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学论文范文

2023-03-20

护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课堂教学的好与差是直接反映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对中职卫校《护理管理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提出了几点建议: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巧把生活管理与管理理论相结合、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等。

关键词:中职卫校;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1]课堂教学的好与差是直接反映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士的工作除了给予病人治疗护理,病员管理以及物品药品医疗抢救器材的管理外还包括病区的管理控制。护理工作琐碎繁杂,护士的计划性也是直接反映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近年来,护理管理学这门护理学科,已经成为每一位护生完成护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必修课。由于中职卫校的学生主要由初中毕业升学而来,普遍年龄偏小,接受能力有限,生源素质不太理想,加之管理学理论知识枯燥等因素给护理管理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由于目前我校护理教师队伍中年轻老师占绝大多数,几乎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更谈不上管理经验,这样使护理管理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对护理管理学这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教师也认为讲授起来力不从心。加之该课是考查课,教师们也就没有下工夫琢磨教材,琢磨教法,以及琢磨学生,以至于该课程讲授几乎就是“照本宣科”,学生听得昏昏然,教师讲的也了无兴趣。笔者有二十年的临床护理工作及管理经验,深知一个护士的优秀与否不仅仅是她的穿刺技术如何高超和是否拥有仁爱之心!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护理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通过课堂学习,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知识,为应对繁忙的临床护理工作甚至是今后个人的生活及未来的人生,是我们每位护理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护理管理教学中,对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研究教学方法。在当今医学教育中,教学方法种类多样,选择何种方法应以教学任务、内容和实情而定。对护理管理学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应该让学生感兴趣,易理解,好记忆。只有不断改进或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1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简称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S.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玛斯特(McMaster)大学首创,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推荐。[2]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笔者将8-10人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有主持人和记录人,然后将设计好的问题告诉学生。学生通过教材,网络,文献等分头查找资料,课堂上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PBL以问题为单元,打破了学科界限,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一体,是实行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培养的有效方法。[3]国内许多医科院校已经在尝试使用PBL教学法。设置问题,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找内容,找答案。打破了传统的“照本宣科”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既感到新奇又感到刺激。笔者的体会是问题要设置得贴近生活,有新意,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努力能找到答案,但答案不一定是一目了然的,可能还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那么在讨论中学生们会为了自己的观点想法找论据,对知识又是一个重新梳理和消化的过程。

1.2 应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场景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4]该方法可按呈现案例,学生讨论,集中发言,教师总结四个步骤进行。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并有利于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4]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五年一贯制护理管理学教材及习题里有很多的案例。笔者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选择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从最开始的沉默,不发言,不关注,到最后的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以及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增强这些真实有效的改变,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1.3 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每堂课要结束前的几分钟,教师都要总结本节课内容,然后要布置作业。笔者并没有依葫芦画瓢完全布置课后的习题。而是将课本中一些复杂的没有展开的问题罗列出来,让学生自己去网上找答案。并强调第二次上课笔者抽问。比如在讲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时候,我故意一带而过,课后的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找相关的内容,并告知他们看懂且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能举例。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主动学习的欲望被激励起来了。

2.教学内容的改进

2.1 去繁就简,帮助学生建立管理学“框架体系”

众所周知,现在的楼房都采用“框架结构”,不仅抗震能力强,而且各层楼之间干扰小,有利于按居住者不同的需求进行装修使用。那么,在护理管理学教学初期,不妨先给学生建立起管理学的“框架结构”,即向学生反复详细介绍管理的概念,内涵,五大要素,五大职能,以及常用的管理理论方法等等。让学生从框架上熟悉各章重点内容,使学生思路清晰,脉络明了,有利于今后学生对管理学的记忆和掌握。

2.2 利用生活细节连接管理学理论,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到管理的目标控制,时间控制时,笔者就举学生感兴趣的考前如何复习的例。以一天的复习为例,首先确定目标看哪一门或几门科目,其次确定看哪些章节,最后确定在哪个规定的时间段完成哪些内容的复习背诵。只要是计划好了内容,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了规定的内容,甚至是超额完成的就可以休息玩耍。在讲到时间管理的策略如连续性,学会拒绝,学会授权,ABC法则,四象限法则等内容时,都举生活工作中的例子,学生听后恍然大悟,原来小事情背后还有大道理。笔者常举一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管理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取得学生共鸣的基础上,再将管理学中的原理,法则延伸拓展,引导学生自己运用管理学的方法去管理自己的生活学习,并不定时不定期评价他们的管理成果。

2.3 找到契合点,在整个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贯穿

护理管理学作为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没有太多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度困惑,怎样让学生有兴趣?怎样让学生听懂?怎样让学生觉得有用?经过反复实践,笔者在护理管理学的教学中找到了一个理论和实际生活联系习的点,那就是学生自己的生活费管理。而且在整个学期的护理管理教学实践中都围绕这个点展开,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身边的管理细节主动探究,以期待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开学第一堂课的导入起,笔者就抛出问题,询问学生们一个月的生活费用是多少?有没有超支?有没有结余?并询问学生们愿不愿意学会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费用?想不想学习管理的法宝?笔者先抛开枯燥复杂的概念,从学生们感兴趣愿意深入讨论的生活费的管理开始,然后慢慢引入正题,效果很好。笔者让学生们先计划好一个月的总费用,然后再归类,甚至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来零用钱多少,电话费多少,吃饭多少,买学习用品多少等等,然后让学生将计划,组织,人员管理,领导,控制等五项管理的基本职能运用到生活费的管理中去,一个月后检验自己的管理成效。最后让学生上讲台来分享交流,效果很好,学生对该门功课的兴趣大大增加。笔者告诉学生,不仅生活费是可以有效的计划和管理,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任何一项事物都可以纳入管理的范畴。管理离我们并不遥远,比如自我管理(控制打游戏上网的次数),寝室的管理(是否干净整洁有序)以及班集体,兴趣小组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等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控制。管理学的知识不仅仅可以运用到工作中,在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人们常说的“井井有条”,“有条不紊”等都是管理有效的结果。通过巧妙地把这些管理学知识与生活管理密切结合,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使得学生认识到管理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管理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4 以学生为本,运用激励技术,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教学工作而形成的精神环境或课堂气氛,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教学效果的优劣。作为刚人校门初学管理学的学生,本身对管理学就一无所知,甚至还有些抵触,再加上管理学内容枯燥,案例相对复杂,难免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恰当运用心理学规律和语言艺术,有效地调控课堂气氛。例如重视情景创设,课前予以一段\"导学”宣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课中穿插诙谐幽默的小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张有弛;课尾适时抛出小思考题,让人回味无穷。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时时鼓励激励学生。“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心理距离等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关爱少漠视,要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值”,善于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从而使课堂气氛不断上升,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总结

总之,要想上好一堂护理管理课.取得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护理教师不懈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积极研究和尝试上述几种做法,并使之不断成熟、完善,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都不适用于合班的教学,因为合班人员太多教师不好管理,甚至会适得其反,而且对教师要求也较高,护理教师们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也得相应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21页

[2]TavakolK.Reicheaen EA.The rol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enhancement of allied health education[J].Allied Health.2003.32(2):110-115

[3]Hitchcock MA.Mylona ZH.Teaching facully to conduct problem-based Learning[J].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Medicine,2000.12(1):52-57

[4]郭莉,张瑞丽,茹淑玲.等.病例教学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1):984-986

护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分析讨论人文关怀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急诊科于2020年1月-9月期间接诊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对象开展研究讨论,采取随机法将其均等化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选择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医护人员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78.33%),数据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结论:人文关怀在急诊护理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能够加强护理质量,使患者护理满意度得到提升,该护理方法安全性较高,应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护理管理;人文关怀;护理满意度

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对临床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因临床护理工作繁琐复杂,医护人员工作压力较大,存在季度疲劳,导致护理质量低下,从而出现医患纠纷事件。正因如此,急诊科室医护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激发自身工作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为临床护理质量提供保障。本文特将120例急诊科患者作为对象开展研究工作,讨论人文关怀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详情如下,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急诊科于2020年1月-9月期间接诊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对象开展研究讨论,采取随机法将其均等化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男女比例31:29,年龄均值(48.44±3.43)岁,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80岁。观察组男女比例26:34,年龄均值(44.15±3.16)岁,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28岁。两组患者基础数据差异不具备统计意义,P>0.05。

1.2方法

医护人员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疑问解答、用药指导等。

医护人员给予观察组患者人文关怀护理:(1)加强医院的行政管理,以保证每位护士都有一个好的形象。为此,必须实行护理管理的方针、合理的人员配置、调整护士的工作量、制定适当的休息制度和合理的工作安排。同时,在工作之余,可以安排护士进行适当的休闲活动,减轻其心理压力,使其工作热情高涨,积极投身于临床工作,提高工作效率。(2)人溫关怀管理。护士长要发挥好自己的领导作用,熟悉相关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护理理念,并与病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指导护士,提升团队协作能力。(3)成立人性化护理小组。在临床护理方面,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指导护理工作,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从中了解到人性化的护理管理思想,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应用。(4)为患者营造人性化环境。根据医院的情况,对设备进行更新,对科室的布置进行优化,对护士进行及时的调整,并对护士进行激励。在病房里,要保持病人的舒适,保持室内的通风和温度,同时要对病人的生活用品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防止病人感染。同时要保证病房内外的安静,给病人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尽量降低灯光和噪声对病人的影响。(5)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思想。因为护士与病人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在护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操作,要不断地学习,用自己的技术去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并定期的进行训练,以提升护士的综合能力,增强护士的责任心。(6)了解患者个人情况。对每个病人都要进行细致的观察,与病人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并在治疗前与病人进行沟通,让病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针对病人的心理问题,制订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减轻病人的负面情绪,发掘其个性,保障护理工作质量。

1.3观察指标

医护人员使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对两组患者开展调查,问卷所得分数的100分,所得分数低于70分为不满意,所得分数在71~90分之间满意,所得分数在91~100分之间为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数资料百分率表示,等级资料则行秩和检验,非等级资料行x2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对分析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78.33%),数据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人文关怀护理指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为基础,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人性化的作用,挖掘护士的潜力,并为其提供发展机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充分运用人性化,既能提高护士的工作品质,又能充分发挥护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临床护理期间,从心理、环境等方面给予患者人文关怀,使其在舒适的环境中疗养病情,缓解内心不是感觉。此外,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的应用能通过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达到最好的状态,从而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并始终为患者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分析本文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78.33%),数据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

综上,人文关怀在急诊护理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能够加强护理质量,使患者护理满意度得到提升,该护理方法安全性较高,应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菊红,洪燕玲.人文关怀在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农村卫生,2021,13(22):39-40.

[2]郭建芸.人文关怀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护理效果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0,26(S1):141-142.

[3]唐文巧.人文关怀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7):147-148.

护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门诊部 陕西西安 710032 )

摘要:目的探讨岗位量化考核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建立及实施对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的意义。方法选择门诊部门26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以2019年6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45例为观察组实施岗位量化考核制度,2019年6月对照组收集45例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评价、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士对工作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对工作质量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投诉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诊护理管理中采用岗位量化考核,可有效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投诉率,提高工作效率,且利于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管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岗位量化考核;门诊护理;管理

引言

随着优质医疗实践的深入,加强岗位量化考核已成为各级医院的共识。门诊是现代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就诊量大、护理强度高等特点。是医患矛盾比较集中的科室。近年来,我院针对门诊部护理需要,积极推进岗位量化考核,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门诊部门的26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护士在研究期间无变动。采取随机抽样法选取9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2017年3月~2018年3月未实施岗位量化考核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2018年4月~2019年3月實施岗位量化考核实施后的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后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普通护理管理。

观察组实施岗位量化考核制度,具体的建立方法如下:①建立并完善量化考核方案,对我院护理人员的岗位状况进行评估,制定一套有针对性、人性化岗位量化管理方案,邀请院内医护人员共同讨论和协商,完善和改进缺点。②建立量化考核管理组。管理小组由各科室的护士长、护师和护士组成,护师为小组组长,护士长是管理负责人,对组长和其余护士负责,组长管理护士,护士之间形成自我竞争和监督的形式,管理组人员应挑选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和工作态度端正的护理人员。③护理考核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消毒隔离、病房环境、治疗操作、护理安全、病历书写以及急救护理知识等,医德医风考核、科研专利考核、专业技能、工作量指标、纪律性指标等,通过考核计分方法评估每个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每月对科室工作者进行绩效考核,并将考核成绩记录在个人档案中,每月的奖金、提成等福利与考核结果挂钩,并将月考核成绩进行年终汇总,评选优秀工作者并给予对应的奖励。

1.3观察指标

统计记录两组患者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护士对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软件SPSS23.0分析,以(%)表示计数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护理风险事件率

对比观察组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护士的工作质量

评价制度观察组护士对各方面的工作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对照组后护理满意度及投诉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78%)高于对照组(82.22%),投诉率(0.00%)低于对照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门诊是现代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保障患者的健康,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但门诊也具有门诊量大、工作强度高、患者护理需求多样化等特点。同时,受门诊医疗资源严重短缺的限制,门诊难以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影响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增加了医患纠纷的风险。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增加医务人员是根本途径。但是,要在短时间内有效增加医务人员数量是很困难的。因此,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门诊服务质量。岗位量化考核已经被证实是现代管理最重要的措施。通过岗位量化考核,有利于让岗位更规范、合理,提高人力资源工作效率,实现各岗位的高效工作和密切配合。

参考文献:

[1]曹绣花.岗位设置与绩效管理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23):166-168.

[2]黎春玲.探讨门诊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3):174+187.

[3]李贞.改良门诊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在门诊管理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03):103-104.

[4]曾英,赵小兰,李效全.平衡计分考核在急诊门诊护理绩效分配中的对比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8,23(06):615-616+618.

[5]黄波霞.改良门诊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对护理质量和全方位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2):119-121.

护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临床科室护理骨干在临床科室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临床科室护理骨干精本专业而不通其他专业、精技术而不通管理、精局部而不通全局入手,探索临床科室护理骨干职能科室管理岗位制度,培养了高素质的护理管理队伍。

【关键词】 临床科室;护理骨干;岗位轮转

在现代医院管理中,临床科室管理在医院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医院整体管理质量,是医院管理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传统临床科室管理大多以病区为单位,以科主任为抓手,护理起着辅助管理的作用。而现实工作中,临床科室主任基于临床及教学工作繁忙的实际,大多科主任成为“甩手掌柜”,而护士长则成为科主任的“拐杖”,是科室真正的“管家”。因此,科室护士长队伍素质的高与低,管理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医院临床科室整体管理质量。

近年来,金乡县人民医院创新临床科室护理管理队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并开展了临床科室护理骨干职能科室管理岗位轮转的有效尝试。轮转人员全部脱产,轮流到职能科室部分管理岗位任职,通过交任务、压担子、传帮带、直接参与管理。培养了一支既懂本专业技术,又精通其他专业技术;既懂业务管理,又精通专业管理;既懂局部管理,又能驾驭全局的高素质护理管理队伍,临床科室的管理力量和质量控制力度明显加强,为医院做好整体质量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 临床科室护理骨干职能科室管理岗位轮转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1.1 精本专业而不通其他专业的“只精不通”现象 目前大多数医院护理队伍的培养模式为护士招聘入院后进行短期的岗前培训教育,教育的内容涵盖安全、消防、计生等一些院内应知应会的基本常识性知识。教育结束后进入临床接触专业的护理工作,这期间要进行大约一年的科室轮转,医院尽可能让护士熟悉全院多个专业的护理知识,轮转结束后开始定科正式工作。科室确定后几乎每名护士都要经过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近十多年的本科室本专业护理工作,很少有人能够离开本科室、本专业。实际上都是本专业的行家里手,是名符其实的“专才”。而对其他专业护理却不熟悉,所以少數优秀的同志再进入科室护理管理岗位后大多也只在本科室或专业相近的科室从事护理管理工作。从医院层面讲,由于这种“只精不通”现象,不利于护理管理队伍全院性科学调配。

1.2 精技术而不通管理的“短腿”现象 前些年,护理部根据护士工作年限、日前表现和个人意愿定期选拔培养一定数额的护理骨干,采取短期授课、现场观摩和座谈多种形式,重点培养聘用护理骨干的管理知识、管理技能和实践能力,通过加强护理骨干管理能力培养,壮大护理骨干队伍。现实工作中,由于科室护士长大多由本科室、本专业及相近专业提拔产生,都是本专业的技术精英,对科室落实护理常规、操作规程、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业务性工作做的十分扎实、到位。由于培训时间短,形式单一等诸多方面因素制约,护士长管理能力普遍存在“短腿”现象,对科室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护理管理、科室质量持续改进、护理文化提升等专业的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大差距,制约着医院整体管理质量的提升。

1.3 精局部而不通全局的“本位主义”现象 一是与医疗的关系。临床科室科主任主要负责医疗工作,而护士长主要管理护理工作,在业务上接受科主任的指导,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互相交叉,而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发生碰撞,有些护士长认为科主任只是“甩手掌柜”,科室大部分管理工作由护士长来完成,护士长才是真正的“管家”,工作中与科主任之间关系不协调。二是与护理部的关系。临床护理管理在行政上隶属护理部直接领导,部分护士长认为只要把科室常规护理工作抓好就行了,至于护理规范的完善、工作流程的再造,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等拓展性的工作应该由护理部来做,护士长抓好落实就行了,没有从全局考虑配合护理部做好全院性护理管理工作,存在本位主义思想。三是与其他职能科室的关系。部分临床护理人员认为职能科室人员整天没事干,存在瞎指挥现象。而职能科室同志认为临床科室人员有服务、配合医院管理的义务,现实工作中存在不配合、不听招呼的现象。

2 临床科室护理骨干职能科室管理岗位轮转的方法

2.1 人员选择 参与轮转的同志必须是热爱科室管理工作,有团队意识,参加工作在五年以上,护师及以上职称,发表过管理论文或在校担任过班干部者优先考虑。护理部严格把关,层层筛选,每次安排4名同志到职能科室参与管理岗位轮转。

2.2 时间及岗位安排 每年初护理部制订全院临床科室护理骨干职能科室管理岗位轮转计划,每次安排4个临床科室各一名同志分别在护理部、质控办、感染管理科、公共卫生科等科室担任科室干事,每个岗位轮转一个月,职能科室轮转时间为4-6个月,每年度安排10个临床科室各1名同志完成轮转任务。

2.3 任务 一是结对子,传帮带。轮转人员到达指定管理岗位后,该科室副主任与轮转人员结成对子,具体指导开展工作,带领轮转人员熟悉轮转计划工作安排及管理流程。二是学规范,建流程。轮转人员首先从学习医院发展历程、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员性的规章制度、管理流程入手,配合所在职能科室完成日常性管理工作,参与修订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三是抓管理,提能力。轮转人员要协助科室利用管理工具管理软件,要求在轮转周期内至少学会使用2个以上管理工具,不断提高轮转人员的管理能力。四是参与查,重实践。要求轮转人员参与职能科室全院性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并由轮转人员形成质量检查通报。五是压担子,交任务。职能科室负责为轮转人员提出不同的管理课题,要求轮转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题的研究、论证,轮转结束后认真撰写职能科室轮转报告,医院每年组织对轮转人员进行测评并作为选拔进入中层干部队伍的依据。

3 临床科室护理骨干职能科室管理岗位轮转的效果

3.1 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护理管理队伍,方便调配 经过两年的实践,目前已经完成20名临床护理骨干职能科室管理岗位的轮转。回到临床后,对科室的管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有10人已经通过竞聘担任科室护士长或副护士长职务。同时,由于轮转人员在轮转期间业务知识、管理知识的提高,有效的拓展了整体素质。20名同志中有6名回到临床后又调配到其他科室担任护理管理职务,有效的解决了护理管理队伍全院性调配困难的问题,为医院护理管理队伍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3.2 科室护理软件齐全 以往,临床科室缺乏软件管理的意识,科室软件管理不规范,不统一,不完善,整理不及时,一旦上级检查时由职能科室突击帮助整理,问题较多。轮转人员回去后,按照职能科室的标准对本科室管理软件统一管理,及时完善科室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科室软件整齐划一。完善、规范、整洁的软件建设对规范科室管理、加强政治、业务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3 增强了理解,有利于沟通、协调工作 通过轮转,增强了轮转人员与职能科室同志之间互相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使双方都充分认识到前期由于岗位的不同而对对方产生的片面的认识,增强了彼此间的理解,方便了职能科室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促进了和谐,提高了工作效率。

4 讨 论

4.1 部分科室不理解,要加大宣传力度 由于临床工作繁忙,抽调护理骨干到职能科室论专加重了科室的工作负担,部分科室同志不理解。有的认为轮转只是为职能科室干活,只是为了减轻职能科室的工作压力。针对这些认识要及时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尤其是通过轮转人员现身说法,以亲身体会做好科室的解释工作。

4.2 轮转岗位要相应增加 提高轮转人员的综合素质,仅仅在护理部、感染管理科等几个业务相近的科室轮转还不够,要增加轮转科室,尤其是一些相对专业的科室,如:人力资源部、医院办公室等,甚至可以考虑到医务科、安全管理科轮转。

4.3 轮转制度再完善 轮转要形成一种制度,要制定详细的轮转计划,由专门的部门人员组织实施。要探索形成轮转的奖惩机制,把轮转人员的成绩与轮转科室的绩效相挂钩,与轮转人员的职称晋升、岗位责任相挂钩,提高轮转人员及轮转科室的工作积极性。

4.4 探索在其他专业开展轮转 实践证明,临床科室护理管理骨干职能科室轮转工作是一种提高护理管理骨干综合素质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医院管理者要积极实行在临床科室医疗管理骨干职能科室进行轮转,甚至可以采取临床科室管理骨干与职能科室管理骨干交叉轮转的办法,为医院储备综合管理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护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 中国;护理职业教育;发展史;教育现状

一、中国护理职业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护理职业教育最早是以学徒制中医护理形式出现,中医护理强调整體观念,常用的护理技术有:针灸、拔罐与刮痧、推拿、中草药护理、太极、气功等。现在很多中医院的护理往往结合西医护理技术,对治疗慢性疾病或者疑难杂症比较有效。被公认为正式的护理教育是1860年英国的南丁格尔在伦敦的Thomas医院创办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开始的,她结合自身的临床护理、护理管理经验,探索护理教育的最佳方式,认为护理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护理教师应当由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护士担任。此后由她创立的护理教育制度成为后继出现在欧洲、北美及日本等国家护理教育的标准模式,这些国家普遍建立了以医院为基础的护士学校[1]。从此拉开了全球护理职业教育的序幕。

西方近代护理作为西方医学的组成部分,进入中国的最初形式是通过传教士开办医院的方式。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在福州首创护士学校,开始用比较正规的方式培养中国护士。早期的护士学校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带教式的也就是学徒制,学校附属于医院,几乎每个医院都有一个护校。中国最早的专门护理人员正是由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

1921年,开办高等护理教育,1950年停办。1931年,开办红色护士学校,1941、1942年护士节,毛泽东先后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尊重护士,爱护护士”。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护理教育被列为中等专业教育之一。学士学位教育于1983年天津医学院开办护理系,目前18所院校设立了学士学位的护理教育。研究生教育是1990年批准,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开设护理硕士教育,学制2~3年,目前,开设护理硕士教育的大学越来越多。2004年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两所大学开始招收护理博士。因此,我国现在的护理教育主要分为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五个教育层次,以大专、本科教育为主。我国的大专、本科的护理教育现状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大多按照医学教育模式来安排,没有完全分成人、儿科、老年、精神障碍等不同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在同一岗位上从事相同的工作,只有科室的区别,而没有分级别安排在不同的岗位,故部分学历高的学生就业后难以安于岗位工作。继续教育是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为目标的进修课程,是向在职护理人员开设的课程[2]。这是学习美国的管理方式,要求每年一定的学分才能有效延续注册。但在目前大多数从事医学教育的专业人员来看,中专和大专属于职业教育,中专是属于中职教育,而大专属于高职教育。

近年来,虽然高职护理招生随着高考人数的减少而有所影响,少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堪忧,但在国家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鼓励下,加上我国“未富先老”老龄化严峻的形势下,护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护理教育焕发了新的生机。

二、中国护理职业教育现状

(一)我国的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现在的护理教育主要分为五个教育层次即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护理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基层。从1950年实行中专教育以来,接受中专教育的学生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之前可以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都是成绩名列前茅才有资格参加中专考试,成绩在全省市排名靠前才有机会考入中专学校,而现在形势完全不同,初中升高中考试成绩靠后不能继续就读高中的学生才进入中专学校就读;进入大专院校就读的学生部分是高考成绩不理想才选高职院校就读,容易让人误解为成绩不理想者就读职业教育,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劣势。另外,虽然从中专层次到大专层次及本科层次也有流通渠道,但是考虑到经济因素或者基于极少数地方保护主义等各种原因,导致往上提升学历就读的学生很少,远不如美国护理教育那样易于流通。因此,我国的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可以尝试部分教育专家曾经呼吁过的将职业教育体系独立成一个类型,像台湾护理教育就是如此,职业教育在台湾非常受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欢迎。

(二)培养目标具有特色

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职业教育比较积极,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兼具行业特色,如我校是属于民政行业,在培养目标上就描述为使学生掌握护理专业必备的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具有“爱众亲仁”道德精神和“博学笃行”专业品质和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服务专门人才,也体现对人的尊重等理念和职业特征。

(三)课程设置能体现改革

我国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转变的,经历了“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模式提出了“循证护理”“整体护理”及“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等。但从文献查询和交流得到的信息是大多数护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还在沿袭传统医学教育框架,虽然提到过弹性学年制,大多数还是学制3年。

分析目前国内护理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或者教学计划发现,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仍呈明显的三段式,即一年级设置基础课,包含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多为体育、政治思想、计算机、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二年级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护理专业课基本沿用医疗的分科体系,如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精神科护理等课程,部分高职院校也曾经尝试与国际接轨,开设成人护理课程,将内科、外科护理融合,但在实际尝试过程中,还有水土不服的状况发生,例如學生到医院实习,医院带教教师部分认为这样的课程不太适合中国实践,学生也茫然这样是否恰当,需要花费时间将护理专业传统的课程融合到这门课程;从第三学期开始三年级进入临床集中实习。目前我国若想像英美国家一样实行全过程理论和实践结合,实施起来还有一定困难,尤其是没有附属医院的学校很难达到。医院也不会像国外那样由学校安排教学任务,我国实习医院是自己安排实习任务。

(四)教学模式改革较活跃

从教学模式上来看,我国护理职业教育的改革算比较活跃,我校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中先后领先试行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教学模式,改革了教学方式方法,如基于问题的教学(PBL)、信息搜索和分析系统式(ISAS)、翻转课堂、微课、慕课、采取问题导入式、临床案例分析、岗位情景模拟、仿真教学、分组讨论式、角色扮演式、学生提问式等教学方式,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借助大学城平台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学模式改革较活跃,近两年在积极倡导现代学徒制教学,我校也在积极尝试。

在考试考核方式上,护理职业教育也大胆尝试了多种评价方式,我校目前课程学习过程学习成绩占到70%,期末考核占30%,更注重过程考核,摒弃了一考定结果的不太合理的考核方式。学生积极性得以最大限度的调动。

(五)护士执业考试体系逐步完善

2003~2010年与初级(士)资格考试合并后的考试分为4个科目: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前面3科目考试内容融合了内、外、妇、儿科护理的知识,专业实践能力测试的是护理学基础知识,分2天进行考试[4]。2011年开始只单独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分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科,内容除了以前考试包括的内容外,还有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与法律、中医护理、医学基础知识、生命发展保健和精神科护理学内容。目前我国考试方式主要还是纸笔考试,而且一年只有1次考试机会,今后也会尝试多样计算机考试方式。

总之,我国护理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学徒制中医护理到今天的现代学徒制,可谓发展迅速。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护理职业教育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和国际接轨转型时期,从高职护理有效教学方法、课程重构、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随着护士职业准入制度即护士执业考试的改革,从最近的考试新大纲可以看出我国的护士执业考试内容部分借鉴了美国的注册护士考试的内容,考试涵盖面扩大。今后我国护理职业教育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更注重实际综合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及素质。

参考文献:

[1]毛莉芬,周川.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 苏州大学,2008.

[2]梁春光,郝桂芬.英国护理教育与我国护理教育的比较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凌玉.我国护士执业考试的进展[J].中國护理管理,2007(7).

[4]唐鲁,姜安丽.中美注冊护士考试大纲的比较与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

上一篇:全科医学职称论文下一篇:手术室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