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6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指导 ;写作 ;方略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可以说,对于语文的学与用两方面,写作都既是目标,也是载体——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是语文教师的根本职责,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基本渠道。

一、激发热情、调动兴趣

小学生语文素养还比较低,要想让小学生写出一篇好作文确实不简单。如何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欲望,是写出好作文的基点。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不仅要关注写作技巧,更应多关心学生情感,让他们产生写作的意愿,并品尝到写作带来的快乐。唯有如此,小学生们才会乐于写作,才会有持续写作的意愿,也只有如此,他们才会在兴趣和情感驱动下,主动去学习写作技能、主动去积累写作素材。

比如说,小学生的识字水平、表达的水平还比较有限,在写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别字、病句、结构不清等问题,教师应充分理解他们能力的局限性,不应采用批评指责的方法,“你怎么回事?老师教过多少次了,这个字还用错?……”越是这样的批评,学生越不敢于写作。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只要将学生用错的字词圈起来,给出正确的用法,提醒其注意即可。甚至还可以对他敢于用某个自己没把握的词进行写作提出表扬,鼓励他用有限的语文能力去尝试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

二、培养习惯、善于积累

一些小学生的作文空话连篇、言中无物,小小年纪就用“套路”写作,千篇一律“爱”“美”“善”……这些情感确实没错,但,很显然大多并不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在抄袭别人的思想——这个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学生写作积累的不足,一方面是练笔少,缺少语感,缺少文字与情感的沟通能力;另一方面是经验少,生活积累就不足,再加上阅读习惯不良,观察能力没有得到开发,胸中“无竹”自然写不出好的文章。

因而,指导小学生写作,教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写作习惯、阅读习惯、积累习惯、观察能力等方面的引导,让他们将写作当作生活、学习中的一种本能、一种自然。比如,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必写一篇日记,把自己当天遇到的事、物、情寫到本子上,通过教师、家长和同学的监督使他们将写作当作一种日常习惯——需要注意,教师不宜规定日记的字数,不然很容易造成学生凑字数的坏习惯,影响他们写作积极性,应鼓励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多到几百字,少到一两句,表达清楚即可。

三、提振信心、书写真情

小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没有真情实感的问题,是需要教师仔细甄别的,不少教师将学生写作情感的缺位定义为“不动脑子”,意思是学生没有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提炼,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普遍——学生,即便是小学生,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怎么可能脑子里一片空白,没有情感呢?所以,小学生作文没有真情实感的问题根源,不在于没有情感,而在于有情感不敢表达、不能表达(不能表达的问题,后面探讨)。就是说,学生有想法,但不敢写,写出来怕老师批评,特别是怕自己的“思想”是“错误”的,被教师和家长上纲上线——这就造成在写作时畏手畏脚,不敢表达真情,只能用套话来应付。

所以,为了提振学生写作的信心和勇气,让他们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教师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表达平台和空间。就算是学生出现了一些思想的“偏差”,教师也应从其他渠道去加以引导指正,而不宜直接从作文的角度去进行批评。

四、技能指导、教授方法

上一段中我们说到“不能写”也是小学生写作表达不到位的一个主要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写作中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对学生观察生活事物能力的指导——小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游戏、观察来掌握知识和能力,这是他们最基本的习得特征——但有一个问题,他们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是随机的、隐性的,所有的“观察”并不具有系统和条理性。所以,这就造成了本来是写他们最熟悉的生活,比如学校生活,比如公园、比如家庭,但在下笔的时候又总是写不到点上,什么原因呢,就是习惯于观察,但不会观察——这就需要教师专门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指导。比如带学生到校园中观察花,学生觉得很奇怪,“这些花,我们天天见,还需要专门出来看?”这时,教师将学生集合起来,让学生闭上眼,然后问:“李明,咱们花坛中最大的花是什么颜色的?”“红色”“好,王强,你说,这朵花有几个花瓣?”“嗯……”“赵红,你能说出花瓣的形状吗?”……教师一系列问题提出来,学生就明白了“噢,原来我们只是在看,而不是在观察,把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都回答了,不就是一篇文章了吗?”这时,再让学生去看,他们就观察得很仔细,教师没有提示到的东西也“看”到了——这就是掌握了观察的方法。

二是教学生学会“抄”——“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一说到这句话,大家就以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文化行为——但我倒认为这是一个提升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你想,我们通过文本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是不是在让学生“抄”前人的思想?我们鼓励学生在文章用成语、谚语、诗词来提升文章的节奏感、美感,是不是在“抄”前人的文章?所以,借用经典的词句、格式、表现手法不仅不应批评,而且应该鼓励。我们让学生在阅读时,将精彩词句记下来,不就是想让他们能够巧妙地用在文章中吗?因而,对于小学的写作教学来说,组织学生仿写经典文章,是教学生写作技巧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观潮》、《可爱的草塘》等这些优美的文章,都可以让学生拿来仿写,阅读之后,让学生写一篇《看灯》、写一篇《可爱的鱼池》,让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笔法去练习,对提升写作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以上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作,其实还有一些方面是教师应该注意把握的,比如写作前的准备、启发,比如写作后的批改、评价等,都有相应的方法策略——笔者已经把这些内容结合到以上四点当中了,这里就不再展开。

参考文献:

[1]陈娜娜.小学语文作文写作指导策略之我见[J].软件:教学,2015(5):224-224.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一、课堂导入新奇独特

我们经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从语言角度来说,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听讲,主动听讲,主动思考,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基调。

因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课堂导入。例如,在新课开始之初,老师可以说,“上节课老师布置的任务大家有没有完成呢?老师今天带来了神秘的礼物要奖励给表现优秀的同学!”学生们为了得到神秘的奖品必定会积极进行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认真听取别人的演讲,这在不自觉中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认真学习,争取良好表现的心理,从而为课堂教学的下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讲解启发诱导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经常采取的方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陈述句进行讲解,学生知识被动的识记。然而经过长时间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达到教学效果最優化。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启发诱导式的语言艺术,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运用发散性提问、疏导性提问等方式,刺激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三、课堂评价客观精准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环节,而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点评关系到是否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我们要注意采用肯定性的、鼓励性的语言,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豪,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在维护自尊心的同时,既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又能建立起奋发学习的信心。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识字数量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词不达意、表述不清的现象,此时,教师的评语应该简明精准,在充分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优点的同时,又要侧面强调他学要注意的地方。

四、体态语言相结合

小学阶段的学生课堂注意力和稳定性可能还不够强,如果只采用语言说话教学方式的话无疑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除了注意语言运用之外,我们不能忽视的还有体态语言。所谓的体态语言,是指说话过程中的动作手势、眼神交流等。这些无声的体态语言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更充分地表达某种意义,加强表达效果。例如,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故意做出一些夸张的动作、表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向他们投去热情信任的眼光;在回答完问题之后可以向他们伸出大拇指表示赞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肢体语言与有声语言相结合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是一门注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学科,除了以上几点之外,我们还需要使我们的教学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抑扬顿挫,饱含情感,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获得最佳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儿童文学是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的一种直接方法,它不仅会影响着儿童未来三观的形成发展,更会对儿童母语教学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儿童文学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老师关系的角度,详细探讨儿童文学的内容,儿童文学为什么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以及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应如何有效运用儿童文学,来对母语进行更加深入的教育研究。

关键字: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母语研究;小学语文教师

1.儿童文学的定义与小学语文教学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是指按照儿童的审美要求与心理特征,并以0—15岁的儿童为阅读对象来创作改变的文学作品。按照年龄段划分,儿童文学可分为婴儿文学、幼儿文学、少年文学与青少年文学;按照题材类型划分,儿童文学可分为儿歌、童话、寓言、儿童小说、散文、影视等。可以说,儿童文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涉猎的题材也非常丰富。

虽然涉及内容庞杂,但从本质上来讲,儿童文学也有着十分明确的主题。从受众对象来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针对的目标群体都是儿童。无论在小学语文教育还是儿童文学传播的角度,作为阅读主体的儿童是二者的目标与追求。但由于应试教育竞争的激烈,很多家长在儿童成长培育方面尤其忽视儿童文学对孩子性格与三观的培养,拘泥于成绩与技能的攀比培养,造成许多孩子心智被迫早熟,也扼杀了许多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教育应回归儿童本位,激发孩子的更多自身潜能。

从阅读地位来看,儿童文学是儿童阅读的主要来源。小学语文作为最基本的母语教学,往往离不开文章的阅读与作品的观赏。新课程标准虽然对小学语文提出了阅读总量与分量的要求,并且提倡为孩子减负,让孩子选择自己更感兴趣的阅读,“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但实际上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对学生的阅读基本处于难以引导的状态,无法拥有一套完整运作的阅读流程。这种现象也就造成了儿童文学在传播过程中的阻塞与混乱,许多儿童无法接触到适合自己年龄段阅读的文学作品。因此,如何根据儿童自身的发展、语文教学的需要来引导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与儿童自身的提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师的关系

在一般人们的印象中,小学语文更多地是作为具有艺术创造性的成果而出现的。但这只是从教育美学的角度来评定的。实际上,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老师作为儿童成长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未来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树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语文老师必须注重儿童语文教育、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共同培养,这样才能帮助儿童精神生命成长,夯实品德基础。

但由于我国师范类院校教育体制的问题,儿童文学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教学师资不足,教学水平不够,甚至是教学类别空当,都会给小学语文教育带来不良影响。许多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学生都没有修习过儿童文学课程,或者有些研究过但只是浮于理论知识,很少有实践操作经验,这就会造成老师对儿童文学的欣赏与教学能力不够。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小学老师想要教好语文教育,必须要大量阅读与深刻剖析儿童文学,并向孩子们努力介绍优秀的儿童文学,传播母语文化。

3.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课程基本停留在语文教材即等于儿童文学的状态。这就导致了许多家长老师只注重课本上所传授的知识,不能在课后对儿童进行深入广泛的辅导与提高。根据国家教育部下发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程应增添阅读指导课,并全方位推广“班级读书会”“教师读书会”“亲子共读”“社区读书会”等阅读交流活动,加深学生对母语文学阅读的理解。

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如何处理好小学语文与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对于母语基础教学与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大的启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以下幾点:

3.1 积极探讨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

儿童文学是儿童教学启蒙的基础,因此,儿童文学在改编传播过程中,往往贴近儿童心理,着力于提升儿童的内心世界,丰富情感交流。从选材角度来讲,儿童文学通常以传播人间真善美为主题,集中表现人间的爱、善良与自然;在表达形式上,也往往以儿童文学中喜闻乐见的形象,如动植物的拟人化、古典故事中的王子与公主等来吸引儿童对阅读的热爱;同时,除外在结构外,文学内部也要具有相对的艺术性,在语言、形式上给儿童带来阅读上的美观。

3.2 重视儿童文学对学生个人发展的作用

母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常用和重要的语言,学好母语,也是儿童成长与个人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语言的学习与积累是枯燥的,尤其是对于好奇心旺盛的儿童来说,单调深奥的文学并不适宜他们阅读,也会使他们对文学作品产生抵触情绪。为此,儿童文学在传播教学方面,必须采用多种风格,并建构有张力、有质感的语言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真正唤醒儿童语言表达的激情与潜力。也因此,经典文学应如何演绎,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讲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课题。

以冰心的《繁星·春水》、《小桔灯》等作品为例,冰心在儿童文学的传播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她的诗歌富有美感又非常精简,散文作品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非常适宜作为儿童文学的阅读教材。即使老师并不对文章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多朗读背诵几遍,孩子们也会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爱与美的召唤。这些作品对小学语文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减轻学生对作品理解的负担,也可以让老师少浪费些口舌。

4.总结

从上述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与文学作品阅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充分认识二者的关系,并采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用儿童文学的视角来观察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老师亟待思考的问题。认真做好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加强儿童阅读指导,培养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需要长期坚持的方法,也可以让母语在传播过程中更加纯粹精炼,让学生深刻感受文学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推动民族的未来往更长远的方向发展。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榜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老老师要树立起好的榜样。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2、正视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出现错误后是孩子最容易丧失自信心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给予关注,并且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

3、心中有爱

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它一定会自然地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

4、树立学生的自信

对学生来说,家长、老师无疑是权威人物,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或评价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都会触及孩子的心灵,都会对孩子自信心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信是人追求成功的一种意念,是坚持走向成功的一种意志,是一种巨大的潜能,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切记:孩子的自信是学好的关键。

5、面向全体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校里也不应该有一模一样的课堂,不同的班级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才能获得理想

的课堂管理效果。

6、注重课外

东坡先生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确实,老师们只有重视课外工夫的积累,时时注意自己知识的“厚积”,对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学问,处处留心,兼收并蓄,才能得心应手地做好课堂管理工作。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小学语文情感教育重要性

时代更新和进步,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新课改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明确要求教师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情感的人。与其他年龄段不同,小学生各个方面都处于活跃发展状态当中,且更加关注教师、家长对自身的认可和理解。语文是小学基础课程,其中内容丰富、渗透至学生生活当中。为此,教师以小学语文教学为媒介,增强师生交流,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同时,语文教学内容精选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对学生审美、品格的形成产生积极作用。

语文自身具有较强的情感特点,通过文字能够实现情感的传递,对学生心理层面上予以刺激。特别师生在互动和交流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源于教师的关爱和认可,产生积极情绪,对语文知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以避免传统教学单一性问题的产生。另外,语文教学内容还具有形象性,尤其是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能够以话剧、视频及表演等多元化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对学生感官予以刺激,将原本抽象的概念转变为生动的形象,增强学生情感的体验。新课标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材改革进一步深化,其中优美的文字、真实的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语文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没有的优势,将其作为载体实现对学生情感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兼顾知识与情感双重教育目标。可见,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策略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品格及能力。换言之,就是学生知识、技能及情感等多方面的融合体。在核心素养指导下进行实践教学,能够兼顾对学生语言素养与情感培育双重目标。

(一)核心素养下的情感教育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通过语言表达情感是语文的主要特点。小学课文中,很多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且伴随着故事情节,能够凝聚更多情感,渗透着深刻的理性思想,为师生情感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作者的思想、情感提炼出来,吸引小学生的关注,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如《桂花雨》一文,作者以桂花香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情境,并按照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能够给予作者提到的七次桂花香进行思考和解读,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作者传递的情思,品味思乡之情。

(二)核心素养下的情感教育要求教师“未成曲调先有情”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不仅仅着眼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它还得注重语言材料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价值情感的熏陶感染。所以教师首先要得以动情,努力做到先声夺人,以情动人。比如在教学《长城》一开始,教师就进行声情并茂地地演说道:“有这样一个建筑,他是世界遗产的第一窗口......”,教师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后,能够对学生产生听觉刺激,吸引其能够主动读课文,深入感受长城。此外,针对“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这一部分教学,同样采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付出的艰辛,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水平。

(三)核心素养下的情感教育教师要创建情境拨动学生心弦

真实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如教师在《我爱秋天》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感受秋天,收集一些树叶作为标本,记录秋天的足迹,然后在进行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设计课堂教学,以此来调动小学生的情感,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且能够在此过程中增强情感体会,提高教学有效性。再者,如在《月光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投入情感,做好课前准备,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配乐朗读方式,以画面展示、音樂烘托形式创设情境,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感知和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由此产生丰富的想象,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在此基础上,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还能够积累语言知识,为日后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四)核心素养下的情感教育教师要深推细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领悟教学内容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世间万般情感。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围绕着“大年夜”特定环境,讲述小女孩幻想出来的东西。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年都是如何过的,通过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隐含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拥有的生活多么幸福。除此之外,基于核心素养基础之上,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评价方式,坚持成功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的评价,在评价时,可以进行师生、生生评价等不同形式,且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在同学面前鼓励和表扬,针对学生的缺陷,要先对可取之处进行表扬,然后再对不足之处加以纠正,采取人性化评价方式,避免以偏概全,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闪光点,值得我们肯定和支持,通过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情感培育具有积极意义,且有利于学生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和希望,健康成长。

结论:综上来看,新时期下,小学语文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多的要朝着情感培育方面渗透。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以核心素养为核心,实施因材施教,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设计语文教学,在知识讲授的同时,能够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培育,使语文教学做到“知”、“情”并举,德智双传,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单建华.探索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自主课堂教学策略浅析[J].学周刊,2019(12):58.

[2]任彦蕊.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困境及培养路径探索[J].学周刊,2019(12):64.

[3]管飞.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学周刊,2019(12):68.

[4]游永兴.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设计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12):70.

[5]谢晓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分析[J].学周刊,2019(12):112.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文学科作为情感表达和思想教育的优势学科,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征。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法律教育展开分析和讨论,希望能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展 法律教育 综合素质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行的形成以及今后的个性特征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责无旁贷,除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和语言组织能力之外,还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包括他们的个性、道德观念及法律意识。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如何在教学中既不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同时也不会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需要教师能够以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为基础,将法制常识有机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中,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增强学生法制意识,使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相融合统一,从而达到预想的效果。现在我就结合一些实践经验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法制教育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依据日常生活,构建教学情境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面对一群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积极的为学生创设法制教育的氛围,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活动得到切身的感受。对于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老师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及了解它的危害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建立一个模拟法庭,让不同的学生来扮演原告人、法官、被告人、辩护律师等,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过这类活动的开展学生逐渐会意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不能徇私舞弊,损公肥私,必须要学会公平、公正的去对待每一件事,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制素质。其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安排的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生动的法制教育。例如,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时,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交警叔叔和行人,通过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了解许多的交通法规的同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增强了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从而让他们受益终身。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法制教育的主题演讲比赛。如“远离毒品”“远离网吧”等,通过一系列的演讲比赛,为学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了平台,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依据教材,进行法律教育

就小学语文教材而言,其中有许多优秀的,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古今中外的名篇。同时,其中也不乏可用作法制教育的好素材,对于这些素材就需要教师适时挖掘,同时将教材内容和法制教育相联系,在对学生进行法制知识的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对此,教师抓住可以这样做如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教学如:“赡养”这一个词语,教师在键鼠这个词时就可以与“抚养”联系起来,同时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同时让学生自己发挥,用这两个词造句,进而进一步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这是老师要有效的把学生引进到法律的世界,让学生知道一些关于《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知识,理清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赡养与抚养的关系,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尊敬父母的意识,让他们明白将来自己是有法律责任来赡养父母的,这样就培养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其次,还可以利用文章重的个别句子进行引导,例如在讲授《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有一位教师抓住“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让学生知道即使发出“一声小小的呻吟,一点小小的挪动”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邱少云没有这样做,表现了极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号召小学生向邱少云学习,从小立志报国,热爱祖国,绝不背叛国家和民族。同时,开展社会规则的教育,对于规定,不该做的绝对不做,要求做的必须去做,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三、拓宽渠道,加强实践

也就是说在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后,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意识、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加强对这些知识的感悟。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如不值一顶的有关法律知识的拓展作业,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制度,如《凡卡》一文中就可以适当拓展,让学生在课后去了解身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然后回到课堂师生之间进行探讨,并从中初步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又如定期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如在每次班会课上,或者是每学期开始和结束时,均可以一次作为为学生传达法律知识的机会。特别是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末成年人保护法》、《小学生守则》等,让学生在学习这些法律知识的同时,一方面为学生自己遵纪守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又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晓琳.小学语文课堂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吉林教育.2012.

[2]马静珊.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法制教育[J].新课程.2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归仁中心小学)

编辑/赵军

上一篇:国际金融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化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