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模式论文范文

2023-12-06

案例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就高中地理新课程开展过程中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路径展开讨论,认为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路径来开展相关的教学改革:首先要要树立科学的理念;第二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教学体系;第三要善用互联网;第四要强调因材施教。本文旨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为推动案例教学理念的推行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分析

案例教学在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历史由来已久,面对新课程改革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提出的诸多要求,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当前的大趋势了。实践中,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案例教学的理念

纵观我国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事业,相当一部学校和地区的软硬件设施和配套设施还没有被建立健全,尽管以远程教学和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为先导的现代化教育教学革命已然到来,学校似乎在教学理念层面还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针对这样现实情况,在践行案例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摒弃以往应试教育中培养的僵化的、唯分数论的传统理念,依托案例教学的相关手段,更加强调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和通识教育,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成长,助力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

二、着眼案例,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

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是一个新技术应用推广的基础和前提,互联网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改革创新的相关工作也不例外。在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相关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时候,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并寻找当前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当给一线教师和学生一些自主权,除了规定一个固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外,不再为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予以规定,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才能够让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自主选择所学内容,这种方法,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在互联网学习中获得快乐和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便利性,发挥网络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着眼于案例教学,善用互联网

网络的深入发展,让远程教学成为了可能,当前,随着学校里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网络教育教学机制的深度创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学习也逐渐成为了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促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加大远程教育方面的投入,力求用专业化的知识、技术和设备,推进案例教学环境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课程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应当绝对杜绝“外行领导内行”情况的发生。只有这样,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才有可能可持续的发展,新技术才有能不断地被应用于实践。

四、依托案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中开展教学改革的初衷,随着当前高等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不断进步,很多采取的教学改革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因材施教理念的践行。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学校毕竟是集体学习的地方,所谓的教学改革也不过是在集体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分层次教学。我们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强调集体学习的重要性。在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的时候,还要强调大课、中课和小课的互补学习,其中集体课是教授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中课是针对主体学生的开展的一般难度的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而小课的开设则是走向了两个极端——针对学习程度最好和最差的两组学员进行的单独教学。

五、改革考试制度

考为了推动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长远发展,对于学生考察中,应该将考试和考察的方式多样化,将更加丰富的考察形式带入到高中院校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教学的考察模式中。学校应该考虑改革现有的考察模式,以配合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改革和相关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弹性学分制是可以参考的一种改革方向。就是说,把以往用于考察学生学习程度的固定的学分标尺,改变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来定义的相对概念。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从繁重的课业和练习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尽早找到人生前进的方向,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拥有主见,建立自信。

六、结语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时代对于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推动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在已有的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助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领治,陆建德,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J].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2014(23):78-79.

[2]刘剑英,宋鹏.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高中学报,2012(3):12-13.

作者简介:

邓立萍(1981~),女,江西奉新人,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江西宜春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地理。

案例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探讨了目前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公共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结合学校的专业背景与教学实践分析了该课程PBL教学方法的实践效果与推广的困难,对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特色教学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公共经济学课程;PBL教学模式;中医药院校

PBL,即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而不只是存粹的探索和发现,它同时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等。近年来,在社会普遍反映大学生“眼高手低”、只会背理论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下,PBL教学模式成为我国高校教学实践探讨的热点。

公共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成效如何,对培养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及提高其解决现实公共经济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将产生直接影响。如何创新公共经济学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已有学者(刘敏,2011;王瑞鹏,2015 )[1][2]尝试将案例教学法和PBL方法引入至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文将以中医药院校为对象探讨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困境、PBL教学模式在中医药院校的实践效果以及教学模式推广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中医药院校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困境

首先,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公共经济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从教师角度看,公共经济学课程侧重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引导学生利用经济学理论去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在中医院校公共管理系公共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与中国本土实践联系较弱,特别是与本土医疗卫生、中医药领域的实践联系更弱(杨宇,申俊龙,孙瑞玲,2012)[3],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学实际效果。从学生角度看,中医院校公共管理类学生大多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若授课内容过于强调理论模型的数学推倒过程,会导致学生对课程产生畏惧、抵触心理。

其次,教学模式刻板。传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模式时教师为主,学生为辅,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公共经济学课程本身与严谨的数学模型联系紧密,定量分析相对较多,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沉闷枯燥,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归纳、创新思维等能力,教学效果差。

第三,学生学习方法的滞后。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与大部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样,习惯了应试教育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意识差,课堂氛围很难调动。传统的基于小组的案例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学生有“搭便车”行为,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像在网络论坛上一样主动地思考问题、发表见解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第四,教材缺乏针对性。目前市场上缺乏针对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特色的公共经济学教材。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公共经济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授课,即学生已经有了西方经济学初级理论框架和知识,课程理应贴合专业特色展开,但是目前针对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所编写的公共经济学教材却没有,通用的教材很难涉及中医药领域现实经济问题,与专业特色联系不够紧密,加之教师授课多偏重理论,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接触到专业领域问题,更谈不上掌握运用该理论和方法分析公共经济问题特别是医疗卫生和中医药领域问题的能力了。

二、中医药院校公共经济学课程PBL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在此次中医药院校公共经济学课程PBL教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中,PBL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学生角色的更加灵活、多元化。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固化,PBL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则更加灵活与多元化。PBL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更加细微地确定独立的研究题目,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找出分析、解决问题的颁发,实现了学生从传统的接受知识为主转变为从问题出发自己沿着知识脉络自主学习为主。在整个教学过程重,教师则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多元化的角色——问题解读的引导者、解决问题的辅助者、遇到瓶颈时的鼓励者、整体方向的掌舵者。可以说,比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其在将课堂主动性交给学生的同时又有足够的对课堂的掌控力。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对比传统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在第6周左右开始愿意在课堂上表达其想法,并能初步构建解决问题的框架结构。大部分学生认为能进入到项目中去,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二,教学内容的丰富化。PBL教学模式的引入,使得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参考书、跟不上时代节奏的案例,教学内容可以在保持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医疗卫生和中医药的特色纳入更为丰富、更具时效性的网络热点问题。学生认为结合知识点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一改他们对公共经济学理论性太强、太枯燥的第一印象,反而觉得是一门有趣的、贴合日常经济生活的、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的课程,并且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可以相互质疑,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出了深埋在学生心底的自主学习的源泉。

从学生的访谈反馈来看,学生普遍认为由于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更能引发对问题的兴趣,而且经过几个项目的讨论之后,能运用PBL解决问题的模式去分析其他社会经济问题了。

第三,成绩考评体系重“综合能力”而非“记忆能力”。PBL教学模式更加侧重过程性评价,与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模式相比,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参与度与团队、个人的研究报告质量。与传统的,学生只要出席率高,考前突击效果好就可以考高分不同,PBL的过程性评价,将小组讨论、文献搜集过程中的个人表现(包括课堂提问、讨论的参与度等)纳入最终成绩,小组整体表现与研究报告质量的考评间接评价了小组的协作、资源的共享、工作的安排等,而个人撰写文献综述的质量则又较为有效地规避了传统小组讨论“搭便车”的可能。

三、中医药院校公共经济学课程PBL教学模式推广的困难

在为期12周的公共经济学课程PBL教学实践过程中,确实也发现了现阶段PBL教学模式实践的现实局限。

首先,教学硬件的局限。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教室都是传统教室的格局,将教师与学生划分为独立的区域,并且教室的座位大多是固定的,而对于PBL教学模式来说,更加适合的则是可活动桌椅、可以随时把教室布置为适合小组讨论讨论室的教室,而在日常则可以布置为环形的教室,让教师与学生互动更为方便,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引导、辅助的角色特点。

第二,班级规模的局限。在这12周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现阶段高校的班级规模过大,PBL教学效果受班级规模影响较大。PBL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为灵活,课堂氛围也更为活跃,这就要求教师能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讨论状态,对于这一要求,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班级规模过大(一般为50人),PBL教学模式更适合于小班制教学。

第三,教师工作量与课程要求不匹配。PBL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备课,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师均面临着科研与教学双重压力,而且大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使得大部分老师在教学工作量较高的情况下挤出时间做科研,根本无法满足PBL教学模式下的备课强度。而且,目前我国的教学体制下,一般教师均没有助教配备,而PBL教学模式要求的教师在课前资料搜集、课中讨论引导和控制、课后报告批改的工作量是传统模式下大约两倍,这大大阻碍了PBL教学模式在高校的推广。

第四,教材有待改进。PBL教学模式要求基于知识框架上引入问题,再通过解决问题深入理解、灵活运用知识点,而目前使用的教材太过于偏重理论推导,且并没有针对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公共经济学教材。而与PBL教学模式更适合的教材要求:包含的内容量不宜过多,表述上应尽量采用简单的文字,解释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再辅以适当的案例特别是医疗卫生和中医药领域的、能引起共鸣的、富于启发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式理性地认识公共经济生活。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型。“以人为本”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核心,培养“具有广博而高深的知识、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具有为社会服务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职能。为此,大学教育理念需要从过去重科学素质轻人文素质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轨转型;从过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向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行转型。而PBL教学模式可能是在这样的改革契机下很好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敏. 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35(12):112-113.

[2]王瑞鹏. “PBL+研究型”教学法在《公共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 考试周刊, 2015,05(5):161-161.

[3] 杨宇, 申俊龙, 孙瑞玲. 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改进策略探讨[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23):6-7.

作者简介:

申瑜洁(1985- ),女,博士,江苏苏州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讲师。

通讯作者,沈秋欢(1980- ),女,博士,江苏常熟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 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公共管理专业类)开放课题基金项目。

案例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思政教育的实质是立德树人。本文针对医学院校的学生,将课程思政教育和案例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史出发、从中国科学家故事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出发、从概率统计具体知识点以及经典医学案例等出发,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全新教学设计。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案例教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Explor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Case Teaching about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omedical Science

ZHU Jiayan

(College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430065)

0引言

課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场深刻革命。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表示,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使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2020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3]本文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特点,提出建设该门课程的新思路:从数学发展史出发、从中国科学家故事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出发、从概率统计具体知识点以及经典医学案例等出发,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数学与中国文学等立体的、鲜活的教学方式,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回应学生疑惑,用学生们能理解并感兴趣的医学案例开展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找准合适的生长点,提升引领性、时代性与开放性;积极创造条件和学生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案例教学与课程思政探索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随后从美国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被列为未来教学中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4]案例教学最早用于医学教学中,医学院的教授将依据不同病症的诊断及治疗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思考、去创造,去探索。选择合适的案例使得原本枯燥乏味课程变得生动活泼,促进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性质以及医学院校学生特点,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选取与生物医学相关的应用案例,将思政案例教学法引入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教学中。

1.1基于HPM教育理念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

HPM是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的缩写,源自1972年在英国埃克塞特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的一个工作组的贡献。[5]本文深度挖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一些生物医学案例,从数学史典故、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数学家优秀事迹等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案例1:许宝騄教授是中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事业奠基人。早年在多元统计分析与统计推断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后在高斯-马尔可夫模型中方差最优估计的研究中又获一些重大突破。1945年,他谢绝美方挽留毅然决定回到中国北大。他是一位用生命在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

案例2:陈希孺院士是中国线性回归大样本理论的开拓者。陈希孺院士对线性统计模型做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了一般损失函数下M估计的强、弱相合问题。在“文革”期间,陈先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成了揭发和批斗的对象。他的身体受到摧残,精神遭受折磨,科研也一度中断。但他生性豁达,在逆境中能处变不惊,泰然处之,淡泊名利。陈希孺教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携后学的高尚风范和人格魅力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因此,基于HPM教育理念,将数学史作为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堂教学中,既可以让学生更多了解一些学科前沿的知识,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工作。

1.2结合教学内容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有很多概念、原理、公式等,可以借助这些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懂得学好辩证法是深入理解统计概念和思想的关键。

案例1有些人用“水滴石穿”来形容有志者事竟成。试从概率的角度分析是否合理。

1.3结合生物医学案例践行课程思政理念

概率论中有两大学派,频率学派认为概率是一个定量;而贝叶斯学派认为概率可以是先验的,基于人的主观感受,在不断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进行修正。每当获得新的数据时,原先的分布也会随着新信息的获得而更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引用过恒宽的名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启发学生不认死理,要根据新的事实,不断更新个人的认知,永葆灵活性思维,做一个明智的人。

案例1新冠肺炎中的假阴性问题。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虽然结节病的无条件概率很低(先验概率)为0.009,但在已有症状A下该人患结节病是条件概率(后验概率)高达0.811,则应诊断为结节病。

大数据时代下贝叶斯方法面临无限机遇与挑战,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并将理论用于实践造福社会。

1.4通过试验教学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试验案例:以高尔顿钉板试验为例介绍中心极限定理。

【实验目的】

(1)加强对正态分布的理解。

(2)了解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

(3)掌握R在统计模拟中的应用。

【实验要求】

(1)了解R程序文件的建立和运行,理解循环等控制语句的应用。

(2)了解R的程序设计,掌握用R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内容】

高尔顿钉板试验,具体如下:自板上端放一个小球,任其自由下落。在其下落过程中,当小球碰到钉子时从左边落下的概率为p,从右边落下的概率为1-p,碰到下一排钉子又是如此,最后落到底板中的某一格子(设横排共有m=20排钉子,每一排钉子等距排列,下一排每个钉子恰好在上一排两相邻钉子中间)。

(1)分别取p=0.15,0.5,0.85,自板上端放入n个小球,取n=5000,观察n个小球落下后呈现的曲线(直方图)。

(2)固定p=0.3,分别取n=1000,10000,100000,觀察小球落下后呈现的曲线的变化。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若干次试验,同学们利用R画图,一起讨论并总结)

(1)当取定小球数时,概率为0.5时整体图像大致为正态分布图,当概率小于0.5时图像最高点向左偏移,大于0.5时向右偏移。

(2)当概率取定为0.3时,随着小球数目的增多,图像和正态分布图的拟合程度越来越高,但当小球数超过10000时,变化不明显。

中心极限定理揭示了在一定的条件下,随机变量之和的极限分布是渐近正态分布。本试验引导学生探索中心极限定理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中心极限定理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规律。每个单独的变量对变量的和起微小作用,但是这些变量之和却呈现了很好的理论性质即渐近服从正态分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位同学都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但这需要一步步坚实努力的积累。所以做任何事情不要急功近利,每天进步一点点,总有一天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最终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

2小结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有效的融入课程思政与案例教学,既要追求“润物无声”的过程,更要追求“惊涛拍岸”的结果。坚持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形成课程思政的闭环,使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教学改革项目“基于HPM和BOPPS的创新能力导向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CMC20190404)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领导科学,2017(02):4-5.

[2]习近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EB/OL]. http:// www.gov.cn/xinwen/ 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3]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如何进行案例教学?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2006-07/19.

[5]朱家砚.“医药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20(07): 148-149,166.

案例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新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三贴近”的教学原则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进一步体现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中职德育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需要贴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社会现象才能理解和运用。要求德育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传统教材说教性、灌输性的方式,使教学活动呈现出案例性、问题性、活动性等新特色,而案例教学法便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案例教学法”让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和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德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中职生的学习特点,根据教学不同阶段,逐层实施方案。

一、感知阶段:感知阶段也称为导入环节。教师呈现案例,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热情。通过提供案例,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有关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進学生智力、情感和态度不断发展。比如在《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一课中,教师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讨论发生在大家身边的事件。教师引入轰动全国的“大连獐子岛黑天鹅事件”。那些来自獐子岛地区的学生们根据家乡企业发展出现的问题,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教师带领大家分析现象以及背后存在的问题,共同思考獐子岛渔业集团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探讨企业经营成功的影响因素做好铺垫。

二、理解阶段:导入新课之后,学生在感知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把感知的内容同课程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形成科学的概念。学生用新获得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尝试性分析和探讨,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进而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对所学东西达到全面、本质的认识。比如,《透视经济现象》一课中,学生在了解了商品的概念之后,教师提供案例故事“超市里的故事”,并投放大量的案例词汇,让学生结合“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核心概念,从交换关系以及劳动产品两大关键词来对比、分辨哪些是商品,在案例情境中强化对新知识的巩固。

三、巩固阶段:在这一阶段,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内容。通过有效的案例指引,使知识牢固的保存在记忆中,使技能通过不断的练习形成技巧。学生带着初步获得的理论知识,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内讨论、小组间交流和全班集体讨论等形式,分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疑惑,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在互动中达到用“理”释“例”和用“理”争“疑”的目的。这对于中职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以及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都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个人的收入和理财》一课中,大家在理解了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之后,比较和分析在多种分配方式中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的区别,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引入早餐店、手工作坊以及隆平高科等案例,通过分析总结按劳动成果分配一般适用于在自负盈亏的个体经济中,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多存在于合资经济中经济中。学生从生产经营活动所必备的各种要素出发,了解生产资料所有者凭借对其所有权参与利益分配,取得相应的报酬。

四、应用阶段: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巩固之后,需要将知识加以应用。通过案例教学,将所学内容运用于学习实践、生活实际当中,这样既可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中职生应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在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主要通过教学性实践,大多采用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实现。那如何在有限区域的课堂上进行练习呢?模拟案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试验场。比如,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一课中,在讲授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政党制度之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以及人民政协之间的关系。在明确然后教师提供案例:十八大之后有六个人既是全国人大代表,又是全国政协代表,同时也是共产党员,那他们是怎么选举产生的呢?这就需要学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召开程序的基础上,从时间关系以及我国重大政治决策的制定过程中,掌握人大、政协、党代会不同的属性和特点。通过认识我国的政治生活,进而深刻感悟人民当家作主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为以后成为一个合格社会公民并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做好准备。

五、评价总结阶段: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成完整性的认识,需要德育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和评价。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情况的评价和总结从本质上讲是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的判断,针对课堂学习内容,教师通过引入典型案例来引导学生讨论,然后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指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反思,抓住问题的本质,举一反三,对案例的关键点进行系统的总结和说明。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环节。在《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一课中,教师为大家讲解了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以及邪教区别之后,教师针对2014年发生的5.28山东省招远市麦当劳快餐店命案引发的公众对“全能神”这一邪教组织的强烈关注。“全能神教”以及1997年在我国取缔的“法轮功”邪教组织对我国社会的危害程度可见一斑。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案例,开展小组讨论,如何更好的区分宗教以及邪教的本质区别,敢于同邪教分子作斗争,做爱国守法的好公民。

六、课外延伸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既可以利用延伸部分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探索,也可以对下一步将要进行的教育活动进行预习和展望。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并根据个体不同的能力水平展开不同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达到知行统一。这一阶段,是学生实践应用的阶段,也是将现实生活中案例深化和思考的部分。比如,大家在课堂上了解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在教学延伸环节,教师为学生们提供了近期相继发生的我国公民在国外被杀害事件以及叙利亚难民问题,在“只有国才能有家”的大主题下,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搜集材料,探讨如何更好地关注国际社会,维护国家利益,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努力。

教学过程的六个阶段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六个阶段环环相扣,不断深入,完整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而案例教学法将德育课教学进行了有效串联。

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知识经验、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中职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案例教学法”是符合新课改背景下德育课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广大中职德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积极思考,开拓创新,从学生角度出发,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商法研究所于2009年7月11—12日在北京举办了“全国商法教学与课程研讨会”,来自全国70余所高校的商法学者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集中了以下问题的研讨:商法教学的目标、理念与宏观问题;商法课程设置、体系结构与教材建设;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商法教学的经验及启示;商法教学方法(包含实践教学与考试问题)。现将会议讨论的问题述评如下:

一、法学生就业困境与商法教学改革

与会学者以亲身经历和相关数据就目前我国法学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发表了看法。《中国法治发展报告(2009)》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1月,全国共设法学院系634所,法学本科在校生30万人左右,法律专科在校生达22万多人,在校法学硕士研究生达6万多人,博士研究生达8 500余人,法学教师达55 000余人。法学教育规模巨大,但是,学生就业率却跌入谷底。《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专业失业人数在全部本科专业中排名第一。法学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率仅为47%,排名倒数第二。与会代表介绍,即使一些排名比较靠前的法学院,学生就业率也很低。从整个法学课程结构看,商法课程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是学生就业最为直接的课程。但是,商法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很多,特别不能为学生的就业给予太多的帮助。对此,代表呼吁:“商法教学应当改革,从学生的就业实践出发,对60万在校法科学生的前途负责!”代表的呼吁构成了会议研讨的主题内容之一。

二、商法教学:从学术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向

基于法科学生的就业困境,商法教学的目的是职业教育还是学术培养?成了会议讨论的又一个问题。

代表们达成的共识认为,在世界范围内法学教育存在两大类型: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学术型教育,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职业型教育。从我国法学教育的制度和教学内容看,比较偏重于学术教育,大多数在校学生是理论武装,满脑子是抽象的概念,缺乏实践技能,面临学生的就业困境,需要讨论商法教学改革的走向,应从学术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向。

法学知识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法学职业教育的主体也是教师,这就要求法学教师具有法律实践的实践经验、操作能力。借鉴美国高校法学院商法教授的经验,他们大多数教授的经验都十分丰富,或担任过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助理,或律师事务所执业,或任职过政府法律部门的工作,他们如此斑斓的经历证明:法学教师不能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学和学术研究。应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近法律部门,向法律实践者学习、研究、解决市场经济出现的各种商事法律问题,以此重视和改变当下的法律教学状况。

三、商法教学与国家司法考试

关于商法教学与国家司法考试的关系如何处理?在过去近10年的国家司法考试的历史中,商法一直是重点考核内容,2000年分值达到57分,2004年和2006年的分值也达到51分。

商法教学需要重视司法考试,但是,不能为司法考试而设置内容。如果商法教学完全以司法考试内容为指挥棒,那么,商法教学就会成为应试教育。因为,学生在准备司法考试的过程中所学的应试内容,是为了临时奏效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对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帮助不大,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失去了对法学系统性理论的掌握。因此,使许多学生成了“知识单一的法条,思维僵化如同线条”的局面。如何改变这种弊端,需要根据商法的教学大纲,服从于法学人才的目标培养。

四、商法思维的培养和树立

会上学者提出商法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商法意识”和“商法思维”。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学术教育,商法教学的初衷,应让学生在掌握商法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商法思维是有必要的。因为,商法思维的训练,是法律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模式和基本能力,也就是在裁判商事案例、化解商事法律风险时运用的思维方式。经过商法训练的学生掌握了它,对复杂的案情事实能较好地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

会上也有学者认为,商法教学的核心是推广商法解释学,本质上仍然是学术训练。据与会学者介绍,韩国引入美国的职业教育型的Law School制度后,商法教学也是立足法解释学,注重应用,考试时学生还可带法条。

五、商法总论的存废

关于商法总论在商法教学中所占的地位,与会代表争论比较激烈。许多代表认为,在中国的商法教学中,应当弱化商法总论。许多学校都开设商法总论课达2~3学分。目前,我国仍是无商法典的国家,商法总论应当讲哪些内容是一个难题。

商行为和商主体是商法总论的基本概念,其功能和意义主要存在于商法典中。我国没有商法典,不存在商法典法律适用的问题,商行为和商主体概念没有实证法上的依托,在授课中进行详细阐释也有困难。

有学者认为:商法不能没有总论,商法总论不需要以西方国家的商法典和商法理论为内容,我们的商法总论应当总结中国的商法经验。会上,有的提出了“作为学科的商法”与“作为课程的商法”的区分,试图解释商法总论面临的问题。“作为学科的商法”应该是开放的,其中总论是必要的;而“作为课程的商法”,则应更多地考虑法学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目标。

六、商法教学核心内容的变迁:金融法的膨胀

随着实践的发展,商法教学的核心内容也在变化,有些制度在退化,有些制度在膨胀。例如传统的票据制度在日本等国已经随交易电子化发展而萎缩,在商法教学中的地位也逐步下降,而金融法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其重要性日益突出,成为统领商事活动的枢纽。

会上,有学者总结了商法及商法教学核心内容变迁的脉络,认为商法核心内容经历了从贸易法到企业法、再从企业法到金融法的过程。目前,即使传统商法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公司法,公司法在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公司融资、公司并购等,这些都与金融法分不开。近几年金融法的膨胀应当引起商法教学的高度重视,对金融衍生品、资产证券化、信托等重要制度应加大研究,与时俱进,充实到商法教学中。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将金融法列为商法中的核心课程,为充分反映金融危机后的最新发展,该课程又改名为金融服务法,以此统合传统商法学中的诸多内容,观念新颖,步伐激进,得到不少与会代表赞同。他们认为:商法课程必须大幅度地改革,改革难免遇见问题,但可以“在飞翔中保持平衡”。

七、商法案例教学的难点:案例库

目前,与会代表一致认可案例教学对于商法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什么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种类,如何展开?会上介绍了各校的做法。

有的与会学者考证了美国法学教育史上案例教学的起源与功能,它们的案例教学最初是为变革学徒制式的法学教育而设的,本质上仍属学术训练的范畴。目前,

在我国推广案例教学存在许多障碍。

有的学者认为,判例法国家的法学教育天生就是案例教学,法定的判例公开与编纂制度为其案例教学提供了及时而完整的资源。在英美法学院的图书馆里,可以轻易地查阅到数百年历史中的一个偏僻的判例,而其中法官的判辞不加修整即可成为法学院案例教学的鲜活讲义。中国不是判例法国家,没有法定的判例公开与编纂制度,案例没有一个制度化的提供者,法学教育者要系统而全面地获取判例却如搜集古籍一样艰难。所以,目前,案例教学只能仅仅依赖教授个人的案例资源。

与会者建议,为了法治建设和法学教育,我国应当立法建立判例公开与编纂的法定制度。在这种制度还没建成之前,法学教育者为了教学的需要,先整理、编纂一些典型判例,实力雄厚的法学院系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商事判例研究、整理与编纂中心,以“商事判例”刊物形式,供全国的法学教育者享用。法学教育者或收集、分析司法实践中商法疑难案件的裁判规则,把这些裁判规则体系化,吸收写进教材。

据介绍,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已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了来自司法实践一线的400多份商事案卷,建立了案卷库,供商法教学使用,避免了“案例失缺”问题。

在讨论中,不少学者强调,所谓案例不仅仅是司法判例,还应包括商事交易案例(即非诉案例),这样,案例教学的涵义不是狭义的。

八、商法教材的编纂应进入“经典化时代”

商法教材的问题也是会议中引发共鸣的核心问题。目前,由于评价机制和商法研究的局限等因素,商法教材的编写仍存在不少问题,虽然规划和自编教材数量很大,但是深入反映商法实践中的问题、适合于教学的教材为数较少。如果说以往的商法教材的编撰还处于“草创时代”,应在竞争和合作中,开创“经典化时代”的教材。教材的编纂需要个性化、多元化,不同于纯粹的学术著作,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这方面需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他国出版的经典教材生命力强,一部教材可以数十版的修订,并不断地补充新的内容延续使用,教材作者的名字与贡献为各届学生所铭记,这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国外,有学者以漫画或小说的形式编写教材,我们也不妨借鉴与尝试。

九、多样化的商法教学试验

会议代表介绍了富有特色的商法教学方法:

1.商法与相邻学科的结合授课:法科学生在经济、财务、金融等相关领域的知识的欠缺是其就业与发展困难的一个障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很多法科学生法律以外的知识储备不够,尤其经济知识之匮乏令人震惊”。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与商学院正在进行相关尝试,拟开设证券市场与证券法、商法与商业谈判等跨学科课程。而对外经贸大学则一直要求学生同时掌握“法律、商贸、英语”三驾马车,成为复合型人才。

2.“双师教学”也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将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论辩展现给学生,学生会更加立体化地理解相关问题。

十、国外商法学教育的启示

本次会议的主办单位为大会编译印发了《商法教学与课程建设经典论文选(美国)》,内容选自美国《法学教育》(Legal Education)等杂志,涉及美国现实主义法学派的法学教育思想、基于计算机的商法课程、商法法律诊所、实践性学习、维基百科与法学教育的未来、反思性的律师故事在商法教学中的运用等问题,信息量大。与会代表认为,中国商法教学面临的问题并非独有。从会议提供的编译论文中可以得出,美国的现实主义法学派对法学教育特别是商法教学的改革,特别是出版的系列革命性教材,值得我们借鉴。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学者在会上介绍了英美、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商法教学改革状况,对会议的深入讨论发挥了作用。

大家认为,这次法学教育的盛会将对全国商法教学改革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责任编辑:张冬梅]

案例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生物案例教学能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有效地提高了生物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物教学;案例教学;应用

案例教学是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设立合适的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上,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分析、探究、思考、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在实际案例所构建的情景中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一、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情况

现阶段初中的生物教学还是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位置,学生在下面被硬性的灌输知识,在被动条件下获取知识,过于遵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约束性,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对学习缺少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不是特别明显。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不断的深入,致使教师也在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及教学质量,但是对于初中生物来说实际课堂上的活跃程度还是不够,开放性也没有达到标准,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气氛过于活跃,开放性太强会导致学生不好管理,所以学生依然在教室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学习,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遇到问题讨论还是直接就钻到正确的答案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少,学生的见解往往被教师忽略,不被重视。

二、案例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中的实际應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案例模式,通常情况下案例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案例的引入、对案例探讨分析、对案例进行总结。

1.引入生物案例。

引入案例的时间点可以在理论知识讲解前,或者是理论知识学习后都可以引入,并且实际的效果也是不错的,在生物案例引入后要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学会阅读生物案例的技巧,细心观看案例,对案例细致阅读后还要进行笔记的记录。这样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阅读的有效性得以提高。现以《我国制造的电子显微镜》为例:“20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了。电子显微镜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束代替光线来观察物体的细微结构的,放大倍数比光学显微镜高许多,可以达到几十万倍。电子显微镜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看到了细胞更细微的结构。”电子显微镜的使用及能观察到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一案例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对电子显微镜的好奇,这个案例就可以在学习观察生物细胞之前,让学生对生物细胞观察产生兴趣。

2.探讨生物案例。

教师在引入案例时,让学生带着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讨论、思考。例如,通过这个案例你能把它与什么生物学知识连在一起?这个案例中是不是具备探讨的实际价值?而生物案例教学就是要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提取其中具有谈论价值的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设置,教师通过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充分掌握问题的实质。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发言,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有可能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这时就要老师进行正确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谈论中。通过讨论可以有效地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使讨论效果明显提高。

3.生物案例总结。

在生物课堂中,生物案例教学完成后教师要进行总结,总结生物案例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对学生互动交流做出点评。对表现良好、见解独特的学生给予表扬、赞许。同时对学生身上的不足给予正确的指导,对不愿意参与到讨论交流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案例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要及时进行总结,要对学生正确的思路和错误的想法进行指导评价。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的学习特点,教师要对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不足加以指正,进行补充,让学生对案例中零散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对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和理解。通过拓展知识,正确指导学生,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其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中的实际案例

以“食物链”教学为例引入案例教学。第一步,引入教学案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课件,让学生说出这句民间谚语的意思。让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生活周围所见过的农田中常见的生物种类,如:农作物、杂草、蝗虫、老鼠、蛇等。通过引导,学生已经知道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将纸上所写的生物进行排列,不同的学生所写的食物链之间的生物也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食物链交织后,就会形成食物网。第二步,提出问题对生物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总之,生物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来自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事件,具有贴近生活、生动的特点,能够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有效地提高了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范茂华.论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J].生物技术世界,2013(7).

[2]李锦权.初中生物教学评价的实效性[J].中国教师,2011(2).

上一篇:财政制度变迁论文范文下一篇:汽修专业职教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