼界;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活动体系化,坚持课程与实验、课程实习、生产性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相结合,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即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融入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去。另外,教师需要设定开放实验课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适当机会可合并课程学时,带领学生参观花卉博览会或花卉苗木节等行业内交流活动,了解行业内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

参考文献:

[1]戴士泓.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

[3]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状况分析与改革建议[J].职教研究: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08):06-

08.

[4]赵秀娟等.园艺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1(4):32-33+36.

基金来源: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服务湖州地区园艺技术专业高技

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13JY05)。

作者简介:

周丽霞(1985-),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栽培与应

用。

上一篇:金融职称论文下一篇:道路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