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预算范文

2023-09-19

绩效预算范文第1篇

【摘 要】近年来,平衡计分卡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作为绩效考核工具进行推广,全面预算管理也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如何整合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系统与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实施,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将成为下一步高等院校凾待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高等院校;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全面预算;预算绩效管理

一、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系统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校全面管理也引入了绩效管理的理念,但受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很多高校仍对绩效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如何对高等院校的管理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动态、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原理作为绩效管理工具,因为平衡计分卡在高校传统财务指标这个层面的基础上,又兼顾了客户(如学生家长)、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3个重要层面,以上四个层面从高校的物质保证、无形资产、智力资产、学科学术水平、院系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的评价了学校的管理质量。

平衡计分卡的理论具体内容大致如下: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按权重百分制设定,每个维度下设定关键考核指标(KPI),各高校可结合学校历史情况、其他类似高校情况与高教行业情况综合确定KPI值,每个KPI均确定3个目标值:预警值、目标值与挑战值,以便最终计算出考核分数。KPI值不是一成不变的,高校应根据每学期管理工作重点的不同不断调整选用的指标和指标的权重。

1.财务管理维度60%—学校总支出占总收入比率;

2.顾客服务维度15%—学生家长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

3.内部流程维度20%—博士学历占教师比率;

4.学习与成长维度5%—教职工人均发表论文数、院校科研水平评估中SSCI论文被引入次数。

平衡计分卡的关键考核指标(KPI的)制定,首先由学校领导层及各院系负责人讨论制定初步的学校管理目标,然后从上到下将目标初步分解;其次各院系根据学校目标制定本院系的战略目标,再从下(各院系)到上(学校)由各分院系领导与院领导互动讨论的基础上来确定。在平衡计分卡中应慎重选择具有代表性及可量化的KPI指标,如上述院校科研水平评估中SSCI论文被引入次数等。指标的选择可慢慢趋于合理化和规范化。可以量化的指标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指标不必一定要量化。

绩效考核系统正式运行后,学校应对下属院系的考核结果公布,这样各院系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例如,学校财务处以及二级核算单位的财务人员对财务考核标准有所认知外,教师等其他人员对学校的财务指标考核标准不是很清楚,建议把考核标准做一书面形式,方便教师及其他人员知晓考核标准,以便在对其考核时使其没有疑惑,从而为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更多的方便,也可以促使教师及其他被考核人员针对自己的扣分指标,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

在高校的绩效管理中引入平衡计分卡是非常慎重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将高校长期的战略目标与短期的行为联系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二、全面预算管理

1.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学校应以正式文件下发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编制虽然由财务部门的负责,但财务预算是全校各部门业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安排的货币化体现,涉及全校所有科室,因此预算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全校各部门负责人。

2.每年11月份向全校各部门发出下一年度财务预算工作的通知。包括人员需求计划、收支预算、重点学院建设及科研经费预算、外宣预算、采购预算、其他预算等。部门预算以本部门为单位,经部门会议研究讨论,部门负责人签字后报财务部门。

3.审议预算,形成预算委员会会议纪要。财务部门编制预算后,上报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通过对各部门的预算进行审核、汇总,并和相关科室进一步协调、沟通,根据学校下一年的资金能力综合平衡后编制下一年财务收支费用预算,于本年度前完成预算草案并报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及校长办公会通过后上报主管部门。

三、预算绩效相结合管理制度

最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预算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为此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预算安排时就要确定绩效目标,例如:

设定财务指标这一维度的考核指标时,针对预算管理的考核,可设定预算管理指标、财务风险管理指标、支出结构指标、财务发展能力等指标。其中预算管理指标包括预算执行率、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指标。其中预算执行率指标主要包括预算收入执行率=本期实际收入总额/本期预算收入总额×l00%和预算支出执行率=本期实际支出总额/本期预算支出总额×l00%;财务风险管理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支出结构指标包括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人均基本支出;财务发展能力包括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净值率等指标,指标中具体内容设定可参考《高等学校财务分析指标》,这样设定指标既与国家对高等学校财务分析指标的管理规定相吻合,又能比较全面的对高校预算管理进行考核控制。各高校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定预警值、目标值与挑战值,计算出相应分数,给予奖惩,然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实施监控,预算年度终了后形成绩效评价报告,并反馈应用到下一年度预算安排中。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财务分析指标》.

[2]林新奇.中国式绩效管理及其前途[J].企业管理,2014(10).

[3]尹德磊.211院校绩效考核体系研究-基于在平衡计分卡的视角[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7).

绩效预算范文第2篇

摘 要:从水利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构建科学高效水利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绩效管理;水利;科研项目;预算

中图法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21.0213

1   重要性和必要性

水利科研项目预算资金的合理规范使用、预算目标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以及产生综合效益等方面,需及时开展绩效管理与考核评价工作,了解水利科研项目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预算绩效管理为提高水利科研项目资金的规范、安全、合理和高效使用发挥着重要作用。

开展水利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是新时期水利科研项目实施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提升项目预算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全面推广实施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功能效益,是一项关键和紧迫的任务。

2   存在的问题

2.1   对项目预算资金绩效管理认识不足

水利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创新发展与项目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助力项目预算绩效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当前,国家出台“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改制正在稳步推进,新机制不断催生适应新机制的项目资金管理模式形成和应用。

水利财政资金项目推行“材料一次报送”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赋予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避免重复多头检查等多方面入手,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进行了优化,坚守水利财政资金安全使用的底线,在减政放权、精简高效、服务优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但部分项目责任单位对新机制理解不到位,认识上产生偏差,在项目预算资金绩效管理中“轻管理,重服务”的现象较为突出;对正常的规范管理措施产生抵触情绪,片面地强调服务行为,降低项目绩效管理的作用;造成项目预算资金绩效考核与评价工作力度减轻,规章制度影响力被削弱,甚至出现放任、敷衍等情况;削弱预算绩效管理的功效,给水利科研项目成果质量的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影响。

长期以来,水利科研项目责任单位对项目预算绩效的管理,还仅仅停留在对项目资金的利用上,对预算资金使用缺乏科学、宏观、精准的管理。在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容、切入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主要方面,主观认识上不到位,绩效意识欠缺,习惯于将预算执行放在首位,忽视对预算资金绩效的管理及评价。另外,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展迟缓,也严重影响项目预算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2   预算编制的外部关联因素

预算编制和项目申报时间压缩会影响预算编制质量,进而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效能。科研业务技术部门负责项目申报书的撰写,而预算编制大多是由财务部门和业务技术部门共同负责,上级财政部门为赶在“两会”期间上会审议项目财政资金预算,在预算规模控制数下达以及预算“二上二下”编制过程中,经常数据尚未完全分解下达到基层,就立刻要求基层单位上报预算编制资料。大幅压缩项目申报单位的编制时间,导致留给基层单位编制项目技术文本和预算的时间过短,项目预算申报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到项目预算绩效目标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预算编制存在较大的被动性,给预算绩效管理考核带来不利影响。水利科研业务技术部门在项目申报书撰写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从业务技术角度提出项目经费总需求;财务部门协助业务技术部门,从财务角度对业务部门提出的支出预算进行专业技术补充,并组织上报,处于从属地位。但由于财务部门在项目预算编制上缺乏主动性,主体责任缺失,给水利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工作造成不利的被动局面,形成水利科研项目预算是以业务技术部门为主编制的“被动预算”。

业务信息不对称也对项目预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有影响,进而降低预算在绩效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科研项目预算是由业务技术部门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经费需求,财务部门负责审核、编制和汇总上报。由于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职能和分工不同,彼此间专业知识也都不熟悉。这就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存在较大的主观性,缺乏科学依据,准确性和实操性都不强。

2.3   项目预算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

水利科研项目有其独特的特点,其绩效目标制定要符合项目研发的规律,要具备可操作性并具有现实意义。但是,目前各级项目主体,在项目申报时为能够顺利通过审核,往往在项目申报书中对实施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经济和社会价值、技术路线等理论基础进行论述,对实施项目后的生态效益、经济社会效益,社会影响力等综合指标做出宏观和美好前景的描述。但对项目预算绩效目标实施中存在的技术难点,绩效目标的考核标准,以及实施过程中的不可遇见性考虑不充分,不周全,预算绩效考核目标不清晰,难以量化。

同时,部份项目绩效目标超出实际工作内容,脱离实际,项目结题验收时,无具体的、精准的绩效目标作为参照指标,存在项目绩效目标设置不具体、不精准,考核评价难度较大,初始绩效目标无法实现的现象。

2.4   缺乏正确的绩效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科学性。目前绩效评价主要由业务主管部门的行政领导和外单位技术专家组成,對反映项目预算绩效的资料掌握不够全面、彻底,绩效管理意识不足,缺少对项目实施效果的深切关注。仅凭历年经验,采用通用的绩效评价方法,单一函数数理模型,主观片面核定绩效评价指标,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合理性、科学性。绩效评价目的出现偏差,应用范围缩减,作用降低。目前,我国现行预算绩效评价体制是采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主导型模式。在缺乏第三方监督的情况下,评价过程不够客观,导致绩效评价工作的方向、手段、结果出现问题,评价结论的可信度和合理性降低,代表性差。

3   构建科学高效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水利部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水利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与评价工作,提高水利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让资金更好地服务水利科研基础研究,提高水利科研创新能力,江、河、湖、海的综合治理能力,提高水环境、水资源防治水平,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和综合生态效益,提升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保障能力。为此,建议采取以下综合举措,提升水利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构建科学、高效的水利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3.1   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新机制

提高单位负责人对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绩效管理是单位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要求领导高度重视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重要方案、重要阶段性绩效目标以及评价指标的讨论、指导和制定,重视并参与到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形成全员参与的预算绩效管理新机制。

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要提高思想站位,树立统领全局观念,谋划并做好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亲自参与制定实施方案,确定业务流程,确保绩效管理流程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满足项目管理的各项需求。

改变传统思维,健全绩效理念。将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水利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和监督全过程,构建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绩效管理闭环系统。强化绩效目标管理,逐步公开绩效目标,多维度地开展绩效评价,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搭建全员参与绩效管理的平台,形成全员“讲绩效、 用绩效、比绩效”的良好氛围。

3.2   加强预算编制基础性工作,突出绩效导向

项目预算基础工作是预算编制的基石,决定着预算编制质量,对提高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要改进预算编制的程序方法,加强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的计划性,提前谋划精准安排预算编制事项,克服时间紧迫,基础资料收集不完整,计算依据和过程不充分,缺乏科学定额标准体系等不利因素影响。其次,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预算编制中主动担当作为,发挥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特长,做好项目预算编制,绩效目标制定。三是加强信息沟通,克服信息的不对称影响,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由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提高项目预算的综合效能,全面提升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预算编审环节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应将项目预算目标管理摆在首位,突出绩效导向。编制时将绩效关口前移,及时了解并掌握新出台的重大政策、项目,结合预算评审、项目审批等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并将其结果作为申请预算的必备要件,从源头上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加快设立部门和项目的整体绩效目标,实现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并严格绩效目标审核,实现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最大化。在具体工作中,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必须将设立绩效目标、严格预算执行、接受绩效评价作为一种新常态。

3.3   规范预算绩效目标设置,建立全过程管理链条

适应机制要求,规范预算绩效目标设置。绩效目标是项目实施所期望的最终成果,既是预算编制科学性、合理性的前提,又是预算执行中据以绩效监控的对象,更是预算执行后进行绩效评价的依据。预算绩效目标的设定,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成果将产生深远影响。在项目绩效目标设置时,应从质量与数量两个方面考虑,设置共性绩效目标,完善核心绩效目标,推进与其他关联目标衔接。积极探索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体系,建立适应新时期,符合市场化机制要求的、体系化的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新格局。

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目标管理链条(见图1)。预算绩效目标管理链条是一个层次分明,步骤体系化健全,全要素参与的绩效目标控制与管理过程。建立事前绩效评估机制,从立项必要性、投入经济性、绩效目标合理性、实施方案可行性、筹资合规性、申请预算必备条件等方面入手,做好事前规划和绩效评估机制建设。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在项目成果、成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方面加强绩效目标审核,绩效目标与预算同步批复下达。做好绩效目标监控,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对存在严重问题的要暂缓或停止预算拨款,督促及时整改落实。开展绩效目标评价和结果应用,采取绩效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方式,必要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同时,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制度和绩效问题整改责任制,加强结果应用,体现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效果。

3.4   完善绩效评价方案及流程,建立新型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及应用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规范完善的绩效评价实施方案及流程。首先,确定项目评价重点方向,涵盖项目立项、过程管理、资金使用效果三个方面是否规范。其次,明确从项目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预算规模评审,项目申报预算细化,资金申报文本,中长期规划,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成果资料等方面归集绩效评价实施方案考核点。最后,着重从项目立项规范性、申报理由的充分性、开展事前评估必要性、绩效管理评价考核意识,过程规范化管理等流程路径。系统全面、深入细致地完善水利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实施方案及流程体循环工作,建立简洁高效的水利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新型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及应用机制。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保障和落脚点,是绩效管理目标成果的终极体现,是提升水利科研项目绩效管理水平,提高科研项目成果质量的制度机制保障。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刚性约束,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制度和绩效问题整改责任制,形成反馈、整改、提升績效的良性循环。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并将其作为预算安排的依据,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对绩效好的项目原则上优先安排并保障预算;对绩效差的项目,从严控制预算规模。对绩效一般的项目要督促改进,对低效无效资金一律消减或取消,对长期沉淀的资金一律收回,并按照有关规定统筹用于急需支持的领域。落实整改,出具整改报告,加强绩效问责,将其作为项目负责人履职的考核指标,积极引导和有效激励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结果反馈及应用机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4   結语

构建科学合理、精准高效的水利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是提升水利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提高水利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和保障;是新时期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的重要技术支撑;是水利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模式形成和应用的一次重要创新发展;是提高水利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江、河、湖、海的综合治理能力,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和综合生态效益,提升水利在国民经济中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周维伟,王江,刘鹏,汪学怡.水利系统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与探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08

[2]关欣,汪学怡,倪城玲.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思路初探[J].中国水利,2016(06):46-49+53.

[3]钱水祥,王怀通,高雅楠.强化水利预算项目管理的对策与思考[J].中国水利,2019(23):59-61.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Budge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Luo Jianyu1  Luo Yulan1  Luo Sirui2

(1. Yangtze River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Wuhan 430010,ChinaHubei; 2.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Los Angeles 90089,USA)

绩效预算范文第3篇

【摘要】   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政府会计改革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制度支持。然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还存在诸多阻碍:财政责任与绩效评价法存在缺口,政府行为的多元化和不可观测性阻碍绩效管理的实施,传统的评价工具效果有限,内部评价又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文章认为,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好预算绩效管理的顶层设计工作,继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将企业管理的方法引进绩效管理中去,并全面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新政府会计制度下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合理路径选择。

【关键词】   政府会计改革;预算绩效管理;瓶颈;路径选择

2018年8月,《财政部关于贯彻实施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通知》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新一阶段政府会计的改革拉开了序幕。此次改革全方位地改变了政府会计核算和报告的模式,“双会计系统”“双核算基础”“双财务报告”成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新特点。公共财政资源的计量和核算方式更加科学,而公共财政资源的最终体现是社会效益,科学评价资源投入的效益并对其结果进行反馈应用是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系统地阐述了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总体要求和目标。然而现阶段的预算绩效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政府会计功能的强化,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获得新动能。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界定及发展历程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界定

“绩效”一词最早来源于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进,不同领域衍生出不同的概念和定义。顾名思义,将“预算绩效管理”拆开来看,可以发现其由四个因素组成,即“预算”“绩”“效”“管理”。本文所谈到的“预算”,是指所有与国家财政收支相关的政策、项目和部门、单位等,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对象。“绩”与“效”是预算绩效管理所考核对象的主要指标。“管理”则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过程来对预算绩效的考核结果加以运用以提高预算效率的过程,是預算绩效管理的手段。因此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既要考核财政资金使用结果的量的指标,又要考核其完成的效果,最后还要对评价结果进行有效运用的过程。

OECD认为绩效的落脚点在于“效”,强调一项活动的有效性,更多关注抽象的指标,如实施工作时对过程的遵从以及公众满意度。赫尔曼·阿吉斯(2013)认为,绩效管理以绩效的识别、评估、改进为手段,最终指向组织整体目标的完成情况。余丽生(2012)将重点放在以结果为导向上,高志立(2015)通过区分绩效预算和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定义为改善预算管理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更加注重对成本收入的衡量。伍玥(2017)同样将预算绩效管理落脚点放在成本效益上,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也要降低成本。简言之就是要设法花同样的钱,做更多的事,把事情做得更好(张强强,2018)。王海涛(2014)认为,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先进的预算理念,是一种有效的技术工具,是一种完善的全过程机制,是一种创新的预算管理模式。与此类似,陈珑鑫(2018)将绩效管理总结成为提升绩效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是对预算支出的结果进行的导向型管理。

(二)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发展历程

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摸索学习、总结经验、不断深入改革的过程。我国预算绩效改革发展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改革、深化改革三个阶段:从最开始的“不知在做”的萌芽与探索,到“已知在做”的发展改革、深化改革阶段;从最开始的绩效评价,逐步发展成现阶段的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不断拓宽加强。详见下页表。

我国的预算绩效改革是在内在需求和外部要求的共同推动下,通过中央的推动和地方的创新,在既有激进式变革又有渐进式变革的实践与总结中,根据我国国情不断形成又不断调整突破的过程。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发布,这表明我国现阶段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也显示出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预算绩效管理覆盖面逐步扩大,改革更全面更深入,更加强调总额控制,推进预算公开。向外学习,对内创新,不断实践总结完善,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绩效评价制度全覆盖、绩效目标编制全覆盖、绩效目标动态监控全覆盖、部门单位绩效自评全覆盖、重点项目绩效目标公开全覆盖,已经基本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二、政府会计制度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关系

任何一个国家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都不是一项独立的改革,这需要多方的支持与配合。政府会计制度作为国家进行预算管理的基础,全方位地为预算绩效管理夯实基础,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一)完善的政府会计制度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基础

现阶段实施的新政府会计制度以“双轨制”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重要支撑,通过确立“双系统”“双时间”“双确认”“双记录”“双计量”“双报告”的工作要求,使得预算支出、拨款进度、结余和追加能在时点上如实反映。基于此,政府治理活动产生的复杂难懂的原始数据可以通过会计系统进行初步加工处理和转换,输出更加准确的、具有管理意义的财务信息。信息报告制度和政府内部控制制度也可以相应地建立起来,预算执行和政策落实得到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以往无法准确反映的真实执行结果得以更加准确地反映,评价结果质量得到保证,监督主体的责任也可落实到位。各项单位会计制度的统一使得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可比性大大增强,对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也有了较好的评价基础。有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和基本制度支持与配合,预算绩效管理才能加快其发展的步伐,做到全面实施。

(二)科学的政府会计核算是提供量化政府绩效信息的技术支撑

是否能有效进行预算绩效管理取决于初始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并且质量上的缺陷无法通过数量来弥补。政府会计系统可以提供定量会计信息,利用量化支持信息是预算绩效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要对政府预算绩效进行评价,首先就是需要收集充分且适当的信息,而政府会计核算所生成的数据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双基础”下,有关政府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成本和费用的数据更加准确,可理解性大大增强。尤其是新准则中对有关坏账准备、预计负债、待摊费用、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核算方法的使用等提出的新要求,使得成本得到更加准确的核算。其中预算会计反映预算资金的运行,财务会计主要关注政府拥有和控制资源的存量和状态。通过建立科学的数学分析模型对这些原始数据加以对比、碰撞、多维分析,深度挖掘剖析数据,可以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信息作为决策的基础,信息准确、全面、有效,决策才能高效,财政资金的分配和拨付才能更加科学合理,以此再推动政府绩效的提升,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预算管理制度更加有效的运用。

(三)规范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是有效破解信息不对称的良方

在公司制企业中,股东可以通过查看企业的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考核经理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效果。但是从委托代理理论角度,在公共管理中,由于政府部门既属于代理方,又属于管理者,因此与企业相比,要解除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就相对复杂得多。政府部门的强势受托人与社会公民的弱势委托人关系,使得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成为阻碍政企合作的一大障碍。在政企合作越来越密切的今天,企业需要获得真实准确完整的政府财务信息来进行风险评估。新政府会计准则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像企业一样,每年度编制财务报表和决算报表,并向社会公开。同时,借助于电子政务平台,可以更加多元化地反映政府不同资金管理绩效信息,财务报告制度的规范使披露机制较之前有很大的完善,公众利用政府会计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对政府责任可以进行有效的评价与监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三、全面实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瓶颈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們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积极推进,以尽快完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

(一)缺乏一套系统、权威的法律规范

近年来我国针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发布了各项政策,提出了新要求,实施了新举措,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相对完善,已经基本形成全口径预算框架。同时201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11号修订,自2019年5月15日起施行。但目前的整体制度缺乏系统性,制度的层级不高,仅限于部门规章层面,离法治化还有一定的距离,缺乏上位法是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这导致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存在差异,难以协调。而且到目前为止,发布的各项规章、办法等,大部分是以类似于“打补丁”的方式进行发布,即哪里需要完善就发布关于哪一方面的规章办法,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各项规章之间不够统一,协调起来也存在问题。《预算法》虽明文规定要进行预算绩效管理,但并没有作系统的规范,并且预算法无法解决预算权利配置的失衡问题。因此,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快出台一部权威的财政责任与绩效评价法,并做到各项规定的相互协调,是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法治化的必由之路。

(二)绩效管理的实施存在部分障碍

政府行为具有可观测性不强、多元化等特点,部分管理人员的绩效观念较为薄弱,存在“重投入、轻管理”的思想。片面认为财政资金大量投入就是对项目重视,缺乏后续管理。其次,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路径依赖、地方政府间经济增长竞争以及政府官员谋求私利等原因,出现地方政府棘轮效应和财政预算软约束行为,只关注预算执行后所产生的短期有利效应,忽视长期负面影响,从而对经济社会造成损害,而这种损害可能是隐性且滞后的,难以追溯。再加上由于政府行为的多元化特点,在设计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指标时,政府信息披露既要包括定量信息,也要包括定性信息,因此存在诸如公民满意度、履职效能、社会效应这类无法直接观测到的指标,而这些指标的测量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存在诸多掣肘,并且政府与企业不同,成本效益意识不强烈,更容易造成资金浪费。

(三)传统的评价工具效果有限

在当前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中,主要采用指标评价方法,尽管依据评价对象的特征设置了细分方法,诸如比率分值法、分级评分法、满意度赋值法、是否评分法、缺(错)项扣分法、按数累加法等,比较全面适当,但是缺乏一套系统的理论支持,并且得到的结果都是综合评分,难以有针对性地对评价对象做出中肯的评价或者得到关于具体某一方面,诸如成本和产出的评价结果。其次,由于不同评价主体设置的指标和评分标准存在差异,将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评价对象绩效的好坏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尽管这种方法简单易理解,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忽视或淡化一些可能比较重要而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因素。再次,传统的评价方法大多是对结果的衡量,目标导向不强,例如对某些需要重点评价成本的项目,依旧按照指标体系的设置去评价就显得不匹配。因此,打破现有局限,根据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的特性,针对性采用特殊的评价工具可能会使绩效评价的结果更加合理。

(四)内部绩效管理缺乏客观性与公正性

在公司制企业中,尚有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来防止舞弊,期末由社会审计对企业进行评估。而政府在开展预算绩效自评工作时,由于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都是各部门内部人员编制的,即地方政府既是报告编制主体,又是绩效评价客体。同时公众和政府二者之间政府对本区域的情况更能全方位把握,具有更大的信息优势,中央和地方预算绩效执行难免存在偏差。这种自我评价的方式,可能因为评价主体的主观偏好、自我满足感和集体荣誉感对预算绩效做出高于实际水平的评价。内部绩效管理不够客观,也缺乏公正性,绩效信息失真的风险较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四、新政府会计制度下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顶层设计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与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也日趋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更加规范,此时更需要顶层设计来掌握改革发展的总基调。1993年,美国当局首次颁布了关于政府绩效管理的法案“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 Act),确立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法律地位。法国、波兰、新西兰、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都相继颁布了相关法案和法律,在立法层面上确立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地位。与国外相比,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规定还停留在“意见”“管理办法”“暂行办法”层次,仅《预算法》对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法治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预算绩效改革,但是关于预算绩效管理的专门法律文件尚未出台,法律地位尚未得到确立,这说明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还有待加强。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必须有一部权威、系统、完整的财政责任与绩效评价法作为总体指导方针进行规范,要对《预算法》中有关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容进行明确和细化,形成可以具体实施和执行的规章制度,使预算绩效管理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同时也要针对预算绩效信息公开做出具体要求,什么时间公开,以何种形式公开,公开的内容包括哪些,公开的范围涉及哪些,以刚性的法律规范信息公开的标准。要设计一套完整的法律,首先,必须由中央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同时推动各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的设计进行本级政府的次顶层设计,各级联动,合力推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落地实施。不仅要制定总体层面的规范工作,还要完善操作层面的总体指引,对评价对象的“全过程”和各阶段成果进行评价,构建起绩效评价的“结果链”,做到过去可追溯、未来可展望,从而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其次,通过完善税收、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政府审计等相关法律制度,构建完整的财政预算法律体系,各级地方政府也要相应建立起符合当地业务特色的制度体系。同时对全过程的量化数据和非量化信息,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的分析模型和运用模型,对信息进行规律性的归纳和化抽象为具体的总结分析,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实现“横要到底、纵要到边”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二)完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评价指标是进行预算管理的重要工具,它将原始的数据和信息转化为可比的指标,统一的指标是评价结果可比性的保障。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设置了相应的指标。如英国的指标体系中就包含经济指标与社会发展和环保指标;法国的指标体系中包括公众的社会印象、服务质量和纳税人的效率三类。同时各国也着力在指标全面、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指标数量,以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自2013年我国财政部第一次初步构建起统一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后,湖北、天津、江西等多个省市都相继建立起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政府会计改革背景下,许多以前没有的数据现在都有了准确的信息,这给指标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增强指标的可操作性。在进行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时,应当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别项目分别构建统一的共性绩效指标库。现阶段我国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更多地侧重于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以及经济效益,而对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的关注不够,对这方面的指标相对缺乏。在后续的指标修订中,要着重关注非量化指标,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指标和评价机制十分重要。在进行指标设计时,不能为了实现“全覆盖”,就对所有的项目进行统一的评价,要针对重要等级和资金量级的差别,用“双重二八率”的方法划分重点评价对象和简洁评价对象,以此提高绩效评价的效率,重点聚焦、节约成本。2013年财政部发布《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我国的预算绩效共性指标体系逐渐得以完善,但地方的个性指标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尤其是县级及以下地方政府,还没有全面落实预算绩效管理,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个性指标体系。地方政府要根据地方特色、业务类型建立起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指标体系和指标库,确定各项目的评价流程。指标设计要注意控制指标的数量,对重复或相近的指标进行合并,减少不必要的指标,以此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建立分行业、分领域的绩效评价分析模型,以深入挖掘绩效数据中隐含的信息,以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最后,不仅要对单个部门、单个项目进行评价,还要从政策层面和政府层面来进行整体绩效管理,以最终提高政府的财政资金配置效率。

(三)引进企业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受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许多企业管理的方法,诸如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标杆管理法和战略地图等被引入政府部门,以完善政府預算绩效管理。其中平衡计分卡是比较常用的辅助工具,美国邮政部和国防部就使用了平衡计分卡来评价财会服务。在我国,湖北省荆门市财政局在评价市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时,也使用了平衡计分卡。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会计工具的引入,是对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的革新,比起传统的拿起数据直接算,经过管理会计工具目标导向性专门“加工”的信息更加系统规范,易于理解。

企业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工具对企业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度量,最终目标是为了让投入的每一单位成本都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收益,即取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率;而目前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在于着力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这与企业管理的目标有相似之处。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施行中权责发生制的运用表明我国政府会计已经与企业会计制度愈加趋同,因此,企业管理中运用到的方法,现在都可以更方便地引入政府会计中,这也是政府会计改革给预算绩效管理带来的契机。尽管政府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而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赚取利润,政府与企业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但是在企业中已经成熟运用的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法、作业成本法、哈佛分析框架和标杆管理法等,通过相似指标的类比变形,都可以很好地运用到预算绩效管理中。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转变观念,采用集约型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要适时地进行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比如企业所进行的绩效预算,将项目成本作为其中一项重要评估因素,进而将资源分配尽可能的利益最大化。现阶段我国预算绩效管理也强调要注重成本效益,可以借鉴企业的成本效益理念、管理方法、绩效评价方法,以增强政府会计治理的能力。

(四)全面引入并完善第三方机构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主要由政府主导,部分地方政府已经逐步开始引进第三方机构进行部分项目的绩效评价。而从国外经验看,民间社会组织参与绩效评价在绩效管理中已不可或缺。部分国家,如秘鲁、玻利维亚甚至已经颁布法律规范社会团体参与预算绩效评价。我国湖北、安徽、江西、广东、四川等省份,已经引入了第三方机构协助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以确保评估公信力。但是目前第三方评价服务市场并不成熟,评价机构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人才队伍没有系统建立起来,部分机构在进行绩效评价时方法不科学,其评价结果质量可能差距较大,存在可比性不足的缺陷。第三方服务市场还处于自发无序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也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

第三方机构参与预算绩效管理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有利于增强预算评价、监督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提高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可信度。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还可以缓解地方政府在进行预算绩效评价时面对大量项目人力不足的情况,将部分项目交予第三方机构独立评价或在绩效管理中加入第三方机构人员,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工作,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为全面引入并完善第三方机构评价机制,首先,需要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使得第三方评价所需的面上绩效信息可主要依据公开渠道获得,责任主体所提交的自评绩效信息仅做参考,降低信息甄别、处理成本,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其次,建立关于第三方机构评价的制度规范,确立其制度地位,给予其在探索和尝试阶段放开手脚做事的底气和成长的空间,使其有章可循并且可持续推进。最后,政府要在政策上支持第三方机构进行内部自律机制建设,扶持第三方服务市场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提高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以提高第三方机构评价的质量和权威性。同时引导第三方机构从制度体系、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三个方面建立起行业内部质量标准体系,从合规性、专业性、指导性、可靠性、相关性、客观性等多个方面对第三方绩效评价的质量进行考核。在引入第三方机构时,同样可以采取先小范围试点,再大面积推广的方法,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如同公司制企业中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并存一样,政府绩效管理也可以通过内部自评和第三方机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基于以上论述,预算绩效管理的瓶颈及路径选择框架见右上图。

五、结语

预算绩效作为评价财政资金分配效率和使用效益的关键点,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其制度建设和操作规范。要建立起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对政府履责的整体能力、成本、产出与效率以及成果进行科学规范的评价,使评价结果有利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中的主要矛盾,有利于以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使预算绩效管理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工具。

【主要参考文献】

[ 1 ] 白文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内涵解析[J].地方财政研究,2011,(01).

[ 2 ] 张强强.我国地方政府绩效预算改革研究[D].内蒙古財经大学,2018.

[ 3 ] 马蔡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兴未艾[J].中国财政,2017,(17).

[ 4 ] 陈志斌,董瑶.政府会计信息对政府绩效评价的影响机理研究[J].商业会计,2015,(03).

[ 5 ] 张琦.论绩效评价导向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6,(04).

[ 6 ] 贾天君.新政府会计准则对经营性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24).

[ 7 ] 翟帅.我国《宪法》中人大预算权体系的构建[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33(06).

[ 8 ] 刘国永,蒙圆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路径探究[J].中国财政,2018,(11).

[ 9 ] 杨志安,邱国庆,郭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的实践考察、国外经验及实现路径[J].财政监督,2019,(09).

绩效预算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全国各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推进,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事前评估、目标管理、运行监控、评价运用的具体实施和执行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文章主要以教育系统事业单位为例,讨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环节的执行情况,分析支出绩效目标的具体申报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教育系统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绩效指标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印发以来,在实际执行操作过程中面临着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性不全、填报准确性不高、绩效运行监控缺位等问题。为此,笔者从绩效管理目标申报角度出发,分析预算绩效管理中目标管理环节的绩效目标申报的执行实施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1.缺少行业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在绩效目标申报时需要细化填写多项三级指标及指标值,但在每个指标、指标值的设置上,没有一套完善健全的教育系统指标体系用于指导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绩效目标申报填报,使得各单位填报的指标、指标值无法科学准确地反映本单位的预算绩效实际情况,致使教育系统事业单位上报的绩效评价指标、指标值随意设置,同行业或同系统内各单位之间指标无法比较,行业或系统整体绩效不可测量,导致绩效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影响了绩效评价结果。另外,选择的评价标准与对应的准确指标测算依据不匹配。绩效目标申报人员在选择测算依据时无法确定选择的依据,成为填报时的一大难题,只能凭借各单位申报人员的经验选择比较合理的测算依据,造成绩效指标目标值测算依据表述不清晰,判断不客观。

2.填报科学性、准确性不高。首先,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困难。由于项目负责部门对绩效管理工作参与的主动性不高,一些专业的项目绩效指标也由单位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申报人员自行设置,同时由于对项目的工作要求及目标了解不全面,项目绩效指标设置不科学、不完善,无法真实反映项目绩效情况,导致项目管理工作与项目绩效管理工作相互分离,绩效评价结果对项目实施应用程度不高。其次,指标无法收集数据。由于受到专业技术能力的限制,加之缺乏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持,测评标准和测评方法不科学、无法定量,很难准确界定绩效目标的设定和指标值的科学性、准确性,填报出现随意性和片面性。最后,填报指标不可定量测量。大部分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在填报申报表时对总体目标做了文字性描述并按照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细化了指标绩效目标,但未真正量化到三级绩效指标。三级绩效指标中定性型绩效指标设置较多,定量型绩效指标较少,导致指标值无法准确测算。如,社会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可持续影响指标的三级指标的具体填报,绩效管理申报人员对以上指标的理解只能根据工作经验填写一些定性型绩效指标,导致指标无法具体测量。

3.绩效运行监控和评价结果运用缺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形势的变化,国家更加注重经济质量的发展,反映到公共预算支出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周密型转变,实现财政资金的支出成果效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将成为政府财政管理的重要事项[1]。将预算资金全程纳入监管,构建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就变得尤为重要。但从填报角度出发,教育系统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还不够完善,绩效运行监控效果、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反馈填报单位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由于缺乏专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填报单位的绩效自评报告并没有指导本单位的未来资金运行情况,而绩效运行监控体系不健全,填报单位的评价报告与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偏离,无法准确测量,使得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事前评估相脱节,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不足。

二、措施和建议

1.建立健全行业绩效指标体系。一方面,开展全面预算绩效指标收集整理工作。各级财政单位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各事业单位已申报的预算绩效三级指标整理、细化、提炼,形成全面系统的行业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2],指导各事业单位绩效目标申报人员正确填报绩效目标申报表,顺利推进教育系统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各级财政部门应对预算绩效指标执行情况追踪和监控,结合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和工作效果,及时修改完善指标体系,构建科学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指标机制,提高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专业性和规范性,获取一定的绩效指标管理效果。

2.科学化设计绩效指标。在项目资金管理中,项目负责部门应承担项目预算资金的管理主体责任,负责项目的事前绩效评估、预算绩效目标的规划制定和事后追踪反馈。各事业单位在申报时参考本单位之前年度目标责任书数据及单位下一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对近年数据比较分析,整理归纳不同年度相同工作的具体任务目标及分值;分析单位近年来重点工作的发展情况,不同年度不同工作的具体任务目标和分值;分析单位近年来其他工作的开展情況。并结合近年来单位预算资金在重点工作和其他工作方面的使用管理情况,用于参考填报单位整体支出绩效指标及预算资金的合理化分配,实现预算资金整体支出三级绩效指标的细化处理,使绩效指标趋于科学合理,不断促进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

3.合理运用现有评价指标。在具体工作中,使用现有的负面评价指标替代原有宽泛含义的评价指标,如满意度指标,用来反映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对相关产出及其影响的认可程度。例如,选择三级指标为“老师对×××工作的满意度”“学生对×××质量的满意度”等,以上指标设置过于笼统和宽泛,存在数据无法核实或者数据核实不够严谨的问题。此时,选择与之对应的负面评价标准来填报指标,如“老师对×××工作的满意度”可以修改为“收到老师意见次数”,设置对应的指标值根据年初工作计划、目标责任书的数据,次数高于计划数则指标分数低,低于计划数则指标分数高。“学生对×××质量的满意度”可以修改为“发生事故次数”等,指标值设置同上,事故次数高于计划数则指标分数低,低于计划数则指标分数高。另外,使用行业年度专项统计报表中的数据。比如,可持续影响指标,其定义为反映相关产出带来影响的可持续期限。申报人员很大可能选择三级指标为“项目持续发挥作用的期限”“对教育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以上指标描述多为定性指标,无法定量测量。理科实验教学设备投入项目的可持续影响指标,可以根据近年来教育装备统计报表数据将绩效指标设置为“理科实验室(设备)使用次数增加百分率”,结合近五年或近三年理科实验室(设备)使用次数,计算理科实验室(设备)使用情况是否发生变化,如果理科实验室(设备)使用次数增加百分率增高,则说明理科实验设备使用次数不断增加,项目投入资金得到了有效利用。综合多项指标科学预估下一年度理科实验室(设备)需要投入的资金、实验室设备使用的效果,对实验教学的影响。申报人员应利用已有统计数据协助完成三级指标的定量填报,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只有这样,才能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4.财政部门应组织开展多层面培训。首先,培训对象扩大到教育系统事业单位领导层面,通过培训使单位负责人认识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树立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意识,从思想上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根本上解决预算绩效管理的组织问题[3]。同时,督促项目管理和实施部门主动参与到项目绩效管理工作中,使其了解项目实施与绩效评价的意义,改变预算绩效管理对财务部门的认识。其次,加大绩效管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开展预算部门绩效管理申报人员的绩效管理业务能力培训,具体讲解绩效指标设置,改变绩效管理申报人员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引导绩效管理申报人员科学合理地设置绩效指标及指标值,提高绩效管理申报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最后,搭建交流平台,开展预算绩效工作具体指标填报的相互交流讨论,实现三级指标在各单位之间的共享,解决绩效指标设置难的问题,财政部门可以总结全省各单位的经验方法,加快建立完善绩效指标体系。

总之,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4]。教育系统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和实施,关注教育资金的产出和结果,强调教育资金支出的责任和效率,要求教育系统事业单位要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教育系统事业单位的管理效能。作为一名教育系统事业单位绩效目标管理工作者,深切呼吁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完善绩效指标设置,加强绩效运行监控和评价结果运用,同时呼吁绩效管理工作者努力提升专业素质,尽快实现绩效指标量化设计,加强与项目管理人员的沟通,使绩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现教育资金使用目的细分量化,落实教育资金的使用效果,提高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海龙,曹明慧,陈沫雨.加强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2020(12):125-128.

[2]樊燕,曾春华.关于教育预算绩效评估问题的思考[J].会计师,2014(06):68-69.

[3]黄文娟.推动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J].财务与会计,2020(23):72.

[4]甘肃省财政厅课题组.甘肃省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2021(01):4-10.

编辑:郭裕嘉

绩效预算范文第5篇

3月12日,全区绩效管理工作会议后,区委统战部部长XXX同志立即召开部长办公会和部务会,进一步学习领会会议精神,重点围绕我部在工作上存在的差距和原因,并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

部长办公会对学习贯彻会议情况进行安排布置:一是召开部务会,学习传达领导讲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求各科室认真抓好落实;二是要求全体干部要找准统战工作的着力点,要围绕“XXX”建设切实加强工作领导,做好XXXX企业入园的协调服务及非公经济、民族宗教等各领域统战工作,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在三月底根据区绩效办下发的绩效管理目标,制定下发了部绩效目标责任分解表;四是重新调整充实了部绩效管理领导小组成员,明确了工作职责。

X部长强调:要不断加强统战队伍的自身建设,通过学习提高统一战线综合素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

合的优势,切实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引导统一战线成员为建设建设XXXX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同时,要把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推进全区统一战线各项工作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认清形势,振奋精神,高标准、严要求,踏实做好每件事,为全面完成各项绩效管理目标任务、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而不懈努力。

上一篇:国防预算下一篇:建筑工程概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