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信息论文范文

2023-03-18

移动信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从而推动了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应用,现阶段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还不太成熟,在安全方面也还存在较大的信息安全隐患,需要针对移动互联网的专业化安全框架,进行科学管理。本文就移动互联网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展开详细论述,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确保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管理对策

移动互联网正在逐步渗透入我们的生活,其可以随时随地上网的特点,使它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但是,现阶段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面临较大的威胁,应该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保障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

一、移动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移动互联网:广义上是指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和互联网服务;狭义上是指用户使用手机终端,通过移动网络浏览互联网站和手机网站,获取多媒体、定制信息等其他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本文中移动互联网均采用狭义定义。

移动互联网包括三个重要因素分别是:互联网应用与服务(APP)、移动互联网终端以及移动网络。本文所提到的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均是指智能手机,即具有独立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手机。

二、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1.移动互联网接入方式的特点

现阶段,移动互联网在网络接入方式方面具有多样化特点,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网络接入方式,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接入方式,随时随地地进行移动互联网访问。手机用户对手机上网的黏性以及上网的时长不断增加,手机上网常态化特征进一步明显,手机用户对手机的应用也逐渐从碎片化的沟通、信息类应用向时长长的娱乐、商务类应用发展。

2.移动互联网服务模式的特点

移动互联网的移动终端与用户的绑定关系更加亲密,具有手机网上支付、手机网络购物以及地理位置定位等的全新服务模式,并且还能大量详细记录用户的信息数据甚至包括隐私信息,一定程度上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个人信息数据载体。

3.移动互联网使应用管理更随意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移动终端应用的下载及安装的封闭性[1]。可以支持多种应用的下载安装,限制条件降低。

4.移动互联网的信息管理水平提高

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具有较强的信息传递以及交互能力,拥有独特专业化移动网络能力,具有超强的SNS特征。

三、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移动互联网中存在大量网络垃圾,影响信息安全

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的随意下载安装,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移动互联网网站中存在大量的消费陷阱以及不安全、不健康的网络垃圾信息。移动终端的软件或者应用中,在查看广告时,经常会产生额外移动流量。网页中的木马病毒等会直接窃取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个人信息,经常出现自动定制业务的现象,甚至会有恶意收费的情况发生,虚假新闻广告、垃圾信息都会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传播。

2.移动互联网终端存在问题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化移动终端与传统的互联网移动终端存在差异,原有的移动终端主要是通信网的辅助基础设施设备,但是现代化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大多都是采用智能化移动终端[2]。并且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化移动终端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逐渐出现越来越多样化的功能特点,从而也导致智能化终端的病毒入侵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范围日益扩大。移动互联网的移动终端风险系数加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首先,移动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多样化移动终端快速普及的影响,用户对移动互联网智能化终端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其次,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开放化特点,也相应地增加了安全风险。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发展开始阶段,移动企业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忽略了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在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问题上经常出现诸多信息安全事故,比如,淫秽色情信息的侵害等,手机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安全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

3.移动互联网IP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移动互联网与原有的通信网不同,采用的扁平化网络形式,其核心内容是IP化。目前IP自身以及网络带来的安全威胁日益增加,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化普及,网络信息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各种移动互联网网络攻击行为,给公众网络用户带来了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到移动互联网网络的核心网,直接关系到用户信息数据以及管理数据的传输,面临着移动互联网核心网被移动终端用户访问的问题。

四、分析研究影响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的因素

1.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管理政策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移动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仅仅依靠事后的处理,而事先预防的体制机制较为落后,没有建立出台规范化的移动互联网详细接入程序、手机病毒的管理等的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缺乏对现代化移动互联网的制度化以及法律化管理,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制约与安全保护,不能按照标准化规定对移动互联网用户以及企业的切身利益进行统一协调,不能从根本上保证移动互联网的大量信息数据安全。

2.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管理不科学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开发软件种类越来越多,第三方软件的研究开发人员也在逐年增多,但是他们更多的注重商业发展需要,应用软件数量的增多,却没有加大对第三方软件的控制管理力度,很难保障其自身的信息安全。比如有些软件随意读取手机用户的位置信息、录音功能或者通话记录,甚至调取摄像头等。

3.移动互联网终端用户信息安全意识不强

移动互联网终端用户对智能手机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比如,在云存储应用中上传涉及隐私的文档、视频和照片等各类信息,盲目登陆各种免费的移动无线网络,下载软件后对其默认调取的隐私数据权限管理不及时进行设置调整,在智能化手机中传播各种小游戏和文件以及随意浏览智能手机中的网页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安全的危险系数。

五、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管理法律法规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立法管理力度较差,没有很好的统一协调机制,将目前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利用到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针对性以及权威性较差,没有明显的约束力。因此,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管理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信息安全有法律的约束以及保护管理。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对互联网信息安全管制的最有效手段,不断完善移动互联网的信心安全管理立法制度,协调好移动终端客户与移动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完善合理的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最大限度的将互联网安全以及互联网信息安全区分开来,制定独立的法律法规。比如,移动互联网终端手机实名制的严格落实,确保用户的信息数据安全。移动互联网网络安全管理的法律要进行不断完善,建立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独立法律等。

2.加大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的管理力度

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及生产力度要不断加大,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智能化移动终端中智能手机应用的安全技术与产品研发管理,充分协调好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密切关系,形成有效合理的管理链条。不断加强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查以及销售环节的工商管理,国家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端正工作态度,规范监督检查工作流程,加大查处工作的管理控制力度,若出现安全问题,必须按照标准制度严肃处理[3]。尽快制定出完善的司法方面管理措施以及处理方法。对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的用户加强信息安全的宣传培训,可以通过发放安全知识宣传册等方式,强化政府以及移动网络运营商的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教育培训。重视移动互联网办公企业以及政府单位的信息安全保密制度管理,严格控制移动互联网信息数据泄密问题,充分做好预防管理工作。

3.移动互联网在信息安全控制管理结构上的全覆盖

移动互联网在信息安全控制管理方面要不断完善管理结构,在原有的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优化调整,建立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控制管理结构,完善管理结构的控制内容。比如,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安全管理系统设计、移动互联网风险系数分析研究、安全控制管理技术标准和规范化操作流程以及安全需求审计研究等内容。对多个方面实现全覆盖,包括移动互联网管理层面、信息安全技术层面、以及安全管理策略层面等,还涉及到移动互联网网络平台、软件应用平台、网络通信平台以及移动互联网系统平台等。对移动互联网的新业务以及新技术运行前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安全评价,在信息安全要求符合标准化安全指标的基础上广泛应用。

总而言之,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性、难度性较大的工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移动互联网用户以及各企业移动互联网网络的正常运行,对移动互联网自身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要求我们针对移动互联网信息管理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从整体出发,采取科学的解决措施,从根本上保障移动互联网运行环境的安全性、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陈福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4(1).
  2. 邓青殷,黄兆敏,洪真忠.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浅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4(6).
  3. 吕晓峰,周蓓.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管理[J].中国新通信,2014(21).

[责任编辑:传馨]

移动信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现如今,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行业,不仅能够全面掌握数据信息,而且还能根据信息分析结果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借助先进信息技术研发并应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能够通过发挥系统优势来提高护理质量,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还能大大提高患者满意度。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然后分析了系统设计以及系统功能模块,最后总结这一系统的应用优势。希望本文探究能为设计者提供思路,从整体上提高护理水平,并逐步扩大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设计;应用

近年来,医疗行业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做好改革期间的护理工作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医疗工作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并且医护人员高度重视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效果。应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全面观察护理工作,这能大大降低护理差错,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速度。由此可见,本文探究这一论题具有显示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1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基本介绍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简称为HIS,它主要借助网络载体完成与手持终端的有效连接,系统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医院构建具有独立特征的局域网,并对局域网做好全面的安全防护措施,以此保证医院用网的安全性,促进通讯工作有序开展。医院各楼层根据需要设置了无线热点,配备了相应的移动护理终端,以此确保该系统的完整性。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尚未应用之前,医院仅以传统方式开展护理工作,一旦被护理的患者出现突发情况,极易因治疗不及时措施最佳的治疗时机,进而会增加医患矛盾,医院形象也会受到影响。本文设计、应用这一系统,不仅能够弥补传统护理存在的不足,而且还能全面优化护理质量,促进护理工作高效进行。

2 系统设计

2.1 设计合理化方案

设计工作开始前,全面分析工作者的工作需要,确保设计完成的系统方案支持移动式护理作业。系统连接于智能终端,能够实现数据库信息的有效更好和补充,同时,病房的护理状态能被全面掌握,此外,该系统还能动态更新交互信息,确保系统实现移动式应用。该系统具有便捷化、功能丰富、功能延伸等特点。

2.2 优选手持操作终端

现如今,手持操作系统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安卓系统、苹果系统、微软系统,其中,安卓系统具有开发成本低、开放性特点,该系统适用于多种设备型号;苹果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该系统开发成本相对较高,该系统二次开发应以“越狱”操作为基础,并且开发耗时较长,二次开发与质保存在冲突;微软系统的应用时间较长,这一系统的性价比较低。

2.3 设计软件平台及网络平台

2.3.1软件平台

软件平台设计的过程中,应适当参考原有成功的设计经验,在原有设计经验的基础上予以创新,这能节省系统应用时间,并且护理工作过程会被全面记录,数据信息进行终端设备间的传输和记录时,护理人员通过条形码识别的方式完成患者基本信息的获取。

2.3.2网络平台

在了解所在医院病区组成结构的基础上,在病区内接入适量的无线访问接入点,同时,内置无线控制器,这一过程需要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网络平台设计期间,做好网站测试、对比工作,以便选取信号稳定、传输速度较快的网站,确保最终选择的网站能够实现网络信号的全面覆盖,以免网站后期维修浪费较高成本。[1]

3 功能模块

3.1 患者生命体征信息采集模块

护理人员利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测量患者生命体征信息,并将获得的信息传输至电脑,最后打印成护理记录单,记录单内明确显示体温信息、观察结果。护理人员根据记录单内容观察病情变化,并以手动书写、拼音输入的方式确定观察结果,以便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3.2 患者基本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患者列表,第二部分即患者信息,这一模块以图形的方式显示基本信息,其中,基本信息内容主要为床號、患者年龄、护理级别、患者性别等。应用查询功能查找对应的床号能够继续了解详细的信息。办理住院手续的患者,佩戴具有条形码的腕带,护理人员通过扫描患者身上的腕带,即可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特殊的体征,这能为接下来的护理治疗提供依据。一旦患者信息与患者本人不符,则系统会及时提醒。

3.3 护理信息采集模块

护理信息采集工作执行时,主要根据护理特点来进行,并对护理信息及时更新、传递,实现数据的成功对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准确、及时传输,这能大大提升护理准确性,以免出现错误护理现象。除了这一方面的应用外,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还可以用来排班,护理人员点击当日或者某日值班信息,系统会自动显示值班人员、值班情况、工作任务量、工作时间、紧急情况处理等内容,这能为绩效成绩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3.4 医嘱执行模块

现如今,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能够完成医嘱的自动化录入,这能大大提高手动输入的速度,并能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降低抄错几率。医嘱信息调取记录以及执行情况会在系统上自动显示,一旦医嘱执行期间遇到了突发问题,则紧急处理措施会相应呈现,并且医嘱反馈信息能及时提供。此外,该模块还能查询以往的医嘱信息,以此核对诊断的准确性。

3.5 标本扫描及输液核对模块

护理人员采集患者检验标本时,在腕带条形码扫描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核对,待信息一致性得到确定后,方可继续采集标本信息,这能大大降低标本信息采集的失误率,并且核对程序越来越简单。患者输液前,同样扫描腕带条形码信息,以免出现错误输液、用药失准等现象,这一系列操作又能为后期数据查询提供依据。[2]

4 系统应用优势分析

4.1 优化护理质量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医疗护理工作,能够对护理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同时,还能对护理工作在质量方面全面监督,并能为量化考核提供有力依据。以往患者信息校对工作仅以人工的方式来操作,这不仅会浪费治疗时间,而且还会出现降低核对的准确性。该系统能在收录以往历史操作的基础上,对当前不规范的行为及时提醒,并提供相应的改正措施,确保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治疗,大大提高患者治疗的满意度,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4.2 减少不良护理事件

护理人员在以往传统的护理操作中,需承担较重的工作压力,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不够良好,由于护理人员的工作精力有限,一旦工作状态不佳,则工作行为极易出现失误率,进而会出现不良护理事件。该系统启动信息识别模块能够大大降低不良护理事件发生,同时,还能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对护理行为严格约束,以此提高护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此外,这一系统还能在用药的过程中匹配关联信息,以免出现药物误用现象,将不良护理事件及时控制。

4.3 提高护理效率

一旦上述护理事件发生,则会大大降低护理效率,并且护理任务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参与护理查对工作,仅需要一名护理员操作即可,无需配备两名甚至多名护理员,护理员工作内容重新分配能够大大提高护理员利用率,避免出现护理人员闲置现象。再加上,该系统在信息校对、信息传达方面自动化工作,能够大大加快工作速度,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大大节省。

4.4 实现信息化管理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能将获取的数据信息同步处理,并且护理人员能够根据基本信息变化情况调整护理方案,并且接受信息的电脑会自动安排排班任务,系统还能对倒班护理员及时提醒,最终实现护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以免护理人员无无序值班,并出现职责推卸现象,影响系统应用效果。

除此之外,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还能大大提升患者满意度,患者能够主动和护理人员沟通,并向护理人员及时报告身体变化以及情绪变化,进而护理人员能够针对性的对其安慰、指导,提供适当的治疗方法。患者躁动的情绪得到缓解后,患者会对接下来的治疗充满信心,同时,医院形象也能良好树立,医院口碑也能相应提高。[3]

5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級和创新,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相关设计人员做好这一系统的设计工作,能够大大发挥这一系统应用优势,同时,还能引导医院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应用该系统于医院护理工作,能够优化护理质量、减少不良护理事件、提高护理效率、实现信息化管理、提升患者满意度。除此之外,设计工作者还应深入探究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了解该系统的特点以及应用技巧,借此扩大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提高这一系统应用率,这对医患关系缓解有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尹安春.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现状分析与管理模式建立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11):115117.

[2]王蓉,杨惠云,骆艳妮.利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进行护理工作量测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01):1417.

[3]王蓉,杨惠云,丁抗宁.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临床中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3):144147.

移动信息论文范文第3篇

21世纪初叶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加快发展我区信息产业,推进内蒙古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是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一、内蒙古信息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信息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与国内大部分省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近几年已日趋明显。

1、内蒙古电子信息加工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的状态,没有形成产业。“九五”期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呈萎缩趋势。尤其是“龙头”企业地位不明显,带动作用不大;产品传统单一,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研究开发投入不足,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目前,企业数量已由“八五”末的45户减少到16户;工业各项经济指标也在逐年下滑。

2、信息服务业除政府主导广电网与电信网服务外,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业基本处于萌芽状态。信息咨询业规模小、层次低、缺少骨干,极少开展信息化工程咨询、决策咨询、市场评估、竞争性分析、信用分析、企业研究等高层次信息咨询服务。

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内蒙古信息产业建设明显落后。1998年,全国及各省市的21项6类信息化指标的综合评分中,内蒙古总分为18.64分,低于全国平均分7.67分。在全部21项指标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每万人大学生数、信息相关产业占GDP比重两个指标,其余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与信息相关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教育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的平均分为59.43,内蒙古为28.08,居全国第25位;全国信息网络建设平均分为13.81,内蒙古为2.83,居全国第28位;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平均为30.13,内蒙古为25.26,居22位。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4项相关指标中,内蒙古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WWW站点数仅为全国平均数的24%。此外,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部门设置分散,规格偏低,难以形成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与目前信息产业的发展形势极不适应。

4、软件业起步较晚,在软件与系统集成方面,还停留在对已有的核心软件做小规模的外围式应用开发,缺乏自主开发大型软件的能力。在销售、市场开拓和经济技术竞争实力上存在较大差距。

5、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1998年的调查显示,在465户大中型企业中,信息化资金投入仅占企业资产总额的0.1%;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0.4%;平均约每67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在现有的装机量中,用于生产管理系统的仅占4%左右。在Intemet设网站的也很少。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即使是好一点的企业,在制造资源和资源计划建设上与电子商务还有很大距离。

6、人才匮乏、流失严重。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大批各类高级实用人才。由于内蒙古地缘和经济欠发达现状,信息产业的整体环境相对较差。吸引区内外的专门人才很难,留住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是问题。目前内蒙古的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已形成不良循环。

制约内蒙古信息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城市化水平低。一方面,由于信息产业具有综合集成度高、行业渗透广的特点,因而其市场和技术与资源支持的提供都必须依赖其他行业。加工制造业、商贸业及服务业、公益事业越发达,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服务与信息咨询服务就越多,这就为信息产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以及信息产业向其他行业的渗透,都需要相关的技术支持与信息资源,同时,信息产业的信息资源要由其他行业提供。所以,城市化发展,各行业发达,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两个基本条件,即市场与资源支持。而内蒙古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他省市相比明显低下。到1998年底,全区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一个,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一个,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7个,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11个,人口城市化水平为23.6%,低于全国水平。另外,城市布局分散,缺乏有机联系。内蒙古城市网密度仅为0.17个/万平方公里,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3%。这就造成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吸引力与辐射力被严重减弱,城市的综合优势难以发挥。严重地阻碍了内蒙古信息产业的发展。

2、对内蒙古信息产业现状的认识不足,缺少正确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缺乏有力可行的产业推进措施,信息产业的发展缺少政府的有力指导。

3、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与企业,政府投资主要在基础设施上面,而企业投资则主要集中于设备制造、技术开发与服务和信息资源开发与咨询。内蒙古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虽已形成相当规模,但仍有欠缺,资金投入仍有缺口。在设备制造、技术开发与服务、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咨询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欠缺。主要原因是,传统产业企业多数经营困难,在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过程中难以依靠自身完成资金筹集。此外,风险投资家与区外、国外信息产业大企业并不看好内蒙古的信息市场及相关的技术与资源支持。

二、内蒙古信息化发展方向及选择

“十五”时期将是信息产业加速发展的崭新阶段。国际、国内的信息化浪潮,将为21世纪内蒙古的信息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内蒙古经济的全面发展。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内蒙古信息产业的发展在遵循国家“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通互连、资源共享”24字方针前提下,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产业长期发展规划。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统筹规划,政策引导;扩大内需,提高层次;内引外联,加快发展。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内蒙古信息化建设应紧跟时代步伐,重点建设以下领域:

1、加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一代的高速信息传输骨干网络和宽带高速计算机互连网,构筑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基础信息平台。

2、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构筑政府网络平台,形成连接地方与中央的政府业务信息系统,逐步实现政府网上信息交换、信息发布和信息服务。

3、制定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完善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立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4、推进数字化城市工程,加速三网合一的城市数字化建设。

5、加快移动通信网建设,特别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网络规模。

6、重点发展软件业、集成电路设计业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提高信息化的装备水平。

7、加强网络产品和信息安全产品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工作,组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

8、发展以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数字音频视频新产品,加快广播电视向数字化的过渡。

9、大力发展新型显示器件、新兴电力电子器件等新型元器件和新型电子材料。

10、加强面向下一代光电通信产品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三、加快内蒙古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对策及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抓住发展机遇。把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上来。必须切实增强全局观念,确保形成工作合力,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促进信息高速公路、三金工程及有关信息化理论知识的普及,从思想上、观念上树立推进信息化的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2、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目前内蒙古公网基础建设发展缓慢,装备落后所造成的公共信道出口窄、速度慢、覆盖率低、资费高等问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组建大规模信息产业集团,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继续加大利用信息技术对轻工、纺织、化工、建材、机械、冶金等区内重点传统产业改造的力度,对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和监测实行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提高内蒙古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强软件产业、数据库产业的发展,并将重心放在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消费市场的开拓及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等方面。电信业应在规模容量、服务水平、技术层次上下功夫。信息服务业应培植市场,革新技术,以便形成门类齐全的信息服务体系,向高速度、多媒体、大容量、宽带式、个人化的方向发展。

3、调整投资结构,增加信息投入。应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应尽快制定信息产业发展专项优惠政策,如对财政专项计划、风险投资基金、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基金等,逐步形成完善配套的产业政策。另一方面,各级财政应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年度投资计划,确保信息产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4、积极推进政府上网工程,构建“电子政府”,开发网络社会。充分发掘政府信息资源,实现政府可公开信息的社会共享,增加政府施政透明度,增强政府与社会、企业的相互沟通。提高决策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廉政建设服务。开启政府网站,应对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否则,将无法发挥政府信息窗口的最基础的作用。

5、积极培育信息市场,推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驱动,与应用系统相结合,建立各类数据库,形成支撑政府决策和社会服务的资源基础。推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信息资源的广泛利用,促进信息资源向社会生产力转化。同时,要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对以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中介服务机构,经认定后可按非营利机构运作和管理,即要扶持中介机构,利用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优质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政府制度创新的信息需求。应制定和实施信息市场管理、信息交易登记、信息合同管理等方面的行业法规,使信息市场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充分保护信息所有者、使用者、收益者的合法权益。

6、制定专业人才建设总体规划,把培养、使用、稳定、吸引人才作为系统工程来抓。目前,IT人才奇缺、人才外流、知识结构跟不上需要已严重地制约了内蒙古信息化的发展。在高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留住人才让他们充分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面向市场需求,调整课程结构,扩大招生,培养社会急需的网络、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公司和企业也应不惜代价招揽或培养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信息人才。要鼓励社会培训,规范信息化培训市场,有计划地组织各类员工开展信息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信息化人才队伍的素质。

7、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法律法规体系,使信息投资、人才组织、技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保密措施等体系化。尤其是面向网络环境的信息法律建设需要加强,以规范信息网络经营者和用户的行为。应尽快出台信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办法,保证网络安全、有序运行,规范信息交易行为,使信息市场健康发展。对信息的经营、流通、服务、交易、权益关系等做出明确规定,为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经济信息中心)

移动信息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信息平台成为当前主流的沟通渠道,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便捷体验。移动信息平台有效克服了时间、空间和硬件设施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从事事务管理。文章对移动信息平台运用到高校图书馆管理进行了实践探索,以期使高校图书馆服务效率得到质的提升,真正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目标。

关键词:移动信息;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实践探索;目標

高校图书馆在我国知识传播与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师生提供交流、讨论、学习的空间,使知识实现有效互通[1]。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采用“人工为主,信息为辅”的管理模式,图书借阅、新书购置、图书登记和信息反馈大部分都依赖人工方式完成,这给图书管理人员带来巨大压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图书馆的运行效率。因此,借助移动信息技术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效率至关重要,学生借助自己的移动设备就能完成基本的图书事务,不必花费时间在图书馆排队等候,有效节约了学生的宝贵时间。移动信息平台对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大有裨益,高校图书馆需要做好对移动信息技术的引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

1 高校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介绍及具体实现过程

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的高低,更多地体现在功能的实现上。只有让图书馆花费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能正常运转,才能让全体师生从图书馆获得更多知识,享受到高效的服务质量,这就需要图书馆全面深入剖析其基本功能及实现途径,明确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有待提升的内容。

1.1 高校图书馆基本功能分析

高校图书馆基本功能可以划分为三种,即“图书馆—师生”功能、“图书馆—图书管理员”功能和“图书馆—图书采购科目”功能。首先,第一种功能主要是图书的借阅、查询和归还。传统图书馆一般通过借书证或校园一卡通,通过信息录入设备将图书信息注入磁卡中。但是,该模块功能需要借助图书馆PC机和RFID扫码设备,需要学生到图书馆才能完成[2]。第二种功能主要表现在图书的具体管理与信息登记,图书管理员需要对馆藏图书的使用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明确图书在图书馆的划区和具体位置,同时对新购图书完成项目分类、登记入库、条码粘贴等。第三种功能就是对图书馆的图书进行补充完善,将一些优秀图书、出版年代新的图书纳入图书馆馆藏,对一些残缺不全、内容陈旧的图书进行更新换代。其次,图书馆要针对师生实际需求购置图书,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图书馆基本功能如图1所示。

1.2 高校图书馆基本功能的实现途径

图书馆的三种功能所依赖的条件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以人工为主、以信息技术为辅实现[3]。首先,“图书馆—师生”功能需要管理员和学生共同完成,缺一不可。学生在查阅所需书籍时,需要进入图书馆内网才能完成信息查询。然而,图书馆所提供的机器设备是有限的,学生只能排队使用PC机。这种问题在借书高峰期尤为突出,大大制约了借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学生在挑选好所需图书后,需要在图书登记区将图书信息录入卡内,这就必然会在登记区产生拥堵,给管理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其次,“图书馆—图书管理员”功能需要管理员完成对馆藏图书的登记、将师生所借图书摆放到规定区域、新书籍录入图书数据库、对图书情况进行归纳汇总等。这些基本功能都需要管理员人工完成,只有在图书归还时才会应用射频技术。最后,“图书馆—图书采购科目”功能依赖图书管理员对全年图书借阅情况和馆藏图书情况的分析统计,并制订出下一年度图书采购计划。该模块功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做的决策不能完全代表全体师生的意愿,具体实现途径如图2所示。

2 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面临的困境

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对图书馆来说至关重要,它影响着师生对图书馆的使用体验和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只有明确当下服务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图书馆才能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笔者通过对传统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的分析,得出以下图书馆所面临的具体困境:第一,图书管理员涉及领域较大,图书馆管理任务繁重。传统图书馆都是围绕管理员开展工作的,只有管理员的充分参与才能完成正常的运转。然而,由于图书管理人员数量和精力是有限的,他们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图书管理。这种问题必然会导致工作效率得不到提升,不能很好地满足师生对图书馆的需求。第二,信息技术渗透不够全面,没有充分发挥其便捷性的特点。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大大提升了工作管理效率,也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目前,在图书馆服务管理中只是单纯地应用到射频枪、射频码和图书管理数据库,集中体现在借还书流程中,对其他方面渗透得不到位,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使用体验。因此,信息技术要贯穿于整个图书馆管理,从图书入库到图书查阅、从信息登记到意见反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图书管理员”角色,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提升图书馆服务效率。第三,学生查阅和预订图书不方便,时间利用率不高。目前,图书借阅和查询都需要在图书馆内完成,空间约束性对学生来说极为不便。学生不仅需要到图书馆查询所需图书,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学生在查询时也会出现没有所需图书或已被借出的情况,让学生白跑一趟。因此,图书馆需要完善移动信息平台,让学生借助该平台就可以查询所需图书并进行预订,大大提升了借阅效率。第四,学校师生较少参与图书购置,图书供求不能达到良性平衡。图书馆的立身之本是为了传播知识,让师生能从中获取到所需信息。图书馆图书购置应以师生为主体,根据他们的需要购买图书[4-5]。然而,目前图书采购权多集中在图书管理员身上,只能由他们决定下一年度订购图书的类型和数量。由于他们依靠的是管理图书的经验和对师生借阅的主观推测,因此他们的订购决策不能代表全体师生的实际需求。要想更好地使师生从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中获益,图书馆就必须以师生实际需求为指导,更加科学地采购图书。

3 基于移动信息平台优化服务管理效率的具体措施

3.1 构建掌上图书馆,实现图书查询和网上预订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较为普及,它覆盖了将近100%的人群。因此,构建掌上图书馆,使学生借助手机图书馆APP或微信公众号,就能对图书完成查询和预订。图书馆要实现移动端与PC端数据库的共享,学生在移动端就能完成基本的信息查询。学生将所需图书名称填写到移动信息平台上,该平台对查询信息进行初始化,以规范的格式上传给图书馆服务器。服务器对请求信息的获取完成Web层、sercice层、dao层数据调用,将查询到的图书信息反馈给手机端。这时,学生不仅可以看到所需图书的具体位置,还能查询到剩余数量,并且能够在手机端完成对图书的预订。例如,某学生想要查询《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时,他只需要填写图书名称和图书所在类别等信息,将其提交到服务器。服务器通过SQL语句“select*from图书类where bookname=‘中华上下五千年’”查询所需图书。同时,学生想要预订所需图书时,只要将个人有效证件号码上传给服务器,图书数据库会将该图书锁定至指定个人,学生可以在有效期限内到图书馆借阅该图书。这项功能不仅能让借书更有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图书馆员查询图书的工作压力。具体功能实现流程见图3。

3.2 借助移动信息平台完成图书借阅

在成功预订图书后,学生可以到图书馆完成图书借阅。在学生通过射频器和PC终端完成图书信息读入时,会出现排队等候的情况,影响借阅效率。借助移动信息平台后,学生利用APP或者响应式网站,通过手机AR功能读入信息,将该书记录在个人名下。此时,该平台将图书数据库信息由在馆设置为借出,实现图书信息的正常互动。该信息平台具备实名制的功能,能够将信息具体到每个师生。如此一来,学生就不必排队在借书卡中读入信息,节约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3.3 应用移动信息平台完成图书登记与使用情况的录入

对新书信息的登记和对馆藏图书情况的录入,是图书管理员的主要工作,也是较为复杂的工作流程。传统图书馆对新书的登记是在射频器和PC终端上完成的,而应用移动信息平台就可以由多个管理员共同完成,不必受硬件设备的约束。它的基本功能和借阅图书功能类似,图书管理员以admin身份进入系统,通过手机AR扫描技术完成对图书信息的录入。此时,图书管理数据库完成对该数据的更新,将其纳入馆藏图书中。管理员在对馆藏图书使用情况进行录入时,传统方法是两个管理员依次对图书进行信息登记,用文字记录其基本情况。这种方法不仅会降低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在记录信息时也会花费大量时间,影响图书馆的管理效率。而应用移动信息平台后,图书管理员只要进入“图书使用情况”模块,系统会自动提供多种图书情况选项供管理员选择,管理员只需通过扫描图书码并选择具体选项就可完成信息录入,大大提高了录入效率。

3.4 应用移动信息平台搜集师生需求信息

移动信息平台最大的优势是普遍性,它涵盖学校的每位师生。师生可以借助移动信息平台,将个人对图书的需求信息和所属类别上传到服务器,通过后台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完成信息登记。图书管理员通过查看师生的图书需求数据库,明确师生对哪些类别图书的需求程度高,根据师生需求制订下一年度的图书采购计划,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

4 结语

移动信息平台对优化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起着关键作用,既方便学生查询、借阅图书,又减轻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并且能够很好地指导图书采购和需求信息获取,让图书管理更加科学化。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把移动信息平台融入图书管理工作中,真正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贾国祥.基于3G手机移动学习平台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5):53-56.

[2] 吴雪映.RFID技术应用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管理转型[J].图书馆杂志,2012(11):51-52.

[3] 姚秀敏,路程.我国图书馆服务管理战略的内涵及其实施[J].图书情报知识,2002(2):23-25.

[4] 宋娟.圖书馆理念下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管理观察,2013(21):78-79.

[5] 周耀.微信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4(3):3-5.

(编校:崔 萌)

移动信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油田一体化业务系统的深入开发,建设统一的移动应用平台,为各类移动应用与一体化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安全接入,提高油田移动端与现有企业信息系统的交互效率、制定移动应用安全防护策略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旨在浅谈油田移动应用平台建设,促进COPE模式逐步向BYOD模式转变,努力实现对移动应用开发、调试、发布、维护和运营全过程支撑,构建支撑油田移动应用安全、完整、灵活易用及可扩展运营的良好生态环境。

[关键词]油田;移动;应用平台;信息系统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038

1 移动信息化背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的进一步普及,通过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已经成为用户最主要的互联网连接方式。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企业各项业务的精益化应用建设,实现企业内与外的互联、人与人的互联、物与物的互联甚至人与物的互联已经从理论探索阶段进入到了快速实现的阶段。国家“互联网+”的战略通过移动互联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找到了坚实的落脚点。另外,由于移动设备的更新速度快,丢失性高、游离在互联网环境中等特点,油田也开始关注移动端的信息安全问题。企业移动办公的全方位管理,即移动接入管理、移动设备管理、移动应用管理和移动内容管理成为企业级移动应用在构建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

2 移动应用平台发展

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已越来越多地引入“移动”属性,这也让企业需要直面类型更为复杂的智能终端、移动业务应用、多种多样的APP应用及数据安全等问题,也对PC时代的传统IT管理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

随着移动信息化的发展,企业移动设备与应用越来越多,所以需要统一的移动设备与应用接入平台,实现设备的安全接入,对移动应用的开发、发布、更新与卸载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另外,与各类业务系统、VPN设备对接及单点登录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且深入。企业用户关注点也逐步转向企业内部的全业务架构的移动信息化管理。因此,伴随着企业用户对移动信息化应用依赖度的不断提升,企业移动应用平台产品在企业内部管控的价值将日益凸显。在移动信息化应用环境下,企业移动应用被下载安装到众多不同类型的移动终端上,方便员工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而传统管控系统的边界基本在于企业内部设置的固定PC终端、受到防火墙保护的内部网络、限定的办公空间范围内,移动信息化带来的终端、网络、使用地点及时间等边界的跨越使传统的管控系统已经难以覆盖,各类隐患使传统信息化条件均需要移动应用平台提供更为全面的管理支撑。产品不仅突破了传统管控系统边界,还能实现跨区域、时间等限制的管控方式和具体的管控系统。可以说,移动应用平台产品已基本成为了移动信息化发展的“标配”产品,产品所带来的边际价值也伴随着用户移动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而快速提升。企业移动信息化构建模式平台化转变,如图1所示。

3 移动应用平台的定义

移动应用平台是为企业提供一个移动综合能力的平台,它可以覆盖移动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开发、集成、部署实施和运维管理等阶段。移动平台可以简化面对各种移动设备的开发复杂度,实现与后台各类业务系统的有效集成,降低开发成本,缩短项目上线周期,提高开发效率。同时,还能提供统一的、便捷的移动管理功能,对于移动应用所涉及的用户、终端设备、业务应用,提供全面的监控和管理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移动应用开发

移动平台除了具备开发原生应用的能力还可以提供跨平台的技术开发能力,通过封装HTML 5、JavaScript等技术,提供移动开发框架,实现只需一次开发,就可兼容部署在iOS、Android、Windows Phone等平台之上,彻底减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技术差异,降低对开发人员的技术要求,缩短应用开发周期。

3.2 系统集成整合

移动应用需要与企业现有各类业务系统進行集成整合,移动平台可以整体构建统一的接口平台,通过Web Service、SOAP、DB、LDAP等各种协议整合后台各类服务接口,面向前端移动应用提供统一的接口服务,避免每类移动应用都单独访问后台业务系统的繁杂,同时所有接口调用都经过移动平台支撑处理,可以实现移动应用使用行为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3.3 运维管理

移动应用上线后,还涉及大量的运维管理工作。移动应用通常采用迭代开发的模式,其版本更新速度非常快,需要不定期地频繁发布新版本应用,这就对版本管理、发布管理、软件推送管理提出较高要求。另外,移动管理除了应用管理之外,还包括对用户、设备和移动内容的管理,需要较为完善的企业移动管理(Enterprise Mobility Management,EMM)方案。这些都是移动平台要承载的核心职能,最终通过基于日志记录的统计分析报表,来监督管理移动应用。

4 移动应用平台业务功能需求

油田移动应用平台主要实现对移动应用开发、调试、发布、维护和运营全过程支撑;通过可视化开发工具实现混合模式的快速开发;基于信息集成平台灵活的企业级系统封装的服务组件调用等,构建一套支撑公司移动应用安全、完整、灵活易用与可扩展的综合技术平台。

移动应用平台由移动应用客户端、移动应用平台、移动应用统一开发平台三大部分功能模块和移动应用安全体系、移动应用建设规范及管控体系两个体系构成(如图2所示),为企业搭建移动化体系提供集开发、部署、运行、管理、监控为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

三个平台实现了以下几个功能。

移动应用客户端:建设应用运行环境,包括运行引擎(为企业移动应用提供运行环境,使应用能够无缝对接操作系统提供的软硬件功能)、安全管理组件(通过“安全沙箱”实现BYOD模式下企业应用与个人应用的安全隔离、移动互联网下的VPN加密通道传输、智能终端本机业务数据加密存储等功能)、设备管理组件(对通过应用客户端接入内网系统的设备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移动应用平台:在包括数据服务、文件服务、集成服务与推送服务等功能在内的基础服务支撑下,实现统一的终端安全接入(如设备认证、身份认证、管控策略与设备控制等)、应用管理(包括应用发布、版本管理、应用授权等)和业务前置通信,搭建移动应用客户端与后端企业级应用系统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运营管理,實现移动应用的发布、运行监控、服务监控、统计分析等功能,推动公司构建开放、有序、竞争的移动应用生态环境。

移动应用统一开发平台:通过构建统一可视化的移动应用开发平台,支持原生、混合等多种开发模式,在开发平台引擎的支撑下,提供丰富的可视化开发环境(包括编辑器、开发框架、SDK、第三方类库集成、模拟器及测试工具)和开发组件(包括设备访问组件、基础平台组件、业务组件和UI组件),实现统一开发语言、统一开发工具、统一开发组件;实现开发运营管理(包括注册管理、需求管理、任务管理、代码管理与配置管理等),支持移动应用开发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质量管理工具,保障移动应用开发质量管理。

5 移动应用平台的价值收益

①统一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节约开发运维成本。②统一接口服务,实现与传统应用的深度融合。③企业应用的全面管控。移动平台提供了移动用户管理、移动设备管理、移动应用管理、移动内容管理、企业移动商店及移动接入管理、移动运行监控等完整的企业移动化平台管理能力。④构建企业移动信息化安全堡垒。移动平台提供的全方位、一体化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各类行业客户能够放心地部署使用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

6 结 语

移动应用平台能帮助油田实现从技术上一致性到业务上和管理上的统一规范,显著提高生产力,适应油田未来的信息化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移动应用平台的发展、定义、功能需求的三大模块以及可能的价值收益,未来移动应用将融入更多业务场景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需求,除了应用自身之外,移动平台在开发部署、管理运维和安全保障方面也要不断完善,使产品的研发速度越来越快。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鑫,王建秀.浅谈移动互联技术的安全与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5).

[2]杨礼明.油田企业移动办公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办公自动化:学术版,2013(12).

上一篇:科技核心论文下一篇:网络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