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有论文范文

2023-03-20

保护环境有论文范文第1篇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近年来,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刚需”,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通过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换来了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的优化,让创新创造的源泉竞相涌流。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由多向优,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升。当前,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出发,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知识产权保护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顶层设计,提高知識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和竞争,维护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以更强意识和更大合力,把知识产权保护的堤坝筑得更加牢固,共同浇灌创新之树、助推高质量发展。

保护环境有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路 环境 影响 评价

中固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在公路选线、确定桥梁位置、综合排水、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消除和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必须从设计阶段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概述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必须在主体工程设计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设计,有特殊要求的公路是指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林区等区域内经过的公路,因对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有特殊要求,故应根据所经地带的特征和要求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公路环境保护设计应以防为主,在工程设计开始即从主观上考虑环境保护问题,通过设计上的努力,达到避免引起环境破坏、污染进而保护环境的目的。以防为主是主观活动,也是最经济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公路环境保护设施主要指为降低交通噪声而设置的声屏障,管理、服务区中污水处理池,隧道通风、除尘设施等,其设计应根据预测交通量分析确定。随着交通量的增长及公路使用时间的推移,公路改建或设施的维修更新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公路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年限应与公路远景设计年限一致。公路工程线长面广,对环境的影响自然不可忽视。但工程设计应妥善处理好主体工程与环保措施间的关系,尽可能从路线方案、指标的运用上合理取舍,而不过多地依赖环境保护设施来弥补。当公路工程对局部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时,应进行主体工程方案与采取环保措施间的多方案比选。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投资划分原则系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制定。公路设计主体工程设施(如桥涵等)、防护工程设施(如挡土墙等)等多兼有环境保护功能,与环境保护要求一致,但从我国公路设计的实际情况出发,均计入主体工程投资中。

二、公路环境保护的内容及任务

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生态破坏;2.防治环境污染。具体的讲,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对各种自然资源和生态的破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公路建设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三、公路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1,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2.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3.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4.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5.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6.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四、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础性公共设施,所以修建公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评价拟建公路可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和采取的对策。

(一)公路环境影响评价需抓住的一些特点

1.环境评价工作有完整的法规体系指导,这样评价内容和程序都有法可依;2.环境评价从可行性研究一直延续到设计阶段,周期要较长,时间要充裕,需有效地保证针对各个设计阶段评价深度的不断进展,为工程的环境设计提供参考意见;3.环境部门负责人的意见要能充分体现在设计中,使公路工程环境设计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证环境评价建议和环境工程设计能得到落实:4.要定期写环境评价报告书,并向社会公布,征求各种意见;5.评价内容方面,要突出重点,对公路的自然生态影响评价事无巨细,环境噪声评价也要细致入微地考虑进去。

(二)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活动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预测并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通过损益分析,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并反馈于设计,以减轻和补偿公路建设项目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为路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为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线长面广的特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采用点线结合,以点带线,突出环境敏感点、敏感区域的评价方法,对大气、噪声环境采用模式计算和类比分析法,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则采用调查分析法。

五、结束语

公路建设在一方面满足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可通过严谨设计、改进施工工艺、合理安排建设工期、采用新材料、开发新工艺、绿化公路等措施来改善。此外,这还是一项系统性、全球性工程,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一方面可以正确、合理量化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从而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有效的约束和禁止,以达到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为实现交通部“十五”交通环境保护发展要求的目标,我们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保护环境有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湘西地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人文荟萃,境内风景优美、植被葱郁、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这为湘西自治州保护环境,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创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旅游品牌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重大机遇。分析了湘西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概况,探讨了湘西州产业融合下旅游品牌建设现状,并提出了加强湘西州旅游品牌建设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融合 湘西 旅游品牌 建设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地处湖南西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贵州、重庆接壤,是湖南的西北门户。湘西地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人文荟萃,境内有汉、土家、苗、回、瑶、侗等多个民族,多民族长期聚居创造了璀璨的湘西文化,是我国文化王国中一块不可多得的“瑰宝”。该地区山同脉、水同源、人同族,历史上曾爆发了多次当地居民联合起来反抗中原政权压迫的各种起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为湘西自治州保护美好环境,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创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旅游品牌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重大机遇。

1 湘西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1.1 文化产业

在千百年历史传承中,质朴勇敢的湘西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本民族文化和地域文明,土家摆手舞、茅古斯舞、民族手工艺品、剪纸等众多元素构成了湘西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历史传承。湘西州历史上名人辈出,以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的沈从文、当代画坛大师黄永玉等为代表的湘西人为中国政治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纵深推进以及湘西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旅行者游玩时探新、探奇的文化需求,湘西州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文化产业资源整合不断增强,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更加多样。2013年,先后举办了吉首国际鼓文化节、首届凤凰边城音乐节、中国凤凰第六届世界围棋巅峰对决赛、矮寨大桥巅峰绝技平衡术挑战活动、中国凤凰苗族“四月八”跳花节等重大节庆活动,2014年又强势推出了“烟雨凤凰”大型实景剧演出、凤凰古城“偶遇节”、苗族奇人矮寨大桥高空上刀山等活动,有效丰富了湘西州文化产业内涵。

1.2 旅游产业

目前学界对湘西州旅游产业发展阶段划分尚无统一定论,本文认为,湘西州旅游业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期、飞速发展期和稳定升级期三个阶段。从1957年自治州成立到1999年底是起步发展期,该阶段湘西州经历了全力打造张家界景区、景区成名后脱离行政管辖区域、湘西旅游开发跌入低谷、湘西旅游业在迷惘中徘徊的几年等时期。从1999年底到2008年是湘西州旅游的飞速发展期,1999年底,香港振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出资2.8亿元,与永顺县政府签订《猛洞河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合同》,取得猛洞河风景区50年经营权,再次拉开了湘西旅游开发序幕;2001年,张家界黄龙洞旅游公司以8.33亿元取得凤凰古城50年经营权,实力强劲的旅游开发公司入驻,为湘西旅游开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同时,湘西州积极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战略发展旅游产业,使湘西旅游品牌得到迅猛发展。2008年以后是湘西旅游业的稳定升级期,根据前期已有基础,湘西州旅游行业夯基础、重宣传、创品牌、扩影响,常吉、张花、吉怀等高速相继建成通车,与贵州铜仁共建鳳凰-铜仁机场,积极推动景区景点行业规范建设,旅游产业不断创新升级。

湘西州是湖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境内风景优美、植被葱郁、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凤凰古城、德夯苗寨、龙山秦简、土司王城、矮寨大桥等一批享誉世界的旅游景点代表着湘西州旅游的整体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近年来,湘西州旅游业发展迅猛,2013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22.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4.9亿元,分别增长23.2%和37.5%。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7.3万人次,增长8.9%。旅游收入占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34.59%。旅游业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对2013年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09.1%[1]。

2 旅游品牌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

2.1 旅游品牌建设能促进旅游产品清晰定位

品牌建设的核心和精髓在于对品牌的定位,建设旅游品牌根本目的是增强旅游者对旅游地景区建设、行业管理、当地文化的认同以及增强在游玩过程中区别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旅游感受和体验。基于这种思路,创建旅游品牌时,需清晰定位当地旅游功能分区,大力挖掘本地区优势资源,根据客源市场及游客层次,分析旅游者的需求和偏好,满足游客旅行需要。

2.2 旅游品牌对区域产业融合具有推动作用

旅游品牌的创建和维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当前旅游需求层次提高和转型阶段,体验式旅游,特别是文化旅游受到广大旅游爱好者追捧,创建和维护文化旅游品牌,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和从业人员积极配合,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助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2.3 旅游品牌能较大程度开拓旅游市场资源

旅游品牌是对旅游地形象的展示,也是旅游地美誉度和知名度的具体表现形式。一方面良好的旅游品牌对旅游者心理具有较大的影响,吸引旅游者前往目的地开展旅游相关活动,不断开拓新的游客资源市场;另一方面,游客的到来也对旅游地品牌建设升级具有反作用力,鞭策其改善经营环境,加强景区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推进旅游品牌和客源市场建设。

3 湘西州产业融合下旅游品牌建设现状

3.1 湘西旅游发展态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湘西州旅游行业在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的政策指引和旅游企业注资开发的双重作用下,湘西州旅游进入全新发展阶段。2001年,全年共接待中外旅游者16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8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州国内生产总值72亿元的3.03%。全年接待来州旅游的外国人及港澳台同胞2249人次,旅游创汇101.21万美元,全州旅行社总数达8家,星级涉外旅游饭店10家。而仅仅十年过后的2011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86.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88亿元[2],分别是2001年的8.79倍和35.27倍。到2011年,前往湘西州旅游的国内游客已经覆盖全国26个省市区,旅游品牌打造和创建工作都成效显著。

3.2 湘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湘西州越来越注重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纳入统一规划范畴。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传统旅游景区景点融入了湘西民族文化元素建设后,景区形象、游客满意度等方面均得到较好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信心和动力。一是产业间融合度在逐步增强。相较于传统式的旅游建设,古城凤凰上演的大型山水实景剧《烟雨凤凰》、在猛洞河取景拍摄MV由湘西州籍演艺名人宋祖英演唱的歌曲《家乡有条猛洞河》、德夯苗寨每天进行的苗族婚嫁礼仪、民族服饰、祭祖拜神等表演、极好地发挥了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增强了游客亲身参与体验度。二是景点景区建设有目共睹。在景区景点建设中,融入了民间传说、戏曲演艺等元素,以此吸引游客注意。如德夯盘古峰因为盘古开天辟的传说及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而得名;问天台则来自屈原的《天问》,相传屈原被流放到沅澧一带,后登问天台作出了著名的《天问》。三是通过文化名人效应来扩大旅游宣传。如将被誉为“画坛鬼才”的黄永玉的画室夺翠楼建在凤凰城沱江边,既增加了凤凰城市文化品味又满足了游客探寻大师作画环境的好奇心,是文化和旅游双重效应完美的结合。

4 湘西州产业融合下创建旅游品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湘西旅游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主要还是依靠传统型的旅游模式,即历史遗迹、民族传说、自然山水环境等景区景点来吸引游客。随着旅游市场的扩大和旅游消费层次的提高,旅游产品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湘西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优美秀丽的自然环境,而在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二者融合发展,促进湘西旅游品牌建设方面,湘西州还略显不足。

4.1 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意识不强

受传统文化观念束缚,很少有人将文化也看成是生产力,并且是当前促进湘西旅游提质升级的重要生产力,认为文化产品仅仅体现在影视作品、文艺演出、广告宣传上,而忽视了其做为商品所固有的文化价值属性。从当前情况来看,湘西州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仅有《烟雨凤凰》实景剧演出、龙山秦简博物馆和依托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成名的永顺王村镇等少数几个景区景点。思想意识的滞后,较大程度阻碍了湘西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程,湘西民风淳朴,民族习俗保存相对较为原汁原味,如位于深山绝壁上的苗家村落——保靖县吕洞村,若非2014年农历春节期间经湖南卫视《新闻联播》节目推出新春走基层特别节目《直播吕洞村》,世人很难知道在大山深处尚保存有这么一块未经雕琢而发展潜力巨大的璞玉。

4.2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

受地理位置、自身经济条件及发展基础、国家相关规划等内外因素影响,与省内的长沙、湘潭、张家界等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相比,湘西旅游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主要表现为交通路网建设迟缓,旅游地停车场规划滞后,景區建设超前规划不够等。同时,还存在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以至于对民间民俗传统技艺几近失传。如著名的湘西猴儿鼓,随着年长一辈逐渐逝去,年轻一代多外出谋生或疏于学习,这一曾在湘西民间广为流传的敲鼓技艺目前能按照节拍熟练敲打的人已经不多,急需有关部门投入资金和精力整理抢救,保护传统技艺。十分具有苗族特色的“四月歌会”、“七月八赶秋”等节日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宣传上,没有形成旅游爱好者定期向往的重大旅游品牌。

4.3 品牌宣传着力点尚未找准

湘西旅游资源丰富,但形成统一品牌,组合旅游推销拳头产品力度还有待加强。目前为世人熟知的宣传口号是“神秘湘西”,但游客来旅游之后,湘西究竟神秘在哪里,神秘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打出神秘湘西的宣传口号依然是盘旋在旅行者脑中的未解之题。山东、青海两省份旅游宣传分别推出了“好客山东”、“大美青海”口号[3],统一推介本地区旅游产品,恰到好处地概况了本省旅游形象,极大地提升了两省份旅游知名度。尤其是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由于其与湘西在经济发展程度、少数民族属性、区域地理位置均具有一定相似性,更值得湘西旅游发展借鉴。

5 加强湘西州旅游品牌建设对策建议

5.1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

一是要摒弃狭隘地域观念,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全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盘棋”格局,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建设,打破相关部门利益壁垒,组建由州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旅游、发改、交通、质监、规划、国土、财政等部门以及相关县市党政主要负责人联合参与的全州旅游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二要对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做好注脚。要科学合理统筹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使二者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在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地方适当植入民族文化产品,满足旅游者旅游探新探奇的心理需求。一方面降低旅游开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能打造出一批精品旅游目的地,起到提高湘西旅游知名度和缓解部分景区游客过于集中的压力的作用。

5.2 强化文化旅游品牌意识,推动湘西旅游品质建设

首先推动形成全民支持旅游建设意识。加强民众思想教育,形成“我为旅游,旅游为我”的良好氛围,要动员民间艺人积极参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对流传在民间的土家剪纸、婚丧哭嫁、打溜子、摆手舞等技艺要认真发掘整理,引导民众将技艺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形成湘西民间技艺文化品牌。其次,深入挖掘湘西文化内涵。要深入挖掘湘西民族文化所独具特色的文化属性因子,以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让游客在湘西旅游真真切切能体验到与其他地方完全不一样的旅游感受。湘西是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俗,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如神秘的巫傩文化、先民图腾说、湘西赶尸、落花洞女等。充分挖掘整理好“湘西文化”这座富矿,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形成魅力十足的湘西文化品牌,让旅游者对这里的民族文化倾情向往。

5.3 大力挖掘各方旅游资源,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要搭建好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平台。旅游产品和服务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载体,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是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发展文化旅游,要积极构建民族文化旅游企业发展平台,从政策引导、税收优惠、企业开发用地等方面支持民族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加速推动经营民族特色产品和民族文化的公司企业成长。同时,要加强湘西文化特色品牌宣传,准确定位湘西旅游中高端客源市场,选准选好符合旅游人群旅行偏好的宣传口号及传播载体,尽可能扩大旅游市场份额,推动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二是要理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全面树立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同等重要思想,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民族文化研究,积极为高校、院所与相关文化企业合作牵线搭桥,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要多方联动,建立湘西旅游品牌可持续发展机制。针对凤凰、猛洞河等湘西知名景区将50年承包经营权出让给相关企业特点,要认真核实旅游企业对景区开发及维护的资金落实情况,确保景区景点日常管理、修缮维护、后续开发在合理合法合规范围内得到有效执行,不断推进湘西文化旅游品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011年湖南省湘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高静.山东青海两省旅游目的地品牌化实践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YBA282)。

作者简介:蒋才芳(1969-),男,湖南洪江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和企业管理。

保护环境有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是针对高校非环境专业开设公共环境教育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该课程以当前全球出现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危机为主线,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提高其环境素养。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课程在高校环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全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目前,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正导致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城市、气候紊乱导致极端天气频频发生;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珍稀物种不断消失,人类在地球家园中的朋友越来越少;在周围的环境中,大量有毒化学物质随意排放,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使许多重金属元素随着食物进入人体,威胁公众健康。自20世纪末以来,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与环境危机,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此,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如何解决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问题,也成为人类热议的话题之一。所谓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现代大学生是我国解决环境问题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意识的形成也将决定我国环保事业的成败[1]。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各高校普遍开设了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类的通识课,《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是其中之一。该课程以当前全球出现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危机为主线,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提高其环境素养,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而提高其保护环境的意识[2]。

经过两年该课程的教学过程,结合其他高等院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经验,本文从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总结了自己对该课程的理解,希望能对此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激发以及对于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科学设置教学内容,保证内容的实时性

(一)课程内容合理化

为了紧跟学科前沿,该课程选择清华大学钱易主编的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版)作为教材。该教材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学科的覆盖面广,本课程涉及生态学、资源学、环境学、伦理学、经济学、治理学等诸多学科,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内容丰富[3]。但教材的更新毕竟与当今发展中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不能同步,且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具有量大,面广,及时的特点,因此,如果完全以该教材作为教案,则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考虑到教材的局限性,该课程教案以本教材中的基本学科理论作为授课的理论基础,以全球最新的环境案例及环境保护形势和政策为主要授课内容,同时,适当结合学生的兴趣,介绍实时性的环境保护技术,缩短课程内容与环境科技前沿的距离。实践证明,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环境学科的基本理论,又不使授课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专题化

由于该课程的设置主要面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因此将课程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形成小型的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来教授,会更易于被学生掌握,例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物种多样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等。考虑到该课程的授课对象大多数来自非环境专业,因此,此类专题大多比较熟悉,而且是热门话题,例如,全球极端天气的发生,PM2.5的制定及危害等,学生很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后,学生就能接受,从而使课程内容深浅得当,难易适中。

三、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保证模式的多样性

(一)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是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要求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不高,但知识面广泛,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足以完成教学目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效率也不高。因此,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现代多媒体技术,内容极其丰富,通过生动的图片、动画和视频,从视听两个角度来强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从而与传统的教师传授模式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该课程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例如讲解全球环境污染问题时,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文字板书的教学手段,学生对于全球环境形势的严峻性难以形成直观深刻的印象。在讲授该专题内容时,可以采用图片和视频的手段,介绍历史上以及当前出现的环境事件,如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6年日本水俣病事件、2010年墨西哥湾油田漏油事故、2011年铅酸蓄电池厂污染导致的血铅超标事件等。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实例,给学生提供了图、文、声并貌的信息,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全球环境形势的严重性以及世界各国面对环境危机事件时的处理对策[4,5]。同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环保类影片及环保专题的影像资料,如《可可西里》、《美丽的西双版纳》、生态农业、工业生态园等,既贴合课程的要求,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二)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随着当今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中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几近100%。因此,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变得可行,而且会促使教学手段的创新性改革。由于环境问题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庞杂,仅仅依靠课堂的短暂时间,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将学生领入环境保护事业的大门。而要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精髓,还要依靠网络教学的补充。

目前,很多高校构建了网络教学平台或精品课程网站,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网络平台可由任课老师进行管理,放入课堂教学的课件,学生可以自主复习,重新学习课堂上没有接受和消化的内容。同时,平台应该增加丰富的教学素材,例如关于各个专题的实时资讯,新颁布的环保政策等。由于环境科学发展的迅速,这就要求网络平台上的内容和资源及时更新,以确保其时效性、典型性和实用性。同时,网络也可以提供师生互动的平台,例如BBS、聊天室或者Email。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发表自己对于一些环境问题的看法,与同学们进行讨论,也可以就某个知识点进行提问,老师们也可以直接在平台上为同学解疑。这样,就形成了课外互动式的学习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加强教学效果。而且,网站应当设置一些题库和试卷库,方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主检查,老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互动式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素材,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单纯的理论教学会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因此要引用丰富的案例素材,结合理论知识来讲解知识点,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以及学生的兴趣,并适当考虑案例的时效性、典型性、针对性。例如在讲授“水污染状况及其治理”专题时,可以选择我国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作为主要案例,利用图片和影像的形式直观地展现苏州河的变迁以及治理的各项措施。由于整个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对水污染及其整治逐渐形成一个系统清晰的知识结构。在播放影像资料之前,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案例,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另外,还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邀请一些本领域的著名专家给学生做专题讲座。这种形式,既缓解了紧张的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环境案例和理论,也颇受同学好评。例如,本学期,有幸邀请到了加拿大Alberta大学的James R.Bolton教授为本课程的学生介绍了加拿大Edmonton城将其中的一个机场改建为世界级的可持续发展社区的案例。该案例体现了人类居住社区绿色建筑,绿色能源与碳中和(Carbon Neutral)的理念,提供了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人类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图1为James教授与学生讨论的场景。结束后,学生普遍认为一个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变为实实在在的案例更容易为同学所接受。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缺乏双向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这种教学形式上过于呆板,学生得到的知识比较肤浅,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而互动式教学可以克服以上的缺憾,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甚至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6]。因此,案例教学中,还应当加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在本课程的讲授中,将学生分组,每组同学可以采用大家喜爱的形式展示本组感兴趣的环保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授课老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并计入一定的课堂成绩。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创新性,同时,也加强了老师与同学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实施过程中,该形式效果良好,大家积极思考,采用的形式有电视采访,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情景剧模拟,小品等,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图2为以电视采访形式进行活动展示的场景。

(四)实践调查与专题讨论相互结合

理论指导实践,环境保护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践中。但是,大多数课程都缺少实践的环节,为此,结合实际情况,给同学提供一些亲身感受环境保护的实践。例如在讲授“水资源与水污染”专题时,结合我校创建节约型校园的案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案例现场,让学生亲眼目睹正在运行过程中的水处理工艺,如我校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学校生活污水以及校内水体的生态处理技术等。这种现场教学不仅填补了实践教学的空白,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其环保意识。

另外,可以在课后布置少量环境调查项目。选择一些典型性调查项目进行课堂讨论。例如,在授课过程中,有同学看到垃圾围城的图片,就提到了城市垃圾的处理与处置问题。一位来自台湾逢甲大学的学生说,在台湾,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日常习惯性的行为,但来到这里以后,发现自己想分类都很难,因为在我们学校目前还没有分类或者只有很粗略的分类,也缺乏监督管理。其他同学也提出了一些在学校教学楼和宿舍楼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见与措施,学生们都希望,我们能早一天也实行垃圾分类管理,保护我们的环境。就此问题,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在学校周围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的问卷调查。学生对于调查的结果查阅相关文献或网络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在这种自主学习和分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环境保护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四、结语

当然,《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公选课,也难免有的同学是单纯为修学分而来上课的,通过了解,有的同学也直言不讳的说就是这样的目的,因此,如何结合目前全球环境和生态危机,为非环境专业的同学展现一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课程,让更多为了“挣学分”而来的学生,能为了“知识”而走进我们的公选课堂。前面的实践证明,通过以教材为理论指导,多媒体结合时事,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实地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起到了积极调动同学参与到课程中来的效果,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增强了选修课程同学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苟帅,徐吉侠,蓝增全.普通高校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建设的重要性[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Z):43-45,54.

[2]韩小荣.论高校环境教育的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50-51.

[3]朱光耀,袁飞,等.对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大纲建设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07,22(3):135-138.

[4]曹云萍.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多种教学方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4):80-81.

[5]阮俊华,张志剑.高校环境教育促进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34-36.

[6]王建英.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8):142-143.

保护环境有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工科院校 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 教育现状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面临较为严峻的环境形势和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从1994年的《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到201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已深入人心,环境保护事业稳步向前推进。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最迫切需要的是所有公民的觉醒和一致行动,尤其是青年一代,他们将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的意识、伦理、知识、信念,都极大程度地决定世界的未来。目前,环境通识课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已经得到普遍开展,在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社会实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3]。特别在理工科院校,各专业领域和环境保护相关性较大,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情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十分重要。本研究以安徽理工大学本科生为对象,对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环境保护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强化相关课程教学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一、安徽理工大学环境保护通识课教育开展情况

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学校创建于1945年,是全国最早开展矿业人才培养的两所高校之一。随着近些年的不断发展,学校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医、管、文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采矿、能源、安全、地质及相关专业是其特色专业,同时和环境保护关联性较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近5年均设置成全校公选课,主要针对非环境科学及未设置相关基础课的相关工程专业的学生,每年选修课人数800人,占在校本科生生人数的1/30。

二、问卷调查方法

本问卷于2016年3月在安徽理工大学随机发放,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6份,有效问卷186份。问卷共设置4个部分,分别为:(1)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及家庭职业背景等方面;(2)对环境问题的一般认知,包括我国主要环境问题、公众环保意识、主要环境热点及了解途径等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3)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判别认知,涉及政府、公众及企业三个主要层面;(4)解决问题途径的认知及相关预期。

调查学生中理学、工学及其他学科(经管人文等)学科学生人数所占总人数比率分别为14.84%、75.27%和9.89%,男女生比率分别为84.07%和15.93%,体现了工科学校的主要学科特点,四个年级的学生百分比率分别为15.38%、32.97%、23.08%和28.57%,分布比较均衡。

三、调查结果分析

在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般工科院校学生对我国环境问题的总体认知情况。

(一)环境问题的一般认知。在对环境问题的一般认知部分,大部分学生对环境问题十分关心,其中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百分比率为65.38%,关心的占35.16%,而不关心的只为1.10%,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及自身生活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认为我国环境质量很好或逐渐改善的比率为24.18%,而认为一般或较为稳定的占53.85%,不好或恶化的占到30%以上,表明我国环境质量离较理想状态还有不少差距。

在对不同环境问题感知中,大气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及固体废物(垃圾等)被认为存在主要问题,认为大气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占51.10%,而认为水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占24.47%,其次分别为土壤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及生态环境问题,各占10%左右,即学生对日常生活、个人健康的相关的环境问题关注度最高。

在了解环境信息和认知途径方面,新闻媒体所占比率最高,为78.57%,其次是政府宣传,占11.54%,其他途径如相互交流、实际调研等方式所占比率极少。尽管我国政府机构在环保宣传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其关注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无法使人感同身受且表现方式单一,这两个原因得到了71.43%的调查学生的认同。

问卷还考察了学生对我国一般环境政策及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在对世界环境日的判断中,只有36.81%的学生能够作出正确选择。而对热点环境词汇“生态文明建设”、“新型能源”等,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听说过但了解较少,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56.59%和73.63%。相对比较专业的政策如“水污染防治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计划”,选择不知道的学生占了58.24%和65.38%,选择听说过但不了解的学生比率分别为26.92%和25.82%。而认为和环境问题最相关的专业中,65.93%的学生选择了“化工”,23.08%的学生选择了农牧渔业,其次是制造业,为17.03%。由此可见,一般工科院校学生对环境保护基本知识及国家相关的环保政策缺乏了解。

(二)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认知。关于对环境问题的原因认知方面,主要设置了人们环保意识、政府责任及法律制度、企业利益、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模式、环保技术及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选项,79.67%学生将环境问题原因归结于“人们环保意识差“,其次认为“企业主要重视自身利益而忽视环保”的学生占63.19%,而认为“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及“法律制度不完善或执法不严”两项的选择比率分别为48.21%、48.90%,涉及我国国情的人口、资源、产业结构与环保技术的相关原因只占到20%左右。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将问题归结于管理和意识层面,而对我国实际情况认识不够深入。

认为政府对当前污染的监管力度一般或不够的占42.86%和52.20%,有趣的是,在最主要责任认定方面,政府、企业和公众意识分别占12.09%、12.64%和73.63%,即大部分学生充分认知到环境保护涉及每一个公民的切身责任问题。关于经济发展济和环境的关系认知中,选择“环保优先”、“经济优先”、“二者并行”和“二者矛盾、不可调和”的人数分别占调查学生总数的20.88%、10.44%、64.29%和7.14%,可见大部分人对经济发展和环境可协调发展或实现环境友好是认可的。

(三)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认知与预期

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的配合、社会的监督、公民的参与、完善的管理均被认为同等重要。在有效防治环境污染措施方面(多选),81.32%选项是政府加大宣传和监管、治理力度,78.57%是工厂排污治理,其他的措施分别为环保意识提高、媒体宣传,这两个选项的选择比率为64.84%和60.99%。在投资机制方面,77.47%的认为应当建立企业投入为主、政府适当支持、投资方式多样的多元投入机制。

问卷同时设计了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意识地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问题,42.86%的人选择了“经常”,42.86%选择了“偶尔”。对于“如果生活必需品因为提高环保要求而价格上涨您是否愿意,如果愿意,您能接受价格上涨的范围是多少”的问题,愿意接受5%上涨幅度的人占40.11%,5%~10%的占34.62%,在超过了10%的幅度后,90%以上的人不愿意接受。同时,如果学校组织开展有关环保活动和参加的兴趣活动发生时间冲突,37.36%的学生选择参加环保活动,其他的人则选择参加兴趣活动或下次有兴趣再参加。

在日常生活环保意愿中,63.74%的人愿用环保袋替代塑料袋,87.91%愿意使用节能灯,82.97%愿意节约用水,做到循环使用,76.37%的愿意将带到教室的早餐或用完的废纸随时带走,但只有44.51%的人能拒绝一次性的生活用品,76.37%的可以做到约束自身行为,注意保护环境。

在实际行动方面,当受到周边生活环境困扰时,45.05%的人选择行动起来做点什么去改变现状,其他则选择适应和离开环境。而对于“如果所有其他条件允许,您是否会考虑移民到环境更好的国家”这样的问题,33.52%选择“会”,其余则不确定。关于环境预期,设置了“您认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还需多少年能达到一个您期待的状态”这样一个问题,选择5年的学生仅仅占1.65%,10年、20年内的分别占17.58%和35.16%,50年及以上占26.92%和18.68%,表明一般院校的工科学生中,尽管大部分学生对解决我国环境问题信心充分,但认为需要较长的时间。

四、结论

针对一般工科院校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问题认知情况,得出了以下几方面的重要结论:

(一)绝大部分大学生对环境问题十分关心,最为关心的是和实际生活环境及自身健康息息相关的主要问题,其中对大气环境问题最为关注。学生主要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相关环境知识,但总体上对国家的重要环保政策、环境热点问题了解较少,部分仅限于听说。

(二)在对我国环境环境问题原因认知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政府、企业、公众意识等方面同等重要,但对涉及我国国情的人口、资源、产业结构与环保技术方面认知较为缺乏。即大部分学生将能将问题归结于管理和意识层面,而对我国实际情况认识不够深入。

(三)对问题解决办法与预期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的配合、社会的监督、公民的参与、完善的管理同等重要,认同建立企业投入为主、政府适当支持、投资方式多样的多元投入机制。在个人行为方面,大部分人愿意选择较为环保的生活方式,但在环保活动和个人兴趣活动、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仅有1/3左右的人会选择以环保利益为重,即大部分人以生活的便利为优先考虑。在环境质量预期方面,大部分学生学生有信心,但认为需要时间较长,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

综上分析可知,目前一般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普遍关注和关心我国的环境问题,对环境问题的原因认识也较为深刻,但总体上相关环保知识缺乏,对国家重要的环保政策及相关战略认知不足。因此,工科高校结合专业或行业特点,积极开展环保意识和素质教育有良好的基础,但在促使教育切实转化为学生理念并付诸实践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是对相关课程在教学方向、内容设置和教学效果方面应予以重点加强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彭赵旭,闫怡新,李金荣.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兼议强化公选课教学效果的方法[J].考试周刊,2015(12).

[2]王洁.高校环境教育公选课建设研究——以三峡大学《环境保护》公选课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2015(S2).

[3]赵本良,章家恩,秦钟.高校公选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改革实践及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5(29).

上一篇:环境与工程论文下一篇:生态与环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