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化论文范文

2023-05-20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公共文化人才是指为社会发展、群众娱乐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创作人才、文化成果传播人才、文化事业服务及文化服务志愿者等。公共文化人才主要承担着群众娱乐、文化思想宣传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社会职能。文化强国建设离不开优秀的公共文化人才。目前,很多基层公共文化单位,人员老化,人才短缺,存在着明显的“三低一少”现象(文化程度低、技术等级低、管理水平低、专业人员少),公共文化人才能力的高低,实实在在影响着群众文化活动的完成质量,公共文化人才素养的高低也实实在在影响着社会公共文化的呈现水准。

公共文化工作需要深入群众,落地性很强,服务场所多为地方文化馆站、社区服务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开展活动广泛,如文艺演出、各种赛事、社会辅导与培训、广场文化活动等,工作时间常常为公众休闲时间,工作任务和压力也往往繁重,从事公共文化工作不仅需要公共文化人才“一专多长”的业务能力,更需要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有神圣使命感和热情,有强烈责任心和自豪感。

高校是公共文化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一直以来,职业院校在技能培养方面颇为重视,强调工匠精神,周建松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中说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充满“工具主义”的价值而缺少对职业教育人本价值的关怀。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由于所从事工作的文艺性,不仅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人文精神。艺术职业院校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面对当前职业教育现状,面对文化知识相对薄弱的高职生源,该如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公共文化人才来支撑地区公共文化的发展,响应新时代全国人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向往呢?

习近平指出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职业教育承载着广大青年“成才”“成功”“出彩”的重要责任。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提出的职业教育的三个要旨也体现出人本价值关怀:“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重递进式目标将个人谋生和服务社会结合,将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将一技之长和全面发展结合。中国职业教育实践在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12年以来体现出逐渐增强的人本主义意涵。人本主义宣称对“个体、人类内在尊严、人性权利和价值……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在新时代的中国,职业教育更应吸收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职业教育在传授给学生生存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教会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和回报社会,懂得如何运用技术改善我们的生活和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以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为例,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自2012年(2015年之前,该专业名称为文化事业管理)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探索高职艺术院校公共文化人才的培养模式。

本文针对目前公共文化人才培养的供需问题和高职学生未来发展问题,以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社会文化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上的人才培养探索为例,基于“人本价值”理论,提出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凸显人本关怀,真正实现“以生为本”,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我国公共文化输出高质量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培养公民意识,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公共文化人才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和传播,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力量,因此,公共文化人才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在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每年召开德育研讨会、开展开学思政第一课,平日也举办丰富的培训与教育活动,为未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把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使命和目标。

二、以生为本,反馈式培养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坚持从岗位出发,到岗位中去。首先,从岗位出发,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严格遵循社会和岗位需求。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地处珠三角广佛地区,在划归广东省教育厅之前属于广东省文化厅唯一一所直属艺术职业院校,有比较充足的公共文化环境和文化艺术资源。学科带头人来自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工作的一线岗位,多次带领学生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地走访与调研,与珠海文化馆、中山文化馆、佛山文化馆、花都区文化馆、三水文化站等广东省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政府机构交流并签署实习基地。文化馆、文化站现场教学,学生目睹真实工作场景,直观认知将来的工作岗位,清晰用人单位需求,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目标性更强,在职业规划中有更清晰的定位。学生聆听文化工作者分享工作经验,感知到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必须深入基层,走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真正需要和呼唤的文化艺术,前辈们对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和热爱也让学生们受到人格感染和鼓舞。然后,到岗位中去,给每位学生安排实习就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团队持续跟踪学生实习与就业,定期去做岗位回访,一方面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习生的满意度和对岗位人才的需求,一方面了解毕业生实习生的工作进度、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实习收获、工作感受等情况,为课程修订与优化提供参考,做到以生为本,反馈式教学。

三、依托学院特色,服务地方区域文化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组织,肩负着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责任。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依托强大的音乐、舞蹈、粤剧等艺术优势资源开设艺术通识课,培养出的学生“一专多能”,能说会唱,能演会跳,多次为社会提供公益演出、文化交流、文化志愿等服务。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与政府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联合,开展共建与合作,为一线公共文化服务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在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亦可开展小规模定向委培,为基层公共文化机构定向培养和输送人才。

四、因材施教,细分培养

文化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是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的主要构成。程莹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研究》中提到针对生源特点进行学生分层。也就是对所有学生进行思想和艺术通识教育,使他们毕业后能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成为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和艺术常识的文化志愿者。对艺术类生源开展文化理论教育和艺术技能培训,这类学生毕业后可进入企事业单位开展文艺活动,进入地方文化馆、社区文化站等基层公共文化场所成为业余文化骨干。为优秀艺术特长生开展更加专业系统的艺术训练,在能跳会唱方面凸显职业性和专业性,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成为艺术活动的引导者,成为文化和艺术的继承人。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因材施教,学生可扬长避短,学其所乐;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人才的构成进行细分培养,人才培养更有指向性。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目前有两个细分方向:艺术培训和文化管理,在专业设置上凸显人性化,有效解决了学生通而不专、就业与个人兴趣不和谐的问题。

五、终身教育,出彩人生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首先要培养合格劳动者,实现零距离就业,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让每个人收获更好的人生。零距离就业是基本目标,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拥有提升和晋升能力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不应止步于专科教育,应有更高发展,可通过专插本、专升本选择继续提升,解决就业时一些公共文化岗位学历门槛高的问题,满足社会公共文化工作对文化程度高的公共文化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对提升职业技能和获得理想岗位的渴求,成就出彩人生。

以文化感化人,以艺术熏陶人,服务就业,服务社会,服务人生。基于人本主义探索的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之路会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程莹.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课题“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研究——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成果[J].传播力研究,2018(18):199-200.

[2]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4(10).

[3]习近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EB/OL].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3/c_1111276223.htm.2014-06-23.

[4]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1-4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以往在应用研究中很少系统地从文化产业的终端——文化消费上进行研究,本论文通过分析2010-2013年广西文化消费现状,指出文化消费不足成为制约广西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以文化消费主线,将产品、消费市场和消费主体作为战略思考基点,提出了广西文化产业走消费拉动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与战略对策。

关键词:文化消费;广西文化产业;战略思考

引言:2010年国家提出把文化产业地位上升为国家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提出实现文化产业国家支柱产业目标。文化产业成为引领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拉动向扩大内需倾斜的战略基点。而文化消费需求状况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文化产业提高竞争优势的原动力,把握文化消费需求就抓住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当前广西文化消费能力如何,如何提高广西文化消费能力,实现文化生产供给与文化消费需求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战略上的思考。

一、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

(一)文化消费的内涵。文化消费的概念是在1985年全国消费经济研讨会上被首次提出。研究学者对文化消费的内涵认识基本趋向一致,只是定义的视角有所差别,当然也带来了对文化消费外延的不同认识。施涛(1993)认为,文化消费指以文学艺术为主体,包括对音像、出版和与此相适应的文化艺术服务。此定义可以看作狭义定义的典型。而曹俊文(2002)则从广义角度认为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胡秀丽(2008)从文化消费的目的性角度认为“文化消费主要是指居民在教育学习、享受艺术、休闲娱乐等活动中为获得知识、艺术熏陶、精神享受与满足而实施的消费行为,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体的生活质量”。 唐秀丽(2006)是从文化消費的对象及其范围来界定文化消费的,认为文化消费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包括人类社会的活动及其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文化消费从地域范围讲既包括本地、本民族、本文化体系(如东方文化)的文化产品和劳务,又包括世界范围的、外民族的、其他文化体系(如西方文化)的文化产品及劳务。

(二)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的内在关系。(1)文化产业以文化消费为目的。文化消费需求对文化产业起着巨大的拉动作用。以视听感受、情感满足、精神愉悦为特征的文化消费需求决定文化生产,成为产业形成发展的源泉。根据恩格尔原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收入的提高、收入结构的改变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化,物质需求让渡于精神需求,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将不断上升,此外文化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休闲时间弹性高于一般物品,伴随着文化消费能力提高,文化消费规模将不断扩大,拉动文化产业增长。(2)文化消费能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文化消费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它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文化素质、闲暇时间、文化价格、文化基础设施等因素。文化消费能力与收入、消费者文化涵养、闲暇时间、文化基础设施具有正向关系,与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呈反向关系。上述因素将直接影响文化消费的走势。所以,提高文化消费能力是扩大文化消费、发展文化生产的前提条件。发展文化产业应提高文化消费能力,实现文化生产供给与文化消费需求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广西文化消费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广西文化消费潜力巨大。居民收入是消费支出的基础,消费的提升依赖收入的提高。“十二五”期末2013年,广西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23305.4,较“十一五”期末

2009年的15451.5元提高了7853.9元,增幅为50%。但与横向全国平均水平的26955.1元比较,差距分别为3649.7元。

(二)广西文化消费总体增长速度缓慢,在整个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增长缓慢。究其原因,一方面,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其文化消费能力的主要支持性因素,无论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是农场居民人均纯收入来看,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随后又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本省域外向型产业就业和收入的降低影响,居民首先在消费支出中保证物质刚性需求满足。在此压力下,文化软性需求成为当减之项。

三、文化消费对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1)广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不能有效转换成为文化产业资源。广西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先辈留下了丰富文化资源,从整体上看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经济和市场价值,从西部地区本身看,具有先天的地缘优势,但归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味,广西人对祖辈的文化资源习以为常;同时经济尚处于较为不发达阶段,工业化程度较低,文化资源转换成文化产业资源所依赖的现代科技与现代工业都不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文化产业资源,更不等于文化产品、文化商品。文化资源要转化为文化产品,必须经过现代的生产转化,文化产品要成为文化商品,必须经过市场的转化,通过消费市场才能最终实现得了。(2)文化消费群体培育滞后,本地消费市场与外来消费市场都难以形成产业良性循环。广西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本地市场,也需要外部市场。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又相对落后,难以形成消费群,本地市场难以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培育非常艰难。因此,广西的文化产业必须考虑吸引外来的消费者,而交通、食宿等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在短时间内完善并不可能。(3)广西文化产业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失衡,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相比,产业属性主要体现在从文化产品研发—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品推广—文化产品消费等环节是以产业化运作方式进行,相对传统方式而言,规模化成为内在要求。但与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的一些省份相比,由于需求上的巨大差异,广西的文化产业规模化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广西实力较强的出版业为例,报纸固定资产偏小,一些报纸经营规模与资产比例不吻合,而粤传媒总资产达达73亿元,比整个广西报业还大。

四、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一)以提升文化消费能力作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

基础。(1)考虑城乡收入现实差距。文化消费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费结构存在着密切地联系。鉴于目前广西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盲目走高端路线,应该提供从高端精品到低端普及型的系列文化产品,以适合不同收入阶层对文化消费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政府利用财政、税收等政策合理调节、引导文化产品的生产及价格,采取差别定价,票价补贴等多种方式,降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成本,促进文化产品的消费均衡。(2)提升消费者的艺术趣味和欣赏水平,增加文化消费设施建设投入。目前人们文化消费意识还不强,其中艺术趣味和欣赏水平有待提高。政府增加对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投入,让更多的人可以免费或低价格地受到享受到公共文化的熏陶,提升艺术趣味和欣赏水平。另一方面,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资源向文化商品转换的载体,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赖于设施的完善,这一方面同样需要政府的鼓励与财政支持。

(二)以创新文化产品,不断引导新文化消费热点作为战略发展动力。(1)对文化资源的市场挖掘。广西八桂大地,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丰富独特的文化、旅游等价值,但前提是找到这些价值能传播的普适性商品载体。所以需要借助现代商业、市场的手段,运用现代科技与现代工业生产加工的平台将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2)引导文化消费。一方面,要以优质的文化消费满足消费者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引导消费,文化产业是以内容为主要载体的产业,创意位于产业价值链的顶端。创意能力能够创造文化消费热点,抓住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文化需求,成为文化产业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以延展文化价值链作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1)以文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制作为核心,延展产业链条。通过现代技术创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创意内容通过不同的承载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其文化服务价值,实现文化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增。(2)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在桂林、南宁、柳州等文化资源丰富地区,要发挥文化产业聚集效应。首先,以特色文化产品聚集形成经济增长点;其次利用文化产业的外部性,带动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经济增长极;再次通文化产业辐射作用形成形成文化经济增长带。

结语:以消费拉動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广西文化产业来说是一条“内生式”发展道路,是对以往单纯强调政策优惠的“外生式”发展道路的矫正,同时也是缩小与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差距提供了可实施战略路径。

参考文献:

[1] 曹文俊.精神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探讨[J].上海统计,2002,(4):43

[2] 葛红兵, 谢尚发.文化消费:文化产业振兴的根本问题——兼评2009年上海文化消费状况[J].2009,(12):83-94

[3] 顾江,郭新茹.文化产业价值链及其引申[J].改革,2009,(06):150-152

[4] 胡秀丽.谈文化消费的社会意义[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8, (5): 13

[5] 李建平.广西文化产业现状分析和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03,(06):149-151

[6] 李炎,林艺.差异性竞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4,(05):

[7] 欧翠珍.文化消费研究评述[J].经济学家.2010(3):91-96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当前,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迅速崛起的“朝阳产业”。处于从要素积聚向爆发增长过渡阶段的南京市建邺区,正努力培育壮大文化企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一、建邺区培育发展文化企业

的基础条件与有利机遇

建邺区培育和发展文化企业有一定的基础条件:

发展定位明确,产业空间布局清晰。立足“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定位,区委区政府重点打造以广告创意、动漫游戏为主导的新城科技园板块,以文博会展、数字传媒为主导的中央商务区板块,以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为主导的江东商贸区板块,以创意智慧、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生态科技岛板块,以创新科技研发为主导的南部生态智慧城板块等五大文化载体,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开放灵动的文化产业空间新格局,强化了对文化企业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载体支撑与规划引领。

文化底蕴深厚,传统和现代资源并存。建邺作为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空间,既有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更有潮流文化的时代内涵,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独特的地方文化形态,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深厚的文化禀赋,充满张力和活力的现代气息,使其拥有了发展文化产业不可替代的独特资源,对具有前瞻意识的文化产业投资者将产生极大吸引力。

区位优势明显,综合实力增势强劲。建邺区作为南京主城区之一,东倚主城,西临长江,与老城仅一河之隔,与江北隔江相望,畅通的主次干道、便捷的地铁专线,沟通天堑的跨江大桥和过江隧道,构成了建邺环网相连、综合交错、水陆并蓄、辐射周边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近几年来,建邺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培育壮大文化企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府高度重视,配套设施日臻完善。河西新城作为南京现阶段及未来倾心打造的新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程度、推进强度、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务实、有序、规范的管理机制,公开、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日益完备的配套服务设施,为吸引更多的文化企业与文化项目发挥了良好的集聚、辐射作用,营造了文化企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建邺区培育发展文化企业更面临有利机遇:

产业发展的市场机遇。建邺区文化产业发展后发优势和潜力十分明显,无论是从近期青奥的筹办还是从城市新中心长期发展来看,其文化产业市场都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消费能力和巨大商机。

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以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1+5+1”文化政策体系为契机,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现代文化强区、推动建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强力推进了全区文化企业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产业发展的人才机遇。近年来,建邺区着力打造人才高地,汇聚了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商业精英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为建邺文化企业培育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最为重要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产业发展的青奥机遇。2014年青奥会落户南京。青奥会的举办必将形成推动建邺区文化企业与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现实优势。

二、建邺区文化企业整体发展态势喜忧并存

近年来,建邺区以“文化南京”发展战略为契机,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突出园区先行,强化文化产业政策扶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加速文化企业、文化项目集聚,辖区内文化企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成长过程,文化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贡献率逐年提升、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文化企业数量不断增加。2008年全区文化企业共有290家,截至2012年10月,增加到560家,一大批有发展前景、产业特色和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文化企业经济贡献率日趋提升。建邺区文化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9年的2.50%逐渐增加到2012年的3.91%,文化企业在建邺区的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对整个建邺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日益增强。

文化企业涉及领域持续拓宽。2008年全区文化企业主要分布在7个行业,并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行业形态。至2012年,分布行业扩展到13个,而且具有文化产业特色的新兴文化企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广告传媒行业迅速崛起,成为建邺区文化产业类企业最多的新兴行业。

重点文化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逐渐显现。2008年全区年营业额4000万以上的文化企业只有23家,占整个文化企业数的8%,2012年已经达到56家,占整个文化企业的份额已提高到10%。大型文化企业数量的增多,产生了显著的示范带动效应,引领全区文化产业发展走上了一个繁荣发展的快车道。

但是,建邺区培育壮大文化企业过程中仍然存在明显不足。

龙头骨干企业偏少,引领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全区2012年文化企业总数是560家,其中4000万元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为56家,只占10%;2012年全区资产过亿的文化企业数量只有26家,仅占整个文化企业数量的5%,而资产超过10亿的文化企业仅有5家,只占整个文化企业数量的0.9%。龙头骨干文化企业的偏少已成为全区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制约。

园区软环境不“软”,载体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区尽管正在建设或相继建成国家广告产业园、第壹区文化街区、青奥产业园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然而西祠街区等一些文化产业功能园区已经废弃。较多的产业园区还处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相应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服務理念、科学管理、科学调配、人文环境的建设和打造方面比较滞后,与全区文化企业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格局态势难以匹配与适应。

文化企业科技含量不高,文化创意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辖区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文化企业很少。在2012年规模以上的56家企业中,从事技术研发设计性的文化企业仅有7家,而在规模以下中小文化企业中,从事技术研发设计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文化企业人才紧缺,人才制约瓶颈有待进一步破除。高端原创人才匮乏,创意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素质管理人才的缺乏使得企业效率与优势难以有效发挥,文化企业发展普遍面临着人才瓶颈制约。

三、发达国家培育发展文化企业的成功经验

当前,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有力措施培育发展文化企业,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做法。

欧美文化企业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以下一些创新举措:

文化自由贸易原则的推行为文化企业的全球經营铺路。在全球化背景下,欧美尤其是美国倡导的自由经济、自由贸易为文化企业的输出疏通了道路,一大批的文化产品在全球化经济流通过程中输入到世界其他国家。

繁荣完善的资本市场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欧美国家拥有一个庞大而完善的金融市场,能够使文化企业发展获得巨大资金支持。比如,美国的文化企业发展得益于国家和社会资本的投入,如通过基金会、个人赞助等方式,但更多的发展所需的资金来源于资本市场,来源于文化企业自身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

发挥行业协会在文化企业发展中的指引协调作用。政府力量在市场上的弱化,更多的管理职能被赋予了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作为中介组织有效地承担起了政府赋予的职能,维护了各个文化企业和整个文化产业的市场秩序和健康发展。

日韩是亚洲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两个国家,在文化企业发展培育方面的经验做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减少对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规制。比如日本的动漫与游戏企业不像其他国家有太多的规制,除了个别专门面向儿童的文化产品外,大多数在内容方面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制约。

发挥相关文化企业之间的互动效应。例如日本的内容产业中各个企业之间,无论是电影、漫画、游戏或是音乐的生产设计企业,都是相互联系的,媒体的综合性和多元化更进一步推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了相关文化企业的发展与整个文化产业的繁荣。

加强文化企业发展与城市特色的融合。日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十分注重和城市文化特色发展相结合,在日本的东京、神户以及名古屋等主要城市,当地政府引进、培育了一批文化特色企业,例如仙台只引进培育电影企业,提出了要依靠电影产业的特色搞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加大政府对文化企业的援助支持。韩国文化企业的培育最主要的举措就是政府的大力扶持,如游戏产业中,网络游戏公司起步门槛较低,主要得益于政府实行的援助计划,援助计划的实施促进了网络游戏产业的大力发展,可以说,韩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的。

四、建邺区培育壮大文化企业的路径思考

坚持量质并举,着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建邺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明确了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走向、产业布局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文化产业既缺乏规模雄厚的大型文化企业,也缺少专、精、特、新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在文化企业的引进与培育方面,要着力培育发展龙头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通过推动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倾力打造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发挥骨干文化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同时又要积极培育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努力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协作、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依托项目带动,着力推进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要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制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和奖励办法,编制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完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储备、培育和扶持机制,全力推进重点文化产业工程项目建设。要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筹划、论证、筛选、确定好各类重点项目,建设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库,加快推进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新纬壹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南京报业传媒大厦、云锦坊、第壹区文化街区等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强化青奥产业园、欢喜城、港华文化产业园、网商产业园以及知海教育、应天智汇、西祠街区、建筑师公社等特色文化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加大对新与力传媒、原力动画、舜禹科技、魔盒信息科技、学府翻译、养墨堂等重点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形成具有规模集聚效应的金融、广告、会展、商贸等主导产业品牌,不断增强文化企业的发展活力、规模品质、市场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突出人才建设,着力强化文化企业发展人才支撑。一是要加快文化领军人才集聚。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深入推进落实“321”人才计划,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推动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要加快文化创业人才集聚。以主导产业为引领,按照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的要求,重点培育和引进各类文化产业人才,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办起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聚集一批人才”的链式效应;三是要加快文化领导人才集聚。要把懂文化、爱文化的专业人才放到党政领导岗位上去,推动文化产业专业化、融合化、创新化发展;四是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依托南京“1+8”和“科技九条”等创新创业政策,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深入挖掘高校院所科技文化创新人才,形成企业、科技、教育协同推进的合力;五是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构建以人才评价、培养、激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人才政策体系,培育尊重知识产权、尊重文化创新、尊重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创造促进文化人才、文化企业脱颖而出的城市文化沃土。

优化服务体系,着力完善文化企业发展政策环境。一是加强文化与金融融合。要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的对接合作,加大有效的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积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进行基金投资或上市融资,重点支持中小文化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投资开发文化项目。二是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相关部门和园区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适合建邺区文化企业需要的公共技术服务载体,同时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扶持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大企业、大项目,建立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要通过科技计划对文化产业中的共性技术研发进行直接干预,促进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跨越式突破,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共享,激发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助推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三是不断搭建新平台、打造新载体。努力打造品质较高、规模适度、特色明显、效益突出的文化产业集群和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产业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聚转变,推动科技资源的共享与文化创意的转化,促进文化企业集群化、产业技术专业化。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建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责任编辑:黄 杰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化消费是青少年人之为人的社会化需求,青少年是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之一。选取了武汉市不同层次初、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从青少年所拥有的资本和消费认同几个方面,研究了青少年文化消费动机的影响因素。通过对选取的396个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结果发现: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并不必然受其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而文化资本却对其产生显著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认同也是其进行文化消费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文化消费;消费认同;文化资本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8.04.0018

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中科院罗沛霖院士就提出[1],人类进入公元的第三个千年将以完成文化消费产业革命为标志。当前世界不少国家已进入了文化产业时代,消费已成为拉动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而作为经济价值实现的最后环节的文化消费,更是引导文化生产的重要力量。

青少年时期是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期,文化消费是青少年获取精神食粮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方式。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决定了他们是文化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成为文化消费市场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2]。如何积极培育和引导青少年文化消费的途径和对策,就成为了当今文化发展极其重要的任务。

然而,从对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及价值观的研究来看,学界普遍持批判态度,因为在他们看来,现代文化大众化、多元化、商品化等特点正在取代之前的精英化、主流化、艺术性的特点,青少年由于审辨和自主能力的缺乏,导致他们追求享乐、审美趣味低俗,呈现出享乐主义、功利化的特点[36]。那么,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织碰撞中,我国青少年作为文化消费的特定群体且作为独生子女和“富二代”的一批人,他们的文化消费到底表现出怎样的特征?其文化消费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弄清这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该如何正确引导其文化消费?这些问题是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国外的文化消费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与60年代初。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大众文化的繁荣发展,法兰克福学派开始了对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批判,认为大众文化以娱乐和文化消费的形式,抑制人的想象力、自发性和创造性。而从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开始[7],文化消费则成了人们身份、地位、声望区分的方式,并且确保与正当化了那些奠基于经济不平等的权力与控制形式。文化消费在后现代主义代表那里找到了出路,他们认为文化消费就是一种创制文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在于对文本的消费,而且在文本消费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创制文化[8]。

布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也被广泛用来研究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消费差异,阶层文化消費品味不仅表现出由单一化到多元化的特点,而且某种消费文化也意味着消费的阶层特征,而特定的消费品与消费方式又同时成为区分社会地位群体的符号[910]。

我国在文化消费研究方面起步较早的学者司金銮先生在《我国文化消费与消费文化研究之概观》一文中认为[11],“文化消费”作为学术术语的明确提出是在1985年的一次研讨会上。如果说国外的文化消费研究更多地是理论层面的探讨,那么我国的文化消费研究除了对文化消费内涵、结构等进行初步的探讨之外,多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同地域的文化消费的差异性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编辑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发展蓝皮书》,每年都针对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现状进行宏观研究和分类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主持的IMI调查,也是关于中国城市消费者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的连续性调查,有助于了解城市消费者的生活形态。二是不同群体如大学生和青少年的文化消费研究。文化消费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目前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也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内容丰富但质量不高、不同群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等问题。当前学界对青少年的文化消费研究,大多是基于对我国文化及青少年的特点分析而作出的个人的主观判断。的确,目前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存在庸俗、搞笑、虚幻等不良现象,并导致该群体缺乏理想、道德滑坡等非主流价值观等危机的出现,但仍需要我们从调查青少年文化消费的实际出发,根据青少年文化消费的使用与满足情况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消费观的引导,从而构建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和生力军,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对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形成主流价值观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一)文化消费的相关理论研究

学界对“文化消费”的界定比较多,但达到共识的是承认文化消费是以精神文化商品或服务为消费对象的一种消费活动。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物质消费为依托和前提,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12]。

关于文化消费的分类,有的根据文化消费的形式与方法来划分[13],分为个人文化消费和社会公共文化消费(按消费形式分)、被动型文化消费和主动型文化消费(按消费方法分);有的根据文化消费的型态与层次来划分[14],分成普及型或大众化的、提高型或高品位的文化消费,有自娱型的文化消费、专业型的文化消费;有的按照目的和功能分成消遣、娱乐型文化消费、享受型、社交型、发展型和智力型文化消费等[15]。根据本研究的需要,本文主要考察以下类型的文化消费:教育扩展型、交友型和休闲娱乐型三种文化消费。

布迪厄的资本理论是当今用来分析文化消费行为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他认为,个人所拥有的资本的不同,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量差异,决定了社会阶层的不同,不同的阶层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阶级惯习,从而导致了文化消费等实践活动的差异,而且同一阶层内部,由于资本构成比例的不同,也存在着较大的文化消费差异[16]。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区分的几种类型资本中的一种,指的是那些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位和生活方式。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一是体化资本,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而存在;二是物化资本,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等)而存在;三是体制的状态, 体现在那些特定的制度安排上,诸如教育的资格认定方面的规定。

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群体凭借占有持久的相互认可的或多或少社会化的人际关系网络而产生的实际或虚拟的资源总和。

经济资本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而来的资本,另一类是个体获得的资本。由于本文研究对象是青少年,所以经济资本主要指受试所在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可支配的消费金额组成。

由于以上三类资本的差异导致了文化消费的差异,本文中青少年所拥有的这三类资本也就成为其文化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王宁认为[17],人们所选择的消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的认同所决定的。认同有两个含义,即同一性和独特性,一方面是为了显示相同而保持着同一性,另一方面为了保持相同,就要与他者区别开来而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青少年通过消费认同来确定自己的归属,将自己与同类和想要区别的另类区别开来。消费认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群体所属感。不同群体通过序列来加以区别,正因为个人序列感的存在,个体总是希望加入更好的序列,于是便通过融入某个群体来定位自己的身份;再就是自我感。自我感是通过强调自己不属于某个群体来界定自己的身份,追求自我感不一定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是培养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这样的身份认同不属于群体认同,而是个体认同。

青少年通过外界环境比如大众传媒来构想自己的消费图式,即在消费的时候,心理上就形成了消费认同和消费欲望,这种认同又直接影响其消费行为。

(二)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文化消费也是一种消费行为,因此,在探讨其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也多是借鉴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即两因素论、三因素论和四层面说等。

两因素论将影响因素归于消费者内部和消费者外部,称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朱伟以此为理论基础,实证研究了微观因素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18]。发现个人特征、大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户主受教育程度、大学生消费环境以及自身消费观念对文化消费都有重要影响。三因素论则是在此基础上将市场营销因素单独分离出来。四层面说则分别从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分析影响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四个层面。陈雷,张莹从收入水平、文化产品的供给和价格、消费者自费以及工作时间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它们对文化消费的影响[19]。

本文主要考察青少年个人因素的影响,且不局限于个体人口统计特征的影响方面,尤其重点考察其拥有的资本差异的影响,以及心理层面如消费认同对其文化消费的影响。并结合以上相关文献研究和定性访谈,笔者在本研究中提出如下理论假设:

H1:青少年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对其文化消费有显著的、积极的影响,即青少年拥有的文化资本越大,越易进行文化消费活动。

H2:青少年所拥有的经济资本对其文化消费有显著的、积极的影响,即青少年所拥有的经济资本越大,越易进行文化消费活动。

H3:青少年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其文化消费有显著的、积极的影响,即青少年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大,越易进行文化消费活动。

H4:青少年的消费认同对其文化消费有显著的影响,即青少年消费认同度越高,越易进行文化消费活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择

一般而言, 青少年时期主要对应于中学阶段, 中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 为此, 我们在武汉市范围内对中学生( 包括初中、高中) 的文化消费状况做了抽样调查。首先采取立意抽样的方式在不同层次初、高中随机抽取了三所学校,在这三所学校中分别选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各一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填答(初三和高三毕业班不考虑),调查于2017年1月进行,共发出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96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样本的测量

在本问卷量表中,除了控制变量和自变量中的少量变量外,其余研究变量统一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测量,计分从1到5逐步递增。

(1)文化消费。从教育发展型、休闲娱乐型、交友或人际交往等方面考察。量表包括“提升修养和能力”、“有更多共同话题”、“消遣打发时间”等9个方面的题项。

(2)文化资本。根据文化资本的分类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测量。体化资本包括“当同学间有矛盾时我能很好地解决”、“ 除了普通话,我还会其它地方方言”等4个题项;物化资本包括“从小爸妈就给我买了很多各类书籍”、“ 我们家经常订阅或购买一些报刊”、“ 我们家能随时上网”和“我们家能收看数字电视”4个题项;机构资本包括“我有一些才艺表演获奖证书或奖杯”、“ 我获得过英语、数学等学科竞赛获奖证书”和“我有一些科普知識竞赛类获奖证书”3个题项。

(3)社会资本。通过两个方面进行测量:一是个体所接受到的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二是个体所能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包括在社会中受到的尊重、被支持和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量表包括一个5级量表题和一个判断题项共9个题项,其中个体所能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包括“很受老师的重视”、“ 在同学当中很有威信”、“ 平时同学们很关心我”、“ 有一群很合得来的朋友”、“ 老师会放心让我处理班上事务”和“我总能很好地完成老师交给我的任务”6个题项;个体所能接受到的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等包括“我的爸妈自已有能力解决”、“ 我的爸妈朋友很多,他们帮忙解决”、“ 我们家有很富有的亲戚,他们帮忙解决”和“我的爸妈单位能帮忙解决”共4个题项。

(4)经济资本。在本研究中,经济资本由受试所在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可支配的消费金额组成。主要包括“家庭月平均收入”和“每周零花钱”2个题项。

(5)消费认同。从两个方面来测量,量表包括“我的好朋友经济条件都和我差不多”,“ 我不喜欢和比我富有的同学一起玩耍”,“ 我和好朋友之间有许多共同的文化消费爱好”,“ 我认为文化消费应当与我的经济实力相符”,“ 购买文化产品应该体现自己与同学的不同之处”,“ 购买文化产品应使自己在班上与众不同”,“ 购买文化产品是为了使自己在同学面前更有面子”,以及“ 消费流行文化产品会使我和同学们交流时更自信”等8个题项。

四、研究结果

(一)测量评估

在本研究中,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作为衡量调查问卷的信度指标,将主要变量进行可靠性分析,所统计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12,大于可以接受的0.7的标准,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对“文化消费”的9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为0.755,巴特利球体检验结果显著,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提取法,共提取了三个公共因子,累计解释方差为53.91%。通过旋转因子负荷后,三个因子可分别命名为“教育发展型”、“交友型”、“休闲娱乐型”。解释方差为70.15%对“文化资本”14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发现,“经常去网吧”、“订阅报刊”和“有学科竞赛获奖证书”三个题项在所有因子的负荷量都小于0.5,故删除此三项,再对余下的11个题项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KMO值为0.701,巴特利球体检验结果显著,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4个公共因子,累计解释方差为51.87%。

通过对题项的进一步分析,可以把因子2和因子4合并为一个因子,主要考察人际交往技巧、语言和与文化消费相关的生活方式等,符合前面体化资本界定的外延。因子1和因子3保持不变,分别代表机构资本和物化资本。

将“社会资本”的两个题目中的9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因子分析KMO值为0.771,巴特利球体检验结果显著,累计解释方差为52.68%。共提炼出两个公共因子,且没有一个题项需要删除,与之前对社会资本中概念化定义中的维度完全一致,即一个公共因子很好地解释了青少年自身所得到的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间的社会支持,另一个是来自亲戚等社会的支持。

对“消费认同”进行因子分析,可知KMO值为0.755,累计方差为53.91%。采用主成份提取法,共提取了两个公共因子。通过旋转因子载荷后,两个因子可分别命名为“群体所属感”和“自我感”。

以上主要潜变量因子分析结果与设计思路相吻合,显示测量具有较佳的建构效度。

(二)数据统计分析

为了探寻影响青少年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因变量的贡献程度,本文将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消费认同等作为自变量,将性别、人口数等人口统计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同时纳入模型,其中,在定义年级时,将初一、初二归为初中组,赋值“0”,高一、高二归为高中组,赋值为“1”,将文化消费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所得结果见表1。

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时,要进行共线性诊断,共线性诊断是判断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高度线性关系的一个统计概念。如果自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则说明自变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这几个自变量就不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回归模型中。如果自变量之间的共线性很小,则说明自变量是不同的指标,这几个自变量就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回归模型中。回归方程整体显著,但各个自变量都不显著,说明自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线性相关。由表1可知,整体模型显著,且自变量也显著,再结合容许度(越接近1共线性越小)和方差膨胀因子(越接近1共线性越小)等结果可知该多元回归模型共线性诊断情况很好,该模型整体上是可以接受的。

1.模型解释力。以文化消费为因变量的模型中,用上述变量来预测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可以解释21.4%的原因。表明在本研究中,“消费认同”、“年级”和“文化资本”是可以用来预测青少年的文化消费行为的,尽管还需要挖掘其它变量来解释剩下的原因,但该模型仍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2.假设检验。由表1可知,对青少年文化消费有显著性影响的变量按照标准化回归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 不同年级(0.280)、消费认同(0.278)、文化资本(0.117)。这些结果表明:不同年级会对文化消费产生显著影响,高年级组显得比低年级组更易进行文化消费;青少年消费认同度越高,越易进行文化消费;青少年拥有的文化资本越多,越易进行文化消费。而“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变量和人口统计变量中的“性别”和“人口数”等对文化消费影响不显著。H1“青少年拥有的文化资本越大,越易进行文化消费活动”与H4“青少年消费认同度越高,越易进行文化消费活动”成立;而H2“青少年所拥有的经济资本越大,越易进行文化消费活动”和H3“青少年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大,越易进行文化消费活动”不成立。

为了进一步了解青少年的文化消费情况,将文化消费中的“教育發展型”、“交友型”和“休闲娱乐型”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

表2显示,该模型更适用于对休闲娱乐型文化消费的解释(R2=0.264),对于解释教育发展型文化消费不太理想(R2=0.052)。其中,“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是教育发展型文化消费的微弱影响因素,而“文化资本”、“消费认同”和“不同年级”则影响青少年的交友型文化消费;“社会资本”、“消费认同”和“不同级别”影响青少年休闲娱乐型文化消费。

五、结 论

本文在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基础之上,实证研究了影响青少年文化消费的若干影响因素。以往对青少年文化消费的研究大多是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消费情况进行的主观推理分析,显得主观色彩过强,而本研究则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对这些因素的实证调查研究上,以期使研究结论更具可靠性和说服力。

通过多元回归统计分析方法,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青少年的消费认同是其进行文化消费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对交友型和休闲娱乐型文化消费会产生显著影响。

本研究发现,消费认同对青少年文化消费的解释力仅略次于不同年级的解释力,且在交友型文化消费中,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在所有自变量中最高。证明青少年的消费认同显著影响其文化消费行为。

消费是人们建立、维持和沟通社会身份的主要手段,人们通过消费来表达自己与他人或社会群体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将自己归属于社会群体,从而对自己进行社会定位和归类。青少年处于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中逐渐构建自身个体身份认同和群体身份认同。而文化消费则是其认同的一种表达方式,因而其心理上产生的消费认同则自然影响到其文化消费行为。在本研究中,实证研究结果支撑了这一观点。

青少年试图构建的群体差异和自我感决定了其在交友和休闲娱乐方式上的差异。为了结识更多的朋友或是为了和同学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中,此心理导致其更多地进行文化消费,并且更多地选择休闲娱樂型的文化消费。

第二,青少年的文化资本导致更多的文化消费。我们的研究发现,青少年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也是青少年进行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之一。青少年已有的文化资本越丰富,越会积极地进行文化消费。文化资本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体化资本、物化资本和机构资本。青少年通过文化消费获得更好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其它语言等能力,也较多地获得一些机构资本如各种奖励等,这些资本会进一步促使青少年进行更多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消费。文化资本因素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扩展型和交友型文化消费起作用。

第三,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并不必然受其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

陈雷,张莹的研究发现[19],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对文化消费有一定的影响。而在我们的研究中,经济资本对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并没产生直接的显著影响,且无论是教育发展型消费还是交友型或是休闲娱乐型都不受其影响。一方面,青少年是特殊群体,尚不具有独立提升经济资本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一个家庭中,孩子的教育消费以及其它形式的文化消费已成为一项必要开支,不会因为其经济收入的多少而受到影响。在问卷形成前期的访谈中,也有一些经济条件并非很好的孩子在说到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消费时,家庭会想方设法满足他们这方面的消费。

第四,初、高中生教育发展型文化消费并无差异,而高中生较初中生更多地进行交友和休闲娱乐文化消费。

在本研究的控制变量中,唯一作用显著的是“年级”这一因素。从分组来看,初、高中生在教育发展型文化消费方面没有区别,而在交友型文化消费,尤其是休闲娱乐文化消费方面,高中生都要比初中生更加积极。这与高中生社会化过程中交友和休闲娱乐需要的增加是相一致的,社会应提供有益的休闲娱乐方面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罗沛霖.文化消费产业革命与信息高速公路[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12):2.

[2]王 斌.中国城市文化消费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王 艳.论文化消费的内涵、构成和意义[J].党史文苑,2009(11):5860.

[4]高中建.文化消费对青少年德育的价值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

[5]崔海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J]. 前沿,2011(2):143.

[6]宋振文.文化消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途径[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90.

[7]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杨晓光.关于文化消费的理论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6(3):156.

[9]刘录护.消费的阶层特征:解读布迪厄的阶层消费理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8(8):202.

[10]杨 晨,刘计峰.国外阶层文化消费品位研究:从单一化到多元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2):44.

[11]司金銮.我国文化消费与消费文化研究之概观[J].兰州大学学报,2001(6):153156.

[12]徐淳厚.关于文化消费的几个问题[J].北京商学院学报, 1997(4):4548.

[13]孟 华.上海80后文化消费现状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1(3):109111.

[14]施 涛.文化消费的特点和规律探析[J]. 消费经济, 1994(2):9598.

[15]王熙涵,王筱芸.北京青少年文化接受模式调查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0(33): 246.

[16]朱伟珏,姚 瑶.阶级、阶层与文化消费:布迪厄文化消费理论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2(4):52.

[17]王 宁.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J].社会学研究,2001(1):4.

[18]朱 伟.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17):11.

[19]陈 雷,张 莹.城镇文化消费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1):5.

(责任编辑 文 格)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与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在性善论和自我超越领域内有很大相识之处,但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出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强调自我压抑,西方传统文化更多的强调个性张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自我实现更多的表现在整个社会的实现,西方文化自我的实现更多表现在个人及部分人群利益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比西方文化中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更为复杂。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自我

自我是心理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早在1890在“心理学原理”中首先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宾我两个方面。在中国最近几十年人们也开始关注自我,并形成了本土的自我心理研究。目前,自我的定义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它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连接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1]。由于自我在很大程度上受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不同国家的公民在自我上表现出很大差异。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文化渊源的国家,与西方的文化不完全相同,因此中国文化里反映出来的自我与西方文化里反映出来的自我有很大差异。

一、中国传统文化自我与西方文化自我的相似性比较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性善论上与西方文化自我有相似之处

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最早的自我概念中提出人性天生善良,人类本性中固有完善、善良、实现等积极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具有天生的某种倾向,不是白板,即“实现倾向”,人的本性是自然发挥的作用,其实是“建设性的,是可以信赖的”。马斯洛则认为,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是一种“似本能”,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2]。在西方自我研究里面广泛存在自身价值体现的观点,他们首先把自我看成对自身的认识和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充分体现出自我的心理,最早的自我在老子的思想中得到完美的体现。老子提出人性论与道本体,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从天地万物到人类都是“道”产生的,都根源于“道”。在道的基础上建立人性自然的人性论,认为性本善良。即性本身是善良的,没有好坏之分。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是体现人的善良和友好。

老子的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倡导的自我天生是善良的观点有相似之处。许多西方学者在研究中也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自我上有一定的相似。心理学家埃德蒙德赫姆森(Edimud hermsen)指出,罗杰斯对道家思想有个人水平上的接受[3]。日本学者野岛认为,罗杰斯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有共同之处[4]。马斯洛认为,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一种“似本能”,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从某中意义上说西方文化领域里的自我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因为许多观点都能在中国早期文化中找到依据,他们有很大相似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自我超越上有很大相似性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任何自然是和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天可以相互感应,自然力量是无穷的。人们用老子和庄子的“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本质,揭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由于中国经历几千年的封建儒家思想专制统治,人们开始相信鬼神,认为自我是有外界意思所主宰的。这种自我意识和西方文化的自我意识发展有很大相识性。西方文化最早是上帝决定一切,宗教在人们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把自我的超越归功与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东西[5]。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方古代文化在自我超越上有很大相似。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和西方文化都认识到超越自我的重要性,他们在自我意识领域里认识到必须通过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让自身超越得到更大发挥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自我上的不同比较

(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抑我,西方文化强调重我

由于中国和西方社会在传统文化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反映在自我上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在自我表现上不习惯积极主动,更多的是一种保守的方式,人们总是积极的去压抑自我的表现。而西方文化由于强调个性的张扬和发展,他们把个性的发展放到十分显著的位置,他们跟多的是希望自我得到很大的发展,他们强调个性,强调自西方的文化主要是工商经济我个人领域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他们更强调重我。出现上面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截然不同。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农业经济、君主制度、礼教,这三者所构成的文化格局限制和压抑个人的自由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任何事情总是采用一种非常谦虚的态度,不愿意轻易将自己的自我展示给别人,这些都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起统治,对人们的自我发展采用压制的方式,使得人们无法全面的去发展自我和实现自我,人们更多的是强调抑我[6]。把自己压抑在一定的空间内,这都是由于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所引起的。在相反,民主制度、宗教三位一体的民主文化,这种文化提供了个人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强调个人的价值;显然,这种文化是关注自我、重视自我的。他们反对统治者的压制,所以说,中国文化是 “抑我”的,而西方文化是“重我”的。西方文化在最近100年都是采取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去面对世界的变化,人们开始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发展,由于经济的性质使得他们强调自我能力得到发挥,自我素质得到提高,而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自我具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强调的是抑我,而不是强调自我。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在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上与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实现有很大不同

罗洛1 梅(1991) 认为,自我的发展在最高阶段是“创造性的自我意识”;其特征是“处于忘我的境界”。马斯洛(1987) 认为这是一种“高峰体验”,其特征“为一种知觉对象所全盘吸引,有时达到把知觉者和被知觉的事物融为一体的感觉。”我国心理学家唐钺(1983) 也曾发专文论及“神合感”,认为其特征是“觉得个人与宇宙合为一体”,并强调说:“确有这种精神境界”。劳思光(1987) 谈道: 对中国人来说,当对自我的修养达到最高境界时,是天人合一的。从几千年前的老庄开始直到现在,追求这种最高境界早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受到中国过去文化的影响,他们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这种思想。从儒家的“天人合一”、“合德”、“至善”,到道家的“天地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及至释家的“入法界”、“三昧”、“涅”;甚至从玄家的“圣人体无”,到新理学的“同天”,都追求这样一种最高境界[7]。西方社会早期文化一直为宗教所统治,他们的自我实现更多是建立在神学的基础之上,他们的文化基础与中国有着完全的不同。从神学和宗教为主流文化过度到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人是自由的的近代资本主义文化。这些文化也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人们自我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自我超越的实现。西方文化自我超越所追求的是他们个人本身的价值实现,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自我超越的实现有很大的不同,中国自我超越实现不仅仅是个人本身的价值实现,而且更多的是社会价值的实现。西方文化中自我超越的实现跟多的是强调某一集团或者某一阶层的利益实现,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个性解放,个人的独立自由,把肯定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看作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在这种理论背景下,个人本位主义发展到了极致[8]。而中国传统文化要求每个人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它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他应自觉接受“礼”的规范约束,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超越是整个封建文化的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在人际关系领域里面与西方文化自我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很少找到自我两个词语,他们都是通过“自己”和“我”两个词语表现出来,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中国人“自己”和外界的界限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同时这个“自己”的圈子是伸缩的,可大可小的。从这些观点中可以发现其实中国人的自我更多是在人际交往中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但是我这个字又表现出与外界的联系。他们通过人际的交往把自己和外界以及整个社会有效的结合起来。当一个外人要想进入到一个人“自己”的圈子中时,他首先应通过“我”这一层,换句话说,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你我不分”的时候,这个人才可能走进另一个人“自己”的圈子里[9]。而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就是强调个性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也强调自我与他们的不同,透过文化可以看出西方的自我在人际交往领域没有中国所表现那么复杂,这也是在中国人的自我研究中所反映出的面子观和人情观的问题。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自我和西方文化自我他们具有很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于露,宋微涛,潘芳.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78-280.

[2]褚启明,宋淑娟.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中的道家老子思想探微[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75-77.

[3]Edmud Hermsern : Person - centered p sychotherapy and Taoism :The recep tion of Lao - Tzu bu carl R1Rogers 1 International Journal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s;1996:vol1 6 (2) : 107-1251.

[4]Sachiko Hayashi et al:The client - centered therapy and person -centered app roach in Japan:Historecal development,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b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1992:1 Vol132 (2):115-1361.

[5]张朝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自我超越之比较[J].广西社会科学,2003 ,(8):167-169.

[6][7]童辉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意识[J].心理科学,2000,(4):502-503.

[8]廖贞.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意识[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5-67.

[9]李蓉蓉.中国人自我观的新阐释[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6.

(责任编辑/李璐瑶)

上一篇:中外文化交流论文下一篇:棋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