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范文

2023-04-08

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范文第1篇

名 系

别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论文评分

1

XXXXX

(居中宋体四号)

目 录

1. 2. 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 ............................... 3 我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举措 ...................... 4 3. 改革的必要性 ..................................... 54. 改革的重大意义 ................................... 6

2

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摘要】: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改革是新形势下对我党、我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新要求。历史和时间都证明改革在推进社会进步方面的必要性,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下,现阶段,我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在围绕“改革与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之后,值此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特以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我国现阶段的改革现状作深刻分析,论证其必要性,提出整改意见。

【关键词】: 改革的条件

改革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的历史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肩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有别于过去30多年,也与过去10年有明显不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了

3 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为艰巨复杂,这些矛盾和问题躲不开绕不过,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看我们在改革上能否迈出新的重大步伐,越过这道大坎。

面对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有没有迈出新的改革重大步伐的信心、智慧、勇气,打开新的局面,广大干部群众充满期待,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个全面”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贯彻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鲜明立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举措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历次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主题是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主题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价格改革、企业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农村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七届三中全会主题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由此可见,这6次三中全会基本上都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的改革,而且都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而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改革,改革涉及的领域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可以说,

4 这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就改革作出的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部署。正因为这样,全面改革就成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大历史特点。

改革的必要性

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仅如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需要攻克的是体制机制上的一系列痼疾。中央提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就是对改革所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的一个形象而又准确的重大判断。基于这一判断,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特别提醒全党,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推进改革的方式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融汇不断深化,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不同领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而不能各自为政、畸轻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举措。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

5 改革的重大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等。这与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即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和十七大提出的“五个方面的新要求”(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应当说,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提升。而全面提升,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新条件下系统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尔后再经过30年奋斗,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无疑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动。新的大变动必然带来新觉醒,而新觉醒又必然造就新的大变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包括我们的军队,对我们的光荣传统和今天的理论、道路、制度有新的自信,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上有新的自觉,在看世界上有新的眼界,从而能够抓住新条件下的新的战略机遇。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

6 遇期。联系这种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的重大意义更加突出。

一是时间节点特殊。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从改革开放开始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体是70年时间。这70年的前35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干成了一番大事业,顺利实现了第

一、第二步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那就要看后35年我们怎么干。而这后35年当中,又首先要看今后这几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我们怎么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好担负起启动今后几年决战决胜伟大斗争的光荣使命。

二是思想条件具备。正因为在这样一个关键点上,全党上下和社会各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呼声和期待非常强烈,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总体一致,这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整个社会来看,人心思安、人心思进、人心思富是主流。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继续向前蓬勃发展的大势。

三是改革基础扎实。改革开放35年为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改革开放的方向、路径、目的之把握以及实际驾驭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能力达到了新水平,创新活力、创业活力和抵御风险挑战能力显著提高。

四是国际环境总体有利。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而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合作和利益汇合点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等因素,又为我国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当然,形势复杂,正面和负面因素相交织,这样的“两重性”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也一定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

五是归根到底,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面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

7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这为我们伟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总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可说是正当其时、机遇难得。我们有信心在党的十八大总体纲领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具体纲领指引下,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进一步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 程恩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25 6 356 [2]从历史角度浅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周亚莉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期刊】财经界(学术版) 2010-11-15 22 [3]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设性质 裴小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 【期刊】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9-05-10 1 72

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范文第2篇

2、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脱贫村空间再生产

3、中国脱贫攻坚成就的世界意义

4、农业硕士培养模式助力脱贫攻坚探索

5、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研究

6、探析重大主题报道创新路径

7、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实施成效与长效机制构建

8、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层次性与对外传播路径

9、脱贫攻坚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关系和协同路径

10、脱贫攻坚效能审计:监管困境与机制完善

11、脱贫攻坚精神引领美好生活实践

12、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3、构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初探

14、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15、见证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16、异乡的连接:微信在偏远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中的传播作用研究

1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

18、渝东南地区全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衔接的实施路径

19、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对外话语策略

20、从记录到助力: 脱贫攻坚档案经济价值实现的保障机制探析

21、职业教育对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

22、以长征精神引领老区脱贫攻坚

23、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的时空维度

24、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四川实践

25、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的历史性意义

26、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实干更在担当

27、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山东实践专访山东省委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时培伟

28、谈以习近平思想为指导的脱贫攻坚战的战略意义

29、试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30、抓好脱贫攻坚对加快阜新转型升级的意义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

31、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32、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33、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建立思考

34、浅析加强基层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发展经济有效措施

35、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

36、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

37、武国定:不获全胜 决不收兵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38、县级脱贫攻坚档案规范管理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有效运用

39、浅析脱贫攻坚深度融入“贵州省情”课程教学

40、行业媒体对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策略

41、习近平对“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作出重要指示

42、江西省脱贫攻坚立法研究综述

43、新时期异地搬迁政策的发展和对扶贫脱贫攻坚的意义

44、先进典型的选树与传播

45、2021年高考作文必考点: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46、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时代特征

4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

48、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49、高校思政课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意义与路径

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范文第3篇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

(一) 以人民群众为主来进行发展和创新

发展的主要目的便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人均收入。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主要是对人民负责, 使人民能够获得切实利益。以人民为主是当前时代下, 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展方针和策略, 其中指出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促进我党和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 并且还是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国家发展的目标。将人民当作发展主体, 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科学性的结论, 这些结论从政治保证、权衡标准、经济发展、工作方法等各方面, 对人民主体地位这一观点做了阐述和明确。首先, 保证人民能够有作主的权利。确切的说, 就是坚持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 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 通过依法治国, 我国会不断的发展和推进民主, 真正的确保人民的民主权利与利益, 有效保证人民群众都能积极的参加社会和国家的有效管理。以政治制度的角度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其次, 坚持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充分满足人民物质及精神需求、保障和改善人民的民生问题。在此过程中, 通过不断改革创新, 来解决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诉求, 确保创新发展成效可以更高效的惠及人民。最后, 创新群众路线。依据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指出发展需坚持走群众路线, 保证党与人民的充分融合, 不断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 利用从严治党原则, 不断强化党内政治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利用建立党规和制度, 来对党内政治体系加强建设, 以制度为基础来对新时代下的群众路线进行不断创新和优化[1]。

(二) 人与社会及自然三者需协调共同发展

发展对于人类来说是其生存和进步的基础。在人类社会当中, 发展便是操作物质生产的一种方式。对一个民族和整个国家来说, 是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合理解决,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础上, 提出了社会、自然与人需共同协调发展的观点。由此形成了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然现时期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却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效益低、发展质量不高、创新能力差, 环境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及物质生产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有所体现。确切的说, 其实是人类物质生产期间经常面对和急需解决的人民与社会、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问题。所以, 这些问题及冲突的形成并不属于生产力的问题, 而是生产关系所造成的。归根结底就是要有效协调好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 不管对哪一方如果有所偏袒都极有可能会对发展的质量及效益产生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需以理念为基础。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下, 首先, 需明确开放、创新、协调、共享、环保这几项发展理念。由此从根本上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不平衡问题, 从理念中清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因素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 明确我国发展需首先保证人与社会及自然间的协调性与和谐性。

(三) 促进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

不管是对哪一个国家, 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都是国家强盛和富强的共同主题。然而所应用的发展方式却有所不同, 对于发展方式的选择, 在不同程度上需由价值选择来给予明确。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立足于新时代下我国发展的新历史定位上, 由此切实解决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矛盾, 以更好的保障和提升民生及民生利益。在不断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 首先需发展和改善教育事业, 这样才可以促进健康中国计划的有效实施, 及加快城镇化步伐, 从而促进精准扶贫和脱贫工作的有效实施。保证个人收入平衡, 使人民具备参与和发展建设国家的平等权利[2]。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了全新升华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重点呈现出唯物主义群众观, 及人、社会、生产力三者间原理的有机融合。首先唯物主义群众观的体现。历史唯物主义中所提到的人类社会的开始和动力便是人所实施的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活动可以不断促进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转变及发展, 只有促进人与社会及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并突破以往的生产局限性, 才可以构建全新的生产方式及社会形态。如此经过不断的转变和创新便构成了人类历史。在此过程中, 人民便成了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也可以说, 人类历史的发展也就是生产劳动的发展, 其具体的发展方式完全取决于人们创造自然和发展社会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程度, 然而, 促使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动因也只能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生产。其次, 体现了唯物史观思想及人、社会、生产力三方的统一原理。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明确强调了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 形成了自然、社会这两种关系。人同自然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生产力上, 而人和社会间的关系却主要体现在生产关系上。这种双重关系的发展完全与生产活动的范围及深度有关, 而且还形成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及社会形态[3]。

(二) 反映对我党发展原则的贯彻和落实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本质特征, 也是新时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需求, 还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所贯彻的实践准则及根本宗旨。在提出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时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其体现了我党的发展思路, 并同时反映出我党在计划和思考发展问题时, 所坚持和宣传的根本宗旨。我党章程中提出, 中国共产党不存在自身的特殊利益, 只需将工人阶层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我党的工作宗旨是一切为了人民而服务。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 党内的所有理论和工作内容都是为了让人民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化而实施的, 在这一发展方向的领导下, 促使发展的各个时期都获得了不断的胜利和进步。

(三) 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生活与实现我国伟大中国梦的根本需求

我党在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目标时, 提出了伟大中国梦这一战略构想, 并且在此同时将伟大中国梦的目标锁定在人民群众的幸福上, 由此重点强调, 中国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便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安康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梦确切的说就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梦想, 是所有中国人民的梦。与所提出的小康理念相同, 中国梦这一全新的构想, 仍然以人民为主[4]。

(四) 促进我党普通党员与党内领导层人员行为准则的不断强化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念的提出, 对从严治党有了更高的标准, 为权衡和监督党内工作奠定了基础, 这一理念犹如标尺一样对于强化、改进党领导, 及加强党立执政为民都非常有利, 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普通党员和党内领导实际工作高效性, 更深层强化全党上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和理念的深入实施, 正确看待人个利益与党及人民利益间的关系, 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牢固树立权力观、价值观、政绩观与群众观。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设计发展路线和方向, 合理制度发展对策, 以保证所做的所有工作, 都必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不断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和生产需求。

三、结语

总体来说,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一理念是我国党中央针对国家及社会发展而提出的一种创新型理论, 这一思想理念为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生活, 实现民族伟大中国梦, 指明了发展路线和发展方向。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中主要阐述了发展的主人是人民, 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是人、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促进人的不断全面发展与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发展目标的确定过程中, 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作发展原则和立场, 这一思想将会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理论的提出,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升华和传承我党的发展宗旨、实现我国伟大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内涵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鑫.试论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J].世纪桥, 2017 (12) :6-8.

[2] 王晶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述评[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7, 19 (8) :41-46.

[3] 李怡, 肖昭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与现实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 (07) :8-35+161.

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范文第4篇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联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联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领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这对于我们坚定改革信心,增强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至关重要。

全面深化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鲜明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史发展的新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肩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有别于过去30多年,也与过去10年有明显不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为艰巨复杂,这些矛盾和问题躲不开绕不过,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看我们在改革上能否迈出新的重大步伐,越过这道大坎。

面对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有没有迈出新的改革重大步伐的信心、智慧、勇气,打开新的局面,广大干部群众充满期待,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个全面”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贯彻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鲜明立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历次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主题是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主题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价格改革、企业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农村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七届三中全会主题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由此可见,这6次三中全会基本上都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的改革,而且都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而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改革,改革涉及的领域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可以说,这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就改革作出的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部署。正因为这样,全面改革就成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大历史特点。

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

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仅如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需要攻克的是体制机制上的一系列痼疾。中央提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就是对改革所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的一个形象而又准确的重大判断。基于这一判断,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特别提醒全党,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推进改革的方式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融汇不断深化,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不同领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而不能各自为政、畸轻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举措。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等。这与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即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和十七大提出的“五个方面的新要求”(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应当说,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提升。而全面提升,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新条件下系统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所谓全面提升,概括起来说,可以叫做练好“四大内功”或叫“基本功”。

一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显著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总体而言,我国经济总量虽已达到世界第二,但创新创业活力不旺,大而不强的问题非常突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短板。究其原因,一是在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二是在于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这就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同时加快体制改革。而体制改革的根本一条,则是进一步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前瞻性战略性产业聚集。二是通过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完善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布局。城乡、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的又一个重大问题,突出表现在优势产业、优质生产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东部地区,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相对薄弱。而如果不在今后几年内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状况,就不可

能真正达到全面小康。因此,只有通过改革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力度,推动更多优质生产要素和先进生产力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使国民经济布局更加均衡、更加合理,才能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即邓小平同志1988年提出的:“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方针,东西并举、共同富裕。

三是通过改革,推动社会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利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衡量一个社会的现代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还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各方面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在迈向全面小康的决战决胜进程中,在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大发展和坚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上,正确处理社会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件大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前人早就提出但从未真正实现的一项反映最广大人群心愿的社会理念。

四是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所谓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实质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社会的和谐稳定,二是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而这两方面问题,都直接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正是围绕这两方面问题,《决定》系统提出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的举措,同时系统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及健全促进就业创业机制等重大任务。由此可见,《决定》关于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布局,是与整个国家制度体系和各方面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密切联系的。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提出的,“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我理解,这里所说的“一整套”就包括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而所有这些新的重大突破,实质上都离不开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更加成熟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决定》精辟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学习《决定》,可以体会到《决定》通篇充满着改革精神、改革思维、改革勇气,围绕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改革提出了大量新论断、新举措,在许多方面都有重大突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还应当说,《决定》本身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生动体现。

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三个进一步解放”,极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这篇重要著作中郑重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我们今天理解全面改革的重大意义,根本一条就是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对于解放和发展中国人民的社会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决定》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鲜明提出“三个进一步解放”,即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前提,是总开关和原动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质上就是围绕以人为本,解放和发展人的创新活力、创业活力以及承受、抵御和应对巨大风险的能力和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大创造,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又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增强发展活力。这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的一个伟大创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深化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目的就是要把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即人的因素充分解放出来,把人的思想活力和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强党和国家发展活力。当然,我们又清醒看到,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很不平衡,先进生产方式和落后生产方式并存,要赶上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仍是最紧迫最根本的任务。我们同时清醒看到,当前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观念因素、也有体制机制因素,有发展基础较差问题、也有社会活力不足问题。《决定》如此鲜明强调“三个进一步解放”,归根到底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来的。

我们讲增强“三个自信”,自信从何而来?就要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上更有效率,在实现人民权益上更有保障,在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活力上更有办法,从而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强调“三个进一步解放”,也使得改革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任务更加全面、更加明确,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紧紧抓住今后几年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机遇,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新篇章

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尔后再经过30年奋斗,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无疑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动。新的大变动必然带来新觉醒,而新觉醒又必然造就新的大变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包括我们的军队,对我们的光荣传统和今天的理论、道路、制度有新的自信,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上有新的自觉,在看世界上有新的眼界,从而能够抓住新条件下的新的战略机遇。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联系这种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的重大意义更加突出。

一是时间节点特殊。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从改革开放开始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体是70年时间。这70年的前35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干成了一番大事业,顺利实现了第

一、第二步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那就要看后35年我们怎么干。而这后35年当中,又首先要看今后这几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我们怎么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好担负起启动今后几年决战决胜伟大斗争的光荣使命。

二是思想条件具备。正因为在这样一个关键点上,全党上下和社会各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呼声和期待非常强烈,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总体一致,这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整个社会来看,人心思安、人心思进、人心思富是主流。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继续向前蓬勃发展的大势。

三是改革基础扎实。改革开放35年为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改革开放的方向、路径、目的之把握以及实际驾驭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能力达到了新水平,创新活力、创业活力和抵御风险挑战能力显著提高。

四是国际环境总体有利。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而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合作和利益汇合点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等因素,又为我国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当然,形势复杂,正面和负面因素相交织,这

样的“两重性”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也一定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

五是归根到底,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面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这为我们伟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精准扶贫;红色旅游;革命老区

红色旅游地主要是指革命圣地,组织接待广大游客参观可以学习我党革命的历史知识,也可以接受红色洗礼。当前,红色旅游胜地大部分都在我国的偏远山区,这些地区恰好也是贫困率发生较高的地区,也是我国当前脱贫攻坚战役的重点地区。对于这些地区而言,发展红色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同时可以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起到扶贫的良好效果。

1 红色旅游对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作用

第一,有助于在精神上做好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必先扶志,加强扶贫工作需要从思想观念入手,改变贫困人口消极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自我分析导致贫困的原因,明白脱贫的关键还是在于自我的奋斗,因此需要帮助他们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对于贫困人口而言,在脱贫过程中需要发挥出自身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脱贫,永久脱贫,否则可能会陷入年年扶贫、年年不脱贫的怪圈之中。红色旅游资源具有非常大的魅力,红色旅游资源传承的是革命先辈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资源可以更好地激发革命老区红色记忆,向人们传递革命先辈的拼搏精神,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感染贫困人群,从而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战役,振奋他们的精神,振奋他们的意志。

第二,有助于在经济上摆脱贫困。精准扶贫的重点在于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红色旅游文化是当前红色旅游产品的重要载体。红色旅游是当前红色文化重要载体,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桥梁,贫困群众参与到红色旅游产品生产经营之中可以使他们获得经济上的收入,让他们实实在在获得利益,可以帮助他们摘除贫困的帽子。对于革命老区而言,革命老区应当立足于自身实际,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红色旅游,这样既可以使大批贫困人群得到就业的工作机会,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得整个产业链得到拓展,帮助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

第三,有助于促进产业结合,截断贫穷代代相传的“基因”。由于贫困老区交通不便,地处偏远地区,自然环境又非常恶劣,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当前由于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消费文化,在发展红色旅游业开发过程之中除了要加强人文文化的注入之外,还需要打造优美的自然环境,这就要求革命老区将文旅旅游、商旅旅游、农旅旅游与红色旅游结合,通过红色文化来带动更多产业发展,最终使得整个红色文化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使得红色旅游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帮助革命老区的群众彻底摆脱贫困。

2 红色旅游在革命老区精准扶贫中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红色旅游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促进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这对于革命老区精准扶贫也具有非常大的益处。但是由于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使得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做好总体规划,呈现出“小、散、乱”等现象。在当前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中,红色旅游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整体规划,甚至存在着被边缘化情况。在当前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开发的旅游资源只占所有旅游资源的30%左右,由于一些红色旅游遗址不具备观赏性或者客户接待能力不强,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就没有进行深入挖掘。未被开发的红色旅游资源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许多旅游资源正在消亡,红色旅游景区旁边的建筑正在消失,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与此同时,对于已经开发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宣传和路线安排方面也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难以与其他的旅游资源进行竞争。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发展缺乏有效动力。偏远山区常常将红色旅游产业作为自身的支柱产业,重点开发生态观光、民俗体验、文化旅游等产品。在很多贫困地区,政府部门的收入相对有限,政府部门所将有限的收入更多地投入到民生项目改造,例如基础设施改造、教育改造等,对于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投入资金不足,使得很多红色旅游景点无法进行进一步挖掘,无法对当地红色旅游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与完善,这也直接导致红色旅游产业接待能力相对较差,最终可能会导致红色旅游产业链发展缺乏动力。

第三,产品形式非常单一,存在严重同质化竞争。在当前众多红色旅游景点中,很多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以纪念馆的形式呈现出来,大部分都是以文物展览或者是红色文化旅游的方式向顾客介绍红色遗址,这样的介绍方式缺乏趣味性,同时对客户的吸引力也不强。在当前很多红色旅游景点中,很多景点都具有自身特色,一些景点的自然风光非常优美,一些景点发生过非常激烈的战争,还有一些景点属于领导人的革命故居。

3 红色旅游在革命老区精准扶贫中面临困境的原因

第一,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缺乏相关的产业予以支撑。经济基础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撐,在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之中,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都是配套设施,如果这方面的配套设施存在问题,对于红色旅游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在当前的红色旅游景区中,由于大部分景区都处于偏远山区,当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存在闭塞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之下,商业投资和客户流都不多,最终就可能导致红色旅游产业陷入缺乏资金难以发展的恶性循环之中。

第二,制度存在缺位,产业保障不力。在政府制定的“十三五”旅游业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需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同时也明确指出需要加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发展。我国革命老区具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是由于政府部门对于这些红色旅游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当前全国范围内对于红色旅游发开发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因此,政府部门对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引,这不利于红色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思想观念落后,产业创新不足。市场观念对于事物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先进的思想观念对于红色旅游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落后的思想观念则会阻碍红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之中,红色旅游扶贫是当下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当地政府的财力匮乏,政府的领导人将经济发展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并没有认识到红色旅游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没有充分地对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性的开发,最终导致红色旅游的产业结构欠缺合理性。

4 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

第一,做好科学规划。为了更好地做好精准扶贫,我们需要做好科学规划。首先,需要不断强化红色旅游的协调性,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联合互动。为了进一步使红色旅游推动精准扶贫向前发展,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合作,加大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将社会资本融入到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之中,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其次,有序地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之中,我们需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思想,对于一些接近消亡的红色旅游资源需要进行抢救式的开发,使得革命文化传统可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通过红色旅游资源促进精准扶贫的发展。

第二,做好多元融资。资金保障是推动整个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也是红色旅游推动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首先,需要不断强化政府在融资中的主导地位,通过政府来构建完善的红色旅游融资体系。其次,需要激活社会资本的热情,通过社会资本来更好地参与到红色旅游项目开发之中,推动精准扶贫向前发展。最后,需要发挥当地群众自身的优势。当地群众虽然没有大量的资金,但是他们有产品和土地,可以通过这种资源入股的方式参与到红色旅游开发之中,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更好地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实现精准扶贫。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通过红色旅游推动精准扶贫的支撑点就在于人才,这也是红色旅游成败的关键所在。为此,政府部门可以聘请外来人员,也可以对当地村民进行培训,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挖掘人力资源优势。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通过红色旅游实现精准扶贫,需要加强对当前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做好总体开发工作,同时做好当前红色旅游的多元融资,加强人才的培育,通过红色旅游实现精准扶贫。

参 考 文 献

[1]刘建平,王昕伟.依托红色旅游推進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探析[J].文化软实力,2018.

[2]王亚楠.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助推精准扶贫工作——以灌阳县红色旅游开发为例[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7(1):57-60.

[3]白鹏飞.陕甘宁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扶贫机制与实现路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24):161-164.

上一篇:扶贫攻坚的重要意义下一篇: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