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论文范文

2024-03-07

基础护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以《基础护理学》课程带动护理相关专业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实施PDCA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消除学习结果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满意度、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使学生扎实掌握更多的护理操作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PDCA;基础护理学;护理;教学质量管理;满意度;掌握度

基金项目:校级科研项目“基于PDCA的《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项目编号(QZYZ17014)。

PDCA循环护理理念最早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PDCA主要由四个单词缩写组成: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这四个单词刚好对应了护理的四个流程,PDCA循环护理理念属于全面质量管理控制的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具体操作为:先制定工作目标或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接着制定相应的措施,执行措施[1]。在执行过程中通过评估实施的效果,总结经验,转入下一个循环。本次研究通过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7月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2个行政班级约100名2016级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分析了基于PDCA的《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管理的效果,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7月期間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2个行政班级约100名2016级学生作为主要观察对象,样本中的所有学生均为女性,年龄在18-22岁,平均年龄(19.3±2.3)岁。纳入标准:所有学生均知晓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配合研究工作。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数据有一定可对比性。

(二)方法

对照组学生进行基础的护理教学质量管理,包括理论知识讲解、护理操作演示、临床护理培训、护理实践、护理质量评估等内容。实验组学生以具体的护理操作为载体,结合临床实际和医学前沿,采用PDCA质量教学法,开展基础护理实训教学,从教学医院搜集临床护理真实病例,整理制作基础护理操作的相关案例。①计划(P)了解学生的来源[2],学习层次等基本特点,了解各项基础护理操作是否差异很大。教师要尽可能协助学校,在学生的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尽可能创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不断发展。②实施(D)要求学生了解实习要求,明确学习的根本目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施行恰当的教学方法,拟定具体的计划,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定下自己的学习目标,遇到困难或意外随时与带教老师沟通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学习。通过举一反三的反馈式教学,促进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③检查(C)通过提问、课堂反馈、课后交流及撰写反思日记,让学生自己了解专科知识掌握程度。授课老师对学生进行日总结,对学生每项基础护理及专科操作和工作计划性进行总结[3]。④总结处理(A) 从学生反馈意见中,及时找到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三)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通过对比两组学生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结课评分和教学满意度得出结果。

护理知识掌握程度:根据带教护士对学生的整体实习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将学生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分为优、良、中、差四个指标,护理知识掌握率即是优良率。

结课评分:满分为100分, 分数越高代表实习学生的教学质量管理效果越好。

教学满意度:向所有实习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学生对于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满意程度,分为十分满意、基本满意和不太满意三个具体的指标,教学满意度=(十分满意+基本满意)学生人数/总学生人数×100%。

(四)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统计所得的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计算,计量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对比

由表1可见,实验组大二学生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大二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两组学生的结课评分对比

由表2可见,实验组大二学生的结课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大二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两组学生的教学满意度对比

由表3可见,实验组大二学生的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大二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在护理专业课程中,《基础护理学》处于核心地位,而且实训教学在护理指导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近年来,在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虽然《基础护理学》在理论上做出了与实践发展相适应的调整,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实训教学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示教和现场巡回指导作为主要内容,较少应用到教育学、心理学相关原理[4]。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相关学业任务较为繁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较大缺陷,护理教师资源在质量、数量上不能充分满足实训、实践教学的现实需求,使得学生的学习进入被动状态。从而达不到课堂教学目标,而课堂教学目标的检测正是通过反馈的方式来完成的[5]。本次研究通过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7月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2个行政班级约100名2016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基于PDCA的《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管理具体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经过基于PDCA的《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管理后,结课评分明显比对照组学生更高,且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和教学满意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诉,PDCA循环法应用于临床带教中具有一定实践性、科学性、有效性,能够显著提高临床带教的教学质量。既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增强了带教老师的责任心,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了护理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值得临床带教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谢斌.探讨基于PDCA循环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质量动态管理[J].建设监理,2019,(11):64-66.

[2]周开权.基于PDCA循环的\"经济法\"课程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研究[J].科教导刊,2019,(27):149-150.

[3]齐春微.基于PDCA的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及运行研究[J].对外经贸,2019,(6):119-121,127.

[4]谭茹,包丹丹.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实习生分层技能培训的应用效果及对护理教学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7):194-195,198.

[5]李金霞,陈丹,于亚英, 等.基于PDCA循环的中医护理对乳腺癌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7):153-155.

基础护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对基础护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对300例住院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同时加强了基础护理,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这300例患者在实施前后的满意度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加强基础护理后住院患者的满意度达到98.33%,好于实施前的88.3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基础护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效果明显,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患者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关键词:基础护理 优质护理服务 应用

基础护理是医院护理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它是临床治疗的前提,同患者的预后及康复密切相关,是评价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指标之一[1]。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为中心的护理原则深入到护理工作之中,提高服务质量是体现该原则的重要措施,也是医院追求的目标。2010年全国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其中的根本要求是要加强基础护理,面对当前的形式和局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来提高服务质量势在必行[2]。护理本身就比较繁琐,基础护理这些基本的项目很容易被患者和护理人员所遗漏,因此加强基础护理工作是保证优质护理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我科2011年5月起对300例住院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同时加强了基础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和方法。2011年5月-2012年3月我科收治的300例患者,男性患者186例,女性患者114例,年龄在24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43.86±4.38岁,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学历等均无显著差异。对300例患者在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加强基础护理,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理接待、基础护理服务技能、医护合作、护理态度、生活护理等多方面,对加强基础护理前后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

1.2 基础护理的难点。

1.2.1 患者拒绝。大多患者认为基础护理没有必要,一些患者比较害羞,男性患者居多,部分患者担心费用问题拒绝护理,报道中指出该项比例约占75%左右[2]。

1.2.2 护理决策。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护理时面临各种决策问题,例如给患者翻身导致其血压下降、病情加重引起医疗纠纷;为患者擦洗导致其感冒,许多年轻护理人员害怕纠纷对基础护理避而远之。

1.2.3 护理管理。护理人数不足,职责分配不清,基础护理质量监控过程缺乏主动性,管理体系不健全。

1.3 基础护理。

1.3.1 完善基础护理管理体系。医院下发护理文件,科室主任支持,护理人员负责三位一体,成立基础护理管理委员会,成立基础护理质控小组,基础护理管理委员会对基础护理质量考核和标准进行指定并总结,基础护理质控小组要定时的进行培训考核。

1.3.2 强化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意识。实行岗位责任制[3],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对所管患者提供全程护理,护理人员要对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进行规范,提高服务态度,树立服务意识,关爱患者的健康,要对患者的心理、文化背景等进行了解,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服务。

1.3.3 提高基础护理水平。要夯实护理理论基础,加强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临床实践技能,建立相应的奖励惩罚机制以促进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以更好的服务患者。

1.3.4 其他的基础护理。晨间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帮助患者整理床单、翻身等,保证其舒适感,协助洗漱、进食等;日间定期帮患者擦身、洗头,与患者交流,对其进行健康宣教;晚间根据患者情况,保持床位整洁,保证患者舒适卧位、协助洗漱等。

2 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100%,加强基础护理后住院患者的满意度达到98.33%,好于实施前的88.3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基础护理常见问题。研究表明在基础护理上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主要问题有服务态度、医护配合、基本技能、健康宣教等,本次调查证实了传统的护理服务确实存在着上述问题。服务态度问题,实施前调查问卷中显示对护理态度不满的占1.33%,护理人员的态度冷淡,表现出敷衍、消极、懒散等;基本技能问题,对护理人员基本技能不满的占1.67%,由于操作熟练度低给患者带来了痛苦,这和护理人员护理技能不扎实相关,对患者满意度影响较大;健康宣教问题,调查问卷显示健康宣教水平不高,无法让患者较好的了解自身疾病的详细情况,造成患者一定的心理压力,对患者院后的指导工作欠佳;医护配合问题也是引起患者不满的因素。

3.2 护理体会。护理服务的实质是要珍视人的生命健康,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4]。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基础护理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及医院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基础护理管理,符合2010年卫生部提出的根本要求,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我科开展近一年的优质护理,提高了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符合现今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护理人员在进行基础护理时面临多种问题,熟练的技能和经验是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年轻护理人员大多缺乏经验,因此要注重护理培训工作,使基础护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发挥出来,在护理工作中要加强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打好基础[5]。

3.3 小结。加强基础护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效果明显,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患者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 王晓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中加强基础护理的做法与体会[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4):422-423

[2] 高秀芳,田丹丹,辛俊颖,等.基础护理周程化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12):3180-3181

[3] 王宝珠,付瑜.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深化基础护理内涵[J].护理研究,2010,24(10):2614-2615

[4] 文香兰,李慧敏,张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基础护理落实的护理管理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36-37

[5] 代后珍.基础护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3):151—152

基础护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 分析安全管理对护理学基础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 方法 选择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170名,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常规组给予一般实验室管理方法,实验组给予安全管理方法,对比两组的管理效果。 结果 实验组学生实验室管理能力成绩评分与护理技能操作成绩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对两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随访,显示实验组学生日常工作情况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结论 对护理学基础实验室进行安全管理的应用效果显著,其中风险矩阵定性与半定量分析风险评估是有效的评估措施,值得实践推广。

[关键词] 实验室管理;护理学;安全管理;重要性

Importance of safety management to basic nursing laboratory management

LIU Qiuying

Medicine College, Shaoguan University School, Shaoguan 512026, China

[Key words] Laboratory management;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Importance

对护理学基础实验室进行风险评估的意义重大,由于护理学属于一门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实践课程占据总课时的比重较大,护理实践课程应与临床相接轨,包括真人注射、仿真病房的开展等[1],对于尚未真正接触临床实践的护理学专业学生来说,可能会面临某些意外事故,包括针刺伤、接触污染血液等,不利于护理学教学的顺利开展[2]。为了有效确保学生进行安全实践学习,应及时对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管理。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措施不是十分完善,缺乏系统的风险评估管理工具,因此,本次研究将风险矩阵定性与半定量分析风险评估方案應用于护理基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中,探究其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地区4所学校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170名,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均占据85名。

常规组:男同学5名,女同学80名,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23岁,平均(21.0±1.2)岁;平均文化可基础成绩为(75.26±3.85)分;实验组:男同学5名,女同学80名,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23岁,平均(21.1±1.2)岁;平均文化可基础成绩为(75.85±3.47)分。对比两组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一般资料可知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采取一般实验室管理措施,定时对实验组进行开放,并严格依照实验课本的内容进行授课,每组学生为2~3人进行小组实验。

实验组:采取风险矩阵定性与半定量分析风险评估方案进行安全管理。构建风险矩阵后,依据不同处理原则进行分类干预,例如:对于红色高风险条目的处理原则在于即刻展开行动,对于条目B4水银泄漏引发的危害来说,教学老师可在示教的过程中、发放体温计前嘱咐学生应轻拿轻放,可由口温互测改为测量腋温,可向学校申购密闭式的汞槽血压计。另外,橙色高风险与黄色中风险项目的处理原则在于6个月内与1年之内尽可能采取行动,利于将风险发生率降至最低。对于绿色低风险区域中的条目而言(例如:地滑引起摔伤等),可在实验室放置较为醒目的标识牌,放置防滑垫等。

1.3 评价指标

分析两组实验组管理模式的效果,包括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学生毕业后工作单位的反馈情况等。

1.4 判定标准

1.4.1 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 依据学生日常表现情况、期中、期末考虑成绩等对管理能力与护理技能操作进行评分。

1.4.2 工作单位反馈情况 依照优、良、中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优表示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中可独立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对护理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并在日常护理操作中做到准确无误;良表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对日常护理工作基本独立完成,较好掌握护理基础知识,护理操作能力较好;中表示实际工作中对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护理操作能力基本上能够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但是需要在独立完成护理工作时存在一定的困难[3-5]。

1.5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记录本次研究涉及的相关资料,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χ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室管理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

实验组学生实验室管理能力成绩评分与护理技能操作成绩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1。

2.2 工作单位反馈情况

实验组学生日常工作情况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护理学基础实验室的宗旨在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基础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将学生护理学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应变能力等有效提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养成优良的专业技能,为国家输送优质的护理人才[6-7]。在日常护理教学中,护理学基础实验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该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专业理论素养,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护理操作的相关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8-9]。但是护理实验教学应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并配置专业的相关器械物品,所以说,如何对护理学基础实验室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的意义重大,是提高护理实践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10]。

为了有效确保学生进行安全实践学习,应及时对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管理[11]。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措施不是十分完善,缺乏系统的风险评估管理工具[12]。本次研究对实验组学生采取实验室安全管理教学,并加入风险矩阵定性与半定量分析风险评估方案,包括依据不同处理原则进行分类干预,例如:对于红色高风险条目的处理原则在于即刻展开行动,对于条目B4水银泄漏引发的危害来说,教学老师可在示教的过程中、发放体温计前嘱咐学生应轻拿轻放等,有利于更加直观的对实验室风险发生严重程度与发生率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方案,利于实验室风险发生率的降低,提升教学效果,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13]。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风险干预模式切实可行,但是由于风险等级是既定的,许多风险条目仍然集中在容忍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其中可接受线以下的条目很少,这就表示该类风险评估工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采用风险矩阵定量分析中风险值与等风险线上数值进行计算分析,可在之后的临床研究中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探讨[14-15]。

另外,为了进一步营造校园安全文化,增强全员安全观念,健全安全体制,笔者还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建议: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有利于使得全员安全意识提高,并将全员安全观念增强,校园安全文化有利于教师接受安全教育,便于更好指导学生,同时也可让学生在校园安全文化的氛围中接受安全教育与熏陶,利于安全素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可在师生员工中建立起强烈的安全意识与自觉的安全行为中心,提出人人需要安全、事事要求安全的理念,做到以人为本且预防在先的安全思想与安全规程、需要遵守的准则,并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组成部分。对校园安全文化进行营造的重点为全员进行安全教育,包括学员领导、普通教职工、学生等人群,并定期出实验室安全方面的课题,督促教师给学生开设好安全知识方面的班级讨论会,并经常进行教育,举办全院安全知识讲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实验室管理能力成绩评分与护理技能操作成绩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对两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随访,显示实验组学生日常工作情况优良率为95.29%,明显高于常规组,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实验组管理模式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综上情况可知,对护理学基础实验室进行安全管理的应用效果显著,是有效的风险评估措施,可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管理效果,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实践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树众,翟春红.大型科学仪器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6-9,13.

[2] 张彤,林广云,郭小玲,等.高校核医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共享[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7):302-304.

[3] 韩玉德.高校研究生使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4):293-296.

[4] 余阳.密歇根州立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调研及借鉴[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6):147-151.

[5] 张洪杰,韩军,胡梅,等.STOP计划在实验室行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1):287-291.

[6] 方石,周余斌.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实验室安全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10-13.

[7] 邓吉平,李羽让,李勤华,等.实验室化学废弃物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83-286.

[8] 邵凯隽,孟军,王世泽,等.实验室安全管理常效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3):235-240.

[9] 周宜君,冯金朝,高飞,等.以人为本 加强高校生物类实验室安全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275-278.

[10] 郭敏杰,胡新,王殉,等.高等药学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77-179,183.

[11] 蔡齐祥,曹丽燕,张威,等.未来科技创新实验室安全环境的政策及管理方向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2):34-40.

[12] 杨佩青,陈敬德,温光浩,等.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94-196,222.

[13] 陈彦.坎特布雷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93-97.

[14] 邱会东,李广,王伟,等.中美高校化學化工实验室安全管理比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203-205,209.

[15] Jahn P, Kuss O, Schmidt H, et al. Improvement of pain-related self-management for cancer patients through a modular transi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 a cluster-randomized multicenter trial.[J]. Pain,2014,155(4):746-754.

(收稿日期:2017-04-17)

基础护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ICU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来ICU病房的呼吸机治疗患者70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插管方式、气管切开、意识障碍、使用抑酸剂、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是否使用激素及留置胃管,。结果:ICU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与性别、基础疾病、插管方式、使用抑酸剂无相关性 (P>0.05) ,ICU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与年龄≥50岁、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时间≥7 d、入住ICU时间≥7 d、意识障碍、使用激素、留置胃管≥2 d具有相关性 (P<0.05)。结论:ICU病房呼吸机治疗患者的相关性肺炎发生几率高,危险因素多,需要制定相关的护理对策,降低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关键词】: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院内获得性肺炎之一。是指在机械通气48小时之内或拔除气管插管48小时之内所发生的肺炎。机械通气时间小于四天或者等于四天发生的肺炎属于早发性呼吸机肺炎,机械性肺炎大于或者等于五天属于晚发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一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就会发生脱机困难,加重患者病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严重时会威胁到患者生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很多,高龄、患者有基础的疾病,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疾病、留置胃管、机械通气时间过长等。本研究对ICU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与护理對策进行分析,具体措施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ICU病房的呼吸机治疗患者70例,其中男35例,女35例,年龄39-86岁,平均年龄(47±8.78)岁,疾病类型:肿瘤20例, 心血管10例, 呼吸科27例, 脑梗死9例, 脑出血4例。且本研究经过本院审批通过。

1.2方法

1.2.1纳入标准:(1)患者均为ICU病房收治患者(2)均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3)患者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1)患者合并其它重大疾病(2)患者病情恶化明显且生存时期<3个月

1.3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记录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插管方式、气管切开、使用抑酸剂、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是否使用激素及留置胃管。呼吸机肺炎诊断标准:患者在机械通气48小时后至把关48小时内出现发热现象,脓性痰或支气管分泌物,涂片可见细菌。(2)气管析出物经过细菌培养阳性(3)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异常(4)患者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升高(5)胸片提示肺部出现新的浸润病灶。具备以上条件均可确诊。

针对呼吸机相关性疾病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关的护理对策,护理人员需严格采取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发生院内交叉感染。患者应该采取半卧位,有利于减少患者胃内容物的滞留,促进患者消化,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反流和误吸,注重患者的口腔护理,减少患者口腔细菌。严格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能脱机是及时脱机。及时缩短患者有创性的装置,进一步缩短通气时间,及时帮助患者吸痰,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确保机械性通气的有效性,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1.4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观察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1.5统计学方法

据采用 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结果

2.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因素分析

ICU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单因素分析,详见表1。

3讨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ICU患者最常见的感染并发症。危险因素主要分为,病原菌侵袭过多,患者自身免疫力降低两个方面有关。患者一旦产生呼吸机性肺炎,就会对呼吸机产生依赖。这进一步导致了患者病情加重,经济压力增加,病程加长。因此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减轻痛苦。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原因,(1)由于患者年龄大、长期的卧床、抵抗力过低,导致院内感染增加。(2)气管切开患者易发感染,主要由于痰液污染、空气感染、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管插管等侵袭性操作是局部的防预受损。(3)机械通气时间过长,增加患者感染的机会,容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长期使用激素,容易使患者体内细菌产生抗药性患者对呼吸道蔓延,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导致耐药菌的产生。(5)留置胃管时间过长,增加了患者细菌培养的机会(6)入住时间过长,患者以发生院内交叉感染。患者自身就有一些慢性疾病(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过低,容易产生呼吸机相关性疾病。(7)患者存在意识障碍,呼吸道的分泌物无法及时处理,增加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表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气管切开、年龄、器械通气、入住时间、使用激素、留置胃管有关,根据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首先及时清除患者口咽部的分泌物,充分引流痰液及时更换呼吸机回路管道,清理管道上的冷凝水,清理时避免倒流入气管,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加强气道湿化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每日严格执行口腔护理,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合理使用抑酸药。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进行护理,避免交叉感染。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患者呼吸情况改善后及时撤离呼吸机,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叩背,帮助患者排除痰液。

综上所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有很多,护理人员应制定相关护理对策,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疾病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肖文娟,刘美华,刘媛娜.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儿呼吸机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21,19(12):1593-1597.

[2]刘秋月.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及针对性护理对策研究[J].黑龙江医药,2021,34(02):473-474.

[3]王巧,柳志敏.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21,19(10):1409-1412.

[4]孔羽,张冉,杨利,臧鑫亚.ICU人工气道干预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危险因素调查及护理干预措施分析[J].全科护理,2020,18(28):3887-3889+3892.

[5]胡萃,杜娟,李绍飞.重症机械通气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7):53-55.

[6]马红云.急诊插管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9):72+74.

[7]陈莉,赵红梅,黄小英,叶祖峰.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09):28-30.

[8]潘艳红.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6):92-93.

[9]苏秀娜,周玮芳.COPD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4):27-29.

[10]刘萍.外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5):211-212.

[11]刘青.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01):4-6.

[12]吴凌云,周永明,徐丽娟,王艳婷,袁静雯,蒋雨玲,唐世琪.老年前列腺癌患者营养评价和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03):297-300.

基础护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就目前中專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特点,教师尤其要不断摸索改进《基础护理学》实验课教学方法,以增强实验课教学效果,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为社会输送大批实用型护理人才。

关键词:增强 《基础护理学》 实验课效果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课程,实验课所占比例较大。如何增强实验课教学效果,是学生学好《基础护理学》的重要环节。学生能否上好基护实验课,也是她们将来能否成为一名优秀护理工作者的关键。目前,中专生普遍具有注意力不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的特点,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实验课效果更差。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基础护理学》实验课再以传统教学方法授课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为了适应教育群体,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摸索,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及强化技能的相关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第一,课前准备工作。首先,强调本次实验课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习更有动力。例如臀大肌注射术,它是一项无菌程度高,在临床工作中频繁应用的技术,所以告诫学生应该重点掌握,认真对待。反之,在工作中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注射后造成继发感染;注射深度过深或过浅,药物没有达到肌组织,降低疗效;误伤坐骨神经等等。其次,在学生刚刚接触该操作之初,与学生一起认真看一遍教学光盘,提1~2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这样既使学生有了观看的重点,又使他们有了束缚力量,否则一些学生可能做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如看杂志,睡觉,走神等。看完录像后,引导学生回答教片中的思考题和前面提的小问题。最后,带领学生将操作过程进行整理归纳:一般来说,每一项技能都可以分解为几个大步骤,即操作者准备,用物准备,环境准备。到病房之后,包括病人体位的准备,然后是操作过程。大部分人认为学习技能操作只是动作模仿过程,但我认为理解在学习操作技能过程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1]。将整个过程分析完以后,在黑板上归纳整理出操作步骤的重点动词,要求学生做笔记,课下继续掌握操作步骤。那么,教学目标已经基本完成,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操作步骤。

第二,上实验课。首先进行示教,教师边讲边演示,强调注意事项,重点步骤放慢操作速度,加深学生的印象。结束后,分组练习,约4~5名学生一组,挑选一名优秀学生作为本小组组长,以便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课前要求每组组长拿书,一人练习,组长纠错,查缺补漏,其他学生旁观。教师要巡检每组练习情况,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练习不认真者,提问一些与实验相关的问题:臀大肌的定位方法;注射角度;背诵归纳整理的操作步骤的重点动词等等。一般情况下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回答不出来,那么,责令其在5min内将问题背下来,5min后再检查。这样,既维持了课堂秩序,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又对差生起到了督促作用[1]。那么,学生在本单元课将所学技能加以熟练完善,可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完成课后作业。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室内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又对实验巩固了一遍。其次,把归纳整理的操作步骤的重点动词默写一遍,并且背下来,下次实验课检查评分并将记入平时成绩中。

第四,根据实验内容的重要性及难易程度,适当延长课时。课上可运用角色扮演、缺陷情境教育等方法,既可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可增强学习效果。复习臀大肌注射术时,可编写一些缺陷剧本,将护士平时操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动作或一些不规范的操作环节编入其中,如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注射前未核对、拔针后让患者自己按压等等,让一小部分同学表演,然后让其他同学指出并加以纠正。这样,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寻错,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积极性[2]。

第五,将学生活动与技能操作进行有机结合。一般可在国际护士节举行操作技能大赛,也可在开学典礼上进行天使风采的展示。先布置表演任务,通过一番比赛后择优录取参加表演。这样,对于操作技能的掌握无形中又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六,完善考评制度。实验课成绩应由多方面组成:着装、态度、出勤、考试,当然,还是考试成绩占最大比重。将实验课成绩与实习推荐、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学习操作技能更是如此,它绝不是单纯的动作模仿。尤其目前大部分中专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师更要多种方法灵活运用:每项至少共同练习5遍:教片,归纳整理,实验室示教,学生练习,完成实验报告。同时结合学生活动、考核考评等措施督促学生学好基础护理技能,为社会输送大批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曹桂蓉.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方法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7:105~106.

[2] 钱丽冰.情景教学法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5):391~392.

上一篇:内科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医学遗传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