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论文范文

2023-05-15

小学高年级语文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教材上优秀的作品,而且要求学生将课本知识和他人优秀的作品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并且通过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一直以来,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小学生和语文教师的关注点,也是教学难点。本文主要结合我国小学阶段高年级作文教学的现状,探索如何提高和强化我国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为提高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水平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研究

引言:小学阶段的高年级作文教学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开展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既是对小学生语文技能的提炼,也是为初中语文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写作技能,才能为学生们提高写作综合素质奠定基础。语文教师应该紧跟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指导小学生学习写作技巧,领会写作真谛,能够形成自己的写作特点。

一、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现状

1. 学生对作文课程的兴趣不高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小学阶段的教学在方法上仍存在一定的落后性。无论从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等方面来看都略显枯燥乏味,让小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难以提起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一旦缺乏兴趣和热情,那么将会影响学习整体的效率和水平。

2. 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被遏制

当前,虽然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已逐渐深入到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但是不少教师仍无法摆脱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固化,课堂氛围差。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语文教师在开展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时,一味引导小学生模仿优秀作品而缺少对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而小学阶段正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关注其全面健康发展。

3. 重作文而轻感情

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往往过度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写作技巧,而忽视引导小学生在作文中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在这样的教学下,小学生的作文结构合理,语言词藻华丽,写作技巧丰富,但是作文内容缺乏情感,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强化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对策

1. 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出真知。写作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写作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的考察,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将想象中的事物转化为优美的语言。因此,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语文教师鼓励小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等活动,在比赛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从而为提高作文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多真实表达,少灌输定式

通过优秀作品和范文的学习来引导学生如何写作是语文教师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学习优秀作品的结构,优秀语句以及写作手法等,并指导小学生将优秀的语句和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日常的写作过程中。然而,这将导致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自身的思考,缺乏真实想法和情感的表达。例如,在以春天为主题的作文过程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描写春天,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一味的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作文内容显得华丽而空大。

3. 重视作文的讲评

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既要重视如何教导小学生学习写作,又要引导小学生学习分析作文。在写作完成后,语文教师可选取几篇优秀作文和问题作文在课堂上朗读,通过分享优秀的作文让小学生学习和借鉴其成功之处,通过分享问题作文让小学生找出问题,总结经验,在自己写作过程中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讲评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重点、积极鼓励,将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4. 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丰富生活经验

写作的灵感往往源于生活。语文教师要带领小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总要对身边的事物保持探索的心态。当我们生活在农村,我们可以感受到花、鸟、虫、鱼的悠闲自得;当我们生活在城市,我们可以看见繁忙的街道和热闹的市井,这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语文教师应该为小学生更好的写作而创造了解生活的机会,如组织小学生在郊外春游,并且要求每位小学生将自己在春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通过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5. 加强学生写作指导,提高写作技能

生活和经验为写作提供素材,让作品具有灵魂,写作技巧让作文锦上添花。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写作指导,传授写作技能,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例如,在作文命题时把握“小而切实,新而有趣”的原则。作文题目太过于宽泛导致小学生难以把握中心思想,易跑题。例如,要求四年级小学生以校运动会为主题写一篇记事类作文,如果以《难忘的学校运动会》为题,范围过大,作文内容很难紧扣主题;如果以《校运动会中令我感到的时刻》为题,小学生可聚焦于运动会中某几个场景,作文中心思想明确。因此,加强学生写作指导,提高写作技能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在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小学阶段的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地位愈发重要。语文教师要梳理清楚我国当前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现状,然后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分析,总结出提高小学生写作技能的策略和具体做法。为提高我国高年级小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语文教师要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小学生在写作时多真实表达,少灌输定式;重视作文的讲与评,学习他人优秀的经验,修正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引导小学生细心观察社会,丰富生活经验;加强写作指导,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技能。

参考文献:

[1]李桂明.如何培養学生的作文能力[J].文理导航,2012.

[2]单静.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作品欣赏能力[J].读与写,2013.

小学高年级语文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语文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渠道之一,学习好语文非常重要。语文分为阅读和写作,但是对于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来说,阅读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对文章段落的解析,而是需要真正了解语文的价值所在。阅读的意义是使学生通过文章的阅读而将知识和文化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精神。本文就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味做探讨。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语文味]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的整体教学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可以根据阅读来学习相关的知识,了解相关的文化,从而初步认识世界。语文就像是乐章,可以使人们感动,同时还可以充实生活。而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也与中低年级不同,高年级的小学生有了更多的思想,需要学习更多的文化。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内容方面也要进行慎重的筛选,以便达到高年级学生的实际需求。

1语文味的含义

我们所说的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语文味的含义其实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要努力的做到返璞归真,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互学互享中渗透生命体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的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而不是单一的为了学习而学习,要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营造和谐、美好的学习氛围。

2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上出语文味的方法

2.1留给学生充足的诵读时间

诵读通常包括吟诵、朗读、默读以及背诵四种形式,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感悟和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诵读时间。语文的阅读重点是要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体会作者情感。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诵读也是理解文章重要的一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先纠正学生发音,然后明确目标,分清层次。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六课《怀念母亲》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就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来体会作者的感情。这篇文章写了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生母病逝自己未能在她身边多加陪伴,而出国之后,又怀念祖国母亲。母亲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不陌生,无论是祖国母亲还是生母都是我们想要去依恋的,通过文章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未能一直陪伴母亲的懊悔之情。学生通过文章的阅读,就会意识到,在学习之余还要多陪伴和关心母亲,赡养生母,报效祖国母亲。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也可以播放一些舒缓的、抒情的音乐,这样更能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切实的体会作者感受。在阅读之后,教师不妨让学生聊一聊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事情,谈谈阅读过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情感,还能够适当的引导学生维系好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方式可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将文章所写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意思运用到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2营造语文阅读情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出浓厚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语文的课文一般都是容易理解,情感丰富的,即使是高年级的语文课文,也不会太难理解。对于简单有情节的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营造出与课文相似情节的情境,使学生有代入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感情。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十四课《鹿和狼的故事》一文学习中,因为文章有描写到鹿和狼的遭遇,所以也适合进行情境模拟。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鹿和狼两个种群,另外还要有一个旁白。随着旁白对于故事情节的叙述,鹿和狼需要跟随情节的发展来表现出相关的动作和神态。将文章内容真实再现,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去了解文章,直观的体会文章内容,对于文章的理解有利而无害。

随着政府对于狼群的大量捕杀,这对于狼来说又怎知不是一种残忍。狼的消失,导致了鹿群的疯狂增长,但是一旦环境不堪重负之后,得来的又是鹿的数量不断的减少。我们需要做的是要维持生态的平稳,任何物种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不能因为人类的喜好就随意决定动物的命运。打破平衡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会影响物种的多样性发展。文章或许不能够使学生进行深刻的体会,但是角色的扮演反而会使学生感同身受,切身感受狼群消失的痛苦,鹿群因为安逸的生活而带来的惨痛代价。只有让学生实际感受,他们才能够明白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涵义,从实际生活中做出改变。

2.3重视文字的力量

语文是优美的、生動的,华丽的辞藻可以形象的对事物进行描写,然后在阅读者的脑中形成画面,令人向往。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和文字的力量。在众多文章之中,优美的莫过于古诗。通过简练的语句,表达深厚的情感,让我们看到了文字的魅力。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江畔独步寻花》古诗的学习中,作者通过简短的诗句,描写出黄四娘家前面那千朵万朵的花压低了枝条,蝴蝶在上面翩翩起舞,黄莺的啼叫也异常悦耳。通过四句诗的描写,就将花的繁多鲜艳写的如此生动灵活,阅读之后,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在脑中展开画卷,这种魅力是文字和语言独有的。通过这种魅力的展现,使学生爱上语文,认真热切的学习语文,这些都是老师喜闻乐见的。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是一个创造性和个性的独特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单纯的知识讲授或者是单一内容的文章阅读,教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情感体验,丰富阅读的内容性,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和真情的感染,从而爱上语文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马维娜.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上出语文味的思考[J].读写算:教师版,2017(46).

[2]廖红艳.如何让小学阅读教学具备“语文味”[J].教师,2018(11).

[3]张新年.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的策略管窥[J].新课程,2018(3).

小学高年级语文论文范文第3篇

(1平顶山市湛河区教体局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2、3平顶山市湛河区开源路小学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摘 要:本文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以现行的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段教材自然单元课文为载体,结合单元主题,引入学习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针对“一”篇精讲课文自主探究、总结出该单元课文的学习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阅读本单元其他“三”篇课文,并选择“一”篇相关课外读物。即选文“一三一”。然后运用四步教学模式进行群文阅读的教学,即:单元回顾,引入议题——总结精读,方法迁移——听说评议,整合信息——拓展延伸,建构新意。以此更新教师阅读教学意识,优化阅读教学模式,增加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速度,深化学生阅读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群文阅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要求学生掌握对比归纳,综合分析多篇不同内容、风格、体裁的文章的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面,对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改善,提升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终身阅读与发展打下基础。

在调查我校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后,遵循先进地区群文阅读教育理论的指导和引领,2015年,我校提出的《小学中高年级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荣幸地核准为《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关于公布第一批河南中小学群文阅读实践研究实验区、实验学校、专项课题》(豫基教研字[2015]11号),在近阶段的实践研究中,总结出了小学中高年级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三一”四步教学的一般模式。现将我们探索的课内外结合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作如下解读。

一、小学中高年级群文阅读“一三一”四步教学模式说明

1、关于模式

“一三一”四步教学模式是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群文阅读课,以现行的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段教材自然单元课文为载体,结合单元主题,引入学习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针对“一”篇精讲课文自主探究、总结出该单元课文的学习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阅读本单元其他“三”篇课文,并选择“一”篇相关课外读物。即选文“一三一”。然后运用四步教学模式进行群文阅读的教学,即:单元回顾,引入议题——总结精读,方法迁移——听说评议,整合信息——拓展延伸,建构新意。

2、关于议题

我们所使用的西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通常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围绕主题编选了四篇课文。一般认为“主题”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观点。“议题”是谈判、辩论或会议上商量讨论的题目或具体的问题。西师大版教材在每一单元围绕“主题”编选课文,而后创造性地在该单元《积累与运用》的“互动平台”、“口语交际”、“习作百花园”栏目将单元“主題”转化提升为单元“议题”。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说明文体裁的主题选择四篇文章:《卧看牵牛织女星》、《数字图书馆》、《仙人掌》和《神奇的音箱》,通过“互动平台”栏目,确定了“有趣的说明文”这一议题,引导学生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和说明方法。因此,充分发挥和利用教材特点和功能,我们在实施群文阅读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多元开发,确定群文议题。

3、关于选文

我们以教材单元主题为议题的基准,在单元四篇文章中,让学生针对“一”篇精讲课文自主探究、总结出该单元课文的学习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阅读本单元其他“三”篇课文,在整合教材的同时对教材进行补充,并选择“一”篇相关课外读物。即选文“一三一”。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主题是明确的、正向的,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数紧密围绕单元主题,课外选文也牢牢地根据主题内容来选择相关或相近的篇目。根据教材编写特点,在每单元《积累运用》中“自主阅读园地”编选一篇照应单元主题的文章,也可作为课外选文的内容。这样的选文策略使得学生对该单元的话题产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全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教学模式导图

三、教学模式解读

1、单元回顾,引入议题(1-3分钟)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大多数都围绕一个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这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一三一”四步的群文阅读,是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群文阅读课,以现行的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段教材自然单元课文为载体,结合每个单元主题和“互动平台”中的讨论,总结确定出群文阅读议题。

因此,课堂第一步,在学生学习一篇单元精读课文,自读单元其余三篇课文基础上,教师以简洁的语言概括、揭示本单元主题,提出本节课的阅读议题。这样指向明确,学生很快明白本节课我们该干什么。

2、总结精读,方法迁移(10-15分钟)

得益于教材单元主题式的编写、选文策略,每单元四篇文章在主题、题材、内容、理解难易程度、训练重点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近或相似之处,这就为我们在基于单元整组的群文教学时,针对单篇文章的学习策略上,有了以一带一或以一带多的方法迁移的基础。

因此,课堂第二步,让学生回顾总结在学习本单元精读课文时,须达到的目标与任务、应重视的重点与要求、习得的学习方法与步骤等,并将方法迁移至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上。如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群文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总结出学习精读课文《毕升的梦想》时的学习策略:

(1)初读感知:主要完成认识生字,理解字词,了解课文相关知识,感知文章大意。依据预习提纲,充分读书,查阅资料,完成预习要求。

(2)小组交流:巩固字词,资料共享,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小组内交流预习收获、质疑问难。

(3)品读体悟:体会重点句段的含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表达方法。通过品读重点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赏读重点句段,丰富内心体验;通过评读重点句段,揣摩表达方法。

(4)巩固拓展:巩固基础知识 ,拓展阅读空间,提升读写能力。完成课后基础知识点练习。

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1-2篇课文,运用这四个步骤完成课文学习。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一节课中读多篇文章,就需要快阅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第三学段学生默读一般课外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快速阅读是一种技能,技能是需要训练的。默读、略读、瀏览、扫读、跳读等,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阅读方式,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快速阅读的策略,这样就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发展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群文阅读教学,不必拘泥于单篇文章阅读时的字词理解,应侧重在大量阅读中提取信息,综合思考,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整合信息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重读、比较、综合、概括、归纳、连接、统整、视觉化等阅读能力。

3、听说评议,整合信息(15—20分钟)

教师安排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针对议题进行讨论、分享、整合信息。通常的语言范式是:比较几篇阅读材料,你发现它们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小组交流讨论,记录员记录关键词,汇报员作好汇报准备。

学生以组为单位汇报,组际之间相互补充,最终达成对知识的共同认可。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文章的表达顺序》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试着比较2篇文章的异同,学生发现了《颐和园的长廊》和《埃及金字塔》主题相似,体裁相同,表达语言特点的方式不同(在叙述循序上《颐和园的长廊》按照“总—分—总”安排材料特别是在描绘长廊“三绝”时,不但生动具体,而且层次清楚。《埃及的金字塔》是按“远远望去—走近一看—沿着塔基底部走一圈—进到塔的核心部分”的空间顺序进行描写的。课外补充《三峡之秋》是按早晨—中午—下午—夜的时间顺序描写三峡的秋天的。)等信息。

在学生汇报交流、分享阅读心得时,无论是深刻还是肤浅,都是属于他们的独特感悟,教师应以欣赏、信赖、期待的眼光对待所有儿童的发言,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

4、拓展延伸,建构新意(3-5分钟)

课堂的学习只相当于一把火种、一把钥匙。更丰富博大、更有趣生动、更精彩的世界在课外、在生活中。因此,群文阅读的课堂一定要有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在拓展的“反刍”中进一步加强主题理解,进一步升华体验自己的阅读感悟、进一步巩固获得的阅读方法,从而发展其阅读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推荐相关议题的阅读书籍或文章,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了解我喜欢的人》,推荐阅读世界历史名人传系列:《发明家的故事》、《艺术家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等阅读篇目;教学四年级下册《用智慧解决难题》,推荐阅读《成语故事:望梅止渴》《华佗拜师》等篇目……由此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积累更多的个人体验,使其产生多元的、独特的感受。也有写作、表演、收集等方面的拓展,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幽默故事》,布置了如下拓展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完成1—2项拓展作业,下周交流展示:

(1)小组合作排练剧本《父子骑驴》;

(2)讲寓言故事《一直梅花鹿》;

(3)采集生活中与语言艺术有关的笑话、故事等。

这样,学生有了课内阅读所扎下的根,又有课外阅读和生活中生发出的枝和叶,必将结出累累的硕果。

总之,我们对小学中高年级群文阅读“一三一”四步读教学模式的探索才初具雏形,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思考、实践、研讨和整理,使之更加完善,更具有操作性,让更多的老师可以借鉴,最终使我们的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2] 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2(12).

[3] 刘荣华.小学群文阅读的价值、课型及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11).

[4] 冯学敏.教学新模式——“单元整合·群文阅读” ﹝N﹞.

小学高年级语文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语文;开放性教学

与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相比,开放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明确了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开放教学空间、环境、态度和资源,使学生能够得到自主成长的机会,让其自行对教学知识进行探究,在提升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综合性培养。对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展开分析,以期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一、开放学习空间,体现主体地位

在开展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学者应首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其为中心实施教学。由于学生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心理状态,所以教学者应当根据学生心理诉求,开放語文学习空间,进而对其实施开放教育。

例如,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赵州桥》一课举例。该课文对我国古代名桥赵州桥进行介绍,生动描绘出桥上活灵活现的雕刻作品,教学者可以以我国古代文明或著名建筑为主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大雁塔》《清明》等文本素材,进而使学生对该类文本的理解能够有效深入。这种开放性学习方式,更加明确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所学教材内容进行课堂延伸,开阔学生阅读视野的同时,还能提升教学质量。

再如,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火烧云》一课举例。该课文介绍火烧云这一壮美的自然奇观,而小学年龄段的学生对此类陌生的自然现象显得格外有兴趣,教学者可利用学生的这个兴趣,引导学生对课文《海底世界》进行延伸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满足教学需求

在思考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时,教学者应当正确认识到学习并不是一味地被动或强制,而是需要提升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其自主学习。在这一问题中,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而教学者应当针对兴趣开展研究工作,利用教材上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满足教学需求。除此之外,对学生兴趣的有效激发,还能够提升其课堂表现力,强化其对于学习的主动参与。首先,教学者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以情景展示的方式呈现于学生面前,强化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其次,教学者可以对教材内容中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针对性讲解,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文中内容,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学知识,进而达到预期教学成效。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举例。当教学者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完课程内容后,利用学生对文章情景的好奇心,让学生亲自扮演文中角色,将文章内容演示出来。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感受,提升教学质量,满足教学需求。

三、构建探究思维,培养阅读能力

学习是通过不断设问,再对问题进行逐一解答,进而获取相应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学者应当利用开放式教学的灵活性,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探究性思维,让其对课程知识点进行设问,并通过自主阅读解答相关问题,培养其阅读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成效。在这一问题中,教学者需要适时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设问,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探究正确答案,为其构建探究思维,间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对学习更加具有自主性[1]。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举例。首先在授课前,教学者应先为学生展现出中国地图,并以西沙群岛为问题,让学生指出其地理位置。其次,教学者需要简单描述西沙群岛的地理情况,并设置问题“文章中西沙群岛有哪些富饶之处”,让学生对课文提起兴趣。最后,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当学生找到答案后,让学生针对课文提出问题,并让其他学生寻找相应答案,进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拓展学习资源,融入美篇阅读

语文虽然是学生的必修科目,但是其所具有的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比如,教学内容、知识等学习要点,皆出自人们的语言、思想或文化等,所以该学科更加具有生活气息。而教学者可根据这一特点,积极为学生拓展学习资源,将大量美篇阅读融入课程中,开阔学生视野,开拓其思维和构思能力,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成长[2]。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古诗三首》,课文中包含《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古诗,教学者在教授完课文内容后,可为学生拓展学习资源,将相关精美古诗词融入学生阅读中,让其感受古代文学之精髓,进而拓展其视野,通过对拓展学习资源的了解,为学生增加知识储备。

再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通过该课的学习,教学者可将下一篇课文《大自然的声音》列入拓展学习资源之中,让学生对这篇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进行欣赏,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提供重要的知识保障。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也是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还能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认识到其他文化或知识。所以在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程中实施开放性教学,有利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荣俊.小学语文阅读开放性教学策略初探[J].内蒙古教育,2019(32):53-54.

[2]熊英.论小学语文中实施开放性阅读[J].中国农村教育,2019(27):110.

编辑 李建军

小学高年级语文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一、形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识字、写字训练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也就是说,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目标。语文能力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听说读写的训练。识字、写字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因为识字、写字是读写的基础,作为一年级的教学必须把握好这一教学核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识字、写字的训练,把语文内功练好。但是,部分老师忽视了这一点,反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华而不实的形式上,走进了误区。

如近期,在我市举行的一年级新课程阅读教学竞赛中,有位教师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时过程中,课堂热热闹闹,教师很有条理地引导学生着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大量引进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花了10多分钟时间),着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习惯,但是对课文中的生字只在开头时采用多媒体“摘松果,考考你”的游戏形式(带帽子、去掉帽子)认读一下(要求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学生读得勉勉强强),一闪而过(2分钟左右)。既没有引导学生怎样识记,也没有指导学生动笔写字(老师的板书、范写也被电脑打印的贴纸代替了),就更谈不上有意识地培养良好识字、写字的习惯。可想而知,这样的课上完后,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有多少,对要求会认读的生字词不会认读,对要求会写的字不会写。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课得到评委们的高分。由此看来,喜欢看“热闹”的不仅仅是一线的老师们,就连一些基层教研员对阅读教学定位也出现了偏差:把识字、写字这一教学重点抛诸脑后,光从好看、热闹上下功夫。曾经听过有位校长说,有一次与崔峦老师备一节在全国性的教材培训课上展示的课,一部分人认为所上的课是第二课时,设计写字环节会破坏割裂品读文章整体性的美感,而崔老师极力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指导写字的环节,说不能因为追求形式的美而把本质的东西丢了。我们的专家在第二课时中能这样注重识字、写字的教学,时时不忘基础知识的训练,这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松鼠和松果》这一案例,作为第一课时,无论怎样处理教材,采用什么形式和手段理解课文,都要首先考虑怎样扫清阅读的拦路虎(生字),把这个首要任务放在第二课时,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唯有扎扎实实地训练好基础知识的课,方称得上是一堂好课!

二、形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阅读能力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能正确把握这些新理念的老师改变了过去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提高了教学质量。这是主流,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老师个体综合素养的差异性,解读“课标”的能力不同,有些老师认为:不把桌子摆成“饭桌形的课”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课”;“没有使用课件的课”是“太传统的课”;“不搞些表演、画画、唱歌的课”是不懂得“整合与拓展的课”……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教学上的错位,因而各种标新立异的设计也层出不穷,随之出现的一些“奇招”也令人眩目,值得反思。

在一次区级阅读教学竞赛中,一位老师教学《荷叶圆圆》(一年级下册),教学过程如下:首先用多媒体和生字卡复习第一课时学过的生字词(只是认读,没有指导书写或指出学生书写存在问题);然后用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最后着重表演:(1)老师示范边演小水珠边读第二自然段;(2)让学生个别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另一些学生边听边表演;(3)个别学生分角色读全文,其余学生分小组边听边进行表演比赛,看谁动作有创意(学生表演不成功,给人印象是稀稀拉拉);整堂课音乐声不断,表演占了一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但是课后一检查,全班学生能读通顺课文的只有20%,对生字词认、读、写全部掌握的不到15%。

显然这位老师对一年级教学的目的、任务不明确。“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要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田本娜教授说:一年级小学生阅读要求做到 “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加字、不重读,要字字句句入目,在读得准确的基础上读得流利。”这样的目标不容易达到。因为一年级学生开始学读书时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分不清词语、句子,句逗不分,不懂语调。老师们必须认认真真地指导,扎扎实实地训练,使之读得词句连贯,读得准确。只有这样,方能为下一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打下基础,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上面这一案例,授课老师却把精力放在表演的形式上,全班大部分学生没有开口读书的机会,根本谈不上读中理解感悟,因此,通过任何形式、运用任何手段的训练都须围绕阅读能力的训练这一基本目标来进行,充分发挥文本语言的作用,方能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色。

三、 形式必须体现人文性渗透

“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它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并不是平分秋色,也不是先此后彼。“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关于人文性要素是这样描述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可见,这些都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的要求,很明显是根据这一年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决定的。过去,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为了体现课改精神,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我们教师与人文结了太深的缘,攀了太近的亲。

如教《松鼠和松果》便着重于培养学生植树造林的习惯和环保意识;读《美丽的小路》就仅仅围绕如何保护环境进行探究;上《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当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品教材,将思品教育从语言文字中分割开来;甚至有些根本“攀不上关系的”也要牵强附会,例如一教师在上《雨点儿》这一科学童话时,也与环保贴贴心才收场。否则就会被认为缺乏思想教育的导向,扣上没能体现人文性嫌疑的帽子……于是乎,我们的老师把课上完了,但是学生却读不正确、读不流利文本,不会品味那些优美的语言文字,更谈不上具有积累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了。

要避免这样的弊端,我们必须正确、科学地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动态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人文性。近日在一所乡村小学听了一位一年级老师上的《乌鸦喝水》一课,我感到欣慰:

……

师:乌鸦喝着水了,心里怎么样?

生(齐):高兴。

师:你能把乌鸦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齐):能!

师:谁来读读?(生积极举手。)

(指名读最后一段,共叫了三位学生读,并适当点评,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最后一生边读边做出乌鸦喝着水时满足的神情,博得全班的掌声。)

师:老师也感到像是炎炎夏日口干舌燥时突然喝到了一口冰凉的水的感觉。咱们也来像这位小朋友那样读读吧!(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师:你们觉得这只乌鸦怎么样?

(生答:聪明、可爱、爱动脑筋等。)

突然,在角落里有一个声音:我觉得它不够聪明,捡石子太慢了,渴都渴死了。

师:你有更好的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1:乌鸦可以用吸管吸。

生2:大象长长的鼻子很灵巧,乌鸦可以请它来帮忙。

生3:最简单的是可以把瓶子倾斜,就能喝到水了

……

虽然这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不足,但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这位老师很机智地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进品读文本的过程之中,既充分培养了学生说话的能力,又自然而然地开启了学生想象之门,在训练语文能力的同时人文性的渗透不着痕迹,难能可贵!我们何不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他们,遵循他们的发展规律,顺应教学需要,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水乳交融、天衣无缝,既弘扬人文精神,又充分突出工具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使我们的阅读教學真正体现出“语文的本色”,我们必须透彻理解“课标”的精神实质,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服务。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其主导作用,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必须对教学内容、学生具体情况等作全面的考虑,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美丽的生成,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显光彩。

编辑/岳 凤

上一篇:中职语文论文下一篇:四年级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