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规划范文

2023-03-26

景观设计规划范文第1篇

摘要:在阐述中学校园景观规划原则、重要性的基础上,以作者曾经就读的中学,即郑州市中牟一高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从建筑区、宿舍区、操场等特色景观的规划,绿色植物、园林小品等要素的融入,运用寄情、寄景、构图等艺术手法设计充满意境的和谐校园,并渗透环境与青少年素质培养的关系,营造出多元化校园,促进学生素质培养。

关键词:中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意境

校园景观环境设计是以校园空间为设计方向,以学生为设计主体,有机协调校园与环境的融合度,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来处理校园环境的功能、体验等,努力打造体现环境特点、天人合一、生活学习融洽的校园空间。

理想的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应体现公开的、自由式的、包含人文色彩“场所精神”,同时,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空间私密性;既有寓意丰富的大场景,又有尺度贴合的小环境,能使人放松心情、舒解压力,又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的良好氛围。

一、校园景观规划

(一)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就是对资金的最合理使用,对各种资源的监管,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这就要求在校园景观规划时,注重资金的合理安排,并应用植物学、园林学、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营造景观生态型校园,实现校园景观环境可持续发展。

2、整体性原则。景观规划设计要把校园空间的设计按要求因地制宜地落实到总体规划中,实现资源共享。校园的各项功能也有具体要求,特别是景观功能,力求在景观规划的前提下,采用统一的设计标准,协调色彩关系,实现建筑与环境相互呼应,学习区、工作区与环境相互协调的生态景观及完整连贯的空间效果。

3、生态性原则。校园景观规划不能脱离景观植物的搭配和水体的营造,先整体后局部进行设计,运用人体工程学、景观设计学等相关理论指导,采取斑块一走廊一基质的生态学理论,将校园的景观环境设计作为一个整体,合理布局廊道和斑块,着重将校园绿地、人文艺术与环境有机融合。

4、多样性原则。校园景观设计应着重考虑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融合,既要突出景观的功能及结构的丰富性,又要体现系统的稳固性,提高系统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及景观恢复功能,营造可持续的景观布局生态效应。

5、文化性原则。文化性原则就是在景观规划时,力争将新观念、新思想与传统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让景观成为文化的传播者,让文化成为景观的指导者。校园是传道授业的场所,更应该將文化列为重要的设计元素,并参照学校的自身性质,实现景观要素的有机融和,突显校园的文化底蕴。

(二)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1、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校园是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不仅展现学校的传统和个性,更凝聚着学校的历史、精神和文化。当我们踏进校园,一股人文气息扑面而来,那正是文化、建筑、植物等园林要素共同酿造的“场所精神”。校园的各种园林要素,如,建筑、园林小品、园林植物及山石、雕塑等都是校园文化和精神的具体体现。校园景观的布局方式、艺术风格都展现着校园无穷的魅力。

良好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传承校园文脉、增进学生与校园浓厚感情、提升学生之间思想碰撞、促使学生在不断丰富和多样的景观环境中获得良好心灵体验的媒介,这些都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对锻炼学生的思维有良好的作用。因此,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应遵循“寓教于景、环境育人”的原则,打造多元化校园。

2、中学校园规划设计的重要性。中学校园景观规划离不开校园历史文化的发展,根据当地的环境要求,因地制宜地配置各项园林要素,结合中学生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诉求和行为习惯,综合考虑校园的空间布局,尊重自然环境,以人为本,不能只大规模的兴建教学楼,过分大面积占用土地建造体育场,而忽略环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中学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也是身心发展的意志薄弱期,在这样的过渡阶段,不同于大学和小学校园环境的塑造,中学生在校园中需要的往往是一片安静的角落可供思考学习,一处微小的特色景观供停驻,一个树荫凉亭可供休憩,既可以沉淀自己的心情,也可以奋发图强更好地投入学习,而不是过分地营造紧密无间的教学楼,不情愿地被困在烦躁无味的自习室。

二、中学校院规划设计实例分析

以郑州市中牟一高校园规划为例,分析其景观规划设计特点。

(一)校园规划设计特点

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位于中牟县新城区交通便捷的地段,与县政府南北相望。学校占地15.2hm2左右,建筑面积达5.6x104m2,绿化面积3.2hm2。美化绿化面积达3.8hm2。这里树木枝繁叶茂,绿草如茵,空气怡人,走进校园,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校园内的景观小品,如,雕塑、喷泉、花架长廊、植物造景、绿地、石桌石凳、凉亭等都是学习、读书、交流、休闲的理想之处。

2、空间环境。中牟一高校园通过轴线和现代建筑的处理手法组织校园空间,如,主入口的疏散广场、中心广场、绿化区域、游憩小路、小品及雕塑等园林要素之间的融合,共同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活情趣的理想校园氛围。生态化、园林化的环境是该校园设计的主题,小品与雕塑又对绿色校园文化做了最好的诠释,也更加符合多元化校园的设计理念,更能突出学校的教育理念“寓教于景、环境育人”。

(二)主要景观节点设计

1、入口大门气势恢弘、新颖别致。学校大门设计(见图1),除了体现设计者本身所赋予的灵感之外,也寓意着莘莘学子的“工匠精神”,跨过虹桥,面向未来,走向世界。入口大门的设计,既体现园林艺术理论中“社会美”,也将文化底蕴赋予其中。2、入口广场设计。入口广场至中心广场是该校园主要的景观轴线,它纵深长达500m左右,是人流量最大的广场。在交通上,实现了教学楼、行政楼、宿舍楼和周围小花园之间便捷的步行交通联系;在功能上,不仅能够满足人群的集散,也便于配置盆景和布置景观小品;在造型上,支持传统广场的严谨与稳重,也不失现代景观广场的生动和自由,使得广场与建筑之间形成良好的空间组合关系,体现了校园景观环境规划的“多样性”原则,同时,广场自身也成为引人瞩目的焦点,树立了中牟一高个性化的形象。

3、景观雕塑、小品及标识牌。踏进校园,可以看到一幅巨型雕塑伫立在广场的正中央,犹如扬帆起航的巨轮,向关辉明亮处驶进。该雕塑设计象征着一高学子在知识海洋里邀游的巨轮,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小品和标识牌的合理布置和规划是校园设计的又一突出特色。这些景观小品的设计的形式、设计色彩、设计风格等都充分体现了这所优质院校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该校园深厚的人文素质和历史文化,是校园景观环境规划中“文化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4、建筑宏伟。正对广场,跨过巨型雕塑,映入眼帘的是斜成一个平面、由一百二十四级台阶组成的教学楼楼梯,通过底层架空、敞廊、高低错落的平台,半敞开式外露的楼梯和简洁的立面造型,给人一种“高路入云端”的高大威猛的视觉感受,展现师生不断向前、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

5、开放型绿地。在教学楼和宿舍楼周边,便是一片片的开放性绿地,调节建筑群体的空間关系,促进生态协调。绿地内有完善的步行游憩交通系统、便捷的座椅、特色雕塑、大型遮荫树种和景观植物,使其成为良好的读书休闲空间,符合校园规划设计的“生态性”原则,在校园环境中引入“斑块一走廊一基质”的生态学理念,校园绿地、人文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6、其他特色景点。校园中,逸夫教学楼,促使学子发愤学习,报效祖国;知行亭,暗示着全体教师礼拜陶行知先生的高尚风范;永康路,指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伟人画像、名人名言、学生格言、校训座碑、“三风”墙壁、文化长廊、警示标牌等这些特色景点无一不激发学生与学校间浓厚的感情,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交流的思想碰撞,促使学生在多样性与丰富性的景观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心灵体验,这些对健全青少年的人格、促进青少年思维开发有着良好的作用。

三、结语

校园景观环境规划不仅是对校园环境美的塑造,还包含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历史文化特色的追求。一高校园的景观环境设计既做到了各个区域不一样的功能要求,也促使身临其中的师生可以有更好的条件进行头脑风暴,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在各具特色的景观环境中获得不同的体验,这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景观建设方面积极采用艺术设计、环境绿化等要求,使学校独具文化特色,独具创新理念,符合良好校园景观规划的“整体性”原则,更是教书育人的理想场所。

景观设计规划范文第2篇

【摘要】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是风景园林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彰显园林魅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风景园林植物景观现状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展开阐述,希望对从事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植物景观指的是植物个体、植物群落和植被等表现出来的一种形象,另外,植物景观是构成植物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城市良好生态的形成。植物景观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之一,在规划设计与工程实践方面均已取得丰硕的成果[1]。不仅如此,植物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体验,丰富了植物景观内涵,对彰显风景园林的魅力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是园林工作者担负的职能。

一、风景园林植物景观发展趋势

当下,确切的说,风景风景园林体系还有另外一个称呼 “城市及居民区绿化”,是按照前苏联模式进行的命名。当时人们对“造园”是一种简单的理解,缺乏对植物的艺术性和文化性认识。自从20 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园林建设飞速发展,理论研究方面产生了像“植物配置”、“植物造景”和“种植设计”“等概念。21世纪的生态学原理普遍运用到风景园林理论中,一些近自然植物景观的有关概念产生了,像“生态园林”和“节约型园等。我国城市化取得了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现代风景园林景观提出了较高要求,现代风景园林景观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代风景园林建设需求具有较大规划尺度规模,不再是原来园林中的花坛、花境和庭院栽植设计,转而要求现代的河湖景观和湿地公园等。从项目类型来看,现代园林景观类型多样,涵盖了多种学科,像生态学和水利工程等。为了解决现代风景园林景观项目多变性问题,植物景观借助理论方法,不断探索和创新。

二、現代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和实践出现的问题

现代风景园林项目具有较大的尺度和规模,这是一个事实。在面对此类项目时,设计师往往感到不知所措,没有意识到植物规划的宏观层面。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规模较大时,设计师拓宽植物景观的内涵,清晰认识植物景观设计,从宏观规划层面思考问题,改变传统庭园栽植花木的概念。风景园林学是一门突出实践性的学科。项目真正落地实施后的效果是衡量一个园林作品的好坏的关键。植物景观也是这样。风景园林师不能很好的认识缺乏对植物体量和规格等,这是工程实践经常出现的问题,造成建设后的效果和初设愿景差距很远,或这是造成设计图纸不能有效的指导施工建设。为此,施工过程中对设计的调整和植物景观施工图纸的绘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三、现代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一)现状分析

现状分析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根本,也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关键性环节。现状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决定后续工作是否可以顺利开展。现状设计涵盖三个部分:资料收集、现场调研和周边考察。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包含当地的气象和水文等条件、属地植被的地域性分布和绿地系统规划,另外像地方志中提出的植物典故和古树的名称等也包含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现场调查包含土地资源信息,收集水文条件、地形土壤等。现场植物资源:在现状植物资源中,现状植物景观是不可忽视的一种资源,特别是现状大树的使用从很大层面上影响风景园林的规划。现场植物资源的调研内容有植物的生长状况、植物总类等、评估植物的寿命,对植物出现的病虫害要提出相应的养护措施。地形在较大层面上决定植物的分布和种类,需要了解和风景园林有关的地形状况,其中包含山谷脊背的分布和有无明显陡坡等。“适地适树“是林业和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领域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2]。需要深入风景园林地区现场了解土地类型,对植物的制定起很大的影响作用。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土壤的物理性质进行测定,其中包括土壤氮磷钾的含量和土壤的酸碱值等。风景园林地区的水源的位置和容量也需要了解,此外,像植物的生长状况和水源流动方向等也是需要了解的。这些方面的内容将影响植物是否适宜在该地生长。风景园林地区的场地需要了解到,场地外城市的绿化状况等也需要了解,像园圃用地的苗木情况和城市各类型的绿地概况等,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更好的掌握绿地的特征。现场分析能够加好地解读场地,将人工判读和地理信息有效结合在一起,分类收集得来的信息,总结性分析风景园林地区植物生长的优势和现状性条件

(二)概念规划

植物景观空间规划:在现代化的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规划占有很大分量,普通公园绿化面积占了70%以上。所以,植物景观的空间布局决定项目是否成功。植物景观的构成多样,存在较大的变化范围,空间序列和空间系统的疏密分布是植物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

植物景观特色规划:概念规划的进一步丰富,形成了植物景观特色规划,植物景观特色规划让植物景观内容变得更丰富,强调场地特色,其内容涵盖:基于了解场地功能地位、对现状进行分析、确定分基调种树等。

植物景观时序规划:和其他植物景观要素不同,植物景观时序变化比较具有特色。时序变化包含两部分:日变化和年变化。日变化是在小尺度范围内进行的。从概念和详细规划的基础上来说,年变化是项目规划的重点,涵盖了近远变化和季相变化。

植物景观色彩规划:植物色彩是影响植物景观观看最敏感和直接的内容,需要从大的宏观制度出发,深入到小的设计层面。这个过程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有效的掌握规划内容,基于植物特色分区,处于相对完整空间,组合单元内植物,对空间构成的主要群落进行深度设计,群落的平面、立体面设计和植物材料的选择等是其涵盖的内容。

(三)作业图设计

作业图设计为工程作业监理和工程预算等提供依据,将种植设计的意图和内容表达出来。

实物作业设计需要调整设计方案,对植物的数量、规格和致密度等进行标注,当植物需要保留下来时,要将植物的数量和名称等进行标注。植物作业图的绘制要和放线尺寸或者是放线网络有效结合起来,特别是关键性建筑物,要标明道路、构筑物等。在遇到复杂的植物设计地段时,有两种植物图可以使用,一种是灌木种植图,另一种是乔木种植图。一些地方如果有特别需要,可以使用植物立体图来满足设计要求。

(四)设计现场调整

作业现场调整能够进一步优化设计。在种植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影响了设计理念和景观效果,这时,设计师需要针对性的调整现场,解决存在的问题,不影响作业进行,设计过程的现场调节相当重要,决定植物景观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作业结束后,植物养护工作很重要,决定植物能否成活及生长状况,如果忽视了这个环节的工作,植物景观的设计工作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是不会长久的。虽然植物养护并不是规划设计包含的内容,但是却能够为作业过程的思想和方法提供借鉴。植物养护工作要及时,后期将能受到理想的效果。

结束语:

风景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能够极大促进园林建设,发挥较大的绿化作用。为此,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工作开展前,工作人员要对植物的特性有所了解,采取合理的设计原则,开展植物景观设计工作,保障植物景观园林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娇.贾培义.董丽.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与方法[J].中国园林,2014,(01):93-99.

[2]潘剑彬.李树华.基于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适地适树理论新解[J].中国园林,2013,(040:5-7.

[1]颜婷.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索[J].中外建筑,2014,(10):69-71.

景观设计规划范文第3篇

本设计位于长沙学院新校门口进门左侧,面积约为3500平方,连接着艺术楼与音乐楼,中间有一个小湖泊。

设计是以一分为二的原理,以一个主要的构造物连接艺术楼与音乐楼,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固有景观(水体、大树、原有地形)、学校氛围、学校发展以及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融合。

纵观全局,设计在艺术楼与音乐楼的中间,设计了一个时钟广场,交通上连接着艺术楼与音乐楼,促进着艺术生之间的交流。以大树为主体,建造一个圆形的广场,以不同的绿色和黄色植被为铺装,建筑一个植被时钟。在一个学校里面,时钟也在时时刻刻提醒着广大学子,谨记时间的概念。在进入景区的入口处有三条道路,其中一条是马路,通往音乐楼。两条小路分别通往艺术楼与音乐楼。进口设置了完善的指路系统,在通往艺术楼的入口处设计了一个用植被构成的art字样。在作为景观的同时,他也作为的一个指示系统。在通往艺术楼的路上,旁边增加一些雕塑,以一些世界上有名的画家、设计家(如米开朗琪罗,贝聿铭等等)的半身像,以及他们的一些名言名句,在增加学校气息的同时,也打破这景观的一些枯燥。

根据我们学校的规划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学校能够升为重本,那时候的艺术楼应统称艺术学院,文化墙的设立必不可少。在艺术楼的前面,有一个艺术楼广场,面积在260平方左右。中间有一个圆形的小建筑,运用水体的烘托、灯光的装饰,更为明确的突出了中间的学院标志,加上旁边校训石碑的使用,突显了一个学院的气派。在艺术楼小广场的附近有一个文化学习区,方便学生的学习与交流,同时在各个小道边,每隔十来米就有一个休闲座椅,座椅采用石雕艺术以及独特的造型,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其装饰的艺术感。也与学院的艺术相呼应。改造对象中有很丰富的水资源,设计中有运用小桥流水的意境,配合人造景观的设计而使用,温和而又文雅,也为学院营造了一份安静、祥和的画面。

景观设计规划范文第4篇

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道路建设是一项对社会、经济影响深远的开发性活动,其施工建设和通车运营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必须妥善处理项目实施和保护环境的相互关系。

因此,设计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减少环境污染,防止水土流失,促进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6.12.1设计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具体如下: (1)环境保护设计应贯穿于项目各阶段或主体工程设计的各个组成部分,使道路、桥涵、互通立交和沿线设施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2)路线布设尽量与沿线地形、地物、环境、文物、景观及城市规划相协调,少占地、少拆迁,减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3)做好道路绿化、美化设计,结合沿线地形、地物、地质等不同情况,种植各种适生的灌木、乔木和花卉;路基防护以植草为主,尽量减小大面积浆砌片石而造成的视觉污染。

(4)做好施工组织设计,使施工对沿线环境影响降低至最小程度。

根据本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地域特点,在路线布设与横断面布置时尽量结合地形、地貌,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现有的植被资源。

绿化设计在满足基本防护功能,达到相关标准的前提下,着重恢复和重建景观,防止水土流失,尽可能美化路容路貌,改善行车环境;同时解决好沿线噪声治理和污水处理问题,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道路环境质量。

景观、绿化设计首先要服从道路的交通功能,使行车视线通畅。突出绿地内交通标志,诱导行车,保证行车安全。

植物配置上同时考虑其功能性和景观性,尽量做到“常绿树与落叶树结合、快长树与慢长树结合,乔、灌、草相结合”。

注意选用季相不同的植物,利用叶、花、果、枝条形成色彩对比强烈、层次丰富的景观,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4.6.12.2环境保护设计及措施

(1) 总体平面布置

在道路平面布置设计时,全面考虑沿线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尽量节省耕地、林地,绕避重要的工业园区及居民集中区等环境敏感点;顾及与水利设施、电力电讯等的位置关系,减少拆迁和占地,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

(3) 路基设计

施工料场,应考虑其位置、开采方式、数量等对坡面植被、河道等的影响。

做好施工组织计划,充分利用挖方调运土方,减少废方。对弃方的位置、数量应考虑其对自然环境、水土流失的影响等,并进行防护和绿化设计。

(4) 做好路基路面的防护与排水、桥涵系统的综合设计 为防止路基边坡受到冲刷和水土流失,在路基防护设计中采用柔性支挡、浆砌片石拱型骨架护坡、浆砌片石人字骨架护坡、六棱预制块骨架护坡、植草等多种防护型式。

(5)防噪音及绿化设计

对环境敏感的居民区等位置,采取设声屏障、栽植路侧树木等措施,降低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6.12.3道路景观及绿化设计

(1)道路景观及绿化设计目标

创造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型交通环境。 (2)道路景观及绿化设计原则

1)以“安全、实用、美观”为宗旨,以管理方便为原则。 2)满足交通要求,保证行车安全畅通为原则。 3)贯彻从区域范围及整体环境着手的原则。 4)注重生态的原则。 5)尊重自然的原则。

6)因地制宜的原则。

(3)道路景观设计方案及要点

在生态环境设计中,既要兼顾周边用地功能需求,也要综合考虑城市景观整体规划。建立以"以人为本,人文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景观轴。

(4)道路绿化设计方案及要点

绿化有利于防止污染。绿化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减弱噪声、美化环境、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因此绿化是保护环境的根本措施之一。

为保护道路沿线自然生态环境、强化道路绿化景观和视觉立体景观,在设计中加强点、线、面结合,重点突出。使道路绿化与自然环境景观溶为一体,达到道路建设与自然生态相协调。

1)以人为本。在满足各种交通要求的前提下,创造出合理有序、安全舒适、富有人性的道路空间。

2)道路绿化设计力求简洁、大方、明快、多层次,在满足道路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以生态和景观功能作为设计重点。

路侧绿化带内植物设计主要体现简洁明快,以低矮的灌木造景为主,配置多色彩、多层次的低矮花灌木,反映低矮花灌木之间高低错落及绚丽多彩的变化,保持道路空间通透开朗的景观视觉效果。同时应用高低不同的植物进行搭配,避免夜间行车灯光相互间干扰。

3)以植物景观设计为主,植物选用上以乔木为主,并且多品种、多层次,避免造成植物种类单一的脆弱生态环境。

中央绿化分隔带采用规则式的造景手法,种植树冠疏朗通透的乔木和灌木、地被,形成整洁明快的景观。

4)设计中尽量选用乡土树种,使之更具地方特色,植物要具

有防尘、防噪、抗污染和水土保持等特点,使之成为以植物景观设计为主的生态型景观大道。

中央绿化分隔带起到分隔组织交通与保障安全的作用,绿化设计要注意进行防眩种植和防尘、防噪声的种植。

绿化植物品种选型注重乔、灌、草相结合,具体选种如下:

乔木:羊蹄甲、凤凰木、大叶丁香、香樟、南洋楹、鸡蛋花等;

灌木:黄金榕、福建茶、红花夹竹桃、花叶假连翘、鸭脚木、红叶石楠等;

草花:巴西野牡丹、花生藤、紫花马缨丹、七彩竹芋、长春花、一串红、马尼拉草等。 4.6.13水土保持

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项目所在地有关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

4.6.13.1水保调查、分析研究工作

(1) 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水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踏勘现场,了解地方关于农业、旅游、防洪和水资源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规划。

(2) 调查沿线水文、气象、植被、地面物质组成、土地使用情况和水土保持措施,确定道路建设的防治责任范围。

(3) 根据调查资料,开展水土流失的预测工作,拟定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目标,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水土流分区,并分区设计水土保持植物和工程等防治措施,编制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布设水

景观设计规划范文第5篇

场地的生长过程是在掌握场地潜在资源的基础上,经过分析与思考逐渐明了的,在此过程中设计师也逐渐明确了场地空间的改造过程和改造方式。 从历史认知的角度解读场地,它是经过不断人为干预和自然演变的产物,由此遗留下来的外形、布局、空间形态之中,有一些是与不断出现的功能要求相吻合的,因此可以长时间的留存下来。场地的改造需要理解的恰恰是汲取这些与人们相关的正真本质,并用于未来的改造之中。

对于场地的景观整治存在着彼此对立的两种态度:要么终止原有的景观演变方式,并以一个新的演变方式,即设计方案去替代它;要么投入原有的景观演变之中,那么新的场地推动力将充分包含原有的演变动力。(米歇尔·高哈汝,2004) 场地的改造需要在挖掘场地特征要素的基础上,了解场地的这种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变化方式,以具有预知能力的眼光去观察场地。对场地的改造无疑是投入原有的景观演变过程中,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与以往相适应的新的变化方式。例如对于场地中的植被规划要在充分了解植物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的前提下,规划出适宜场地发展的植物群落。

使其不仅适应场地自然条件,而且成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体现地域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类型。 在场地改造的过程中,针对不同问题分阶段建设解决。首先,场地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对场地的认识在整个改造过程中都不能停歇,而不仅仅停留在前期分析的阶段。场地之中的现状资源也是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的。如果说人文的要素变化并不能在短期显现,那么自然要素的变化就显得更加复杂。气候、光照、一草一木、水系、土壤它们的变化可能会显示出设计师最初忽略的、潜藏在场地结构内部的优势资源或劣势资源。

上一篇:景观规划设计下一篇:规划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