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范文

2023-10-01

农业科技范文第1篇

摘要:自媒体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过去的农业科技传播只能依赖于传统传媒,其传播力度有限,而在手机时代,农业科技有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对于农业技术的指导将会更加有力,如何利用好这一手段是现阶段的重要社会课题。本文拟从现代社会农业科技通过手机媒介进行传播的总体环境分析入手,展开对其传播优势的分析研究,希望帮助有关部门有针对性的强化应用手段。

关键词:手机;农业科技传播;多元化

引言:

手机是现代社会十分灵活的信息传播媒介,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终端。农业科技要想更加快速而准确的转达到农业从业者手中,必须要更好的利用起手机这一媒介,大力提升农业科技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与灵活性,更好实现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有力指导。

一、利用手机做好农业科技传播的总体环境状况研究

(一)手机作为传播媒介的技术发展状况

手机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这对于农业科技传播是十分有利的。有别于传统媒体,现代手机技术使得农业从业者可以通过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学习农业知识。如农业科技知识可以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给从业者,而且手机的“体型”也让这些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反复研习。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4G、5G的网络正在逐步的覆盖全国,这对于信息传输速度又会有一个质的提升,更大程度上方便了从业者知识的学习。另外,智能手机的不断升级更新,价格的不断下降让这一切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有效。

(二)手机用户数量的剧增,为广泛的农业科技传播夯实基础

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全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已经近10亿,而这个数量还在不断的增长,农村地区的手机网民数量也在不断增大,这样的普及率使得农业科技以手机为媒介进行传播成为必然之选,结合国家的新农村建设,今后的手机网络用户将会更大。这样的基数之下,民众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也是不可忽视的。而且,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不断完善,价格还会不断的下降,手机用户还会不断增长,手机的作为一个最为快速的现代传媒媒介必将成为农业科技传播的强大助力。

(三)国家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助力农业科技的手机传播

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作正在不断的深入,而信息化建设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农业科技传播与手机媒介的结合正是与国家的农村发展计划完美配合的重要方式。国家的五年计划对于农村地区的信息化设施的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这对于农村地区智能手机的大力普及也会起到不小的推进作用。此外,国家在这一工作上还有更加直接的扶持,像是对农民购买智能手机的一些补贴工作,都能很好的促进手机在农村地区更快的普及,为农业科技通过手机传播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1]。

二、强化农业科技通过手机媒介广泛传播的优势分析

(一)手机媒介使得农业科技传播变得更加多元化

抛开传统媒介的诸多限制,手机可以更加灵活的通过移动网络实现信息的传播,对于农业科技传播来说,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更加快速的将这些信息展示给每一位手机用户。可以说手机作为媒介会将农业科技传播的主体进一步扩大,不论是主管农业生产的政府部门、相关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还是农民本身都可以将农业科技的相关知识进行传播、转播。作为

主管政府部门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权威的指导作用,及时将相关的国家政策信息传达给每一位农民,农业技术研究机构也可以及时将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发布出来,同样的农民在接收到这些信息之后可以更好的做到相互的转达分享,大力提升农业科技的传播力度,也让传播的主体更加多元。

(二)手机让农业科技传播的形式更加丰富

现代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让更多形式的信息传播成为可能,摆脱了过去的图文限制,音频、视频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讓农民接受农业科技信息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农业科技知识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研发机构可以将这些农业科技新知识制作成更加直观而生动的形式,为农民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方便,农民在学习这些新技术、新知识时不再需要“头疼”那些繁复的文字描述,这会大大提升农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而且手机传播的方式可以让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好利用科技资讯做好“现场指导”,有力的提升农业科技的实际利用效率,对于农民之间的分享交流也会起到一个不错效果。

(三)更好的整合多种媒介,整合式的农业科技传播渠道

手机媒介有十分强大的优势,可以很好的将传统媒介进行融合,并弥补其中的一些不足,可以说是整合了纸媒、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的传播媒介,而且其还具备了这些单向媒介不具备的沟通功能,可以实现农业科技研究者与农民之间的直接沟通,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科技的指导效果[2]。

(四)手机支持下农业科技传播的广泛性

手机作为现代人社会的必备品之一,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利用手机用户量巨大的优势,可以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传播的广度与深度,而且这些知识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农业从业者,还将扩展到更为广泛的民众之中,提升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认知水平。此外,手机本身通讯功能可以更好的巩固农业科技研究者与从业者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网络。

三、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技术还在不断的升级,手机的功能会更加强化,在信息传播、沟通交流方面的功能会更加完善,其对农业科技传播的促进作用也会进一步加强,各相关部分和人员应当高度重视手机的媒介功能,更好的帮助相关人员做好农业科技传播。

参考文献:

[1]张艳云.乡村振兴背景下手机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04):68-71.

[2]敬廷桃,易婧,丁志祥,阎应红.手机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应用研究[J].乡村科技,2018(21):117-118.

作者简介:方锦,出生年月:1986.11,女,汉,新疆哈密,本科,研究方向:科普传播。

农业科技范文第2篇

摘  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围绕主导产业,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观念新、生产技能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户,从而提高了广大农民科技应用能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该文主要介绍了肥西县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的一些经验和措施。

关键词:农业科技入户;科技创新;成效;肥西县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根据安徽省农委有关文件精神,肥西县种子农药管理站在肥西县上派镇三岗村、三河镇木兰村、官亭镇张祠村等3个村开展了农业科技入户服务,制定了《科技入户示范实施方案》,在县农委的精心组织领导下,于2014年3月初开始分别在上述3个村组织实施“包村科技入户专项服务”,根据示范村的主导产业,确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推进技术入户,实施物化技术补贴。笔者现将肥西县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的有关情况和措施介绍如下。

1 领导重视,成立组织

肥西县委、县政府对科技入户工作十分重视,分管农业副县长非常重视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多次关心和支持科技入户工作,并成立科技入户工作领导组和专家组,领导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县农委、县畜牧水产局、县林业局、县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县农委。组建成立科技入户专家组,专家组组长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人员担任,专家组成员由技术指导单位选聘农业科技人员担任,并于县、乡镇、村三级分别确定了负责人、联络员。选定农业科技专家和技术指导员,合理选择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技术指导员负责联系10个科技示范户。

2 制定方案,重在落实

科技入户组织技术指导单位,认真研究制定了《科技入户示范实施方案》,认真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多次组织农业专家、技术指导员认真学习文件精神,研究实施方案,抓好组织落实,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确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上派镇三岗村主导产业为苗木花卉,主推品种为桂花、香樟、广玉兰、腊梅、红叶石楠、紫薇、美人梅以及鲜花、盆景等,推广应用设施栽培、无土栽培等。三河镇木兰村主导产业为水产养殖,主推品种为优良草鱼、鲢鱼、鲂、鲤、鲫等一般性经济鱼类,推广鳜鱼、斑点叉尾鱼、大口鲶、黄颡鱼等名优鱼类,推广应用常规精养、名优鱼类养殖、稻田养蟹、稻田养虾和稻田养鱼等。官亭镇张祠村主导产业为果蔬菜,主推品种为优质甜油桃、优质蔬菜等。推广应用甜油桃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推广应用设施农业栽培技术、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等。

3 推广技术,入户服务

组织农业技术指导员对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指导、咨询和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品种、技术、农资、信息和政策等。技术指导员经常进村入户指导,对技术服务和生产情况跟踪记录和指导服务,及时帮助示范户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在生产关键季节、关键技术环节,随时接受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咨询,及时编印发放技术资料、科技明白纸等,进行技术指导到生产现场,做好对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培训,同时填写好《技术指导员手册》、《科技示范户手册》,及时反映技术指导服务情况和科技示范户的意见及建议。

在上派镇三岗村苗木田间,受田地气候异常、旱涝不均的影响,苗木病害发生频繁,技术指导员走村串户现场指导农户进行田间管理、防涝和抗旱,指导病虫害防治。针对苗木重阳木斑蛾、国槐尺蛾、樟网蝽等害虫发生量大,石楠白粉病、桂花生理性病害而落叶的现象,及导编印了病虫情报,指导农户适时防治。桂花为三岗苗木的主要品种,春秋季节常出现叶片脱落现象,影响了销售,技术指导员通过细心调查研究,发现是因缺乏铁元素引起的叶枯病,并根据病因对症下药,指导苗农使用硫酸亚铁粉末兑水喷洒叶面,每7d喷施1次,连喷5~6次,有效地防止了桂花树大量落叶;并推广使用了新式低压电动喷雾器,提高了喷洒效率,受到了三岗群众的认可。官亭镇张祠村通过实施科技入户,指导10户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户,带动200户发展瓜果菜生产,确定了以油桃、大棚蔬菜为主导产业。建立并完善了油桃协会,新建了瓜菜协会。水果主推四月红、红太阳系列、黑珍珠等优质甜油桃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蔬菜主推设施农业栽培技术、蔬菜育苗及大田栽培技术,推广名特优品种、新型肥料、无公害生物农药及生产资料应用。官亭镇张祠村示范孙义银发展大棚蔬菜1 334m2,其中秋延黄瓜面积667m2,产量2 500kg,产值10 000多元;秋莴笋面积667m2,产量2 500kg,产值10 000多元,合计产值20 000多元。

4 宣传交流,规范实施

充分利用科技入户专项内容加强宣传,交流信息,编发农业科技入户技术资料,召开现场会,利用宣传栏、报刊、电视等多种渠道宣传农业科技入户。认真按照科技入户示范村实施方案规范运作,建立领导组、专家组责任制,建立科技入户工作定期报告制度,建立技术指导单位、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责任制,建立农业科技入户联系信息网,提高工作效率。每个技术指导员培育和指导10个科技示范户,每个科技示范户带动10个农户,辐射全村农户,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建立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管理档案,实行科技入户工作政府给支持,部门给服务,专家开“处方”,财政给补贴,农民得收益,把一些先进的主推品种、主推技术等优先提供科技示范户和广大农民。例如,官亭镇张祠村农户孙道广发展大棚蔬菜1 334m2,其中秋延辣椒面积667m2,产量1 750kg,产值9 000多元;大棚秋延芹菜面积667m2,产量3 000kg,产值6 000多元,共计产值15 000多元。

5 加强扶持,合理投入

加强对农业科技入户专项计划的投入,合理安排农业科技入户专项经费,多渠道、多途径筹集项目经费,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建设农民科技书屋、科技示范户补贴、技术服务补贴、项目培训、资料、宣传、车旅费等。在3个示范村建立农民科技书屋,配置彩电、VCD、光盘、录音带、科技书籍等。对每个科技示范户给予物化技术补贴,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科技书籍和技术资料等。

通过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在3个村培育和选就30个科技示范户,并带动辐射600个农户,实现了“以户带户、以户带村”,提高了广大农民科技应用能力,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示范带动效果。同时,建议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继续给予重视和支持,继续深入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服务新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

6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在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作中还存在着农业科技入户工作领导监督体系不够健全,农业科技入户范围较小,经费投入不足,少数地区农业科技入户有名无实等问题。因此,要加强领导和管理,加大农业科技入户投入大度,加快农业技术直接到户,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能,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为农民送技术、送信息、送放心农资服务;同时,建议上级领导各有关部门继续给予重视和支持,继续深入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服务新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

(责编:张宏民)

农业科技范文第3篇

摘 要: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涉及多方主体,需要综合考虑合作方的利益,以实现海峡两岸农业科技的协同创新。基于现阶段两岸农业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该文构建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协同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健全两岸交流合作协商及建立财政投入专项管理的保障性机制;建立两岸农业科技与应用转移,促进农业市场需求培育,优化两岸统一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拉动性机制;完善政府购买、扶持、奖励科技成果创新合作的推动性机制。

关键词: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海峡两岸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nergistic innovation; crossstrait

协同创新是以开放、协调、互补为理念,促进创新要素共享、创新主体有机融合,实现资源整合、优势发挥、效益提升的一种创新组织形式。它解决了创新过程中各自分割、资源分散、成本受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效率不高等问题,是创新的一种新模式、新导向[1]。现今,国内学术界对协同创新问题的关注多集中于企业方面。有研究学者认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研究机构、政府间交互作用和协同效应形成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2-3];也有学者认为,协同创新对提高教育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4]。

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海峡两岸“五缘”归一,各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特别是在农业领域,随着两岸紧张关系的缓和,两岸农业科技合作的领域也不断拓宽,合作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多年来互有裨益[5]。但随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瓶颈期,单一模式的两岸农业科技合作也进入瓶颈期。如何建立跨区域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提高两岸农业合作水平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两岸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协同创新在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作用,提出建立促进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希望能为丰富农业协同创新理论提供研究样本。

1 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的现状

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30多年来农业科技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均有较大发展,特别是2010年海峡两岸正式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也意味着两岸农业科技合作展開了新篇章。

1.1 农业科技合作领域日益拓宽

30多年来,两岸农业科技合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合作领域覆盖面不断扩大,目前已覆盖种植、畜牧、渔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各行业;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已发展到农业生产、深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流通服务等环节比重越来越大;合作结构不断优化,既有技术引进,又有技术合作研发,既有农业贸易投资,又有科技人才的培养交流;从最初的注重农业技术本身,发展到重视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内涵[6-7]。

1.2 科技交流平台日趋增多

伴随着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两岸农业科技人员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入,座谈会、研讨会等各种平台不断搭建。“海峡两岸农产品博览会”“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等的连续举办,为两岸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格局,为海峡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发展提供了有力、高效的技术支撑。

1.3 科技合作基地日趋完善

从1997年起,我国先后在福建、海南、山东、黑龙江、陕西、广东、广西、上海、江苏等地建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2005年又开始启动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目前台湾农民创业园总数29个,遍布14个省市区。其中福建省拥有6个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全国之首。试验区、农民创业园的建设开创了两岸农业合作的新模式,是两岸农业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两岸农业科技合作的新典范。

2 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越来越密切,成效显著,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政治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两岸合作仍存在着一些障碍和难题。

2.1 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协商机制尚不健全

目前,两岸农业科技交流合作机制仍不健全,制约了两岸的合作。台湾当局从市场保护主义和技术保护主义的立场出发,许多限制技术、人才交流的政策仍未取消。首先,台湾对投资大陆的农业设定严格的分类,并实行严格的审查报备制度。其次,台湾当局一再强调农业先进尖端技术部分要留在台湾。在农业人才交流方面,台湾当局限制两岸人才的沟通渠道[8]。海峡两岸举办的各种农业科技学术交流活动规模较小、人数较少、影响范围有限,没有形成良好的长效机制[9]。与此同时,大陆的农业科技研究依然存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且人员赴台需要办理的手续相对繁杂,制约了两岸的深入交流合作[10]。

2.2 两岸农业科技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仍不完善

大陆市场空间大,但目前能够接触到或者体验到台湾现代农业成果的人分布还不够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两岸合作的意愿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同时也在于市场需求的培养与挖掘不到位,导致市场尚未对两岸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产生显著拉动力。另外,台资加工企业与大陆农民合作过程中缺乏严谨的合同制度,在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中,台商企业存在将农业生产的风险转嫁给农民的现象[11-12]。此外,在合作过程中,对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够完善,两岸科技合作的组织形式创新还不够,服务组织或机构的数量和规模都有待提高。

2.3 大陆农业科技扶持政策实施效果不及预期

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活动除了依靠企业的自身投入来实现,还需要从宏观层面来解决创新资源的保障性投入。但是,从近年沿海部分省份的政府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来看,投入力度均不高,其中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的更少,科技成果商品化与市场拓展能力不足,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等问题,使得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率受到很大的限制[13]。除了投入力度不够之外,大陆农业科技扶持政策享受范围有限且门槛高,多数政策实施限额申报,很多企业、研发机构无法享受到扶持政策;同时,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不少企业对政府扶持政策缺乏了解。

3 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泉,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创新的新途径,不是简单拼凑,而是基于开放性、互补性的特征,突破单一创新主体的局限,促使各创新主体的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资源扬长避短、有效配置、形成合力,发挥最大效益[14]。

3.1 两岸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符合我国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居首,凸显了创新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作用。协同创新是深度共享合作的创新模式,对推进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在农业发展新格局中,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两岸农业合作前景广阔,要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大势,秉承合作共赢原则,加强协同创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2 两岸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有利于海峡海岸优势互补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有着较强的互补空间,大陆可以从台湾引进农业实用技术,学习农业科技推广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经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台湾则可利用大陆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的优势,来扩宽自己的平台[15]。相较于台湾农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理念上的优势,大陆农业在劳动力、土地要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16]。但由于两岸政治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差异,加上缺乏跨越区域的统筹协调机制,两岸农业合作单一且不够密切、技术对接弱,同质、同构化状况严重,导致两地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的互动与对接日趋缓慢,这便需要加强海峡两岸科技的协同创新。

3.3 两岸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有利于增强农业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海峡两岸均处于转型升级时期,两岸要更加关注在创新领域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推动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17]。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能够有力克服当前两岸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和合作模式单一的局限性,通过对人才、资源、技术、管理等要素的协同创新发展,释放创新活力,通过创新资源在两岸跨区流动、交互作用,优势互补、突出特色,进行差异化对接,能夠实现两岸农业的共同发展[18]。

4 构建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在农业科技合作中,技术、人文、市场、机制等要素交织复杂、相互作用和影响,任何一个因子缺失都将影响合作效果。往往在实施中过于强调技术,而忽视了体制机制等其他相协调、相配套的因素。而体制机制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因而需建立与现代农业科技合作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可以说这是一个全面复杂的系统工程。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是由适应性主体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并层层涌现出来的系统,能够为这样的问题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19]。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涉及多方主体,这就要求在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中要充分考虑多方主体的利益,使得所构建的系统能够有效促进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的发展与进化。基于此,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主要应包括保障性机制、拉动性机制、推动性机制及其内在协同作用机制(图1)。

4.1 保障性机制

构建面向农业产业科技创新、面向农业科技重大专项或重大工程实施的保障性机制,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有效开展。保障性机制主要是解决协同创新资源的来源与投入问题,以及两岸人员交流的便利性问题。

4.1.1 健全两岸交流合作协商机制 两岸农业科技协同创新,需要有协商机制保障,以便双方磋商和协调,增进了解和互认互信,避免不合理的障碍。如面对政策法规局限和约束,要加强研究、沟通,保障台湾各类交流与合作人员、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促进两岸交流的合法化。就对行业协会需求越来越强烈的情况,要不断提升完善海峡两岸科技交流协会等相关合作平台,发挥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面对农业发展新需求,两岸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不断提升配套公共服务,优化市场和政务环境,构建两岸农业科技人员交流的绿色通道机制,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进一步为各类专业机构和人员的两岸往来提供更多的政策保障与便利,增强交流意愿与合作信心。

4.1.2 建立财政投入专项管理机制 政府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同时,政府也是制度的供给者、环境的营造者和主要的科技投資提供者[20]。故而,政府部门可以对两岸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年度财政预算、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中应进行单独预算,切出一定比例进行专项管理,重点应用于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搭建、关键技术或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优良农业品种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两岸交流合作单位与个人的贡献奖励或成果奖励。此外,还可以共建协同创新投资平台,以便更具体的了解高科技农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以及提高科技农业企业的管治能力和指引企业的技术发展方向[21]。

4.2 拉动性机制

通过科技自身发展以及市场需求来拉动科技创新,这是科技创新的内在机理之一。拉动性机制主要是解决创新成果的转换与市场需求培育问题,即解决两岸技术应用转移与创新成果的商品化问题。

4.2.1 建立两岸农业科技与应用转移机制 当前,两岸在农业科技与应用各有比较优势,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两岸的政府组织、农业科技发展中心、企业等,应该积极推动现有两岸农业合作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两岸农业科技与应用转移的中介服务组织、专项市场的建设。通过转移,促进各地现有农业技术整体水平的快速提升,促使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品种的成果转化率,进而再通过创新成果市场化,以及科技自身内在演化规律来拉动科技创新。

4.2.2 完善农业市场需求培育机制 要想促进市场需求的培育,首先,可以组织更大范围、更高频次、更近距离的参访与交流,加大成果展示,加强两岸农产品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增强共识;其次,要加大农产品推广,品牌塑造与推广以及质量监管,加强人们对市场的需求,增强两岸人民购买、使用对岸农业产品的欲望;最后,要利用各自的优势,将两岸的农业技术和优质品种“嫁接”到对方,实现“本地化”种植。通过农业市场需求的培育,依靠农产品产业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来进一步拉动农业科技创新。

4.2.3 优化两岸统一的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机制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优化两岸统一的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机制,对促进两岸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合作交流机制的内容包括:一是在体系建设上,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互认体系建设,建立两岸区域标准化交流机构,共同开展标准化研究、制定,深化计量、认证、认可合作,实行标准化相互通报和互认制度,促进农产品流通;二是在队伍建设上,要共同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工作培训,加大业务理论、检测技术、监管技术手段、处罚方式等的交流合作;三是在平台建设上,要建立统一合作标志、溯源信息和可溯源系统,实现追溯信息互通、共享[22]。

4.3 推动性机制

科技创新需要各类主体的积极参与,它不仅仅是企业的职责,也需要各类主体的共同努力。推动性机制主要解决各类创新主体自身参与协同创新的内在动力。

4.3.1 推动科技成果分享机制 两岸各创新主体在具体开展协同创新过程中,除了要明确各方的资源投入与风险承担之外,还应该明确各方的利益分享,尤其是科技成果分享机制。科技成果分享机制是长期合作的基础,为此,首先要将科技成果利益共享机制固化为合作合同协议的重要内容,强化用法律来保障各方利益,减少利益摩擦,实现持续深化合作[23]。其次,对于长期或限期分享的成果,各方合作单位要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保障合作方应有的收益,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监管。此外,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创设研发技术的有偿使用与技术移转机制,保护研发成果;由政府单位统一事权,调和矛盾,维护好双方的利益[24]。

4.3.2 完善政府定向购买机制 农业科技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可通过采取宏观调控手段来营造一个更为有利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环境,其中经济的手段往往比法律、财政的手段更为有效。政府定向购买企业生产的产品,这是扶持企业成长的传统做法,也是一个有效的做法。对此,两岸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制定政府采购目录时,要优先考虑采购两岸协同创新企业生产的产品,甚至直接下发订单采购指定产品。同时,通过稳定产品的销售通路,减少创新风险,保障创新收益。

4.3.3 落实专项财税扶持机制 针对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财税扶持政策,不仅要考虑各类创新存在的风险大、回报滞后的共同特性、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产值低、与自然条件关联大、区域差异化明显等的农业特性,同时,也要考虑海峡两岸协同创新中存在的制度差异、资源虹吸效应等区域特性。通过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在税收、用地、水电、金融等方面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优化创新环境,增强创新土壤肥力。

4.3.4 建立专项科技奖励机制 科技奖励体现了对科研活动的尊重与推崇。通过建立专项科技奖励机制,可以激发科技者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此,可设置专项的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奖励机制,由两岸有关政府部门按比例拨付专款,牵头或授权第三方组织成立“海峡两岸农业科技评选委员会”,并由该委员会指定评奖规则与实施办法。将奖项划分为个人、组织(团体)两个层面,并分为科学研究、实践应用两大类。

4.3.5 制定两岸人力资本流动激励机制 在科技创新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要素。为此,应该制定和完善人力资本顺畅流动的政策措施,着力推进两岸农业科技人才、产业人才的双向交流与互补。积极鼓励两地的高等院校、研发机构之间合作创办研发机构、试验基地或研究中心;鼓励互派专家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对于开展该领域的培训、技术咨询与技术指导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在住房、交通、差旅补贴甚至是医疗、养老等方面予以待遇倾斜,实施职称评聘绿色通道。

4.4 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

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保障性、拉动性、推动性等三大类机制,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这三大机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机制运行中,它们既各自发挥重要的作用,相互之间又存在内在联系与影响。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涉及多方主体,各方利益诉求也有所不同,随着政策的改变,两岸的外部环境也会随之发生改变,面对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这一复杂适应系统,需要根据涉及的众多创新要素不断调整变化。因此,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性、拉动性、推动性三大类机制的产生与完善,直至形成相互协同作用机制,是随市场发展不断进化的动态过程。在初期市场培育的过程中,两岸合作交流协商机制是关键基础,通过两岸溝通交流平台,加强对两岸农产品与农业科技的推广与了解,催生出市场需求,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作为第一动力拉动包括科技与应用转移机制、质量安全认证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分享机制、财政投入专项管理机制等一系列配套机制的制定,进一步扩大及稳固两岸农业科技交流。推动性机制是关键手段,利用科技成果分享机制、政府定向购买机制、专项财税扶持机制及两岸人力资本流动激励机制,促进两岸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市场增长趋于稳定,使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进入动态平衡状态。保障性机制提供交流平台与财政支持,拉动性机制培育市场需求及科技成果转换方案,推动性机制增添创新动力激发市场活力,三者相互补充协调,在发挥出三大机制各自作用的同时,又具备形成协同条件,形成有机统一体,根据两岸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必要的创新与调整,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合力推进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稳步发展。

5 结语

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是人、财、技术等多要素,产、学、研等多方位,政府、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院校、社团组织等多主体的有机合作关系。两岸农业科技合作机制的构建不能仅仅靠一方努力,需要两地双方的主动参与、紧密配合与良好运转,重视相关要素的完备性以及其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在保障性机制、拉动性机制、推动性机制以及相互协同作用机制的运作下,基于共同利益与长远发展的视角,突破传统的发展格局与区域视野,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促进两岸人才、技术、资金和信息等创新要素的市场化回归,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实现优势互补、互动共赢,真正形成一个紧密交流、真诚合作、蓬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张淑梅. 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

[2]解学梅,左蕾蕾. 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13(3):47-56.

[3]戚湧,张明,丁刚. 基于博弈理论的协同创新主体资源共享策略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3(1):149-154.

[4]王海建. 协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路径[J]. 探索,2013(1):139-143.

[5]赵玉榕. ECFA时代两岸农业合作机制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3-79.

[6]回文广,边全乐,胡映霞,等. 关于科技推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发展的思考[J]. 中国农学通报,2007(10):344-347.

[7]王敏娟. ECFA框架下两岸农业合作问题研究[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8]郑清贤. 深化两岸农业合作必须建立健全十大机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0-16.

[9]温思美,郑晶.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模式的绩效及其前景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6(11):4-8.

[10]檀云坤,郑金贵.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合作模式探索[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57-161.

[11]石洪景. 农户采纳台湾农业技术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25-30.

[12]徐秋韵,张向前.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下闽台农业合作战略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2(8):59-63.

[13]曾艳.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现状和趋势[J]. 农业经济,2010(8):12-14.

[14]李茜. 科技协同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4.

[15]董剑程,李晓岚, 郑少红. 闽台农业科技合作与转化的相关因素分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0-15.

[16]蒋颖,何均琳. “共同市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深化发展的最佳选择[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4):28-37.

[17]吴凤仪. 海峡两岸农业制度性合作模式探析[J]. 台湾研究集刊,2014(5):28-37.

[18]陈路静. 闽台高科技农业产业竞争互补机制研究[D]. 厦门:厦门大学,2005.

[19]董晓宏.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企业创新系统研究[D]. 石家庄:河北工业大学,2009.

[20]杨传喜,徐顽强,王敬华.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研究[J]. 系统科学学报,2013(1):81-83.

[21]魏立新. 共建协同创新投资平台助力两岸四地科技企业发展[J]. 中国科技产业,2015(6):18.

[22]林其屏. 闽台农业科技合作机制的创新与构建[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4.

[23]黄钟慰,黄小萍,林雨轩,等. 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台湾农业探索,2013(1):19-21.

[24]黄建龙,段兆麟,郑卉妤. 两岸农业科技园区合作之策略与实践[J]. 海峡科学,2015(5):89-91.

农业科技范文第4篇

笔者认为,团场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要走以特色参与竞争求发展的路子,立足特色优势,培植特色产业,形成几大产业群,由此带动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分类分层次、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当前,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和关键。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职工增收这个中心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立足市场和资源,统筹规划,突出特色;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为重点,坚持大中小型并举、多轮驱动,紧密龙头、基地、农户的有机结合;采取改造提升和改革规范现有企业、引资嫁接等办法,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农业产业化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型,采取或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体制创新。一是坚持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則,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牧)户建立稳定、可靠的供需关系。把生产、加工、销售有机地联结起来,成为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二是坚持多轮驱动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和地区封锁,坚持谁有能力谁发展,谁有本事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支持国企、私企和其他经济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四是要充分尊重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途径。

三、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融资渠道。一是发挥职工兴办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投资的积极性;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示范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在尊重企业自愿的前提下,推行股份合作制,探索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的途径。二是协调金融部门,解决产品有市场前景而资金短缺的问题,在信贷、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金融环境。三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发展农业产业化。四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团场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把团场的优势资源和内地的资金、技术等结合起来,确定一批有发展前途的项目,高起点培育龙头企业,也可以与内地企业合作,利用他们的技术、资金和市场网络、品牌等共同进行开发,形成新的生产力,促进团场农业产业化发展。五是引导农业产业化企业完善自我积累机制,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同时,要管好、用好、用足资金,完善投入机制,确保资金投入的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加快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强大支撑。技术创新是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围绕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企业职工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培养造就一批企业带头人。大力发展能人经济,能人的带动,风险可能小,更能适宜团场的发展;切实抓好团场流通大户及经纪人队伍建设。要抓紧对职工的技术培训,尽快提高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健全科技管理、服务、示范、推广、培训五大体系;形成纵成线、横连片的科技网络。大胆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农科教结合,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人才制约,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搞联合、嫁接,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降低成本,促进一批企业整体素质提高。

五、加强引导和服务。一是加强对龙头企业指导和服务。要从过去用行政手段为主抓农业转到用经济手段抓农业,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来;从主要重视基地建设转向重视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上来;从依靠行政指挥转到加强指导服务上来。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加强引导,不搞行政干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市场主体作用。二是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区。依托小城镇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区,因地制宜,立足发挥团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不搞一个模式,可以是市场拉动型,也可以是基地型。在主导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市场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培育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打造典型,树立样板,典型引路,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发展,做到兴一业富一方,抓一品富一片,防止产业雷同和低效重复。三是制订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明确协调领导机构和落实部门。

本栏编辑 杨 波

农业科技范文第5篇

摘 要: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以下简称“农创园”)是农业农村部批复的全国首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它的建设既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行动,也是深入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创新举措,还是南京打造创新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指出了“生物農业、智慧农业和营养健康农产品”三大主导产业确立的原则,分析了三大主导产业的内涵,并提出了发展主导产业的路径。

关键词:主导产业;原则;内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作为首家科创中心,农业农村部十分关心农创园建设,韩长赋部长于2017年6月和2018年11月两次考察调研园区,并为园区确定了“五中心一硅谷”总体目标和“五个融合”发展路径;省委省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就园区建设召开专题会议;南京市成立园区管委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多次专题调度园区建设发展,提出“五个一流”要求,举全市之力贯彻落实部省要求;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市级“集中力量办好一件大事”部署。在广泛征求相关领导、院士团队、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园区确定了“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和营养健康农产品”三大主导产业,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要素、全过程、全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努力做“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与服务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一、主导产业定位的原则

(一)精确定位,打造自有品牌,突出地域特色

主导产业定位越精准、越容易形成产业特色和产业集群,继而形成富含地域特色的IP。园区坚持国际视野、世界标准,在农业农村部韩长赋部长“五中心一硅谷”的框架下,结合全市“创新名城建设”对科技创新的布局部署,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即便是主攻同一产业,也差异定位、细分领域、努力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拳头产业”。

(二)错位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市场潜力

农创园是农业农村部批准和重点支持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不同于一般的农业科技园区、高科技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为避免与已批复的另三个农创园(山西太谷、四川成都、广东广州)“产业同构”,园区根据自身科教资源优势突出、创新创业土壤肥沃等比较优势,坚持产业差异化发展原则,认准某些产业和领域,科学规划定位,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三)产业链接,加强互联互通,形成集群效应

园区将本地区有优势且较成熟的产业链进行水平和垂直式的分解,选择其中具有发展前景又能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环”作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一旦确定,便可以围绕主导产业,紧扣产业发展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发展方向,或建新链条,或做强链条,或补足链条,或延伸链条,努力把产业链的触角延伸到方方面面,形成集群发展和规模效益。

二、主导产业的内涵

(一)发展方向: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频频提到的一个词,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提到“绿色发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必将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添政策动力。将绿色农业作为发展方向,是农创园践行“两山”理论的具体实践,既是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资源集约利用和循环利用的需要。意味着园区未来发展过程中,要以发展的眼光和历史的眼光来衡量利弊得失,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生态账、民生账;既要算当前账,更要算长远账、子孙账。

(二)主攻产业:生物农业、智慧农业、营养健康农产品

1.生物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生物农业,不仅可以大幅减少传统农药、化肥对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维护和保障粮食安全,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而且可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撑。

2.智慧农业。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智慧农业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经营领域的差异性以及服务领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与绿色化,保障农产品安全、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3.营养健康农产品。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营养健康农产品也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部分,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农创园,将营养健康农产品作为主攻产业之一恰逢其时。

(三)服务平台: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要素、全过程、全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某种意义上是对人才、资本、企业的重组和重构。农创园要搭建的是“借鉴、包容、突破”的平台,是“双创、开放、共享”的平台。园区将会更多侧重产业科技化,从产业需求、目标需求、问题导向进行科技创新,按照“产业导向、科技驱动、产科融合、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要求,打造好服务平台。未来,园区一方面围绕产业结构性改革调整进行科技创新,把产业链、科技链以及其他要素链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解决从产前、产中、产后,包括生产资料、生产过程里的重大核心技术问题,以及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条里的科技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科技创新,创新过程进行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形成科技链。另外,园区还将科技与金融、社会资本、管理等其他的现代要素、市场要素融合起来,形成全要素链。

(四)目标设定:努力做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与服务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农创园不同于一般的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它以“促进产研高度融合、打造农业科技产业”为主题,紧抓现代农业产业需求,突出集聚融合和机制创新。农创园如果在生物农业、智慧农业、营养健康农产品上真正做到以产业科技转化为核心,以产业需求引导科研方向向前延伸,向后拓展带动成果孵化、产业化,那么真的可以用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组织农业,实现“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从而打通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若对一些特色亮点、成功实践和有益经验积极挖掘、及时分析、深入总结,形成一套带有浓厚园区特色的经验模式,每年推选一批试点示范案例,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那么就真的可以做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和服务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另外,江北新区芯片城对智慧农业的支持、生物医药谷对生物农业的支撑,将会使其获得更多的示范效应。

三、发展主导产业的路径

(一)锁定一个目标,规划一流农业园区

获批两年多来,韩长赋部长两次到园区现场考察调研,提出“将园区建成科研中心、转化中心、开发中心、人才中心和科技体制机制模式创新中心,打造世界知名农业硅谷”的总体目标。在“五中心一硅谷”总体模板框架下,根据计划安排,到2020年,农创园将完成科创中心一期建设,建成省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协同创新大平台,在农业龙头企业集聚、成果孵化和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到2025年,完成科创中心整体建设,将园区打造成为创新驅动、开放共享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大基地,成为全国领先、全球知名的现代农业“硅谷”。

(二)坚持双轮驱动,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1.在科技创新方面,重点实现“三个跨越”。即在战略必争的农业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率先跨越,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受制于人的现代农业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技术跨越,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领域实现集成跨越,突破一批瓶颈制约。

2.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重点调动“三个积极性”。即建立科研成果权益收入分配和依法依规持股兼职制度,使农业科技人员“名利双收”,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开展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扩大农业科研院所收入分配、人员聘用、岗位设置等自主权,充分调动农业科研单位的积极性;创建协作平台、创新联合机制,鼓励和吸引金融、企业等社会资本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积极性。

(三)引进三高团队,集聚一流高端产业

“三高资源”指的是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廖西元司长说的高端人才、高科技企业、高水平基金。

1.引进高端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打造“人才链”,建立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新态势,让“产业+人才”新融合释放无限活力。

2.引进高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牛鼻子”,引领着高端产业的定位。要把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指南,把接近高企标准的项目作为重点招商对象,发挥好高企政策的导向作用,在工作力度、服务力度以及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优先安排,进一步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的进程。

3.引进高水平基金。高水平基金与高科技企业、高端人才是相互联系的。引进了高水平基金,某种意义上就能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优秀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园区引进的高水平基金一定要是农业方向的,对国内外的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等状况非常了解,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运作相关的企业与人才,从而撬动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的创新。

(四)搭建四大平台,塑造一流功能品质

1.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一站式”服务中心。包括工商准入、税务办理、政策支持、银行金融、法律咨询、知识产权等多个服务窗口,构建入园项目注册登记、生产运营、政策兑现等一站式服务体系。

2.搭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首期1 700平方米的共享实验室,为入园企业提供科研设备、公共服务及科研创新支撑;建设大数据中心,服务于园区智慧管理运营,为入园项目提供数据、算法与场景应用,并承接全省农业农村大数据指挥平台建设。

3.拓宽公共活动平台。通过成立联盟协会、举办主题活动、创新大赛、高峰论坛,以公共活动聚集一批“创新达人、创业新人”,激发创造活力、拓宽交流渠道、实现信息互联。打造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积极承接“世界农业奖”,持续提升“国字头”品牌价值,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4.搭建公共创新平台。成立部省市联席会议制度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在顶层设计层面推动园区发展思路更清晰、发展任务更聚焦、发展机制更优化。

(五)落实五大要求,展现一流使命担当

1.对上争取支持。继续积极邀请农业农村部、省农委等相关部门领导调研指导,集聚多方智慧、争取多方合力,帮助把握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与方向性问题。同时,争取部、省、市部门在规划设计指导,企业、专家、院所推荐,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帮助。

2.对企激发潜力。对重点产业的培育发展采取倾斜扶持政策。根据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支持政策,并设立“重点产业培育专项扶持基金”,对战略型产业和核心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另外,还要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全方位完善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并保证在本地区乃至全国都处在领先水平,以辅助企业的高效经营。

3.对己解放思想。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打破“等、靠、要”痼疾,破除等待观望、消极懈怠、路径依赖、重物轻人等思想束缚和障碍。注重在体制机制、办事效率、服务方式等方面学习先进经验,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寻找机遇、先行先试、打造亮点、率先突破。

4.对外借经问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园区已赴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北京中关村、山西太谷等地寻经借宝,下一步,将在适当的时候,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地,认真学习其体制机制创新、招商引资等好经验好做法,为农创园未来发展找准方向、拓宽思路。

5.植入党建因素。“党建抓实了就是生产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设立“园区党委、党总支、下属党支部”垂直管理组织线,并通过组织单建、产业联盟、兜底管理等模式,把支部建在园区发展一线,把党的领导贯穿农创园培育发展全过程,统筹推进园区党建和发展工作,为农创园植入红色基因。

新时代,农创园将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坚持国际视野、世界标准,力争建成立足江苏、服务华东、对接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成果转化的特区、双创人员的乐园、三链融合的典范,成为全国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增添新动能、树立新标杆。

收稿日期:2019-11-04

作者简介:赵慧(1984-),女,河南开封人,中级讲师,硕士,从事党史党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方面研究;张守涛(1983-),男,山东莒南人,中级讲师,硕士,从事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乡村振兴等方面研究。

上一篇:有机农业下一篇:财务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