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贸易论文范文

2023-05-14

技术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全球技术进步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则反过来促使了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更广泛的传播。在这种背景下,国际技术贸易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发展。广义地看,技术贸易属于服务贸易范畴,但是由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也就有了它特殊的地位。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专门缔结了一个很大程度上促进技术贸易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将国际贸易内容扩展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三大类。《中国商务指南》也特别指出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一起构成中国对外贸易的3种形式。

TRIPs及其附件作为WTO 三大支柱之一,主要约束和规范了所有成员方的技术贸易行为。在TRIPs的促进下,近年来全球国际技术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从已有的文献看,1955年国际技术贸易额仅为5~6亿美元,到1995年达到2600亿美元,到2002年国际技术贸易额已达近万亿美元,平均不足5年翻一番,其速度不仅大大快于货物贸易,而且也快于一般的服务贸易[1][2][3]。国际技术贸易的快速增长,使其在整个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技术贸易额在国际贸易总额和国际服务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也持续增加。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中国技术贸易发展还相对滞后。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对中国技术贸易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合理政策建议促进中国技术贸易。

二、 中国技术贸易的现状

(一)中国技术出口贸易的现状

1.技术出口以“硬技术”为主的格局没有改变。2009年,全国共登记技术出口合同(即软技术出口合同)31195份,合同金额111.5亿美元。2009年技术出口合同主要以计算机软件的出口、专有技术的许可与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纯技术出口为主。①但这一数字在包括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内的全部技术出口中的比重极低。2000年,高新技术等“硬技术”出口比重占了97%,而技术服务和技术许可等“软技术”出口仅占3%左右。在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高达6868亿美元,因而“软技术”出口的比重更不乐观。

2.“硬技术”产品出口中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比重低。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例,到2008年,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不足10%,外商投资企业和贴牌生产的比重高达90%以上。

3.“硬技术”产品中外资出口和加工出口的比重大。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比重达到85.15%,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出口在全部高技术产品的比重超过了67.6%。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来料加工贸易)在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为82.44%,比上年有所下降,但这一比重远远高于一般贸易的17.56%。

(二)中国技术进口贸易的现状

1.技术引进快速增长,但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相比仍相对缓慢。中国技术引进始于50年代,但一直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前,中国累计签订技术引进合同仅845项,合同金额仅119.7亿美元。改革开放后,技术引进迅速开展,1979年至2008年,中国累计已签订技术引进合同112541项,合同金额约3000亿美元,合同金额是改革开放前30年的25倍,但这一增速显然低于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增速(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从1979年到2008年增长了近60倍;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2008年仅26年就增长了近70倍)。

2.技术引进逐步转为以“软技术”为主。建国初期至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主要以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引进为主,1990-1997年间,设备进口仍然占到全部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的80%以上,而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软技术”所占的比重不足20%。2001年以后这种情况开始明显改变,技术引进的质量逐年提高。到2008年,中国技术进口总额达到了271.3亿美元,其中,专利和专有技术引进占比达53.1%,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进口仅占7.8%。

3.技术引进中,外资企业技术引进的比重在增大。2001年,我国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的30%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2002年和2003年这一比重分别上升到45%和56.6%。到2009年1-5月份,外资企业技术引进合同金额为56.8亿美元,较2008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比重达63.6%。

(三)中国技术贸易有关立法的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上很多有关技术进出口贸易管理的法律法规,基本符合了世界贸易组织运行规则的要求。我国政府颁布的《商标法》、《专利法》、《涉外经济合同法》、《著作权法》、《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管理办法》、《关于鼓励技术出口的若干意见》,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涉及技术进出口的条例等等,均为技术贸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中国技术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全球环境十分有利于国际技术贸易的开展,全球技术贸易额快速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对外技术贸易的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因此还跟不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1.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缺乏企业创新机制。引进技术,使用、学习和消化、吸收并加以创新是技术引进工作的三个环节。在前两个环节上,我国企业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消化、吸收和创新环节上则存在明显缺陷。在世界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原先引进技术很快就又成为落后技术,如果没有创新就只能再引进,从而使技术引进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2.技术引进主体结构不合理。政府在技术引进中长期扮演重要角色,在企业技术引进中也是外资为主内资为辅。各级政府常常根据行业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技术引进决策,而对企业的实际条件如技术需求、人力资源状况、消化吸收能力、市场需求等因素考虑不足。这就直接影响我国技术引进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引进的主体,但外资企业在技术引进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内资企业的比重日益下降。从长期来看,这将不利于我国技术自主创新的开展,并使技术进步受制于人。

3.知识产权保护的效果不明显。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技术贸易的迅猛增长,知识产权保护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特别重视。而我国在过去的技术引进中,虽然对引进技术实施了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效果并不明显,不仅阻碍了进一步引进技术,而且导致企业对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缺乏动力。2009年,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报告中,继续将中国列入“306条款”监视名单。欧盟、日本等国也多次就知识产权问题提出交涉。

4.技术出口以高新技术产品等“硬技术”出口为主。在我国技术产品出口中,“软技术”出口规模小,比例极低。尽管我国技术贸易近几年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应当看到,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技术出口规模还不大,尤其是“软技术”出口规模很小。而在“硬技术”出口中,又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低,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加工贸易比重大,产品附加价值少,国际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5.外资企业出口和加工出口在我国技术贸易中的比重过高。随着高技术产品需求量在全球的急剧增加,很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高技术产品的加工基地转入我国,如IBM、戴尔、惠普、诺基亚、摩托罗拉等都在我国设立了众多的生产加工基地。

四、几点政策建议

我国技术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软技术”产品进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小,但技术贸易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从国家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适当超前发展。当前全球国际技术贸易发展迅速,反观我国对外技术贸易的现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拟从企业和政府两方面来考虑。

(一)企业方面

1.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提高技术出口的实力,特别是“软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实力决定了在技术贸易中的地位,而企业实力又主要由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为此,我国企业势必应该高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2.更加重视“软技术”的引进。应充分利用各种技术贸易方式,加快“软技术”的引进步伐。“软技术”对提高企业科技能力至关重要,也对我国追踪国际高新技术的最新动向十分有利。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技术转让价格大幅降低,为我国企业海外引进先进技术提供了机遇。

3.在吸引外资时,要注重对先进技术的引进。不能就引资而引资,而应更加注重引资的质量,这就包括对引进技术的高度重视。我国引进外资数额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发展中国家之首,应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促进我国技术水准的迅速提高。

4.创新技术贸易形式,多渠道引进技术。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等手段,减少中间环节与流程,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企业也可以利用政府官员出访或政府公关等特殊时机,加强对“软技术”和高新尖端技术的引进。

5.强化技术引进风险防范机制。对每一项技术引进都应事先做好市场调查,既要了解国际上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也要随时掌握市场动态,及时准确地了解用户的需求。而且要不断地进行动态信息的补充调整,以便在事前、事中识别各类技术、市场、财务等风险。

(二)政府管理方面

1.完善我国技术创新体制,改进技术贸易的宏观管理。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的体制环境,发展和完善现代技术市场体系。积极引进和参考国外的一些成功做法,加快向依法管理和以经济手段调控为主的宏观管理机制转换。

2.根据战略贸易理论扶持高科技企业,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要想实现科技兴贸,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关键。高科技产业在我国尚属于幼稚产业,政府可根据战略贸易理论,在政策方面给予适度保护和扶持。

3.保障企业作为技术引进的主体地位,适当时给予企业技术引进帮助。企业所做出的技术引进决策,应基于自身经营考虑,既要有战略前瞻性,又要有现实可行性。政府不应喧宾夺主,但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应该积极给予企业帮助,例如通过市场开放、税收优惠承诺、政府公关等具体形式促进高新尖端技术引进。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技术引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促进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政府应积极立法保护知识产权,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也不能不因眼前利益而放松执法。▲

参考文献:

[1] 张仁开,《当代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新态势与新格局》,《对外经贸实务》,2004年第10期.

[2] 余涛翁、凌崚,《国际技术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选择》,《经济师》,2008年第11期:55-56

[3] 沈铁冬,《国际技术贸易有关问题研究》,《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

技术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

0 前言

上世纪出现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一直到今天此种影响都未消除。第三次革命给人们的生活、乃至生产都带来极大的帮助。就比如说:电话的发明使用,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人民之间的沟通奠定了桥梁;电视机的发明使用,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人们通过电视更好的了解的到外面的世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使用,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全球化经济进程有所提升。

经过人们对于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不断的研究分析,电子计算机技术到现今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完善。同时两者之间能够保证完美的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不论是在生活还是生产方面,都希望能够达到资源共享,这样的要求就需要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能够更好的发展,此点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的内容。

1 电子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

电子计算机技术所指的是电子计算机中所应用到的技术方式以及手段。这其中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可以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1.1电子计算机系统技术

电子计算机系统是计算机中较为完整的一项系统使用技术,这其中包含着结构技术、管理技术、应用技术、维护技术。每一个不同的技术方式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系统结构技术主要是为了提升电子计算机解题效率,同时需要满足较强的科学性价比。电子计算机做具备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操作人员对于设备操作所实现的。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系统功能,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功能得事先,能够将计算机系统解题时效有所提升,电子计算机的操作更加方便。同时提升了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任何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都是需要不断的进行维护的,电子计算机也是一样的。对于系统进行维护,主要是通过对于电子计算机进行实时性的监控,要是计算机系统出现一定问题的情况下,需要及时的对于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才能保证系统正常工作。

1.2电子计算中所涉及到的机器件技术

不同的电子器材经过组装之后才组成电子计算机,不同的电子器材是电子计算机的物质基础。电子计算机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逻辑促成的,这其中高级线路落是通过电子器材所实现的。在电子计算机进行新的改革过程中都是通过对于器材改革实现所实现。

1.3电子计算机中所涉及到的部件技术

电子计算机系统是较为复杂的,包含一开始我们所提到的电气器材,同时还有众多的部件。这些部件有着较高的技术含量,同时包含也是较为广泛的。

1.4计算机组装技术分析

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生产工艺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组装技术又出现了较为的影响,计算机组装技术和计算机更新换代有着一定的协调性,并逐渐转变为微型化。

2.通信技术研究分析

在21世纪,电话以及手机等通信技术已经成了普遍性的存在,家家户户都有。而且这些通信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是非常惊人。这样就侧面反映出国内通信行业发展势头是相当强劲的。通信技术的实质内容就是信息数据的传输,所具备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历史上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为:在人类出现之后,就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在文字出现之后,沟通方式更加频繁。在奴隶制社会中,在战争过程中提现的最为明显。在战争过程中的,进行情报传递。主要是通过马匹以及人类之间的传递,在后期才逐渐的转变为邮驿方式。现代化的邮政制度是就由邮驿发展来的。

3.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两者之间的结合

社会的不断发展进行,不同的信息技术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都更加的紧密。通信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信息的发展以及后期不断的完善。两者结合之后组成了蓝牙硬件平台,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蓝牙接收器。其技术是现代高科技的指导。现代信息核心内容主要有:L2CAP、RFCOMM、SDP等部分。所运行的范围是比较广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完成设备,在服务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信息开发、收集、处理、传递过程,不断的发展以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数据进行的封装处理。在进行HCI接口过程中,要明确核心内容,通过知识以及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加工,组成信息的经济形势。所以说人们将其形象地将比喻成技术,对其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总结。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时代的推进,对于电子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的要求都哟明确的要求,要是说,电子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一个神经元,那么对于此细胞源需要不断的激活提升,这样才能保证人民所需的资源共享。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之间可以通过交换机、光纤网、卫星等技术进行沟通交流。电子通讯设备已经形成了全球性的网络覆盖,同时让人们对于此项技术有着较大的认可。

4.结语

对于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为了发展前景来讲,人们对于这两种技术一直在不断的进行发展与完善。发展至今,随着社会进程的加速,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都面临着一场新的改革。现阶段内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所需,需要建立更加快速的电子计算机以及通信系统,此种技术的发展以及改革,需要工作人员不断的努力以及探索,更需要各行各业人们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洪涛,浅议网络发展的应用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2.

[2]吕延杰,電子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发展,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技术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各级各类外贸人才需求量大。为顺应企业用人需求,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需进行改革。以企业调研为基础,分析外贸业务岗位的职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学习领域课程及教材,实现课程学习与岗位能力培养有机对接;引入职业资格考证项目,把考证内容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构建“课岗对接、课证相融”课程体系。

关键词 商务英语;课岗对接;课证相融;课程体系;中等职业学校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很多中职学校先后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但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尽相同,培养的专业人才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外贸企业的需求。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则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1]。

一、中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Ellis&Johnson(2002)把商务英语定义为在商务场合使用的英语。商务英语通常由商务背景知识、商务背景中使用的语言和商务交际技能等部分构成[2]。商务英语知识包括英语语音、语法、词汇、语篇和跨文化知识以及商务有关的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国际合作和一个可交易手段;商务英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语言交际技能,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还应包括英、汉互译技能。因此,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应考虑这些要素。目前,很多中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照搬或模仿专科英语课程,过多地强调知识体系[3],缺乏对学生商务技能的培养。

二、“课岗对接、课证相融”课程体系构建

(一)调研企业岗位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商务英语专业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掌握企业岗位(群)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对应的岗位有营业、采购、生产控制、货运、报关和文秘等;核心的岗位能力包括熟悉外贸操作流程、掌握外贸函电的读写、具有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英语口语较流利、获取相关资格证书、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等。要根据岗位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使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

(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学习领域课程

召开企业专家研讨会,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根据任务难易度确定适合中职生的典型工作任务。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领域课程,分别是外贸单证操作、商务英语函电阅读与写作、外贸跟单操作、进出口业务操作。

学习领域课程确定后,要制定包含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考核与评价等内容的课程标准。开发学习领域课程,以项目或学习任务为驱动进行学习情境设计,编写课业文本、多媒体教学课件、学习材料等教学资源,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界限,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学习领域的教学设计中遵循工作流程,即获取任务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个步骤,真正实现课岗对接。

(三)引入职业资格考证,实现“课证相融”

以跟单员岗位为例,随着企业对跟单人才需求的增加,在现有的外贸课程以及单证员方向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岗位需求开设跟单员岗位专业课程及考证,深入实施“双证书”教育,将国际商务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两项考证内容纳入平时教学中,做到课证相融。

三、“课岗对接、课证相融”课程体系特色

“课岗对接、课证相融”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学生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的要求,确立基础能力模块、核心能力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具体见表1。各模块之间遵循渐进式、流程式和并列式的编排原则,在各专业基础类课程内容的教授过程中循序渐进,知识点之间做到不断线。在专业学习领域类课程教学中以企业工作流程为主线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达到课岗对接的目的。

总体看,“课岗对接、课证相融”课程体系体现出四大特色:课程目标突出了岗位工作需求;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培训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综合化。

参考文献:

[1]纪淑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10(6):44-46.

[2]韦霞.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34):179-180.

[3]吴思,李德贵.优化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探析[J].当代经济,2009(14):118-119.

技术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国际分工理论发展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期间经过古典阶段、新古典阶段和新贸易理论阶段,反映了国际贸易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古典、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揭示了贸易互利性的“双赢”理念,并解释了产业间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并将贸易分工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但是,新理论与传统理论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对贸易分工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进行评述,对于纠正学术界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某些“误读”,并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业已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经济实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际分工理论 中国对外贸易 启示

一、国际分工与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

自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原理至今,世界已经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漫长历程,而国际分工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中适应新的国际市场环境。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先天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各国按照各自绝对有利的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贸易双方获利。大卫·李嘉图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即各国互惠贸易可以通过生产利益较大或较小的商品来进行。在提倡自由贸易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斗争中,绝对优势原理和比较优势原理可以算得上为国际分工理论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一步,并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支配地位达一个世纪之久。然而,李嘉图的这一理论建立在一系列近乎苛刻的静态分析的假设之上:只考虑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各国劳动同质,生产成本不变,没有运输费用,生产要素在国内完全流动而在国际间不能流动,市场完全竞争,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等。这一系列假设抽离了现实的经济环境,在当今世界贸易中适用范围很小。

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俄林 出版了《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在相互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理论,代替李嘉图的单一生产要素理论。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被视为现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基石。由于俄林在其著作中采用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1919年用瑞典文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的主要论点,因此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也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194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再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一文中论证了这一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从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来解释贸易格局,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则反过来分析国际贸易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国际贸易的发生增加了对相对丰富资源的需求,从而提高了它的价格,也就是增加了它的报酬,另一方面减少了对相对稀缺要素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它的报酬。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经济结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从而使产量增加,收入增加。这些分析对于一国如何利用本国的资源禀赋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以获得贸易利益,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如果说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的是产业间贸易的话,那么,新贸易理论分析的主要是产业内贸易。国际贸易从产品内容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商品,即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一种是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即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两国互相进口和出口属于同一部门或类别的制成品。对于这些国际贸易的新现象,分析产业间贸易的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是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的。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吸取了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提出了所谓“新贸易理论”。这些经济学家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得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结论。

二、国际分工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启示

1、国际分工新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启示

(1)一个国家只有将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竞争力

比较优势是由一国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所决定的静态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竞争优势则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根据生产要素禀赋,我国一直以来具有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是,在当今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往往是具有垄断优势的产品,而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并不具有垄断优势。二是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不高,这种中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与发达国家高技术工业制成品交换的贸易条件越来越恶化。三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诸多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因此,我国要确立把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的外贸战略。

(2)不断进行创新,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由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推知,创新国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最大获益者。这是因为,在产品的新生期和成长期,创新国以其技术优势垄断了国内和国际市场,因而可以获得大量超额垄断利润;在产品的成熟期进入所谓的“大规模生产”阶段,创新国可以获得巨额规模经济效益;在产品的销售下降期和让与期,创新国在国外投资建厂,输出其知识产权和品牌,延长其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国际市场上继续赚取利润。因此,走在创新前列,率先发动产业革命的国家会异军突起,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技术多是引进,自主创新较少,造成我国制成品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这是我国对外贸易产品质量提高和结构升级的障碍。所以,实施创新战略,强化本国技术创新,将是形成我国竞争优势的当务之急。

(3)发展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给各贸易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还加快了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企业家精神在不同国家同一行业内的传播和扩散,给同类产品生产上档次提供信息,并通过规模经济,实现不同国家在产品层次上的分工,实现产品生产的国际化,从而促进一国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一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由此可见,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贸易格局基本上还是建立在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而产业内贸易则较不发达,这种贸易格局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影响了我国的竞争力。因此,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同水平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是形成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4)政府在增强国际贸易竞争优势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战略性贸易理论,对于高科技产业在关税和其他方面政府给予适度保护,将有利于顶住外国进口产品的强大冲击,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有利于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性政策,还能促使企业具有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并带来外部经济。

(5)中国对外贸易的新战略:创新竞争优势战略

在国际贸易理论创新不断,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条件下,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也必须适时创新。我国对外贸易的新战略应选择创新竞争优势战略。所谓创新竞争优势战略,就是以竞争优势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为手段,以追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贸易战略。

一是积极促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经营策略创新,形成我国的竞争优势。国际贸易新理论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形成又在于一国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和促进创新的机制。因此,中国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必须对制度、科技和经营管理等进行全面创新。在制度创新方面:就涉外经济管理制度而言,应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为此,要完善进出口商品管理体制,使配额和许可证招标制度等符合统一、科学、公开和规范化规则;同时,建立与完善反倾销、反补贴、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法规,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就企业制度创新而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胆创新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度的合理与完善会使分工优势更加明显,增强一国的竞争优势。在科技创新方面: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不断增加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积极研制和开发新产品,形成高技术投入→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高收入→高积累→高增长→高技术投入的良性循环,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防止出现由于大规模出口导致“不幸的增长”。在经营策略创新方面:要实施经营高效策略。所谓经营高效策略是指一国通过低成本高效率地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而营造优势的一种策略,与传统的成本领先策略不同,经营高效策略不仅要求一国想方设法降低出口成本,而且特别强调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动做出反应,营造速度领先和成本领先的双重优势。

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技术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提高产业内贸易指数。竞争优势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要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比较利益,必须致力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全球竞争突出表现为高科技水平的竞争,由此带来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表现为世界贸易格局上就显现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知识、技术密集化。因此,在未来竞争中,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就是高科技产业。另外依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能促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同种类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发展高技术产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选择、有重点地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综合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扶植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要全方位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实现教育与经济的有机结合,通过加强素质教育和提倡终身教育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建立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由此创造出适合高技术产品发展的宏观环境,以产业的发展带动高技术产品的出口。

三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首先,要依据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坚持以质取胜的战略,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其次,要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一方面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再次,要重视产业内贸易理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追赶型的中国尽快成为贸易强国。四是实行政府适度保护政策。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客观上要求实行适度贸易保护,这与传统的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是相吻合的。另外根据战略性贸易理论,应该对高科技产业给予适度保护和扶持,因为高科技产业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该产业的发展会推动一国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增强一国的国际竞争力。

2、比较优势原则对我国出口产业体系调整的启示

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原则的考察,将促使我们对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原则做出全面和动态的认识,并对我国制订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调整出口产业结构、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第一,国家间生产技术、要素禀赋差异等狭义的比较优势不是国际贸易的惟一基础,规模经济开辟了国际贸易利益的新源泉。因此,一国既要谋求与自己有差异性、互补性的国家进行贸易,同时也谋求与本国有相似性的国家间的贸易。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国外出口产业结构调整规律,我国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目的不仅仅着眼于通过国际分工和交换获取静态贸易利益,提高消费水平和增进国民福利,更重要的是通过贸易发展促进信息、物质和思想的交流,激发本国的创新机制,从而带动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因此,除了继续发挥我国贸易活动中传统的比较优势外,须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国际经贸易理论的规模经济优势原则,逐步建立起以比较优势为核心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国际分工并举的出口产业结构体系,以充分获取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来赢得规模经济优势所产生的新的比较利益。

第二,各国所能拥有的各种比较优势都是可以变化的。因此,不应安于和保持短期的比较优势现状,要善于从动态角度认识和利用比较优势原则,适时地根据本国比较优势转化的可能性,将那些潜在的、处于发展中的优势逐步培育成现实的比较优势,以主动谋求和维护本国贸易的长期利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从中长期看我国较强的比较优势将由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方面移向规模经济优势。在比较优势的战略转移进程中,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实施可以使比较利益的转移带上更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应将既有的比较优势与未来可能出现的规模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预测和构筑一个有现实可能性的比较优势变动体系。尤其应培育和扩大规模经济优势原则下贸易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并重视技术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对我国生产和贸易格局调整的重要作用,以促进我国比较优势的多元化和动态化发展。

第三,运用新贸易理论为基础的贸易政策调整我国出口产业结构。因此,在培育和调整我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时,应根据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长期以来,在传统贸易理论影响下参与的劳动与资源密集型国际分工模式所面临的贸易市场份额缩小、创汇能力下降、贸易条件恶化等不利影响,政府可借鉴战略贸易政策而制定相关的贸易干预和管制措施,改变单纯地运用高额关税保护幼稚产业的做法,在一定时期、一定行业范围和适当程度上采取多样化贸易措施,引导已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汽车、机械、化工、电子、冶金等行业的生产规模相对集中,以进一步扩大这类行业的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生产差异化水平,促进这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形成较强的规模经济优势,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国际水平分工,从而培育和促进中长期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主导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四,重视技术创新对规模经济和贸易模式调整的作用。应从提高国家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角度出发,逐步培育和构建企业和国家的技术投资、开发与创新机制、以及技术吸收与输出机制,并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市场营销与管理能力对提高此类战略性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产业质量及提高专业化程度的作用,尤其应发挥科技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产生的产品差别化优势及规模经济优势的作用,培育和促进具有现代规模经济特征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集团的较快成长,促进我国企业逐步扩大参与国际产业内贸易交易。同时还可发挥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改造与提高的有效带动作用,从而使我国出口产业体系从整体上逐步形成一种技术创新的、可持续保持贸易利益的规模经济优势,以带动我国出口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不断增强。

总之,我国的对外贸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用国际分工理论来指导我国的对外贸易,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努力使我国从世界贸易大国转变成为世界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 赵晓晨: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7(8).

[2] 程新章、唐海燕:中国对外贸易优势——基于国际分工视角的再研究[J].对外经济(国际贸易),2007(2).

[3] 李俊江、侯蕾: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述评[J].世界经济导刊,2007(5).

[4] 王亚星:2007年国际贸易与我国对外贸易问题综述[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8(1).

[5] 胡健、董春诗: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7(3).

[6] 张苏:新国际分工理论述评[J].世界经济导刊,2007(5).

技术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2019年,美国商品贸易逆差和服务贸易顺差均有所下降,贸易逆差总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以来美中贸易额明显下降。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面临挑战,传统的统计和会计方法未能反映企业内部贸易和中间产品贸易情况,导致贸易数据和贸易情况的扭曲。

关键词:美国;商品贸易;服务贸易;逆差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20.07.003

一、美国商品贸易及其变化

2019 年,美国商品出口总额为1.7万亿美元,与2018年相比,下降了1.3%,約215亿美元;美国商品进口总值为2.5万亿美元,与2018年相比,下降了1.7%,约426亿美元。由此,与2018年相比,2019年美国商品贸易逆差减少了211亿美元,占2.4%,逆差总额降至866亿美元(见表1)。

2019年,美国主要出口类别包括机械(3791亿美元)、运输(2749亿美元)、化学品、塑料和皮革(2563亿美元)、矿产(2097亿美元);美国主要进口类别包括机械(7175亿美元)、运输(3443亿美元)、化学品、塑料和皮革(3421亿美元)、矿产(2082亿美元)。其中,矿产进口数量比2018年下降了13.2%。

2019年,欧盟27国(不包括英国)是美国双向商品贸易的最大贸易伙伴,其次是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国。从出口规模看,加拿大是美国主要出口市场,总额为2933亿美元,占美国出口总额的17.7%;欧盟27国是美国第二大出口市场,总额为2689亿美元,占美国出口总额的16.3%。从进口方面看,欧盟27国是美国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总额为4536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8.01%;其次是中国,总额为4527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8.0%。2019年,美国与多数伙伴国的商品贸易仍为逆差,包括中国(3455亿美元)、欧盟27国(1846亿美元)、墨西哥(1076亿美元)和日本(702亿美元)。

2018—2019年,美国对多数贸易伙伴的商品出口呈增长态势。其中,增长最多的是美国对欧盟27国的出口,增长了154亿美元,占6.1%。其次是美国对英国的出口,增长了30亿美元,占4.4%。美国对印度出口增长了9.68亿美元,占2.9%。同时,美国对中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出口分别下降了11.3%、3.4%和 2.4%。2019 年,美国对多数贸易伙伴的商品进口有所增长,增长最多的是美国对欧盟27国的进口,增长了 252亿美元,占5.9%。其次是美国对墨西哥的进口,增长了119亿美元,占3.4%。美国对中国进口下降了 16.2%,相应地,美中商品贸易逆差下降了17.7%。

二、美国服务贸易及其变化

2019 年,美国服务出口增长了2.2%,从8270亿美元增至8452亿美元,服务进口增长了5.0%,从5673亿美元增至5954亿美元。由此,美国服务贸易顺差减少了3.8%,顺差总额降至249.8亿美元。

关于双向服务贸易(出口与进口),2019年欧盟 27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就单一国家来说,2019年美国服务贸易的主要伙伴国是英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2000 年以来,美国与英国、加拿大和日本等的服务贸易比重有所下降,与中国和印度的服务贸易比重不断上升。2019年,欧盟27国是美国服务贸易的最大出口市场,也是美国服务进口的最大来源地,占美国服务出口总额的22.6%,占美国服务进口总额的24.8%。美国服务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是英国、加拿大、日本和印度。2019年,美国与多数服务贸易伙伴国保持服务贸易顺差(不包括印度)。2019年,美国对多数贸易伙伴国的服务出口都有所增长(不包括中国)。其中,美国出口增幅最大的是欧盟27国,为114亿美元,占6.3%;第二是日本,为35亿美元,占7.7%;第三是印度,为12亿美元,占4.9%。

2019年,美国对多数贸易伙伴的服务进口都有所增长。增长最多的是欧盟27国,为96亿美元;第二是加拿大,为17亿美元;第三是英国和墨西哥,均为16亿美元。

三、美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及其变化

2019年,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为2.5万亿美元,进口总额为3.1万亿美元,逆差为6164亿美元,比2018年下降了1.8%,比2006年创纪录的历史最高水平(7617亿美元)下降了19.1% 。商品贸易逆差减少了2.4%,降至8662亿美元;服务贸易顺差减少了 3.8%,降至2498亿美元。

2019年,欧盟27国是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的最大市场,总额为4598亿美元,占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的18.4%;欧盟 27 国也是美国商品和服务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总额为6011亿美元,占美国商品和服务进口总额的19.3%(见表2)。加拿大是美国第二大出口市场,美国对加拿大的出口总额为3580亿美元,占美国出口总额的14.3%。加拿大是美国进口第四大来源地,美国对加拿大的进口总额为3633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1.7%。过去几十年,美国对华贸易快速增长。2000年,美国对中国出口仅仅占美国出口总额的2.0%;对中国进口仅占美国进口总额的7.1%。 2018 年以来,美中贸易有所下降,但2019 年对中国出口占美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6%;对中国进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为15.1%。

四、美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面临挑战:以统计和会计方法为例

美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面临挑战,比如,相关贸易统计和会计方法并没有随着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而做出相应调整。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全球价值链分工较快发展,企业内部贸易和中间产品贸易不断增长,但是,相关贸易统计和贸易会计的方法却很少改进,传统的统计方法和会计方法扭曲了贸易数据和贸易情况。现在我们理解和解释美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变化情况、变动趋势及其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困难。比如,一些数据可能会低估服务贸易情况,这些数据不是基于增值衡量的,并且无法将制成品和农产品的贸易价值归于服务投入。关于服务贸易的中间产品,包括运输和分销、研究和开发等,也经常被忽略。

上一篇:数字贸易论文下一篇:农产品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