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应急预案范文

2023-04-28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范文第1篇

为了预防手足口病,依据《中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

成立学校“手足口病“防治小组:

长:xxx

副组长:xxx

员:xxx

各班班主任

1、总负责:

校长作为学校疾病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

2、副校长:

负责落实督查全校防治“手足口病”工作;督促保健老师指导全校教师做好班级、校园内环境、消毒工作,并指导师生科学地认识“手足口病”。

3、班主任:

严格认真做好晨检午检工作,并负责对学生及家长防治“手足口病”知识的普及宣传,以及班级的消毒工作。

二、

防治措施

1、宣传教育

①组织全体师生学习防“手足口病”知识。

②开展防“手足口病”活动,教育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勤洗手。

③分发致家长的告知书,提高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识。

④通过校园园板报、班级专栏宣传有关预防“手足口病”的知识。

2、认真做好学校室内室外的环境卫生工作。

3、做好晨检午检工作,发现异常及时让家长带学生去医院检查治疗,并与学校保持沟通与联系;

4、做好缺勤学生原因调查并做好结果记录,排除“手足口病”疫情。

5、做好室内通风,定期进行卫生消毒。

6、个人防护:

①全体师生尽量减少外出。

②教师如有发热、皮疹要暂停工作,及时到去医院检查治疗。

③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剪指甲、勤换衣服、勤洗手、多喝水。

三、

情报告及处置

(1)一旦发现疑似病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第一时间向学校报告;立即报上级主管部门(疾控中心、教育局、镇卫生院)。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范文第2篇

一、加强宣传,落实检查

向教师讲解手足口病的一些常规知识。使各教师了解到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或破溃成溃疡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

手足口病知识:

1.潜伏期2-6天,一般在3-4天。

2.主要临床表现 发病突然,约半数病人可出现发病,体温38 oc或 略高,可持续1-3天,伴有口腔痛、咽痛、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次日出现疹子,先为玫瑰红疹或斑丘疹,皮疹呈离心性分布。主要见于指趾背面、指甲周围及足跟边缘,部分病人还可见于手掌、足底、臂部、大腿内侧等部位,1-2天出齐。1天后部分形成疱疹,呈椭园形,大小2-5mm,最大 10mm,内含混浆液,2-4天后可吸收。口腔两颊黏膜与唇内、舌边、软腭出现红疹或疱疹,呈灰黄色或灰白色。口腔疱疹易破并形成溃疡,因灼痛明显,流涎,患儿拒食。预后良好,病程一般5-7天,长者可达10天。偶尔有并发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二、预防及应急措施:

1、由于目前是该传染病的好发季节,故建议孩子家长不要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通过宣传栏等形式向家长讲解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预防措施、传播途径、病儿的护理等方面的知识,让家长全面了解病理知识,家园配合做好预防工作。

2、做好晨午检。幼儿入园期间,带班教师做好晨午检,通过一摸、二看、三问、四查的方式,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孩子的情绪与身体状况,有发烧症状的幼儿,劝其在家休息。

3、做好消毒工作。每天由老师清理好卫生后,做好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彻底消毒工作。一般常用84消毒液喷洒、浸泡、擦拭及蒸煮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置于日光下暴晒。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保证活动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

5、适当锻炼身体,平衡膳食营养,增强抵抗能力。教育幼儿注意休息的同时,鼓励幼儿多饮温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膳食注意粗细搭配,保证幼儿摄入足量的、均衡的营养,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6、教育幼儿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幼儿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并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7、控制集体活动,不到公共场所玩耍,避免与患儿接触,以减少感染机会。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范文第3篇

(一)总体目标

为加强我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及时处置重症病例,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政府领导、部门配合;依法防控,科学应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防群控,各负其责:以人为本,分级处置。

(三)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乡手足口病的防控应对准备及应急处置工作。

二、手足口病防控的组织管理及职责

成立“藜山乡卫生院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成立 “藜山乡卫生院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处置小组”,负责手足口病病例的报告和配合留观患者的转运,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手足口病流调与消杀工作和依法对有关单位开展卫生监督执法。(藜山乡卫生院卫生院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藜山乡卫生院手足口病疫情处置小组名单见附件)

卫生院、卫生室及个体开业诊所职责如下

(一)卫生院负责疑似手足口病病例的诊断、报告和留观患者的转运。配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工作,负责院内及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在手足口病暴发期间,负责辖区托幼及儿童集体人群的主动监测。

(二)村卫生室、个体开业诊所负责手足口病疑似病例的发现、报告和对病例按要求进行门诊登记,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有关手足口病的疫情处置工作。

三、手足口病防控的分级

根据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需要,将手足口病防控应急分四级。

(一)一般(Ⅳ级):本市未发现手足口病疫情,但相邻地区已发生手足口病疫情。

(二)较大(Ⅲ级):本市有散发手足口病例疫情报告。

(三)重大(Ⅱ级):以下情况之一者,

1、本市出现1例及以上手足口病重症病例;

2、1周内集体人群中出现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5例及以上的手足口病患者;或集体人群中出现出现手足口病第2代病例的。

(四)特别重大(Ⅰ级):以下情况之一者,

1、本市出现手足口病死亡病例;

2、1周内多点(2处或以上)集体人群中出现手足口病暴发事件。

四、病例诊断和疫情发布

卫生院、村卫生所及个体开业诊所无权向社会发布手足口病疫情信息,须向有关部门通报疫情信息的应经市卫生局主管领导批准。

五、手足口病的分级确定和响应

按建瓯市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指示开展工作。

(一)一般(Ⅳ级)响应:

1、 密切关注手足口病疫情动态,做好疫情预警、预测。

2、 做好各项技术及物质准备。包括:制定应急预案,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疫情处置小组,人员培训,演练,储备消杀药品,采样器材,必需的药品等。

3、卫生院、村卫生室及个体开业诊所开展常规疫情监测。

4、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高群众防控手足口病知识水平。

(二)较大(Ⅲ级):

在Ⅳ级响应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

1、卫生院、村卫生所及个体开业诊所开展手足口病疫情“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等工作,幼儿园每日进行晨检,发现疑似患儿及时向卫生院报告。

2、配合市疾控中心对手足口病患者的采样和送检。

3、在流行季节对乡中心幼儿园开展主动监测,乡中心幼儿园为哨定监测点。

4、疫点根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开展消杀工作。

5、密切接触者由防保组开展医学观察并做好记录。

(三)重大(Ⅱ级):

在Ⅲ级响应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

1、立即启动手足口病应急监测,全镇实行手足口病疫情“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制度。

2、按照《手足口病防控指南(201 1年版)》开展防控,根据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确定密切接触者,并做好医学观察。

4、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做好疫情的消杀处置工作。

5、做好疫情调查处理,医疗救治等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6、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和个人防护意识、减少发生手足口病的危险性,做好公众心理疏导工作,避免出现社会恐慌。

7、全镇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开展晨检,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疫情控制的需要,划定疫点和疫区范围,对发生聚集性病例(3例以上)的学校或幼儿园报请人民政府批准,采取学校或幼儿园停课等防控措施。

9、对各学校或幼儿园开展主动监测。

10、依法对餐饮业、食堂,生活饮用水、学校等进行监督检查。

(四)、特别重大(Ⅰ级):

在Ⅱ级响应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

1、院一层领导必须在岗带班,保持通讯通畅,随时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2、按市人民政府要求,采取部分或全镇学校和幼儿园停课等防控措施。

六、预案的终止

Ⅰ级响应的终止:按市卫生局通知终止。

Ⅱ级响应的终止:手足口病患者预后良好,暴发疫点最后病例经7天后无二代病例,转Ⅲ级响应。

Ⅲ级响应的终止:最后1例手足口病患者治愈,密切接触者经医学观察7天后,无新病例发现,转Ⅳ级响应。

六、保障措施

(一)、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卫生院对所有医务人员开展全员培训,要求首诊医生都要掌握手足口病诊疗、预防控制和流行病学等相关知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早期发现病人的意识、能力和诊疗水平。

要严格诊断标准,注意鉴别诊断、科学合理诊断疑似手足口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防保组人员要提高手足口病的防控能力,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消毒处理能力。

(二)、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措施落实

防保组组织人员,对各村卫生所及个体开业诊所在不同阶段认真开展手足口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重点督查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范文第4篇

手足口病(EV71病毒)防控方案

我院(中心)根据上级卫生部门要求,结合当前手足口病发病蔓延情况,为了能够科学、规范、有序的开展手足口病(EV71病毒)的防控工作,全面执行“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传染病防治原则,保障我院(中心)周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迎泽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预案》等法律条款,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及原则

1、目标: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加强本院对手足口病防治相关科室(社区)的组织协调,完善监测信息报告,强化预警预测,提高应急质量,控制手足口病(EV71病毒)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快速反应,高效处臵。

二、组织领导

成立迎泽区中医医院(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手足口病防控领导组,负责本院(中心)手足口病防控的组织、指挥、协调和预防控制、医疗转诊及信息管理上报等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疫控、诊疗、物储、卫生5个工作组,按照本方案规定的分工和职责,落实手足口病各项防控举措,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接转诊工作。

1、 院(中心)手足口病防控领导组及职责: 组长:闫登魁

副组长:鹿文庆、魏宏玲

成员:李军、温景梅、陈喜平、韩凤、庞燕、赵莉、马秀革、常巧环 组长职责:领导并全面负责实施本院(中心)的手足口病的防控、接转诊等工作。

副组长职责:协助组长领导并全面负责手足口病的防控、接转诊等工作的具体落实。

成员职责:在组长、副组长的领导下,负责承担手足口病的各项防控、接转诊等具体工作的落实。

2、防控办公室及职责 组长:庞燕

成员:秦芝玲、孟蕴瑜

职责:组织制定实施防控方案,及时掌控、汇总手足口病疫情信息,随时向防控领导组汇报;管理相关疫情信息,审查宣传内容,协调各工作组开展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处理防控领导组日常事务,完成领导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3、 疫控组及职责 组长:魏宏玲

成员:防保科全体人员及社管科人员

职责:开展手足口病的日常监测,收集疫病资料,准确填报疫情;协助上级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负责院(中心)内的院感工作和相关部门的消毒技术指导工作;协助其他专业组开展防控工作。

4、 诊疗组及职责 组长:鹿文庆

成员:全院(中心)临床医护人员

职责:开展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业务技术及职业道德培训;落实首诊医生负责制和疫情报告制度,发现手足口病人或疑似病人要及时报告院(中心)疫控组或当地疫控机构;负责手足口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隔离、转诊;协助疫控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5、 物质备储组及职责 组长:李军

成员:药械科及后勤供应人员

职责:落实应急防控物资备储如:药品、诊疗用品、消毒品及隔离防护用品、卫生清洁用品等。

6、 卫生清洁组及职责 组长:温景梅

成员:后勤及卫生清洁人员

职责:负责清洁并保持院(中心)内环境卫生、加强医用垃圾、污水排放管理,及时清理生活垃圾和卫生死角,杀灭蚊蝇及保持厕所清洁。

三、技术措施

1、严格疫情报告管理和值班制度

全院(中心)医卫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防保科为网络上报部门,发现手足口病人或疑似病人要按照规定程序在第一时间内报告疫情,并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各科室加强值班,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严禁值班人员脱岗和非专业人员顶替专业人员值班,确保疫情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控疫指令的及时传达。

2、提高病例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全院(中心)各临床、防控科室(站)要认真按照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对就诊病人认真细致的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要积极配合疾控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各种标本采集工作。落实预检分诊制度,设立隔离室,重视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治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同时要按照进一步完成诊疗记录,健全门诊日志登记项目,对出入院病人必须详细登记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和电话,以便于开展流调和传染源追踪。

3、严格管理传染源,实行隔离治疗

按照“分散就诊,集中收治”的原则,市卫生局指定太原市传染病医院为手足口病人定点收治医院。要求全院接诊医师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对诊断的手足口病人和疑似病人要严格按照肠道传染病处理原则和太原市卫生局《关于切实做好夏秋季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实施隔离治疗,发现手足口病人或疑似病人立即隔离并及时联系急救中心,转诊至定点医院——太原市传染病医院,并做好相关交接手续,防止传染源流失。同时要加强医院消毒和污物处理,杜绝院内传染。

4、加强卫生清洁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院(中心)要做好诊疗环境的卫生清洁,加强医用垃圾、污水排放管理。及时清理生活垃圾和卫生死角,灭杀蚊蝇和保持厕所清洁。特别是要做好终末消毒工作,对于患者的诊治滞留场所及其用品、衣物、呕吐物、排泄物、容器等用含氯消毒剂按照配比进行彻底消毒,做到达标排放,防止环境污染。

5、强化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按照分级负责,分级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组织本院(中心)医卫人员手足口病防治技术培训,提高医卫人员对手足口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隔离、消毒等防治知识,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6、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居民防病知识水平

加大院(中心)所辖社区居民对手足口病防治的健康宣传力度,派医卫人员下社区利用板报,散发宣传资料,设立义诊咨询等措施,积极在社区居民中重点宣传介绍肠道传染病防病知识,告诫家长流行季节不要安排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儿接触,纠正儿童不良卫生习惯,引导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习惯。

四、工作要求

1、要从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政治大局出发,要求全院(中心)人员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强化责任意识,明确责任分工,做到责任到人。

2、严格首诊医师负责制。要求接诊医生督导就诊患者完善就诊程序,如一般检查、放射、检验等,并认真分析判断,做好诊断及鉴别诊断。

3、发现手足口病人或疑似患者,应立即隔离,并迅速联系急救中心转诊至市传染病院,并做好交接手续。

4、做好相关药品、消毒药械,诊疗及防护用品的备储工作。

5、院(中心)内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医用垃圾、污水排放等相关防控措施要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6、要做好就诊患者及周边居民对于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教、解释工作。

7、要求全院(中心)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服从指挥调度、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严禁玩忽职守、推委扯皮,由此造成手足口病传播流行,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后果的,依律重处。

迎泽区中医医院

迎泽区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范文第5篇

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7.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9.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上一篇:洪涝灾害应急预案下一篇:危重病人抢救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