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文化论文范文

2023-05-20

护理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护理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在护理职业领域内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形象、职业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护理理念及科研意识等,构建良好的护理文化氛围,并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以促进医院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 护理文化 医院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人文关怀需求不断增加。护理工作包括执行医嘱、疾病护理、健康教育、社会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这不仅要求护士要有爱心、细心、责任心,更要有开展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的能力,要有塑造护理文化的意愿。护理文化的建设,对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和代表了护士的护理思想、共同的价值标准、合乎时代要求的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及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1]。现对医院护理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浅谈如下。

护理文化的内涵

护理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表层的形象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2]。形象文化和行为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它是将抽象的护理理念以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包括医院环境、护士着装、礼仪、服务态度等自身形象塑造及业务技术培训等。中层的制度层,主要是护理人员的行为规范,如护理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等,通过护理质量考核,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为看得见、可操作的制度[3]。而深层的护理文化,是护理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则,它包括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护理理念和科研意识等。上述护理文化不同的表现形式,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及协调发展的,可共同构筑出护理文化这一独特的职业文化现象。

护理文化的建设

加强护士形象管理,优化医院环境:良好的护士形象是护理文化的外在表现,护士举止端庄、着装整齐、仪表大方、说话礼貌等可使患者感到亲切和信赖。因此我们应从规范护士的言行入手,加强护士礼仪培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護理文化活动,从而丰富护士的文化生活,增加护士的凝集力,同时也可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为患者营造人文修养环境。良好的环境能愉悦护士情绪,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护理质量服务水平。通过我院精心设计各种标识牌、温馨提示语、导诊服务台等,使护理环境与周围形成一种协调的组合,让患者一进入病区就能领略到浓郁的护理文化气息。这种多渠道、多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护士建立起学习、交流和减压的园地,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实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制定护理人员行为规范:要建立健全各项护理规章制度,护理部制定的《护理工作制度》、《护理工作流程》和《护理应急预案》等,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约束和规范了护理行为,确保了医疗质量和病人的安全。为实现管理体制的创新,制定了护理部-总护士长-科护士长三级质量管理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对护理质量进行了考核,同时护理部还经常深入病房,了解护士解决患者所需情况,并以患者的满意度做为工作质量的标准,保障了护理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护理管理模式,护理文化的实质应该是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素质,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理念,本着尊重护理、爱护护士的原则,管理上应注重情感激励,及时发现每个护士的闪光点,并予以鼓励。关心和满足护士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需要,创造护士进修学习、晋升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开展品质管理活动,为护士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品质管理活动是借助质量控制的方法,由同一现场的人员,自觉地为质量管理组成小组,在自我启发和相互启发的原则下,以全员参加的方式,持续不断的对工作现场进行改善和管理[4],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方法,要让每一位护理工作者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对科室的护理工作提出建议,分享其经验教训,在非惩罚的原则下,对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给予奖励,激发大家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护理服务理念包括护理人员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它是护理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护理人员担负着保存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康复的崇高职责,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质量的优劣,关系着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精心护理和高度的责任心是消除患者思想顾虑的关键,在工作中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开展整体护理,重视每一位患者的需要和需求,努力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和效果。

加强科研意识:要设立护理科研小组,并统一规划和管理。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每年组织年会学术讨论,并对各个年限各个层次的护士有不同书写论文的要求,定期开展评选优秀论文活动,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护士在平时工作中,要积极积累经验,书写论文,不断进行护理科学信息的获取、传递和交流,加强科研能力,更好的丰富护理文化的内涵,以促进护理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讨 论

医院护理文化建设是推动医院生存和护理发展的源动力,是医院生存的基础和精神支柱,对医院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护理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以人为中心,在护理组织内,推行人本管理,要学会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培养人,同时要注重目标、信念、文化及价值等因素的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护理人员的潜力,调动其护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总之,护理文化应与时俱进,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充分理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护理人员要把握护理文化建设的要点,积极实践,以促进护理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培君.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77.

2 朱念琼,晋和安,周乐山,等.试论护理文化内涵功能与建设.中国医师,2002,4(12):1303.

3 曹淑卿.护理文化的建设[J].天津护理,2009,17(1):54-56.

4 方桂珍.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质圈活动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12):1103.

5 张建凤,余梅,于卫华,等.人本观点在护理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和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1,7(10):796-797.

护理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建设研究急诊科护理安全文化,对急诊科护理风险进行有效防止,进一步降低护理缺陷,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患者300例,以实行护理安全管理前为对照组,以实行护理安全管理后为研究组;给予所有患者实施护理安全文化管理,并观察和比较其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后的纠纷次数、满意程度等变化情况,若p<0.05,则具有显著意义。结果对照组(实施安全文化管理前),有5次的差错次数、纠纷次数,患者满意率是91%。研究组(实行安全文化管理后),没有出现差错和纠纷,高达96.5%的患者满意率。研究组相对于对照组具有一定优势。比较两组间差异,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科护理工作过程中,积极建设安全文化管理,有利于将相关护理人员对潜在安全因素的识别和评估能力增强,从而给予护理安全管理质量进行提升,值得广泛应用和大力推广。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安全文化;建设

505

最近几年以来,对于患者安全,世界各国均在加大重视,然而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紧密联系患者的安全。所谓护理安全,就是指在具体护理的操作中,患者在机体结构、心理以及功能发生障碍、死亡和伤害等,其中是不包含法律性事件范围。当实施相关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之后,医院安全文化的建设,能够为患者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也是相应的护理人员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急诊科护理安全文化的建设,进行简要分析,现将有关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急诊科中的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50脑血管意外,60呼吸衰竭,30例心肌梗塞,25例心绞痛,20例烧伤,25例急性尿潴留,其他90例。以实施安全文化管理前作为对照组,以实施安全文化管理后作为研究组。两组患者在病理、例数等方面比较,p>0.05,则无明显差异,可以进行对比。

1.2方法给予急诊科患者护理工作中进行实施安全文化管理,加强评估与识别急诊护理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并观察急性科患者通过安全文化管理实施之后,其差错、患者满意程度和纠纷次数的变化情况。同时将两组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处理所有的数据均实行统计描述。若p<0.05,则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实施安全文化管理前):有5次的差错次数、纠纷次数,患者的满意率是91%。研究组(实行安全文化管理后):没有出现差错和纠纷,高达96.5%的患者满意率。由此可知,研究组相对于对照组具有一定的改善和优势。比较两组间的差异,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急诊科护理安全文化的建设分析加强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识别和预防能力。首先将专业的质量监控组进行建立,使监控人员履行监督职责,监督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同时定期汇报,当发现问题时,及时给予纠正,并正确引导差错护理人员寻出错误原因,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差错再次出现。要求护士长每天日检,找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安全隐患等,并进行纠正,目的是防患于未然。质量组的工作人员需要每隔一周时间,对于仪器设备、管道、全科水及电、药品等方面,给予认真、全面的检查,当发现其存在安全隐患时,及时反馈,通过展开会议讨论,快速分析出其中的原因,落实工作责任,选择合理的方法立即整改,从而实现有效预防护理风险的目标。此外,加强护理人员之间的互相协作、监督的精神,在具体护理工作中,时刻观察患者的心理现状,如消极心理、过激情绪等。为了防止不必要的差错出现,护理人员之间相互提醒,相互查看,集中注意力工作,且不可过度劳累,操作必须规范等。

除了增强护理人员识别和预防护理风险之外,也需要提高风险管理,将护理工作进行规范。护士应该充分发挥职业道德精神,即在具备较强专业技术以及丰富知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时候,必须确保患者的安全性。为了较好管理护理风险,需要专业人员通过研究讨论,并制定出合理、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例如:对于科室环境应注意的安全事宜,可采取以下方法,避免因地面过滑而导致患者滑倒,则可以建立警示标识,平车和轮椅完好备用;氧气悬挂空或者满标识等。加强控制仪器设备安全,在所有使用的仪器上定期登记相关资料,如检测、消毒和保养等。

提高监察评价护理安全隐患的力度,建立相关征求意见制度。护士长每隔一段时间内进行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尤其是面对首次开展服务的项目和技术时,更需要加大培养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晨会进行解决,每次晨会之后,进行安全提问,目的是进一步了解护理人员对于安全知识的把握和理解程度。在每隔15d,将核心制度的落实现状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时,立即纠正偏差;除此之外,针对一些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人员、项目等,需要重点培训与谈话教育。时常进行安全护理的巡防、查房,例如抢救仪器是否呈现应急状态,护理人员对急救药物是否把握等等。创立风险管理的告知制度,主要把急诊科护理中常出现的风险环节进行归类,要求每个护理人员把握其中的预防手段。为了加强护理人员对安全防范手段的熟悉程度,可以拟定专门的措施小册,人手一册,同时每次在晨会时间中进行抽查。总而言之,对于急诊科护理安全文化相关建设,不仅仅提高护理人员监察评价护理安全隐患力度,建立征求意见,而且也需增强其识别和预防护理存在的风险;同时提出良好的预防措施,从而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美珍,韦旭芳.营造妇科护理安全文化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3(07):34-40.

[2]陶美芬,黄柳妮,蓝英,陆丽军.安全文化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7(09):23-30.

[3]王宝君,张旱愉,张韵.安全文化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8(05):20-39.

[4]范云霞.安全文化在老年病房护理管理中的應用[J].海南医学,2010,1(01):45-50.

护理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探讨多元文化护理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院后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在心内科住院治疗后出院的AMI患者9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健康教育,内容涉及戒烟、饮食、运动、用药、疾病相关知识、心理支持等方面。观察组实施多元文化护理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健康责任、营养饮食、运动锻炼、人际间关系、压力管理、自我实现评分和总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躯体活动受限程度、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多元文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促进出院AMI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元文化护理;健康教育;心肌梗死;生活方式;生活质量

【Key words】multicultural nursing;health educ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lifestyle;quality of life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臨床常见的冠心病类型,其死亡率极高,即便经治疗出院后的患者死亡率也比一般人群高几倍[1],故对出院后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和自我保健意识,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改善生活质量。本研究采用基于Leninger多元文化护理理论指导下构建的多元文化护理健康教育方案对49例AMI患者进行干预,并与常规的健康教育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种健康教育模式对出院AMI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旨在为出院AMI患者寻找一种更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后出院的AMI患者98例。患者选择标准:诊断符合AMI关于初次发生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均经治疗后出院。排除标准:有听力障碍者;有语言交流障碍者;精神异常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男38例,女11例;年龄36~73岁,平均(62.4±9.5)岁;教育程度:小学8例,初中20例,高中/中专6例,大专及以上15例。观察组男40例,女9例;年龄35~75岁,平均(62.8±9.2)岁;教育程度:小学7例,初中21例,高中/中专7例,大专及以上1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健康教育,内容涉及戒烟、饮食、运动、用药、疾病相关知识、心理支持等方面;出院前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出院时开展专题PPT讲座,发放AMI健康教育资料,出院后2周内进行一次家访,每隔2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每月进行一次门诊随访。观察组实施多元文化护理健康教育,对患者的民族、生活方式、教育程度、经济状况、语言、饮食、运动等情况进行评估,即多元文化评估,找到其戒烟困难、饮食不合理、不遵从用药医嘱和运动不足等问题的文化因素,把患者文化因素融入健康教育内容当中,以明确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干预方式。连续干预3个月。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生活方式变化采用Pullen等[3]创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定量表Ⅱ(HPLPⅡ)进行评定,共包括6个方面,即健康责任、营养饮食、运动锻炼、人际支持、压力管理、自我实现,含48个问题,每个问题答案分为4个等级赋分:“从来没有”(1分)、“偶尔如此”(2分)、“时常如此”(3分)、“都是如此”(4分)。总分为l~192分,得分越高提示生活方式越好。生活质量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问卷(SAQ)[4]进行评定,内容涉及5个方面,即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躯体活动受限程度、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度,共19个条目,每个方面均用标准公式换算为百分制记录。上述量表调查均经患者同意,先由患者自行填写,对不能完成的题目则由调查人员讲解、协助完成,所有问卷均当场发放和回收。干预前后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 21.0软件包完成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分类数据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方式各方面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的健康责任、营养饮食、运动锻炼、人际间关系、压力管理、自我实现评分和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01);干预后,观察组健康责任、营养饮食、运动锻炼、人际间关系、压力管理、自我实现评分和总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各方面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的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躯体活动受限程度、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01);干预后,观察组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躯体活动受限程度、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见表2。

3讨论

AMI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了粥样硬化而引起血流减慢,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当心肌缺血超过1小时则可引起心肌梗死。AMI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心电图改变、急性循环功能障碍等。AMI起病急,病情变化快,易并发心律失常、心脏破裂、休克等严重并发症[5]。经治疗后出院的患者在情绪激动、不合理饮食、过度劳累、不按医嘱服药等因素刺激下会诱发再梗死,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6]。

健康教育是对目标人群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使其自觉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一个过程。研究表明,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知度,更好地理解治疗护理过程及预期目标,使其了解疾病的一些诱发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用药、情绪、合理的康复锻炼等,这对疾病防控和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7]。

然而健康教育方式对AMI出院患者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8]。常规的健康教育存在患者对冠心病认知不足,不良生活方式未改变,出院后用药依从性低等问题,从而使患者生活质量未得到有效改善[9]。多元文化护理健康教育则是近年来在国内开始应用的一种模式,它对AMI患者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是否更好,目前鲜有报道。

本研究参照王小芳等[10]的方法对多元文化护理健康教育方案进行构建,将多元文化护理理论融入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其内容按1级、2级、3级进行逐渐细分,1级条目包括患者饮食管理、体重控制、血压血糖的监测、运动、戒烟、限酒、用药、情绪管理、心血管事件观察及应对、定期复诊,1级条目再分为34个2级条目,2级条目进一步细分为96个3级条目;其实施过程分4个阶段,前3个阶段是指导护理人员对患者文化因素进行评估,第4阶段进行护理照顾决策和执行,即文化照顾保存、文化照顾调整、文化照顾再建,如对平常饮食清淡但未科学限盐者,其文化照顾调整首先是肯定其清淡饮食對疾病控制有重要作用的理念,再对其盐摄入量进行指导,同时鼓励患者用新鲜蘑菇、芹菜、姜蒜等盐的替代品进行烹饪,将写有“6 g盐/每人每天”字样的标签贴在调味盒上,使其知晓如何科学地低盐饮食;又如用薄荷味口香糖代替吸烟,能达到避免吸烟还可满足提神的需求,这些充分体现了文化照顾调整。而通过鼓励患者多读写与AMI康复相关的书籍和资料,重建以往未有过的生活内容,此措施则体现了文化照顾的再建。该健康教育模式根据对患者文化因素和健康状况的评估,充分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进而提供与其文化对应的健康教育内容,最终满足了患者的内心诉求。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多元文化护理健康教育干预的AMI患者出院后3个月生活方式中的健康责任、营养饮食、运动锻炼、人际间关系、压力管理、自我实现评分和总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生活质量的各方面,包括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躯体活动受限程度、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度评分也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提示多元文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促进AMI出院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苏懿,王磊,张敏州.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4):467-469.

[2]刘仁光,陈阳.心肌梗死与心电图诊断新标准[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2,21(6):441-442.

[3]Pullen C,Walker SN.Fiandt K.Determinants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behaviors in rural older women[J].Fam Community Health,2001,24(2):49-72.

[4]沈亚琴.个体化护理对冠心病住院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8,38(3):380-382.

[5]乔艳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梗死后综合征4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51-52.

[6]高岩萍.心肌梗死超急期不典型心电图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4,23(5):351-353.

[7]吴颖颖,岳爱学,何佳倩,等.基于德尔菲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元文化护理宣教方案构建[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9):115-120.

[8]孟严琴.多元文化护理对肿瘤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129-130.

[9]胡晓晓,李茂全,姜金霞.多元文化护理在晚期癌痛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8,25(4):509-512.

[10]王小芳,岳爱学,胡皑娜,等.冠心病患者多元文化护理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7):893-895.

(收稿日期:2018-06-19修回日期:2018-08-20)

(编辑:潘明志)

护理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 了解外科护士对护理安全的认识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护理人员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确保护理安全。 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法,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理人员中存在的问题为内容,调查112名外科护士对安全管理相关问题的认识情况。 结果 调查内容中最高正确率为97.32%,最低正确率仅为35.71%,不同年龄组对安全管理认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学历组无明显差异,各类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知缺乏。 结论 必须建立护理安全教育制度,建立和完善各类护理安全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坚持预防为主,保障患者的护理安全。

[关键词] 护理人员;安全管理;认识

安全是医疗卫生工作的生命线。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有效保障,是满足患者医疗卫生需求最基本的要求。护理安全一般是指在患者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

近年来,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笔者所在医院越来越认识到护理安全的重要性,为了找出护理安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护理水平,笔者根据2002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结合实际,对市人民医院外科护理人员中进行“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认识的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即墨市人民医院外科全体护理人员。共调查112名护士,其中,创伤外科30人、骨关节外科28人、心胸外科27人、胃肠外科27人。年龄构成:30岁以上54名,30岁及30岁以下58名,最大年龄49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34.2±8.5)岁;学历构成:中专70名,大专及以上42名;职称构成:护士47名,护师50名,主管护师13名,副主任护师2名。

1.2 调查方法

参照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内容,参考有关文献,结合目前护理队伍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征求上级护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认识的调查问卷”,均为选择题,要求被调查者要在3 min内单独完成答卷。发出问卷112份,收回112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答卷为100%。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学历回答正确率比较

大专与中专组回答平均正确率分别为75.49%和74.45%,两组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现为学历的高低与护士对安全管理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而年龄的大小或者说是工作年限的多少与回答平均正确率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30岁以上平均正确率为79.72%,30岁及30岁以下平均正确率为69.83%,这说明护士工作年限与对安全管理认识的正确性有一定的关系。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学历回答正确率比较

组别 平均正确率(%) t P

年龄 ≥30岁

<30岁 79.72±5.21

69.83±4.05 2.085 <0.05

学历 大专

中专 75.49±4.13

74.45±2.27 0.597 >0.05

2.2 护理人员对安全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病历书写规范回答正确率最高,为97.32%;对事故等级判断正确率最低,如Ⅲ度褥疮属何等事故,判定正确率仅为35.71%,而且30岁以下的护士回答正确率只要14.81%;96.43%的护理人员知道应该尊重患者的隐私权;病历的保管要求大多数护士都能熟知。另外,护理人员对一级护理较为重视,96.43%的护士掌握一级护理的要求,而对二级护理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30岁以下的护理人员,回答正确率仅为32.76%。

3 讨论

3.1 各类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加快,依法执业、依法管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同时,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理安全更应受到关注和重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扩大了医疗事故的内涵和界定范围。根据条例规定,“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属于4级医疗事故”,也就意味着过去属于护理差错的范畴,如:工作失误引起的烫伤、打错针引起过敏反应都将升格为医疗事故[2]。

医疗事故内涵和范围的扩大,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严谨、更细致的要求,也对护理安全管理和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提出了严峻考验。

本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护理人员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护理年限越长,对护理安全的认识越到位。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依法执业能力,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强化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使护士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责任,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

护理常规、护理规范是护理实践长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指导和规范护理行为的准则[3]。本调查发现,护理人员对各级护理常规掌握不够全面,特别是低年资的护理人员,不熟悉二级护理应该每1~2小时巡视观察患者的减少,就不能随时观察病情的变化,工作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就可能出现护理纠纷和差错。

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调查发现,护理人员对各类医嘱处理规范未能全面掌握。30岁以上的护理人员,对临时医嘱处理规范回答正确率为38.89%。临时医嘱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所需随时发出的治疗指令,这种患者往往症状比较严重、病情复杂变化快、需要根据患者随时调整治疗和护理,同时对治疗护理要求的时效性强、准确性高,如果护理人员对临时医嘱处理规范认识不到位,执行就难免不严格,就容易导致某些护理过失事件的发生。

3.2 对策

3.2.1 建立护理安全教育制度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直接影响着护理工作的质量,只有不断的提高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学法、知法、懂法,并将法律知识融于实际工作中,才能保障护理安全,推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首先医院领导要重视护理安全,将护理安全作为对科室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使各级护理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护理安全工作。

其次要建立岗前法律培训机制和常规法律教育机制,使学法、知法、守法成为护理人员上岗前的必须科目和常规学习内容,并定期组织法律知识考试,使护理人员头脑中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

三是要针对护理过程中存在或潜在的问题,从法律的角度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护理各环节、各程序的工作符合法律的要求。这样一方面可以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增强护士的安全感,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使护士全身心投入工作中[4]。

3.2.2 完善各项护理安全制度 制度具有规范性和长期性。由于医疗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制度建设对护理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一是要完善各类基本制度。如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行为规范、工作流程、奖惩条例、考核细则等,细化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诊疗程序和行为,杜绝医疗差错和事故。二要严格执行制度[5]。有了制度不执行等于没有制度。完善考核督查机制。成立质量检查小组,定期深入门诊和各病区进行检查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各种途径征求患者意见或建议,对反映的问题及时整改落实,杜绝隐患。

3.2.3 加强护理安全文化建设 近年来,各医疗卫生单位愈来愈重视医院文化建设。良好的安全文化使护士把医院对护理安全的要求上升为一种工作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首先要加强环境安全建设。医院环境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以让患者感觉安全舒适为原则,如住院病房环境卫生、消毒隔离要达到规定要求,卫生间要注意防滑,仪器设备要完好无损等。其次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在病房、走廊、办公桌醒目位置张贴安全提示语,如“工作无小事,安全在心中”“细节决定安全”,时刻提醒护理人员牢记安全职责;在开水间、卫生间等张贴安全提示语,这些提示体现着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心爱护,让患者感觉温馨的同时提高警惕,有效防止意外事情的发生。三是要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引导护理人员提高安全意识。如向护理人员征集“护理安全警示语”、开展护理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既能让护士感觉到医院领导非常重视护理安全,又能提高护士自身的安全意识[6]。

3.2.4 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决定护理质量的重要基础,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是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精湛的护理技术,良好的行业素质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防范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的学习,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满足患者的需要。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作风是防范医疗事故的根本所在。

护理道德的实质是为人们提供人道主义的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保护服务对象的权益和护理职业的责任感[7]。要让护理人员明白安全护理不仅是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是护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和慎独精神,以达到在任何情况下都尽职尽责,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

[2] 王华芬,沈晓知.护生法律知识的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74-75.

[3] 席淑华,周立,张晓萍.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监控网络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6-197.

[4] 何丽贞,孔碧华,梁焕棠,等.妇产科门诊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预防[J].现代医院,2011,11(7):117-118.

[5] 武玉梅.护理安全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6):86-87.

[6] 张理花.护士服务质量调查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2):159-160.

[7]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4.

(收稿日期:2011-09-19)

护理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由于医疗水平提高等原因,近年来,浙江省的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也暴露出诸多难题,如倒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带来的新挑战,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护理等问题。日本作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介护保险制度是一种成熟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针对浙江省人口老龄化现状,结合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具体分析在未来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大环境下日本成功的养老经验对浙江省养老事业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介护保险制度;浙江省;养老事业;启示

一、浙江省养老事业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下面临的社会性问题之一。而浙江省作为老龄化阵营前线的选手,早在1987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比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还早12年。如今,随着浙江省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发展等,浙江省老龄人口数目激增,养老问题暴露,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形势刻不容缓。

1.家庭养老等传统养老方式不再完全适应当今的养老局面。中国人根深蒂固承袭至今的传统养老方式不再完全适用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为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上下两代人抚养与赡养交替反复进行而存在的传统反馈型养老模式。但是结合现实,从当前的社会整体大环境来看,家庭养老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随着浙江省各方面的发展,出现了城乡间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为了谋求发展,许多农村年轻人独身外出打工,如此一来,养老主要动力的流失,使得许多传统养老的家庭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浙江省严格实施早前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浙江省出生率降低,新生儿数量下降,这不仅间接推动人口老龄化的进度,還催生了新的家庭构成模式——“4-2-1”倒金字塔模式,即当两个独生子女家庭相结合时,两位成年人需要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相对于从前的好几个兄弟姐妹及其另一半赡养家里的老人,在“4-2-1”模式中,赡养老人的沉重负担反映出家庭养老的可行性愈来愈差,传统的养老方式将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变化。

2.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浙江省要想解决好养老难题,就需要从社会基础养老设施及养老服务体系上寻找突破口。据统计,目前浙江省共有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 588家,居家养老服务站2万余个,能提供上门服务的仅有7 500家。全省90个县(市、区)仅有52个建立了养老服务信息系统[1]。而截至2017年末,浙江省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千万,单从数字层面来分析,现有的养老体系并不能满足年老者的需求,浙江省养老供能明显不足。同时,除养老院外,老年活动室或者老年活动中心在浙江省的城市与乡村建成。这些老年活动室与老年活动中心大多是仅仅为整个村的老人提供一个活动交流的场所,有时甚至只是一个摆设,更不用提具备生活辅导、心理指导、健康护理等基础功能。

3.浙江省内养老服务市场未定型。浙江省养老供能不足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养老市场未定型。养老市场未定型,首先表现在养老企业的数量不足和养老产业链的不完整等情况上。省内的养老企业性质大多是疗养机构,开发老年健康食品、文化产品、体育用品等的产业很少,名牌企业更不用提。其次,表现在养老人才匮乏上。高校没有专门的养老专业,养老作为研究方向渗透在各个学科当中,没有自己单独的学科体系,这也就导致了人才培养没有针对性,人才不足。

4.农村老人和特殊老人等养老人群的问题突出。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化的扩张,大量青壮劳动力独身离开家乡谋求发展。与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裕形成反差的是空巢老人贫瘠的精神生活,年老者不仅需要得到物质上的赡养,还需要有精神上的避风港。特殊老人因疾病或意外失去了自主行动的能力,需要他人在平常生活中给予帮助。这两类老年人群需要我们特殊问题特殊对待。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使得物质与精神的赡养问题得到统一解决,使得养老人群在生活无忧的同时,精神的平原不再荒芜,还需要政府、专家、社会人士共同商讨,群策群力。

二、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

与我国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和养老状况的日本,于197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其依靠健全的养老制度和极具特点的介护保险制度,有效缓解了老年人医疗及照护的压力,同时在介护保险制度实施后的20年发展过程中,根据本国国情,不断将制度夯实和完善。

1.制度特色。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独具特色,其把税金作为介护保险的财源,又把保险作为国民介护支出的资金来源,在此基础上对需要介护的国民及其家庭进行生活和精神援助的一种养老制度。在日本,介护保险的参保对象为在市町村居住的40岁以上的所有日本公民,根据年龄可分为第一号和第二号被保险人,第一号被保险人为65岁以上的老人,保费支付条件是失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且处于需要支援或护理状态;第二号被保险人为40~64岁的日本国民,保费支付条件为患有癌症(晚期)、早期老年痴呆症等在内的16种疾病,且处于需要支援或护理状况。在缴纳保费方面,对于该由政府缴纳的保险费,中央政府、市町村、都道府县共同分担,且中央政府所承担比重最大,市町村与都道府县则其次平摊,这既调动了地方政府施行制度的积极性,又减轻了国民养老的负担。而在按年龄划分的同种被保险人中又根据生活水平与经济状况的不同,分成六档缴费等级、三档饮食及住宿费减免额度,并且相应的基础评判标准每3年调整一次,这样细致的分类与高频的修改完善,使得日本的介护养老制度可以随着国情的变化而不断适应社会现实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国民“量身打造”的服务使得人民能真正享受到介护养老制度带来的便利。

2.服务特点。老年人不似中年人与青少年,他们身体虚弱,在生活中不经意的意外或天气骤变、旧疾突发都可能引发严重疾病或造成致命伤害。因此,日本的养老服务人员会定期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并根据每个老人身体的不同情况制订康复计划。对于因子女在外工作或其他原因孤身一人的空巢老人或独居老人,养老服务人员在看望老人的同时,会邀请附近老人或单独与老人进行手工、简单运动等活动来帮助老人维持身心健康快乐。

3.人才储备。制度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源源流入。在日本,中专、大专、大学等各类办学机构设立与养老服务有关的专业,为选择相关专业的学生建立奖学金与助学金制度,并在就业后提供大量福利。同时拓宽海外劳工市场,通过优惠的政策,吸引大批国外人员加入养老事业中来,在解决了人才短缺问题之上,日本也对养老制度服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学员在学习理论知识与在实践操作课程时需要达到至少130个小时,而在上岗之前也需要取得相关资格证。

三、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对浙江省养老事业的启示

面对当下浙江省的养老模式与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的现实状况。浙江省虽然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仍缺少有效的赡养老人的模式和经验。针对当前老龄化的特征和浙江省内老年人的需求,吸收借鉴日本介护保险养老制度,从而通过各种措施,建立一个有效的养老机制对于现在甚至将来都是非常重要的。

1.培育养老市场。因为浙江省内缺乏养老企业,养老产业潜在的需求和养老产业现实的供能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政府应当鼓励企业发展老年经济,用实际政策来调节养老方面供求不平衡的现状。例如与多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政府出具相应资金,供其开发老年养老保健产品,由此完善养老产业链。市场需要人才,人才在市场中发挥作用。日本的养老资格考试制度,促使国内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日本在高等教育机构设置了与养老有关的专业,为学生准备奖学金和为从业人员提供的相应福祉。在日本培养人才的基础上,浙江省政府可以同地方高校联合,推出养老专项学习计划或者养老人才补助计划等措施。同时,以公益广告、公共设施公告栏等为养老信息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养老服务行业。

2.实现养老方式多样化。居家服务和机构服务属于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两大服务类型。前者类似上门服务,如医务人员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诊查,工作人员定期为老人整理家务等,后者则是在社区、政府和特殊机构三者的联合下,养老机构为老人制定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计划,让老人短期或长期入住机构,享受为其提供的养老服务。对于浙江省传统养老方式不再完全适用和受传统文化影响人民对特殊机构信任度低的现状,可以通过传统养老方式和介护保险制度的融合,从而推出综合性养老方式,如医养与家养结合,社区集体化、特殊机构养老等养老方式。医养与家养结合的优点是老人在家庭中生活养老,定期上門的养老工作者为老人进行健康医疗、精神咨询、家务整理等护理类工作。而社区集体化、特殊机构养老等养老方式,能够凝聚社区力量,以社区集体为管理中心,满足一般老人的养老需求,同时也为身患重大疾病的老人或者空巢老人等特殊老人群体提供定点个性化服务。

3.完善养老模式。在日本介护保险制度中有两个被保险人的存在,即第一号被保险人和第二号被保险人。而介护服务又分为两大类型三大类别,再通过10个项目85个标准将介护等级分为七类。分类的精细化程度可见一斑。精细合理化安排将是浙江省养老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特殊养老机构根据不同老人的经济实力、健康状况、居住环境等因素,准确为他们提供多种多样的养老服务,如生活指导、居家清洁、身体按摩、心理咨询等。在此基础上特殊问题需要特殊对待,针对特殊老人,也需要设计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计划。同时,服务机构、服务人员、服务过程也需规范化,按照相应的规章流程来参与服务。社会生活大环境也是养老指标的一项重要要求,而养老基础设施则是社会生活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无论是医院还是社区的养老服务机构,在建设养老基础设施时,都注重建设合理性、功能丰富性、个人隐私性等因素。针对浙江省内养老公共服务设施存在数量不足、使用不规范等问题,首先需要政府投入资金加大养老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其次应规范设施使用情况,给老人带来真正实在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服务。

4.出台相应政策法规。日本政府重视养老法律的与时俱进,随着国内养老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不断出台或者修改养老法律。如1959年出台的《国民年金法》,1972年重新修订的《老年人福利法》,1983年实施的《老年人保健法》以及其他系列法律制度,都为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现实保障。在我国法律中,涉及老年人养老的法律条文却不够完善,存在有具体规定却不够全面不够细致、重视物质赡养而忽略精神赡养等问题。浙江省也是如此,所以凝聚社会共识,汲取专家意见,针对现实情况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以法律驱动养老经济发展,以法律推动养老问题的解决的方法是值得采用的。

参考文献:

[1]  魏艳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浙江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商论,2016,(11).

[2]  张腾.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及其效用与特点分析[J].西北人口,2010,(6).

[3]  成海军.日本老年介护保险制度及启示[J].社会福利,2015,(4).

Revelation of Japanes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ystem for Zhejiang Province

DONG Qing-xin,QIU Zhao-qing,SUN Li-chu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1121,China)

Key words:Japan;Japanes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ystem;Zhejiang province;pension business;enlightenment

收稿日期:2020-05-28

基金项目:杭州师范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之“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对浙江省养老事业的启示”

作者简介:董清昕(1999-),女,浙江桐庐人,学生,从事日本社会文化研究;裘兆青(2000-),女,江西九江人,学生,从事日本社会文化研究;孙立春(1979-),男,河北辛集人,副教授,从事日本社会文化研究。

上一篇:星座文化论文下一篇:英语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