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

2023-12-10

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吴起高级中学创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吴旗初小,后改为吴旗中学,2002年初高中剥离单设吴旗高级中学,2005年迁入新校区更名为吴起高级中学,2005年升为市级重点高中,现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

近年来,吴起高级中学在困境中崛起,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以“高质量、创特色、争一流”为目标,深化内涵,巩固外延,虔诚教育,严谨治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创新发展特色教育,成为洛河之滨教育领域一颗璀璨的明珠。

学校现有教职工259人,教学班67个,学生4000多人。学校占地面积140多亩,布局合理,环境优雅,是教学育人的好地方。学校有局域网,教师办公实现网络化,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实验室达到了国家一类标准,另有语音室、电子阅览室、书报阅览室、图书馆、音美室、学术报告厅、大礼堂、教工活动室、天文台天文馆、天相馆地理室、国家Ⅱ类标准田径场等,稳定的办学规模、先进的设施设备,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围绕核心理念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心。吴起高级中学围绕核心文化理念,注重积淀创新,全力打造理念型、设施型、素质型的高品位校园文化,彰显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理念文化建设方面,形成“文化立校、质量强校、教研兴校、依法治校、特色弘校”的办学思想,坚持“厚德报桑梓,教育兴中华”的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

设施文化建设方面,创办校同刊物和创建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室、电子阅览室、书报阅览室、图书馆等文化机构,不断丰富标志型建筑文化和点缀型环境文化。标志型建筑文化有启迪学生“扬帆起航”的校门、“书写人生”的校标及校园文化长廊。点缀型环境文化有名人名言、名校简介和校园名人雕像等。

在素质生成文化方面,学校注重积淀,成立校史馆、荣誉室、素质成果展室,用困难建设、改革发展、开拓奋进的学校历史教育人,用集体荣誉、个人业绩、光荣传统的学校精神激励人,用文学作品、科技制作、艺术成果的精品才艺陶冶人。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管理机制

优化结构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吴起高级中学抓住这一关键,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在机构建设方面,经过探索,建立了校长负责制下的三层次管理网络体系。设立党支部负责党务,校委会负责政务工作。下设办公室、总务处、团委、教学处、教务处、教科室、学生处、治安室。总务处下设餐饮部,学生处下设年级部和公寓部等,简称“八处三部”。实行上级管理重指导、下级管理重服从、细节管理重下沉的工作机制,既调动了中下层队伍发挥精细管理的积极性,又使校级领导包处室、包年级、包教研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学校培养一大批中基层管理者,择其所长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为了使各部门负责的工作顺畅有力,学校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了164项规章制度,集成《吴起高级中学制度汇编》,使各部门、每个人守其职,尽其责。

坚持人文管理理念,实施服务型管理模式。学校要求各管理层增强服务意识,使每位教师都能各尽所能,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学校同时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在具体管理中落实人文管理。

学校还十分重视过程管理和民主管理。每学期都依据各部门工作计划制定校历,每周一的校委例会,各处室汇报上一周的工作和检查情况,遇到问题及时提出、及时讨论、及时解决。在民主管理中,一方面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提议、民主监督职能,学校开辟民主意见箱,接受群众监督;另一方面推行民主、公开、公平的教师聘用制度,形成能者进、庸者出的竞争机制。

强化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发展

班子队伍、教育队伍、教学队伍和后勤队伍的发展培养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保证。吴起高级中学把握这一根本要求,积极探索四支队伍发展途径。通过管理理念培训、岗位职责培训、团队协作培训,提高班子成员的管理和协作意识;通过实施“教育导师制”、“教学拜师制”和“六四”体系,提高教育教学队伍整体水平;通过实施“后勤人员定期教育制”提高社会化后勤队伍的服务水平和育人师表意识。

学校严格领导班子建设,重视领导班子素质培养。一是理念培训,通过校内培养、外出培训和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理念,优化管理思路,提升管理能力。二是岗位培训,学校定期进行岗位培训,让每一个班子成员都能充分明白本岗位职责,熟悉工作内容与方法,提高履职的自觉性。三是协作培训,让每个岗位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与相关部门相互衔接,互相配合,使学校班子成员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学校为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实行“教育导师制”、“教学拜师制”、“学科指导委员会跟踪培养制”。为使社会化的后勤队伍提高素质,优化服务,推动校园全封闭管理的有效实施,实行“后勤人员定期教育制”;为提高全体教职工的师德师能,积极实施师德建设“六·四”体系,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尤其是在拓展对外交流渠道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近年来,在保持与北师大二附中、江苏宜兴中学两所名校联谊交流的同时,先后争取到了宝鸡中学的联谊帮助和西安中学、陕西师大干训学院的对口支援,学校先后派出300多人次到这些学校挂职学习。

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实施“高薪聘用名师”制度。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健康向上的教师骨干体系已经建立,并有效实施。名优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的四层次体系,实施一年一评选的动态机制,增强了教师队伍激烈的竞争意识,激活了教师队伍主动发展的内动力。

贯彻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

提升质量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中心任务。吴起高级中学坚持“质量强校、教研兴校”的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努力探索使教育、教学、教科研质量快速提升的新视角和新途径。围绕素质教育提出了学生素质培养的五项指标,即人格健全的思品素质、意志坚强的体魄素质、富于创造的智能素质、健康审美的才艺素质、知识渊博的文化素质。

思品教育以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主要有新生军训、国旗下演讲、年级例会、主题班会、微型课教育、家长开放日活动、无人监考诚信试场授旗以及各种节令性思品教育活动等;体魄教育主要以体育常规教学、课间操、大型运动会和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智能教育以学生研究性学习、科技制作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为载体;才艺教育以学生文化艺术社团活动、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为载体;文化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学校依据新课改精神,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经过探索形成了“民主、平等、交流、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学校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向过程要质量。教学处、教研组负责教学过程的检查与督导,教务处负责教学过程的服务,备课组负责教学过程的组织,科任教师负责教学过程的落实,学生干部负责教学过程的反馈。特别是行政调研课,组织全体行政领导每周进行一、两次随机听课,在下个周的行政例会上进行评课,教学处将评课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这一科学合理的过程管理机制,大大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谱写治学新篇铸就发展辉煌

随着教学、教研互惠双赢不断发展,吴起高级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大幅度提升,高考成绩逐年上升。2005年彭化同学以优异成绩跻身延安文科第七名,考入南京大学;2008年刘彦良同学荣居延安文科榜首,考入香港城市大学,2010年高考二本上线人数287人,再创学校历史新高。

2008年4月,吴起高级中学被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体育总局、共青团陕西省委评为“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12月,获陕西省教育学会组织的2009年陕西省首届优质课光盘评选交流活动“优秀组织奖”。2008年11月被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校本教研先进单位”。2010年1月,课题《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研究》被延安市人民政府评为二等奖。2010年7月,课题《学困生成因、特点及教育对策资源的建设调查研究》被教育部教师发展基金会评为一等奖。2009年2月被陕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公安厅授予“陕西省平安校园”称号。2010年1月,被中共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文明校同”称号。2010年6月,被陕西省环保厅授予“陕西省绿色校同”称号。

校长张俊殷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表彰奖励。2002—2005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校长;2006年12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为“陕西省特级教师”;2009年9月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

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传统文化和历史建筑是祖先传承给我们的宝贵财产,而历史文化街区是其精华的凝结。城市的更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原有脉络,归纳为成因主要是文化的衰退和物质的衰败。余姚作为东南名邑,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保持着古城的文化风貌,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聚集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自然景观,尤以武胜门街区最为典型。水乡风情、石桥、河流、古宅、苍木、圣贤遗存等等风貌充斥里弄街巷之中。本文着眼于街区建筑立面的有机更新,来探究余姚文化风貌在历史街区建设立面修缮和改造中的表达,试图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街区 文化风貌 建筑立面 修缮 改造

文化风貌承载着一个区片的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伦理观等,是一方水土代代相传的体现地域生活习惯、精神风貌以及人文脉络的文化风格。好的风貌遗存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影响、塑造着人们的文化认同感,牵引着不同界面间的联系,是传统文化的外在显现,与城市共生,伴社会变迁。

历史街区是指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建筑、街道、庭院的空间综合体,聚集了文化、空间、技术等要素。最重要的是对于传统文化和地域风貌的传承,街区往往保留居住功能、商业功能、交通功能,有的历史街区完整地继承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能清晰地反映当地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其伴随着城市的生成、演化、发展,印刻了历史流转的痕迹,承载了城市更新的姿态。现如今我们想要了解过去的人文底蕴、文化风俗,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个合宜的时间,走在街区的青石板上,摩挲斑驳的街面粉墙,就可领会其中积淀的深厚内涵。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和意义

在城市的更新过程中,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模式的转型不可避免地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和形式产生对立,传统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外来的审美观念开始影响人们的取向,受此冲击,大量的历史街区布局被现代城市规划割裂,不中不洋的建筑则破坏了统一的建筑规格和氛围。而现代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本土文化的筑基和支撑,塑造城市形象、提高综合竞争力、增强文化认同感、挖掘可持续的后续发展动力,我们应该重视历史街区的维护和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突显地方文化品牌和个性,为社会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加砖添瓦。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部署,为文化工作赋予了新的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文化自信是对本土文化价值的认可,是对地域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而文化自信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历史文化街区就是记载本土文化内涵和风貌的范本。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真实深入地了解地方的人文历史、城市发展、自然变迁、民俗风貌、建筑制式等客观事实,并用以指导理论知识的扩充和设计实践的发展。

二、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存在的问题

1.文化脉络的缺失

文化街区的内涵源自人文积淀的传承,千百年的家族文化、官宦文化、漕运文化等等构成了街区的“内在美”。从聚落形成伊始,地域文化就开始渗透于街巷空间中,并在城市不断延续的演进中,逐步积淀。

近现代我国城市建设呈现完全不同的方式,整体的建设风格与传统城市格局有较大的差异,历史街区内部空间、与周围环境的过渡空间以及外部环境不同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原有居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生活条件改善的居民开始迁出街区,进入新式居民区,历史街区内外来租客的人口比重不断增长,由于外来居民与地域文化之间关联少,往往不了解当地的生活习惯、风俗风貌,因此对街区的整体风貌构成了破坏。

社会转型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阻断了历史文化街区与其内在文化的联系,从而导致街区文化传承的缺失。

2.空间环境的衰败

历史街区由于其复杂的功能性和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一种“过时性”,这种“过时性”与现代居民的生活方式不相适应。有条件的居民开始迁出,街区内传统建筑和院落大量空置,任由其破败而少有修缮。此外无规章的违规搭建,对建筑之间、院落和院墙之间的空间造成了破坏,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缺少文化认同感和自我管理,更重要的是很多街区缺少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监管,使街区的场所感越来越淡化。有的城市对于历史街区进行全盘推翻,大刀阔斧地改造街巷空间和建筑院落,没有把握街区的历史真实性,不能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建设出的全新街区却失去了文化认同感,與原有空间不相协调。

三、余姚市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1.街区位置

浙江省余姚市,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以三大历史文化闻名于世。一是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二是“运河文化”。 三是“姚江文化”。自汉以来,余姚名家辈出,群彦争辉,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的美誉。在众多的名家中,首推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和黄宗羲,被誉为“四先贤”,王阳明和黄宗羲被列入中国十大思想家。余姚也因此被称为“东南最名邑”和“文献名邦”。

武胜门历史街区是余姚历史文化的集萃地,武胜门曾是余姚旧城的北门,因古时武将得胜凯旋归来而得名。景观视轴上纵向连接龙泉山自然文化保护区和候青江,东侧有健康路、新建北路为商业街,北侧是静谧恬淡的滨江道路,西侧临城市交通干道。范围为东起健康路西侧约60米,南至阳明西路、西至舜水北路,北至武胜桥以北约130米,总面积13.58公顷。

2.人文资源

武胜门历史街区是姚江文化的显学之地,自古以来便有不尽的文圣高士诞生于此,明清之际,一代又一代前人贤士在这里留有遗存。其中有余姚四先贤王阳明的故居“瑞云楼”、黄梨洲后裔的黄家墙门、南宋丞相史浩后裔世居的翰林第、清晖佳气楼、史邵宅院等先贤名人的故居,还有武胜门路、管家弄、太守房路等历史名街。家族文化、官宦文化、建筑文化是街区人文内涵的三大核心。清末之际,武胜门是宁波地域漕运贸易极盛之所,往来的舟船停泊在岸边进行贸易,街区内有着众多老字号店铺和商号,至今留存有商业文化和商业功能。在街道的管理和保护下,街区内的居民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风貌,时常举行戏剧表演、非物质文化展示等活动,为越剧传承、非物质遗产传承等余姚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空间(图1-图3)。

3.自然资源

姚江水系横贯老城,形成了独特的“一水双城”格局。城内山水依偎,寰宇清明,有着优越的自然景观资源。武胜门街区就位于中心城区,依傍龙泉山北麓,侧卧于姚江支流候青江南岸,符合传统居住群落追求的风水格局。城西南地势较高,通往浙东红色走廊梁弄镇,坐落着绵延百里的巍巍四明山,山峦俊秀、仓木青葱。从街区的纵向景观视轴可借景巍峨的山势,构成远山、近山的视觉层次,产生群山拥城的空间感受。街区周边道路和公共空间绿化配植以香樟、月桂、山茶为主,四季常青,花季更是芳香四溢,缭绕街巷里弄之间,营造了老城内不辍的生机和清爽的环境。环带的江水静谧悠长,缓缓经过街区,两岸列植垂柳,若絮若羽,随风飘摇,更为街区的平和质朴、遗世独立增添一丝岁月静好的味道。

四、武胜门历史街区建筑立面现状分析

武胜门街区内的建筑立面主要由院落的外墙和临街建筑的门脸组成,立面之间的距离分划出大大小小的街巷道路,并引导着道路的分布。目前街区的肌理遗存完好,道路脉络呈鱼骨状分布。主要道路有武胜门路、管家弄,其余均为支路,且支路大多垂直于主街道,径入私家院井,多数不知路名。街区北商南居,北区主要承担商业功能,南区主要为居住功能。街区的核心区域主要为传统居住功能区,占街区建筑总量的70%,北面主干道两侧的商业店铺现已大多改造为居住建筑。武胜门路、管家弄两侧的立面遗存较为齐整,支路的立面景观较为一般,比较破败不整的主要是街区内候青江北岸的建筑。

王阳明故居、黄家墙门和清晖佳气楼等文保单位的建筑立面规格较高,用坚实的方砖加上含有糯米的粘合剂来砌铸,墙体厚实高达,顶上有精致的马头墙,形成层叠多构的视觉效果,材质和色彩的使用上具有明显的余姚传统建筑风格。

街区内的景观墙,保留并修筑了传统影壁的制式,分为外影壁、内影壁两种形式。主要分布在南入口、王阳明故居正门南侧广场上,以及武胜门路中段私家院井内。王阳明故居正门南面的景墙分隔了纪念馆的院落和入口广场的空间,遮挡了从广场外沿直接望向街区和院落进深的视线,使人们的视野在此停留,但又不得而入,将关注点放在广场的标志建筑“新建伯”石牌坊上。这符合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的思想,应避免毫无遮挡、一目了然的景观视廊,采用欲扬先抑的布景手法,既符合传统礼制的价值观,又能保留宅邸的隐私。影壁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用砖砌成,由“座”、“身”、“顶”三个部分组成,座有须弥座。顶部覆有小青瓦,墙檐以灰色筒瓦作为盖瓦,上方密排小板瓦,檐下附有石制斗拱,只起装饰作用,墙基用2层条石砌筑。青灰的色彩与背景的粉白墙相协调,景墙既具有实用功能,又提升了景观格局,不但能烘托住宅的气氛,增加建筑的气势,还能引导人們的视线,保留景观的神秘感,使人心向往之。

五、当前建筑立面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还没有完善起来。迎合阳明小镇的规划开发,目前街区的保护建设正处于前期准备阶段。街区内的墙体除王阳明纪念馆和几处市保建筑遗存完好外,亟待修缮和改造。总结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街区存在与旧建筑不协调的新建建筑,与街区传承的文化脉络割裂,破坏了街区立面的肌理,这不仅造成了街区传统风貌的割裂,还严重伤害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底蕴。

2.建筑立面自然老化没有得到系统的修缮,许多立面使用木质材料,经过岁月洗礼许多构造已腐朽老化,立面材质脱落,影响美观。

3.街区内留有的居民主要为老年人和外来人员,缺乏文化自觉性和保护责任意识,普遍存在违规搭建等现象,尤其是街区临候青江北岸片区,对遗存建筑和墙体推翻重建、增建搭建的行为破坏了墙体的原有风貌,导致街区环境凌乱,特色丧失。

4.建筑立面材质和色彩遭到人为的破坏,由于在早期缺乏相关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的保护,以及加上街区内人口组成混杂,后迁入的居民保护意识淡薄,在一些墙体表面抹灰后再喷、刷漆料和广告,致使协调的墙面和一些标志性的装饰、窗柩、山花等失去了本来风貌,场所的历史痕迹面目全非。

5.武胜门路中段连接内部院落的建筑立面不整,现有的商业店铺和居住建筑形式各异、较为杂乱,人们不易察觉建筑的整体立面风貌和院落景观。街区支路大多通向私人院落,道路的通达性被院落墙体阻碍,往往成了“断头路”,影响街区道路系统的通畅和连贯,并且阻隔了和周边城市环境的联系,原本一体的街区与环围被分割成两片“孤岛”。

六、整改策略

以传承、修复、激活为导向,传承传统风貌、修复街区衰败、激活城市空间。以家族文化、官宦文化、建筑文化三大核心文化作为内涵,立足于余姚传统建筑风貌和现代城市空间的融合。整改策略依次为:

1.修缮策略

(1)建筑立面色彩和材质应以白色石灰膏为粉刷材料,原木架构和白粉墙相结合,延续传统立面质朴秀雅、简洁清幽的风貌。

(2)建筑立面制式宜以人字形硬山形式为主,顶部与屋面相接,保护和修复现状观音兜和屏风式火山墙。建筑立面顶部应覆小青瓦,二层建筑樨头出挑。二层后退,加腰檐。延续传统墙身下部石磙砌、上部空斗砌的砌筑方式。立面部位应重点整治不合理立面形式、不协调立面色彩、不协调材质等不当形式。

2.改造策略

(1)建筑立面作为街区主要的展示面,应承载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意义,避免“千城一面”的建筑制式,可选择性地提取具有独特价值的装饰元素,如山花、马头墙等元素。同时迎合阳明小镇的规划建设,突出阳明文化的主题,可在武胜门路和管家弄转角展示面绘制先贤经学和阳明先生授课传教壁画,暗示文化内涵,凸显主题。

(2)设立街区“记忆点”,街区内有的民居院落除部分遗存完好的牌坊、墙门外已失去原貌或者几已败落,对建筑实施分类整治后,对采取拆除重建、拆除不建的建筑立面应择选之后设立在街区内部街道空间内,用钢架玻璃结构来进行保护和装饰。结合全息投影设备和交互技术,满足大众对于情景化、体验化的追求,同时成为居民、游客近距离真实体验街区记忆的景观小品,融入街区文化的氛围中。

(3)武胜门路中段通往文人名迹和市保院落的墙门,应通过立面消隐,玻璃穿插减轻质感与界面整合,来消解复杂体量和空间的矛盾。结合街区流线和现状空间,将人们的视线引入内庭院落空间,疏通视觉上的阻碍,将景观视廊延伸至内部空间(图7)。

结语

历史街区历经千百年岁月,延续了城市的文脉和肌理,集文化特质、物质特质和历史特质于一体。在历史街区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护和利用旧有建筑,又要传承相关文化底蕴。只有立足于地域文化,凸显建筑和城市的特质,才能轻易识别历史街区的文化象征意义。激活城市存量空间,实现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是历史街区建设的又一项重要内容,结合地域特征、延续传统风貌避免趋同化,结合现代技术、创新体验展示融入现代化,是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张乐益,董卫.历史街区振兴的策略与思考——以余姚武胜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B].规划师,2006(6).

[2]刘杨庆,王丹,张艾青.历史街区建筑立面材质与色彩初探[A].山西建筑,2019(5).

[3]马云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的三个关键[D].人民论坛,2019(9).

[4]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A].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

注:本文系湖州师范学院2019年人文社科预研究项目《历史文化名城公共艺术规划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SKYY14。

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快速的进步发展,但同时也催生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对传统建筑文化中的核心要点了解,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很多健康绿色的发展理念,在现代化建筑的设计中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同时为了促进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实现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理念的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建筑设计;传承与发展

引言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对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发展都起到引导性作用,从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社会面貌,特别是其中很多先进文化的涌现,推动着各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建筑方面,传统的建筑很大程度受到地域文化和不同时代的建筑理念影响,从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建筑风格,但总体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随着建筑现代化的加剧,很多建筑在设计上为追求经济效益和建设效率,在设计上基本采用了千篇一律的方案,缺乏创新性,导致城市建设的大同小异,另外人们也因为过于追求所谓的国际化而丢失了我国的建筑特色。这些都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人们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做好与传统文化的平衡,实现整体的和谐发展,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

1 我国传統建筑文化的核心和要点

1.1 实用性

实用性是我国传统的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时重要的考虑内容,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点,人们在考虑设计创新前首先考虑的是其实用性,并通过对具体的功能设计进行优化体现不同建筑的不同用途,主要是对占地空间,建设尺度,建筑色彩搭配,建筑形态上都充分考虑了具体的实际需求。

1.2 人文性

传统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师对人文性的关注也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很多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精神被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传统的建筑设计文化中充分的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也体现了对人的关怀,这些在大部分的传统建筑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很好的服务于人民。

1.3 独特的思想理念

我国传统建筑的总体建设思想理念是大气,在各式的建筑设计中都充分的体现了大的特点,比如门、窗、房梁、房屋的总体架构、屋檐等,通过大的开阔的设计,很好的实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建筑中融合了人与自然与人的思想的充分统一,既确保了人的舒适体验,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友好相处。

1.4 生态性

我国传统的建筑中无论是民用住宅还是公用建筑,都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的建筑设计理念,人们普遍重视建筑设计的风水原则体现,传统建筑文化深受风水学影响,人们在建筑选址上,具体的设计中,都实现了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5 文化艺术性

我国传统建筑除了注重空间布局和结构的和谐统一的设计外,在建筑材料选择和装饰艺术上也蕴含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上比较注重情感的融入,使建筑在艺术表现的同时,更具生气。在艺术表现上,色彩的运用是设计的一个重点,通过不同的设计材料,可以丰富建筑的整体艺术表现。在这方面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也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2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2.1 空间设计手法

在我国传统的民居建设中,围合院式布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建筑布局形式,其中比较典型的传承是北京的四合院,这种类型的建筑主要营造出来一种独立的空间院落,将居住环境与外界环境隔开,很好的保护了人们的隐私,并且通过院内植物与雕塑添加及道路的铺设设计,增加了整体的文化体验感;一些传统建筑在设计中也巧妙的融入了园林设计的布局理念,实现了建筑物与景观的有效结合,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势,进行空间设计,并通过设计实现了层次感的丰富;在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上,也通过建筑与街道的空间布局优化设计,实现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城市布局规划。

2.2 传统建筑元素

在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元素符号是一种传递文化信息,增强文化表达的重要形式。因此在当今很多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建筑师为很好的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生活认同感,同时让传统的元素符号与现代建筑充分结合,提高我国的文化宣传力度。但这并不只是简单的文化元素符号的堆砌,而是需要进行精华的提取与加工,并将文化的内核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方面在当今很多的大型公共建筑和一些新式的建筑装修中都有一定的体现。

2.3 传统建筑形制上

传统的建筑的形制上通常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在造型和结构上具有很大的不同,其中除了设计理念不同外,不同的建筑材料应用也促进了不同风格的形成,它们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被传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建筑形式以及一些建造技术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想要很好的传承下去就需要设计师建造技术应用方法的创新,将传统的建筑形式创新的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方面生态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是一种很好的应用形式,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在这方面的创新研究可以通过现代科技加强设计的改进。

2.4 传统建筑材料的创新应用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有很多的建筑材料值得继承和发展,它们具备绿色环保的特性。建筑材料的选择也能很好的体现设计师理念,是值得在设计中进行考虑的。但传统的建筑材料中各种树木虽然具有很好的环保功效,但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的限制,在具体的设计中可进行应用的改进,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可结合现代的建筑手段,创新的进行应用的改进,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2.5 传统文化精神

在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发展中,除了对建筑形式和相关的方法应用借鉴外,还应充分注意到传统文化精神在建筑中的具体体现,充分考虑到人文精神与生态环境的结合,确保天人合一的思想的运用,实现整体设计的和谐统一,将设计者的情感融入到具体的设计构思中,使建筑具有人文精神的体现。在这方面我国鸟巢的整体设计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设计理念,通过现代科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独特的造型设计,以及环保材料的应用和色彩的充分搭配,宛如鸟儿在河边的树枝上搭建的巢穴。

3 结束语

总之,虽然我国已经逐渐步入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建筑设计也越来越趋向于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要求,但传统建筑文化中存在的很多优点都是值得继承和发展的,只有不忘自己的文化传统,才能在行业快速发展中不丢失掉自身的特色,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也是如此,应充分吸收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精华,并将它创新的融入到现代化的建筑改善中。这其中不仅需要建筑企业提高重视程度,也需要建筑设计者不断完善自身,拓展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了解,提高设计理念的创新应用能力,进而实现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有效结合,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邱路,李彦博.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 建筑与文化,2019(01):199-200.

[2]姜杰.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 工程技术研究,2019,4(01):173-174.

[3]郁畏力.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14):1-2.

[4]李妞.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 城市建筑,2019,16(26):18-19+32.

基金项目:广东省品牌专业建设资助项目(2016gzpp016)

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的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当前人们对建筑风格的多样性更为关注,而且更重视建筑自身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在当前建筑规划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从而创造出更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文中从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应用的意义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体现,并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规划设计;意义;体现;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演变,更好的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特质和风貌,同时也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关注。由于现代建筑设计风格较为单一,容易让人们产生审美疲劳,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设计人员开始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朝廷应用,以此来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并进一步增强现代建筑的内涵。

1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快速建设过程中,建筑规划设计带刺出单一性的特点,缺乏特色。城市高楼林立,但人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效融合,建筑物的感性和理性特点也无法有效的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其汇集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进行应用,可以更好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现代建筑的内涵。特别是在当前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在纷杂的城市环境中更向往宁静和自然,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基于这种情况下,作为现代建筑规划设计师,在现代建筑物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重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在增强现代建筑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还能够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体现

2.1 布局方式

当前有建筑规划设计中考虑到的风水问题就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风水理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地质学的学科理论,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顺应心态及因势利导的理念。如古代建筑规划设计时朝向多为坐北朝南,现代设计师对于朝向的设计也会倾向于选择坐北朝南,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利用,而且通过充分的利用周围环境来对建筑进行科学布局,也能够为人们打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环境。

2.2 价值观与审美

建筑规划设计中也充分的体现出了设计得的价值观和审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其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较深的影响,这一点在设计师身上具有更好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龙代表着地位和吉祥,甚至是皇权的象征,在历史变更过程中,龙不再是皇权的独有体现,而是中华儿女的代表与精神寄托。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设计者也经常会运用到龙,这是现代思想与古代思想的有效结合,使建筑不仅具备了古代的质感,而且还符合现代的审美。

2.3 传统文化符号

在现代设计师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还会充分考虑到传统文化符号的展示,在设计建筑物时,通过抽象的文化能够提升建筑物的文化价值,而且还能够表达出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寻。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的传统文化符号,其中书法与汉字就是十分典型的符号代表,线条是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十分重要的表現手法,例如世博会的中国馆,在规划设计时就充分的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代表了天人合一、和谐统一,就是对传统文化符号的一种重要体现。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符号,能够达到建筑物的修饰作用,可以有效增强建筑物的表现能力。

2.4 特色文化背景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民族多样化,每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都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民风与人文特点,非常别具一格,因此,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设计师越来越开始注重研究建筑物所在地的文化背景,对当地人人文风情进行充分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投射到建筑规划设计当中,让建筑不仅具备现代化的优势,还充满着地域风情,更深的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实现建筑物与当地人文的有效结合、统一,让建筑物能够独具特色。

2.5 传统建筑材料

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建筑材料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工業化的材料是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无法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因此,设计师们开始注重传统材料的加工与应用。最具代表的是竹子,中国传统古代建筑中经常会使用到竹子来建造房屋,但是竹子的防漏性能差,只能应用在比较小型的建筑上,通过现代化工业的再加工和利用,竹子不仅可以成为室内的建筑材料,还保存着自然的气息,舒适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充分应用传统文化的元素,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可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建筑规划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

3.1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

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展現出的文化理念也有所区别,这也就导致许多设计师设计出的建筑效果存在差异。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对建筑物四周的环境及地理位置进行调查,尊重地方民族风俗,尊重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渗透至建筑多个环节,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在保证建筑物现代化与时尚感的同时,结合当地传统文化理念,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同时在运用传统文化过程中,也需要取其精华,以此来实现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3.2设计创新方面的应用

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时刻保持创新思维,并在建筑设计活动中运用创新思维,以此来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在建筑规划设计时,设计师需要对美学与建筑学的连续点进行深度考察,通过创新设计方案,实现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学的有效衔接。在前期设计时,要重视传统文化语言符号的充分利用,增加建筑物的文化底蕴。同时设计师还需要对传统文化使用方式进行创新,注重其与现代元素的有效结合,这样可以更好的凸显出建筑设计的多元化优势。中国传统文化在历经几千年的的洗礼中仍然得以传承,这充分的证实了其自身的价值。因此设计者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在重视先进技术应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吸收借鉴一些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有效整合,更好的彰显出建筑物的文化价值。

结束语: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更向往内心的宁静,不再追求标准化和商业化的建筑模式,而对于建筑与心灵的融合更为注重。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应用,在提升设计师的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5(11).

[2]邢贺,岳晓颖.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4(3).

[3]张胜利.思考中国建筑设计形式融入中国文化意义[J].装饰装修天地,2018(12).

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1. 逻辑推理最重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形式化和确定性;重视定理、公理、演绎、推理和抽象思维。

2. 西方法律的第一要义是天赋人权,第二要义是人人平等。

3. 分离主义的政治态度和自由主义的生活信念构成了希腊城邦社会的重要特征。4.中西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同的生产形式,中国是农耕文明,西方是商业文明。

5.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分别被视为两种文化精神的核心。 6.古希腊文化中,人的动物性与理性并列存在,表现为狄奥尼索斯代表的激情的创造精神和阿波罗代表的和谐的理性精神的并存。

7.中国哲学思维偏好运用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西方偏好细剖静析的逻辑分析。 8.英语是直线型思维模式,闪语是平行型思维模式,东方语言是螺旋型思维模式,罗曼语、俄语是曲折型思维模式。

9.东西方两大系列六种高级宗教,包括东方系列的佛教与印度教,西方系列的梭罗亚斯德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10.在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中,法律和道德都是其社会成员行为模式的最基本规约形态。

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它以个体经验与智慧直接切入事物本质。直觉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十分重视为认知者留下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2、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人类的各种各样机会中的文化状况,在其可能按一般原理加以研究的范围内,是一个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行动的规律的课题。

3、逻辑分析:逻辑有极强的推理认知的作用,作为思维规律可以被人们共同掌握,成为思维外在化的工具,从而使思维这种主观性的活动能够被传达、被理解、被记录、被检验。它把一切的经验和技能都转化成可以交流和传承的知识。本质被现象包裹着,要认清本质必去除表象,这种去伪存真的方法就是分析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成为西方哲学认识的心理基础,由此发展出追求精密分析和严谨逻辑的科学文化形态。

4、礼:礼是中国古代社会较早确立的社会规范体系,其中以公元前1000年左右由周公旦主持制定的礼较为完善。这是一整套以外显的仪式与规范程序确定下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方式,其背景是以血缘谱系为前提的宗法观念和等级秩序,基础是以宗法管理和道德约束为手段的德主刑辅之治。

5、个体本位: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看作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以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商业原则促进了希腊人个体一时的觉醒和成熟,由此孕育出西方人个提本位的文化精神。个体本位文化精神在伦理观上的体现,是所谓的合理利己主义的人际关系原则在西方社会得到较普遍的认同。

6、中庸和平:中国文化从自己的群体价值日标出发,必然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由此生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所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归结到对个体人格的要求,则是要为人庄重、谨慎,节制个人的情感、欲望,反对固执一端的偏激片面,以达到处世通达圆融。儒道两家的中道观长期影响铸造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中庸和平精神渗透到文学艺术创造中,便形成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中和之美。

7、西方科学精神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著。(1)理性精神即所谓“阿波罗精神”是西方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承认客观自然世界的可认知性,在各个领域中对形式逻辑的推论和证明法则的普遍遵从,在科学及学术活动中对概念、范畴的建立和理论抽象的偏好,对真理的虔诚信念,以及在日常行为方式中的工具合理性原则。(2)科学精神还表现在对待事物的客观态度上。西方人为实现驾驭自然的目的,强调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这在科学研究中则表现为注重实验与实证。(3)科学精神中还包含着不断探索科学真理的执著态度,它不盲从传统,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已取得的经验与结论,总之,它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旧有的一切观念和成就,甚至怀疑自己。

8、中国的“家天下”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有哪些根本差异? 中国: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1)实行“家天下”的宗主统治。(2)讲究事君如事父的忠孝原则。(3)大一统的专制政体。a有能力的皇帝往往乾纲独揽,兼听万事。b权力中心始终向皇帝侧近的机构和侍臣转移。c中国皇帝不仅是政治权力至高无上的代表,也控制着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和学术秩序。d统治者以严密的行政组织限制黎民百姓的个人自由。

古希腊: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1)在政治上实行以巴西勒斯为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掌握最高权力的军事民主制。(2)与古代希腊城邦制的发展伴随而生的是民主政治体制的建构。全体公民都有被选举权,设立了公职津贴和戏剧津贴等,鼓励公民担任公职和参加文化活动。(3)显示了契约原则。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便是作为公民社会最高形式契约的法律对个人政治权利和平等地位的肯定。

9、“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

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天与人,或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问题。(1)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 天工造化之物。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 即人与自然的整

一、协调、有机的联系。(2)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3)作为社会观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性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4)作为对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关系。“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

10、简述中西宗教文化的主要差异:

(1)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中国文化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西方文化表现出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的。(2)两种不同的宗教信念。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宗教观念和信仰体系由于整个文化彻底的“人本化”转向而一直保持在前轴心时代自然宗教的水平,表现出信仰的多元化、泛神化和服务于社会主导价值等他为的特征;在西方,早在轴心时代就完成了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的过渡,一元神的上帝观念成为西方文化价值的根基和支柱,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3)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在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中,不同宗教信仰体系都十分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求知性知天、穷神达化的境界,从而达到现世人生的最大快乐。这种追求乐感的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4)在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方面:在中国古代,王权在社会生活当中处于一种绝对至上的地位,而宗教则受到世俗王权的操纵和支配,一直处于附庸的地位:而在西方,教会与王权分庭抗礼,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教权高于王权。

12、结合中西神话的特征对二者进行比较:

(1)中西神话中的神性与人性。中国古代神话由于世俗化和历史化的影响,保存较零散,未能在后世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西方神话则以其丰富的形象,成熟的形式和对社会生活无所不在的广泛渗透,成为滋润西方艺术和文学创造的源泉。

(2)中国神话(主要指汉族)的大部分作品属于原生态和过渡态神话,具有以下突出特征:a描述自然现象、表达人类征服大自然愿望的作品异常丰富。b神灵大多是自然神。c神话的单一性。d中国神话关于神袛的记载非常简单,是零星的、片段式的有关事件的概述;希腊神话的主要表现有:a折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作品居多。b神灵大多是自然神兼社会神或比较纯粹的社会神。c神话的内容相对集中,风格较为统一,有完整的谱系。d希腊神话在流传过程中,一般都有比较完整、有起有落的故事框架。

(3)希腊神话的感性化特征成为希腊人和后来的西方人的向往,中国神话则由于其历史化的变形而成为中国人世代敬仰的道德楷模。

11、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分析为主,辅之以少量的综合,而东方的思维模式则以综合为主,佐之以少量的分析。

(2)中西语言一个重词汇,一个重语法。即西方语言是典型的语法型语言,汉语是典型的语义型语言。语法型语言与语义型语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编码方式、结构框架和基本结构单位不同。a语法型语言中现实的特征是通过问接或曲折的方式反映的,语言范畴和概念范畴是不一致的,语法型语言以形态体现跟概念范畴相对应的语言范畴。语义型语言采用直接编码的方式,现实的特征在语言中得到直接的反映,语言范畴和概念范畴保持一致。b语法型语言的结构框架是“主语—谓语”,语义型语言的结构框架是“话题—说明”。 c西方语言以“句”为本位,以词为句法结构的基本单位; 汉语的情况刚好相反,“字”是汉语最小的句法结构单位。 (3)从构成方式来看,西方语言是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西方语言句子的构成主要依据形态规则和形式的方式,而汉语句子的构成主要依据语境等语义因素,是依靠语义的方式。

(4)从语法范畴分析,西方语言是严式语言,汉语是宽式语言。语言严式与宽式的差异源于形态的差异。西方语言是一种形态语言,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 (5)中西语言——思维模式存在着“整体领悟·类比联想”和“构造分析·逻辑演绎”的对立,这种对立在语言层面也有明显的表现。

(6)语法型的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线性、结构封闭的特点,而语义型的汉语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立体、结构开放的特点。西方语言与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呈现着焦点视与散点视的特色,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以焦点视为主要特征,汉语句法结构则以散点视为主要特征。西方语言与汉语在句式类型上的显著差异是:西方语言主从句发达,汉语对偶句发达。西方语言具有虚拟语法范畴,汉语缺少虚拟语法范畴。

(7)在修辞方面,西方语言显得较为精准、周严、直露,汉语则显得较为模糊、简约、含蓄。在语言风格上,西方语言与汉语呈现出精准与模糊、周严与简约、直露与含蓄的差异。在语篇修辞上,英语句子的典型模式是直线型结构,而汉语句子的典型模式是螺旋型结构。

一、填空题:

1. 逻辑推理最重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形式化和确定性;重视定理、公理、演绎、推理和抽象思维。

2. 西方法律的第一要义是天赋人权,第二要义是人人平等。

3. 分离主义的政治态度和自由主义的生活信念构成了希腊城邦社会的重要特征。4.中西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同的生产形式,中国是农耕文明,西方是商业文明。 5.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分别被视为两种文化精神的核心。

6.古希腊文化中,人的动物性与理性并列存在,表现为狄奥尼索斯代表的激情的创造精神和阿波罗代表的和谐的理性精神的并存。

7.中国哲学思维偏好运用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西方偏好细剖静析的逻辑分析。

8.英语是直线型思维模式,闪语是平行型思维模式,东方语言是螺旋型思维模式,罗曼语、俄语是曲折型思维模式。

9.东西方两大系列六种高级宗教,包括东方系列的佛教与印度教,西方系列的梭罗亚斯德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10.在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中,法律和道德都是其社会成员行为模式的最基本规约形态。

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它以个体经验与智慧直接切入事物本质。直觉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十分重视为认知者留下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2、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人类的各种各样机会中的文化状况,在其可能按一般原理加以研究的范围内,是一个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行动的规律的课题。

3、逻辑分析:逻辑有极强的推理认知的作用,作为思维规律可以被人们共同掌握,成为思维外在化的工具,从而使思维这种主观性的活动能够被传达、被理解、被记录、被检验。它把一切的经验和技能都转化成可以交流和传承的知识。本质被现象包裹着,要认清本质必去除表象,这种去伪存真的方法就是分析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成为西方哲学认识的心理基础,由此发展出追求精密分析和严谨逻辑的科学文化形态。

4、礼:礼是中国古代社会较早确立的社会规范体系,其中以公元前1000年左右由周公旦主持制定的礼较为完善。这是一整套以外显的仪式与规范程序确定下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方式,其背景是以血缘谱系为前提的宗法观念和等级秩序,基础是以宗法管理和道德约束为手段的德主刑辅之治。

5、个体本位: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看作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以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商业原则促进了希腊人个体一时的觉醒和成熟,由此孕育出西方人个提本位的文化精神。个体本位文化精神在伦理观上的体现,是所谓的合理利己主义的人际关系原则在西方社会得到较普遍的认同。

6、中庸和平:中国文化从自己的群体价值日标出发,必然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由此生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所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归结到对个体人格的要求,则是要为人庄重、谨慎,节制个人的情感、欲望,反对固执一端的偏激片面,以达到处世通达圆融。儒道两家的中道观长期影响铸造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中庸和平精神渗透到文学艺术创造中,便形成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中和之美。

7、西方科学精神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著。(1)理性精神即所谓“阿波罗精神”是西方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承认客观自然世界的可认知性,在各个领域中对形式逻辑的推论和证明法则的普遍遵从,在科学及学术活动中对概念、范畴的建立和理论抽象的偏好,对真理的虔诚信念,以及在日常行为方式中的工具合理性原则。(2)科学精神还表现在对待事物的客观态度上。西方人为实现驾驭自然的目的,强调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这在科学研究中则表现为注重实验与实证。(3)科学精神中还包含着不断探索科学真理的执著态度,它不盲从传统,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已取得的经验与结论,总之,它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旧有的一切观念和成就,甚至怀疑自己。

8、中国的“家天下”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有哪些根本差异? 中国: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1)实行“家天下”的宗主统治。(2)讲究事君如事父的忠孝原则。(3)大一统的专制政体。a有能力的皇帝往往乾纲独揽,兼听万事。b权力中心始终向皇帝侧近的机构和侍臣转移。c中国皇帝不仅是政治权力至高无上的代表,也控制着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和学术秩序。d统治者以严密的行政组织限制黎民百姓的个人自由。

古希腊: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1)在政治上实行以巴西勒斯为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掌握最高权力的军事民主制。(2)与古代希腊城邦制的发展伴随而生的是民主政治体制的建构。全体公民都有被选举权,设立了公职津贴和戏剧津贴等,鼓励公民担任公职和参加文化活动。(3)显示了契约原则。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便是作为公民社会最高形式契约的法律对个人政治权利和平等地位的肯定。

9、“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

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天与人,或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问题。(1)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 天工造化之物。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 即人与自然的整

一、协调、有机的联系。(2)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3)作为社会观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性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4)作为对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关系。“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

10、简述中西宗教文化的主要差异:

(1)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中国文化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西方文化表现出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的。(2)两种不同的宗教信念。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宗教观念和信仰体系由于整个文化彻底的“人本化”转向而一直保持在前轴心时代自然宗教的水平,表现出信仰的多元化、泛神化和服务于社会主导价值等他为的特征;在西方,早在轴心时代就完成了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的过渡,一元神的上帝观念成为西方文化价值的根基和支柱,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3)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在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中,不同宗教信仰体系都十分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求知性知天、穷神达化的境界,从而达到现世人生的最大快乐。这种追求乐感的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4)在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方面:在中国古代,王权在社会生活当中处于一种绝对至上的地位,而宗教则受到世俗王权的操纵和支配,一直处于附庸的地位:而在西方,教会与王权分庭抗礼,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教权高于王权。

12、结合中西神话的特征对二者进行比较:

(1)中西神话中的神性与人性。中国古代神话由于世俗化和历史化的影响,保存较零散,未能在后世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西方神话则以其丰富的形象,成熟的形式和对社会生活无所不在的广泛渗透,成为滋润西方艺术和文学创造的源泉。

(2)中国神话(主要指汉族)的大部分作品属于原生态和过渡态神话,具有以下突出特征:a描述自然现象、表达人类征服大自然愿望的作品异常丰富。b神灵大多是自然神。c神话的单一性。d中国神话关于神袛的记载非常简单,是零星的、片段式的有关事件的概述;希腊神话的主要表现有:a折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作品居多。b神灵大多是自然神兼社会神或比较纯粹的社会神。c神话的内容相对集中,风格较为统一,有完整的谱系。d希腊神话在流传过程中,一般都有比较完整、有起有落的故事框架。

(3)希腊神话的感性化特征成为希腊人和后来的西方人的向往,中国神话则由于其历史化的变形而成为中国人世代敬仰的道德楷模。

11、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分析为主,辅之以少量的综合,而东方的思维模式则以综合为主,佐之以少量的分析。

(2)中西语言一个重词汇,一个重语法。即西方语言是典型的语法型语言,汉语是典型的语义型语言。语法型语言与语义型语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编码方式、结构框架和基本结构单位不同。a语法型语言中现实的特征是通过问接或曲折的方式反映的,语言范畴和概念范畴是不一致的,语法型语言以形态体现跟概念范畴相对应的语言范畴。语义型语言采用直接编码的方式,现实的特征在语言中得到直接的反映,语言范畴和概念范畴保持一致。b语法型语言的结构框架是“主语—谓语”,语义型语言的结构框架是“话题—说明”。 c西方语言以“句”为本位,以词为句法结构的基本单位; 汉语的情况刚好相反,“字”是汉语最小的句法结构单位。 (3)从构成方式来看,西方语言是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西方语言句子的构成主要依据形态规则和形式的方式,而汉语句子的构成主要依据语境等语义因素,是依靠语义的方式。

(4)从语法范畴分析,西方语言是严式语言,汉语是宽式语言。语言严式与宽式的差异源于形态的差异。西方语言是一种形态语言,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 (5)中西语言——思维模式存在着“整体领悟·类比联想”和“构造分析·逻辑演绎”的对立,这种对立在语言层面也有明显的表现。

(6)语法型的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线性、结构封闭的特点,而语义型的汉语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立体、结构开放的特点。西方语言与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呈现着焦点视与散点视的特色,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以焦点视为主要特征,汉语句法结构则以散点视为主要特征。西方语言与汉语在句式类型上的显著差异是:西方语言主从句发达,汉语对偶句发达。西方语言具有虚拟语法范畴,汉语缺少虚拟语法范畴。

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建筑工程土建预算是建筑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预算审查工作,可以有效的控制土建工程的造价和质量,并且对土建的施工质量、效率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以往的审查工作,都是建立在庞大的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审查工作虽然细致,但速度比较慢,同时会针对很多的因素开展深入的调查,最终的结果,在简洁性方面还是有待提升的。建筑工程土建预算,需采取一定的审查技巧来完成,既不能出现任何的疏漏,也不能造成审查的差错,应对土建预算产生较大的积极意义,日后需深入的研究。

搜索相关文件

对于建筑工程土建预算而言,其并不是随意设立的,而是在多方面来进行研究的。相对而言,土建预算会针对每一个部分的花销做出规范,并且在某些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部分,留出充分的资金来进行缓解,避免造成资金超预算或者是缺口的情况。为此,在审查工作中,搜索相关文件,是一项必要性的工作。

本文认为,在搜索相关文件的工作中,需在以下几项内容上努力:第一,在审查之前,所有的审查人员,都必须对搜集文件、整理文件,保持一个高度重视的态度,同时在搜集文件过程中,应具有针对性质,否则在依据上,会不充分。第二,在搜集文件时,文件必须多种多样,尤其是在一些细致的资料上面,包括土建预算的图纸,建筑物的平面图,取费的基数等等,每一份资料都具有自身的意义。

预算审查

建筑工程土建预算,在审查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很多的项目及内容进行审查,涉及到的具体工作比较广泛,如果完全按照传统的方法来进行,势必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较好的完成土建预算审查,甚至还有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为此,在预算审查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情况带来的不同影响,选择合理的技巧来完成。

1.计算单价和工程量的审查

建筑工程土建预算审查工作中,计算单价和工程量的审查,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组成部分,其在很多方面,都将直接影响到土建的具体预算执行和是否会超出预算。计算单价和工程量,需要针对不同的工作内容,开展相应的工作。例如,在基础的工程当中,一般会选择打桩定额的方法来完成,通过对各种试装、其他桩基的进行研究和分析,有效的妥善处理。另一方面,审查过程中,必须在各个费用进行分析,包括打桩机械的安装费用、拆卸费用、进出场费用等等。在客观的工作中,某些规范是细节上的内容,但对整体的审查,却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例如,在1m范围内,相关的破桩头费用,会包含在桩的额定费用内部。因此,在预算的审查过程中,不能针对破桩头的费用,进行重复的计算。除此之外,倘若破桩头在客观上超过了1m的范畴,则应计算机械吊运的费用和破桩头的费用,以此来实现准确的审查。

2.计取间接费基数的审查

在建筑工程的土建预算当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项目,有效的计算各项费用的具体费率。就现有的情况来看,主要是根据装修、一般工程、打桩,完成费用的费率计算。

例如,在打桩工程的相关审查当中,其间接的费用,在多数情况下,会按照一般工程80%的取费率进行相关的计算;在独桩的间接费计算当中,会按照土建工程40%的取费率进行计算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独桩的间接费用计算,在计费的基数上面,表示为直接工程的定额费用。

当前的建筑工程,其土建预算会充分的结合客观情况来完成,很多工作都告别了错误的模式和方法。因此,在打桩工程的预算审查当中,包括塔吊在内的,很多机械的费用,都会计算在内,以此来确保费用的清晰,告别错误的计费和重复计费的情况出现。目前,具有高级装饰要求的建筑工程,其间接的费用计算,多数情况会按照土建工程40%的取费率来进行计算和分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如果建筑材料的价格,与市场的价格具有一致性,那么只有直接费可以进行计取工作,并且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税金项目,避免造成预算审查的疏漏。

做好相关的复核工作

建筑工程土建预算在审查的过程中,除了要细致的进行审查外,还要做好相关的复核工作。任何一项建筑工程,其在土建预算方面,审查的内容都是比较庞大的,单纯的审查一次,并不能满足客观的要求,同时在很多方面,都有可能出现审查的遗漏和重复,为了更好的解决审查过程的不足和各项问题,必须在复核工作上,投入足够的努力来完成。

本文认为,工程预算的再提高、再深化被称为审查,审查结束之后,应选择常用的对比分析法研究审查成果的可行性,即比较、分析现建工程和搜集到的同一地区原来相似工程的技术经济指标和预算资料,并分析、判断主要数据。若数据的差别较大,应剖析产生巨大差距的原因,针对设计问题,应立即要求设计部门进行纠正。建筑工程土建预算审查工作属于技术经济工作,且要求审查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细致、认真,因此,相关审查人员要兼具审查技巧和专业知识,并将二者紧密相连,以便合理利用资金,实现建筑工程最大化的投资收益。

总结

本文对建筑工程土建预算审查技巧展开讨论,从现有的工作来看,建筑工程土建预算,受到了很多部门的重视,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审查,日后除了要在审查技巧方面努力外,还应该针对客观上的需求,建立针对性的审查体系,确保审查工作的合理性、有序性等,要提高审查的水平,将各项问题深入解决,避免反复出现。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建筑工程预算审查,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上一篇:案例教学工程项目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客户关系管理开展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