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创新范文

2023-09-13

内部审计创新范文第1篇

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论文:在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强权力监督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体系,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强审计工作特别是对重大领域、重大项目、重要资金的审计监督。李克强总理多次要求,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实现审计全覆盖,发挥审计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败利剑和深化改革催化剂作用。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权力监督制约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责任审计快速发展,在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科学发展和服务国家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是监督和制约权力、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的重要手段

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干部管理监督制度的完善和对权力制约监督的强化,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各级纪检、组织、编制、监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审计、国资监管等部门创新探索、密切配合,逐步推开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推动明确责任,进而落实责任,从而在制度设计上实现了对主要领导干部有关经济权力监督的全覆盖,成为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的一个重要环节。各相关部门以经济责任审计为平台,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形成纪检监督、组织人事监督、机构编制监督、国资监管和审计监督的合力,使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更加完善,制约和监督手段更加有效,也为落实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的问责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一是着力防止权力失控。近年来,重点加强掌握重要经济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部门、单位及岗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领导干部是否有效履行职责,是否正确行使权力,通过前移审计关口、推行任中审计和对重点监督对象实行任期内轮审制度等,对领导干部权力行使形成有效的制约和监督。2008年以来,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各级领导干部22多万人次,其中:省部级160多人次、地厅级4600多人次、县处级5万

多人次、乡科级17万多人次。二是着力避免决策失误。通过审计,发现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分

析产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原因,提出改进制度和完善管理的意见、建议,推动了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2008年以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查出被审计领导负有直接责任的问题金额1000多亿元。这些问题的揭露和处理,推动了领导干部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三是着力查处行为失范。通过审计,查处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地区和单位的违纪违规行为、揭露重大违法犯罪案件线索,充分发挥了反腐败尖兵和利剑的作用。2008年以来,各级审计机关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查出领导干部涉嫌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他人员有2580多人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

二、经济责任审计为干部考核、任免、问责、管理监督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多年来,经济责任审计适应干部管理监督的需求,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在工作中是否存在失职行为、是否应当承担责任以及责任的大小,做出明确的评判和评价,为党委、政府和干部管理部门了解和掌握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提供重要参考,促进了权力与责任相匹配。一是对干部经济责任作出明确判断,使离任者走得清楚。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在履职过程中是否存在失职行为、是否应当承担责任以及责任的大小,作出明确的评判和评价,帮助领导干部纠正错误,有效履职,提高管理水平和效果。二是对干部履职情况作出准确评价,使组织人事部门看得明白。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为组织人事部门提供了可信、可用、可靠的审计结果,为考核、任免和奖惩领导干部提供依据。2008年以来,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等部门根据审计结果,对履行经济责任中存在问题、应当承担责任的890多名领导干部,给予免职、降职等组织处理以及撤职等其他处分,也为一些领导干部澄清了有关问题。三是对领导干部进行有效考核,使在任干部干得有动力、行为有约束。通过反馈审计结果、提出整改要求和建议等措施,促进领导干部切实有效地履行经济责任,增强了领导干部依法履职和接受监督的意识。四是对同一类别或同一行业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及时反映和推动完善干部管理监督制度。通过发挥经济责任审计

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及专业优势,对干部履行经济职责中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积极提出完善体制、机制、 制度的审计建议,推动不断完善干部管理和监督制度。很多地方还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经济决策、人事任免、案件处理的重要环节,健全了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考核任用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依法用权。

三、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中央政令畅通、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任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作部署都必须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前提,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经济责任审计最为重要的审计内容,就是监督党和国家重要经济

政策及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一方面,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打开最先一公里,推动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政策措施。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监督检查领导干部是否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是否科学决策和规范决策,特别是对重点地区、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及时揭示和反映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完善制度和政策的建议。2008年以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向各级党委、政府提交报告和信息32万多篇,提出审计建议51万多条,促进健全完善制度2万多项。另一方面,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打通最后一公里,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各项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近年来,围绕中央关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目标,经济责任审计中重点监督检查财政、金融、产业、投资、惠民等政策措施执行和完成情况,及时查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督促领导干部切实履行经济责任,确保国家政令畅通,使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地。

当前,我国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重大部署,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

重叠加阶段,发展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保持发展这架马车平稳快速前行,必须靠改革、反腐双轮驱动、共同发力,实现整体推进。所有这些都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部署,将经济责任审计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深化发展,发挥好经济责任审计在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助力打造编得牢、扎得紧、关得住的制度笼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内部审计创新范文第2篇

一、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 管理模式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一直在对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不断地尝试与调整, 从开始的总会计师负责到总经理负责及后来的监事会和董事会领导, 但内部审计在各种管理模式下, 其独立性仍未真正实现。

总会计师领导下的管理模式, 由于财务、审计同属总会计师领导, 内部审计变为财务审计的自审过程, 其公正性受到影响, 独立性差。

总经理领导下的管理模式, 由于内部审计在执行层管理下, 内部审计对执行层的监督实质扮演着执行、监督的同一角色, 独立性差。

董事会领导下的管理模式, 由于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健全, 董事会与经理层人员同属一班人马, 决策权、执行权实质为同一权利而未有效分离;同样, 由于内部审计同属董事会领导, 决策权、监督权实质也为同一权利未实现有效分离。这样董事会领导下的管理模式,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了较大的制约与影响, 独立性差。

监事会领导下管理模式, 由于现实中监事会所处的“尴尬地位”, 其真正能发挥作用的是少之又少, 因此,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样薄弱。

以上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不断创新发展。

(二) 审计制度

目前一些国有企业集团初步从集团层面对“独立审计机构、扩大审计范围、加强审计培训”等方面构建了内部审计制度, 但对内部审计机构层面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则未引起高度重视, 致使内部审计没有完全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不断创新发展。

(三) 激励机制

目前一些国有企业集团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其地位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 但其整体薪酬水平低于其他职能部门。另外, 企业集团对内部审计缺乏其他任何激励机制。薪酬问题和激励机制的匮乏一定程度上影响内部审计人员的创新激情, 优秀人才纷纷流失, 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不断创新发展。

二、探索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

(一) 创建新的管理模式

现实中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机构由集团进行内部组建, 受本单位直接领导, 与集团内部他职能部门地位平行、相对于被审计部门独立。由于本文前述中内部审计无论是处于“总会计师、总经理、监事会、董事会”领导下的管理模式, 其独立性均受到了较大的制约和影响, 具有真正意义的独立性实际难以实现;而现实中国有企业集团受国资委监管, 其内部审计业务受各地市州审计机关监管, 为此, 可否构想从各地市州审计机关派驻人员组建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 实现如注册会计师一样的双向独立功能, 从而大大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进而加快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不断创新发展, 促进国有企业集团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和管理的不断升级。当然, 这样的构想需要国家层面从法规、制度上进行安排, 如内部审计机构的派驻管理、审计人员薪酬和激励薪酬管理 (可设定审计人员薪酬由各地市州审计机关发放, 激励薪酬由国有企业集团承担。激励薪酬见后述“2.3创建新的激励机制”内容) 、审计结果运用管理等均需做出相应的安排 (审计结果报送各地市州国资委、审计机关;由各地市州国资委根据审计结果对国有企业集团实施考核) 。

(二) 创建双层面的内部审计制度

前文中已述国有企业集团在集团层面已初步构建内部审计制度, 但在内部审计机构层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存在不足, 缺乏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管理。对此, 建立健全集团和内部审计机构双层面的内部审计制度以从审计环境和制度上保证内部审计的不断创新发展。集团层面, 除了在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扩大审计范围、加强审计培训上进行制度安排外, 还要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责、权、利;涉足的审计领域;审计业务开展模式等方面进行制度安排, 为内部审计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以有利于内部审计大胆创新开展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层面, 应结合集团层面制度安排, 细化构建审计程序、审计流程、审计计划管理、日常审计监督具体细则等规定;建立健全各专项审计制度, 如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对外投资审计、关联交易审计、工程竣工决算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建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审计档案管理等制度, 实现内部审计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管理。不论集团层面还是内部审计机构层面均应结合集团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补充、优化内部审计制度, 进而不断推动集团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

(三) 创建新的激励机制

上述“集团层面需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责、权、利进行制度安排”中的“利”即是集团层面对“创建新的激励机制”的制度安排, 可设定内部审计人员除了工资薪酬之外, 根据审计结果进行激励提成或奖励, 如按增收节支、工程审减金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提成, 按被审计部门采纳的审计建议数量实施奖励, 最大限度地调动内部审计人员开拓创新的工作激情。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需要不断探索。本文结合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从管理模式、审计制度、激励机制三个维度, 以不同的思维和视角展开了探索。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对国有企业集团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国有企业集团一直在尝试内部审计的创新, 有审计管理模式的创新;有审计制度的创新;有审计内容的创新等。创新无止境, 本文立足内部审计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从不同的思维和视角探索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 希望能为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方向。

关键词: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内部审计创新范文第3篇

摘 要:新规(“八规六禁”)背景下高端餐饮业经营受挫的根本原因是餐饮管理理念滞后,服务缺乏特色,价格虚高不下,营销定位单一。针对现状,高端餐饮业应该进行理念创新,塑造品牌形象;服务创新,打造酒店特色;价格创新,降低管理成本;营销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通过管理创新走出困境,重塑辉煌。

关键词:新规;高端餐饮业;管理创新;营销

一、国家新规背景下高端餐饮业经营现状

为了遏制贪污腐败之风,国务院在2012年12月实施了中央党风廉政建设新规定——“八项规定”和“六条禁令”。“八项规定”中禁止政府机关使用公款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严禁超标准接待。新规定实施后,公款消费之风得到遏制,国内一些高端餐饮业销售额明显下降。中国烹饪协会在2014年4月19日召开的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上发布报告指出,2013年全国餐饮业收入25 569亿元,同比增长9.0%,增速创下二十多年以来的最低值。2013年,餐饮百强企业营业收入1 911.1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高端餐饮受挫更是严重,出现了十年来首次负增长。2013年小南国一共关闭了8家餐厅,以应对国内餐饮业的不利形势。A股高端餐饮第一股湘鄂情(002306.SZ)2013年1—9月,湘鄂情营业收入为63 976万元,相比2012年同期收入下降38.2%,湘鄂情巨亏30 307万元,而2012年同期盈利11 041万元。高端餐饮业经营陷入低谷,如何能够走出困境,需要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二、高端餐饮业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事物的发展虽有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内在因素才是根本。从外在表象看,高端餐饮业经营受挫是由于国家新规定导致,然而究其本质原因分析,源于高端餐饮业自身管理问题。

(一)管理理念滞后

受国家宏观政策制约,高端餐饮客源构成中政府人士有所减少,但是国内外商务旅游、商务宴请的客源份额有增无减。这部分客人关注的是餐饮企业的品牌信誉。品牌信誉是以客人的满意度、忠诚度和酒店的知名度、美誉度为核心的竞争,关键点是把握消费时尚,抓住消费者心理,满足客人需求,让自己的品牌根植于消费者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为餐饮业产品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步性等特点,在消费金额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消费者会选取国际品牌、国内名牌产品。然而,国内高端餐饮业缺乏明晰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愿景,缺乏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难以在消费者心中形成鲜明的品牌形象。在外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缺乏竞争实力。

(二)服务缺乏特色

高端餐饮业之所以备受冷落的根源是缺乏独特的服务特色。酒店吸引客人主要依靠硬件设施和软件的服务。具体包括三方面:环境设施、酒店服务和菜肴烹制。但是现在高端酒店外在装修上大多只求奢华,华丽有余而内涵足。在服务方式上强调统一的标准化服务,服务人员礼貌有余,标准规范,但是人文关怀不足,缺乏对于客人心理需求的观察与满足。在菜肴烹制上面面俱到,千篇一律,同质性强,导致不可替代性能力减弱,餐饮业吸引客源的能力就大打折扣,客源锐减也是情理之中。

(三)价格虚高不下

高端餐饮业遭遇冷落主要原因是消费价格居高不下,浪费严重。不完全统计,国内高端餐饮人均消费都达到800元以上。某会所某包间近日消费的一份晚宴菜单中包括开胃菜3道:卤水鹅肝、汁浸秋葵、苦菊桃仁;主菜7道:烧娃娃鱼、蒸龙虾仔、黑松露炖水鸭、南非网鲍等;最后是主食3道,餐后甜品为“桃胶炖木瓜雪莲子”。人均消费是1 500元,不含酒水。餐中白酒主要消费“茅台”,其53度飞天茅台的价格在2 800元左右;红酒普通价格在每瓶3 500元左右,消费额在2万元左右。而事实上,菜品的成本只在5 000元左右。虽然短期内能够给酒店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因为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导致客人对酒店的信任度和忠诚度降低,进而影响了其生存和发展。

(四)营销定位单一

高端餐饮业定位有误、将目标客源群体锁定为政府高官而不是普通大众,也是其经营受挫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八规六禁”新政策虽然导致高端酒店门前冷落,却间接促成了平民酒店的繁荣,人均消费在100元~300元间的餐饮生意一如往常,尤其是经营家常菜肴的社会酒楼更是出现一席难求的局面。高端餐饮陷入低谷是没有扩大目标客源市场,没有将目标顾客群锁定在平民大众,缺少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

三、高端餐饮业创新管理策略

创新是酒店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酒店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酒店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优势,就必须不断创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一)理念创新,塑造品牌形象

品牌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知名的饭店集团之所以能在全球市场到处扩张,不仅仅是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人才优势作后盾,也因为连锁经营和饭店品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连锁经营带来的强大的饭店品牌。随着服务对象的日益成熟,理性消费时代的来临以及酒店市场的日趋规范,中国餐饮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当市场走低时,最关键就是打造具有创新性和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练好内功,塑造品牌形象。高端餐饮不仅是价格、装修、服务,还应包括食材质量、烹饪技术等,这才是核心竞争力,价格高低并不会是销售额的最终影响因素,性价比才是关键。净雅集团面对挑战,在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后,创新经营模式,以“多业态组合、多模式发展、多资本运作、多品牌经营”的理念引领下,进行资源转型,提升服务质量,全力实现“打造中国第一餐饮品牌”的战略目标。不仅增加企业收入,还提升了企业的形象,对于品牌的打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服务创新,打造酒店特色

休闲时代,客人就餐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加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在社交、求尊重等心理需求已经满足的情况下,客人需要的是通过体验酒店文化、菜肴和服务从而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高端餐饮业通过环境创新、服务创新和菜肴创新为客人提供与众不同的体验经历,才能真正留住客人。第一,酒店环境设施要有主题文化的内涵,利用地理环境、装饰装修和设施配套,形成与众不同的环境效果。通过服务着装、行为体现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第二,酒店创新服务方式,增加客人回头率。将现有客源进行比较分析,建立科学的客史档案,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在充分理解顾客需求、顾客心理的基础上,追求用心极致的服务,营造出以针对性、差异化、个性化、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给客人以惊喜。或者根据客人的身体健康情况为其定制菜品,或者根据客人不同用餐目的赠送特制的果盘,强化客源管理。第三,酒店要通过菜肴创新,以舌尖上的美味吸引客人。菜肴创新包括原料选择的创新和烹调方法的创新。不仅选择无公害、绿色的原材料,而且通过将西餐原料烹制中国菜肴,或者将一些药材辅助烹制菜肴,起到中西合璧、强身健体的功效。创新烹调方法,设计新的菜肴,以此吸引客人。

(三)价格创新,降低管理成本

高端餐饮企业着眼长远,不仅立足于品牌打造,产品、服务的转型调整,还要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研究企业内部成本问题,制定合理价格,取信于民。高端酒店的进货渠道比较复杂,几经转手加价,在保证酒店经营利润的前提下,降价空间较小。让利给顾客,酒店就一定要在采购源头上做文章,减少中间环节,利用政策影响,对高档和高利润原材料相对滞销的情况下进行压价采购,确保客源稳定和效益稳定。通过原料直采、农餐对接等方式确保食品安全和控制成本支出。全聚德集团2013年上半年从生产基地直接采购农产品原材料9 000多吨,同比增长30%以上。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通过节能、节电、节水等技术改造,降低成本。厉行节约,减少其他一次性低值易耗品的使用。

(四)营销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管理中,营销是关键手段,通过营销创新,让市场、同行、公众来了解酒店的产品、服务和特色,从而为增加利润、创造品牌赢得机会。首先,调整目标客源市场,走平民路线。只有始终坚持面向大众,依托理性消费,酒店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多方联手合作,寻找新的增长点。当高端餐饮面临困境时,一些餐饮企业通过与购物中心等形态的城市综合体合作,寻求抱团、借力、整合,充分共享购物中心客户群体,整合软硬设施和资源,更具亲和力与亲近感。最后,改变营销方式,扩大市场需求。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酒店可以通过网络营销、团购和微博、微信等方式积极进行广告宣传,创新营销方式。酒店通过与“美团网”、“饭统网”等团购网站合作向市场挖掘潜力,通过微博、微信与消费者展开互动,从而培养酒店的忠实客源。

参考文献:

[1] 薛秀芬,刘艳.饭店服务质量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28-230.

[2] 高端餐饮业的理智转型之“净雅选择”[EB/OL].http://www.youth.cn/mscj/sh/jdxw/201305/t20130516_3234291.htm.

[3] 高端餐饮受挫 酒店行业转型面临三大困难[EB/OL].http://www.6eat.com/Info/201307/462124.htm.

[4] 轻言“高端餐饮不太可能回暖”[EB/OL].http://www.6eat.com/Info/201307/460724.htm.

[5] 人均消费过800元 武汉高端餐饮入门价迅速提高[EB/OL].http://www.21food.cn/html/news/35/702490.htm.

[6] 北京高端餐饮业顺势转型[EB/OL].http://www.6eat.com/Info/201307/459925.htm.

[7] 成都高端餐饮业突围,家庭消费成主流[EB/OL].http://www.6eat.com/Info/201307/462111_1.htm.

[责任编辑 王晓燕]

内部审计创新范文第4篇

工会女工委员会作为企业联系女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等日益多样化,使得妇女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妇女工作发展格局已经面临诸多的挑战,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按照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要求,顺应时代变化,服务妇女需求,有效整合资源,创新妇女工作新机制,拓宽妇女工作模式,完善社会化、开放式的妇女工作格局,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工会女工组织面临的新课题。特别是作为金融企业,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发展,为国家改革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即将进行的体制改造必定是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革,利益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将逐渐显现,一些影响企业公平、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必将更加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带来严重后果,影响员工情绪,影响企业稳定。面对这种情况,工会女工委员会就必须搞好工作定位,找准工作切入点,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作用,为改革发展营造和谐氛围和安定团结的局面做出贡献。

一、创新工会女工工作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一)、创新运行机制是实现妇女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顾秀莲同志在全国省区市妇联主席工作会议上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妇女工作的创新实践》的讲话中提出,“构建工作创新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后劲的保证”;“要积极探索既能有效整合资源,又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工作运行机制,努力形成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发展规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妇女工作创新体系”;“在创新运行机制方面,要着眼于调动一切有益于妇女发展的积极因素”。这既体现了探索和创新运行机制是构建工会女工工作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如何创新运行机制提出要求。一方面,妇女工作要加强纵向联系,善于“借机、借力、借钱”,使工会女工工作与企业的工作重心、与妇女群众的所思所想、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实现“共鸣、共振、共进”,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促进女工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横向联系,调动企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方优势,变“为人所用”为“为我所用”,为妇女工作可持续发展增强动力。

、创新运行机制是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客观要求。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企业对工会女工组织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广大妇女是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妇女的价值观念、生存状况、发展要求都 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资源获取、平等参与等机会增多的同时,也面临各种压力和冲击,妇女的群体利益分化加剧,单一的运作机制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所以女工组织必须适应发展着的企业新体制和妇女群体的要求,充分和全面把握自己工作对象的变化,增强创新能力,在提高妇女、帮助妇女、服务妇女、联系妇女、加快发展中探索新思路,创立新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资源,把妇联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渗透到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不同的妇女群体享有平等的发展资源,共享发展成果,桥梁纽带作用才能及时有力地得以彰显。也只有这样,工会女工组织才能增强党在女工群众中的凝聚力,使党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执政地位更加坚固。

、创新运行机制是工会女工组织创新工作模式、拓展自身功能的紧迫需要。目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与社会转型相同步,社会经济构成复杂化、社会利益多元化和社会功能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显现,社会服务的需求量也日趋增长。工会女工组织作为妇女利益的代言人,应当抓住机遇,积极适应改革发展的趋势,创立新的运行机制,在企业与职工之间,寻求企业发展与妇女工作的有效结合点,利用企业发展的有效时机,拓展自身功能,创造实现妇女价值的平台,形成新的工作模式,使女工更好地为企业发展作贡献。

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本原则

、结合企业实际。女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不同层次的妇女发展状况也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在掌握企业实情的基础上,深入调查和研究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女工群体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需求,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地创新运行机制,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改革现状影响妇女发展的主要矛盾,增强妇女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女工群众为本。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将女工的真实需求和愿望不断向决策层传输,另一方面在引导妇女参与的同时,让妇女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能力。因此,创新运行机制的前提就是要始终以女工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着眼于女工的全面发展,不断延伸领域,扩展对象,丰富内容,创新服务女工的载体,增强女工组织的凝聚力。

三、创新运行机制的工作实践

、着眼于提高素质,探索培训管理机制

科学发展观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妇女素质的提高既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主体条件,同时也是妇女全面发展的基础。工会女工组织应加强对女工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女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提高女工应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提高女工学科学、学技术 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建功立业。

、着眼于维护利益,创立帮困援助机制 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当前顺利推进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工会女工组织必须正确处理强势妇女和弱势妇女的关系,统筹兼顾,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女工委员会应结合部门的实际情况,对贫困女工、退休女工的妇科普查、帮教妇女等问题作专项调研,针对传统帮困工作存在资源不足、或是资源利用没有长效性、或是没有有效整合等问题,设计项目,突破难点,形成长效性的帮困援助机制。

、着眼于服务妇女,拓展平台建设渠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的不断发展,工会女工组织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创办有特色的优势项目,使有限的资源女工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办更多的实事。

、着眼于联系妇女,完善联系工作机制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工会女工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发挥工会女工组织密切联系妇女群众的优势,深入了解基层妇女群众的情况,正确反映不同方面妇女群众的意愿,激发和集中妇女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调动群众、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桥梁更加畅通,纽带更加坚固。不断探索和建立不同的联系广大妇女群众的工作机制,努力实 现妇女组织与各界妇女之间的良性互动。

1、女工代表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女工代表恳谈会,定点、定题、定人;每次活动根据不同阶段的女工工作难点、热点问题设计主题,明确特定的参与对象。通过会议制度形式将工会女工组织与妇女的联系纳入规范化运作的轨道,使“联系群众更直接,反映民意更快速,制定措施更可行”,提高服务妇女的有效性。

2、执委分工负责制。根据工作需要,女工委员会执委分设的各专职委员,分别联系各分工会女工组织;各专职委员应定期开展专题讨论、交流和调研活动。执委分工负责制通过制度形式加强与执委的联系,最大限度联系和集中各分工会的优秀女性,调动和发挥优秀女职工的积极作用,为强势女工帮助弱势女工提供平台。

内部审计创新范文第5篇

[摘要]国家审计制度发展至今,存在较多的漏洞与弊端,给审计活动的进一步开展造成了较大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其不足之处,并深入分析其症结所在,进而探究国家审计制度的改进之路。

[关键词]国家审计 审计制度 制度改进

国家审计制度自建立以来,为国家审计机构和人员履行审计职责、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与行动指南,但伴随着审计活动的日益繁重、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现行审计制度与审计实践之间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审计部门和人员认真梳理,并探求改进的方法与途径。

一、国家审计制度的现状分析

1、在法律层面上存在硬伤

首先,现行国家审计制度中,对于审计处理处罚的相关内容还不是特别明确,这样就使得审计报告缺乏应有的法律强度,并使得审计机关和人员缺少应有的威信和地位,不利于审计工作全面高效地展开。其次,现行审计制度中即有的审计法规与其上位、下位法律之间存在一些冲突和不一致的地方。这就导致在审计执行方面,有时难以有效履行。再次,对于审计部门与人员的相关法律权力与责任,缺乏明晰的界定。这就造成了一些审计人员在审计执法过程中滥用权力或应有权力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出现,形成一些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2、在管理体制上存在弊端

首先,在现行双重领导体制下,审计部门在经费、人事任免等诸多方面均受制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这就使得在审计对象确定、审计方式方法选择等诸多方面,难以按照审计部门自身意愿进行。其次,在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方面,与日益繁重的审计任务相比,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再次,在审计管辖范围上,现行管理体制下,既有交叉重复审计管辖的现象,又有审计真空区的出现。

3、在绩效审计领域缺乏建树

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模式,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并逐步取代传统的审计模式。在我国,由于其起步较晚,在实务工作中还没有全面地展开,主要成果还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尤其是在广大审计工作者的思想意识上,还没有足够的重视起这一审计模式,关于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也严重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阻碍了绩效审计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

国家审计制度的现状是客观存在的,无需赘述,这里应该着力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只有把原因分析透彻,才能正确解释现状如何产生,从而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路径。总体来看,造成国家审计制度现有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

现行国家审计制度之所以存在诸多弊端,主要是由双重领导体制所造成的,而我国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则是由行政型审计体制所决定的。虽然从世界上四种主要审计体制模式来看,立法型、司法型和独立型审计模式更能保证审计工作开展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但是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来分析,现阶段无论是在物质条件、经济基础还是公众接受程度上,都无法达到实行上述三种体制模式的基本要求,只有选择行政型审计模式既能满足国家各方对审计的基本需求,又比较符合国家现实客观条件,是综合多种因素权衡考量的最终选择,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必然性。在这种情况下,审计领导体制必然要按照双重领导并以政府权力机关领导为主的模式进行设定,在法律层面、管理体制等方面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各种弊端和缺陷。

2、长期历史积淀使社会各方对审计工作定位存在认识偏差

从审计职能的本质属性来看,它是审计活动本身所固有的,现阶段审计职能发挥之所以不够全面,主要是因为社会各方没有真正全面认识审计职能。我国审计史绵延数千年。从历代审计的职能定位来看,它主要是作为统治集团加强对各级财政收支监督和对各级官员履职情况进行评价的工具,这种思维定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对社会各方在现行国家审计职能的认识上形成非常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各界往往仍是只专注于审计的监督与评价等基本职能,而没有打破惯性思维,去针对不同的审计组织,并结合其具体实际情况来探求它们更为全面的职能范畴与发挥途径,在这种认识偏差之下国家审计职能的发挥自然受到影响与制约。

3、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快于审计职责权限的完善速度

现行国家审计制度于20世纪80年代逐步建立完善,当时国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审计主要职责是查出企业各种违法违规问题,审计权限也是围绕如何保证审计职责的履行来设定的。时至今日,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民主政治氛围日益浓厚,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对国家审计的需求更多源自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以及如何更好地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服务,这就使得审计对象更多的聚焦于有权力分配和使用国家资源的政府行政部门,而现有审计职责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难以满足上述现实需求,现有审计权限也无法为各种审计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从而导致相关审计职权不对等以及缺乏法律依据的情况逐步显现出来。

三、解决对策

1、创新审计观念

一是在认清国家审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审计职权拓展。随着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成熟,审计工作将不再只是简单的注重数量和规模,转而更为关注审计的整体效能与质量,更为关注经济运行的一些重要环节:一是在认真搞好真实合法审计的同时更加注重向绩效审计的方向发展;二是在深入开展财务管理审计的同时继续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通过对审计工作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可以使审计工作切实向着上述领域不断予以关注和重视,这就为审计职责向着上述方向拓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审计职责的拓展又在客观上促进了相关审计权限的扩充,从而为审计制度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二是在坚持审计高层次监督地位的基础上着力改变现行领导体制。审计部门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审计监督是高层次的监督,审计部门应通过对经济运行各个环节的全面审查,发现具有倾向性、普遍性和宏观价值的问题,经过综合分析提出加强经济宏观调控的审计建议,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使得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在整个经济运行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对审计体制创新过程中提升隶属关系、改变现行领导体制等具体内容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

三是在强化审计服务意识的基础上深入推动审计职能的多元化。首先,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而针对当前形势特点,为其找出问题根源并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突出审计的服务职能。其次,应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予以认真地检查验证,确保相关数据资料的真实准确,突出审计的检验职能。再次,应强调对被审计单位总体经济运行情况的控制与把握,使其各项经济活动按照既定的目标稳步推进,突出审计的调控职能。只有在保证审计基本职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审计职能的多元化,才能有效地消除部分单位和个人对审计工作的误解和偏见,从反感和回避审计变成欢迎和主动接受

审计,为审计制度创新构建良好的群众基础与氛围。

2、丰富审计理论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要保证审计制度改进的顺利进行,需要对审计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从而在理论上保证审计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首先,在审计理论的研究内容上要更加侧重于对审计制度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的研究,必须围绕这些内容加强理论研究,以适时指导审计实践。其次,要对审计理论研究方法进行创新。为更好地研究审计制度改进问题,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必须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引入宏观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和博弈理论,对审计制度创新的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收益以及新旧审计体制效率的定性定量对比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

3、改革审计技术方法

审计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新制度的运行效率是否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一方面取决于制度新框架的各构成要素是否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得到审计技术方法的有力支持。只有审计技术方法跟上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审计才能生存下去,审计制度改进的效率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一是要大力推进审计自动化,计算机审计替代传统手工审计的程度越高,各级审计部门面临的人少事多的矛盾就越能加以缓解,审计制度改进方案中关于人员编制与机构设置的调整,才能更好地从审计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设计,而不必过多考虑现行人员机构编制下的种种制约。二是要积极推进新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实务中的推广与普及,在进行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基础审计,从而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只有这样,审计制度创新方案中所涉及到的机构设置变更、组织体系调整才能经得起实践工作效果的检验,得到广泛的支持与认可。

4、完善审计法规制度

首先,要依据审计制度改进的具体内容抓好相关法规制度的制定:第一,应对各级审计部门的机构设置、编制规模、领导体制、业务流程以及审计干部的任免与调配等内容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第二,应借鉴国内外审计派出机构法规制度的有益经验,构建一个较为完备的审计派出机构法规制度体系,具体来说:应制定审计派出机构的基本管理规定,对其领导体制、管辖范围及人员配置等问题以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应对审计派出机构的各项具体工作程序进行系统设定,针对不同类型的审计对象及审计任务,详细规定其具体的审计方式方法与程序步骤;应制定审计派出机构的审计质量标准,对各项审计活动的结果与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与控制。第三,应针对新增加的审计职责权限和审计职能搞好配套法规制度的补建工作。例如应针对审计部门行使司法权限的时机、条件、范围和程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审计部门行使权限有法可依,名正言顺;另~方面,也可以对审计人员的具体行为加以规范,防止出现滥用司法权力的情况。

其次,要做好审计法规制度的配套衔接。一方面,要对预算审计、基本建设审计等专项法规中涉及到审计管辖范围的内容进行修订与明确,同时对于一些尚未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法规,要在其中及时增加与审计体制建设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相关法规制度修订时,充实和完善有关审计领导体制、机构编制与人员配置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再次,由于审计制度改进涉及到领导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管辖范围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新增的法规制度和变更修改的法规制度都不在少数,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检查复核工作,一方面保证审计制度的各项内容得到客观真实的反映,另一方面避免在不同法规中对管辖范围、职权设定等相关内容的规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上一篇:房屋设计下一篇:酒店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