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范文

2023-04-10

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生发展

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笔者接到了一个家长的“求救”电话:“老师,您说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很听话,很有礼貌,可是他在家里对长辈大呼小叫;和他说话也常常以“嗯”、“啊”来应付;到家只知玩手机,……”挂电话前,家长还专门嘱咐笔者千万不要让孩子知道他们的谈话内容。

虽然安慰家长说别太担心,可是放下电话,笔者不禁疑惑起来,家长口中的孩子和笔者所认识的学生是一个人吗?这个学生在笔者眼里确实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对老师有礼,对同学们友爱。

第二天,笔者故意找此生聊天,聊到愉快处,问他,没听你说起过家里的事啊。孩子神情明显不如刚才自然,闷闷地说到:家里能有什么有趣的事啊。笔者给他《三字经》、《弟子规》,让他语文课前3分钟给同学们讲讲。随后几天,他总是有意无意的躲开笔者。

孩子还是没有动静,笔者只能再添把火。笔者提前让学生们预习《陈情表》,收集有关孝道的典故和俗语,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作者感情;课后,让学生搜集故事、成语,并分享给父母,之后观察父母反映。

过了半个月,这个学生主动找笔者,还没等笔者开口,他抢先一步说,老师,我在一些问题上做的很不好,有点难受,能和您聊聊吗?他说父母从小对他很苛刻,坚持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在家里实在压抑,平时都不会主动和父母说话。由于笔者留的作业不得不先开了口,看到母亲先沉默,后泪流满面;再加上笔者给他的任务,勾起他很多回忆。知道了父母对他不仅有严厉,还有满满的关心和爱。他现在有点不好意思面对父母。笔者说,天地君亲师,你能来敞开心扉告诉笔者,面对更为亲近的家长,你一定能妥善处理好的,老师相信你。

一个月后,家长打来电话告诉笔者,家里氛围空前和谐,孩子已经不在对他们大呼小叫,甚至开始邀请他们一起聊天散步了……

从接到这个“求救”电话,笔者的心里一直不能平静,思考造成学生在家与在校表现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首先是因为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良莠不齐的讯息冲击着他们尚未成熟的心智。暴力、拜金、逆反侵占他们的精神领地,没有正确三观的一席之地。

其次在家里怎么样,最多也就是父母知道罢了。学校是一种群体环境,表现得好坏直接会影响到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

如何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形成合力,加强学生充满正能量的精神领地,帮他们树立正确三观。笔者想到老祖宗给笔者们留下的宝贵资源——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剂,促使学生将内在的个体意识转化为外在的实践行为:爱自己,爱家人,爱国家。利用班会、团会、研学、志愿者等活动,开展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活动,以达到反馈、促进的作用。

组织“孝亲敬亲,从笔者做起”专题班会:了解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搜集分享孝亲故事或相关古籍中关于“孝”的论述,讨论“孝”的内涵;布置宣传栏、黑板报,悬挂感恩主题条幅或制作“孝亲敬老月”活动海报,积极宣传,营造班级孝亲感恩的氛围;开展亲情作文征文活动评比,参考题目:《写给父母的话》《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今天我为爸爸做顿饭》《妈妈您辛苦了》;布置爱心家庭作业,为父母或其他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孝亲之事:例如送父母几句温馨的祝福,给爷爷奶奶讲一个开心的故事,幫长辈做家务,支持长辈的爱好等等;邀请校内老师或校外专家学者、作家名人做有关“中国孝文 ”主题的报告。

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孝道交流活动措施,使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智力得到了开发,自身的文化修养得到了增强,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观念。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融合剂,使家庭教育支持了学校教育的,让学校教育助益了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家长教育民主化,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爽. 家校沟通方式对中学生德育效果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5.

[2]姜超. 中学家校合作的问题透视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姜宁. 国外“学习与教学中心”对学生发展的当代价值[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

[3]殷文靖.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2.

[4]姚计海. 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发展的关注点比较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14(02):48-52.

本文系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传统文化厚植职业高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ZY21277

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范文第2篇

继承优秀传统手抄报

1继承优秀传统手抄报

2继承优秀传统手抄报2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古代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范文第3篇

姓名:王春雨

单位:文昌清澜同新小学 在市领导对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下,我有幸于2018年8月1日到8月4日参加了在海口举办的《2018年文昌市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培训》,通过这次学习受益颇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丰富了大脑的知识。现将学习到的中国传统文化总结如下:

丁匡一老师的《经典诗词的精神境界及其当代价值》一堂课,让我学会品味经典。他以“什么是经典和经典的特征”为话题引入,让我们领略了经典诗词的自然、无常、超脱、豪放、怡然五大精神境界;体会到了古代经典诗词能构筑意义世界、关切内心情感、涵养精神气质、更新心境世界的当代价值;从而让我们感悟到一定要深度阅读学习诗词,这是一堂深刻的学习课。

谢小怡老师风趣幽默而又不失科学严谨的课堂让我记忆犹新。《如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国学教育》的课堂气氛是前所未有的活跃,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让我们这些老师再次回到学生时代。从这两节课,我们真正知道了什么是国学,怎么将国学带进课堂,以及如何提高个人的国学修养。

周凌老师则是带着我们能了解了苏轼的一生以及他的作品。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传奇中生,艰难处活,伟大中死”。少年时养成的幽默天性,成年后命运的起落、精神的苦痛造就了伟大的苏轼,但他无论何时,都胸怀天下,济世苍生,在逆境中发现并创造了生活的乐趣。在中华文化的孕育与发展历程中许许多多的文人像苏轼一样,将中华的语言化成一道光,照亮了文明之前的蒙昧与黑暗 它是连接时间、空间与情感的纽带,他们在诗歌中留下的哲思与智慧 而今依然启发着我们。

鲁老师谈吐幽默!在欢声笑语中,我们穿越时光隧道,走进汉字王国,慢慢揭开汉字来源的神秘面纱!鲁老师说:“万物的存在,决定汉字的存在。”中国文字源远流长,从甲骨文到现代楷体,字的一步步演变承载着中国多少的历史。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拥有几干年的文化,从仓颉造字到现代规范的方块字,字的一步步演变是中国人民集智慧的结晶。

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范文第4篇

【摘要】 面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背景,黔西北地区虽然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凸显了与新时代公共需要不相适应的困境或不足,其中强化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地区的发展是助力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之一。

【关键词】 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黔西北地区;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穿青人、革家人和亻革家人文化遗产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批准号:71864007)的阶段性成果。

伴随社会的高速发展,文化在区域发展中凸显了强势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国各个省市县来说更具有很强的发展驱动作用。本文就如何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地区发展进行思考,以求抛砖引玉。

一、文化

(一)文化的解读。文化是人们改造自然、适应社会所产生的结晶,是人们劳动关系及其物化的“产物”以及社会发展的逻辑过程及其状态。尤其是新时代的文化,是新时代的人们延续历史、规划未来、建设社会、满足自我需要的“产物”,或者说,新时代的文化是人们实现自我及其“公共梦想”的过程及其状态。新时代的文化是伴随人的产生出现的,并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文化及其特色。伴随21世纪的高速发展与高质量运行,人们对新时代的公共需要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基于此,文化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被时代赋予了更多的期待,不难看出,文化具有综合性的功能。

(二)文化类型的划分。文化类型的划分,在目前理论界是众说纷纭,即根据不同的视角,文化具有不同的类型。基于现有文献可知,文化类别的划分主要有:从文化发展的逻辑来看,我国的文化包括了政策性或文献性文化、规划性文化和执行性文化以及完善性文化等;从文化的规范性来看,包括规范性文化及非规范性文化;从文化所属的领域来看,文化包括了政治领域的文化、经济领域的文化、军事领域的文化、科技领域的文化等;从族群来看,包括了俄罗斯族文化、朝鲜族文化、汉文化、苗族文化、穿青人文化、布依族文化、革家人文化等;从文化的不同层面来看,包括个人层面的文化、组织层面的文化(即中央层面的文化、省级层面的文化、市级层面的文化、县级层面的文化和乡村级层面的文化)、制度层面的文化(含社会制度等)、中华民族整体的社会心理与群体文化等等;从价值偏向取来看,文化包括有优秀文化和非优秀文化;从国家或地区层面来看,文化有中国文化、美国文化、英国文化等;从不同的时间维度或时代划分来看,包括了历史性文化和现代性文化;此外还有其他类别的文化形式。

(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当下,我國文化在新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文化事业取得高质量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优秀传统文化高效延续、新时代文化的高质运行与协调发展,特别是高效延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国情有机结合,并协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助力社会主义中国实现民主、文明、富强、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二、黔西北地区的基本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黔西北地区的基本概况。黔西北地区即毕节试验区,就是今日的贵州省毕节市。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建立的“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至今其整体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极具本土特色性质的区域社会发展模式——毕节模式[1],得到了很多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尤其是近年来实现了脱贫摘帽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和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得到了可持续的提升,为该地区——黔西北地区的教育文化、政治体育等方面的运行与发展夯实了基础,尤其是为黔西北高职院校的教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

(二)黔西北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历史上黔西北地区相对落后,尚未受到中原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辐射,或者中原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对黔西北地区来说,其发展辐射相对较小。从另外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黔西北地区在地理上仍旧处于我国西部地区,地理上的劣势导致了生产力的低下,相继导致整个区域的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当然在建立新中国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实现了地理位置上的缩小和生产力的协调发展,但是与生俱来的滞后性区域生产力是难以摆脱的“瓶颈”,这必然为区域化的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或影响。

二是黔西北地区是世界(尤其是我国)岩溶喀斯特山区的典型地区,其天生的泥石流、石漠化等地质灾害问题频繁出现,极大地损害了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极大地削弱该地区高质量发展。同时该区域的山文化区域凸显了多民族团结与融合发展的文化圣地,但是历史形成的族群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地区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协同化动员、推进,即相关政策的执行成本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高一些,不难看出,一定程度地影响了该地区整体区域的高速发展。[2]

三是黔西北地区即毕节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贵州的一个地级市,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记录或全面实现了脱贫任务,但是其经济等相关指标仍旧相对落后于我国发达地区的同级城市,同时也是落后于贵州省内的贵阳市、遵义市等很多地区。基于构成区域的各部分之间都是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因此,发展相对落后的经济必然影响黔西北的城市发展、农业农村发展、文化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等区域整体的方方面面。诚然,一定程度地影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区域整体发展。

四是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不大,尤其是在前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中,以文化为指标的发展绩效在其区域整体发展中的比例相对于遵义市等相关地区来说可谓“微乎其微”,或者在挖掘现有优秀的革命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不够,进一步来说,有待于进一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区域整体发展的融合。例如,黔西北地区(尤其是高职院校)现有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及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极少,尤其是涉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学等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极度欠缺,在理论界和应用界拥有著名的研究者、管理者“寥寥无几”,极大制约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区域整体的高质量协同发展等等。

三、考量之后的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黔西北地区即毕节市基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规制,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关于“推进我国优秀文化融入黔西北高质量发展”等相关方面的制度,力求制度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全面性以及可操作性。根据各个县市区的具体情况差异化地进行试点或重点推进,善于从“实验”或“试验”中进行总结,不断进行规制的完善和落实,确保落地生根。

(二)提升队伍实力。踏踏实实地向贵州省内发展较好的地区学习,着力提升队伍实力,尤其是在高度重视、充分利用人才、大量提拔人才、实实在在关心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量且高薪引进博士、硕士,从事业、感情、工作等方面留人;着力用好人才,从战略高度和当前工作需要或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推进工作,抓实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加大外源引借。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各部分之间是交互联系的。作为黔西北地区,不能“闭门造车”或“苟安于现状”。基于此,黔西北应在全力利用内部资源的条件之下,加大对外源性资源的利用,“取他山之石补己之短”:其一是通过制度上的参考或借鉴,进一步推进区域内在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为各项工作的推进夯实制度化基础和规范化平台;其二是充分利用外在的人力资源补充黔西北地区的人才短板,即便是不能全职引进,但是可以争取柔性引进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天天来工作,但求重点性地、间断性地进行短期工作或指导发展”,尤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区域整体发展等等;其三是在考量还债能力的基础上向外借贷资金,助力黔西北地区内生发展;其四是强化外源性的相关项目的引借或落地研发,通过前沿性项目或实实在在项目的研发或推进等方式,促进黔西北地区人才队伍实力的提升,为推进文化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夯实基础。

(四)充分利用中央特殊政策等资源。主要是深入研究毕节试验区与生俱有的“中央性特殊政策”——中国农村综合试验区等中央特殊性相关政策、贵州省相关政策中的“方方面面”“福利待遇”,充分地利用、全面地用足、着力地用好中国农村综合试验区等中央特殊性相关政策、贵州省相关政策,进一步释放特殊政策的政策效应,切实地助推毕节试验区及其各县市的高质发展,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性条件。

(五)打造文旅典型。充分利用毕节现有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或文化遗产,作为发展的资源或平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或者说,因地制宜地推进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歷史或民族文化及其遗产在经济中的发展,尤其是把本土现有优秀的、传统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民族文化注入当地区域整体社会发展中,千方百计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及其遗产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实现特色文化及优势文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全力打造文旅协同发展的典型。

(六)培育文教亮点。毕节市的各个高职院校做实“本校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等相关方面的培养方案及其具体计划”的实施、完善等工作,促进文教融合发展,确保教育教学成效;创新或开发并立项、研究一批相关方面的课题;编制、出版一批相关方面的书籍等成果,撰写并公开发表相关论文;开展相关方面的技能比赛;把本土现有优秀的、传统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民族文化注入当地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中,从理论上融入学生学习中,从实践及案例的列举、解读上摆实事讲道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等,千方百计地打造文化教育亮点。

参考文献:

[1]杨泽龙,马启民.毕节模式的涵义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9).

[2]杨泽龙.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落后的人文研究:以毕节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12).

作者简介:

黄文碧,女,贵州金沙人,贵州省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学士,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教育学。

杨泽龙,男,贵州织金人,贵州理工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社会发展模式、文化遗产数字化。

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范文第5篇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与思想沃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与传承传统思想精华和文化智慧的基础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繁荣。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更应该深刻把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关系,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强音。

言论集锦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小说、影视,还是音乐、绘画,不论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琅琊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映,还是各种国风音乐、国风漫画的流行,都体现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特点。它们既不是简单照搬外来文学艺术的观念、形态、样式和手法,也不是原封不动地袭用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审美,而是植根当下、植根现实、植根当下现实中人们的情感与体验,既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文化的特点,也体现了现代人类文明、人类文化和人类艺术的共性。

——《人民日报》2020年7月21日

少年心声

崔春旭: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传统戏曲、音乐、舞蹈、书画正在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挥毫泼墨、吟诗诵词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了更加迷人的光彩,传统文化也更可游可感可知、更好懂好听好读。

徐纪灵: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穿汉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且许多卫衣、T恤、大衣等现代服装也与汉服元素结合,变得很有“味道”。汉服不仅是唯美的传统服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云锦、苏绣、湘绣、妆花、香云纱这样的非遗工艺,以及敦煌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艺术珍品,均成为现代汉服设计的灵感来源。

吕宇轩: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民的关注,国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国风新潮流”。不仅有《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上线吧!华彩少年》《登场了!洛阳》等文化类综艺节目涌入观众视线,更有众多文创产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比如大雁塔形状的雪糕、故宫主题笔记本、汾酒冰箱贴等。每次看到这些,我心中的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

素材之林

《典籍里的中国》:跨越时空的对话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自播出就赢得了社会广泛好评。

《典籍里的中国》运用电视化、通俗化表达,让“遥不可及”的文化典籍变得“触手可得”,让“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活”了起来,更加深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尚书》到《天工开物》,从《史记》到《本草纲目》,一本本典籍不仅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面,更是先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这档节目的出现,不仅让典籍“活”在了藏书馆里,更“活”在了年轻人的心中。

《典籍里的中国》把图书馆里的典籍搬上电视,采用今人和古人相遇的方式,跨越时空界限,实现舞台对话,为受众营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让我们在惊喜和感动之余,品味历史之厚重,感受典籍之伟大,汲取文化之营养。

——摘自《光明日报》2021年7月14日

“奇妙游”游过历史,游向未来

2021年,河南卫视的几档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频频出圈。这一年河南卫视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和感动,从春节的《唐宫夜宴》到清明的《纸扇书生》,从端午的《洛神水赋》到七夕的《龙门金刚》,再到中秋的《鹤归来兮》《墨舞中秋帖》,还有重阳的《有凤来仪》和《逍遥》。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的每个节目都彰显出强烈的文化自信,让大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河南卫视这一系列策划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如果说河南卫视“奇妙游”做对了什么,那或许就是:向传统要资源,向现代要技术。毋宁说,丰饶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根本,现代技术的呈现是提味的佐料。

从本质上来说,一切创作都是经验的创作。从古至今,所有的文化作品都是层累的经验的叠加。“奇妙游”系列中的“经验”,就是丰富的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技术的加工,老的经验迸发出新的光芒。它们既传统又现代,既经典又流行,既有厚重的古意,又有活泼的气息。传统文化与现代技艺,经节目制作人员之手,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不惑于一时的流行,不目迷于他人的热闹,坚守中华文化本位,苦心布局,精心钻研,河南卫视终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爆款”之路。

——摘自《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4日

教師总结

中国有句话叫“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意思是要善于将传统翻新,在持续创新中,让传统开出时代之花。在“向前看”“向外看”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我们脚下的土地,在我们的历史丛林深处,恰恰有取之不尽的文化瑰宝。与其向外实行拿来主义,不如就地取材:这里有上古传说,有诗书礼乐,有秦砖汉瓦,有唐诗宋词。史之意蕴,书之意趣,思之惬意,乐之迷人,俯拾皆是。

上一篇:传统文化演讲稿下一篇:企业文化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