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气象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2023-09-04

未来气象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2015年工作总结:

(一)气象基础业务质量稳固提高 1.测报业务工作

2015年完成测报工作基数15046.1个,发报错情0条,台站总错情率为0.0‰。报表预审错情出现0条,均达到上级业务考核要求。未出现涂改、伪造、缺测、缺报、早迟测、丢失原始资料等重大错情和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现象。坚持对仪器每日进行小清洁,每月进行一次大清洁。探测环境保护方面,整体保护较好,未出现影响探测环境的干扰源等,并通过了国家级台站探测环境调查评估。 2.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水平,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增强

2015年,XX县气象局在森林防火、春播期、前汛期降水过程以及元旦、春运、五

一、高考、中秋、国庆等期间的气象服务工作中,紧紧以中国气象局提出的“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一次过程不放过”的精神为指导思想,以省气象局提出的天气预报服务“及时、主动、积极、准确、优质、高效”的目标为基本点,做到“思想、领导、组织、装备、技术”五到位。认真细致地分析每次天气过程及转折性天气,加强会商,充分利用各种数值预报资料,分析各种天气实况资料,参考各种云图和雷达图等资料。要加强对天气系统的监测,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敏锐性、及时性和针对性,充分利用自动气象站、雷达、风廓线等多种观测资料,加强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和预报服务产品滚动订正,通过电视、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和农村大喇叭等多种传播手段及时传播气象预报信息,确保气象服务信息“第一声音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广大群众当中。不断提高监测和预报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能力,预报准确,及时提供灾害性天气信息和防御指引,为各级党委政府防灾抗灾,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排提供气象保障,减少或减轻灾害性天气影响和损失,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每日气象台通过微博、气象显示屏大喇叭、视频、政府网、微信平台等渠道发布日常天气和灰霾预报。做好高温、暴雨、雷雨大风、寒冷、灰霾、大雾、冰雹、森林火险预警信号发布工作,截止到目前,共发布暴雨黄色预警16次、橙色预警5次、红色预警0次;雷雨大风蓝色预警20次、黄色2次;高温黄色预警6次、橙色预警1次;寒冷黄色预警11次、橙色预警信号4次、红色预警信号0次;大雾黄色预警5次、橙色预警6次;冰雹橙色预警0次,森林火险黄色预警4次、橙色预警3次、红色预警3次;灰霾黄色预警信号0次。XX县气象局坚持“以人为本,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服务理念,紧绷服务保障弦不放松,准确、及时、主动地做好每次灾害性天气气象保障和服务工作,得到广大民众XX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肯定,2015年3月,XX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公布了县人大代表对县政府工作部门和“法检两院”共33个评选单位2014年度工作的满意度测评结果,新丰局以综合分94.34分的成绩名列参评单位第

二、XX县2014年度绩效考核一等奖、2015年1月,新丰局被评为广东省气象现代化新型台站。

自1月1日起,按照《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管理规定,使用新版预警信号图标。

3月份,结合省市气象局发布的应对台风暴雨停课机制,我局与XX县教育局联合印发《XX县应对台风暴雨恶劣天气学校停课工作联运方案》。

(二)扎实推进气象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1.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投入使用。2015年2月,XX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业务大楼竣工并投入试运行,这有力地推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机制。 试运行期间,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平台发挥了“消息树”、“发令枪”、“指挥棒”的作用。今年1-4月,我县降水严重偏少,各乡镇出现不同程度旱情,4月17日,县委书记亲自组织相关部门在XX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召开全县抗旱视频会议,对抗旱救灾工作进行指导,收到良好的效果。5月20日XX县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的降水过程,各镇街遭受不同程度的灾情,县委县政府通过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指挥抗洪抢险救灾,为群众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与主动权。

6月9日,XX市政府在XX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召开全市气象现代化工作现场会,应急指挥中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举行揭牌仪式。7月1-2日,省气象局副局长邹建军率领由中国气象局计财司、财务核算中心,省气象局财务处、人事处、减灾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县委县政府及XX市气象局等部门和单位人员组成的专家组莅临XX县气象局,对XX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业务平台设备采购项目进行验收;同时,专家组观摩了利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应对自然灾害的现场演练,演练用时15分钟,主要环节包括“部门实况汇报、应急响应启动、预警信息发布、视频会商、应急指挥处置”等,邹建军局长对演练的效果也给予了充分认可。

2.建立XX县突发事件预警决策辅助系统,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部门联动机制。该系统将国土、水务、三防、公安、林业、民政、安监、气象等部门数据集成在“一张图”上显示,为预警预测、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提供方便快捷的数据查询和展示,以信息化手段构建监测一体化和“灾害治理一张网”系统,做好信息数据共享。 3.创新气象服务管理体制,提高预测预警预报能力。

一是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创新气象业务管理。配合气象部门改革业务资源配置方式,开发XX县小河流、地质灾害易发点、城区积涝点等监测预警服务系统,构建“监测在线、产品精细、信息通用、流程简约、人员精练”的一体化业务体系。

二是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重大灾害预警能力。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支持下,XX县现已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预报、山区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等应用技术研发,着力提升致洪暴雨、山洪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及山区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水平。

三是加强气象监测设施建设,构建气象数据开放共享机制。积极认真落实气象现代化建设,今年已经完成了鲁古河国家湿地公园和遥田大小转电站各建一个区域自动站的选址工作。在各镇(街)的三防指挥办公室增加气象服务工作职能,将县三防的三防信息接收应急保障系统接入镇级服务站,实现省—市—县—镇四级高清视频会商,加设人防应急平台的视频会商系统,在预警中心平台上实现两套县-镇会商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应急指挥、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覆盖面及保障性。 4.完成环境气象观测站安装,并投入运行。为落实广东省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建设方案,在两年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广东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系统项目的建设,环境气象观测站基本覆盖我省山洪地质灾害所在地以pm2.5为主的观测系统。环境气象观测站直接监测小粒径的粉尘,有利于人们对环境做客观的评价,也更直接地指导人们采取防护措施。

5.新丰建成广东首个超级生态气象站。广东省第一个全要素超级生态气象站,在XX市XX县云髻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完成,通过一系列专业测试,成功将观测数据传回XX县气象局。云髻山生态气象观测站作为全省首个生态气象观测站点,不仅具有自然生态气象环境的观测代表性,包含18个生态气象观测要素,其中大气负离子、氧含量、生物舒适度指数等观测要素为全县今后发展绿色旅游提供有力的科学数据支撑。

6.建立平战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提高了运行效率。XX县依托已建成的XX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根据人员整合、办公场所整合的需要,成立了应急指挥中心,XX县人防办及应急指挥办公室目前已经进驻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办公。我局将日常气象信息发布保障与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指挥相结合,整合气象台与预警中心的运作模式,即由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运行保障股股长兼任XX县气象局预报股副股长,全面主持预警预报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平时预报、战时预警预报的高度整合状态。

(三)推动气象综合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更加稳定持续的气象公共财政保障制度

一是合理划分气象事权。对中央事权和地方事权予以明确:因国家发展需求统一布点建设、由国家统一管理的重大气象业务事务作为中央事权;地域信息性强、外部性弱、主要事关XX县居民的气象业务事务作为新丰地方事权,因XX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的气象重大工程项目,具有地域管理信息优势但对其它区域影响较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事务作为上级与新丰共同事权。

二是承担地方气象事权支出责任。为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气象的优势,激发新丰气象事业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XX县委县政府合理承担地方事权支出责任,在投入地方气象业务运行、维护经费的同时,切实落实气象职工地方性津补贴,从2016年起,新丰国家气象事业的在编职工以及退休人员的地方性津补贴、职工医疗、住房、养老等人员经费均按规定纳入地方本级部门预算给予保障。

(四)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1.按照县委、县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安排部署,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责任,全面推进防雷规范化建设,扎实开展防雷安全各项工作,确保了人民群众的防雷安全,我县防雷减灾工作有序发展。截至12月14日,完成定期检测79宗,其中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场所66宗;开展设计技术评价及雷击风险评估服务16宗,评价面积22.47万平方米;新建(竣工)检测30宗,出动跟踪检测约286人次,各项工作按时有序进行,实现行政审批项目与地方政府行政审批系统有机衔接。 2.加强窗口内部规范化管理,学习网上办事流程,参照防雷业务手册版本,规范操作流程和落实措施,健全防雷检测资料档案,落实风险防控措施执行单。积极开展便民服务,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切实加强资质评审、行业监管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五)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

未来气象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摘 要 ] 应急科普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科普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大局。该文从体系建设、资源供给、传播方式和科普效果四个方面入手,总结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应急科普工作取得的进展,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应急科普法规、加大应急科普投入、创新应急科普形式等建议。

  [关键词 ] 应急科普 科学传播 现状

  [

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成立。这是我国应急管理事业一个新的里程碑,也对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急科普作为应急管理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對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那么我国现今的应急科普发展如何?本文立足于应急科普工作所取得的进展,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应急科普发展提供参考,从而为应急管理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应急科普的概念还未形成统一观点。刘彦君认为,应急科普既包括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进行的应急科普工作,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化应急知识宣传工作 [1 ]。杨家英和王明指出,[HJ3.45mm]应急科普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一方面是针对已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进行的各种应急性科普服务,另一方面是针对容易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开展的常规性预防科普教育 [2 ]。张英从灾前应急知识的科普、突发事件应对时段的科普、灾后安全与减灾的科普这几个层次来理解应急科普的内涵 [3 ]。刘倩分别从公众需求、应急最终目的和政府这三个角度来解读应急科普 [4 ]。虽然各个学者说法不一,但其中都蕴含一个核心要义,即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本文认为,应急科普就是将关于突发性事件的事发前预防、事发时应对、事发后处置和恢复等方面的安全科学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向社会公众普及,以提高公众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我国应急科普工作取得的成效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国应急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在体系建设、资源供给、传播方式、科普效果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体系建设方面,我国的应急科普组织体系初步建立完善。目前我国的应急科普工作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如自然资源、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部门)依托日常工作进行常规性开展。各部门纷纷出台了有关应急科普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和法规。2017年,科技部、中央宣传部联合制定的《“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特别强调了国家应急科普的创新文化和能力建设问题,要求各级政府大力推动科普工作的多元化投入、常态化发展,结合重大热点应急事件,组织媒体与相关专家共同解读该领域应急科普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另一部分则由科协组织开展,最为突出的是在搭建传播平台、聚集科普资源等方面,科协系统以应急科普常态化为核心理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资源供给方面,我国应急科普人员队伍持续扩大,科普经费投入稳定提高。据相关统计,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312人从事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另外还有专家团队26个,团队人数473人,培训的学员人数约60万人次。全国用于防震减灾科普的资金投入共计约12266万元,其中中国地震局用于支持各省局、直属单位的经费达4863万元 [5 ]。根据《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我国气象科普队伍持续壮大,初步形成了由专兼职人员组成,包括专家和志愿者在内的气象科普人才队伍。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活动周等主题气象科普活动成为常态,年均参与专家1万余人,受众约300万人次。同时,我国各类应急科普场地数量也在逐渐增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事件相关的科普场地数量逐渐增多。2004年,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总数不到20家,至2019年,数量已上升至142家;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总数从2008年的不到100家,发展为2018年的350家;2004年,消防科普教育基地仅有29家,但到2011年,总数已达到260家 [6 ]。

在传播方式上,依靠多种科普载体,应急科普形式逐渐丰富。各地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逐步增加,例如 “防灾减灾日”“科普活动周”等。2020年10月1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森林消防支队在景区宣讲活动中通过印制防火宣传手提袋、制作印有应急科普知识的矿泉水瓶、在旅游景区大屏播放科普视频等多种方式传播应急救援知识。大众传媒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优势,成为应急科普的重要载体。同时,主流专业媒体也是应急科普工作的阵地之一,权威的应急管理类期刊 《中国应急管理》《中国应急救援》《中国减灾》等也为应急科普工作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科普效果方面,我国在应急科普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类应急科普活动的开展吸引了不同人群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20年10月29日,由江苏省应急管理厅等相关单位举办的“2020年江苏省安全应急科普有奖知识竞答”活动共吸引了全国超207万人次参与,反响热烈,活动不仅提高了公众和相关从业人员避险和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实现了“以赛促学”的目标,也为“学以致用”奠定了扎实基础,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也能得到快速解读,良好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公众对重大应急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得到保护。

 三、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科普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

虽然近年来应急科普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应急管理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方法,也没有相应的业务流程保障,仅《突发事件应对法》涉及应急科普知识,有关宣传教育的内容少之又少。应急科普体系建设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导致应急科普实践缺乏可操作性和规范化的运作模式,特别是在基层单位,由于缺乏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只能靠经验来组织应急科普工作。

 (二)应急科普资源供给不足,人才匮乏

2018年,我国人均科普经费4.45元,平均每95万人拥有1个科普场馆。而要想跟紧发达国家的脚步,人均年科普经费就要超过10元,达到平均每60万人拥有1个科普场馆。虽然各类应急科普场馆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难以满足庞大的公众需求。应急科普属于公共服务范畴,主要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如聘请科研专家开展讲座、购买媒体宣传版面等。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比较有限,而且应急科普工作的投入见效缓慢,又不参与政府的绩效评估考核,导致大多数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放到别处投资,对应急科普工作的支持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政府对应急科普的资金投入少,导致应急管理系统的专职科普人员可能无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障,科普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受挫。

 (三)应急科普远离公众,宣传教育成效有限

根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从2010年的3.27%提升至2015年的6.20%,2018年进一步达到8.47%。但这一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应急科普本身来看,应急科普知识通常是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科学性、技术性强,这对科普知识的宣传来说是一项考验。目前部分应急科普内容滞后,与飞速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脱轨,价值不高;有的科普形式缺乏创新、枯燥乏味,导致教育效果不佳。此外,还有一些科学解释缺乏专家的支持,使得权威来源与专家难以对接,伪科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应急科普知识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以上情况都导致應急科普工作远离公众,产生距离感,不利于应急科普工作的开展。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应急科普法规,研究制定应急科普政策

当前我国应急科普工作迫切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政策支持。依照相应的法律条款,明确应急科普的工作主体,界定各部门法定职责和权力范围,使各部门明确分工,提高效率,形成合力。同时细化应急科普工作业务流程,做到条理清楚、有章可循。探索建立应急科普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部门应急科普工作定期实施绩效评估,推动应急科普工作不断改善,持续进步。此外,给予应急科普工作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以提高各部门参与应急没能更好地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大应急科普投入

政府可以吸纳社会资本,设立应急科普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应急科普工作。联合企业和社会组织打造一批应急科普示范基地,增加应急科普领域公共服务的供给。开发线上线下多渠道应急科普平台,充分挖掘应急科普资源。

 (三)加强应急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应急科普人才队伍,建立应急科普专家库,通过给予一定的福利待遇,吸引应急科普相关领域专家加入。构建应急科普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职称评定、社会宣传等方式,对在应急科普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相应奖励,提高他们的应急科普积极性。

 (四)创新应急科普形式,探索应急科普宣教新路径

依托互联网优势,打造线上综合性应急科普平台,打破时间、距离限制,整合多方应急科普资源,为公众接受应急科普宣传教育提供最大化便利。通过平台线上直播和设置“专家问答”环节,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政府联合相关企业,开发应急科普动漫或应急科普小游戏,将晦涩难懂的应急科普专业知识转化为公众易于接受理解的常识,使公众在体会到游戏乐趣的同时,又能学到应急科普知识,并且不易遗忘。由此形成“互联网+”应急科普新模式。

 五、结束语

应急科普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迈入新时代,更需要我们通过创新实践,完善国家应急科普工作体系及运营机制,及时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给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警示我们应急科普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刻不容缓,要尽早、切实发挥应急科普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彦君,赵芳,董晓晴,等.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科普机制研究 [J ].科普研究,2014,9(2):39-46.

 [2 ]杨家英,王明.我国应急科普工作体系建设初探——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实践的思考 [J ].科普研究,2020,15(1):32-40,105-106.

 [3 ]张英.提升基层能力,筑牢人民防线——应急科普机制亟待完善 [J ].生命与灾害,2020(5):8-9.

 [4 ]刘倩.浅析国内应急科普现状 [J ].现代职业安全,2020(2):32-33.

 [5 ]周琳.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8):146-147.

 [6 ]杨家英,赵菡,郑念.中国应急科普场地发展分析 [J ].中国高新科技,2020(6):11-14.

 [7 ]孙玉.应急科普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J ].人民论坛,2020(15):210-211.

 [8 ]王英俭,陈套,贺晓航.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影响因素与对策实证研究 [J ].科普研究,2019(4):7-15,51,112.

未来气象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取决于人的全面发展,多年来,我县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开展“科普月”、“科技周”、“四下乡”等一系列大型科普宣传咨询活动、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开展各类科技培训,通过创新科普手段拓宽科普宣传阵地开办《科普大蓬车》电视宣传栏目,认真宣传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速普及推广一大批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广大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明显提高。取得的成绩应当说是有目共睹。广大农民群众从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县,人才强县,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理念目前正在深入人心,正在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但同时我们也当看到,当前我县全民科技文化素质从总体上而言仍然偏低,特别在农村,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广大农村中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的人很少,文化知识相对高一点的农民,大部分出去经商办企业和进城务工,实际剩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没有文化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加上政府公益性科普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在科技推广普及比较侧重于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而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宣传普及工作做得远远不够,导致目前我县特别是在农村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还普遍存在,反科学、伪科学、迷信愚昧的东西还很有市场,这也给了一些人利用这些东西欺骗群众提供了可乘之机,这种现状与当前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是与“三个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不适应。这个问题,目前已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去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国发〔2006〕7号),省政府也于最近制定了下发了《贯彻<纲要>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07〕33号),对提高全民科 1

学素质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了实施“四大科学素质行动”、“四大科普工程”的决定。四大科学素质行动是指: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四大科普基础工程是指: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就我们县来讲,当前要认真抓好《纲要》的贯彻落实,就如何用先进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而言,我们认为,结合我县实际,应当重点从以下一些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素质高、懂技术、会管理、能致富的新型农民,因此,各级各相关部门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工作作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移民内安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行统筹安排和部署。做到有目标计划,有工作安排,有条件保障,能够因地制宜地抓开展相关工作。

二是结合重点项目实施,强化新型农民培养。近年来,我县承担实施了大量国家农业重点工程项目和培训项目,其中大部份是科技型项目,要继续结合粮食、水果、蔬菜、花椒、蚕桑、畜牧、沼气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实施,加速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做到实施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培养一批乡土人才或科技致富能手。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专合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针对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的现状,通过专合组织目前这一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户连接起来,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学技术,学经营管理,让有组织、有规模的先进农业科技知识推广普及工作占领应有的文化阵地,以此让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东西没有市场,没有发展漫延空间。

四是大力开展各种大型科普宣传咨询活动,扩大科技宣传的声势和影响。近十年来,我县由宣传、科技等部门牵头每年都坚持组织开展了如“三月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五月科技活动周”、“金熊猫送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已形成了惯例,深受群众欢迎。发送资料,开展咨询,举办培训,由专家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对增强群众科技意识,解群众关心的生产技术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要继续抓好这些活动的开展,要加强形式和手段的进一步创新。

五是努力增加科普投入,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普阵地建设。当前要重点抓好“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即建立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科普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活动站是在乡村组织农民开展科普活动的阵地,宣传栏是农民身边的科普信息窗口,科普员是植根基层、直接面对农民的科普工作者,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按照国家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国要在60%的行政村建成“一站、一栏、一员”,并有效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要紧扣国家的安排和部署,在我县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新村的打造中,坚持新建、完善和利用相结合,要依托农村中小学、乡镇党校(村党员活动室)、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文化站、科技大院图书室、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点等设施和有条件的企业、农技协等各类基地,通过充实健全其科普功能,建设乡村科普活动站;要由农业、科技、组织、宣传、文化、民政等部门共建,以争取财政资金和吸纳企业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建设科普宣传栏;要在乡村科普组织中的骨干、基层干部、教师、科技人员、回乡知识青年等乡土人才中选拔乡村科普员,形成能够覆盖全县的新型科普网络。

六是大力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科技教育,强化青少年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要从青少年抓起。近年来,我县在全县各中小学广泛开展了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3年以来,由教育部门和科协推荐上报的青少年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科技实践活动有100多件作品获得省市表彰奖励,汉一中、汉二中还被命名为

全市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目前,我们要巩固这些成果,还要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工作,要以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性趣,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科普教育活动,并通过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通过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社会群体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带动全社会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

七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科普宣传中的作用,大力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浓厚氛围。随着近年来广播电视节目套数的增多,科教类电视节目对促进人们增强科技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级科协的支持和县广播电视部门高度重视精必策划下,去年我县又开始开办了《科普大蓬车》电视栏,今年又对节目内容进行了全新的包装制作,使全县科普宣传工作步入了经常化、生活化轨道,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节目制作范围,建议由广播电视部门与农业部门共同配合,结合我县农村产业发展、科技推广拍摄制作一些具有我县地方特色的乡土科教片,以丰富农村科技文化生活。同时,《新汉源》也要加强对农村科技示范典型、致富能手的宣传报道,让广大农民群众掀起向身边典型学习的热潮。

未来气象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教[2012]1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科协: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6〕17号)精神,充分调动全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领激发广大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科协、财政部决定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基础上,拓展工作范围和内容,将社区科普工作纳入奖补范围,并将计划名称调整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为保证该计划的实施,中央财政设立了“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专项资金。为规范和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 中国科协

2012年7月10日

附件:

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和《中央财政对地方专项拨款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按照“奖励先进、定额补助、定向使用”的原则进行分配、使用和管理。

第三条 财政部会同中国科协根据基层科普工作的实际需要、年度专项资金总量等因素确定年度奖补资金标准。

第四条 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和补助按照《实施方案》评选出的,在基层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科普示范社区等先进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先进单位和个人”)开展基层科普相关工作所需经费。

第五条 专项资金的开支范围包括:

(一)科普专用资料和设备费,包括图书资料费、专用设备费和展品展具费。其中,图书资料费是指为开展农村和社区科普活动所需购买或制作图书、音像资料、宣传资料等发生的费用;专用设备费是指为开展农村和社区科普活动所需购买影像制作器材、演示播放器材及其相关的多媒体计算机等科普专用设备所发生的费用;展品展具费是指用于购买和制作科普宣传品、宣传栏等科普展品、展具所发生的费用。

(二)科普活动费,包括培训讲座费、展览费和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费等。其中,培训讲座费是指为开展面向农民、农村青少年和社区居民的培训讲座过程中发生的聘请师资、租赁场地和设备等费用;展览费是指举办面向农民、农村青少年和社区居民的科普宣传展览过程中发生的交通运输、差旅和劳务等费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费是指在开展面向农民的科普示范活动中发生的购买新品种新技术及配套原辅材料、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租赁示范场地和设备等费用。

(三)其他费用,是指除上述各项费用开支以外的、开展农村和社区科普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支出。

第六条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以下开支:

(一)人员工资、福利和个人奖金支出。

(二)日常办公、出国和业务招待支出。

(三)土建工程、办公设备设施的维修改造支出。

(四)组织、协调等各种管理性费用支出。

(五)罚款、还贷、捐赠、赞助、对外投资支出。

(六)与基层科普活动无关的其他支出。

第七条 专项资金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的,应当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使用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获奖对象为国有单位的,该资产属于国有资产,按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 专项资金项目预算的申报审批程序按照《实施方案》规定的组织实施程序执行。

(一)财政部会同中国科协将先进单位和个人年度奖补资金标准,随同当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推荐名额控制数共同下达。

(二)推荐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所在同级财政部门和同级科协,按照财政部和中国科协确定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年度奖补资金标准,组织所推荐的单位和个人编制项目预算,填写《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专项资金项目预算表》(详见附表1和附表2,以下简称《预算表》),经同级财政部门和同级科协审核后,与相关推荐材料一并报送。

(三)省级财政部门和省级科协对《预算表》进行审核并编制本地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专项资金项目预算汇总表》(详见附表3),与相关推荐材料一并报送。

(四)财政部会同中国科协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上报的项目预算进行审核,综合项目评审和项目预算审核情况,批复下达项目预算。

第十条 专项资金的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获得专项资金支持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按照批复的项目预算执行,不得自行调整。执行过程中确因实施条件与项目申报时发生重大变化需调整的,应当按照申报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第十二条 专项资金由获得奖补资金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所在的同级财政部门和同级科协按照以下程序共同负责管理。

(一)获奖单位及个人在收到获奖通知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批复的项目预算及工作进度,及时将相关凭证资料报所在同级科协审核。

(二)同级科协及时审核获奖单位及个人的凭证资料,按照批复的项目预算,向同级财政部门出具审核意见。

(三)同级财政部门对同级科协的审核意见和获奖单位及个人的凭证资料进行复核。对复核合格的,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支付专项资金;对复核不合格的,退回同级科协,不予支付。

同级财政部门和同级科协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资金管理办法。

第十三条 先进单位和个人自预算批复之日起发生的费用,可以在专项资金中列支。原则上应当自预算批复之日起一年内执行完毕,因特殊原因一年内不能执行完毕的,执行时间从预算批复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两年。

第十四条 财政部和中国科协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财政部和中国科协将追回其相应专项资金,在后续年度相应调减对所在地区的支持资金,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一)提供虚假资料。

(二)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三)失职致使计划无法实施,造成不良影响。

(四)因主观原因经费不能及时支付到用款单位和个人。

(五)其他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省级财政部门和省级科协,应当加强对本地区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并按财政部和中国科协要求,汇总上报专项资金使用和绩效情况。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和中国科协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财教[2006]140号)同时废止。

附表1.《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项目预算表》

附表2.《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专项资金项目预算表》

未来气象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作为科普宣传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做好环保科普宣传显得尤为重要。我局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制定了计划,专门成立了法宣科、环境信息中心,建成了公众环境信息网站——《xx环境》,与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等环保网站进行了链接,成为市民了解、获取环保政策、信息的窗口。创办了刊物《环境信息摘报》、《生态县建设简报》,及时通报有关情况,深受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欢迎,成了环保知识、信息普及的好“帮手”。

二、广泛动员,增强普及的广度

公众参与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强大社会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意识日益增强。

在机关,围绕十六大确定的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习,以党校专题讲座、专家报告会为主要形式,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办班,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利用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契机,通过会议、文件、讲座等形式,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中普及生态理念、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企业,先后举行五期关于生态示范区建设、清洁生产、循环经济、ISO14000论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等专业知识的培训班,乡镇分管领导、环保干事、各企业厂长、经理300余人次参加;还对全县重点企业的环保专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选送业务骨干到省市环保部门学习先进理念和经验。

在学校,与教育局一同加强对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着眼“三进”(环保知识进教材、进

课堂、进头脑),在中小学校开设生态环保知识课程,提高生态知识普及率,开展了以“创绿色学校、建绿色基地、写绿色征文、做绿色师生”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教育行动”,将创建绿色学校作为载体和抓手,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xx县第二中学完成创建省级绿色学校,xx中学、县实验小学等近10所学校完成市级绿色学校创建。

在农村,使环境宣教向农户延伸,开展了环境宣传墙体标语进村镇、“环保知识下乡”等活动,加快生态村创建步伐,xx镇市级环境优美镇,xx、xx、xx等市级生态村创建顺利完成。

三、用活载体,增强普及的深度

近年来,我们以“6.5”世界环境日、环保“四进”等活动为契机,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生态知识,营造生态文化,增强生态理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活动日,我们每年“六五”都围绕普及环保知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分管领导在xx电视台发表讲话、在《今日xx》上发表署名文章,在新闻媒体通报了我县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在县城xx路步行街设立活动主会场,进行创建绿色家园宣传、咨询及投诉活动,展出环保宣传版20余块,发放宣传材料10000余份,开展万人志愿共建绿色家园签名活动,在xx路布置生态建设宣传一条街。开展环保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村镇的“四进”活动,重点宣传: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无公害食品、室内环境污染、绿色社区创建、绿色能源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内容;印发一批《市民环保知识手册》,组织了环境保护知识竞赛,在主要乡镇公路沿线显著位置粉刷适合农村和企业特点的环保标语,在镇乡居民区张挂环境保护挂图,散发环保宣传资料;联合县妇联、县计生委,开展“共宣国策,和谐发展”活动;联合教育局,在中小学生中征集“美境行动”设计方案;联合工、青、妇、科协,在xx镇、xx镇、xx港镇等十个乡镇,进行社区环保巡

上一篇:学校社科普及工作计划下一篇:农村学校科普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