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中经济数学论文范文

2024-05-01

案例教学中经济数学论文范文第1篇

1 采用的教学方法

通过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产业经济学的教学,既要做到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知识含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又要使学生加深对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认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努力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引导、记录和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教师引入案例和学生自己提供案例,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思考与相互探讨,结合多媒体的生动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使用价值。

2 教学实践过程

整个教学实践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教师讲解经典案例、学生分组做案例分析、总结。

2.1 教师讲解经典案例

在整学期课程的前半段中,鉴于学生对案例教学方法尚不熟悉,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基础上,先选择适度、适用的教学案例,结合具体知识点向学生讲解分析。所选案例既要紧扣理论知识,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又要是教师自己能够把握的案例,并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同。案例的选择应兼顾典型示范、现实新颖、适合国情,同时从教学目的出发,设置一些难易不同的决策点或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中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四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政策绩效的详细对比、我国电信业重组与竞争、美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行为—绩效(SCP框架)等典型案例的分析。

2.2 学生分组做案例分析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案例教学方式并不仅仅局限于老师对学生的单向的“教与学”的关系。课程的前半段里,教师向学生演示了如何将案例分析与产业经济学理论学习相结合之后,接下来则是将单一的“师生互动”变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即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自己找案例、讲案例,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共同探讨案例。

首先,教师将学生按每组5~6人,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布置学生课下准备案例。案例选题由每组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从产业经济学众多理论知识点中择一而定。其次,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多从实际经济生活的热点中寻找典型案例,或是就全球产业经济发展历程中的某一重要事件进行分析,强调案例选择应视野开阔、对同一理论可以做多角度的考察应用。接下来,在每周课堂上留出30~40分钟时间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理论回顾—背景介绍—分析案例—问题讨论—评价总结—后续思考”的步骤,对自己写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发生“角色位移”,学生成为讲台的主人,教师则应更多扮演课堂组织和调动者的角色。学习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安排下各自分工,在资料搜集整理、案例报告撰写、课堂案例分析、相关问题讨论、案例评价总结等环节各司其职。其中,课堂案例分析和评价总结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和中心环节,教师应要求学生用清晰、规范的语言,遵循严密逻辑对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以锻炼思维和组织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来锻炼演讲辩论能力。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一方面要踊跃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要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发现合理因素,以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和方案。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复杂多变的产业经济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当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交流出现偏离中心内容、观点不同僵持不下或停留于表层,或出现冷场以及学生思维过于单一、思考角度需要调整或变换等情况时,教师应对学生适时点拨和引导,保证学生的思维不致偏离中心内容并将讨论引向深入。换言之,教师既要掌控全局,又必须让学生充当主角;既不宜过多干预,又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发现问题、多方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2.3 总结

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之后,教师要对案例本身、讨论情况等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和评价的重点、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优缺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创见,肯定合理的见解,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给学生补充纠正和改进的空间。对于某些学生难以分析清楚或找到答案的问题,还可以采取提问式的回答方式即通过回答问题又向学生提出一个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步步引导,环环相扣。

3 教学效果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案例教学实践,笔者所教年级学生总共有48个小组在课堂上做了案例分析。按所选内容来看,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关一国或地区产业整体发展或具体产业发展问题。前者如我国产业链和产业升级、产业生态化、产业安全问题、香港产业布局与产业集群等。后者如我国保健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搜索引擎行业市场结构分析等。另一类是有关产业组织的策略性行为方面的问题。如:吉利汽车集团并购沃尔沃汽车集团案例、运用SCP框架分析某大学校内超市经营情况、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升级模式等。可以发现,学生所选案例涉及范围基本涵盖了产业经济学知识领域的各个方面,不同小组对于相近产业的分析也能做到从不同角度切入,反映出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广泛活跃的思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注重对案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完善,教学的实际效果较为明显。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方法既让他们对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和知识点有更深入完整的掌握,又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地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实际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结合实际体会到理论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摘要: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实践性决定了在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案例教学。本文对产业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杜传忠.我国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问题探讨[J].山东警官学院学报,2006(11).

案例教学中经济数学论文范文第2篇

1 讨论式案例教学法现实意义

1.1 讨论式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讨论式案例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为主体, 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一味地讲授, 学生一味地被动地接受和存储, 没能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思维被限制在教材上, 容易造成思维固定。而讨论式案例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案例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而是教师指导学生调动已有知识, 进行交流总结、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合作学习。因此, 学生的参与意识强, 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1.2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的社交能力

一次讨论式案例教学不单单是一次理论学习更是一次思维的碰撞, 它是学生在案例教学中通过讨论的方式使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得到锻炼,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首先, 案例教学是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宗旨, 将各种具体问题的案例带进教室, 通过情景描述和问题设置, 再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对案例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 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其次, 案例教学通过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再次, 通过讨论式案例教学, 学生学会了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向别人提出自己的建议, 还学会了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 提高了自己与他人沟通的社交能力。

1.3 讨论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健全人格

在讨论式案例教学中每一个法律案例所呈现的情境都是错综复杂的, 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案例信息, 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 多角度地回答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会拘泥书于本, 不迷信权威, 不墨守陈规, 因为讨论式案例教学的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 不是封闭的和静止的;同时讨论式案例教学为学生之间的争论提供了一个能够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氛围中分享彼此的观点的宽松的平台。因此讨论式案例教学营造了一个充满“安全”和“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 它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 它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和人格健康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 它尊重学生的个性, 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2 讨论式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组织实施与创新

2.1 课前介入, 确定主题, 选择案例

讨论式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讲授内容, 选择恰当的案例, 让学生了在课前提前介入, 了解案情, 明白案例研究的意义, 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兴趣, 做好发言和讨论的准备, 带着真实的问题进入学习情景。

(1) 教师的准备。讨论式案例教学的成功除了教师的教授能力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前准备。而讨论式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于经济法教学则需要教师充足的教学准备工作。首先, 教师需要认真的选题。然后, 根据所选主题选择典型的案例。除了案例的准备之外, 教师还需为人员的组合以及学生课前介入作周密的准备。

(2) 学生的准备。学生的课前准备包括认真阅读案例, 了解案例基本信息, 并尽可能地了解相似案例的情况。对案例进行分析并记录自己的观点和分析结论。此外, 学生还需准备相应的材料以作讨论时的论证所用。

2.2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环节是关系到讨论案例能否高效进行的关键。教学环节的实施在实践中可谓多重多样, 要避免头重脚轻、虎头蛇尾以及不能完成全部教学环节。通过总结, 笔者认为, 为使教学效果明显需要按照以下环节来安排讨论式案例教学 (省去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其实这部分是整个环节不可或缺的前提) 。

(1) 主持人宣布讨论规则。在讨论式案例教学当中, 主持整个环节进行的人可以是负责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需有主持人宣读讨论的规则。这一步不能省去, 因为他可以使参与者按既定的规则顺利的进行讨论, 能是参与者尽快进入角色, 做好讨论准备。

(2) 引入案例, 提出问题。首先, 由主持人介绍案例的基本情况, 这种介绍的方式应时应地而变化, 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通过视频录像、投影等播放展示案情, 亦或充分发挥学生的表演技艺进行自编自导。其次, 要提出学生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1) 要求学生解决的案例中呈现的问题, 要求学生找出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等; (2) 总结案例中成功的经验, 比如企业在应对风险时所采取的措施; (3) 对比总结, 如相同行业的两家企业运营模式的差异和对其未来发展的预期等。

(3) 参与者自由讨论发言并总结。学生的自由讨论讨论发言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比如学生自由发言, 也可以分组讨论发言。通过观点的陈述与反驳来确立自己的观点。当然在发言的过程中, 主持人要做到能得心应手的控制辩论者的主题和情绪。不论是何种形式的讨论发言, 都会形成一种以上的观点, 发言的最后可以由各观点的代表进行总结。然后, 教师需要做对案例讨论情况的小结。

3 结语

选择适合的教学案例直接关系到讨论式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好的案例不一定是适用的案例, 只有适用的案例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选择案例时, 要特别注意案例的适用性。总的来说, 适用的案例应是教师自己能把握得了的案例, 也是易为学生所接受与认同的案例。学生能否接受和认同案例, 主要看案例是否有令人感兴趣的情节, 案例引发的问题学生是否关心。只有适用的案例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 并予以接受和认同。

摘要:案例教学法在美国法律教育方式中占主导, 这种方法对英美法系法律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不断地改进, 案例教学法愈加完善。讨论式案例教学更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更加接近实践。在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艰难抉择中, 作者认为引入讨论式案例教学法意义深远而重大。本文通过阐述讨论式案例教学的现实意义着手, 进而提出讨论式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的组织实施过程。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讨论式,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 闫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 2.

[2] 陈拥军.小议案例教学法.www.doule.net, 2005, 7.

[3] 吴思嫣.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5, 10.

案例教学中经济数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经济学自身的致用性特质和当代大学生新的特征决定了完全有必要在大学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但该教学法的引入不是盲目的,而是要考虑如何与传统教学法的无缝对接、如何与中国特色的经济现实有机结合、如何与不同类别学生的合理对应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经济学教学运用

经济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本质是一种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论概括,因而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特征。为了增强经济学教学的生动性和现实性,教学方式上可以考虑适度引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就是让学生从客观的视角来讨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中提炼出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并通过个体的分析与思考,群体的交流与沟通,开诚布公,集思广益,从而求解更多解答问题的思路。逐步推广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主动融入到独立思考、积极讨论、互动交流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加深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系统培养经济学思维方式,在相对仿真的氛围下渐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的涵义及运作机理

案例教学又称案例研究,于187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利斯托夫·郎戴尔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根本性改革的基础上创立的,随后被哈佛大学商学院广泛采纳,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该教学法具备传统教学法所无法比拟的实践性、综合性、互动性和权变性等优势,在推广过程中教学效果甚好,故很快就被欧美许多知名高校所采用。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都广泛采用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是一种师生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互动式讨论的教学方法。德国教育家W·克拉夫基认为:“所谓案例教学,就是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一般的,更正确地说,或多或少可作广泛概括的知识、能力、态度;亦即让他们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的东西以及规律性、跨学科的关系等,借助这种一般的知识、能力、态度,就能多少理解并解决一些结构相同的或类似的单个现象和问题。”显然,尽管克拉夫基对案例教学定义的界定相对比较复杂,甚至颇有几分晦涩,但从总体上看,他较准确地勾勒出了其本质内涵。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从而使学生学会在复杂动态环境下利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经济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诱导式教学,它矫正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格局,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引入案例,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思考与探讨,多媒体的生动的展示,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而通过案例又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使用价值。案例教学法通过将生动的实践资料呈现给学生,把分析决策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入所描述的情景现场,身临其境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经济实体的内外环境作出分析判断,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案例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自己在讨论中获得的启发又有利于培养其对知识的不满足感,从而能激励其养成不断学习、善于借鉴别人优点的习惯。通过模拟角色和剖析案例,学生能够提高与人共事的能力、相互合作的团队意识和应用理论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经济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经济学自身的学科特征所致

鉴于经济学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鲜明特征,该学科日益成为显学。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济学具有自身的完整理论体系,涵盖了微观和宏观两个部分。微观部分以价格理论为核心,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市场失败和微观经济政策等;宏观部分则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核心,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果缺乏必要的案例辅助,单纯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上,那么这门学科的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事实上,生活中适合作为经济学教学案例的素材比比皆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能萃取许多经典案例。通过针对性案例的讲解,教学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社会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

尽管高校扩招是导致我国全日制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从核心层次上考察,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才是罪魁祸首。强调机械记忆和抽象思辨的传统教学模式只能培养畸形化人才,其人力资本的优势体现在知识的简单复制和抽象概括上,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锻造则成为其天然的短板。较之于本科院校就业市场门可罗雀的冷清,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形势则一片大好,供不应求。究其原因就在于社会需求日渐冷落所谓“动口不动手”的知识型人才,日益青睐“动口又动手”的全能型人才。事实上,知识的学习、技能的传授毕竟都只是手段,顺利就业、服务社会才是目的。与其他学科相比,经济学更具有现实性特征,因此,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更强调其全能型。

3.“80后”、“90后”大学生的特点

“80后”、“90后”大学生性格张扬,个性彰显,思想活跃,充满生机活力,敢于向权威挑战,他们比“70后”更具活力和创造力,自我意识更强,学习的兴趣变化更快,更能接受新生事物,对不同信息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学习的创造能力更强。如果面对新的教育对象,依然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则只能压抑学生个性,泯灭学生的创造性,其效果可想而知。相反,以“开放、自由、活泼、互动”为典型特征的案例教学法正好契合了“80后”、“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只要加以正确引导,科学运用,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这种教学法的优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经济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编写过程中的“中国化”问题

由于案例教学在我国推广和应用的时间并不长,用于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案例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尤其是许多高校直接采用西方原版教材,这种现象更为明显。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和法律制度的截然不同,在中国使用欧美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问题。的确,由于历练市场经济的过程不长,适合选取作为经济学教学的“中国特色”的案例较为缺乏,这难免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国内高等院校已意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纷纷组织力量收集信息、整理素材,最终会整编出越来越多的适合我国大学生的本土特色浓郁的经济学案例库,这将大大推进经济学案例教学工作。

2.处理好与传统教学法的关系

我们强调在经济学教学中推广案例教学法,这与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法并不抵触,二者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排他性问题,关键点在于如何合理搭配。从总体上看,国内高校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所占比重大约是20%-30%,绝大部分时间仍然以传统教学为主。传统教学固然有许多弊端,但勿庸置疑的是,它也拥有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普通班级的学生人数大约50人左右,而发达国家才大约20人,如果大面积推广案例教学法,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我国高校目前的学时安排远远不够的。可见,在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各有优劣。因此,我们考虑的关键不是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如何合理搭配,使二者优势互补,取得最佳的协同效果。

3.案例的选材应与学生的专业和能力相适应

从教学现实来看,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如何掌握好经济学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人文学科类的学生人文知识比较丰富,习惯于感性思维,对定性分析感兴趣,但数学基础和心理学知识相对薄弱,对定量分析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拒绝。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该类学生普遍希望把经济学作为一门纯粹的人文科学来学,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则兴趣不大。对于从事理工科学习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的侧重点恰好相反。因此,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比重和素材一定要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而不能靠一套一层不变的案例应付所有的学生。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经济学作为第二学位,这种矛盾将更为突出,必须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马万民.论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6).

[2]张玉英,李向东.经济类课程案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3]卢华丽.浅议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09,(8).

[4]范惠玲.根据80后大学生特点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J],高职论丛,2008,(3).

[5]丁宏伟.高校教学改革中案例教学应用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

案例教学中经济数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的一项全面性工作,作为公共基础课程,高等数学课程首当其冲,为了落实好课程思政,必须多途径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本文从多角度给出了若干课程思政案例,力求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一些思路,为课程实现思政的育人功能提供一些助力。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案例融合

一、开展《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优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在此背景下对《高等数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深入挖掘可用于思政教育的课程素材和案例资源,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实现数学素养与思想素养的双提升,是每一位教师现阶段的工作重点。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具有难度高、学时长的特点,所有理工类、经管类学生都要学习,《高等数学》课程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学习,在高等数学课程上实施课程思政,使学生从一入学就接受课程思政方面的知识,对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将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更有利于全面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本研究以我校自编《高等数学》教材为例,从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增强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角度,给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为《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支撑,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提供思路。

二、《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选择与典型育人案例挖掘

本研究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思想素养、文化素养,在案例挖掘中,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教学素材搜集,从教学内容中挖掘课程思政案例。例如,中国古代数学家的贡献——清代著名数学家李善兰;数学与哲学的关系——定积分中的质变与量变;数学的应用——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等等。真正做到在数学教育中实现了学生数学素养和文化素质的双提升,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极大增强了学生民族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一)在定积分的教学中,深植爱国主义教育

案例1:介绍中国近代数学家李善兰对近代科学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尤其是其在定积分领域的成果——尖锥术的研究,尖锥术是一种使用微积分方法处理数学问题的方法,虽然李善兰在创造“尖锥术”的时候还没有接触微积分,但已经实际上得出了有关的定积分公式,这说明近代中国已经出现微积分萌芽,即使没有西方的传入,中国也会发现微积分,从而实现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转变。在介绍数学家的贡献,向学生传播数学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分段函数的教学中,培养法律意识和社会担当精神

案例2:以个人所得税案例为融入点,即工资在不同的阶段,代入各自对应的函数,最终求得所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依据2020年个人所得税细则,则建立纳税模型为:

引入范冰冰偷税案例:从国家税务总局以及江苏省税务局获悉,2018年6月初,群众举报范冰冰涉税问题后,税务机关依法开展调查核实,调查核实情况为,范冰冰在电影《大轰炸》剧组拍摄过程中实际取得片酬3000万元,其中1000万元已经申报纳税,其余2000万元以拆分合同方式偷逃个人所得税618万元,少缴营业税及附加112万元,台计730万元。此外,还查出范冰冰及其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少缴税款2.48亿元,其中偷逃税款1.34亿元。

对于上述违法行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范冰冰及其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迫缴税款2.55亿元,加收滞纳金0.33亿元,并对范冰冰采取拆分合同手段隐瞒真实收入偷逃税款处4倍罚款,合计2.4亿元。

通过案例学习,提升了学生的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从心理上拉近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探索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依法纳税意识。

(三)在学习函数建模与微分方程应用实例教学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

结合当下对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以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和模范人物形象进行价值引领。

案例3:2019-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在疫情发展初期,部分西方国家提出“群体免疫”的拖延策略,世界著名流行病学家尼尔·弗格森团队通过数学预测模型得出研究结论:“在无控制措施下,继续采取非药物干预手段将会导致英美超过250万人死于新冠肺炎疫情。”这份研究报告使英美两国彻底改变了疫情防控的态度与举措。反观中国,钟南山院士及其科研团队、各大疾控科研团队积极主动开展疫情数据搜集研判,通过数理统计对疫情的发展形势进行科学预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适时向同学们介绍肺炎疫情感染人数传播模型:

把一个封闭区域中的人群分为四类:S(易感者)、E(潜伏者)、I(感染者)、R(康复者)。这个区域中的总人数为N,则有N=S+E+I+R。可以利用如下微分方程来表示这四类人群数量变化规律:

dS/dt=-rβIS/N

dE/dt=rβIS/N-αE

dI/dt=αE-γI

dR/dt=γI

其中,r代表某一名感染者会接触到的人的数量,β表示一名正常人接触到感染者后被感染为潜伏者的概率,α表示潜伏者转化为感染者的概率,γ表示感染者恢复健康的概率。若赋值r =25,β=0.02,α=0.1,γ=0.1,使用MATLAB软件画出图像为:

得出结论:模型大约在125天左右达到了平衡,感染人数的峰值在2000人左右。可以看到在疫情数据科学预判中,数学模型起着关键的作用,从而激励学生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在定积分概念的教学中引入唯物辩证法和发展观

通过讲解“无限分割、以直代曲、无穷累加”的积分学基本思想;让学生理解到课程蕴含的“以不变代变、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让学生体会从局部解决整体的问题的思想,进一步将定积分思想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引用个人“成就”的案例。

案例4:人的能力是一个每天积累的变化量,成功的决定因素并不在于最初的能力的大小,而是在于我们日积月累的不断提升。

案例选取不仅体现了定积分的“积零为整、迭代递增”思想,又能鼓励学生做事要持之以恒,揭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跬步以至千里,积懈怠以致深渊”的道理,让学生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五)在极值的应用、最优配置的教学中加强道德教育

在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最优配置问题,用极值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案例5:在建筑行业中,面积大小、原料等条件下,实现建筑成本最低的配置问题。欲围成面积为216平方米的一块矩形土地,并在中间用一堵墙将其隔成两块,问这块土地的长和宽选取多大的尺寸,才能使所用材料最省?

在正确引导学生最优配置问题的教学中,还可以融入企业社会责任感内容,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习惯,形成正确的义利观和就业创业理念。

(六)在函数建模的利息计算中养成正确的消费观

案例7:校园贷是近年来困扰高校管理者的一大难题,校园贷平台以低息诱骗大学生上当,实则收取高额的滞纳金和手续费,并采取暴力催收,很多学生之所以会掉入这样的陷阱,其根本原因是其缺乏对高利贷的判别能力。

在利息计算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建立校园贷利息计算模型,演示校园贷的还款方式计算方法:某学生决定在某网络金融平台贷款1000元,月利率0.99%,分12期还款。贷款金额中要扣掉200元的咨询费,平行客服告知每期需要还款的金额为:

1000/12+1000*0.99%=83.33+9.9=93.23 ,

其不合理之处在于:首先,实际上每月应还本金为800/12=66.67元,而不是83.33元。其次,随着每月的还款,贷款余额不断减少。但平台在计算每月产生利息时所对应的贷款余额一直都是1000元。按照这种还款方式,第12个月还款时的实际月利率为:

9.9÷83.33=11.88%,转化成对应的年利率为11.88%*12=142.56%。如此高的年利率十分不合理。

通过计算向学生揭露校园贷的不合理性和欺骗的本质,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校园贷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信用意识,培养契约精神,学习金融知识,减少冲动性消费,做理性的消费者。

三、结语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一致性。本文从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迫切性出发,结合笔者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实践,探索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学习兴趣和学术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实现教育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廖仲春.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德育时空,2021(8).

[2]刘淑芹.高等数学中课程思政案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

[3]张婷.刘殷君.叶淑宏.刘文文.课程思政背景下《高等数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21(09).

[4]王晓丽.张雪霞.赵文彬.赵锐.融入课程思政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研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09).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疫情背景下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开放课堂线上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课题成果,课题编号:NZJGH2020137;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多维度下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數学典型案例开发及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ZSZX21318)

案例教学中经济数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中级宏观经济学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本文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建设、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养六个方面就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内容设计进行探究,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关键词: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 内容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笔者在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摸索了一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的经验,本文就此进行总结。

一、中级宏观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在我校中级宏观经济学主要面向学术型研究生开设,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基础性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有密切联系,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及信念信仰有重要影响。随着世界经济形势日趋复杂,贸易摩擦与各领域争端日渐凸显,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认知对民族复兴大业至关重要,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责任、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树牢学生政治立场,批判吸收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讨论宏观理论本身的约束条件及对解释部分中国经济现象的局限性,反过来还可以利用中国经济现象拓展理论研究,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宏观理论学习与研究。从这一角度看,课程思政本身也是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内在需要,特别针对研究生这一群体,培养扎实的学识、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爱国情怀,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内容的思政要素设计

(一)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中华民族近现代历经磨难,在抗争中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带领我们走出苦难,走向富强。中级宏观经济学利用现代宏观分析工具理解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宏观领域的重要问题,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有大量的契合点可以加入思政元素,强化学生理想信念。例如,在改革开放后,经济面临转型发展,中国和前苏联选择了决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前苏联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道路,而中国则在吸收西方先进因素后保留了自身制度特色,选择了适合自身发展道路。西方经济学家不止一次预言中国模式注定失败的言论,在中国经济基础远不及前苏联的条件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从吃不饱肚子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伟大实践和经济增长成果说明中国道路的正确性,启发学生在应用西方经济理论时充分认识其局限性。研究生思维活跃,经济理论基础较强,十分关心当下发生的经济时事,这些时事成为教学内容的鲜活案例。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造成全球产业链断裂,各经济主体债务攀升,失业率急剧上升,经济收入下降,全球经济遭遇全所未有的打击。中国采取了果断而正确的疫情危机处理措施,有效地阻止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成为全球为数不多成功控制疫情的大型经济体,经济从第二季度开始出现复苏反弹,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源泉,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反观美国,联邦制的政治体制和选民政治在这次疫情冲击下其弊端显露无疑,出于政治考量,疫情应对缓慢而无力,更多的是党派之间、联邦与地方之间推诿扯皮。两相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其优越性和先进性。

(二)厚植学生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璀璨夺目,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思想,其中不乏丰富的经济理论思想,即使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在其中也能找到根脚。在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加入这些中国古代大家的思想和历史上的经济故事,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如管仲在其《管子.奢靡》中就论述了需求增加带来经济增长,主张在灾荒、粮食歉收等萧条时期鼓励兴修土木、修葺皇宫,以带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实现社会稳定。这与2500多年后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思想不谋而合。又如,在讲到GDP概念时,可以谈到历史上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几千年时间里面中国经济总量都遥遥领先世界,即使到了清朝末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都超过三分之一,作为对比,当下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占世界GDP的比重也就维持在四分之一左右。除了古今交融,作为农林特色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有更具体的体现,厚植学生“大国三农”情怀。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教学内容设计也要结合学科特点与优势,将“大国三农”情怀植入教学内容。如在介绍产出决定理论时,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国内需求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是拉动内需增长的重要潜在力量,精准扶贫不仅是党中央的庄严承诺,其背后也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

(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建设

思想品德修养是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为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保驾护航的作用,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让学生充分理解国家、社会、个人的辩证关系。经济学天生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学科特征,“经世济民”是其不朽的情怀。川农大经济学院在立院之初就以“厚德博学,经世济民”为院训。中级宏观经济学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也处处体现出这样的高尚人文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教学中的一个注脚。如在讲解失业时,失业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民生活,说明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意义;在讲到通货膨胀时,将解放前中国通货膨胀与解放后中国的通货膨胀的比较分析,国家积贫动荡与繁荣稳定,后者才是人民之福。

(四)增长学生知识见识

中级宏观经济学要引导研究生形成正确的知识见解,思政元素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西方经济理论,在对西方经济理论批判式吸收当中,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观。在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上,一方面要讲透彻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看清楚西方经济理论的阶级性。在此基础上,补充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内容,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经济观。例如,在讲到国民经济统计指标GDP和GNP时,设计一个小故事:“20世界90时代开始以GNP为主逐步转向GDP为主”。启发学生分析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了解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剥夺的隐蔽性,与此同时,再联系到习总书记的两山论,引导同学们形成正确的发展观。

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及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大势。向学生讲解当前世界和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和趋势,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宏观经济问题。例如,在消费理论部分,设计一个内容:中国与世界各国消费率的比较分析,中国消费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引发思考和讨论:中国消费率为什么这么低,发达国家消费率高的原因是什么?中国消费率低对中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多高的消费率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理解当前世界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三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各个流派及其观点。现代宏观经济学学派林立、众说纷纭,对于同样一个问题,各学派观点各异。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西方经济学各种流派及其观点,同时能够批判式吸收,形成对问题正确认识,这是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难点。教学内容设计上,除了将各学派理论假设、主要内容、运用范围等讲解清楚之外,还要对各个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主张。

(五)培养学生奋斗精神

在中级宏观经济学导论部分,设计一个小故事:凯恩斯的纪念文章《纪念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讲述马歇尔立志学习经济学之后,购买了一幅面容憔悴的“落魄者”的小油画挂在宿舍中,并称之为保护神,并发愿要让画中人一样的人们获得幸福。让学生看到经济学家心怀苍生的情怀,同时指出经济现象和数据的背后是鲜活的人。

其次讲授经济学家不畏苦难、艰苦奋斗的故事,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努力成才。例如讲述马克思在穷困、病痛、夭折、谣言充斥的环境下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终于完成资本论的巨著的故事。又如高鸿业的一生,讲述中国经济学家高鸿业少年丧父去国外读书,半生坎坷多磨难的求学历程,以及完成学业之后报效祖国的故事。通过讲述經济学家艰苦奋斗的故事,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三是引导学生不怕苦、不怕难,勇于挑战科研难题。学习和掌握中级宏观经济学,需要投入较长时间、精力。中级较之初级,会用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同时更加注重全球化的动态分析,一些理论本身比较复杂难懂,学生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方能学好。例如,讲授经常项目这一章时,设计一个难题: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与世界经济失衡,同时布置英文文章美联储委员伯南克的《全球储蓄过剩与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让同学们阅读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复杂经济现象结合起来,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六)增强学生综合素养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中级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分析工具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宏观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假设、基本内容、运用范围等等,还有能够综合起来,形成宏观经济的统一框架和宏观经济问题的系统判断,这需要很强的思辨能力,需要具备系统论的观点和思维。经济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这是经济学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基础。

其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团队协作沟通、语言文字表达、管理决策及临场应变能力等。例如采用问题式教学(PBL)的教学模式,教师先设计场景,提出要讨论的问题:货币是否会改变实际经济变量?同时简单介绍一下相关理论:货币中性理论和货币非中性理论;接下来进行学生分组,一组学生支持货币中性的观点,另一组支持货币非中性的观点;分组学生进行组内讨论、查阅资料,对该理论的背景、假说、主要观点、适应范围等进行详细的了解;接下来两组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在相互争辩中形成统一的认识;最后教师总结。

其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包括资源整合、批判性思维等能力。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设计有宏观经济理论前沿章节,介绍宏观经济前沿理论和方法,并将其与传统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比较,鼓励学生运用前沿理论和方法撰写课程论文,并进行投稿。通过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例如,经济周期理论部分,既介绍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又介绍最新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方法。

三、结束语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研究生重要的学位课,教学设计中引入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巧妙引入思政元素,使研究生在学习中级宏观经济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对于西方经济理论去伪存真、批判中吸收,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经济观,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趋势,将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树立经济学人“经邦济世”“心怀苍生”的情怀,从而专注学习,努力提升综合能力,发愤图强,成为杰出的经济分析人才。

参考文献:

[1]靳卫萍.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初步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2-3):56-61

[2]张兴泉.基于PBL理念的案例教学课程思政切入及成效分析——以《国际经济学》课程案例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2):172-173

[3]陈华栋,苏镠镠.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8-20

案例教学中经济数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案例教学,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也是真正实现本门课程整体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视域融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案例教学,坚持综合创新原则、相互促进原则、少而精原则,以“教师视域”“案例视域”和“学生视域”不断融合为目标,编写一定数量的内容精当的教学案例,研制与开发多媒体课件,逐步形成“多维系统案例分析”考核方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案例教学;视域融合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1]。基于此,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的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基于视域融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案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以切实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及其现状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最早由哈佛法学院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创立,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后,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并被认为是一种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方法[2]。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被引入我国,最初被应用于医学教学,医学院教授将各种病症的诊断与治疗全过程记录下来,整理成案例用于课堂教学,以使学生能够明确整个诊断与治疗的详细过程,进而提高其诊断治疗能力。法学院的教师紧随其后,他们将各种不同判例的辩护和裁决的过程记录并整理成为法学案例,以培养学生的判案推理能力。类似的方法后来也出现在了公共管理教学中,教师通过搜集、整理包含不同背景、选项、问题、意见和选择过程的公共管理与决策记录,最终形成公共管理案例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决策推理能力[3]。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公共管理案例即是一种借鉴其他领域案例的具体应用,它与医学、法学、工商管理案例的应用路径相同,都是以再现实际事件的典型过程为方式和手段,最终达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的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案例教学现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案例教学,即根据当前文化环境所形成的学生思维和心理特点,把此课程原先以概念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改变为以案例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从案例中引申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以一种更为生动、更为历史的方法讲述基本原理,以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情况如下。

党校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情况较多。2011年6月8日—7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第七期教师进修班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原著辅导课程包括《共产党宣言》与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新世界的萌芽、《费尔巴哈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列宁晚年八篇著作》与列宁晚年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以及《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中《〈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就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辽宁、江西、湖南、黑龙江、海南、福建、山东等省委党校的哲学教研部将案例教学法广泛地应用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建设、领导科学、科学发展观等专题内容方面。

此外,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读》课程建设中,在注重关注现实问题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依据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在该门课程教学中既重视展现经典理论的解释力,关注当代理论问题和生活问题的进展,寻找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又努力使学生在思想的冲突中,产生新思想的火花。既使学生加深了对传统的当代意义的理解,又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代问题对传统提出的挑战,从而向学生展现经典原著课程的魅力,让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冲突中提升自己的理解力。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案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发现目前该门课程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缺乏对案例教学的重视。长期以來,案例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广泛且有效地使用。大部分教师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采用逻辑推导法,而忽视了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案例教学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讲授中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就教学效果而言,案例教学法远远优于传统的逻辑推导法,它一方面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水平。

其二,缺乏“点评和总结”环节的实践经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案例教学的一般模式作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案例的选编、案例的教学准备、教学案例的课堂讨论、点评与总结和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等环环相扣的系列教学环节。其中属 “点评和总结”环节最为关键[4]。所以,无论是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抑或是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都应努力找寻教学内容与案情二者的契合点,最终上升到某种理论高度的层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教学案例短缺。完备的案例库的建立是案例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而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自己的案例库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停留在由教师个人自行搜集与学生提供素材的初级阶段,案例零散且质量参差不齐,远不能满足本门课程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建立能够与当代研究生需求相匹配的高质量的案例库成为当务之急。

四、基于视域融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案例教学新模式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着力点。科学发展观自提出以来,不断深化、拓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五大发展理念,其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建设而言,要逐步建立能够确保其顺利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则需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并能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考核方式等的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等各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着力点,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科学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综合创新原则。即坚持以考核方式的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教学方法的综合创新。该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考核方式的改革需以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前提;教学方法的创新需以考核方式的改革为依托。以考核方式的改革为突破口进行教学考试环节的改革,不但对考核环节本身的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对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向横向扩展和向纵深推进。

相互促进原则。即把增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内在驱动力,作为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操作导向。在教学和考核的各个环节,要形成各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努力从整体上营造一种能够激发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的热情的氛围,从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与展示自己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产生应有的感召力、说服力和渗透力。

少而精原则。案例的选择,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原著的内容丰富而一股脑儿向学生铺天盖地倾盆倒出,应选择最能代表和反映核心内容的教学案例,使学生通过学习对所选教学案例所反映的核心精神有所把握,对所选教学案例所反映的基本原理有所掌握和理解。所谓“少”,即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原著的基本原理;所谓“精”,即指所选教学案例不可枝枝蔓蔓,要突出主要原理。

(三)教学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是达到“教师视域” “案例视域”和“学生视域”三种视域的不断契合。一个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其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绝不是单一的意义,而是一个意义统一体。另外,就理解主体而言,他们不仅具有主观意识,而且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也各自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倡导多种视域相互融合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渗透性功能,一个一个地将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个体性问题的错误意识“否定”掉,进而使学生同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观念等相契合,以促成文化上的自觉追求和实践上的行为养成。

(四)教学新模式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方法,虽在运用于不同课程的教学中会呈现不同的特点,但其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活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与其他课程最本质的区别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案例教学需强化教育教学的导向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而管理学等其他课程案例教学的结论则是多元化的。基于这一认识,应着手从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教学案例的特点等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编写出一定数量的内容精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教学案例。

与此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内容丰富的特点,可以发挥在案例教学尝试、专题教学探讨和多媒体课件研制与开发三方面的优势和整合效应,以提炼和活化教学内容为着力点,着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原著思想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探索出“案例式教学”的新思路。所谓“案例式教学”,就是在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的基础上,既依据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从“案例”提炼基本原理,通过“以案论理”的方式,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生动、立体地呈现基本原理,从而调动学生和教师二者参与互动的积极性[5]。

为适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案例教学方法创新的需要,努力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积极的改革探索和尝试,逐步形成“多维系统案例分析”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由课堂表现、案例实践、期末考试三个二级系统构成,创设联动机制,以达到任何一個二级系统的缺失都会影响学生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以此调动学生案例讨论、分析的参与性、积极性;同时在除“案例实践”以外的其他二级系统中,加大案例分析所占比例,进行双重评判,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内在特性与要求。

综上所述,基于视域融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坚持综合创新原则、相互促进原则、少而精原则,以“教师视域”“案例视域”和“学生视域”不断融合为目标,编写一定数量的内容精当的教学案例,研制与开发多媒体课件,逐步形成“多维系统案例分析”考核方式,终将极大地推动本门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2]李伯军.论国际法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取与讨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5):124.

[3]翟伟彤.浅议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2013 (12):118.

[4]杨慧民.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 努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2):5.

[5]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2-30.

上一篇:目标成本法应用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艺术类院校钢琴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