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综合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2023-08-13

科室综合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本,在医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有关医院管理的法律法规,强化环节质量管理及全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严格质量监测及考核,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病率,保证了医疗安全,有效的控制了科室感染,确保了医疗安全。现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1.质量控制:每月进行2次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整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科室感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并向全院通报。

2、强化卫生洗手:手部清洁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手上携带的致病菌不仅潜在威胁着医务人员及家人的健康,而且通过各种操作极易传染给病人,为此为医务人员提供洗手设施及洗手液、快速手消毒液等,大大提高了洗手质量,减少了科室感染。

3、紫外线强度监测:对新领进紫外线灯管每次进行检查,对科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监测,每半年换一次灯管,消毒效果均达标。

4、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进行了监测:严格要求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职业暴露,并对职业暴露进行监测登记。

二、沉着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及时发现消毒、灭菌、隔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整改,同时加强医疗废物分类和收集处理,严防因管理不善引起的感染暴发,确保了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实行规范化,流程化管理

编制科室感染控制各种流程,如洗手流程、医疗废物处理流程、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科室感染暴发处理流程、科室突发公共卫生时间处理流程,以及各种诊疗操作流程等,并组织学习,使工作人员工作流程化,便于操作,便于记忆。

四、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对医疗废物暂存处进行了整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专人回收,登记。对医务人员及保洁人员进行医疗废物管理知识培训,使工作人员提高了认识,落实了各类人员职责,使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储存、交接等做到规范化管理。

五、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意识

1、对保洁人员进行了“医疗废物管理,病房消毒隔离”培训

2、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了“医院感染预防”的培训,并组织考试,均合格。

3、对全科临床医生进行了“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手卫生”的培训,组织考试均合格

4、对新上岗人员进行了岗前培训内容“医院感染与感染管理”,考试均合格。

通过培训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感控意识和感染知识,把一些新观念、新思想吸引了进来,使医院感染工作规范化。

通过一年的努力工作,使医院感染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降低了感染发病率,提高了工作人员素质,为医务人员及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及就医环境,提高了科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急 诊 科

2013-12-31篇二:科室医院感染控制计划、总结 科室医院感染控制计划、总结

我科在院领导和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文件与规定,制定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监测效果,及时修订措施,使我院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无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现将今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管理体系,发挥体系作用

1.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今年8月重新调整充实了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完善了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在工作中,遇到需要多科室协调和配合时,及时汇报主管领导解决问题。

2.11月份在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倡议下和院领导的支持下,医院感染管理部分加入了我院的医疗护理质量督察中,制订了严厉的奖惩办法。

二、医院感染监测方面

我科负责放射科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定期对放射科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医院感染存在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办法。通过监测—控制—监测,最终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病历监测

对院感病例回顾性调查模式(在病案室逐份查阅出院病历,防止漏报),真实了解我院的医院感染率的基线。并同时采用了前瞻性调查形式,下病区对重点病人整个治疗过程的随访,密切观察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既做到对病人的过程管理,同时也是对管床医生的持续培训,此项工作收到预期效果,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①感染率监测:

②漏报率的监测:传染病上报率。符合卫生部的要求。

2、环境监测方面

①对放射科环境定期采样,合格率为98.6%。对于不合格的者,及时查找原因并重新采样。

4、消毒灭菌监测

1.每月对消毒间预真空高压锅进行效果监测,按全国消毒规范要求,每天做b-d试验,每月做生物监测,保证高压锅消毒灭菌质量。对手术室的快速压力蒸汽消毒锅全国消毒规范要求进行监测以保证灭菌质量。

2.每月对放射科使用中消毒液的监测:共监测246份,合格246份,合格率为100%。并逐步取消外科病区的戊二醛浸泡消毒,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3.6月份对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进行了监测,上半年共监测79根,合格75根,合格率为94.9%。请保留此标记的紫外线灯管通知科室及时更换。

4.对我院使用的消毒剂及一次性医疗器械和物品进行了备案。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管理

1.每季度抽查重点dsa的感染管理,发现问题,主动与各科主任或护士长沟通并督查改进。

七、多渠道开展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院感意识。

1.新职工培训对3名新上岗职工进行了医院感染概论、医疗废物管理知识培训与考核,考核合格率为100%;对新入院实习医生、护士进行了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使他们对医院感染概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采取多种形式的感染知识的培训将集中培训与晨会科室培训有机结合,增加了临床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提高院感意识。

、使用医院感染监测及数据直报系统软件

我科使用医院感染软件系统,对我院的病例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以及目标性监测有了数据化分析,更加直观科学。

虽然本,我科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一些存在问题: 1.临床感染管理小组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2..部分医生对院内感染重视程度不够,对病人的有关院内感染的诊断以及病情分析方面存在欠缺,医院感染登记表不能及时报送。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科将继续开展各项工作,并针对本问题,特提出2013年的初步工作计划。

1.充分发挥三级监控网的作用,根据分管领导和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要求,制定下阶段的控制计划。充分发挥临床感染管理小组作用,将科室的培训和质控检查落实到个人。 2.每季度将各临床科室的感染人数、漏报人数、i类切口的感染数、及卫生学监测情况以《反馈单》的形式反馈给临床科室,对临床科室进行考核,我科再跟踪检查改进结果。 3.做好医院感染诊断的培训将医院感染诊断与本院医生上报的病例情况结合,制定新的培训课件,并组织学习。

4.制定月计划、周安排,日重点,在实施的同时做好记录备案。

7.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参与我院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工作。篇三:2012年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总结

2012年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总结

随着医学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感染在医院管理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医院感染不但关系到医患双方的健康而且影响到医院的医疗质量。在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从组织落实开始,到严格管理制度,采取多种措施,使我院的院内感染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为了今后进一步搞好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现将本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总结如下:

一、 加强组织领导;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由三级体系构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组成,业务院长任主任委员,重点对监控小组人员进行了补充和调整,并明确了各级体系人员的职责。各级院内感染监控人员履行了院内感染管理的相应职能,从而使院内感染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

二、 按计划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感控意识 (1)6月25日对住院部、急诊科下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生人手一册,并下发复习题,各监控小组认真学习,7月6日科室闭卷考试,院感科督导,共26名医生参加考试。全部90分以上。

(2)7月12日对医、护、技人员及新上岗和实习人员进行“手卫生规范、院感知识应知应会培训共81人,经考试,全部合格。

(3)11月2日,由医务科组织,院感科对全院的医、护、技术人员进行新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培训,参加人员85人,最后考试合格。(4)我院领导对医院感染控制非常重视,派院感科主任、护理部主任、手术室护士长参加阳泉市卫生局组织的感染知识师资培训,派供应室田玉英到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培训与实习。

三、监测反面:

(1)协助检验科每月对重点部门空气消毒效果监测,其他科室每季度一次。 (2)供应室每锅进行物理和化学监测,有记录,不合格的坚决不发放。 (3)紫外线灯管每半年监测一次,不合格的及时更换。

(4)对医院感染病例各科室每月实行零报告制度,院感科每月深入科室调查漏报情况,今年共收住1766 人 感染 6 人,感染率0.34 %漏报率16 %,目标性监测清洁手术切口61例,感染0 例,清洁手术甲级愈合率100%,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监测294人 ,感染 2人 感染率0.68% 常规器械消毒合格率100%,一人一针一管灭菌执行率100%。

(5) 11 月 15 日市疾控中心对我院医院感染重点部门进行了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6)11月27 日对住院病人进行现患率调查,住院病人共29 人,调查28人,实查率96.6 %。调查结果现患率3.45 %,漏报率 0% ,抗菌药物使用率72.4%,高于卫生部60%的标准, (7)每月对全院感染监测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做到月汇总、季反馈(每季度一期简报)、年总结。 (8)与防保科合作,对住院病人电话回访人征求患者的意见,满意率 %给患者带去问候的同时,也能及时发现手术切口感染病例。

四、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与后勤保障科配合加强医疗废物的常规督导检查是我院的医疗废物在现有的条件下收集、分类、交接、登记、焚烧做到规范管理,未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特别是配合检验科对每一袋过期的血液跟踪处理,无一袋向外流失造成不良事件。

五、落实制度、检查到位:认真做好日常的工作,配合医院的综合目标检查,细化标准,检查结果在科主任例会上通报,整改不足之处。

六、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管理: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防止锐器伤等职业暴露的管理。从手卫生、使用防护用具抓起,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全年职业暴露1例,未感染经血传染性疾病。 存在的问题:

1、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我院供应室急需更改。上级部门检查多次提出,护理部已经派人学习。

2、检验科的细菌室建设。

3、污水处理问题。

科室综合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2015年2月,院感办联合护理部对各临床科室院感管理工作进行了检查,检查内容有手卫生、无菌原则、消毒隔离、标准预防、医疗废物等管理。按《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进行打分。现将本季度情况总结如下:

存在问题

1、无菌原则:牙科室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混放。妇科无菌物品标识不清。骨伤科、针灸科、五官科无菌槽无标启用日期,无菌药液及消毒剂未注明启用日期。门诊治疗室一次性吸痰管过期。

2、消毒隔离方面: 内儿科、门诊治疗室氧气湿化瓶存放不符合要求,未单独包装。

3、标准预防方面: 牙科室一次性锐器用后未及时入利器合。

4、医疗废物方面:门诊治疗室登记本无废物交接时间。

二、改进措施

1、强调各临床科室负责人、护士长应加强对科室感染管理质量的督查、落实,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每项记录的登记工作;

2、对科室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各科自查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对发现的问题积极整改,确保工作整改到位。

3、护士长要加强对护士的监管,对质控工作随时督查、督导。对感染质量薄弱的环节要加强督查的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整改到位。

三、追踪:上述存在问题已整改落实。

2015年第二季度科室院感监控自查总结

2015年6月3日,院感办联合护理部按《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对各临床科室院感管理工作进行了检查,检查内容有手卫生、无菌原则、消毒隔离、标准预防、医疗废物等管理。现将本季度情况总结如下:

一、 存在问题

1、无菌原则:、肛肠科、针灸科敷料槽、棉球无标启用日期,消毒剂未注明启用日期。检验科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标识不清楚。肛肠科肛漏包过期。

2、消毒隔离方面: 骨伤科氧气湿化瓶存放不符合要求。内儿科姚映勤紫外线消毒漏登。

3、标准预防方面: 针灸科一次性锐器用后未及时入利器合。

4、医疗废物方面:肛肠科医疗垃圾混放,检验科医疗废物未分类放置,废物交接未及时登记,垃圾桶脏、未及时清洁消毒。门诊治疗室废物交接不规范

二、改进措施

1、督促各临床科室负责人、护士长加强管理,各科室加强对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学习,做到人人掌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2、对科室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整顿,各科自查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对发现的问题积极整改跟进,各科负责人应不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及隐患,提出防范措施,确保医疗安全。

3、护士长要加强对护士的监管,对质控工作随时督查、督导。对感染质量薄弱的环节要加强督查的力度,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三、追踪:经对上述问题回访检查结果大部分己整改落实。

2015.6.15

2015年第三季度科室院感监控自查总结

2015年9月,院感办朕合护理部按《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对各临床科室院感管理工作进行了检查。现将本季度情况总结如下:

二、 存在问题

1、无菌原则:五官科无菌槽无标启用日期,妇科无菌药液及消毒剂未注明启用日期。门诊治疗室茂康碘过期,检验科小棉签无启用日期。

2、消毒隔离方面: 内儿科干燥湿化瓶存放不符合要求,未单独包装,肛肠科肛窥槽、敷料槽超过24小时未更换,干燥泡筒启用后超过4小时。骨伤科罗玉婷紫外线登记漏登记。

3、医疗废物方面:骨伤科登记本无废物交接时间未按要求填写,先签名。

二、改进措施

1、召开各临床科室及护士长会议,通报各科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强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每项记录的登记工作;

2、对科室存在的问题,各科自查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对发现的问题积极整改,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3、护士长要加强对护士的监管,对质控工作随时督查、督导。对感染质量薄弱的环节要加强督查的力度。保证医疗安全。

三、追踪:上述问题已整改落实。

2015.9.25 2015年第四季度科室院感监控自查总结

2015年12月,院感办朕合护理部按《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对各临床科室院感管理工作进行了检查。现将本季度情况总结如下:

一、存在问题

1、无菌原则:门诊治疗室、内儿科、手术室、检验科小棉签无启用日期。手术室酒精启用日期无。

2、消毒隔离方面: 骨伤科干燥湿化瓶存放不符合要求,未单独包装。

3、医疗废物方面:妇科、肛肠科医疗垃圾混有生活垃圾,门诊治疗室交接登记不规范。

二、改进措施

1、通报各临床科室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强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每项记录的登记工作;

2、对科室存在的问题,各科自查原因,对发现的问题积极整改,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3、护士长及临床科室负责人要加强对本科人员的监督,对质控工作随时督查、督导。

三、追踪:上述问题已整改落实。

科室综合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摘要】 临床科室护理骨干在临床科室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临床科室护理骨干精本专业而不通其他专业、精技术而不通管理、精局部而不通全局入手,探索临床科室护理骨干职能科室管理岗位制度,培养了高素质的护理管理队伍。

【关键词】 临床科室;护理骨干;岗位轮转

在现代医院管理中,临床科室管理在医院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医院整体管理质量,是医院管理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传统临床科室管理大多以病区为单位,以科主任为抓手,护理起着辅助管理的作用。而现实工作中,临床科室主任基于临床及教学工作繁忙的实际,大多科主任成为“甩手掌柜”,而护士长则成为科主任的“拐杖”,是科室真正的“管家”。因此,科室护士长队伍素质的高与低,管理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医院临床科室整体管理质量。

近年来,金乡县人民医院创新临床科室护理管理队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并开展了临床科室护理骨干职能科室管理岗位轮转的有效尝试。轮转人员全部脱产,轮流到职能科室部分管理岗位任职,通过交任务、压担子、传帮带、直接参与管理。培养了一支既懂本专业技术,又精通其他专业技术;既懂业务管理,又精通专业管理;既懂局部管理,又能驾驭全局的高素质护理管理队伍,临床科室的管理力量和质量控制力度明显加强,为医院做好整体质量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 临床科室护理骨干职能科室管理岗位轮转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1.1 精本专业而不通其他专业的“只精不通”现象 目前大多数医院护理队伍的培养模式为护士招聘入院后进行短期的岗前培训教育,教育的内容涵盖安全、消防、计生等一些院内应知应会的基本常识性知识。教育结束后进入临床接触专业的护理工作,这期间要进行大约一年的科室轮转,医院尽可能让护士熟悉全院多个专业的护理知识,轮转结束后开始定科正式工作。科室确定后几乎每名护士都要经过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近十多年的本科室本专业护理工作,很少有人能够离开本科室、本专业。实际上都是本专业的行家里手,是名符其实的“专才”。而对其他专业护理却不熟悉,所以少數优秀的同志再进入科室护理管理岗位后大多也只在本科室或专业相近的科室从事护理管理工作。从医院层面讲,由于这种“只精不通”现象,不利于护理管理队伍全院性科学调配。

1.2 精技术而不通管理的“短腿”现象 前些年,护理部根据护士工作年限、日前表现和个人意愿定期选拔培养一定数额的护理骨干,采取短期授课、现场观摩和座谈多种形式,重点培养聘用护理骨干的管理知识、管理技能和实践能力,通过加强护理骨干管理能力培养,壮大护理骨干队伍。现实工作中,由于科室护士长大多由本科室、本专业及相近专业提拔产生,都是本专业的技术精英,对科室落实护理常规、操作规程、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业务性工作做的十分扎实、到位。由于培训时间短,形式单一等诸多方面因素制约,护士长管理能力普遍存在“短腿”现象,对科室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护理管理、科室质量持续改进、护理文化提升等专业的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大差距,制约着医院整体管理质量的提升。

1.3 精局部而不通全局的“本位主义”现象 一是与医疗的关系。临床科室科主任主要负责医疗工作,而护士长主要管理护理工作,在业务上接受科主任的指导,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互相交叉,而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发生碰撞,有些护士长认为科主任只是“甩手掌柜”,科室大部分管理工作由护士长来完成,护士长才是真正的“管家”,工作中与科主任之间关系不协调。二是与护理部的关系。临床护理管理在行政上隶属护理部直接领导,部分护士长认为只要把科室常规护理工作抓好就行了,至于护理规范的完善、工作流程的再造,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等拓展性的工作应该由护理部来做,护士长抓好落实就行了,没有从全局考虑配合护理部做好全院性护理管理工作,存在本位主义思想。三是与其他职能科室的关系。部分临床护理人员认为职能科室人员整天没事干,存在瞎指挥现象。而职能科室同志认为临床科室人员有服务、配合医院管理的义务,现实工作中存在不配合、不听招呼的现象。

2 临床科室护理骨干职能科室管理岗位轮转的方法

2.1 人员选择 参与轮转的同志必须是热爱科室管理工作,有团队意识,参加工作在五年以上,护师及以上职称,发表过管理论文或在校担任过班干部者优先考虑。护理部严格把关,层层筛选,每次安排4名同志到职能科室参与管理岗位轮转。

2.2 时间及岗位安排 每年初护理部制订全院临床科室护理骨干职能科室管理岗位轮转计划,每次安排4个临床科室各一名同志分别在护理部、质控办、感染管理科、公共卫生科等科室担任科室干事,每个岗位轮转一个月,职能科室轮转时间为4-6个月,每年度安排10个临床科室各1名同志完成轮转任务。

2.3 任务 一是结对子,传帮带。轮转人员到达指定管理岗位后,该科室副主任与轮转人员结成对子,具体指导开展工作,带领轮转人员熟悉轮转计划工作安排及管理流程。二是学规范,建流程。轮转人员首先从学习医院发展历程、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员性的规章制度、管理流程入手,配合所在职能科室完成日常性管理工作,参与修订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三是抓管理,提能力。轮转人员要协助科室利用管理工具管理软件,要求在轮转周期内至少学会使用2个以上管理工具,不断提高轮转人员的管理能力。四是参与查,重实践。要求轮转人员参与职能科室全院性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并由轮转人员形成质量检查通报。五是压担子,交任务。职能科室负责为轮转人员提出不同的管理课题,要求轮转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题的研究、论证,轮转结束后认真撰写职能科室轮转报告,医院每年组织对轮转人员进行测评并作为选拔进入中层干部队伍的依据。

3 临床科室护理骨干职能科室管理岗位轮转的效果

3.1 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护理管理队伍,方便调配 经过两年的实践,目前已经完成20名临床护理骨干职能科室管理岗位的轮转。回到临床后,对科室的管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有10人已经通过竞聘担任科室护士长或副护士长职务。同时,由于轮转人员在轮转期间业务知识、管理知识的提高,有效的拓展了整体素质。20名同志中有6名回到临床后又调配到其他科室担任护理管理职务,有效的解决了护理管理队伍全院性调配困难的问题,为医院护理管理队伍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3.2 科室护理软件齐全 以往,临床科室缺乏软件管理的意识,科室软件管理不规范,不统一,不完善,整理不及时,一旦上级检查时由职能科室突击帮助整理,问题较多。轮转人员回去后,按照职能科室的标准对本科室管理软件统一管理,及时完善科室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科室软件整齐划一。完善、规范、整洁的软件建设对规范科室管理、加强政治、业务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3 增强了理解,有利于沟通、协调工作 通过轮转,增强了轮转人员与职能科室同志之间互相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使双方都充分认识到前期由于岗位的不同而对对方产生的片面的认识,增强了彼此间的理解,方便了职能科室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促进了和谐,提高了工作效率。

4 讨 论

4.1 部分科室不理解,要加大宣传力度 由于临床工作繁忙,抽调护理骨干到职能科室论专加重了科室的工作负担,部分科室同志不理解。有的认为轮转只是为职能科室干活,只是为了减轻职能科室的工作压力。针对这些认识要及时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尤其是通过轮转人员现身说法,以亲身体会做好科室的解释工作。

4.2 轮转岗位要相应增加 提高轮转人员的综合素质,仅仅在护理部、感染管理科等几个业务相近的科室轮转还不够,要增加轮转科室,尤其是一些相对专业的科室,如:人力资源部、医院办公室等,甚至可以考虑到医务科、安全管理科轮转。

4.3 轮转制度再完善 轮转要形成一种制度,要制定详细的轮转计划,由专门的部门人员组织实施。要探索形成轮转的奖惩机制,把轮转人员的成绩与轮转科室的绩效相挂钩,与轮转人员的职称晋升、岗位责任相挂钩,提高轮转人员及轮转科室的工作积极性。

4.4 探索在其他专业开展轮转 实践证明,临床科室护理管理骨干职能科室轮转工作是一种提高护理管理骨干综合素质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医院管理者要积极实行在临床科室医疗管理骨干职能科室进行轮转,甚至可以采取临床科室管理骨干与职能科室管理骨干交叉轮转的办法,为医院储备综合管理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科室综合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旨在明确团队工作职责权限、强化科室质量管理意识、落实医疗核心制度、规范医疗质量管理程序。让大家明白日常的诊疗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

2、负责对科室的考勤与排班制度的管理。

运用排班考勤管理的信息化来提高科室排班考勤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3、负责交接班记录本的管理

医师交接班记录的日常保管和交接。监督并管理团队成员严格按照交接班制度的填写要求及顺利记录,并定期检查。

4、负责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员。

在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全面负责本科室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实时监控。

根据医院下达的质量管理目标,每月收集、整理和分析与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指标与数据,查找问题,落实整改并记录。

科室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工作。

5、负责医院感染管理。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规章制度,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监测,并每月对医院感染监测、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记录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记录》本上。

对本科室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6、教学秘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

明确教学责任和目标,做好科室的教学管理,同时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双语教学及视频公开课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促进科室的教学工作的发展。

严格按照制度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7、药理学试验基地、死亡病例讨论管理、疑难危重病例、科研秘书

明确科研责任和目标,做好科室的科研管理,推动科室科研水平发展。

管理死亡病例登记本,组织进行科室死亡病例讨论会,对科室死亡病例、疑难危重病例进行讨论分析并记录。

8、危急值管理、医院多学科诊疗管理

根据医院下达的危急值管理及院内会诊相关制度进行管理,明确危急值和会诊核心制度的重要性,定期对大家进行培训与学习,落实并记录。

9、管理医疗安全预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对医疗纠纷、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等进行登记、上报、记录、讨论分析、改进与日常培训学习等。

10、管理临床路径、单病种控制、病历质量品管圈

对科室临床路径、单病种等数据进行上报、记录、讨论分析、整改等。加强临床路径管理与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对接。 负责病历质量品管圈的管理与数据分析等。

11、疑难、危重症管理,科室奖金计算与发放。

负责组织疑难、危重症病例讨论及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并记录。 负责科室每月奖金的计算与发放。

12、住院超30天管理、手术再授权管理

负责对住院超30天患者的上报、总结及记录工作,并监督各个组对超30天患者的管理工作。

负责手术及高风险操作的资质管理及上报审批管理工作。

13、新技术新项目管理、支气管镜培训管理

开展EBUS-TBNA、VBN-EBUS-GS等先进技术,对科室青年医师与规培医师进行培训与学习。

对开展的特色新技术进行管理工作。

14、专职慢病管理门诊医师

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喘病健康宣教,指导患者自我管理并定期随访,对治疗目标达成共识。制定个体化的管理计划,包括自我监测、对治疗方案和喘病控制水平周期性评估,针对控制水平及时调整治疗以达到并维持喘病控制。

15、科秘书、网络管理员。

进行科室日常工作,协助科主任进行组织和参加科室日常管理工作,协助医师完成日常相关工作。

安排科室内有关会议如科务会等,并做好会议记录。草拟科室有

关文件、工作计划和总结等。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

科室综合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指 南

目 录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等11个科室指南(试行)的通知 ................................................................. 1 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2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0 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7 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25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32 中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39 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46 中医医院肛肠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54 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62 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70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7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肺病科等10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 86 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87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95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10 中医医院血液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18 中医医院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26 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34 1

中医医院风湿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42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49 中医医院神志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5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肝病科等5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 165 中医医院肝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66 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74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82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90 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98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的通知 ............................................................. 206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207 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214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21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等11个科室指南(试行)的通知

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加强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我局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11个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指南》电子版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府网站下载()。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与我局医政司联系。

二○一○年九月十八日

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妇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妇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妇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妇科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妇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妇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妇科疾病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应开设妇科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应设立妇科专病门诊,并开设病房及提供妇科急诊服务。

第八条 中医医院妇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特色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妇科应设置门诊手术室、专业B超室、阴道镜室。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及妇科手术室相关规定。

中医医院妇科病房应设置检查室、治疗室、手术室,并符合相关规定。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音疗、导引、熏蒸、足浴、理疗等)。

第九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妇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

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超声中药导入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熏蒸(洗)设备、超声雾化熏洗仪、电磁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超声诊断仪、宫腔镜、腹腔镜、阴道镜;有条件的三级中医医院应配备超高频电波刀等。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中药超声导入、外敷、灌肠、熏洗、熏蒸、针灸、雷火灸、局部用药、耳穴治疗、音疗、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腹针、砭石、刮痧、足浴等妇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妇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妇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妇科医师应接受过中医妇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2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妇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妇科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妇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妇科

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妇科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妇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妇科病(证)的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危重妇科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妇科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 妇科主任应具有从事中医妇科专业8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妇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妇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妇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妇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妇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妇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妇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妇科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妇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妇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妇科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妇科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妇科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妇科护士长是妇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1年以上妇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妇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妇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妇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当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具备常见、多发妇科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能开展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妇科病的常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妇科疑难、急危重症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开展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钩活术、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服务项目。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制定常见妇科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

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妇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妇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妇科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妇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妇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妇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有产科的科室参照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妇科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中医医院妇科常用方剂目录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2.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3.二至丸(《医方集解》) 4.二陈汤(《和剂局方》) 5.八正散(《和剂局方》) 6.八珍汤(《正体类要》) 7.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10.小蓟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 11.小营煎(《景岳全书》) 12.小柴胡汤(《伤寒论》) 13.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 14.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16.乌药汤(《兰室秘藏》) 17.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1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19.六君子汤(《和剂局方》) 20.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 21.四乌贼骨一茹丸(《素问·腹中论》) 2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3.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24.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25.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6.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 27.归肾丸(《景岳全书》) 28.平胃散(《和剂局方》) 29.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 30.甘麦大枣汤(《金贵要略》) 31.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32.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33.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34.左归丸(《景岳全书》) 35.右归丸(《景岳全书》) 36.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37.三仁汤(《温病条辨》) 38.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39.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40.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41.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治》) 42.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43.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4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45.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4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4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48.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49.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50.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 51.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52.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53.肾气丸(《金匮要略》) 54.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55.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6.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 57.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58.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 59.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60.保阴煎(《景岳全书》) 61.胎元饮(《景岳全书》) 62.养精种玉汤(《傅青主女科》) 63.举元煎(《景岳全书》) 64.香棱丸(《济生方》) 65.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 66.通

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6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68.逍遥散(《和剂局方》) 69.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70.桂枝汤(《伤寒论》) 71.胶艾汤(《金匮要略》) 72.桑菊饮(《温病条辨》) 73.真武汤(《伤寒论》) 74.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75.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76.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 77.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78.银翘散(《温病条辨》) 79.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80.温经汤(《金匮要略)) 81.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82.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83.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84.毓麟珠(《景岳全书》) 85.增液汤(《温病条辨》) 86.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87.四神丸《证治准绳》 88.二妙散(《丹溪心法》) 89.三妙丸(《医学正传》) 90.四妙丸(《成方便读》) 9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92.金铃子散(《素问病机宜保命集》) 93.当归四逆散(《伤寒论》) 94.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 95.半夏厚朴汤(《金金匮要略》) 96.活络笑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 97.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98.桃核承气汤(《丹溪心法》) 99.越鞠丸(丹溪心法》) 100.五子衍宗丸(《医宗入门》)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儿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儿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儿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儿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儿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开设普通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应设置急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专病门诊、中医健康咨询门诊、普通儿科病房、新生儿病室或病房、儿科ICU。

第八条 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有条件的可以设置儿童活动区域)、诊室、隔离诊室、中医外治室(推拿、针刺、灸疗、贴敷治疗、药浴等)、雾化吸入室等,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根据儿童特点注意设施应该保护儿童安全。

儿科病房应当设置中医外治室。

第九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儿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

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中药雾化吸入仪、经络导平治疗仪、频谱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小儿吸痰器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儿童智能测量仪、经皮给药治疗仪、脉冲磁治疗仪等。

设置病房的,应当配备儿科专用急救设备及药品等。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中医医院儿科开展小儿推拿、小儿针刺、小儿灸疗、中药敷胸、中药敷脐、中药熏洗等相关项目的,应当建立儿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儿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儿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现象。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重点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儿科医生均应接受过中医儿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3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儿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具备常见儿科危重症处理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病儿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儿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后,在儿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儿科常见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

南)和基本诊疗方法、儿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西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儿科专病或证的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儿科病和疑难、危重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中医儿科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应具有从事儿科专业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收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或以上)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收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或以上)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执业医师人数在8人以上的中医医院儿科,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儿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本科室的发展方向。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儿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儿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儿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儿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儿科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儿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儿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儿科病的基本知识,掌握

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儿科中医护理常规和儿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儿科病康复和健康指导,应当按医嘱执行中医儿科外治治疗。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儿科护士长是儿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儿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注重继承创新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具备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儿童肺系、脾胃系等常见病证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疑难及急危重症的儿科病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开展雾化吸入、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贴敷、耳压、熏洗、外敷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中药灌肠、平衡针、浅针、热敏灸、雷火灸等中医外治服务项目。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制定常见儿科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

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并适合儿童特点。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儿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儿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儿科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儿科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儿科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儿科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中医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季节及突发流行疾病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儿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有关中医儿科历史人物、典故、漫画、卡通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内容注重突出中医科普知识。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儿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儿科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中医医院儿科常用方剂目录

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 4.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 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8.大青龙汤(《伤寒论》) 9.小青龙汤(《伤寒论》) 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 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12.五皮饮(《中藏经》) 13.五苓散(《伤寒论》) 14.实脾饮.(《济生方》) 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16.小柴胡汤(《伤寒论》) 17.止嗽散(《医学心悟》) 18.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19.乌药散(《小儿药证直诀》) 20.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 2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22.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23.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24.补肺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 25.归脾汤(《正体类要》) 26.四神丸(《内科摘要》) 27.生脉散(《医学启源》) 28.白虎汤(《伤寒论》) 29.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30.真武汤(《伤寒论》) 31.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3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 33.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34.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35.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 36.杞菊地黄丸(《医级》) 37.连翘败毒散(《医方集解》) 38.桂枝汤(《伤寒论》) 39.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0.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41.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4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43.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44.小蓟饮子(《济生方》) 45.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46.固真汤(《证治准绳》) 47.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48.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49.麻黄汤(《伤寒论》) 50.炙甘草汤(《伤寒论》) 51.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52.定痫丸(《医学心悟》) 53.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4.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55.茵陈蒿汤(《伤寒论》) 56.理中汤(《伤寒论》) 57.保元汤(《博爱心鉴》) 58.保和丸(《丹溪心法》) 59.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60.都气丸(《医宗金鉴》) 61.清金化痰汤(《东病广要》引《统旨方》) 62.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

63.健脾丸(《医方集解》) 64.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6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6.大承气汤(《伤寒论》) 67.消乳丸(《证治准绳》) 6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69.涤痰汤(《严氏易简归一方》) 70.苏子降气汤(《小儿药证直诀》) 71.资生健脾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72.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3.桑菊饮(《温病条辨》) 74.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75.桑白皮汤(《景岳全书》) 7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77.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78.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79.黄连解毒汤(《肘后方》) 80.菟丝子散(《医宗必读》) 81.银翘散(《温病条辨》) 82.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8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84.清营汤(《温病条辨》) 85.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86.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 87.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88.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8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90.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91.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 92.温胆汤(《世医得效方》) 93.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94.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5.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96.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97.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 98.增液汤(《温病条辨》) 99.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10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皮肤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皮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皮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皮肤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皮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皮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皮肤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急诊。

第八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皮肤科病房应设置治疗室和患者淋浴室,有条件的应设置药浴室、熏蒸室、换药室,通风良好,绝缘防雾,并铺设防滑地砖。

开展中药临方调配的,应具备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的条件。

第九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

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仪、中药浸浴设备、熏蒸(洗)设备、低频治疗仪、电针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以配备微波、紫外线、激光等治疗设备。

设置药浴室的,应配备煎药设备、浴盆、水温调节与定时装置、应急呼叫装置、消毒设备等。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药浴、擦药、湿敷、熏蒸、腧穴治疗、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等皮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医师均应接受过中医皮肤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皮肤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3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皮肤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皮肤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

危重皮肤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皮肤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皮肤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皮肤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专业特长。在晋升副主任医师之前,有到国家级重点皮肤病专科或三级中医医院皮肤科进修半年以上的经历。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皮肤病和疑难、危重皮肤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中医皮肤病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 皮肤科主任应有从事皮肤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皮肤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本科室发展方向。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皮肤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皮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皮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皮肤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皮肤病的基本知识,掌握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皮肤科中医护理常规和皮肤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皮肤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护士长是皮肤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皮肤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皮肤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皮肤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皮肤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具备常见、多发皮肤病诊治能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白疕、风湿疡、湿疮、瘾疹、蛇串疮、风热疮、粉刺、黄褐斑、脱发、白驳风、癣等常见皮肤病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红皮病、臁疮、红蝴蝶疮、天疱疮、特殊类型白疕、皮痹、肌痹、狐惑病等疑难及危重皮肤病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开展湿敷、清创、药膜、穴位贴敷、面膜、拔罐、针灸、熏洗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钩活术、蜂疗、火针、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放血、薰药、鲜药外治、临方调配等服务项目。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制定常见皮肤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

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皮肤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皮肤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皮肤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皮肤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皮肤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开展性病诊疗工作的,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六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皮肤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七条 民族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21

另行制定。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2

附件

中医医院皮肤科常用方剂目录

1.八珍汤(《正体类要》) 2.白虎汤(《伤寒论》) 3.保元汤(《外科正宗》) 4.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6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7.萆薢化毒汤(《疡科心得集》) 8.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9.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 11.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 12.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统旨》) 13.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4.大承气汤(《伤寒论》) 15.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16.大青龙汤(《伤寒论》) 1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18.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19.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20.当归饮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21.地黄饮子(《宣明论方》) 22.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2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4.二妙丸(《丹溪心法》) 25.二至丸(《证治准绳》) 26.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27.茯苓饮(《外台秘要》) 28.桂枝汤(《伤寒论》) 29.葛根汤(《伤寒论》) 30.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31.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 3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33.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34.活血散瘀汤(《外科正宗》) 35.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36.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37.化斑汤(《温病条辨》) 38.化斑解毒汤(《医宗金鉴》) 39.化坚二陈丸(《医宗金鉴》) 40.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41.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42.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 43.理中汤(《伤寒论》) 44.凉血四物汤(《医宗金鉴》) 45.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46.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47.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48.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49.麻黄汤(《伤寒论》) 5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51.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52.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53.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55.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56.秦艽丸(《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57.清骨散(《证治准绳》) 58.清营汤(《温病条辨》) 59.清暑汤(《外科全生集》)

23

60.清骨散(《证治准绳》) 61.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引邵应节方) 62.三仁汤(《温病条辨》) 63.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4.四物消风饮(《医宗金鉴》) 65.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66.四逆散(《伤寒论》) 67.四逆汤(《伤寒论》) 68.透脓散.(《外科正宗》) 69.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0.神应养真丹(《宣明论方》) 71.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72.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73.痛泻药方(《丹溪心法》) 74.温胆汤(《千金方》) 75.温经汤(《金匮要略》) 76.五苓散(《伤寒论》) 77.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78.五子衍宗丸(《医学入门》) 79.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80.犀角地黄汤(《千金方》) 81.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82.消风散(《外科正宗》) 83.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4.辛夷清肺饮(《外科正宗》) 85.小柴胡汤(《伤寒论》) 8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87.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88.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89.益胃汤(《温病条辨》) 90.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91.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 92.茵陈蒿汤(《伤寒论》) 93.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94.银翘散(《温病条辨》) 95.越婢汤(《金匮要略》) 96.栀子金花丸(《景岳全书》) 97.猪苓汤(《伤寒论》) 98.增液汤(《温病条辨》) 99.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100.真武汤(《伤寒论》)

24

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眼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眼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眼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眼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眼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眼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眼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独立眼科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中医眼科特色专病门诊、病房和急诊。

第八条 中医医院眼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暗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眼科病房应设置治疗室,检查室(暗室)。

第九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眼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

25

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仪、电针治疗仪、艾灸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裂隙灯、视野仪等;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应配备眼科A/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仪及激光治疗仪等。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眼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应不低于6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眼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应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现象。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眼科医生应接受过中医眼科专门培训,掌握中医学和中医眼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3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眼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并熟读《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原机启微》、《秘传眼科龙木论》等经典著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有释析中医眼科经典著作的能力,具备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处理疑难、危重眼病的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眼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眼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眼病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常用诊疗技术。

26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专业特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危重眼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眼科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 眼科主任应具有从事中医眼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眼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眼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眼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眼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专业领域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本科室发展方向。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眼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眼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眼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眼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经验传承、中医眼科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眼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学习中医眼科操作技术40学时以上。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眼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眼病的基本知识,掌握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眼科中医护理常规和眼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眼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27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眼科护士长是眼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原则上二级中医医院眼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眼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眼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注重继承创新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具备常见、多发眼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胞睑病、白睛病、黑睛病、圆翳内障(白内障)、五风内障(青光眼)、视系及视衣(视神经及视网膜)疾病、眼外伤等眼科常见疾病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眼科疑难、急危重症等相关疑难眼病的诊疗工作,并有接受下级中医院转诊病人的能力。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开展点眼法、滴眼法、涂眼法、浸眼法、洗眼法、熏眼法、敷眼法、钩割法、熨烙法、眼部注射法、针灸、耳压、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局部按摩等中医眼科特色治疗。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开展雷火灸等中医特色技术。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制定常见眼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

28

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积极引进中医适宜技术,扩大中医药诊疗方法在眼科的应用。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眼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眼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眼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眼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眼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特别是本科室防治眼病的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中医眼科治疗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中医眼科的宣传内容应有效的向医院外辐射及不断扩大宣传。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眼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眼科历史人物和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眼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眼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规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9

附件

中医医院眼科常用方剂目录

1.一贯煎(《柳州医话》) 2.二至丸(《医方集解》)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八珍汤(《正体类要》) 5.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三仁汤(《温病条辨》) 7.小柴胡汤(《伤寒论》) 8.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10.五苓散(《伤寒论》) 11.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12.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13.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14.化斑汤(《温病条辨》) 15.化坚二陈汤(《医宗金鉴》) 16.玉女煎(《景岳全书》) 17.双解散(《目经大成》) 18.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1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20.宁血汤(《中医眼科学》) 21.白虎汤(《伤寒论》) 2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23.右归饮(《景岳全书》) 24.生蒲黄汤《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25.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26.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7.四物五子汤(《审视瑶函》) 28.四顺清凉饮子(《审视瑶函》) 29.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30.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31.归脾汤(《济生方》) 32.正容汤(《审视瑶函》) 33.加味逍遥散(《审视瑶函》) 34.石决明散(《沈氏尊生书》) 35.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 36.导痰汤(《校注妇人良方》) 3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38.还阴救苦汤(《原机启微》) 39.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40.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41.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42.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43.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44.补肾地黄丸(《眼科百问》) 45.补肾明目丸(《银海精微》) 46.补肝散(《秘传眼科龙木论》) 47.防风散(《秘传眼科龙木论》) 48.杞菊地黄丸(《医级》) 49.泻肺饮(《眼科纂要》) 50.栀子胜奇散(《原机启微》) 51.泻肝汤(《秘传眼科龙木论•瞳人干缺外障》) 5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53.泻心汤(《银海精微》) 54.泻肝散(《银海精微》) 55.定志丸(《审视瑶函》) 56.明目地黄丸(《审视瑶函》) 57.羌活胜风汤(《原机启微》) 58.抑阳酒连散(《原机启微》) 59.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原方为丸) 60.驱风散热饮子(《审视瑶函》) 61.除湿汤(《眼科纂要》) 62.除风益损汤(《原机启微》) 63.活血煎(《眼科龙目论》) 64.参苏饮<《目经大成》) 65.通窍活

30

血汤(《医林改错》) 66.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7.桂附理中丸(《三因方》) 68.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69.凉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0.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71.桑菊饮(《温病条辨》) 72.桑白皮汤(《审视瑶函》) 73.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74.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75.益气聪明汤(《普济方》) 76.真武汤(《伤寒论》) 77.理中汤(《伤寒杂病论》) 78.菊花决明散(《证治准绳》) 79.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80.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81.羚羊角饮子(《秘传眼科龙木论》) 82.除风益损汤(《原机启微》) 83.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84.清营汤(《温病条辨》) 85.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86.银翘散(《温病条辨》) 87.猪苓散(《银海精微》) 88.温胆汤(《千金方》) 89.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90.滋阴地黄丸(《证治准绳》) 91.新制柴连汤(《眼科纂要》) 92.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93.增液汤(《温病条辨》) 94.滋阴退翳汤(《眼科临证笔记》) 95熟地首乌汤(《眼科临证录》 96.眼珠灌脓方(《中医眼科学讲义》) 97.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98.助阳活血汤(《审视瑶函》) 99.拨云退翳散(《银海精微》) 100.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31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耳鼻咽喉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耳鼻咽喉科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耳鼻咽喉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耳鼻咽喉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开设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门诊手术室、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急诊。

第八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第九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

32

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针刺手法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咽喉针刀治疗设备、电磁波治疗仪、激光治疗仪、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仪、鼓膜按摩仪、耳鼻咽喉内窥镜光学检查系统、医用多功能吸注套扎器、听力及平衡检查系统等。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耳鼻喉科综合治疗台、多导睡眠呼吸检测仪、嗓音声学诊疗设备、五官科多功能显微镜等。

开展急诊服务的,应配备处理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的基本设备。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专科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放血疗法、针灸疗法、喷雾疗法、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烙治、割治、啄治等耳鼻咽喉科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现象。对于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生应接受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培训,掌握中医学和耳鼻咽喉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150首方剂,重点掌握6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耳鼻咽喉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应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疑难、复杂的耳鼻咽喉科疾病进行中医诊断和应用

33

中医方法处理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耳鼻咽喉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本科常见病的诊断标准、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耳鼻咽喉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耳鼻咽喉科难治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对本专业多发病、难治病有独到的诊疗思路,并能指导下级医师。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耳鼻咽喉科疑难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具备解决本专科危重疑难疾病和继承、创新专科技术的能力,掌握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新进展。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应具有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执业医师人数在8人以上的,可以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本科室发展方向。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

34

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耳鼻咽喉科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耳鼻咽喉科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士长是耳鼻咽喉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耳鼻咽喉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耳鼻咽喉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准确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专科中医特色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围手术期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专科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具备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处理暴聋、鼻衄、鼻损伤、乳蛾、急喉痹、急喉喑、脓耳等疾病的能力。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基础上具备处理黄耳伤寒、耳眩晕、断耳疮、严重鼻衄、鼻疔走黄、喉痈、急喉风、鼾眠等疾病的能力。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开展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灸、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压、烙治、割治、啄治、按摩导引等中医特色技术。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开展钩活术、平衡针、穴位埋线、浅针、火针、蜂疗、雷火灸等中医特色技术。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制定常见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

35

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本科疾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常见疾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季节、疾病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耳鼻咽喉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手册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36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耳鼻咽喉科疾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耳鼻喉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37

附件

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常用方剂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 2.桂枝汤(《伤寒论》) 3.苍耳子散(《济生方》) 4.六味汤(《喉科秘旨》) 5.银翘散(《温病条辨》) 6.桑菊饮(《温病条辨》) 7.疏风清热汤(《中医喉科学讲义》) 8.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9.大承气汤(《伤寒论》) 10.小柴胡汤(《伤寒论》) 11.四逆散(《伤寒论》) 12.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14.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15.白虎汤(《伤寒论》) 16.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17.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18.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19.清咽利膈汤(《外科正宗》) 20.银花解毒汤(《疡科心得集》) 21.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22.黄芩汤(《医宗金鉴》) 23.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24.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25.理中丸(《疡医大全》) 26.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 27.四逆汤(《伤寒论》) 28.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29.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0.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31.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32.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33.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 34.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5.归脾汤(《正体类要》) 36.八珍汤(《正体类要》) 37.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38.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 39.肾气丸(《金匮要略》) 40.四神丸(《证治准绳》) 41.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42.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4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44.通气散(《医林改错》) 45.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47.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48.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49.会厌逐瘀汤(《医林改错》) 5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1.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52.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53.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54.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5.三仁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6.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57.五苓散(《伤寒论》) 58.真武汤(《伤寒论》) 59.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38

中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肿瘤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肿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肿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在肿瘤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肿瘤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肿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肿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肿瘤诊疗工作的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开设专业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病房(原则上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总床位数的3%),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可以开设病房。

第八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安全防护及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第九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

39

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仪、电针治疗仪、微波热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射频治疗仪、介入治疗设备、体腔热灌注治疗仪等设备。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制定中医特色治疗(如外治及非药物治疗)等肿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对于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医生应接受过规范化中医肿瘤专科训练,掌握中医肿瘤学和肿瘤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3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肿瘤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证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疑难肿瘤的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做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肿瘤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肿瘤的诊断标准、基本诊疗方法、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和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40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跟师学习、进修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肿瘤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新技术新方法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熟悉中医肿瘤学新进展。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交流、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肿瘤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中医肿瘤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应由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并具有从事肿瘤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及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二级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2人以上的,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肿瘤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肿瘤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的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从事中医肿瘤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肿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肿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经验传承、中医肿瘤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学习。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护士应熟悉中医药治疗常见肿瘤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肿瘤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肿瘤科中医护理常规和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肿瘤康复和健康指导。

41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护士长是肿瘤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肿瘤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肿瘤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肿瘤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肿瘤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具备常见、多发肿瘤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肺癌、胃癌、乳腺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鼻咽癌等常见肿瘤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疑难和危重肿瘤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在开展常见肿瘤病诊疗技术基础上,开展中药内服、外治、注射,针灸,穴位埋线,康复养生等中医诊疗特色技术,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术后复发转移。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制定常见肿瘤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

42

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诊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肿瘤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肿瘤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肿瘤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张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多种途径与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肿瘤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亦可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43

附件

中医医院肿瘤科常用方剂中药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 2.桂枝汤(《伤寒论》)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4.小青龙汤(《伤寒论》) 5.止嗽散(《医学心悟》) 6.银翘散(《温病条辨》) 7.桑菊饮(《温病条辨》) 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11.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12.麻子仁丸(《伤寒论》) 13.济川煎(《景岳全书》) 14.小柴胡汤(《伤寒论》) 15.真武汤(《伤寒论》) 16.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17.四逆散(《伤寒论》) 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21.白虎汤(《伤寒论》) 22.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23.清营汤(《温病条辨》) 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25.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6.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7.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28.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2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30.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31.清胃散(《脾胃论》) 32.玉女煎(《景岳全书》) 33.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34.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5.白头翁汤(《伤寒论》) 36.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37.理中丸(《伤寒论》) 38.小建中汤(《伤寒论》) 39.吴茱萸汤(《伤寒论》) 40.四逆汤(《伤寒论》) 4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42.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43.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4.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5.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46.生脉散(《医学启源》) 47.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48.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49.归脾汤(《正体类要》) 50.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51.炙甘草汤(《伤寒论》) 5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 53.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54.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55.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56.肾气丸(《金匮要略》) 57.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58.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59.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6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61.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62.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44

63.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64.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65.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6.四神丸(《内科摘要》) 67.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68.保和丸(《丹溪心法》) 69.乌梅丸(《伤寒论》) 70.健脾丸(《证治准绳》) 71.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72.越鞠丸(《丹溪心法》) 73.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 74.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75.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6.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77.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78.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79.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80.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81.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82.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3.五苓散(《伤寒论》) 84.三仁汤(《温病条辨》) 85.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86.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87.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88.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89.杏苏散(《温病条辨》) 90.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1.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92.麦门冬汤(《伤寒论》) 93.增液汤(《温病条辨》) 94.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95.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96.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97.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8.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 99.鳖甲煎丸(《金匮要略》) 100.犀黄丸(《外科证治全生集》)

45

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骨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骨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骨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是以中医药学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体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和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学科,是承担骨伤科疾病诊疗服务的场所。应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骨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和规模、科室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骨伤科临床诊疗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七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开设独立的骨伤科门诊,并具备处理常见骨伤科急诊的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骨伤科急诊、病房,病房开设两个病区及以上者,可以根据专科病种优势进行二级分科(如创伤、脊柱、关节、筋伤等二级专科)。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设有无障碍通道与辅助检查部门、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相连接,方便轮椅、平车出入,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第八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急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骨折整复室并配备必要的器材、设备。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46

中医医院骨伤科病房应设置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病室、抢救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康复治疗室;支持区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值班室、生活辅助用房、污物处理区域。

第九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小夹板外固定器材、推拿手法床(椅)、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激光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小针刀设备、熏蒸(洗)设备、超声雾化熏洗仪、三维多功能牵引装置、脊柱牵引床、椎间盘复位机、远红外按摩治疗床、骨质疏松治疗仪、骨科康复设备等仪器设备。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科室情况,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骨伤科诊疗技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常见病、多发病及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建立骨折整复、外固定、手法、手术、牵引、功能康复等骨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有稳定的医师队伍,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不低于6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医师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在不同年龄段无人才断档;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医师应接受中医骨伤科专业训练,掌握中医学和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处理常见骨伤科疾病的基本能力。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骨伤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掌握骨伤科主

上一篇:麻醉科月科室工作总结下一篇:儿科护理科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