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升值论文范文

2024-03-01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第1篇

当前,人民币持续、缓慢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存的趋势越来越突出。是否可以确认,人民币存在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呢?它将持续多久并将造成何种影响?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造成损害、避免对金融体系产生冲击呢?

自2005年7月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中有升,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56%,2006年升值3.35%,截至2007年10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5102,今年以来升值幅度为3.96%。除了相对美元,今年以来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也表现出明显升值趋势。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最新数据,2007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6.19%,大大超过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升值幅度。这说明,某些人所说的人民币只是对美元升值,而对其他货币如欧元等货币,则因其对美元升值幅度更大而被抵消的说法并非事实。

按照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货币升值具有紧缩效应,短期内,可能提高国内商品对外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导致本国出口下降和进口商品对国内生产商品的替代,从而降低总需求,总需求的下降将降低国内价格水平。另外,本国货币升值使进口货物相对价格下降,进口替代效应也将降低国内物价水平。但近年来,采用微观分析方法对汇率变动在企业现金流、经营绩效等方面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汇率变动的影响其实并不显著。

目前,我国也并未因人民币升值而缓解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盈余、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等压力,反而出现了通胀和国际收支盈余及外汇储备增长加速的趋势。今年以来,各类物价指数、房屋价格、股票价格等迅速上涨,通货膨胀的阴影再次开始威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膨胀对消费者的利益和经济的整体竞争力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外汇储备管理的绩效也因美元贬值加快,次级房屋贷款危机造成的全球金融市场震荡而面临威胁。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从今年1月的2.2%持续上升至8月的6.5%,达到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见图1)。目前,虽然消费价格指数高涨主要归因于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仍相对平稳,但基本上可以确认,已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伴随消费物价上涨的是资产价格的急剧上升,包括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的膨胀。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2006年上涨超过130%,截至10月上旬,上证指数今年以来上涨已超过120%,达到5959点,深圳成指的涨幅更是超过190%,攀至19600点。由于种种原因,房地产价格在诸多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实施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高速上升态势。

按照某些相信传统宏观经济理论的看法,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将降低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少贸易顺差,并形成本国货币贬值压力。然而,目前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我国贸易顺差仍然持续扩大,这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生产资料价格同比增幅持续下降有关。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从2004年10月的10.9%下降到今年7月的2.2%,原材料等购进价格指数以及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表现出同样的走势。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以制造业商品为主,生产成本上升缓慢使得出口贸易和贸易顺差在人民币缓慢升值过程中仍保持较长时间的增长,在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不发生重大变革的条件下,仍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极大的压力。

其实,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资产价格的上涨并存是我国经济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并存的重要表现。汇率体现的是货币的对外比价关系,而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涨体现的是货币的国内购买力,或者说对国内商品和服务以及金融资产的比价关系,因此,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异常”现象可以界定为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

那么,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呢?

一方面,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产生于共同的经济体制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配置以国民储蓄大于投资的宏观经济背景,加之中美两国在贸易结构以及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由此造成中美两国之间持续多年的巨额贸易顺差,并迅速积累起大量外汇储备,逐渐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在以往的外汇管理体制下,货币当局为吸收巨额外汇储备,不得不大量发行央行票据,并造成市场流动性相当充裕。流动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消费物价涨幅逐渐上升以及资产价格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人民币对外升值,尤其是市场上长期存在的升值预期是引起资产价格急剧上升的重要因素。再者,人民币升值压力与通货膨胀并存以及资产价格急剧上升的混合局面使我国货币当局实施货币政策面临重大困境。为了防止一国货币过度或过快升值对经济增长和就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如果货币当局一方面需要抵御对外升值的压力,一方面又要防止对内贬值的趋势,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难免顾此失彼。当然,我国目前仍然实行资本项目管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货币当局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时受到的限制。此时,更为重要的应当是货币政策目标的抉择。

从国际经验看,面对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本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的局面,需要谨慎对待的并非只是升值本身,更值得关注的应当是在升值过程中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目标和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当局妥善处理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将影响到一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

以日本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经验为例。一般认为,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的长期衰退足以作为反对人民币升值的理由。然而,日本经济经历长期衰退的真正原因并不是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本身,而是日本货币当局在日元升值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适得其反的货币政策。日元对美元从1985年2月持续快速升值,至1988年,为了防止日元进一步升值以及缓解日元升值对经济和就业带来的紧缩效应,日本货币当局在此期间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央行贴现率从1985年初的5%下降至1988年的2.5%。随之而来的是资产价格泡沫迅速膨胀,股票价值指数从1985年初至1989年末上涨超过200%,日本全部土地价格指数与大城市土地价值指数分别上涨170%和240%。为抑制资产价格泡沫,日本货币当局随后又急剧紧缩银根,央行贴现率从2.5%一路上升至1990年6%,资产价格泡沫由此破灭,并导致日本从1992年至2002年期间经历了“失去的十年”。日本货币当局在日元升值过程中采取的货币政策基本成为汇率政策的附庸,为了缓解日元升值压力而导致资产价格泡沫,最终不得不付出国内经济长期衰退、产业竞争力下降、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物价却居高不下的沉重代价。

当初,德国与日本一样在广场协议中承诺本币对美元升值,但是,由于德国早在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散后就逐步实现了马克的自由浮动,因此,尽管在广场协议后也面临本币迅速升值、国内流动性增加以及本币资产价格上扬的局面,由于汇率是浮动的,从而较好地掌握了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在短期内通过内部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通过上调基准利率来有效地控制本币对内大幅贬值风险,实现了以抑制通货膨胀为单一目标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目标。

由此可见,在货币面临升值压力时,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至关重要,而绝非如某些人所言,并不重要。如果货币政策疲于应对升值压力,很可能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尤其是资产价格膨胀的风险,加大经济波动,造成金融市场动荡。当然,虽然我国目前如日本和德国当年那样,面临着由于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引致的货币升值压力,但是,日本和德国货币当局都是在资本项目开放、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实施货币政策的,因而不得不在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浮动汇率之间做出抉择,而我国目前仍实行资本项目管制,这是我国在人民币实际升值及升值预期长期存在的条件下制定货币政策的优势所在。在资本自由流动下,要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货币当局不得不允许本国货币汇率自由浮动,否则,就将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从日本和德国的经验看,日本货币当局为了缓解日元升值而采取扩展性货币政策,以牺牲国内物价稳定和带来资产价格泡沫为代价;德国货币当局则坚持以国内物价和产出稳定为目标,允许马克汇率较大幅度地波动。两国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自由浮动之间,做出不同选择并产生截然不同的经济后果。在资本项目管制下,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所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一方面不会导致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因此,相对而言不会对升值造成更大压力;另一方面,较严格的资本管制还可以防止国际资本从资产价格膨胀中大规模获利潜逃,从而减少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诱因。换句话说,资本项目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为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创造了条件。由于人民币缓慢升值相对于短期内急剧升值而言,更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因此,我国货币当局仍然需要密切关注人民币升值态势,在这种情况下,资本项目管制为我国货币当局维持货币政策独立性提供了条件。

近几年来,为分流日益膨胀的流动性,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扩大资本项目开放。但在逐步开放资本项目的过程中,有关当局还需加强对资金流动的监控和配套措施的建设,如目前,就应加强对QFII、QDII资金流动的监控,在完善配套措施的前提下,开放港股直通车。同时,高度重视物价上涨、房市价格日益膨胀给经济造成的长期损害及其对银行部门形成的风险,充分认识股市泡沫膨胀的必然性,从根本上改进制度设计,消除泡沫形成和膨胀的制度基础,而不是头疼医头似的政策调整。

(作者曹红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刘华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编辑:许倩 xu.qian.1982@gmail.com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2008年9月16日。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起点的金融危机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从美国开始第一块骨牌倒下,其影响迅速向外扩张,推向世界经济的每个角落……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众多知名企业都不能幸免,我国企业就更需要关注如何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文章从本次金融危机的特点、对企业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企业应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寻找内部会计控制的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应对金融危机,以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金融危机 内部会计 控制

2008年9月15日,随着美国金融巨头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1980年以来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矛盾的积累如岩浆一般爆发,四处喷溅,迅速向世界经济生活各个领域传播。我国作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这场危机必然会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2008年10月15日,全球最大玩具企业之一合俊集团旗下位于东莞的两家工厂宣布倒闭,表明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开始冲击。笔者就全球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进行分析,明确企业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途径,使企业在危机中生存、发展。

一、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特点

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企业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是从次贷危机发展到金融危机。该危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1、经济危机影响的范围广。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很多企业遭到重创,如著名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以500亿美元收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2008年9月16日晚宣布,已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陷于破产边缘的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美国政府届时将持有该集团近80%股份,正式接管这家全球最大的保险巨头。由于美国是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又是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经济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市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中国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到目前还未有停止的趋势。

2、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且破坏性非常大。由于影响危機的因素积累时间长,且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强。金融危机正如多米诺骨牌效应,第一块骨牌倒下后,我们很难预见从第一块骨牌到最后一块骨牌的传递过程会有多久。但根据目前情况看,危机持续的时间会很长,不会短于两年。

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使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全面衰退。七国集团无一幸免。据预测,2009年七国经济增长将为-0.4%,是战后首次整体负增长,衰退程度接近上世纪80年代那一次。到目前为止,美国已有70多家银行趋于倒闭。欧洲形势比美国严峻。欧元区四大经济体同步衰退,使欧元区前景十分暗淡。有关机构将其2009年经济增长预测调降至-0.6%。英国政府承认经济将陷入“一场严重、持久的深度衰退,形势是1991年以来最严峻的”。日本官方最近正式宣布,其经济时隔七年出现连续负增长,已经陷入衰退。其他各个国家也遭受危机不同程度的影响,出口困难,经济增长减缓,失业增加,人们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市场萧条,经济危机严重的国家和地区还会引起政局不稳定。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

我国出口增长速度逐月回落,2008年11月出现十年来首次负增长,增长率降到-2.2%。部分出口企业倒闭,目前出口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据调查。2009年一季度的出口形势十分严峻。一是大多数企业预计今年一季度出口将持平或下降。预计出口持平及下降的企业数占被调查企业的86.8%,仅有个别企业预计出口将增长。

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中国正在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挑战转化为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动力。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为强大的后盾和更大的回旋余地。经过分析,我国不同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不同,呈现以下特点:

1、外向型企业受到强烈冲击。外向型企业是指以原材料进口、产品外销为主要特点,该类企业更容易受到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影响,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所受冲击也更为显著。外向型企业分成两类,其中一类企业是在“三来一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依靠出口,缺乏自主的技术和产品。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部分企业出现了停产甚至倒闭情况。另一类则是顺应行业发展规律主动参与国际细化分工的企业。一般而言,这类企业拥有自己的专业技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尽管目前开工不足,采取减少工时的应急措施,只要没有流动资金问题,仍然可继续在国际专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2、外向型以外的企业出口也受到明显影响。国有企业由于长期经营自主品牌。注重扩大内需市场,所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如2008年1-10月份,957家国有控股电子信息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605.7亿元,同比增长16.8%,比2007年同期增速提高11.3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609.4亿,同比增长14.3%,比2007年同期增速提高12.4个百分点。虽然国有企业整体发展尚未受到明显影响,但是其出口增幅已出现显著下滑。1-10月份国有企业出口328.4亿美元,增幅19.66%,较上年同期下降了5.85个百分点。

3、企业面临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利润下降、出口产品下降、资金短缺等压力。很多企业存在原材料价格大幅动荡的情况,导致生产成本提高、经营风险增加。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带来的汇率失衡问题挤压企业利润。如上海、青岛、大连等地一些出口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2008年利润因汇率变动被吞噬了6%-10%,企业出口订单减少,外贸需求萎缩。国外市场需求量的减少,使企业无法提价,甚至被迫压低价格。因而无法转嫁由于原材料涨价、用工成本增加、出口退税降低等因素所提高的生产成本。一些外向型企业利润空间微薄,甚至面临亏损。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持续走高。

三、企业应该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面对金融危机,虽然我国政府迅速采取了紧急措施应对金融危机,但作为企业个体,更应该审时度势,分析本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充分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加强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

1、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2001年6月财政部颁发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两个规范。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从管理结构上可以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方面,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层次,而内部管理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框架层次,这两个方面相互依托,纵横交织,相互制

约,形成有效运行企业内部管理的控制网络。

2、内部会计控制对企业管理水平起到保障作用。企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表象上看是由于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所致,但究其原因,企业发展的根基是由于企业具有较好的会计控制水平,因为会计控制是指与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直接相关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所及时产生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各环节所进行的指挥、调节等活动,以使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如果内部会计控制“失控”,企业搜集到的基础信息不够及时、不够完整,在“地基不牢”的信息基础上对企业进行管理,必然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内部会计控制对企业管理水平起到保障作用。

(二)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途径

企业是内部控制的组织实施单位,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企业只有提高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才能保证规范的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虽然强调对资产安全性等问题的关注,使用的方法也多以会计手段为主,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会计控制,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

1、建立会计岗位内部牵制制度。会计内部牵制就是指把会计工作中不相容的职务分开,所谓不相容的职务就是指如果放在一起由同一个人来执行就可能发生错误或舞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务。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内部牵制制度包括适当授权、不相容职责分离、凭证和记录、岗位轮换等环节组成,包括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如会计信息收集、归类过程中,除了制单外,还须有复核和会计主管审批环节;出纳不监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收入和支出账目的登记工作、银行调节余额表的编制;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收入和支出、印鉴的保管、记账等业务应分工管理、互相牵制。在内部牵制中,还应实行岗位轮换制,根据不同岗位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个岗位员工的履职时间。关键岗位轮换频率应适当高些,次要岗位轮换频率可适当低些。岗位轮换可暴露出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揭示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管理上的缺陷。

2、执行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根据国家内部控制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企业应该制定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制度。应当对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应当分离,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当相互制约,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2)针对实物资产管理制度。应当建立实物资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盘点、保管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防止各种实物资产被盗、毁损和流失,确保各项资产的完整和安全。(3)关于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政策。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机制和程序,通过实行重大投资决策集体审议联签等责任制度,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决策、实施、投资处置等环节的会计控制,严格控制投资风险;应当建立规范的工程项目决策程序,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责任制度,加强工程项目的预算、招投标、质量管理等环节的会计控制,防范决策失误及工程发包、承包、施工、验收等过程中的舞弊行为。(4)合理设置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机构和岗位。建立和完善采购与付款的会计控制程序,加强请购、审批、合同订立、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会计控制,堵塞采购环节的漏洞。减少采购风险。(5)加强对筹资活动的会计控制。合理确定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选择筹资方式,降低资金成本,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确保筹措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6)加强对销售环节的管理。在制定商品或劳务等的定价原则、信用标准和条件、收款方式等销售政策时。充分发挥会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加强合同订立、商品发出和账款回收的会计控制,避免或减少坏账损失。(7)应当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制定成本费用标准,分解成本费用指标,控制成本费用差异,考核成本费用指标的完成情况,落实奖罚措施,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8)单位应当加强对担保业务的会计控制。严格控制担保行为,建立担保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明确担保原则、担保标准和条件、担保责任等相关内容,加强对担保合同订立的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被担保人的经营和财务状况,防范潜在风险,避免或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

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建立科學严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会计信息真实、准确的基础。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一要抓好关键人,如各被授权部门负责人和财会部门负责人;二要把握住关键环节,如审批项目、资金调度、交接工作、电脑操作密码等;三要控制住关键岗位,如现金、银行出纳、收支事项及凭证的核准、实物验收和保管等。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应该严格执行制度,企业内任何人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只有严格执行制度,才能使企业发现制度的不足,不断完善,达到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3、切实加强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由于会计产生的信息量大,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为企业决策奠定基础,需要在会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但很多企业由于对计算机内部控制不重视、缺乏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等原因,导致计算机方面的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应该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控制。企业应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4、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是我国当前审计监督体系之中三大审计之一,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监督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企业既定的方针政策执行,是否按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进行账务处理、会计报表是否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无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等。内部审计在履行审计职能、监督经济活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各位员工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帮助企业堵塞漏洞;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评价,改善经营管理,为管理当局提供专业服务,为决策出谋划策,降低企业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企业应从内部人手,发挥会计的“控制”作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才能在危机中挺立过来,进入经济繁荣期。

责编:吕尚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首先从如今人民币升值的现象分析入手,提出应该以辩证的态度去看待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提出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在看到人民币升值促进人们对于进口商品的消费、提高企业竞争力与利润、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缓解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关系以及减轻外债负担等这些利之外,我们也应该注意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产品竞争力降低、出口企业受到威胁、境外投资减少、货币危机,以及外汇储备降低等危机。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及现状

在近几年里,全球经济低迷,而人民币在持续地升值。在导致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原因中,日本与美国的接连叫嚣应该是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日本认为中国正在向包括日本在内的全世界输出通货紧缩,因此中国如果不能严格限制出口,那么为了扭转国内通货紧缩局势,应该采取扩张型的货币政策,或者是让人民币升值。而在美国看来,中国需要为美国的经济下滑和失业增多负责,而人民币必须升值。 在内部因素方面,实际有效汇率,购买力评价和国际收支都表明着人民币升值的趋势。

根据相关统计,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于2006年5月首次破“8”,于2008年4月,首次破“7”。2010年10月18日,中国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称,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幅度将会加大,预计年内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很可能突破3%。截至10月18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6541,自2010年6月21日人民币汇改重启三个半月间内,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高达2.76%,较2010年1月4日的6.8281累计升值2.55%。而 2011年2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达到6.5849,连续第三个交易日创出汇改以来新高。

可是对于这种人民币持续升值的现象,社会上的人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其实我们从整体的角度,辩证地去看待这个问题,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是有利也有弊的。

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

首先从利益的角度来看待,人民币升值的利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用最直接的话来说,人民币升值,就是人民币更加“值钱”了。对于内需要出国留学或是旅游的人来说,他们的花费将大大降低。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就是说中国国内想要进口商品的人来说,商品的价格大大降低了,这样就刺激了国内消费者对于进口商品的需要,在如今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这样的经济走向是非常有利的。而对于企业来说,进口材料的成本大大降低,这不仅仅能够提高其生产的产品质量,大大增强其企业竞争力,同时也使企业的利润大大提高。这便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最直观的好处。

(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实行的都是出口导向战略,是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大出口,这样使得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一直担任着劳动打工者的角色,也同时担上了中国正在向全世界输出通货紧缩的罪责。人民币适当地升值,对于提高进口产品数量,提高出口产品水平的同时控制出口产品价格和数量都是有利的。这样不仅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改善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人民币升值对于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树立起我国良好国际形象是十分有利的。现如今,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得十分迅猛,然而贸易顺差也就日益增多,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一再地要求人民币升值,如果我国迟迟没有行动,很容易造成我国与其他贸易伙伴的关系恶化,甚至导致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停滞。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币的适当升值在缓和这些问题上起到了重大作用。

(四)人民币升值可以减轻我国的外债负担。作为债务人,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我们到期相对所需要偿还的本币肯定是在随之减少,这样大大降低了我国的外债负担。

三、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弊

在人民币升值为我们带来如此多的有利之处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正确地看待它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相对于刚刚所提到的人民币升值促进人们对于进口商品的消费,提高企业竞争力与利润的利处来说,人民币升值自然会导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上涨,这样,我国的价格竞争优势自然就会相对削弱,将导致我国的出口企业受到很大冲击,出口企业利润减少,出口积极性降低,使出口型企业面临巨大危机。甚至最终导致其面对生存困境,其员工失业率也会随之增加。这样的危机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打击,需要我们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去克服。

(二)对于我国现今是引进境外投资最多的国家而言,人民币升值,那么外商的投资成本自然而然就会增加,他们是否会继续将投资面向我国,还是会将投资转向其他国家,这也是我国面临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一大弊端。并且,有可能大量境外短期投机资金也会乘虚而入,这样很容易引发货币危机,甚至导致中国整个银行业的改革和负债结构调整受到不良影响,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相对于人民币升值为我国减轻外债负担的优势而言,我国的外汇储备量为全世界第一,作为债权人,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我国的外汇储备面临大幅缩水。这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等待我们解决。

参考文献

[1]刘亚琴.人民币升值的博弈[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张馨(1990-),女,汉,西南财经大学,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商务英语。

(责任编辑:唐荣波)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国际压力的加大,中国面临人民币升值与否的两难选择。或许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泡沫经济时日本和西德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中,可以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

随着今年3月份以来美元汇率的下跌,督促人民币升值的声音又起。人民币再度面临升值压力。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出口行业遭受较大冲击,人民币升值进程暂停。2008年9月份开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维持在6.82~6.83的水平上,市场波幅也大大下降,人民币似乎又重新盯住了美元。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是有变动的。危机爆发,中国为了避免使亚洲陷入轮番贬值的恶性循环,采取了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的做法。中国的决定为稳定亚洲地区形势起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同样是在危机时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这一次却受到了巨大压力。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股市上“技术泡沫”腾起,投资美国股市的美元需求上升,美元汇率也跟着上涨。而且当时中国周边的国家货币纷纷大幅贬值,中国的出口受到升值的压力应该比今年大得多。今年,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持续走低,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也呈疲软之势。由此可见,中国并没有故意操纵人民币的汇率去寻求出口的好处,而是美元的大幅贬值造成了人民币的汇率下滑。

在全球经济衰退而未见好转,而中国经济却显示出强劲复苏之时,有些国家不免产生醋意,希望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

10月15日,美国财政部在半年一次的《国际经济与汇率政策》报告中没有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但却在报告中表示,人民币汇率仍然被低估。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也表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不变长达一年之多,其目的是为了扶持出口,中国应该采取更多措施恢复世界平衡。欧盟希望特里谢在年底前访问中国,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西方学术界也跟着施压。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声称,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中国仍坚持保持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固定不变,“最大的受害者可能就是其他国家的工人。”

随着国际压力的加大,中国面临着人民币升值与否的两难选择。如果人民币升值太快,中国的出口继续下降,中国经济的复苏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失业会加剧。如果想让人民币不升值,随着升值预期的加强,中国干预市场的力度必须加强,势必要引起外国资本与中国货币当局的一场博弈。而博弈的结果很可能是中国国内流动性大幅增加,泡沫腾起,政府处理泡沫经济的后果可能更加麻烦。

日本经济学家在总结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泡沫经济时认为,正是由于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政府不断干预市场,买入美元卖出日元,防止日元继续升值,结果释放出太多的日元流动性。西德马克在广场协议后也大幅升值,笔者在拜访前西德总理施密特时,问他当时是如何处理马克汇率的。施密特说,西德从未大幅干预市场,防止马克升值。二战结束后,西德的出口一直很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里,西德马克就曾经升值。1971年美元危机后,西德马克受到升值的压力加大。广场协议后,西德马克也大幅升值,但西德政府不愿大幅干预马克的汇率,因为一是它认为干预成本太高,得不偿失;二是马克升值可以相对减少进口企业的成本,西德进口许多能源及原材料,马克升值对于遏制国内通货膨胀相对有利;三是马克升值逼迫西德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对西德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有利。日德两国处理本国货币升值的态度不同,后来对本国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我们从中应该得出一些经验和教训。

近些年来,出口的迅猛增加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巨大。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外部市场的萎缩似乎不会很快结束。在这一背景下,即使人民币贬值,可能对促进出口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因此,大幅干预市场防止人民币升值的做法对中国经济来说可能弊大于利。况且,美国新的债务不断增加,而政府赤字又不见好转。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求助于美元贬值以减轻债务似乎只是个时间问题。中国要干预市场无非是买入更多的美元债券,那岂不是给我们风险已经很大的外汇储备又增加了一定负担吗?市场已有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流入中国的“热钱”似乎有增无减。在与外来资本博弈的过程中,若想在这一过程中保持稳定,必须加强对资本的管制。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第5篇

如何解读目前中国经济,是经济学者和决策者最困扰的难题。主要数据人人皆知:(1)真实经济之趋势:2006年GDP增长率达到10.7%,预计2007年至少可达9.5%,物价指数(CPI)上涨幅度只有1.5%,预计2007年不会超过2.6%;(2)资产市场价格(或虚拟经济)之趋势:2006年中国股市平均涨幅超过130%,股市市盈率平均超过25倍,银行、地产股之涨幅尤其惊人。无庸置疑,真实经济之走势和虚拟经济(资产价格)之走势,已经严重背离。问题是怎样解释。

关于真实经济之GDP增长率,我有不同看法。衡量真实经济增长最可靠的指标其实不是GDP增长率,而是生产率增长率、人均真实收入增长率和人均真实GNP增长率。三个数据还没有准确统计数字可资借鉴,然而笔者个人最近到多个地方与企业家、官员和普通朋友倾谈,印象是:三个数据之增长实际低于GDP增长率。此外,我国GDP统计结果是逐级上报然后汇总,由于各地区经济相互关联度越来越大,譬如一个企业同时在多个地方设立分公司,劳力流动尤其普遍,那么是否会由此引起GDP的重复计算和夸大?

举例而言,2007年1月6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广州2006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几位朋友看见报道,立刻讨论起来:关键是这里的人均包括哪些人?是广州市户籍登记人口?常住人口?还是包括外来打工者?三个数字分别是700万,920万和1350万。显然,广州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只包括了户籍登记人口数。但是,外来打工者是创造广州经济增长绝对不能忽视的重要力量,计算人均GDP又怎能剔除?外来打工者的收入或创造的GDP在广州计算了一次,他们将钱汇回老家,老家是否也要计入当地的收入或GDP?

对于我国各个地区人均收入或GDP是否存在严重重复计算,笔者没有深入研究,但生产率、人均收入和人均GNP增长率可能远小于GDP增长率,或许是站得住脚的推测。还有一个佐证:美国2006年真实GDP(Real GDP)增长率不到4%,但美国制造业的“绝对和相对生产率增长却居于国际领先,美国制造业具有非常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见美国财政部2006年12月《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中国GDP增长率比美国高那么多,生产率增长率却没有排在世界前列,这怎么解释?

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不能过于看重GDP数据,应该重视生产率、人均真实收入或GNP增长。以此衡量,中国真实经济走势与资产价格(虚拟经济)走势之脱节或背离趋势更加严重。中国真实经济尤其是生产率增长速度已经开始放缓,或增长速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快,而中国资产价格(主要是股市和房地产)则已经出现严重泡沫。

什么是泡沫?中国股市是否已经形成泡沫?有关辩论热闹非凡。的确,经济学至今没有为资产价格泡沫给出一个严谨的、众所认可的定义(事实上,几乎所有经济学的指标——比如货币供应量或货币——都有类似问题,此乃经济学的基本困难,非独资产泡沫如此,此处不详论)。然而,假若我们愿意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冷静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实在无法否认中国资产价格存在严重泡沫。好些人天真地认为:中国与别国不同,我们例外。难道中国真的能够例外,能够独善其身?

真实经济之生产率、人均真实收入增长相对放缓,资产价格却直线上涨;或者说,真实经济相对通缩(对中国这个亟待快速发展的国家,不到2%的物价涨幅算是通缩了),虚拟经济疯狂扩张(人们喜欢谈论的股票市值,已经接近GDP总量的50%)。二者趋势严重背离,实乃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危险。我称之为“人民币升值预期综合症”。

人民币升值预期怎能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基本逻辑推理如下:人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不同资产之间进行选择,我们可以将人的所有经济活动简单地都看作投资,消费也是投资,储蓄当然是投资(为未来消费投资)。除了消费以外(“消费投资”的收益就是你消费产品和服务所获得的“享受”,是我们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你可以投资购买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债券、地产、货币(投资美元或人民币或欧元或任何其他货币)等等;你可以投资真实经济之资产,比如投资办厂、开公司、上学(积累人力资产)、搞发明创造和科学研究(积累知识专利和技术秘诀)。显然,金融资产本质上是对真实资产或真实经济资源的要求权,即它们最终要反过来购买真实经济之资产(产品和服务),以便消费享受。然而,个人投资决策,取决于各种资产的相对收益。如果金融资产之相对收益大于真实资产之相对收益,投资者自然会追捧金融资产,抛弃真实资产。金融资产需求旺盛,价格上涨;真实投资需求萎靡,价格下降,真实经济与虚拟经济就背道而驰。正常经济发展过程里,金融资产与真实投资之收益(平均而言),大体相若,不会严重背离。

人民币升值预期从多个渠道改变金融资产和真实投资的相对收益:一,以美元计算,人民币升值提高持有人民币的收益。将1美元兑换成人民币,若人民币一年升值5%,一年后将此人民币再兑换成美元,仅汇率升值一项就获利5%(你只需要做两次兑换动作,其他什么也不要做)。此乃外国投机者大规模汇入美元、兑换人民币的基本动因。

二,投资者或投机者当然不会只坐等汇率升值赚钱,若将人民币存入银行、或购买能够容易变现的流动性资产(股票、债券、地产),既能赚汇率升值,又能赚资产价格上涨,何乐而不为?事实上,投资者或投机者就是如此办理的。

三,金融资产与真实经济投资有一个极其重大的区别:前者可以化整为零(单位投资资金规模要求非常小),几乎人人皆可以参见投资或投机;后者则必须要求一定的投资规模,小到一个理发店或街边小店,投资也要数万乃至数十万。金融资产容易变现;真实投资一旦下注,要变卖不易。因此,一旦市场预期金融资产投资收益高于真实投资,大规模的资金就会争先恐后跑到金融资产市场,甚至每个人都会加入到“博一手、赌一把”的行列。

四,金融资产化整为零、容易变现之特点,导致金融市场非常容易出现“牛群跟风行为”,也就是金融市场著名的“5%-95%理论”。那就是说,金融市场上5%的资金可以引导或左右95%的资金。国际或国内著名的银行、基金或个人投资者或许只控制了整个金融市场5%的资金,然而,数之不尽的散户或小投资者无非“跟风起哄”,唯大户马首是瞻。大户开始买入,过了一段时间,小户忍耐不住,也开始进场,等到大户开始出货,小户还蒙在鼓里。所以金融市场上,规模巨大的投资者往往呼风唤雨,赚得盆满钵满,小户不过为人抬轿,最后血本无归,是可怜的牺牲品。

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中国股市、地产暴涨,推动力量(那个5%)就是那几家国际投行、商业银行以及国内几家大金融机构或其中的一些个人。早在2003年,国外大投行(比如高盛、摩根斯坦利)的内部人员就直言不讳:他们已经兑换了大量人民币,等待升值。有好些官员和学者说:国外投机资金进入中国数量不多,不足为虑;国内股市、地产大幅度上涨不是升值预期、不是国外热钱刻意炒做之结果。这些人不明白金融市场简单的“5%-95%理论”,没有深刻理解“牛群跟风行为”。

五,金融市场之价格变化,还有一个极其著名、极其重要的现象:“预期自我实现”。诸如汇率、股价、期货价格等等,其日常价格变动,与所谓真实经济之“基本面”,几乎完全脱节。一些领头的市场“大鳄”,一边发布各种报告或讲话,一边自己开始买卖,迅速吸引其他资金进场,很容易将股价、地产价、汇率等等推倒他们“精确预测”的那个水平。资产市场价格非常容易受各种消息或政治家言论的左右。人民币升值预期,其实就是美国总统、议员、财长、国际金融机构(它们配合政府言论)炒起来的。升值预期一旦触发,各种资金就会跟进买卖,预期有可能很快自我实现。有人拼命论证:人民币升值、中国股市、地产暴涨是中国真实经济之内在要求,是“基本面”力量的推动,甚至与美国各方巨大的压力也没有关系。我仔细拜读过相关论著,他们实在是难以自圆其说。

总结一下。2002年11月,日本财长最早开始强烈指责中国人民币汇率低估,要求大幅度升值,美国政府强力跟进,人民币升值压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005年7月21日中国允许人民币升值并且浮动,人民币升值预期“自我实现”,美国政府和国际大金融机构信心大增,升值压力进一步升级。2005年7月21日改革之后,中国国内投资者亦坚信人民币“守不住”,遂迅速开始投机金融资产,股市、地产一路高歌猛进,资产价格(虚拟经济)与真实经济走势就天壤之别。

此乃“人民币升值预期综合症”:虚拟经济与真实经济严重背离,资产价格与经济基本面严重脱节,资产价格出现严重泡沫,货币政策进退两难、无能为力;一旦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则数以千万乃至亿计的小民将血本无归,银行坏账堆积如山,大量公司资不抵债,失业问题雪上加霜,虚拟经济和真实经济都将陷入长期萧条。

困难是:今天的经济学,还没有能力推测泡沫破灭的准确时间!

上一篇:专业课教育论文下一篇:中原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