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职称论文范文

2023-03-20

全科医学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全科医学;培训模式;师资队伍

全科医学是一门融疾病医疗、疾病预防、疾病康复、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多种临床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医学,其服务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畴,为家庭、病人、社区、健康人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需要解决13亿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非发展全科医学莫属[1]。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和全体医学教育及医疗卫生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成果。几十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办法和具体要求,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点,编写出版和翻译了多部国内外有关教材,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全科医师培训,加强了全科医师队伍建设,使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得到了迅猛发展。本文就改进全科医学培训模式、加快全科医师队伍发展谈几点看法和建议,仅供参考。

一、改进全科医学培训模式

根据卫生部规定,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必须是脱产学习方式,需要经过3个月的集中理论学习,33个月的医院大科轮转,12个月的社区实践,培训合格后经报考成绩合格者方可晋升为全科医师。这就是说培养一个全科医师除在校系统学习外,大约还需要4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这对于一个从医人员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站点来说,承受的负担和压力实在太重了。为了有效缓解这种矛盾,作者认为应建立灵活的培训机制,采用多途径、多模式培训全科医师,下面几种思路值得思考和探讨。

二、本科生式培训

高等医学院校应将本科生作为将来高素质全科医师队伍建设的一支主要力量来重点培训。所有临床医学本科生(口腔、公卫等特殊专业除外)均应纳入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按照符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案进行系统的理论和临床实习的规范化培训,成绩合格者在毕业时除发给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外,还应发《全科医学理论、临床培训合格证书》。毕业生结业后无特殊情况者,应由劳动就业部门一律安排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和社区站点工作,同时接受社区基地为期一年的实践培训,经省(区)统一考试考核合格后发给《社区基地培训合格证书》,经参加国家统一考试获得《医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后,将上述各有关证书报省(区)卫生主管部门审查、登记、注册后,就可颁发给《全科医师资格证书》。这种模式有效地减少了重复授课、重复实习、重复考试,大大缩短了培训周期,减轻了学员压力,节约了教育资源,避免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并可在较短时间内为基层社区输送大量人才,有利于加强基层全科医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1.在职免费式培训。浙江省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他们在理论培训方面安排了以自学为主、短期集中培训为辅,由省统一教学计划与大纲,统一教材建设、统一命题范围,考试实行自由选择方法,考教分离,全省统考;临床实践在标准培训基地完成,4年一周期,其中大科轮转2年,专业培训2年,临床能力采用统一综合水平测试。这种模式不仅减轻了学员的经济负担,也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让广大社区医生在本地区就近接受到全科医学的规范化培训。

2.自学考试式培训。这是学习借鉴国家自学考试的一种模式,对现有执业医师采取统一教学大纲、统一培训教材、统一实践标准、统一命题考试,每年报考几门,成绩及格者发给单科合格证,不受年龄、学历限制,每3-4年一周期,各门考试都过关合格者,可发给《理论培训合格证书》。在此期间,根据临床实习要求,分期接受严格而规范化的临床培训并取得《临床培训合格证书》,学员结业时,上述有关证书报省(区)卫生主管部门审查、登记、注册后颁发《全科医师资格证书》。这种模式以自学为主,不影响正常工作,有效地缓解了工学矛盾,同时也降低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门槛,减轻了学员的经济负担和思想压力,给所有相关执业医生提供了一个公平参加培训及学习提高的机会和平台。

三、加快全科医师队伍发展

全科医学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必然产物,要想建立和实施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聘合格师资。要聘请高校和临床经过全科医学师资培训、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分别参与全科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带教。选聘经过规范化培训,并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全科医师担当社区实践的带教师。建立师资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对各类师资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成绩突出者应受到表彰奖励,考评不合格者可随时解聘;加强全科医学学术交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交流,不定期组织师资骨干到外地参观学习;转变教学观念,带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运用全科医学理念和方法教学,同时要加强针对性教学,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的放失地进行培训,保证学员学一點、一点、用一点。(2)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方法要注意灵活多样,尽量避免单一、枯燥的课堂讲授,尽可能调动学员的兴趣,提高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成人培训特点,教学方法应充分涵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病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训练、自助培训、播放录像等多种教学形式。

2.落实完善有关配套政策。(1)做好全科医师晋升工作。全科医师仍属于卫生技术职称系列的一个学科,所以应和现有卫生技术系列衔接配套,并及时认真地解决好他们的技术职称晋升工作。(2)重视和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这些地区工作艰辛、环境恶劣,缺医少药状况相当严重。所以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应对这一地区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大扶持力度;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加快这些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建设,加快全科医师队伍的培养和发展,力争在较短时期内彻底改变这一地区缺医少药、因病致穷的落后状况。

总之,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全科医师队伍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深信,只要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全体医学教育及医疗卫生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支经过规范化培训、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全科医师队伍一定会飞快地遍布全国城乡各地。

参考文献:

[1]杨秉辉.全科医学的全与专[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8,15(6).

[2]虞建荣,邓文海,张华达.以“在职免费”方式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创新思路[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0,13(4).

通讯作者:李正直,男,教授,研究方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

全科医学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科医学;教育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服务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在不断的发展,全科医学的概念被引入全科医学教育中,成为了国家重点建设的医学教育学科,全科医学教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科医生队伍的建设成为了重点的研究对象,全科医学人才十分匮乏阻碍了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本文总结了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对象是广大老百姓,主要负责宣传卫生知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预防传染病等医疗服务,因此需要全科医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社区的卫生服务人员,满足老百姓的卫生服务需求。全科医生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医生,受过专业的训练,能够解决社区中老百姓常见的健康问题,为个人或者家庭人员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全科医生掌握了各方面的医疗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为社区人员提供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合理的利用社区的医疗资源,为社区患者提供专科会诊。全科医生在进行社区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为老百姓解决了医疗费用贵,看病困难等问题,为老百姓能够健康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得到了医学领域和社会群众的认可。

二、全科医生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全科医学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有限,目前,全科医学专业的学员人数在不断增多,师资短缺的现象严重,因此想要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医师,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师资队伍主要存在的问题包含师资队伍人数少、学历低、专业水平低等,严重影响了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仅从培训角度看,接受培训的医师大部分是从事专科医师的工作,对于全科医师的认识不够全面,经验不够丰富,导致培训后仍然倾向专科化。面对严峻的培训任务,需要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数量大的全科师资队伍,才能全面发展全科医学。

三、全科医学教学现状研究

(一) 本科生教育

我国引入全科医学概念之初,计划在本科教育中加入全科医学的内容,并培养出专业的全科医生,教育部门根据我国这一计划,安排了相关的课程内容,课程的设计核心是围绕全科医学和家庭医学,主要课程内容包括各科的临床医学理论和技能、医疗保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等。事实证明,想要用5年的本科教育时间培养出全科医学的专业人才还存在很多的困难。我国卫生服务部门针对全科医学教育召开了会议,将全科医生培养转为本科毕业后的教育。

(二) 规范化培训

因为我国医疗教育的教学基地有限,全科医学教育基本以理论传授为主,所以全科医学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我国通过引入全科医学相关课程,使学生对全科医学概念有了正确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本科学生未来的实习和就业。《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确立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地位,在卫生部门领导的指导下,大部分地区开展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继续教育

全科医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不断的补充新技能、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论等。全科医生对于继续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因为教育的内容能够丰富全科医生的临床经验、培养全科医生的专业技能、帮助全科医生吸取全科医学新概念等。

(四)岗位培训

随着卫生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全科医生岗位培训成为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的重点,根据全科医学培训机构对于参加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学员进行的调查显示,全科医学的概念虽然得到了普及,但是由于基层医师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学历偏低,仅仅通过短期的培训,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进行继续教育项目,才能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五)师资培训

卫生部对全科医学师资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将全科医学师资分成了三类,包括理论类、临床类和社区类,并针对各类师资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考核和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发现调查的内容没有得到统一标准,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的各项内容需要进行系统的规范,才能培训出综合素质高的全科医学人才。

四、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针对全科医学的人才培养,我国的师资队伍人数严重不足,配套的教学制度也不够完善,导致全科医学人才的质量较差,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卫生服务的特点,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生,满足群众对于卫生服务部门的需求,建设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师资队伍,坚持将全科医学教育纳入教育改革的计划中,按照政府的领导,充分利用社会医疗资源,对全科医师学员进行培训,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将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使全科医学教育能够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科医学教育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卫生服务部门相关管理机构对全科医师进行管理和监督,不断强化在职全科医师的医学教育意识,采取有效的教育模式,为全科医师提供培训项目,促进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实施。建立全科医学教育体系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有效的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提高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建设高素质的医疗师资队伍,确保能够满足社会卫生服务部门的需求,从而促进医疗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纯怡,程晓明.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与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3,08:642-644.

[2]黄星.欠发达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5:13-14.

[3]杜娟,郭爱民,路孝琴,崔树起,王嵬.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研究现状及展望[J].继续医学教育,2009,03:9-12.

[4]许茗越,吕琳,杨倩蓉,夏艾抒.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研究现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05:851-852.

全科医学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全科医生是看病防病的“多面手”,更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随着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出台,全科医生将走进寻常百姓家。

为什么要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全科医生一般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其另一个特点是上门服务,全科医生常以家访的形式上门治疗,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建立家庭病床和医疗档案。

目前全科医生制度已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的30-60%。而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目前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尚没有形成统一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疾病谱的快速变化,以及“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改的深入推进,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任务。这项制度的建立,对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及落实预防为主方针,从根本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让居民少得病甚至不得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要在2020年初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一是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二是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三是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力争让每个家庭都能享受到全科医生的服务。全科医生制度能带来哪些实惠?

国内外调查研究表明,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可以在基层得到有效诊治。

全科医生首诊制度的好处,一是居民看病更方便,小病看全科医生,大病通过全科医生预约转诊,省去了到大医院排队等候的烦恼。二是居民看病更便宜,可以降低小病的醫疗费用,大病在急性期治疗稳定后,可以转由全科医生进行康复治疗,节省了医疗费用。三是医疗资源配置更合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为何要推行全科医生制度?

建立全科医生与居民的契约式服务关系,一是有利于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改善居民健康。全科医生全面掌握居民健康状况,可以提供连续的、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二是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新型医息关系、改善医患矛盾。全科医生与居民的关系更加亲近和密切,有利于形成全科医生的自我道德约束机制。三是有利于减少不合理医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居民定期自主选择全科医生的竞争机制促进全科医生主动对居民的健康和花费进行管理。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是如何设计的?

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总体设计可以概括为“一种模式、三个统一、两种途径”。“一种模式”即逐步规范全科医生培养“5+3”模式,前5年是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3年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三个统一”即统一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方法和内容,统一全科医生执业准入条件,统一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两种途径”即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阶段采取“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路径。

如何确保全科医生制度落到实处?

全科医生制度是一项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实施起来会面临很多困难,为此。要开展一系列工作。包括及时推动执业医师法和相关法规的修订,相关部门应抓紧制定配套文件和行动计划;各省(区、市)应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出台实施方案,细化操作步骤和路线图;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养等。

全科医学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三年制临床医学(全科医生)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响应党和国家实施“新农合”-,j“新医改方案”的政策,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大批“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医疗、保健服务型人才。将以学科设置的课程重组构建为综合性和活动性课程,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开设岗位能力综合性实验(训);将“2+1”培养方式改革为“1+2”培养方式;专业课程实行双循环强化式教学,教学地点由学校转移到教学医院的临床科室;将课堂集体教学改革为小组教学、模拟教学和床边教学;增加寒、暑假和第3学年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临床见习和实习。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1 课程设置的改革

乡镇卫生工作是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的前沿阵地,需要的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有为农村献身的服务精神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要具备从事乡镇医疗保健服务所必备的最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能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做出初步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并能安全转送急重症病人,对慢性病进行社区和家庭的康复保健工作,能初步处理社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并对常见病的预防保健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借助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数据处理与上报工作。然而,目前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是“通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学科本位”为主线,基本上是本科专业的压缩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学科的完整性;理论知识讲解过多、过深;学科之间内容重复较多;传授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都与农村卫生工作要求差距较大;最基本、最常用的诊疗、护理、急救技术、康复保健及健康教育内容涉及较少,甚至有些农村非常适宜实用的技术还尚未纳入学历教育之中。按照这样的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很难到基层胜任工作。

1.1 锞程妻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目前,主要有3种课程类型。

1.1.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根据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1.1.2 综合课程整合若干相关学科,组成一门应用领域更为广泛的课程。综合课程的作用有:第一是认识方面的作用,既可提供整体观念,又利于联系不同领域的知识;第二是心理方面的作用,按人的心理需要、兴趣、好奇心和活动来编制,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第三是社会方面的作用,利于教学与社会方面的联系。

1.1.3活动课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提出了活动课程的概念,其基本特征包括: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1.2 课程的作用(1)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2)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3)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4)为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

1.3 锞程设置原则课程设置遵循职业特点素质教育原则、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1:3

1.4 组构建课程模块体系按照专科层次、农村实用型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新农合”、“新医改方案”的实施政策和其对农村卫生人员的素质、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为依据,以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主线。淡化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设置,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优化重组构建了3个课程模块体系。具体见表1。

1.5 课程重组的特点

1. 5.1素质模块的特点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修养、.-I-Jg:管理与法律法规知识,掌握职业必备的语言沟通技巧;具有—定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贯穿于后期的专业基础、专业技能教育和f缶床实习的始终。

1.5.2 专业基础模块的特点以基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基本概念、强化知识的应用为重点,淡化学科界限,设置学科型、综合型和活动型课程,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的合理衔接,增加了基础医学的甥洽能力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只、技IiB的应用。

1.5.3 专业技能模块的特点增加了总学时和实践教学课时数;课程设置打破了学科界限,教学内容的设置突出职业的定向性和实用性。将内、外科以系统疾病为中心进行课程重组,删除基层不开展的外科手术内容,融合内、外科对同一疾病在诊断、治疗上的内容;突出预防保健、社区康复和急救护理,以适应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强调知识结构的合理衔接,部分课程按照知识结构的联系程度设置为群组,便于教学实施中的时间、场地安排;首次将安全、有效、廉价、方便的卫生适宜技术纳入学历教育之中;增加了临床综合技能实训及考评内容。

1.6新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比按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活动方式17.1。教学理论结构是指教师、学生、教材3要素的组合关系;教学实践结构包括纵向结构(指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的相互联系。表现为一定的程序)和横向结构(指构成现实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即教学内容、目标、手段、方法等的相关联系,表现为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组合方式),本研究主要讨论教学实践结构的改革框架。

2.1培养方式的改革为了能更好地实现三年制临床医学(全科医生)专业人员培养目标,将旧方案中的“2+1”培养方式(即第1—2学年在学校进行基础、临床教学,第3学年在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改革为“1+2”式(即第1学年在学校进行人文素质与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第2—3学年在教学医院进行临床课教学和实习),并在后期临床实践教学中增加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见习和实习,促进学生尽早熟悉工作岗位,与病人零距离接触,尝试医护患沟通、交流技巧,培养学生的岗位责任感、同情心和奉献精神,使学生初步学习各种疾病的典型临床症状与体征,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为其后期学习临床课奠定基础。具体安排见表。

2.2教学方式的改革

2.2.1素质模块与专业基础模块即“1+2”培养方式中的第l学年学校教育。根据各课程间知识结构衔接的紧密程度,采用并行和(或)先后开课的方式进行。注重传授的知识、技能与临床以及就业岗位能力相适应;各课程中的单项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同期进行;在教学模块完成后,按照模块中各课程的联系与特点,编排开设若干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2.2 专业技能模块即“1+2”培养方式中的第2—3学年。采用双循环强化式教学方式,经过2轮专业能力训练,使学生获取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和强化,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第1次循环(32教学周):专业技能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同步。第3学期(18周)前3周集中讲授成人疾病学(即内、外科学);第 18周将学生分3个小组(成人疾病组、妇儿组、中医组)5个循环周期,在教学医院的不同临床科室进行学习。第4学期(14周)第1周集中教授传染病学;第2—1O周分3个小组(综合学科组、预防保健科组、常用诊疗技术组)3个循环周期,在教学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地教学;第11—14周为卫生适宜技术、临床综合技能实训及考评的教学。

第2次循环(42教学周):即第3学年临床实习,改革以往单一的教学医院实习。第1—30周在县级综合教学医院实习;第31~42周分为3个小组,先后在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各进行为期4周的循环式实习。

2.3 教学方法的文革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借助黑板、教材、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在教室集中上课,课堂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本次改革实施以下教学方法。

2.3.1小组教学旨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如以教学单元某项内容为主题,通过教师提出问题一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外阅读一课堂异质分组(4—6人,组)一讨论、情境模拟(如外伤包扎)、角色扮演(如中毒急救)、教学游戏、演讲、课件展示等一师生观摩、共同点评,最终把所学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2.3.2模拟教学借助教学医院的临床科室、模拟病房、数字化模拟人、动物实验、标准化病人、多媒体等教学设施,采用理论与技能示范教学一初次模拟训练一录像分析总结一再次模拟训练一进入临床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经过反复模拟训练帮助学生在接触真实病人之前学会规范、熟练的医疗技术操作,在降低病人风险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开展实际工作的自信心。

2.3.3床边教学采用典型临床病例示教、教学查房、案例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与病人零距离接触,从病人身上学习各种疾病的典型症状与体征,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通过典型案例的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知识点的讨论与分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临床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改革中需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3.1教学史惘的制订教学大纲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是遴选教材的依据,是规范教学内容的标准,是指导教师实施具体教学行为的指南,是评价教学目标达成的尺度。目前,亟需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编写具有实用性、可行性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3.2 教材的缱选与编写教材是实施教学行为的具体工具,教材内容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超前性。目前亟需根据教学大纲遴选或联合编写与课程改革相匹配的教材。

3.3 师资队伍的建诅和培铡教学目标的达成要靠教师团队来完成。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后,教学内容、方法、场所等都有了很大变化。为了能顺利、有效实施本方案,亟需评价、遴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选教学医院和任课教师(包括实习带教教师),并对教师进行相关教学内容、方法的培训,必要时将培训地点设到乡镇卫生院,或聘请具有代表性的乡镇卫生院人员培训指导教师。

3.4 实验(训)拍导教程的缟写改革方案的一大特色就化学科技活动实验研究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改革实验(训)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实验(训)教学时数,增加了综合能力实验(-UlI)、卫生适宜技术和常用诊疗技术等新内容,为了能更好地实施改革方案,亟需启动实验(gJ1)指导教程的编写和规范。

3.5教学效暴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学改革是否成功,需要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评价体系冈。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形成性评价,又要有终结性评价;既要有主观性评价指标,又要有客观性评价标准。这是衡量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3.6 实验(硼)基地的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有实验(训)教学条件作支撑,同时其也是完成评价体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教学设备,为完成教学、实验(91)、考核评价奠定物质基础。

全科医学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三年制临床医学(全科医生)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响应党和国家实施“新农合”-,j“新医改方案”的政策,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大批“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医疗、保健服务型人才。将以学科设置的课程重组构建为综合性和活动性课程,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开设岗位能力综合性实验(训);将“2+1”培养方式改革为“1+2”培养方式;专业课程实行双循环强化式教学,教学地点由学校转移到教学医院的临床科室;将课堂集体教学改革为小组教学、模拟教学和床边教学;增加寒、暑假和第3学年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临床见习和实习。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1 课程设置的改革

乡镇卫生工作是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的前沿阵地,需要的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有为农村献身的服务精神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要具备从事乡镇医疗保健服务所必备的最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能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做出初步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并能安全转送急重症病人,对慢性病进行社区和家庭的康复保健工作,能初步处理社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并对常见病的预防保健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借助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数据处理与上报工作。然而,目前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是“通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学科本位”为主线,基本上是本科专业的压缩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学科的完整性;理论知识讲解过多、过深;学科之间内容重复较多;传授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都与农村卫生工作要求差距较大;最基本、最常用的诊疗、护理、急救技术、康复保健及健康教育内容涉及较少,甚至有些农村非常适宜实用的技术还尚未纳入学历教育之中。按照这样的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很难到基层胜任工作。

1.1 锞程妻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目前,主要有3种课程类型。

1.1.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根据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1.1.2 综合课程整合若干相关学科,组成一门应用领域更为广泛的课程。综合课程的作用有:第一是认识方面的作用,既可提供整体观念,又利于联系不同领域的知识;第二是心理方面的作用,按人的心理需要、兴趣、好奇心和活动来编制,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第三是社会方面的作用,利于教学与社会方面的联系。

1.1.3活动课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提出了活动课程的概念,其基本特征包括: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1.2 课程的作用(1)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2)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3)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4)为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

1.3 锞程设置原则课程设置遵循职业特点素质教育原则、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1:3

1.4 组构建课程模块体系按照专科层次、农村实用型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新农合”、“新医改方案”的实施政策和其对农村卫生人员的素质、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为依据,以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主线。淡化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设置,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优化重组构建了3个课程模块体系。具体见表1。

1.5 课程重组的特点

1. 5.1素质模块的特点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修养、.-I-Jg:管理与法律法规知识,掌握职业必备的语言沟通技巧;具有—定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贯穿于后期的专业基础、专业技能教育和f缶床实习的始终。

1.5.2 专业基础模块的特点以基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基本概念、强化知识的应用为重点,淡化学科界限,设置学科型、综合型和活动型课程,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的合理衔接,增加了基础医学的甥洽能力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只、技IiB的应用。

1.5.3 专业技能模块的特点增加了总学时和实践教学课时数;课程设置打破了学科界限,教学内容的设置突出职业的定向性和实用性。将内、外科以系统疾病为中心进行课程重组,删除基层不开展的外科手术内容,融合内、外科对同一疾病在诊断、治疗上的内容;突出预防保健、社区康复和急救护理,以适应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强调知识结构的合理衔接,部分课程按照知识结构的联系程度设置为群组,便于教学实施中的时间、场地安排;首次将安全、有效、廉价、方便的卫生适宜技术纳入学历教育之中;增加了临床综合技能实训及考评内容。

1.6新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比按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活动方式17.1。教学理论结构是指教师、学生、教材3要素的组合关系;教学实践结构包括纵向结构(指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的相互联系。表现为一定的程序)和横向结构(指构成现实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即教学内容、目标、手段、方法等的相关联系,表现为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组合方式),本研究主要讨论教学实践结构的改革框架。

2.1培养方式的改革为了能更好地实现三年制临床医学(全科医生)专业人员培养目标,将旧方案中的“2+1”培养方式(即第1—2学年在学校进行基础、临床教学,第3学年在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改革为“1+2”式(即第1学年在学校进行人文素质与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第2—3学年在教学医院进行临床课教学和实习),并在后期临床实践教学中增加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见习和实习,促进学生尽早熟悉工作岗位,与病人零距离接触,尝试医护患沟通、交流技巧,培养学生的岗位责任感、同情心和奉献精神,使学生初步学习各种疾病的典型临床症状与体征,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为其后期学习临床课奠定基础。具体安排见表。

2.2教学方式的改革

2.2.1素质模块与专业基础模块即“1+2”培养方式中的第l学年学校教育。根据各课程间知识结构衔接的紧密程度,采用并行和(或)先后开课的方式进行。注重传授的知识、技能与临床以及就业岗位能力相适应;各课程中的单项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同期进行;在教学模块完成后,按照模块中各课程的联系与特点,编排开设若干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2.2 专业技能模块即“1+2”培养方式中的第2—3学年。采用双循环强化式教学方式,经过2轮专业能力训练,使学生获取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和强化,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第1次循环(32教学周):专业技能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同步。第3学期(18周)前3周集中讲授成人疾病学(即内、外科学);第 18周将学生分3个小组(成人疾病组、妇儿组、中医组)5个循环周期,在教学医院的不同临床科室进行学习。第4学期(14周)第1周集中教授传染病学;第2—1O周分3个小组(综合学科组、预防保健科组、常用诊疗技术组)3个循环周期,在教学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地教学;第11—14周为卫生适宜技术、临床综合技能实训及考评的教学。

第2次循环(42教学周):即第3学年临床实习,改革以往单一的教学医院实习。第1—30周在县级综合教学医院实习;第31~42周分为3个小组,先后在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各进行为期4周的循环式实习。

2.3 教学方法的文革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借助黑板、教材、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在教室集中上课,课堂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本次改革实施以下教学方法。

2.3.1小组教学旨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如以教学单元某项内容为主题,通过教师提出问题一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外阅读一课堂异质分组(4—6人,组)一讨论、情境模拟(如外伤包扎)、角色扮演(如中毒急救)、教学游戏、演讲、课件展示等一师生观摩、共同点评,最终把所学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2.3.2模拟教学借助教学医院的临床科室、模拟病房、数字化模拟人、动物实验、标准化病人、多媒体等教学设施,采用理论与技能示范教学一初次模拟训练一录像分析总结一再次模拟训练一进入临床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经过反复模拟训练帮助学生在接触真实病人之前学会规范、熟练的医疗技术操作,在降低病人风险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开展实际工作的自信心。

2.3.3床边教学采用典型临床病例示教、教学查房、案例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与病人零距离接触,从病人身上学习各种疾病的典型症状与体征,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通过典型案例的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知识点的讨论与分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临床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改革中需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3.1教学史惘的制订教学大纲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是遴选教材的依据,是规范教学内容的标准,是指导教师实施具体教学行为的指南,是评价教学目标达成的尺度。目前,亟需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编写具有实用性、可行性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3.2 教材的缱选与编写教材是实施教学行为的具体工具,教材内容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超前性。目前亟需根据教学大纲遴选或联合编写与课程改革相匹配的教材。

3.3 师资队伍的建诅和培铡教学目标的达成要靠教师团队来完成。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后,教学内容、方法、场所等都有了很大变化。为了能顺利、有效实施本方案,亟需评价、遴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选教学医院和任课教师(包括实习带教教师),并对教师进行相关教学内容、方法的培训,必要时将培训地点设到乡镇卫生院,或聘请具有代表性的乡镇卫生院人员培训指导教师。

3.4 实验(训)拍导教程的缟写改革方案的一大特色就化学科技活动实验研究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改革实验(训)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实验(训)教学时数,增加了综合能力实验(-UlI)、卫生适宜技术和常用诊疗技术等新内容,为了能更好地实施改革方案,亟需启动实验(gJ1)指导教程的编写和规范。

3.5教学效暴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学改革是否成功,需要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评价体系冈。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形成性评价,又要有终结性评价;既要有主观性评价指标,又要有客观性评价标准。这是衡量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3.6 实验(硼)基地的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有实验(训)教学条件作支撑,同时其也是完成评价体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教学设备,为完成教学、实验(91)、考核评价奠定物质基础。

上一篇:高级职称医学论文下一篇:护理管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