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结构设计论文范文

2024-02-23

土建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变电站;土建设计;施工图设计

变电站土建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期施工是否能够顺利展开;一般情况下,变电站土建设计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阶段、初步设计阶段以及施工图设计阶段。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变电站土建设计的经验,简要探讨如何更好的进行变电站土建设计。

一、变电站土建设计前期准备阶段

(一)地点的选择

在进行变电站地址选择时,应当首先明确电站负荷中心的位置;这需要系统人员依据潮流分析以及电网的规划确定负荷中心位置,此外还需设计接入系统方案、无功补偿规模、出现、主变等。依据提供的资料,土建设计人员先初步确定几个电站选址方案,这些选址地点应当尽量与负荷中心较近,以便能够降低网损。之后就要对几个站址方案进行比选,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所选定的变电站地址是否与当地的政府规划相一致。尤其应该注意选定的地址是否位于当地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除非当地国土部门对土地总体规划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不能侵占基本农田修建变电站。此外,需要积极与当地规划部门沟通,以防止出现变电站选址与总体规划相冲突的情况发生。

2.站址的水文地质、交通运输、土地征用等是否可行或便利以及是否易于执行;同时,为了能够实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电网的建设,在进行变电站建设时要尽可能的使用劣地、荒地,不占用或者少占用耕地,尽量远离矿产较多、地质条件恶劣的地点等,变电站位置与地震断裂带之问的距离应不小于1km。由于变电站常修建在较为偏远的地点,这时就需要保证进入变电站道路的转弯半径、坡度以及宽度等能够满足大型设备运输的需求。

3.变电站选址时,应明确周围是否存在陵园、风景旅游区、导航台、飞机场、通信设施、军事设施等,若确实存在应先与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得到允许后方可建站,否则另行选址。

(二)线路的选择

变电站线路的选择应当与地址的选择相协调,在选址过程中要注重与线路人员之问的配合,明确变电站输电线路的具体方案。因线路的总体造价要远大于变电站的建设造价,因而科学、合理的线路方案有助于保证变电站建设的经济性,而且对于方案顺利通过前期的审查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线路选择时应当格外注重以下几点:

1.线路需要避开重要通信设施、军事设施、自然保护区、城镇密集区等;若能够有效的进行避让,可以降低拆迁补偿的费用,避免对周边设施或景观的影响,降低对通信设施以及军事设施的干扰;若确实不能够有效的避让,则需要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后方可确定。

2.重视对铁路、水库、河流等跨越点的选择;尤其是线路需要跨越高速公路、大河、大江时,应当尽量保证小跨度的跨越,以便能够降低项目资金的投入、减少跨越所带来的风险,降低对交通和航运的影响。

3.变电站地址选择时要注意线路的输出条件,对已经建成的变电站的线路走向进行分析,以便能够合理的安排变电站的出线线路,尽量防止出现线路之问相互交叉的情况。

二、变电站土建初步设计阶段

(一)变电站的规划设计

在对变电站所在区域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当先充分考虑变电站所在地的交通运输、水源电源、水文气象、地形地貌等条件,进而确定进行变电站规划的具体规则。通常情况下需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运行检修、施工以及工艺布置等要求。在保证变电站施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使变电站的检修、运行、施工方便,达到节约资源、不污染环境、水土保持的目的。

(二)变电站的平面布置设计

变电站的平面布置设计应当依据电气平面布置情况进行设计,在与总体规划相符的前提下,对变电站进行合理的工艺布置,以便实现节约用地、交通方便、分区明确。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进行总平面布置,将总平面划分为配电装置场地、主变场地、110kV配电装置区等功能分区。站内的各个功能分区通过变电站内的道路实现连接,变电站内道路的转弯半径、宽度等要符合消防、检修、变电站运行、大物件运输等的要求。为了能够尽量降低土地的占用量,同一时期内修建的建筑物要尽量集中布置;在消防间距满足要求的基础之上,应使各建筑物做到紧密布置。

(三)变电站的竖向布置设计

在确定变电站场地的设计标高时,首先应当考虑的就是变电站的电压等级,之后再考虑该地区在历史上的最高内涝水位以及标准洪水位。在确保场地标高满足涝水水位以及洪水水位的基础之上,进行场地土方工程量的计算,通过综合平衡设计以使场地土方工程量最小,进而确定变电站场地的设计标高值。

变电站的竖向布置可以采用阶梯式或者平坡式,但二者都要在满足工艺布置合理的基础之上,尽量利用现有的场地地形,以便能够降低土方施工量。竖向布置中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就是边坡的处理,具体的坡度值应当依据前期勘察资料来确定,若边坡之间的高度差较小时,可以考虑使用挡土墙进行处理;若边坡之问的高度差较大时,应当使用护坡和挡土墙共同作用的方式进行处理。在边坡挡土墙的坡脚以及坡顶处,应当设置排水沟和截水沟。这些措施的采用,不仅能够保证边坡不受到雨水的冲刷作用,而且可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并且能够减少土地使用量。

(四)变电站的建筑方案设计

变电站的建筑方案设计不只是包括竖向布置和平面布置设计,还包含水工方案设计、暖通通风方案设计、地基处理方案设计、基础方案设计、结构方案设计。为了能够降低土地的使用量,通常使用联合布置的方式进行变电站建筑方案设计。变电站的电气设备在符合工艺技术要求的基础之上,应当尽可能的使其位于同一座配电装置楼或者主控通信楼内。在变电站的平面布置设计上,应使变电站的每个屋都有满足设备维修和运行的空间;在变电站的立面设计上,应尽量使其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在进行变电站结构设计时,主要建筑物大多使用的都是钢筋混凝土框架,而建筑物的支架和构架普遍使用的是钢结构。此外,需要结合当地的设防烈度以及变电站的重要等级,来确定变电站的抗震等级。建筑物所采用的基础形式,不仅要考虑到建筑结构所传下来的荷载大小,而且要考虑变电站地址的地质情况,通常情况下可以使用桩基础和独立基础,但很少使用条形基础和筏式基础。依据变电站所在地的地质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处理方案,若地区的地基情况较好,则可以使用天然地基;若该地的填土层较厚时,则可以对其使用强夯法进行处理;若该地有厚度较大的淤泥层时,则可以考虑使用预压法、灌注桩、管桩、水泥土搅拌桩等方法进行处理。在进行变电站的暖通和通风设计时,应当使其符合消防以及设备正常运行的要求。依据变电站各屋的防爆、换气次数以及温度的要求,运用机械通风、自然通风、空调换风等方式进行温度和空气的调节。

三、变电站土建的施工图设计阶段

变电站土建的施工图设计阶段是将已经通过审查的方案运用到现实中的阶段,它包括暖通、给排水、结构、建筑、总图等专业。为了能够有效避免各专业之问进行交接时出现问题,应当预先进行必要的沟通。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土建工程的施工效率以及施工图的质量,可以考虑使用以下措施:(1)由于变电站内建筑物很少出现变动,因而可对其实行标准化设计,使其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2)建立各专业之间资料互提制度,以便能够使参与设计的各专业之问实现有效的沟通,尽量避免各专业之问因缺少沟通而产生的矛盾;(3)建立变电站土建施工反馈制度,以便能够将变电站土建施工中所碰到的问题快速地反馈到设计部门,进而对土建设计进行完善。

四、结语

变电站的土建设计需要注重前期准备阶段、初步设计阶段以及施工图设计阶段;由于变电站所在地区不同、地质条件以及重要性不同,因而土建设计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只要能够有效的把握设计重点,就能够很好的完成土建设计任务。

(责任编辑:赵秀娟)

土建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体系;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交通规划设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将不断提高。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中,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探索和发现本专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应用领域的能力,具有整合资源,主持综合性工程任务;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主导实施解决方案,完成工程任务,制订评估解决方案的标准并参与相关评价,提出改善工程产品、系统、服务效能的方案”方面的能力,课程设计体系在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在交通规划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方案构思、评估判断、分析表达、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等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国外大学对于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对交通问题的定量分析,对学生利用数学工具建立、标定和求解交通模型的能力要求较高。国外高校为学生开设多门与交通工程学科研究相关的数学基础课,且对于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不仅仅是概念和简单计算。国内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交通规划与设计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应用型特点。如何识别、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是国内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互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程学习效果,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这也是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更加重视课程设计体系的原因。

一、课程设计体系现状

目前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的课程设计存在课程设计体系不尽合理、工程实践背景不足、学生实践能力弱等问题,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能力,亟需对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的课程设计体系进行综合改革与完善。

1.课时量少,实践时间短,课时安排不合理。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的课程设计开设时间不长,课时安排和教学组织多次变动。开始是配合专业理论课学习同期开展课程设计,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在理论课学习初期同时开展课程设计难以入手。后来调整为大四上学期后半段集中进行课程设计,但是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在去企业实习前缺乏课程设计的实践训练,同时各门课的课程设计各自集中一周进行,时间太短,各门课程设计任务较重,会相互挤占时间,难以达到工程实践训练的效果。

2.课程设计之间缺乏系统性。目前交通规划的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四阶段模型和宏观交通模型的运用,交通设计课程设计是针对局部路段和交叉口案例的方案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针对交通组织设计及交叉口渠化和信号配时,而客运交通系统的课程设计内容较多,包括居民出行调查、公交线路分析、轨道车站内部布局分析、公交专用道设计等多项内容,这四门课程设计内容有所重复,工作量也有差异,同时对于城市宏观路网的方案规划设计较为欠缺,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梳理、改革和完善。

3.课程设计与产学研联系不足。目前的五门课程设计的案例多为各个教师结合自身的工程实践自行决定,案例之间缺乏联系,并且与实践教育基地的产学研结合较为薄弱,对交通工程方向的实际需求把握不足,也难以维持教学案例数据获取和持续更新,不利于实现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目标。

4.缺乏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团队。目前的课程设计教学任务整体而言缺乏专业结构合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支撑,应多为每门课配一位青年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并且部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资历不足,承担课程设计任务压力较大。

5.课程设计过程封闭,缺乏开放性。课程设计过程较为封闭,教学中缺乏其他专业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的过程参与,缺乏中期公开研讨交流、设计成果公开答辩评估等开放性环节,其他年级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较少,开放与共享机制没有建立。

二、课程体系教改目标与思路

本次课程设计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为: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是以研究交通规律以及交通系统中人、车、路等之间关系为基础的一門交叉学科,侧重于综合应用的工程技术学科。因此,课程设计体系的定位应立足于培养综合应用性人才,从整体的高度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努力使学生融会贯通各门相关课程的主要知识,避免相关知识的相互脱节。课程设计体系作为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根据交通工程规划设计人员的社会需求,本次教改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素质,加深对课堂理论学习、工程规范标准的理解和应用,从整体上把握交通规划设计不同阶段的基本思路和要求,增强调查方案设计和组织能力,资料和文献的查询与检索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工程制图的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本方向本科毕业生在毕业五年内成为业务骨干的目标达成。

1.课程设计体系整合优化。结合工程设计,对主要专业课的课程设计进行必要的内容整合,对原有孤立的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系统化调整,以工程设计为主线,依据调查→局部交通设计→整体规划的顺序,把不同科目的课程设计连贯起来,整合为一个有总体目标和计划的总课程设计,编制一套完整的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规划与设计方向课程设计任务书。

2.面向工程实践教育。课程设计体系的定位应立足于面向工程实践教育,培养综合应用性人才。课程设计的工程实践性体现在4个方面:教学目标结合实践需求,教学案例来源于工程实践,教学团队具备工程实践背景,教学评估考虑工程实践要求。

3.开放性共享式教学体系。将交通工程系的课程设计体系建设为开放性共享式环节,鼓励多学科方向教师和各年级学生交流,争取实践基地多方位参与,引导教学案例和数据更新的共享,倡导教学过程交流和成果评估的公开,做成开放式教学平台,对低年级学生起到示范带动效应,提升交通工程方向的实践教学影响力。

三、课程体系改革主要内容

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体系应从实际工程应用的需求出发,以紧密结合交通工程领域实践人才培养为原则。通过对交通工程相关企业、设计院等就业单位的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在实际工程应用过程中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的新技术、新系统和新设计需求,使得课程设计体系与实际工程应用相协调。

1.面向实践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目前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的五门课程设计中四门是配合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2014年培养方案去掉了货运交通系统课程设计,增加了交通调查分析与GIS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体系的优化整合需要明确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抓住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实践练习加以巩固的知识点,合理建立课程设计的目标和任务,选择合适的实践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建设课程设计综合案例库。各门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与实践教学基地之间要具有关联性,保障教学案例的数据获取和持续更新。确定各课程设计的教学要点和文件包,使得各课程设计重点突出,相互衔接,关系清晰,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明确。例如,交通规划课程设计之所以选择“交通影响评价研究”作为选题方向,就是考虑到该类项目研究能够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全面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有所提升,并能够培养学生团队讨论与协作的精神。同时,考虑这类项目研究所需工作量相对较小,以本科四年级学生的专业水平基本可以在课程设计时限内完成,是较为理想的专业训练工具。

2.课程设计课时安排与教学组织。探讨合理的课时安排与教学组织模式。对比课程设计集中设置、课程设计结合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课程设计以暑期实践为主等不同模式,从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课程设计与其他教学环节如企业实习等的关系、学期总课时控制、教师时间安排、课程设计合理周期控制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课程设计课时安排和教学组织模式。例如交通管理与控制和交通设计课程设计,在案例选取上将会采用统一教学案例,按照分阶段设计和避免重复设计的原则,提出各自的设计内容和设计要求,既体现各自课程设计的独立性,又体现课程设计的完整性,使学生對于两门课程知识点既有进一步的认识,又能够在同一个案例中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充分的融合,进而解决一些具体的区域交通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全局观。课时安排和教学组织上既有分工又相互衔接,采取统一答辩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开放式实践型课程设计教学团队建设。建设开放式时间型课程设计教学团队。每门课程设计的教学团队包括1名课程设计主讲教师,2~3名具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的青年教师,并聘请1~2名校外指导教师。校外专家参与课程建设、知识点讨论、中期交流和设计成果公开答辩等环节,从就业和专业的角度对课程知识点体系以及3门课程的互相协调关系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将课程设计团队和“双师型”建设结合在一起,提升校内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也提供企业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多种渠道。同时,组建教学团队也可以实施分组指导与集体指导结合的模式,可以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在设计的不同阶段给予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补充,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程系统观念,培养复合型人才。

4.开放式课程设计教学效果过程管理和评估体系。建立开放、交流、共享、反馈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管理和评估体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真正做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质量监控与质量保障相结合,确保课程设计质量的全面提高。

为了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管理,保证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应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对课程设计做出相应的规范。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建立科学的课程设计考核办法是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的保障。改变原有的“一卷式”评分办法,设计成绩由平时成绩、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3部分组成。课程设计进行中期交流和成果公开答辩,邀请企业教师、其他专业教师和其他年级学生参加,课程设计的过程开放公开。采用多位专业教师作为答辩评委的形式,对学生临场专业能力表现与内业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等方面提升都是较好的促进,这也相当于他们毕业论文答辩的模拟演练。同时,聘请校外专家作为答辩评委,对学生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时如何与实际相结合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如何了解和运用现实中的专业相关标准规范等也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这对他们无论走向工作还是继续攻读研究生来说,在应用研究方面都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四、结语

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优秀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掌握交通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能胜任交通系统工程、道路与机场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等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养护、咨询、研究、教育、投融资等工作,并能面向未来,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综合性交通工程专业卓越人才。通过工作实践、继续深造等方式,在毕业五年内成为本单位的技术或业务骨干。”并需具备6项知识、8项能力和7项人格要求。

本次教改将对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现场工作能力,实验室工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进行有效训练,并有助于团队合作等人格养成,为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工作初期的技术要求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扬,杨孝宽,石建军,严海.《交通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79-80.

[2]翁剑成,魏中华.互动型交通工程设计综合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202-205.

[3]依秋杰.工程类本科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301(6):122-123.

[4]王俊骅.面向卓越工程师的“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3):171-173.

[5]吴菊,杨梅,金俊成,王小艳,傅绪成,常文贵,谢成根.校企结合 产学研一体化化工类课程设计体系的构建[J].广州化工,2014,(6):149-151.

土建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建筑行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也使得对土建结构工程设计的相关研究逐渐深入。只有充分应用优化技术,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建结构工程设计效果。基于此,论文主要对优化技术在土建结构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优化技术;土建结构;工程;设计;应用

【中圖分类号】TU318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潘雪松(1975-),男,北京人,高级工程师,从事结构设计、施工研究。

1 引言

在土建结构工程设计中,进行优化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其不仅能够有效地节省土建结构工程施工中所使用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土建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建结构工程的性能,提高土建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从工程结构设计方面入手分析,强化优化技术的应用效果,从而提高工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 优化技术在土建结构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无论是哪一种建筑体系,都希望在提高经济收益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最大程度地减少土建结构设计的近期投资。将优化技术应用在土建结构设计中,不仅可以保证建筑物结构具有充足的科学性与合理性[1],而且能够充分地实现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收益的目标。同时,通过应用优化技术,也可以促进土建结构设计工作的可持续化发展。

相比于传统的土建结构设计技术,现代的土建结构优化设计技术具有更多的优势,确保施工材料选择的合理性,重点强调了土建结构内各个部分之间所具有的关系,有效地提高了土建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与此同时,通过应用优化技术,也可以针对整个土建结构设计方案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所以说优化技术是提高土建结构设计水平的有效方法。

3 优化技术在土建结构设计中应用的原则

3.1 加深对土建结构使用期限的理解

在我国当前的土建结构工程设计理念中,逐渐地改变了原有的设计思路,从原来将载荷度作为设计原则的土建结构设计,转变成为不但要求载荷度,也要提高使用期限这一设计原则,要确保土建结构工程设计不但符合载荷度的需求,还要与使用期限保持高度一致。利用优化技术加深对土建结构使用期限的理解,并研究土建结构对使用期限产生的影响。虽然确定使用期限的方法比较简单[2],但是可靠性却比较低,通常需要大量的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只有确定使用期限之后,才能够对土建结构的设计与规划进行全面地考虑,确保可以通过土建结构的设计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期限。

3.2 不影响正常施工,合理利用资源

优化设计工作开展的前提就是不能影响正常的施工,所以应该在土建结构工程施工前,就对施工项目进行优化设计,务必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使其能够真正地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此外,在完成设计后,也必须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只有在审核通过后才可以开展施工,如果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和改动,则必须要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

与此同时,土建结构工程的施工必须要合理地利用一切资源,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等情况,而且也不能对外界的环境造成污染,真正地做好绿色设计与绿色施工。此外,应该重点关注恶劣天气对土建工程施工所造成的影响,针对风暴、雷雨天气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避免环境因素对土建结构施工工程的工期与质量造成影响。

4 优化技术在土建结构设计中应用的方法

4.1 强化对细节的优化

设计人员不仅要对整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还需要重点关注对细节的优化设计,从而使土建结构工程设计更加细致化。

例如,在設计抗震性能时,应该尽量加大抗震缝隙的宽度,避免发生地震时出现抗震缝两侧碰撞的情况;再如,在对连续梁、悬挑梁进行设计时,必须要根据相关的标准与规定进行设计,从而更好地降低悬挑梁界面具有的应力。

4.2 将造价管理与优化技术进行结合

任何一项工程的开展,都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土建结构工程设计也不例外。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工程建设前,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好造价管理工作,将优化技术与造价管理进行有机结合,重点关注对投资方面的控制,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在进行造价管理时[3],必须要从工程设计实际的角度出发,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其他问题,进一步提高土建结构工程建设的质量。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土建结构工程设计进行优化,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因此,工程设计人员必须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地制定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土建结构工程的质量,强化土建结构的优化控制效果,从而为土建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康金柱.强化现场管理对提升土建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性[J].建材与装饰,2019(29):155-156.

【2】高县卫.土建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运用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9(28):12-13.

【3】王伟,蔡志文.土建工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J].居业,2019(09):55-56.

土建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一、土建工程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 简图计算

该原则对于整体工程而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图纸在设计时需要满足整体结构要求, 计算简图与工作实际相符对整体施工而言非常重要。计算简图是指在施工环节, 通过对工程进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的设计图纸, 设计图纸需要体现出建筑的全部需求。图纸能够对施工过程具体操作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鉴于此对其质量要求非常高, 由此也可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引发不质量及其它问题。

(二) 选择方案

施工方案在选择时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科学性, 二是合理性。施工整体过程都是依据施工方案而开展的, 施工方案质量直接影响到施工整体质量, 同时也会对设计结构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方案选择时要足够谨慎。方案合理性考虑要结合到现场环境情况, 如地质, 地形, 气候等, 基于此分析载荷。将作业过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都纳入施工方案, 而设计环节则需要充分挖掘地基潜力, 对变形问题有充分考虑, 从而对其潜力进行初步判定, 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对具体情况作以了解。

(三) 结构方案

结构方案设计对于工程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方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谨慎, 确保结构方案的有效性。建筑整体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是结构形式的科学合理, 设计简图严谨, 整体结构需要体现出不同的受力情况。结构单元作为设计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结构单元一致的情况下, 建筑体系也需要保持一致。对地质条件而言, 某些地区位于地震多发区, 在抗震性方面需要达到标准。结构设计工作开展前需要了解施工环境的具体情况, 对其特征进行分析, 了解工程建设材料使用及供应情况, 施工地质条件等。确定结构方案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到各方面因素产生的影响, 从而在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四) 对计算结构进行分析

结构设计在精确性方面能否满足要求对于方案执行具体过程会产生重大影响, 并最终影响到整体质量。工程计算要确保得到的结果精准无误, 设计工作通常利用计算机完成, 在计算工作方面其优异性非常明显。但是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实情况的复杂性, 多样性, 动态变化。不要对于技术过分依赖, 而是在设计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认知, 灵活应用技术, 使技术为工作开展服务, 而不是完全依赖技术完成工作, 从而使计算结果精准性得到保障。数据输入时采用人工输入存在非常大的风险, 输入过程容易产生错误或者是操作失误, 从而对整体工作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在工作中需要避免此类型错误出现。避免错误结果造成的经济损失, 确保工作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二、土建结构设计工作开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基础设计问题

土建工程对于施工过程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土建工程施工前期必须要对现场进行细致的勘察。勘察工作开展要确保工作队伍的专业性, 工作人员的素质与技能, 确保勘察结果的科学与合理性, 以此来提升工程建设过程的安全性。勘察工作的结果直接影响到设计工作的质量。建设单位在土建结构设计环节必须要从各方面采取措施来避免确保勘察工作的效果。对于勘察结果体现的问题, 施工单位需要结合到现场的具体情况与分析报告, 确定结构设计方案与施工的具体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分析工作侧重点不同, 会导致结果不同, 而结果不同对整体施工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二) 楼板设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楼板设计在任何一项工程中都会存在, 楼板的作用在于将压力传递到墙体, 是整体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楼板结构在设计时要保证设计精度, 将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设计工作常见的问题是双向板采用单向板的计算方式。设计单位出于工作量考虑采用了此方法, 但是没有对其受力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导致计算工作错误。结构设计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安全, 而误差的存在则会生成潜在的隐患, 并且在施工环节产生风险, 比如出现裂缝等。

(三) 工程梁板跨度计算

通常情况下, 工程梁与板跨度计算净值是1.1倍。但是某些工程中情况比较特殊, 如扁梁结构, 板厚与梁高二者差距非常小, 计算长度应该取至梁的中心。柱体可以将其看作是超大截面, 配筋时需要选择柱边弯距, 削峰存在则表明正常。结构设计工作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 准备工作方面

要确保土建工程能够快速施工, 其前提在于勘察报告的质量达到标准。工程结构设计工作一是要保证质量, 二是要确保安全, 二者之间又密切联系。实现情况非常复杂, 勘察工作内容较大, 工作量大, 可能会存在勘察不全面的情况, 由此也导致分析工作不全面。设计工作是基于分析结果的, 前期准备工作存在缺陷, 后期工作弥补则需要更大的投入, 会造成工程建设成本增加。某些特殊情况下, 后期工作也无法有效解决, 则需要重新开展勘察工作, 也会导致工程总体成本增加。对于此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将勘察与设计工作有效的结合到一起。设计工作进行的过程, 就需要对建筑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 以此确定适合的施工与结构设计方案。如果没有对地面建筑分析, 可能会导致地基无法承载压力。设计工作中还需要对折减系数做相应处理, 这也是设计工作存在的重点问题, 折减系数处理不标准也会影响到载荷值计算, 最终会对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造成影响。

结束语

土建工程建设工作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开展工作, 基于此合理的选择设计与施工方案。确保整体工程能够顺利快速的进行, 同时在安全与质量方面能够得到保证。在遵循原则在基础上还要考虑应该注意相关问题, 从而做好设计工作。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土建工程的数量逐渐增加, 规模逐渐扩大。而与此同时土建工程也存在较多问题, 对工程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这一情况, 建设单位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本文就土建结构设计的原则以及问题研究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土建结构设计,原则,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土建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章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土建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努力为建造更加耐久,理加安全的优质工程,更好地服务当今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做了一些研究。

【关键词】土建工程;建筑结构;安全性;耐久性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工程结构设计,基本能满足结构的耐久和安全特性要求,工程施工过程中,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也是建筑施工及管理部门一直都比较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做为建筑行业的一名从业人员,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进一步创新发展,努力使我国的建筑业进一步接近并达到国际先进的水准。

一、土建工程结构耐久性现状

根据我国建设部相关的调查可以了解到,我国大多数的工业上建筑物经过了30~35年之后都会需要进行维修,正处于恶劣环境下的房屋建筑物通常使用寿命为20~25年。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建筑物使用实名较高为50年,但是在室内雨罩、阳台等露天构件上通常使用寿命为30~40年,在港工、桥梁够工程施工建设中耐久性的问题更加严重,因为在建筑过程中钢筋水泥混凝土保护层比较薄且密实性弱,大多数工程建筑完工后的几年里很有可能会出现混凝土开裂以及钢筋锈蚀等问题。海港码头在建筑适用十多年之后更可能因为钢筋混凝土材料选用及施工工艺问题导致开裂,需要不断的维修维护。

土建工程结构耐久性安全性问题的迫切性和严重性直接关系到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在北方一些地区新建的公路或者房屋建筑,仍存在少数单位没有在工程整体结构构造和材料性能上采取的防范措施的情况。有建筑业专家表明,我国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还可以延迟二十年,但是因为我国在土建工程建筑中忽视了工程结构耐久性问题,我们将可能会提前迎来大修的问题,这在严重消耗了我国建筑工程建设的投资。

二、土建工程结构安全性现状

我国土建工程结构安全性问题主要是工程结构防止倒塌和破坏的能力的问题,也是土建工程结构中最为重要的质量标准执行问题。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工程结构的施工标准和整体的结构设计,这些因素和土建工程的技术标准与工程法规有着直接的关系。

2.1土建工程结构整体设计规范的安全性标准。我们针对土建工程整体设计而言,安全性主要表现在工程结构中构件承载能力的整体性和安全性等方面:(1)在相关规范的工程结构当中,需要承载的能力所受的荷载;(2)在相关规范中的负荷承载力中的分项吸水和建筑施工材料强度的分项系数之间的大小,荷载分项是计算确定承载的能力对工程建筑结构中构件作用过程时,将荷载力的准确值进一步加大承载系数,建筑材料强度系数是计算确定工程建筑结构中构件原有承载过程时,可以将建筑材料强度的标准值缩减一个系数。这些工程中用量的数值通常表现在在土建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程结构的构件在制定的荷载标准的作用下上产生的安全系数,在这安全系数度的设计方法上可以称为是安全系数,主要表现在土建工程安全存储的需求上,这种可行性的设计方法被称之为工程分项系数,表现了在一定名义只能怪失效概率或者是可靠性的指标。分项系数或者是安全性系数增大,这就说明了安全度就越大。

2.2土建工程结构的整体牢固性。在土建工程结构中除了结构构件上要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之外,在工程整体结构上还应具备一定的牢固性。整体结构的牢固性是工程结构中局部出现的某种危害导致在大范围当中连续性倒塌能力的破坏,也可以说是在土建工程结构中不可能出现的某种原因或者是与之不相称的后果。在土建工程结构中整体结构的牢固性主要依靠的是工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的冗余度和延性,结构的牢固性主要是用来针对爆炸、地震等自然荷载或者是由于人为差错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可以尽可能的避免灾害造成的损失。在一些地区,地震能轻易造成严重的经济和人身安全的损害,这种问题和当地的房屋建筑整体结构缺乏一定的牢固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这进一步表明了房屋在建筑施工设计过程中牢固性考虑的重要性。

三、加强我国土建工程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3.1强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应用。土建工程结构建筑物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渗漏、裂缝和剥蚀三种,当中直接影响工程使用和安全的主要是裂缝,在工程施工安全检测过程中,确定了影响裂缝的因素是撩测,在传统工程探测主要采用方法是声波跨孔法和超声波法。土建工程结构强度主要探测方法是超声回弹综合法、回弹法以及射线法,采用这些方主要检测土建工程整体结构表层强度。在工程安全检测中,通常采用取芯法来更正其他前强度的办法,土建工程结构内部出现问题主要检测方法采用是射线法和超声波法,采用超声波法需要两个被检测物具有两种相对的临空面,并且具备一定深度,当受到建筑材料中含水量或者是钢筋的影响,工程结构的射线法检测就会带来一定难度。

3.2采用合理科学的技术规范。在技术规范标准上,要脱离计划经济时代残留下来的缺乏个性的考虑、过分强求统一性以及缺乏实事求是的灵活性。进一步鼓励和提倡和省市提地方性编制规范标准,在土建工程耐久性和安全性的标准上,可以有不同设计的标准。全国性的标准不断走向细致化,但是适应性能力不强,导致混乱现象越演越烈。尤其是像岩土性工程相关规范也是这样。针对工程技术性标准的强度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在政府相关部门在技术性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对土建工程结构技术标准的要求比较低,工程安全性设置的标准上,政府需要一定的干预,确保公众安全上最低的标准要求。我们要学会在技术标准上的修订、编制以及管理作用,不断的强化技术性标准实质,积极的鼓励地方性标准的编制和企业标准的编制。不断的适应不同地区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3.3实施安全性监测设施的改造和更新。在土建工程中安全性监测资料是分析研究建筑物工作状态,确保土建工程施工建筑安全正常运行的主要依据。在房屋建筑中经常会出现渗漏、裂缝、位移、变形等,当问题出现时,我们通常是依靠原有工程评定的资料进一步确定建筑物安全。当前都是以效应量的变化形势作为评定的依据。但是因为种种的原因,在土建工程建筑中缺乏一定的检测设施,造成了当前评估分析和安全性检测等主要是依靠专家和工程中专业的技术人员之间相互结合进行的工程施工现场的检查,并对照相关规范性进行核算,按照相似的工程进行安全检测。

四、总结

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通常与施工技术水准和工程结构设计有着直接的关系,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决定了预防建筑破坏及倒塌的能力。为了确保土建工程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在土建工程施工前应当认真的对图纸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容易出现结构安全的重点部位,拿出具体方案,做足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充分的做好监测及检测工作,当工程完工后及使用的过程中,就应该认真进行定期的维护。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都应当注重施工细节,严格检测程序,完善监测手段,不断提高土建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充分预防结构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翠芬.浅谈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J].潍坊学院学报,2006(04).

[2]徐昆明.土建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1).

[3]周琴.土建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设计[J].科技资讯,2008(01).

[4]傅旭东,任保升.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

[5]葛天文.浅析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J].建设科技,2007(14).

上一篇:土建设计论文下一篇:施工图预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