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指导论文范文

2024-01-06

学法指导论文范文第1篇

一位特级教师在一次评课总结时这样说道:缺乏质疑的教学是贫乏的,没有启发的教学是浅薄的,失去解惑的教学是幼稚的,毫无学法指导的教学是片面和孤立的。作为一名教师,育人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而教书的目标则应是教会学生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吕湘先生也曾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

一、 注重学法指导,教导学生学会学习

我国古代“学”的原意是“仿效”:“学于古训,乃有获。”而“习”的原意是“鸟练飞”,引申为“练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和“习”连用,则是通过仿效、练习等活动以习得知识技能的意思:“季夏之日,鹰乃学习。”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仿效、练习”已不足以诠释“学习”的所有内涵,学习者更需要在仿效、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拓展、创新,内化并丰富所学。因此,对新时代的教师来说,对于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意义便更加突显了出来。

所谓学法指导,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具有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地自己去探索。”

事实证明:世界纷繁复杂,我们所要学的知识、技能更是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正像我们不可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正像我们能指点他们迈向我们尚未走过的道路一样。再次,“教”是为了“学”,教的唯一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教会学生“学”。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任务和方法的关系时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所以,不解决语文学习方法问题,语文学习任务的完成也不可能。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作为教师,是绝对不能对此等闲视之的!注重学法的指导,更是时代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人素质的需要,因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二、 学法指导当因所学而异,因所需而异,因学生而异

学习方法是什么?学习方法就是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方法和途径。宋代朱熹所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就是此意。而行之有效的学法指导当因所学内容而异,因内在所需,因学生个体不同而异,这样才能切实发挥学法指导的作用。

学习方法,在小学阶段,就所学内容而言,可按学习字、词、句、段、篇的不同内容循序渐进地分别进行指导。根据我校“科学认读”课题组总结,学字的方法常用的有结构分析法,看图识字法,运用形声字规律识记法,儿歌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运用归类识字法等等。我们现行的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识字教材的编排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运用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形声字造字规律帮学生归类识记生字:“情、请、清、晴、睛”几个声旁相同的形声字,在科学认读课上,老师将它们置于一处,让学生分析:“情”是“竖心旁”,表示内心活动;“请”是“言字旁”,表示言语;“清”是“三点水旁”,表示水清纯净;“晴”是“日子旁”,表示太阳高照;“睛”是“目字旁”,表示目光明亮。分析后,师帮助总结形声字可通过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方法去琢磨、识记的方法,生学一而知其它,触类旁通。学词的方法,常用的有以图解词,词素解词,查字典学词,实验演示解词,比较辨析解词,联系生活实际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等。学句的方法常用的有由词到句,学懂句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学句,就是先领会关键词语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联系文章的中心理解句意;联系上下文学句;通过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去理解句意,等等。学篇的方法有从课题入手学课文;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从中心词入手学课文;从重点段入手学课文;从主要人物入手学课文;抓过渡句学课文,等等。

学法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增强意识性,具体指导什么学法,则要因文而异(因教材的不同特点而异);因需而异(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而异);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而异)。同时,进行学法指导,还要十分注意阶段性、有序性和渐进性,既要有通盘打算,又要有近期目标,按低、中、高的年段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主要途径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必须有语文学习的实践基础,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指导无方的问题。语文教师要通过学法的自己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课外的实践延展等途径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语文学习方法。

1开宗明义,直接揭示学法

学法的直接揭示,就是在讲课前,教师开宗明义,直接告诉学生本课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然后在按照这一方法一步一步地学。 比如,教学《东方之珠》一文,教师直接揭示学法是:读句子(中心语句);找词语(关键词语);提问题(恰当合理)。这“一读二找三提”的步骤,重点是要学会“提问题”。然后学习三个中心句,采用先扶后半扶半放再全放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香港的繁华、美丽。这样,既让学生学懂了课文,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学到写作的一点点技巧。

2将良好的教法转变成学生的学法

教法的转化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教法是自己学习方法的体现,教师的教法如果是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或者是艺术的、形象的、生动的,并且具有一贯性,往往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楷模。比如,“审题”能力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教师在培养、训练学生审题能力的时候,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先是弄清题目的意思,特别要解释题目中一些难懂的词语的意思;再是判断题目中的关键词或中心词;然后“看题思文”,看了题目,想想文章应该写些什么内容。教师这样审题,无疑是一种教法,但训练到一定的程度,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去审新的课题,这时,对学生来说,这一“教法”也就成了“学法”。再如: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板书具有条理性,语言风格具有个性特征,学生就会把它运用到全部学习过程甚至全部生活领域中去。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的根源所在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指导者,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就接受了老师通过教法展示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供良好的模式和积极的影响。

3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及时的点拨引导

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储备和积累后,就为全面掌握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总结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失,

通过交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学习经验,重新建构, 逐渐形成学生自己的学有成效的方法。 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这篇文章时,教师先板书“天鹅”这两个字,让同学们来谈谈对它的认识,检查课前的预习情况,再完成板书“天鹅的故事”,并在“的故事”前预留一段空白,让学生默读全文,学生很快便能将课题补充成“天鹅破冰的故事”,于是我又追述“能否在破冰前再加一个修饰语,使内容更生动,更具体?”同学们便七嘴八舌地说开:有的说“勇敢破冰”、有的说“顽强破冰”有的说“奋不顾身破冰”……课题便被大家扩充成《天鹅勇敢破冰的故事》这一类的变形后的课题。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然后我又追问大家“那么文章哪儿叙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呢?既然是故事,就一定有起因、经过、结果,那么天鹅破冰的原因、经过、结果又在哪儿?”这样的几个环节下来文章的脉络清晰了。再读课题时,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小小的课题,已经被我们挖掘出了许多训练的素材:像词语的积累、段落的划分、主要内容的概括、段意的概括、叙事类文章的大致结构以及于对主人公——“天鹅”形象的树立等等的训练。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渐渐通过学习实践在自己原有认识基础上有了从题目入手,扣住题目并以其为线索看内容,通过题目结合内容抓中心等不同层次的收获,对自己阅读、理解文本的学法进行了更新、升级。其实,这只是一个课题而已,而在我们的教材中,如果你细细挖掘,还能发现它蕴含着许多训练点。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能坚持及时指点,学生就能将这种方法学到手。

4让学生独立地实践学法

将学法指导引伸到学生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学法”迁移内化,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语文实践活动领域,通过课内活动到课外活动的延伸,在各种活动中迁移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如学生在面临新的一册书,新的一个单元或新的一类文章时,总会觉得“狗咬乌龟,无从下牙”,不知从何学起。学生往往会出现四种心理障碍,包括急于求成的心理,

过分依赖的心理,厌倦心理和单纯模仿的心理等。这时,教师就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具体特点,揭示相应而且具体的“预习”方法。可以通过教每册课本的《目录》进行学法指导,唤起学生的新奇感和求知欲,使学生形成一条与教师计划相应的学习思路,并做好学习准备(如时间、资料、文具等)。它不但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还使学生了解了全书及各单元文章的大致“框架”,心目中也确定了“怎样学”的准备,这样在教学时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此外,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进行办手抄报、读书报、编演课本剧、作文竞赛、朗读演讲会、班级优秀作文集、国旗下演讲、参观慰问、小记者访问、向报社投稿、参加评选等活动,既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有更多“学法”内化的机会。

学法指导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学法指导是不分专业、学科限制的。对《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这门课程进行学法指导只是一个案例,对学法指导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推广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法指导;电视机原理与维修;专业技能

《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是电子电器专业中的一门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加之传统教学只强调教师领会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而忽视了研究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方法,致使教与学严重脱节,教学效果欠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想学,又怕学,更有甚者产生厌学或弃学的情绪,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现以《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为例,谈谈开展学法指导,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具体做法。

阅读的学法指导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学习《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这门课程,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对会茫然不知所措。面对陌生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复杂的电路,迫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提高学习主动性。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可以采用“课前预读,课堂精读,课后重点读”的方法。

课前指导预读即指在讲授每一节课的内容前,教师拟定预习提纲,在预习提纲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预习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比如讲授《电视原理》这一节之前,提出两个问题:(1)电视机既然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的称号,那么电视台要发送什么样的信号呢?(2)这些信号是通过什么方式调制后传送的?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探索性思维,使学生及早发现难点。带着问题听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预习情况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在课堂讲解时,有的放矢,集中力量去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解释疑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指导精读即指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对重要概念进行精读,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如彩色电视机原理中的“色载波”这个概念,指导学生从色度信号的形成过程中去理解;而讲到“色副载波”时,要指导学生从色度信号调制过程中进行阅读。两个看似相同的概念,经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指导后,学生进行过精读,能理解并准确地把握它们,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课后指导重点读知识的遗忘率最高的时间是在初步掌握知识后的那一段时间。如电视机整机方框图,虽然,在课堂上教师讲解得十分详细,但课后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因此,课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对自己学习上存在的疑点、漏点进行重点阅读,及时查漏补缺,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归纳的学法指导

学生读书的过程是“从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前者是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积累过程,后者是学生总结归纳、浓缩提炼的思维过程。《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电路较复杂,对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将众多的专业知识、电路进行归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特别是对那些易于混淆,又有一定联系的电路应实施对比,找出异同,以便应用。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区分。通过比较,可使学生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同时指导和训练学生用文字或图表形式进行概念的总结与归纳,形成知识网络。如“行扫描”和“场扫描”这两个电路,电路的结构相似,其功能和工作原理有所不同,学生学完这两个电路后,可通过表格来对比归纳,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另外,在总结归纳知识规律时,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规律,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教师再进行评价。可以采取以下的导学程序:学生自己归纳小结→教师启发→学生再补充→教师评价完善。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又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电视机电路图识读的学法指导

识读电视机电路图是学习《电视机原理与维修》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掌握识读电路图的方法,才能全面了解电视机的工作原理、电路结构、各部分电路的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掌握主要元件的性能参数、各测试点和关键电路的典型检测数据,以便通过比较发现问题,排除故障;还可以根据电原理图、印刷板电路图,找各元器件的安装位置,以及相关连线和测试点的位置。然而,学生对识读方法的学习感到十分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具体方法是:

选择入口,查找电路位置将电路图中一些比较容易识别的元器件符号(如天线、扬声器、电源插头、显像管、行输出变压器等等)找出来,作为指导学生查找电路位置的入口,顺着这些符号的连线,便能轻而易举地找到相关的电路。如指导学生学习伴音通道电路时,让学生在整机电路图中,找出该通道的位置,先找到整机电路图中的扬声器作为入口,再根据扬声器的连线深入到相关电路,找出伴音通道。

寻找容易理解的单元电路,并确定各单元电路的界限电视机原理图较复杂,其各部分的难易程度不同。有的电路或网络一目了然,它们属于电路图中容易识别的电路,在指导识图过程中,可以把这些电路作为突破点,逐渐向两旁扩张,以便确定各单元电路的界限,进而识读出一大批单元电路。例如,电路图中出现L、C并联谐振回路的电路,必然是与频率有关的电路。由电视机整机方框图可知,与频率特性有关的电路有图像中放、伴音中放等,根据并联谐振回路特点和中频变压器的初级和次级的连接情况,就不难看出各部分的联系和分清它们之间的界限。

简化复杂电路,攻克难关对于一些疑难电路,要把它们从整机电路图中分离出来,然后再将其简化,去粗取精,删减附属部件或电路,保留电路的骨干主体部分,最终简化成基本(或接近基本)的电路形式,以便分析。对于模拟电路而言,应当分析电路的直流等效电路和交流等效电路;对于脉冲电路而言,一般要分析电路的暂态(过渡过程)等效电路。如在分析行扫描输出电路的工作原理前,要求学生将复杂的行输出电路化简成只保留行输出管、阻尼二极管、逆程电容、行偏转线圈和电源,这样,既方便教师讲解行锯齿波电流形成带,也可使学生觉得简单易懂。

电视机故障检修的学法指导

《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电视机的故障检修是整个课程教学的归宿,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实践应用,而且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学好电视机的故障检修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整机各电路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外,还要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与专业技能,这样高的要求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教师要花更多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增强学生的维修技能。在课堂上,教师可在电视机示教板上设置故障,让学生观察故障的现象,然后教师分析故障,教会学生对电视机故障的检修的方法。具体学习方法如下:

观察学生分组入座,每两人使用一台彩色电视机。教师在课前将每一组的电视机都分别设置有一个故障。开始上课时,让学生开机观察,指导其根据电视机光、像、声、色的质量状况,还要仔细观察开机瞬间和开机后的症状如何,确认故障现象。如对“开机三无”故障,应了解开机时观察指示灯是否亮,机内有无异常响声等。总之,通过指导学生初诊,可使学生从中获得有关故障起因的线索,有利于快速检修故障。

判断即是根据故障现象推断故障可能的部位或大致范围。指导学生全面分析整机工作原理,将各部分电路工作原理与故障联系起来考虑,逐步缩小至最后确定故障范围。要求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组电视机的故障画出检修程序图,然后由教师修改,再发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大胆动手。这样能很好地使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检测即运用各种检查或测试方法逐步压缩故障范围,直至找到故障点。这一步是检修的关键。教师可介绍或指导学生运用一些常用的检修方法,如直观法、电压法、电阻法、电流法、信号注入法、替代法等,具体采用哪一种应由学生根据故障特征、电路特点合理选择。

处理即处理故障点,包括用合格的元器件去更换损坏件,以及清洗、补焊、修改或调整等。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调整参数到正常值、处理故障点时的注意事项等。

在《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教学中,应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将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当中,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张卿.学与教的历史轨迹[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3]钟桂山,郭智铭.学修电视机[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曾志华(1968—),男,广西梧州人,广西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一级教师。(本文责任编辑:周秀峰)

学法指导论文范文第3篇

针对语文教学中重课堂轻课外,注重课中讲解、题目训练,轻视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情况,近年来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我认为语文作为各学科之母,语文教师的责任任重而道远。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江苏名校洋思中学的成功经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给学生的是“渔”,而不单纯是“鱼”。他们认为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他们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实践)”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中国当今教育界中的一匹黑马,备受瞩目,前往洋思中学取经的人员也络绎不绝。洋思中学的做法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育的第一要务,且刻不容缓。下面就对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尝试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树立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向学生传授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首先,我认为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学习方式。可以说自我意识越强,自主学习的效果越好。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急剧发展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这种愿望,鼓励和接纳学生的自治权、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规范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目标的确立。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想”学。

其次,教师应传授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敢学”、“想学”是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而“会学”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如我在教学中发现班级中除出尖子生,大部分学生都想学,也有较强的意志力,可成绩总是上不去。我通过观察发现这类学生大都存在这些状况:把精力集中在书本上,不喜欢做练习题;不思考、不参与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只是倾听,或者不认真听;再就是无用的重复性学习,抓不住学习重点,如学习语文生字,会了还一遍遍重复,不看质量;还有避重就轻的心理,越简单的越喜欢,一难了就皱眉;有了问题不问或是问的少。针对这些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当之处,我就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参与;学习要有重点,记住东西的重点;学习中还要克服困难,勤学多问。我认为方法远比知识重要。正如爱因斯坦说的:“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学生才“能”学习。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没有细心地观察身边的人和周围发生的事,很难写出详实生动、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因此我要求学生细观察、勤笔记,及时把身边发生的感人的人和事记下,把重要的细节详细描述,并且规定每日一记每周一篇。

第二,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荀况在《劝学》中指出:“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强调渊博的知识是靠平时日积月累起来的。因此,在初一刚入学,我就让学生准备一个厚厚的本子,自觉地将课本中学到的和课外书、报、电视等所学到的知识摘抄出来。摘抄积累可分为词语摘抄,名言格语摘抄,生动优美的句段摘抄,重要数据、知识摘抄和文学常识整理积累等,同时鼓励学生要持之以恒,要有“铁杵磨针”的毅力。这样慢慢地学生的知识储备多了,写作水平提高了,又反过来激励学生做好知识积累。

第三,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思考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辟地论述了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于是,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巧妙地发问,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探究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比较学习,激励学生思考。

第四,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总是从有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后产生新的问题而告终。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在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鼓励学生发问,和学生一起探讨,收获不小。培养学生上述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能使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三、教师要努力提高语文专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我认为教师应该语言幽默风趣、富于感染力。教师要有一口流利的授课语言,善于演说、讲故事,语言具有鼓动性。学生要对某一科感兴趣,首先是对教师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像一块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在自己所教语文学科的周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重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愿意学习了,才会主动去学。因此,教师要创新课题教学,灵活设计教法,讲究导入艺术,拓宽语文的学习渠道,让学生亲身参与,体现自我的价值,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以达到他们自己去学、主动去学的目的。同时开展语文活动课,并使之常规化。一是常规性活动。如每天课前5分钟演讲,每周的随笔展评,每月的书法竞赛,每学期的征文,手抄报赛等,形式多样。二是衔接式活动。在课文学完后,安排相应的活动,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如学了《最后一次演讲》后举行一次演讲赛;学了消息通讯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学了古诗后开展赛诗会活动等。三是综合性活动。如参观访问、春游野炊、搜集对联、整理民间传说等等,让学生在玩中学。还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依据课文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创设出不同的情境,如通过实物、幻灯、录像、操作等,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遇到寓言和神话传说的课文可以创设故事情景,如《天上的街市》,可以给学生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遇到人物对话较多或者本身就是话剧题材的课文,如《皇帝的新装》、《威尼斯商人》就可以让部分学生表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把课堂变成“剧场”,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喜欢学、愿意学,也就会主动去学了。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务之急。在这个过程中,方法指导至关重要。如何引领学生学好语文,这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我也只是处于摸索阶段。当然,还有更多的方法,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摸索。

学法指导论文范文第4篇

初中学生作文往往都希望教师指导,因为在他们看来,有了教师的指导,写作就会有素材,写作思路就会明朗,即使不太明白写作的学生,也能按照老师的指导来个“依葫芦画瓢”,最起码能完成写作任务。依据学生的需要,教师常常顺应“生意”,作前指导可谓精心准备,为学生指导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择材料,如何组织材料,甚至不惜提供范文或自己下水作文,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本领都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写作能挥洒自如。

无可厚非,写作指导,它最起码能给一般写作水平之下的学生以写作的方向感,使学生写作下笔如有神助,一至两节课的写作水到渠成。但笔者认为这样的作前指导教的痕迹过于明显,课堂上教师呈现的是主体与主导角色;学生虽参与思考与讨论,但“牛鼻子”仍被老师牵着,看似热闹的学法指导课实质仍是作文讲授课,学生的“审题能力”“选材能力”“谋篇布局能力”乃至“作文的创新能力”也许会就此被束缚了,教师指导的学法实则以经验主义的形式扼杀了学生写作的创造能力,尤其对写作能力中等偏上的学生而言。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只不过是老师提供示范或指导的翻版,新的创作无从谈起或新的创作思维就会被指导淹没,这可能与写作教学的最终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笔者建议不妨把作前指导改为作后指导。

第一,作后指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般来说,成人具有了许多知识,他们在生活中或在教学上的活动,主要是以知御行。他们重视得到了知识条文以后的运用、训练和评价,其认知规律是知行律。而儿童的认知规律正好相反,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也强调实践者要经历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故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先做后学,先会后学。但是师本教育体系给我们教师的一种习惯性思维为线性思维,即我们教师始终认为学习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单向的直线型的过程,这种过程永远指向“教师——学生”“教——学”的过程。这样的思维成为师本教育体系下的通用思维。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天经地义地认为作文教学要先指导后作文。殊不知,这样的方式一直延续下去,学生的作文就成为教师指导下的产物,学生作文就出现了依赖:教师不指导不会写。对于初中生来讲,他们把作文当作是老师的要求,是一种学习任务。这样严重地扼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发散性,不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笔者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认为作文教学也应该强调先做后学,即先写作后指导。

第二,作后指导——主体性(个性化)写作的真正体现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写作的过程也是一种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作文题目与写作要求从而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这正是现代主体性教育的体现,在这样的写作状态(教师不加指导的写作)下,学生的个性化才得以实现。如果教师先给以具体的指导,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就会缩短或失去,写作思维活动就会大大减少,教师看似成功的教学实质是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性的权利,阻滞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而把指导放在学生作文后,学生在自我先写的过程中,呈现的是个性化的理解与个性化的写作,便于学生的自由创作。

我们知道:任何一次写作,都有相应的写作目标或结合上次的写作目标逐步推进或深化,学生围绕写作目标,结合写作的具体要求,一定会进行审题选材及写法的基本思考。这个思考过程是学生个性化的东西,他们往往有独到的见解。“我手写我心”,这是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不加指导的自由写作,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因为没预设的框架,不受任何约束限制与引导,这样的思维有时甚至会超出教师的意料或教师的指导,实质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运用到写作上就是创新写作,这是应该提倡的一种写作方式。在这种方式引领下,学生才会真正自我去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构建作文,这时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写作的主人,主体性才能得以彰显。

第三,作后指导——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寻求真理、探索秘密、创造的欲望,自我主动学习潜能,学习过程就是这种潜能自主发挥的过程,在合适的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欲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确实是这样,初中学生,作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内心渴望能够自由作文,能够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写作才华。立足此点,把作文指导放在作后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在写作中学生因为有思维上的阻塞或写作表达上的一些困惑,此时他们倒真正渴望得到老师的指导,立足这个方面我们可以说,作后指导,便于针对学生写作中显露出来的问题而进行有目的的指导,针对性强,便于整体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个思考、斟酌、最终定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写作习惯,写作上的一些误区或写作中存在的一些毛病,包括遣词造句、篇章的构建、材料的选择、主题的确立等等,都会呈现在作文的原料上,教师在审阅这些原料时会清晰地发现它们,并把它们作为教育指导学生写作的宝贵资源——“知不足而后改”,改中提升写作能力,因此作后指导针对性就更强,直切学生的病源。这样操作可以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另外,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他们内心迫切需要老师的指导,而作后的指导正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入手教学才会高效——因为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四,作后指导——便于挖掘潜力,利于教学相长

我们教师每每把写文章看得很神秘,把写文章看成是一大堆技法来规定的事情,于是不厌其烦重重叠叠地教方法、技巧,以迫使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技巧进行写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于是照本宣科,写了一些符合老师指导要求的文章。我们可以想到,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懒得也不愿也许更不敢去发挥他们的天性驰骋他们的想象了,于是学生就不再去对事物的最深刻和最美妙的头脑深处的加工了,也就出现不了那种激动人心的写作成果了。这样学生的写作潜力就被老师的精心指导蒙盖了。我们看一些写作天才,一些著名的作家,他们是老师指导出来的吗?我们老师往往也惊喜于每一次作文竞赛的佳作与奇才。

作后指导,有利于教师发现写作人才,并以此为指导资源或引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创新思维,从而实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学生的思维可谓各异,写作风格也不相同。教师审阅后可以发现各种形式的作文,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些优秀佳作来作为作后指导的示范,因为来自于学生的示范,更易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尤其是修改之兴趣。另一个方面,以此为示范,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创新写作思维,争创写作示范,激励学生认真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同时,教师可从中学到许多,可以弥补自我指导的不足或指导材料的匮乏以做到教学相长。

作后指导不仅是笔者的建议,更是一种倡议。因为这是得到了实践检验的经验之谈。从实践来看,作后指导的基本思路是:

一.对症式作后指导——改邪归正

对症式作后指导,又称“改邪归正式”,顾名思义,把写作中的邪扭转过来,使之正起来。审阅学生作文,往往会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或审题不准确,造成跑题,或者学生作文不会展开细节描写与场面描写,导致作文平淡,或者学生作文缺乏立意不懂深化,或者学生作文材料选材不切题,或者学生的语言运用不到位等等,发现问题后,确立指导的内容和做好指导的具体过程。具体过程为:作文中选取学生显露出来的共性化问题的典型性代表性作文,以此作为案例印发学生,然后让学生加以评析讨论,指出共性的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造成原因及修改的方法,然后教师归纳方法示范修改,后交流归纳示范。

二.提升式作后指导——循序渐进

即在学生写作的基础上,再进行写作的深化指导——如何写得更好,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言的“升格作文”。教师都知道,要提高作文能力,必须经历不断的写作与修改,尤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提升训练,更是实效明显。基本步骤为教师在学生初写的基础上,发现了学生写作中的某个优点——共性的,但优点并不是完美的,仍有可以美化的境界,但学生缺的是方法或智慧或技巧。教师据此而精心设计作后指导,循序而渐进,学生在教师的方法引导下,深化写作,从而升格自我作文,在多次的历练下,提升自我写作的悟性。

三.巩固式作后指导——稳固成形

“巩固”即在学生大多能按写作要求完成作文,教师针对满意的成功一点进行归纳指导,让学生明确某一种写作方法——当然先有学生中成功的案例引导,又有教师的方法指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进行同类型作文的写作,以求稳固成形。在这样的训练下,学生可以在自我的写作中形成写作的基本经验与技巧,然后内化为自己的作文技能,逐渐推进中拓展深化写作思维与提升写作能力。

当然,三种方式可以交替使用,轮换指导,但许多教师定有疑惑,这样面对“个别”“异类”学生如何指导,因为教学要面向全体,不能一刀切或不可能面面俱到,怎么办,笔者的方法是“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所谓“集体性指导”,简言之,就是面向全班或班级中的一大部分;所谓“个体化指导”,就是面向个别学生进行单独面批或单独指导,最好是面批与面指相结合。

吴永君,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宜兴。责任编校:王 玲

学法指导论文范文第5篇

语文课堂 学法 合作交流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立学习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

一、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新教学大纲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强调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自学能力的养成需要多种条件,其方法之一,是让学生开动脑筋预习。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

“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所以,我在授课前,有时根据不同体裁的课文给学生制定不同的导学提纲,上面有预习目标和方法指导,学生可参考着提纲上的方法指导,阅读课文认真完成导学提纲上的预习任务。

二、合作交流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充分参与,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因而,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课堂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再处于课堂的支配地位,同时学生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在平等的交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教师也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只有不断发现、创新才能有所发展,在成功的体验中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认可,才能有更多的发现、创新,才能生成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小组展示方法指导

课堂中的各小组的成果展示,可谓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一环节充盈着整个课堂的是学生的智慧和活力,学生自信的态度、睿智的头脑及精彩的表达,无不感染着教师,所以说课堂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让每一个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提高,学有创意,学有追求,就是教师最大的快乐。

课堂中的小组展示,就是各小组以不同的形式在全班交流讨论重点的和有疑难的问题。具体指导是:小组交流发言需在自由申请的前提下,由主持人指定发言的小组,主持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指定某一学生。主持人要能够调动同学参与的积极性,要能够掌控好交流讨论的氛围,使同学既能够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畅所欲言,又能够很好地倾听、接纳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小组中的发言者要明确发言的目的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争取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小组展示,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不但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也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也达到了新课程所强调的“以学生为本”。

上一篇:法语教学论文下一篇:法理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