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工程项目管理论文范文

2023-12-10

案例教学工程项目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土木工程教育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培育和扩展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应重视培育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案例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中较普遍的教学形式,对此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育有积极作用。从土木工程专业总工程案例教学的概念和特点出发,叙述了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并分析土木工程专业中案例教学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工程案例教学;土木工程;专业应用

因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培育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各种基础设施创建与城市建筑均需要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支持,故此,培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对提升中国的建筑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是必然趋势。

一、土木工程专业中工程案例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工程案例教学的概念

根据工程专业课程的要求,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实行工程案例教学,应以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对学生特性的了解,选择具备专业性及代表性的工程案例来实行教育,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自主探讨、相互沟通自己对工程案例的看法,以此加强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使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意识更为活跃,可迅速并牢固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充分激发大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学习的现实。

(二)工程案例教学的特点

运用工程案例实行教学,首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原有的教育形式中,均以教师作为主体,教师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指导者,而学生则在课堂学习中饰演着服从者的角色,这种教育形式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学生实行独立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并且在案例教学时,教师只是起着向导作用,通过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間的沟通交流,构成协作学习的模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以此提升了教育质量。其次,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掌握了教学课堂的自主性,变成课堂的主体,进而激发了大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知识的兴趣,亦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再次,土木工程和人类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不管是住宅,还是商贸大厦,甚至跨海公路等均能成为土木工程专业所要研究探索的对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建筑,可为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源。最后,工程案例中所存在一个简单的问题,亦能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这即需学生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范围,学会应用综合学科交叉的知识来解决工程案例中所产生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二、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实施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工程案例教学变革的依据

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的运用,符合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基本规律,教学变革主要强调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来源工程实践,并且根据工程实践能够上升为理性知识,其指导工程活动可在新的工程实践过程中得到进步和发展。与此同时,教学变革中应注重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给教育成效带来的影响。而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强、案例性强的特点,这亦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变革的又一依据,为案例教学变革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本质要求,启发式教学指的是应采取科学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发散思维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这恰好满足了此专业课程的基本要求。由于在土木工程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预料,也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案,因此,采取案例教学有助于为学生创造工程现场环境,协助学生养成自主解决工程问题的意识。

(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工程案例教学变革的内容

根据对土木工程教学大纲与实践发展现状对课程教学内容实行整合,如何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提升该课程的教育质量,选取教授的内容与重点则是重中之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主要划分为工程技术与工程组织这两部分,若想在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将所有教材内容均讲解一遍,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这就要求任职此课程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性,选举恰当的内容,突出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此外,还需收集、选取国内外热点工程资料,以便及时调整教授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大学生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工程实践始终保持同步。其次,将选取教授的课程内容整合成多个独立的板块,明确教学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土木工程项目大多与分部、分项工程作为一个单元,针对知识量相对较少的分部与分项工程单元可设立成一个板块,针对知识量较大的单元,按照工程内在的延续性、知识含量的大小以及知识点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设立多个板块,每个板块之间皆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案例。

(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工程案例教学变革的环节

以“施工技术”这一课中“基坑开挖与基坑降”作为例子,来讲解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应用的教学过程。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工程现场视频,视频中包含基坑开挖方法与基坑降水相关的工程状况、施工器械、基坑降水设备和场地状况等。在固定的时间内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大量视频信息,呈现出工程现状,这种直观、形象、具体的信息可高效协助学生形成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引导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调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为案例教学打下牢固基础。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以文字为主,视频和图片信息作为辅助,向学生详细介绍正在准备实行基坑开发的工程,包含工程概括、基坑形式以及施工平面图和参数等。运用浓厚的工程环境,严谨详细的工程语言向学生传达现实工程的信息与所出现的问题,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心,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三、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分析

(一)工程案例教学要重视培育学生学习兴趣

选择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并不是只要因为兴趣才选择此专业,可能是因为调剂或其他因素,也有一部分学生刚开始带着浓烈的学习兴趣报考土木工程专业,然而接触一段时间后,认为此专业和想象中有所差距而感到失望,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等。当学生缺乏对此专业的学习兴趣或是毫无兴趣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降低,致使学习效率下降,最终导致未能达到此专业的培育目标。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工程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培育学生对此专业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相对典型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到桥梁的知识时,可选择武汉长江大桥在经历过多次载重万吨的油轮剧烈撞击后,却仅仅留下擦痕并没有其他问题出现,其中学习的重点是武汉长江大桥运用了“裁牙齿”的世界领先技术。学生在听教师讲解案例时会被武汉长江大桥的坚固震撼,被这一案例所吸引,逐渐对与之相关知识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此外,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小组协作、主题竞赛等方式实行,不但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还可提升学生参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育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兴趣。

(二)工程案例的选取应以小见大,由易到难

在土木工程专业运用工程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科学正确的选取案例,例如针对大一新生来讲,缺少对此专业的认识,甚至一部分人对这一专业感觉非常陌生,刚开始接触土木工程专业需要一个缓冲的过程。故此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选择相对简单的教学案例,结合教材内容实行教学。例如在教授土木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时,主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土木工程的含义,了解土木工程专业具体内容、现状和发展等多方面的理論知识。在这时可根据学生日常熟悉的建筑工程作为教学案例,例如新建地铁、桥梁建造、隧道建造等皆是土木工程专业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由于学生对这些建筑相对熟悉,根据回忆与联想就可对土木工程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然而伴随土木工程课程进入技术专业知识的教育时,可选取身边的案例或是国内外经典例子和学生共同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例如城市高楼大厦建设的结构、结构抗震等专业技术层面的知识。总而言之,在土木工程中运用工程案例教学教科学、合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三)工程案例的分析应结合教育大纲与进度

在土木工程教育教学中,运用工程案例教学需要将教学大纲作为参考依据,根据课程进度选择并分析案例。这与由易到难地选择案例相似,却又存在差异,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进度需任职教师掌握好案例教学的尺度,不必所有知识点都选择一个案例对应教学,如此会导致学生对案例认识存在误差,过度注重案例本身而忽视了土木工程理论知识的学习。采用工程案例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全面地理解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并获取对应的实践知识,然而并不是用来代替土木工程专业理论的教学。与此同时,在实施工程案例分析过程中,应防止盲目地拓宽知识领域,例如在教授“材料的力学性质”时,在分析工程案例过程时需要着重从本课知识点去分析探究,而针对本课所涉及的建筑构造、施工等方面可不作为着重分析的项目,等学习到此知识点课程时再进行深入研究,如此即可避免学生搞不清重点,导致思维混乱状况发生。基于此,教师在运用工程案例分析时应明确课程学习内容及教育目的,根据案例学习土木工程知识,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实行教学。

综上所述,与以往教育形式相比,工程案例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土木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而,教师在讲解土木工程知识时,需要科学正确地安排工程案例,用恰当的应用形式,协助学生提升专业基本应用能力与思维能力,使学生可更迅速地适应社会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孙龙漫.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7,44(6):114-115.

[2]秦立朝,杨素娟.浅析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5(17):253.

[3]李亚芝.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5(23):61.

[4]陈梦琦.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1):116.

编辑 张 俐

案例教学工程项目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传统的工程数学教学方法逐渐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介绍了案例教学法产生的背景,分析了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价值,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工程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及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    键   词]  工程数学;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

工程数学课程是面向我校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作铺垫的,它的教学重点是把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实际应用化,使学生能用工程数学的知识来解决各类工程技术问题。然而,目前主流的工程数学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目前大多数工程数学的教材未脱离数学专业的模式,重理论推导轻应用,导致学生不明白开设这门课真正的目的;其次,传统的工程数学教学方法是讲授式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需求的人力资源不仅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有能力。基于以上原因,对传统的工程数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案例教学法1870年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经逐步发展,在法学、医学等学科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20世纪80年代开始,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开始得到重视,当前案例教学已成为热门话题,有的甚至把运用案例教学作为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总体来说,我国案例教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案例教学法在工程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特点和价值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在学生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材料,将学生带入特定实践情景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和积极研讨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案例教学法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来说,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目的明确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中,教师选取的案例都应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標和教学任务来进行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多地重视知识的灌输和解题方法的讲授,忽略了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时可能只是在死记硬背,并没有形成自己一套完整的逻辑思维方法。因此,教师应选择与教学目标匹配的教学案例,通过若干个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让学生在思考、分析、讨论中加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2.客观真实

案例教学中所描述的事件,除了教学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加工,从总体上来讲应是真实而贴近生活的,能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是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即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3.结果多元

案例的答案或结论往往不是唯一的,具有多元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受到时间、空间、资金等限制,不同的考虑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交流,考虑问题尽量全面,最终得到一个大部分学生都认可的方案,而不用去追求所谓的完全正确的答案。

4.学生主体

实施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除了精心选择和准备案例,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大胆发言,防止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教师应将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

5.启发性

案例教学法运用案例来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进行数学反思的能力。在这样的案例教学流程中,启发学生建立一套数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视野和角度上来看待问题。

(三)案例教学法的价值

工程数学课程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习兴趣不高,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能够更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案例教学法将传统“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变为一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调动了师生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过程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掌握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案例教学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成为一个既懂理论又懂实际操作的高素质现代化人才。

二、案例教学法在工程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准备案例

案例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法之前,教师应查阅和搜集大量资料,准备合适的案例。一般来说,应选择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与课程内容和分析方法相近,同时具备明确的目的性、启发性、实践性的案例。

除此之外,案例的选择还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容易理解案例,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知识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让学生明白本课程是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

(二)分析案例

教师在布置案例给学生解决之前,应先介绍案例背景,使学生对问题有充分、全面的了解,然后再介绍相关理论,或者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点,最后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就会有一个大概的方向,不至于完全摸不着头脑。

(三)解决案例

案例的解决主要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小组代表发言这两个步骤完成。对于比较简单的案例可以直接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比如抽签顺序是否会影响中签概率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半节课的时间进行讨论;而对于难度较大的案例,教师可以将案例提前发给学生,各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收集资料,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模型,然后利用相关知识进行求解。

学生协作解决问题之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向其他小组介绍本组的解决方案。每组发言完可以组织其他小组成员该小组进行提问,也可以相互讨论,教师可以在讨论结束后对每组所做工作进行点评,通过这个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讨论中。

(四)总结与推广案例

在结束所有小组发言和讨论之后,教师需及时点评。对学生认真的态度、参与的热情、创新性的想法都要给予鼓励,对于学生在汇报中出现的错误也应及时指出,同时也可以引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针对前面提过的抽签问题,教师可以提问:(1)为什么在实际抽签时,人们总觉得抽签的先后顺序会影响中签的概率呢?(2)除了计算每支签中签的概率,你还有其他思路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都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有着深入理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求教师能够通过案例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并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和补充教案,这些都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案例教学

刚开始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可能会遇到学生因不熟悉教学内容或流程导致配合不好的情况。因此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工程数学教学改革的初期,教师应选择难度较小的案例并适当地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引入较难的案例,在教师进行案例背景介绍、相关理论介绍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三)有条件最好实行小班授课

如果一个班有60人以上,开展案例教学法时如果不实行小班教学,会导致一个小组人数过多,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可能存在部分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浑水摸鱼的情况。因此,有条件的话应实行小班授课。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积极鼓励全班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合理分配参与的机会,对于那些平时就不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更要多加鼓励,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四)可以辅以现代化教学方法

随着网络的快速發展,多媒体平台在教学中使用已非常普遍,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可以巧妙地将视频、幻灯片、动画等多媒体融入教学中,使案例更加生动、增加案例包含的信息量,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除此之外,案例教学法还可以与现阶段比较流行的微课、慕课相结合。这些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且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有目标地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查漏补缺,实现个性化学习目标。

四、结语

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工程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当然,案例教学法只是诸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虽有其独到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它着眼于新时期的教育目标,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随着广大教师的不断研究与改进,也一定会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梁艳楠,赵爽,吴昶,等.基于网络教学模式的大学数学课程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11):211,213.

[2]王鹏岭,胡运红.工程数学案例式教学改革探索[J].运城学院学报,2017,35(3):18-20.

[3]顾娟.案例教学法在工程数学课中的运用[J].高师理科学刊,2012,32(4):79-81.

[4]胡振媛.高职数学案例教学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编辑 司 楠

案例教学工程项目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如何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每个高校教师都要面临的问题。利用科研过程中面临的现场工程问题,形成经典教学案例,提高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和启发性,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又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科学问题的思考。该文基于科研—教学一体化思想,提出了面向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岩石力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改革对策,指出经典案例选取和探讨式教学是岩石力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方面。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井壁稳定、井漏和储层损害等复杂工程问题可作为经典案例选取的对象。

[关键词]科研—教学一体化;岩石力学;案例教学;复杂工程问题;探讨式教学

[基金项目]2018年度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教改项目“提高学生解决石油工程复杂岩石力学问题能力的案例教学探索与实践”;2018年度西南石油大学教改项目“探讨式‘保护储层技术’案例教学探索与实践”(X2018KZ071);2018年度西南石油大学教改项目“科研成果深度融入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X2018JGZDI002)

[作者简介]许成元(1988—),男,河北沧州人,工学博士,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储层保护理论与技术、工作液漏失控制、颗粒物质力学与颗粒流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佘继平(1986—),男,四川通江人,工学博士,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油气储层保护技术研究;张 浩(1976—),男(土家族),湖南永顺人,工学博士,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石油工程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油气储层保护技术研究。

一、引言

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在科研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双重身份,一是以产出科研成果为标志的学者,二是以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为特征的师者[1]。但目前高校普遍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如何处理好这两个身份之间的关系,是每个教师都要面临的问题[2]。科研—教学一体化思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利用科研过程中面临的现场工程问题,形成经典教学案例,提高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和启发性,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又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科学问题的思考[3]。基于科研—教学一体化的思想,提出了面向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岩石力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改革对策。

二、岩石力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对策

岩石力学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一门应用基础课程。随着油气工业面向对象越来越复杂(由浅层、中深层逐渐走向深层,从常规油气资源到非常规油气资源),地层的岩石力学特性已成为安全高效开发油气资源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成为井眼轨迹优化、钻井方式优选、钻井井壁稳定技术、完井方式及完井管柱优化、储层压裂改造等工程技术建立的基础及复杂油气藏开发方案编制的重要依据,其应用贯穿油气田开发的全部过程。同时,对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来说,岩石力学知识是其学习后继钻井与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气藏工程等专业主干课程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由于岩石力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复杂性,作为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根据课堂教学时数要求,本课程教学将紧密结合后继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油气工业岩石力学的特殊性,以岩石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为讲授重点,以直井井眼稳定性等石油工程岩石力学的典型应用为依托,深入浅出地系统介绍岩石力学理论、原理、方法及基本参数等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应用石油工程岩石力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以此为基础进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课程目标:系统地掌握石油工程岩石力学涉及的重要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具备石油工程专业所需的岩石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进行深部地层不同岩石的变形、破坏特征的评价和分析,并应用岩石力学强度准则、井周应力分析等理论识别、评价深部地应力、井壁稳定等岩石力学相关的复杂石油工程问题;能够应用岩石力学专业知识、原理对石油工程复杂问题开展专业研究,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理论计算。经典案例选取和探讨式教学是岩石力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需要重要关注的两个方面。

根据科研过程中面对的实际工程问题,岩石力学课程案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经典案例。

(一)经典案例选取

1.井壁失稳问题。约90%的井壁失稳发生在深部硬脆性泥页岩地层,在钻井过程中极易发生掉块、井塌等井下复杂情况,导致卡钻、掩埋钻具、井径扩大等,是影响高效钻井的重要因素。深部泥页岩地层具有高地应力、强水敏、裂隙发育及地层压力系统复杂等特征。2006—2009年,塔里木盆地某地区的统计数据显示,因为井筒复杂引起的钻井复杂情况占75%,其中因泥页岩井壁失稳而发生的掉块、卡钻事故频率达到38%,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井壁失稳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石油工程岩石力学问题,是岩石剪切破坏在井壁地层的体现。通过井壁失稳工程案例,既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岩石强度、破坏准则、地应力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又能提高学生对坍塌压力、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等工程概念的理解。

2.井漏问题。井漏问题一直是困扰国内外石油勘探、开发的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井漏的危害包括:增加非生产时间,延长建井周期,严重影响勘探开发进程;消耗大量堵漏和钻井液材料,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引发卡钻和井喷等严重安全事故,严重影响安全生产。罗家2井喷、漏同层,漏失13000m3钻井液并与邻井发生窜流,导致井下井喷和地表地层破裂,距井口4.5km内出现多处气/液窜出地面,并出现滑坡迹象。井漏在中國各油气产区普遍存在,尤其是川渝页岩气、塔里木库车山前、准噶尔南缘及海外中东中亚等主力增储上产区域,裂缝性地层发育,恶性漏失频发,国内外技术均难以解决。井漏问题也是一个典型的岩石力学问题,井漏按成因类型可分为诱导破裂型漏失、裂缝扩展延伸型漏失和大中裂缝型漏失,其中诱导破裂型漏失是岩石张性破坏在井壁地层的体现。根据井漏问题工程案例,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岩石强度、破坏准则、应力强度因子、地应力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又能加深学生对破裂压力、钻井液密度、地层压力等工程概念的理解。

3.储层损害问题。储层保护是保障油气资源被及时发现、准确评价和高效开发的重要技术之一。在不同钻井作业条件下,会涉及不同的损害方式。氮气钻开条件下:应力敏感损害、岩爆损害、油相圈闭损害,干湿交替(钻遇水层、压井、转换完井液)致液相圈闭损害,压井及完井液转换漏失损害,酸敏损害、液相圈闭损害。水基液钻开条件下:水相圈闭损害、流体敏感性损害,完井液漏失損害,压裂水相圈闭损害。油基液钻开条件下:油相圈闭损害,油基完井液漏失损害,压裂水相圈闭损害。通过储层损害问题的经典案例,可加强学生对粘土矿物、岩石水理性、蠕变等基本概念的掌握。

(二)采用探讨式教学模式

改进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探讨工程案例,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通过经典案例提高学生兴趣。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是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岩石力学问题是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所要面临的主要工程问题之一。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涉及学科广、理论性强,目前该课程面临教学课时减少与教学内容增多的矛盾;教学课件陈旧,缺乏生动性;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工程案例剖析是掌握理论知识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引入科研实践中的经典岩石力学案例,增强本科生跨学科解决石油工程问题的能力。采用探讨式教学方式,通过探讨工程案例教学效果,进而在案例的设计和实施方案上不断完善。

三、结语

本文从经典案例选取和探讨式教学两个方面入手,简述了如何在岩石力学这门课程中进行案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可以为其他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魏涛.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也可以反哺科研[J].科技风,2020, (10):31-32.

[2]刘倩,董爱琴,戴润英,等.构建理论、实践与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9,(39):180-181.

[3]罗平亚,赵敏,张开洪,等.“保护油气层技术”继续工程教育[J].石油教育,1996,50(7):5-7+39.

Case Teaching Reform of Rock Mechanics Course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XU Cheng-yuan1, SHE Ji-ping2, ZHANG Hao2

(1. School of Oil and Natural Gas Engineering,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2.College of Energ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China)

Key words: research-teaching integration; Rock Mechanics; case teaching; complex engineering problems; exploratory teaching

案例教学工程项目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以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将模块化思想引入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与学习中,针对学生就业需求,将结构力学教学划分为课程信息模块、课程内容模块、课程资源模块和课程互动模块四大块。通过模块划分,充分调动我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就业导向性,为培养就业导向下的合格学生提供了借鉴,为我校创建双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结构力学;就业需求

一、背景

结构力学是高等院校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针对结构的几何组成规律、结构内力特性、移动荷载下内力分布、结构位移计算、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及结构动力学计算等进行分析。该课程可培养本科生进行结构设计及计算的基本能力,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结构力学课程内容多、范围广、课时少,加之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日趋激烈,结构力学课程现有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多元化的就业需求。学生本科毕业后,可选择的渠道越來越多,如施工单位、勘查设计单位、甲方单位、监理单位、考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跨学科就业等。现有教学的模式并没有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导向,无法提供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个性化教学。因此,站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立足于学生的择业需求,认识和把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展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

二、结构力学教学研究现状

国内众多高校在结构力学课程改革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哈尔滨工业大学针对累加式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改进考核模式的措施,提升了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考核模式[1]。同济大学为解决现有教学实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学概念,将DIC全场应变测量系统运用于力学实验教学中,以代替传统的应变片和位移计测量。通过开展相关实验,验证结构力学可视化实验教学的可行性,进而探讨合适的结构力学教学实验方案[2]。西南石油大学在教学中引入雨课堂,通过设计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在线教学需求,完善整合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方法及手段,实践了基于雨课堂平台的混合式“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互联网+教育”[3]。华北电力大学以大学生学为中心,基于移动互联网背景,提出了一种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结构力学的兴趣。此外,在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教师还融入了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4]。

模块化思想最早起源于制造业,后被引入服务领域[56]。模块化是一种将复杂事物进行分析的方法,可以将问题进行分解、简化,从而便于寻求子问题的解,最后综合得出结论。在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应用中,采用模块化理论进行分析的研究甚少。本课题以我校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将模块化思想引入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与学习中,针对学生就业需求,将结构力学教学划分为课程信息模块、课程内容模块、课程资源模块和课程互动模块四大块。通过模块划分,充分调动我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就业导向性,为培养就业导向下的合格学生提供了借鉴,为我校创建双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体系

就业需求驱动的结构力学课程的模块化教学体系主要包含课程信息模块、课程内容模块、课程资源模块和课程互动模块。四个模块互相支撑,共同组成结构力学课程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课程信息模块包含课程概括、教学信息与学习指导三部分。课程概括包含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背景及教学方法等,可为工科学生提供对该课程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明白为何要上该课程、该课程应该如何上等。使学生拥有充足的动力进行该课程的学习,并使学生今早建立起对该课程的认识。教学信息包括教学内容、互动方法、教学设计等,通过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结构力学课程的重难点,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搭建课程知识框架。通过互动方法使学生与教师充分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减少无效及低效的学习时间,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主要包含课堂教学、课后练习及考核方法的设计,通过课堂、课后及考核三位一体的教学及考核模式,搭建完善的教学设计体系。

课程内容模块包含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大部分。其中理论力学主要包含静力学、动力学和运动学三个基本板块,静力学侧重研究刚体的静力平衡问题,动力学侧重研究物体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响应特性,运动学侧重研究刚体的机械运动特性。材料力学主要针对杆件等结构的内力状态(包括轴力、剪力、弯矩等)进行研究,分析材料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问题。结构力学主要针对杆件体系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结构几何组成分析、内力分析、位移计算、力法及位移法求解超静定结构等。三大基础力学是层层递进、互相补充的。理论力学以平衡为基准,是各类力学的基础,材料力学以内力为对象,是从细部分析材料受力特性,结构力学以杆件体系为对象,从宏观上分析结构受力。

课程互动模块包含试验天地、在线测试及在线答疑三大部分。其中实验天地通过给出结构力学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相关力学现象的动态演示,结合结构力学中常规的试验设计(包括结构力学求解器、结构动力学试验等),帮助学生建立利用结构力学知识完成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在线测试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往年考核试卷、单元测试、外校考研真题、考研模拟试卷等,学生可通过在线测试,及时了解学习情况,掌握学习进度、分析与外校优秀学生差距并可针对性地展开复习。在线答疑通过在线网络服务(例如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进行常见问题解答、考研咨询、课程辅导等,同时还提供讨论区,方便同学们进行在线交流,进而做到对所学知识的尽快掌握。

课程资源模块包含练习题库、学习网站和名师讲学三大部分。其中练习题库通过建立课程学习数据库并进行电子化来实现对已有题型的整合,摆脱现有教学中优秀习题流失严重、习题传播面狭窄等问题。练习题库的建立一方面可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方便,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搭建一个更加高效的学习平台。学习网站包括自建网站、公共网站与外校网站,自建网站面向校内学生,将定期上传学习资料并提供学生学习交流与答疑的平台;公共网站为各大网络学习平台,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从各学习平台上获取学习资料并在校内分享;外校网站主要指其他开设结构力学课程的高校所建立的学习平台与资源网站,通过资源整合及资料共享,使我校学生能够及时跟进优秀高校的学习进度及深度。

需要指出的是,模块化教学体系中课程信息模块、课程内容模块、课程资源模块和课程互动模块并非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持互助的。具体来说,课程信息模块从宏观上指导其他模块,为其他模块提供课程的学习目的、方法等,是其他各种模块的基础。课程内容模块是主干,通过内容的不同进行模块划分,一方面可方便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可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课程脉络,使学生明白各部分学习的前景。课程资源模块是课程内容模块的补充及拓展,课程内容模块侧重于从教材内容提供教学信息,而课程资源模块则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学习资源整合,涵盖了线下到线上的各类学习资源。课程互动模块侧重于从教学方法上整合各类资源,搭建教师讲解、实验操作、考核评估、问题反馈及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将前述固化的各类模块资源灵活调动,进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

在三峡大学高教研究重点项目“就业需求驱动的基础力学模块化教学方法研究”资助下,以三峡大学实际情况出发,将模块化理论及思想引入结构力学教学中,进行系列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以就业需求为驱动,以水利水电行业为特色,以学生自身特色为两点,在教师与学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对结构力学课程进行模块划分,指定模块化的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法。主要包含如下内容:

(一)就业需求

为了解我校学生就业需求,对学习结构力学课程的水利水电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开展广泛的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435份,回收421份,其中水利水电工程245份,土木工程176份。学生就业意向涵盖施工单位、勘查设计单位、甲方单位、监理单位、考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跨学科就业六大门类,问卷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可以发现,施工单位、勘查设计单位、甲方单位、监理单位、考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跨学科就业六大门类就业方向均有学生选择,这既体现了当前学生就业的灵活性,也说明了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来说,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甲方、公务员及事业单位选择人数最多,共占93%。对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甲方、公务员及事业单位选择人数最多,共占90%。

两类专业中勘查设计单位选择人数均较多,可达三分之一以上。据此,在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阐述各类结构组成思想、设计原则、内力及稳定性计算等,以为学生日后从事该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甲方单位为选择人数第二的就业方向,这部分学生不需要精通各类计算,但须对结构设计基本理论有清洗的认知,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对结构设计思想的阐述。施工单位是选择人数第三的就业方向,因此在教学中应穿插讲解部分实际工程案例,并对实际工程结构进行简化计算,使学生能够将实际工程结构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实现对现有知识体系的理解及应用。

(二)课程内容

根据前述调查问卷结果,对结构力学课程进行模块划分,主要包含基础模块、核心模块和就业导向模块三大部分。基础模块主要是指结构力学课程中绪论、结构几何组成分析及结构内力的基本概念等内容;核心模块主要指课程中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绘制、结构位移计算、力法及位移法几部分;就业导向模块主要包括影响线、虚功原理、矩阵位移法及结构动力学计算部分。

基础模块部分是结构力学课程的学习基石,是各种就业方向均需努力学好的专业基础。通过该部分学习,掌握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结构内力的基本计算方式以及结构的几何组成方式。该部分的熟练掌握,一方面可为后续学习内容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脉络。同时,该部分的熟练掌握,对部分日后不从事施工及设计工作的学生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及借鉴价值。例如,熟练掌握结构几何组成分析方法,可使学生对常见结构是否静定及稳定具有初步的判断,对结构内力模式拥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核心模块部分是结构力学课程的重中之重。内力图计算及内力计算部分包括常见的单跨梁、连续梁、桁架、刚架、拱及组合结构等,这几乎包含了工程中大部分常见结构,学习之后可对常见结构的内力特性具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对常见荷载下结构的内力特点也具有较明确的理解。结构位移计算囊括了荷載、温度、制造误差、支座移动等常见情况下结构位移的计算方法,这对于日后拟从事设计及施工领域的学生至关重要,对拟从事监理和甲方单位的学生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为日后定量及定性判断结构变形及位移规律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保障。力法及位移法是超静定结构计算的两种常见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矩阵位移法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日后拟从事设计及研究工作的学生至关重要,是结构力学学习中的重点及难点。

就业导向模块是具有鲜明就业特殊的课程内容模块。主要包括影响线、虚功原理、矩阵位移法及结构动力学计算部分。影响线部分重点学习移动荷载下结构内力变化规律;虚功原理理论性很强,是历年学习的难点,但该部分的学习可对后期知识的认知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矩阵位移法对学生数学功底有较高要求,该部分是后期学习有限单元法的基础;结构动力计算重点阐述动力荷载下结构的振动及内力特性。影响线部分对从事施工、设计等行业的学生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使学生对施工中结构危险做定量分析,另一方面也可敦促学生进行更为合理的结构设计。虚功原理和矩阵位移法是拟在该行业深造的学生必须重点学习的知识点,对从事设计行业的学生也具有较重要参考意义。结构动力计算部分对从事施工、设计行业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对包括地震作用在内的动力荷载下结构动力特性研究非常重要,是该部分学生需掌握的内容。

(三)课程配套

课程配套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及课程互动,其中课程资源模块包含练习题库、学习网站和名师讲学三大部分,课程互动模块包含试验天地、在线测试及在线答疑三大部分。课程配套是结构力学学习的重要保障,可有效缓解该课程难度大、较抽象等问题。在课程资源模块中,除常规基础及核心问题,可依据学生就业方向自主选择。例如,拟从事施工行业的学生可选择含施工方案的网站进行学习,从事设计行业的学生可自主学习各类等计算软件,从事监理行业的学生可侧重于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学习,从事甲方的学生可多了解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拟进入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学生可侧重了解国家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等。

五、结语

本课题以我校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将模块化思想引入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与学习中,针对学生就业需求,将结构力学教学划分为课程信息模块、课程内容模块、课程资源模块和课程互动模块四大块。通过模块划分,充分调动我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就业导向性,为培养就业导向下的合格学生提供了借鉴,为我校创建双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亮,吕娜,曹正罡.“结构力学”课程累加式考核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44):1719.

[2]陈涛,孙凯,尹文良.可视化结构力学教学实验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05):133136.

[3]孟庆成,齐欣,李翠娟,江南,许浒.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结构力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大学教育,2020(11):6771.

[4]张新春,汪玉林.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21,01:7275.

[5]陈学武.模块化案例教学法在骨科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09):912.

[6]雷静.1+X证书制度下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探析[J].投资与合作,2021(03):141142.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2020年高教研究重点项目“就业需求驱动的基础力学模块化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GJ2006)

作者简介:崔先泽(1989— ),河南信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结构力学。

案例教学工程项目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中小学教师混合式培训是一种数字化环境下的新型培训与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师培训相比,从形式到内涵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人性化、自主化、发展化特征。要构建混合式培训的新模式,需要我们从需求着手,摸清参训教师的实际需要;以问题为出发点,组织贴近现实生活的课程资源;以任务为驱动,整合多种培训形式;以交流互动为基础,实现自主知识建构;以网络研修平台为支撑,实现多种培训资源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混合式培训;构建;实施

混合式培训正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流模式。2014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要求推行混合式培训,把网络研修社区作为项目申报的重要条件。2015年更是明确要有效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切实推行集中面授、网络研修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促进教师学用结合。混合式培训作为一种数字化环境下的新型培训与学习方式,与传统的面授培训和远程培训模式相比,无论是培训者还是参训者所处的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在培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培训目标、培训形式、培训手段、培训过程、培训环境与培训资源等诸多要素,从形式到内涵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实质,理清其特征和优势,将混合式培训的全新理念指导培训实践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构建混合式培训的新模式,确保混合式培训成效显著。

一、中小学教师混合式培训的内涵和实质

混合式培训源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兴起。国内正式倡导混合式学习这一概念的何克抗教授在《从混合式学习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中指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1]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混合式培训就是将传统的教师集中面授培训方式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实现线下集中面授与线上网络研修的有机融合,促使培训效果最大化。混合式培训并不是线上线下的简单混合,而是运用多种教学理论,协调各个要素,对两种学习形式中的各种学习要素进行有机融合。具体说来,就是在混合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成人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以现实问题为中心,以网络研修平台为支撑,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将传统集中面授的优势和远程培训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参训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教师培训的人性化、自主化、发展化。

二、中小学教师混合式培训的特征和优势

混合式培训通过现代独特的教学设计和新型授课手段,把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媒体、学习内容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培训者的主导作用,提高参训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混合式培训相比于传统的教师培训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培训形式人性化。所谓人性化,是因为混合式培训重视成人学习的规律特点,不仅培训时间弹性、灵活,而且培训形式多元,培训过程生动,培训环境开放,有助于调动参训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培训过程自主化。混合式培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核心,重视参训者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作用,培训内容以参训教师日常教学问题为出发点,注重对参训教师在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培训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合作研讨,充分体现了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三是培训目标发展化。混合式培训不再只是关注知识的简单积累,更注重教师在经历问题研讨、深层对话、互动合作等体验活动后获得情感、态度、意志及专业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培训更多的是基于教师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自身的需求和期待,以启发他们形成适合个人工作实际的操作性思路为指向,不仅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体现出十分明确的促进教师个人风格魅力形成的过程。

作为一种人本灵活的先进培训模式,混合式培训与传统培训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传统集中面授由于方式单一、时间较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参训教师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较少,容易忽视参训教师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对发挥参训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特长有着较大的限制,很难真正满足教师学习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远程培训主要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等媒体进行学习,在预先设定的框架下自己选取学习内容、自定步调、自主学习,这种培训方式虽具有培训课程形式多样、培训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但是由于缺少师生面对面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学习要素也就很难实现,参训教师常常很难持续学习过程,以致收效甚微。中小学教师混合式培训是对传统教师培训反思构建的一种新的培训模式,它采用了网上培训和线下研修相结合的形式,实现了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和远程培训二者的优势互补。既重视面对面的交流学习,又注重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强调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已有经验和新掌握知识的结合,从而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参训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实施中小学教师混合式培训的关键环节

1统筹规划,构建混合培训的新模式

混合式培训涉及的人员和资源较多、流程更为复杂,是比传统集中面授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统筹规划,构建混合培训的新模式。笔者所在的乐山师范学院作为四川省教师培训的主要机构之一,积极进行混合式培训的创新与探索,学校培训中心组织各教学院经过充分调研和系统论证,统一了对教师混合式培训的思想认识,在构建混合培训的新模式方面强化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教师培训由学校培训中心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组织协调,各教学院作为承办学院,在培训中心的组织安排下进行教师培训项目的申报、实施和绩效评估等工作,宣传、保卫、后勤、信息中心等部门积极配合教师培训实施的相关工作。二是培训中心总体设计各类培训项目的运行流程,承办学院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细化教学管理、教务管理、网络研修管理、档案信息管理等工作细则。三是培训中心提供乐山师范学院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各承办学院以此为平台建设各自的学院社区,开展网络研修工作。四是完善混合式培训的管理制度。根据混合式培训的新要求,培训中心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教学管理等规章制度,为混合式培训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2从需求着手,摸清参训教师的实际状况

培训是否对参训教师有吸引力,首先要看培训方案是否贴近他们的真实需求。而要设计出对参训教师有吸引力的培训方案,需求分析是首要和必经的环节。在方案设计前期,培训专家团队要根据已有的教学积累和课题研究,有针对性地通过走访、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手段,记录下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立培训的方案及重点,以确保方案设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乐山师院在今年的“国培计划”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方案设计初期,培训中心就组织相关学科集体到拟申报项目县实地调查、访谈座谈、反复磋商四次。在培训实施准备阶段,通过电话、QQ群、问卷等方式对每个参训教师进行调研,摸清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再梳理出核心问题,内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出,切实地帮助一线教师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在培训实施阶段,要针对参训教师的具体需要,对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适当的调整,组织贴近现实问题的典型案例,真正体现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以问题为出发点,组织贴近现实生活的课程

混合式培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核心,就要明确培训过程中参训者的主体地位作用,以解决参训教师日常教学问题为出发点,组织贴近参训教师现实生活的课程资源。不论是集中面授还是网络研修,都要聚焦培训对象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乐意研究的真实案例。要用

“问题”“案例”串连起多种培训方式,使培训对象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倾听、对话、沟通、碰撞、体验和反思。问题、案例教学贴近参训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情境,具备教师自身教育经验所具有的现实性,能更激发教师对问题思考、研究与分享的愿望,促使教师把兴趣发展、情感意志、生命体验融入培训过程,从而加深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反思,升华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期待,在共同探究中感悟知识背后蕴含的精神价值和丰富意义[2]。

4以任务为驱动,整合多种培训形式

参训教师都是有知识、有经验的成人学习者,他们在主体建构中都有自己的思考,集中研修、影子跟岗、返岗实践等活动为参训教师提供了直面现实的机会,网络研培平台为各种思想提供了碰撞、启发、反思和交流互补的空间[3]。围绕亟待解决的问题,整合多种培训形式,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布置相应任务,有效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惑。具体来说,可根据集中面授和网络研修两种学习形式的特点,基本性的主题放在集中面授时开展,而面向未来的提高性和发展性的话题,也包括非预设的在培训活动中新发现的、挖掘的、主要由学员提出的话题等拓展性主题放在网络研修中开展,引导教师在活动体验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新的经验,得到新的认识,促进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

5以交流互动为基础,实现自主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学习,教学设计要注重模拟或在现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会话”要贯穿在学习过程的始终,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学习也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要让参训者主动参与研讨、模拟练习、实践应用等来提高学习效果。混合式培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核心,就要以交流互动为基础,重视多主体、多层次、多向度的交流对话,变单向知识传输为参训者与培训者、参训者之间乃至实践基地一线教师之间多向、多层次的交流研讨,满足参训教师个性化、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在集中研修阶段,可采取提问启发、分组讨论、同课异构、经验交流、学员模拟、角色扮演等培训形式,让参训者增加体验的机会;在网络研修阶段,除了对集中研修的内容进行消化外,要引导参训教师在专家、辅导教师、参训教师与学习资源之间同步或者异步地交互,分享教学中的精典,在参与、互动、交流中诊断并解决现实教学中的问题,实现自主知识建构。

6以网络研修平台为支撑,实现多种培训资源的有效融合

混合式培训要求集中研修与网络研修相结合,自主学习与专家引领相结合,协作交流与个人反思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这些都需要一个功能完善、操作便捷的网络研修平台做支撑。网络研修平台功能的设计要特别关注人际交互功能的实现,充分利用集中研修阶段建立的情感交流和协作小组基础,让参训教师利用平台提交教学和教研问题,发起聚焦课堂教学的研讨话题,发布教学反思和研修文章,回复同伴问题帖和研讨帖,接受培训专家远程跟踪指导和班级同伴帮助,获取专业引领和资源服务,将集中研修与网络研修形成一体,实现培训多个相关要素的有机融合。

乐山师范学院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社区[4]以参训教师为核心,通过多形式、多级别、多层次的网络研修方式,促进培训课程、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的交流和积累。参训教师通过网络研修平台注册登录后进入自己的班级和协作小组,在平台上进行在线学习、讨论交流、成果分享、作业提交、日志留言等活动;培训专家通过工作坊的形式,为参训教师提供课程资源、发布任务、在线答疑、作业评价、问卷调查、跟踪服务和学情监测评价等活动;各级培训管理者通过平台发布培训公告、动态和简报,进行资源获取、班组建立、账号管理、问卷调查、学情监测和在线统计,对学习研修的情况进行总体概览和把控。

参考文献:

[1]赵丹.浅谈混合式学习应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策略[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6):34—36.

[2]辛继湘,李金国.从“静听—接受”到“研究—体验”[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

1):17—19.

[3]蒋丰,陈晓葵.主题混合式研培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

34—36.

[4]乐山师范学院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社区[EB/OL].http://lstc.scjslm.com,20153 27.

The Construc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Hybrid Training and Implementation

LUO Xiu

(Training Center,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Leshan 614004,

China)

effectively.

Key words: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he hybrid

training;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责任编辑:朱 岚)  2015年10月第34卷第10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案例教学工程项目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该文主要探讨在高校计算机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意义、理论依据和基本特征,探索了案例教学法的框架结构和实施步骤,以及案例教学法的评价问题。案例教学改变了以讲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通过VB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和编程实践,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案例教学;策略

当前,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在普通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受到高度重视,结合各专业课程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的目标,计算机基础教学继续不断完善。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后续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具有阅读程序、理解程序的能力,并能把程序设计方法应用到本专业与相关领域,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Visual Basic由于语法简单,以其图形化的界面和事件驱动编程机制大大简化了程序设计的复杂度,学生容易上手,可以高效开发出标准的Windows应用程序,成为非计算机专业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首选。

在传统的“VB 程序设计”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以教为主”的讲授教学法。信息单向传输,学生被动接受,尽管可以让学生初步接受VB 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结构等基础知识,却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编程动手能力,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案例或者一个情景的描述进行思考以掌握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或“学教并重”,改变重视教学的结果为重视教学的过程或过程和结果并重。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涉及到程序结构和一些常用算法,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作用。

1 VB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征

成立于1908年,被誉为商界“西点军校” 的哈佛商学院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众多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与其独特的案例教学模式密不可分。

布鲁纳认为,应该培养学生提出假设、推测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中心的分析、讨论、总结的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符合布鲁纳教学理论。

现代教育观是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反映当代教育需求的教育观。现代教学强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必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人类学习知识和积累技能的过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 从形象到逻辑, 从感性到理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学习过程也不仅仅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2]。

案例教学具有情境性、主体性、互动性、问题性、实践性五大特征[2-3]。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身边案例作为课程学习的切入点,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探讨所讲授的知识,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贯穿在每一次案例中,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空间。

为了解决案例内隐或外显的问题,学生个体或群组自主分析和研究案例资料,不断地从教学案例中感知、提取信息,进行“交互”。学生个体之间相互争辩、讨论、交流,对问题可以形成更丰富、 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问题解决方案。

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不自觉地得到提高,并亲身感受到程序设计的实际价值,提高了学习兴趣及程序设计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 VB案例教学法的框架结构

在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一个案例一般就是一个软件项目。VB案例教学是师生双方通过共同实施一个较为完整的软件项目而进行的[1]。

VB程序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应遵循软件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区别于一般的零碎实例教学,VB案例教学法将一个较为完整的软件项目贯穿在VB课程教学中。

作为教学案例的项目被分解为一个个小的子项目,将新的教学内容融入到一个个子项目中。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一个个子项目的设计和实现,加深了对新概念、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VB案例教学实现了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软件开发过程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的有机统一。

VB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可通过如图1所示的框架结构进行描述。

VB案例教学以案例项目的分解、子项目的分析、子项目的设计实现和子项目的扩展为轴心,教师的主导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两翼,对称平行推进。

3 VB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的保障就是有大量生动、丰富和新鲜的案例。多元化的案例来源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基础,校企合作、校际合作、软件项目实践、教师平时的案例积累、教学课题组成员建的交流、师生互动交流等都可成为案例的积累形式。

在案例教学的案例准备阶段,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实用型强、易于扩展的VB典型性案例。对于学生自己准备的、反映兴趣爱好的个性化案例,教师尤其应加以重视和引导。案例成果可以采用案例数据库形式存储。

案例教学开始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3~5人为单位,自主结合进行分组,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案例小组内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的职责是制定计划、任务分工、人员组织协调、过程监控、难点攻关、业绩考核、文档管理等。组员接受组长分配的任务,进行资料检索和任务实施,并进行个体评价和组员互评。按照敏捷软件开发的方法,每组以两人为单位,进行结对编程准备,相互学习和互相促进。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通过案例演示,进行案例情景构建,使学生了解项目的背景、实际意义和应用需求,以便达到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效果。案例情景构建通常在案例开始时进行,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

教师通过对案例子项目的分解,将教学案例项目划分为若干子项目。教师应注意子项目的层次性,把握好难度梯度,子项目通常与教学章节相对应,并与教学大纲的要求有机结合。课程开始前,各案例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讨论,将问题细化,做出子项目分解预案。这种练习开始较为困难,但在下一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软件工程思维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对案例子项目的分析暴露出既有知识的局限,继而自然引出本次课的新的教学内容,确定完成子项目任务所需要的新概念和新知識。案例小组通过子项目分解,明确学习重点,进行子项目任务解决的知识储备。

在案例课程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子项目的设计与实现,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知识讲授完以后,立即将新知识应用到子项目的设计和编程实现中去,增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学生通过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讨论,积极思考,平等参与设计,不仅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也促使子项目的设计和实现进一步推进和完善。

在案例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依据教学进展情况,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对解题思路进行梳理。从满足实际需求、用户界面友好、系统的完整性、可靠性等多角度指出课堂上给出的子项目设计方案可能存在的待改进和完善之处,引导学生对子项目提出多种设计方法并加以扩展,使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堂案例教学结束之后,学生一方面通过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完成知识巩固型习题,另一方面,案例小组对案例进行自主扩展或根据教师分配的子项目扩展任务,讨论改进和扩展子项目并进行案例子项目的集成。

在课堂案例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和案例小组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案例评比交流。学生首先独立思考,设计方案, 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形成小组方案;老师则对各组的实现方案进行评价,每次选一组的实现方案在全班交流。这一步将课堂教学与课下练习紧密联系起来,将理论教学与上机实习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延伸到课下。

4 VB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衡量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通过科学合理的监测和评价方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评价基本上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忽视过程的教学评价很难完全评价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知识水平[4]。

构建科学、完善的案例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案例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等。

案例教学法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小组、学生个体三级。小组成绩的评定方法为:其他小组长评价、小组长自评、教师评定;个体成绩的评定方法为:小组长评定、组员评定、个体自评三类成绩的加权结合。

案例教学法的评价不以知识多寡为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案例的准备评价、案例的实施评价、案例的扩展评价三级指标。具体指标可由师生共同讨论制定,主要包括案例的完整性与创新性、任务表述的准确性、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性、团队参与度、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等多个参数指标。案例教学评价体系的权重系数表示某一指标在总体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

案例教学评价的结论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评价指标或权重系数的变化都可能得到不同结果。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从多种结论中得出一个大家公认的最佳结果。教师对整个案例教学法的评价进行组织和监控,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性。案例教学的教师评价应以激发学生和案例小组团队的学习兴趣、研究动力和创新活力为终极目标。

对案例教学涌现的优秀案例小组,任课教师还须进一步加以培养。建立优秀案例小组档案,促使其向项目小组转化,为承担软件项目,接受工程任务作准备。鼓励他们参加全国性的程序设计大赛,为新一轮的案例教学起到示范作用。

5 结论与展望

在VB 程序设计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遵循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编程实践的内在动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同时,VB案例教学从案例项目的分解、子项目的分析、设计和实现以及扩展采用了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方法,实现了课程理论教学与项目开发实践的有机结合。

案例教学法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讲授法,本文通过对VB案例教学法的框架结构研究,探讨了将案例教学法和传统的讲授法有机结合的途径。

在非计算机专业的VB案例教学中,让案例与学生专业相结合,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机语言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程序案例,使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还有许多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案例教材的编写、适宜的VB案例采集、案例教学中的课堂组织、人员的组织管理、合理的案例评价体系构建等等。

在高校扩招,班级规模增大,人数众多的新形势下,如何组织实施案例教学,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也是当前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龙猛,王保桂,李吉忠,等.大案例教学法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究[J].计算机教育,2008(5):59-62.

[2] 王清红.数学案例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學与管理,2008(18):131-132.

[3] 李淑燕.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157-158.

[4] 廖剑华.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1(5):157-158.

[5] 崔树银.参与式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0(7):167-169.

上一篇:老年管理服务社会保障论文范文下一篇: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