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本原则论文范文

2024-03-13

历史成本原则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我国城市化建设程度不断踏上新台阶,随着经济科技水平日益上升,建设工程行业的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已面向现代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和成熟。广州,作为国内建设工程一线水平城市,针对建设工程的结构安全和质量管理,强化建筑结构主材——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和监督管理,已率先在地区内投入并运行混凝土质量追踪和动态监管系统。本文结合主体结构混凝土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和混凝土追踪系统,阐析其中混凝土试件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混凝土试件 强度评定 质量追踪系统 质量问题处理

广州市混凝土质量追踪和动态监管系统从2009年8月起,率先在市内部分工程、检测机构和混凝土生产企业使用,自系统投入运行以后混凝土生产、使用、检测和监管得到了全面加强,工程的质量监管工作水平有所提高。系统于2010年12月5日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专家委员会验收并建议进一步加强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随后,根据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穗建质[2010]25号)通知要求,全市建设工程于2010年12月31日全部使用系统管理,经过5年的磨合,全市建设工程实现了从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从事后监督到事前监督和全过程监督的重大转变。

一、混凝土试件的使用意义

混凝土施工质量子分项工程合格的其中一个条件为其中包含的检验批全部合格。混凝土施工质量检验批是混凝土分项工程工程验收的最小单位,依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规定,检验批的质量验收分为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混凝土施工质量检验批主控项目的首条为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且为强制性条文。有别与一般条文的违反—整改处理原则,违反强制性条文是属于违法行为,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要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予以处罚。

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检查以结构构件混凝土试件强度报告为检查证明。混凝土试件均为其相对应取样部位的构件的代表,论证的是代表构件的强度。

混凝土试件根据养护方式的不同,分为标准养护试件和同条件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中根据使用目的可分为用于施工期间确定结构构件强度的试件(如拆模试件)和用于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的检验试件。

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的检验,是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发生在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的验收阶段的行为并衍生相应的检验证明资料,是对设计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进行的结构实体检验的其中一项内容。根据要求,该检验用的试件应为同条件养护试件,而须代表的构件对象是由建设方、监理方和施工方所共同选定的,具有项目主观性和验证对象划分的灵活性。检验对象的最基本划分要求为各混凝土等级,试件留置数量要求为不应少于3组、不宜少于10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结构实体检验用同条件养护试件的每组使用的是等效龄期,即达到累计600℃·d的养护目标对试件进行试验的强度。因此,广义理解即如某强度竖向构件(某层数范围)须相应的若干同条件代表试件检验,另一强度等级竖向构件则须相应的同条件代表试件检验,(复数)梁板构件类同。

必须清晰理解的是,混凝土试件作用始终是对其代表构件部位进行的评定。结构实体检验用同条件养护试件的上述取样數量要求其实也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中的强度评定基本要求,即强度评定方法根据试件样本容量,大于10组时采用统计方法评定,大于等于3组小于10组时非统计方法评定,评定的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的合格性评定标准均可在《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中查阅,在此不再详述。

混凝土试件评定:一组内3个混凝土试件的强度,评定该组试件强度是否有效。

混凝土构件评定:若干组混凝土试件的强度,评定该构件强度是否合格。

在阐析结构实体检验用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应用后,再关注另一类的混凝土试件——标准养护试件。《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明确规定了每一检验批标准养护试件取样留置必须不少于1组,但现行业已强制使用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属于大批量、连续生产的混凝土,根据《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里的规定,该类混凝土应采用统计方法评定,即混凝土试件样本容量理应不小于10组。至此,总合理解,每混凝土检验批留置标准试件不应少于10组,结构实体检验用同条件养护试件每代表部位不应少于10组。

二、混凝土质量追踪系统的运行

混凝土追踪系统属于广州市建设工程中的地区特点,系统运行中离不开混凝土生产方(搅拌站)、监理方和检测机构对于混凝土质量信息的实时录入上传。混凝土生产企业供货时须向施工单位提交网络打印的“混凝土生产信息登记回执”,并按照要求准确、及时录入各类质量信息,是实时信息的第一环。

监理方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按有关规定,要求施工方进行有见证取样和对进场混凝土进行必要的外观质量检查,并按追踪系统要求,准确、及时录入各类混凝土质量信息,是实时信息的第二环。监理的录入工作中须要使用由系统指定的混凝土试件芯片,该芯片也是整个混凝土质量追踪系统的核心部件,其工作原理为RFID无线射频识别通讯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NFC功能、羊城通公交卡等类似,通过专用刷写工具写入混凝土信息后植入到混凝土试件表面,是每个试件都具有唯一的识别码。

检测机构应及时录入混凝土试件的流水号和试验数据,并及时实现检测数据计算机实时采集、上传;钻芯、回弹法检测主体结构、桩基础等混凝土强度,须在相应检测报告后附具系统打印的检测报告附件,是系统第三环。各相关参建方均发挥系统的集成效应,利用系统加强各自行为的监管,确保了工程质量在受控状态。

三、混凝土试件的异常及其质量问题处理

混凝土强度不满足设计要求属于典型的质量问题,直观表现为混凝土试件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在追踪系统的运行下,不合格问题均会第一试件在系统内通告,避免了隐瞒质量问题的行为发生,强化了质量问题处理和事件闭合。

根据质监站的文件指引,混凝土的试件强度低于设计强度属于质量问题。经评定所代表混凝土构件强度低于设计强度5MPa以内属于一般质量问题,5MPa以上属于严重质量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标准养护试件不合格和结构实体检验用同条件养护试件不合格,即使两者的验收评定阶段不一样,都属于混凝土质量问题。当发生质量问题时,应在两者相应的验收阶段内先搜集评定所须的混凝土试件强度数据进行评定,经评定合格,则具条件闭合处理,若经评定不合格,则须进行质量问题的定性,并按定性结果进入较为复杂的相应质量处理流程。

四、结束语

标准养护试件和实体结构检验用同条件养护试件都是为了检验混凝土质量而留置的试件,在混凝土质量追踪和动态监督系统的监控下,在现行业规则要求所有第三方检测必须由建设方委托的的前提下,为提高混凝土质量控制而发生大量的取样检测奋勇和工程造价成本控制是一对矛盾的客观存在,因此在施工前建设、监理、施工方对于质量检测、验收的要求的解读和检验批划分方案、结构实体检验计划的统筹显得尤为重要,工程技术人管理人员应继续扎实基础业务知识,保持行业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

《关于全面使用广州市混凝土质量追踪和动态监管系统的通知》

《关于明确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处理有关规定的通知》穗建质监字[2013]12号

历史成本原则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了解项目管理施工体系,分析项目成本控制原则,制定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关键词]项目管理施工体系 控制原则 控制措施

项目是施工企业的成本中心,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获利空间越来越小,施工企业都更加重视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把成本控制目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织、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管理需要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项目的目标,项目的目标界定了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四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安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

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施工项目管理是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生产要素以满足施工需要;

(2)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

(3)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4)合理地、高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一、项目管理的施工体系

项目管理的施工体系包括技术、社会、经济三个分系统,这三者是施工项目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侧面,三者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技术系统

技术系统是三个分系统的核心,因为施工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向业主交付低成本高质量的工程产品。施工活动关键是技术性活动,只有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并创造优质产品。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是技术系统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系统

施工项目是由人来操作的,故必然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为社会系统。项目管理,人是第一要素。工程施工项目的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较全面的施工技术知识、具有较高的组织领导工作能力,而这组织领导工作能力高低的体现关键就在于能否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也是顺利实现项目目标的关键所在。

(三)经济系统

经济系统是项目管理施工系统的关键分系统,是“目标分系统”之一。工程施工是一种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经济活动过程。工程施工势必投入“人、材、机”及资金,投入太多会造成浪费,投入不足又会影响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

经济系统是与技术系统、社会系统相伴随而发生的,是一个投入和产生的系统。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投入产生分析,搞好责任成本管理,对所有资源要素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组合,以保证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生,也就是说,工程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就要进行项目成本控制,成本核算过程与施工生产过程同步进行,在时间上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才能真正做好项目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礎和核心,施工项目经理部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成本最低化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二)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人人不管”。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至于有效的控制之卞。

(三)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指定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做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四)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

(五)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利,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途径,应该是既开源又节流,或者说既增收又节支。只开源不节流,或者只节流不开源,都不可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至少是不会有理想的降低成本效果。

(一)组织措施

组织措施是指从投资控制的组织管理方面采取措施。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工程技术部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进度的负责部门,应在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

先进技术,以降低工程成本;经营部主管合同实施和合同管理工作,负责工程进度款的申报和催款工作,处理施工赔偿问题,经济部应注重加强合同预算管理,增创工程预算收入;财务部主管工程项目的财务工作,应随时分析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科学地编制施工阶段资金使用计划,合理调度资金;项目经理部的其它部门和班组都应精心组织,为增收节支尽责尽职。工程施工期公司(分公司)的财务、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其监督指导职能,必要时进行过程审计。主管部门还应对项目成本控制体系运行是否有效,以及责、权、利落实情况定期进行检查,以督促其提高工作成效。

(二)技术措施

1.施工方案包括四大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项目中标后公司(或分公司)应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的价格组成、项目实施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企业定额确定比较先进、合理的成本控制总体目标并将目标分解;要认真研究施工设计图纸和业主的要求,在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制订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另外要根据业主要求和前期工作进展情况作适当合理的投人。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

2.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求各种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3.严把质量关,杜绝反攻现象,缩短验收时间,节省费用开支。不同的技术措施往往会有不同的经济效果,因此运用技术措施时,要对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中和评价后加以选择。

(三)经济措施

1.人工费控制管理

主要是改善劳动组织,减少窝工浪费;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劳动纪律,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

2.材料费控制管理

主要是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制度;制订并贯彻节约材料的技术措施,合理使用材料,综合利用一切资源。

3.机械费控制管理

主要是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搞好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率,从而加快施工进度、增加产量、降低机械使用费。

4.间接费及其它直接费控制

主要是精简管理結构,合理确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节约施工管理费等等。

(四)合同管理措施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签订各种各样的合同,涉及面广,合同签约方的身份也很复杂,稍有不慎,就会使自己陷于被动甚至增加额外的成本,因此,必须加强合同的管理。合同管理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印章管理,落实专人保管,使用登记。

(2)合同归口管理,要建立合同审核会签制。重要的合同必须报经公司主管部门和领导审阅。所有合同均应建立台账,统一保管。

(3)尽可能使用统一格式合同,如设备租赁合同、材料供应合同、临时用工合同,以确保合同条款的严密性和合法性,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四、结束语

项目经理部是项目成本控制中心,要以投标报价为依据,指定项目成本控制目标,各部门和各班组通力合作,形成以市场投标报价为基础的施工方案经济优化、物资采购、经济优化、劳动力配备经济优化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

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加强施工项目管理,依靠先进的体制和机制,实行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才能控制项目成本;也只有达到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才有意义。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体现了施工项目管理的本质特征,并代表着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的标尺。

历史成本原则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环境的变化,稳健性原则由于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会计目标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公允价值产生了。会计稳健性和公允价值都与所处会计环境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关联,但是所反映的会计信息还是有所不同。在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逐渐趋同这个大背景下,文章以产权保护为主线,主要论证了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稳健性;产权保护

1 产权保护的变化

从广义来说,产权是指各个相关主体之间存在的经济权利义务关系,主要包括狭义所有权、支配权、占有权和使用权。事实上,产权理论的核心就是研究如何降低交易费用,在这方面涉及到产权的变更和安排问题,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以便于最大程度的优化资源配置。

在会计核算中,会计计量属性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正确选择和使用会计计量属性对企业确定收益和进行资产计价是非常关键的。伴随着产权结构变化,会计应运而生,主要是为了监督企业签订和执行契约。历史成本会计比较注重程序真实,而公允价值会计比较注重结果真实,相比之下,公允价值的产权经济意义更加浓厚。为了更好的表现企业产权价值中产权经济的关系,会计准则规定“不预计利润,但预计所有损失”,称之为稳健性原则。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国家都有会计稳健性原则,并且在最近30年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使用会计稳健性原则(Watts,2003)。

会计稳健性在保护债权人的产权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制度准则。企业能够存在和得到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合作创造出剩余,而合作剩余的创造与分配依赖于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所以,基于价值和现值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逐渐取代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公允价值对相关的资产进行计量。真实性、公允性和估计性是公允价值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会计信息具有真实与公允性是公允价值的根本特征,公允价值的应用使会计真正走上“产权保护”和“价值计量”的轨道。

2 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关系

2.1 产权保护视角

长期以来,针对如何在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之间进行权衡,中外会计学术研究界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运用,这种争论丝毫没有减小的趋势。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稳健性和公允价值没有什么可比性,实际上两者具有十分复杂的关系。根据不同的计量对象,计量属性包括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两方面。虽然计量属性在会计核算中占有核心地位,但某一属性的计量与某一属性的会计并不是等同的,两者不是同一个含义(葛家澍,2009)。公司选择某种会计计量模式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靠某一因素决定的。我们认为,如果公司的绝大部分项目都按历史成本计量,此时我们将之称为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如果绝大部分项目都按公允价值计量,我们将其称之为公允价值模式;如果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计量中都没有绝对优势,我们称之为混合会计模式。如图1所示为会计模式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

图1 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混合会计模式、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与会计稳健性关系图

会计准则不仅具有技术性,也具备社会性的特征,在我国的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准则趋同过程中,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性质使会计从技术性之争演变为产权博弈之争。我们认为,无论是余绪缨教授和葛家澍教授所提出的“会计信息系统论”,还是阎达五教授和杨纪琬教授提出的“会计管理活动论”,虽然他们是从不同的视角考察的,但两者都与产权界定和保护有着重大的关系。在反映产权经济关系和产权价值运动这两个方面,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财务会计的未来变革的方向,公允价值模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计量属性。因此,会计稳健性逐渐变得越来越不顺应发展。

2.2 历史成本会计模式

我们可以认为,会计是一个主要提供与反映财务信息为主的控制系统。会计人员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计量时要保证客观,其确认的基础建立在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上。由于会计环境对会计来说是很重要的,会计环境逐渐引起了国内外会计学界的重视。另一方面,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不是很发达的环境下,我们主要运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的增加,如果继续运用纯粹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这不符合我国会计环境的变化,所以,在此基础上我国会计准则中开始引入了会计稳健性,会计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前提是就是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

会计稳健性本质上是有一定条件的,虽然很多文献都发现了运用稳健性原则所带来的益处,但是如果要运用稳健性原则就要好好的权衡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程度,如果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过度的应用稳健性,那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会有所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反映的实质经济内容之间会有一定的偏差,会计稳健性的强度主要由这个偏差的幅度体现(杨华军,2007)。会计稳健性不可能解决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存在的全部问题,所以,逐渐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符合会计发展趋势的。为了更有效地给投资者、管理层以及债权人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信息,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引入了会计稳健性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来反映产权价值运动过程。但是,必须承认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不可能深度有机契合。

2.3 公允价值会计模式

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产生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向公允价值会计模式转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绝大部分项目都按公允价值计量。大体上,会计从微观方面界定和保护产权,而法律是从宏观层面。为了更好的体现这两个层次,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比较基础性的会计信息。

会计的稳健性原则不能真实反映会计信息对经济业务,因此,如果过度运用稳健的会计信息,就会丧失真实性、公允性以及中立性。企业如果想要在未来的经营中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就需要签订契约合作方相互合作进而创造出合作剩余。会计稳健性对利益相关者产权的界定和保护,使得要素所有者之间合作创造更多的合作剩余的积极性有所降低,这不利于会计契约的有效履行,而且对于产权的合理配置也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进而使得企业会计目标的实现受到一定的阻碍。

2.4 混合会计模式

当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计量中都没有主导优势时,称之为混合会计模式。目前,虽然我国的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会计模式仍属于混合会计模式。会计具有经济后果性,计量属性的选择会受到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会计环境的变化促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逐渐向历史成本会计模式转变,当会计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时,股东产权保护就成为会计信息服务的重心。高质量会计准则要防止投资者高估以及低估企业价值,这两种错误的定价对于股东而言都是不利的,不仅如此,对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会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适当的拓展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是混合会计模式下的必然选择。但是,我们在现实会计环境下不能完全抛弃会计稳健性原则,应该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下进行权衡。

在体现产权经济关系和产权价值运动方面,公允价值是一种理想的计量属性,它实现了会计契约方之间产权的平等,而会计稳健性是偏离真实与公允观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会计稳健性将渐渐失去其合理性,而可以代表财务会计未来发展方向的则是公允

价值。

3 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之争

公允价值自诞生以来一直有很大的争议,金融界率先指责公允价值放大了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而会计界的一些学者对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持有不同的观点。现阶段,面对证券市场的各种压力,一些国家逐步开始修改公允价值规则。从会计技术性层面来说,这些争议反映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从会计社会性层面来说,这些争议表明了会计在体现产权结构方面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发展越快,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就越重要。反对公允价值的人一直质疑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并随着金融界和会计界之间引发的关于公允价值会计争议。经济本身就有周期性和波动性,人们的心理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资产的价格;我们制定会计准则的出发点就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具有相关性以及公允性的会计信息,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承担了这个责任。表面上对于顺周期效应的争议是会计技术性之争,实际上是会计社会性之争,这深刻的揭示了不同利益相关者产权界定与保护以及进行利益博弈的本质。

当证券市场价格普遍上扬时,应用稳健性原则一般不会推动资产的泡沫现象;当证券市场不景气时,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在财务报表项目上会呈现出波动性,而运用稳健性原则不至于出现上述那种状况。在会计核算中应用会计稳健性原则,表面上似乎减弱了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但是这并没有反映出真实的企业财务状况。尽管会计稳健性的基本特征是低估企业的净资产价值,但与公允价值相比,其应用的局部性和滞后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顺周期效应,公允价值可以对企业将要发生的危机进行预警。在市场较好时,公允价值似乎对于高估价值负有责任,所以很多人认为稳健性原则是一种很好的抑制市场风险的策略。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从而全面的转为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这只会增加投资者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关系是适度耦合的,具有一定的关系,公允价值代表未来财务发展的方向,是利益相关者之间产权博弈的一个“筹码”和生动例证。

参考文献

[1] 刘运国,吴小蒙,蒋涛.产权性质,债务融资与会

计稳健性[J].会计研究,2010,(1):43-50.

[2] 胡国柳,周遂.会计稳健性,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

业过度投资[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3,15(2).

[3] 刘宁.产权性质,会计稳健性与财务弹性[D].重

庆大学,2012.

[4] 阳正发.论稳健会计信息的产权保护功能[J].会

计之友,2013,(14):13-16.

[5] 李献平.股权性质,会计稳健性与投资效率——资

产减值视角[J].现代商业,2012,(12):221-

222.

历史成本原则论文范文第4篇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 工程项目费用是贯穿了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的控制, 每个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都必须有一个较长的时间, 在这个期间会有许多因素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费用产生影响, 工程建设项目的费用在整个过程里都是不确定的, 直至施工, 直至决算后才能真正形成建设工程投资。

(2) 工程项目成本的层次性。工程项目的成本都是由若干分项工程, 分部工程组成, 最终汇总为单位工程。

(3) 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与质量, 进度控制是不能够完全分开的。因此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控制系统。

2 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1) 全面性原则。全面性成本控制要求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全部生产要素进行控制。全面的涵义有三层:一是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二是全部费用要素的控制;三是全员参预的成本控制。

(2) 例外管理的原则。“例外管理”是西方国家在企业经营管理上要求人们把注意力放到不正常的、关键性问题上的一种管理方法。特别是在对成本指标日常控制的诸多方面, 确定“例外”的标准通常有重要性、一贯性、可控性和特殊性。

(3) 目标管理的原则。成本控制是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必须以目标成本为依据, 对企业的各项成本开支进行严格地限制、监督和指导, 力求做到以最少的成本开支, 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目标管理是企业把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化, 并据以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的一种民主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制定目标成本应该使企业在平均先进定额的基础上, 既要考虑本企业的内部条件 (如现有设备情况、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以及历史成本资料等) , 又要考虑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 (如市场供需情况、国家的财经改革, 以及国内同行业同类产品的信息等) 。采用价值工程、量本利分析、以及最佳质量成本决策等专门方法, 制订出企业最佳的目标成本。同时按照责任会计的要求, 把目标成本层层分解为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 并形成责任预算, 落实到有关成本中心, 分级归口管理, 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成本控制网络, 由各级管理人员根据责任预算进行控制, 包括限制、指导、监督和调节。

(4) 整体性原则。成本控制整体性原则也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成本控制各子系统应当合理协调、统一起来, 获得任何子系统在孤立状态中所不能达到的综合控制效益;二是成本控制系统置身于企业经营管理总系统中, 作为一个子系统存在, 在确保经营管理总系统达到最佳综合效果的前提下, 求得自身的合理。成本最优控制不仅在于成本控制系统本身的完善程度, 也在于它与其他管理系统的充分协调和共同努力。

(5) 系统性原则。现代成本控制普遍采用分级控制、职责分担的组织方法, 即将目标成本按成本发生地和责任归属等标准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各级管理层次, 形成按层次划分的垂直系统和按职能划分的水平分系统。各部门单位对归属自己的可控部分实施归口分级管理。

(6)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成本控制的责权利原则是指成本控制要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制要求, 贯彻责权利结合原则。权是指赋予控制主体在规定范围内决定费用开支与否以及开支多少的权力, 使其能够控制;责是赋予成本控制主体控制责任成本的责任, 使其有控制成本的外在压力;利是定期考核评价控制主体的控制业绩, 以决定奖惩, 这提供了控制主体实施控制的内在动力, 责与利共同构成控制的激励机制。

(7) 成本—效益原则。有人指出:“挑选各种制度或会计方法的主要标准是:看这种选择对花费一定成本来完成管理目标方面能起多大作用”, 用成本—效益原则来考虑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 就是要求系统的功能效益超过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耗费。

(8) 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给成本控制赋予了新的观念。过去事后、事中总成本控制只是消极地限制和监督成本的节约开支, 精打细算, 这实质上是属于防护性的控制和反馈性控制。为此, 成本控制的重点还必须从单纯依靠节流的方法转变到开源和节流双管齐下的方法, 抓好产品投产前的成本控制, 开展价值工程活动, 加强质量成本管理, 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 增产节约, 增收节支, 同时根据成本效益分析和量本利分析, 把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进行有机结合, 真正实现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最佳成本和最佳产销量, 有效地发挥前馈性成本控制的作用。只有当产品生产过程的制造成本和整个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成本才会显著降低。

摘要:建设项目成本控制, 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 对建筑工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 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 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 在于降低项目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 赵天银, 刘安胜, 詹汉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 郭继秋, 唐慧哲.工程项目成本管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6.

历史成本原则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需求量也在慢慢地增加, 也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所以很多企业都开始关注施工成本的控制工作, 这样既可以提升施工质量还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竞争力。下面主要是对水利水电施工成本控制的控制原则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并且提出了实现成本控制的一些建议, 希望可以给实际的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2 水利水电施工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2.1 成本控制中的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指的是, 在施工的全过程中, 即施工的开始到施工的结束, 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于此同时, 整个工程的成本控制不但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管控, 还要求工程的全体工作人员及个层面的管理部门共同的参与, 并且要保证成本控制工作的连续性。

2.2 成本控制中的科学性原则

对成本控制工作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要保证这项工作可以及时、有效并且规范的进行。因此, 在对水利水电施工进行成本控制的工作时, 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引进先进的、科学的控制方法。目前较常用的成本控制方法有目标管理法、预测与决策管理法及价值工程管理法等方法。

2.3 成本控制中的有效性原则

在进行水利水电成本控制工作的过程中, 要着重体现出该项管理的有效性。这项管理主要意识是在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 工程的主要管理人员应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可以实现投入小回报大的预期。要想实现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就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制定切实有效的施工指标和监督管理体系, 将经济手段应用到成本控制中, 真正的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2.4 成本控制中的目标管理原则

施工管理人员在对成本进行管理时, 应提升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原则指的是在进行工程施工前, 应先设定好工程施工的目标。在进行施工目标设定时, 管理人员应遵循施工的过程制定详尽的、、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施工目标, 并将设定的目标明确的落实到各个部门或是各相关负责人头上。并且还应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 对各部门的目标完成情况和完成进度进行检查, 及时的发现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求有效的办法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既可以提升施工成本控制工作的效率, 还可以保证控制工作的良性循环。

2.5 成本控制中的责任制原则

施工目标制定好后, 还应该制定成本控制责任制度, 这样可以更好的督促相关的工作人员完成目标, 保证施工目标可以顺利的实现。成本控制原则指的是由施工负责人员对施工指标进行深入的分析, 将责任, 明确到个人, 在这个过程中, 还要将施工目标与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 这样可以使施工成本控制变得更加有效。

2.6 成本控制中的例外管理原则

例外问题, 主要指的是在进行施工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可预见的问题。比如说, 施工材料价格突然上涨, 就会导致施工成本控制工作失去方向, 但是, 运用例外管理原则就可以较好的避免这些问题。例外管理原则, 主要方法是在进行施工成本控制工作的过程中, 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对市场进行分析, 并对成本进行相对有效的预测, 这样就可以较好的避免因价格突然上涨或其它不可预见的问题出现, 导致施工成本上涨, 给工程建设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行业竞争激烈

由于目前行业竞争越来越大, 建设施工企业在招标时会压低部分报价, 有的甚至会比预算的价格还低, 来保证自己可以顺利的竞标成功。水利水电建设施工周期相对较长, 市场的变化也会使材料的价格出现波动, 然而市场的变化又是最无法做出准确判断的, 这也就给材料采购人员的采购工作带来了困难, 在庞大的材料信息前, 施工材料的最新动态和双方信息资源共享都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影响到成本控制工作, 同时也会给施工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不稳定性。

3.2 没有完备的成本管理的体系与制度

企业虽然都很重视成本管理工作但是大多数企业都不能很好的做好成本管理工作。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专业的管理者, 不能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考量, 对工程所使用的资金、用工量及工期不能做出准确的评估。因为没有建立成本管控部门, 企业人员对工程情况不了解, 造成双方沟通不畅。部分企业会借机抬高重要环节的价格, 使工程预算超出标准, 给施工单位造成负担。

3.3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

施工质量是基础建设的关键, 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水利水电的施工环境大多都处在室外较恶劣的环境中, 由于这些因素, 就会造成工程建设中出现较多的不确定因素, 同时给施工成本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

4 实现成本控制水平提升的相关建议

4.1 完善工程施工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的不完善, 不但可以影响施工质量还会提高施工的成本, 因此, 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施工前, 施工单位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设计, 并要确定技术、明确资金的需求。然后再根据施工的具体要求和施工环境进行审查, 保证在整体施工过程正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在这个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施工方案, 实现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

4.2 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控

材料的费用是水利水电工程中资金占用量最大的部分, 因此对施工材料进行有效的管控可以很好的实现成本管控。在进行材料的选择时首先要多对比, 选择性价比较高的厂家并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其次在施工材料入场前要对材料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详细的核实, 不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同时现场施工人员还应对施工材料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以免因存放问题导致材料变质造成浪费。与此同时, 在施工过程中, 还要要求施工人员按照规范进行施工, 这样可以避免因质量问题进行返工, 这样也可以节约施工材料。

4.3 建立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度

施工企业建立内部承包责任制, 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明确相关管理者的权利、责任及利益, 将管理者的实际效益与施工效益联系在一起, 这样不仅可以对管理者起到约束作用, 还会很好的提升管理者进行成本管控的积极性。这样虽然管理者的压力和风险被提升了, 但是也可以提升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及其自身的经济收入。

4.4 实现施工效率的不断提升

水利水电施工中, 施工的周期和成本的支出是正比的, 要想有效地提升施工成本的控制就要先提升生产效率。首先, 相关的管理者要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先进的管理手段及先进的施工设备;还要汲取国内外先进的生产理念;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 并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提升其素质。此外, 施工管理人员还应制定相关的施工纪律, 合理的分派劳动指标, 并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奖惩制度。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工人的工作积极性, 充分的发挥出工人的劳动潜力, 有效的提升施工的进度。

4.5 建立健全施工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首先, 要建立专门的成本管理部门, 明确其管理职责和管理权限。同时要想更好的推动各部门间的合作, 就要建立起有效的组织结构, 这样就可以对成本控制工作进行全面的开展, 同时, 在管理制度中在制度中还应明确工作程序;其次, 还应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和奖惩制度, 对施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此外, 相关的管理人员还应建立起内部信息交流平台, 运用专业的系统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 为成本管理提供高效的管理依据。

5 结语

综上所述, 建立健全水利水电施工成本控制体系, 既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也可以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 加强施工成本控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施工企业应对施工成本控制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并将对施工成本方案中的控制体系、成本核算工作和施工方案的优化工作进行更加详尽的制定。这样做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有效的提升水利水电成本控制工作的水平, 施工企业也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争取到最大的经济利益。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程, 有别于其它施工的管理, 其中涉及到的管理对象也较多, 且进行管理的环节和内容也有所不同, 例如:工程的前期投入、施工中的管理以及后期的使用等, 这其中还包括可资金管控、质量管理、工程的进度等环节, 目前在水电施工中主要的管理内容就是针对施工的过程和施工的质量, 通过施工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来对施工成本进行管控, 要在取保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的成本。

关键词:水利水电,施工,成本控制,原则,方法

参考文献

[1] 郑国.水利水电工程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探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 (02) :180-182.

[2] 裴智超.成本控制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6, (02) :73-74.[2017-08-04].

[3] 武杰身.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及实践意义解析[J].建材与装饰, 2016, (05) :136-137.[2017-08-04].

上一篇:比例原则论文下一篇:电子文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