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论文范文

2024-01-08

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转型中对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本科院校转型  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宋军(1969- ),男,湖北天门人,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理论。(湖北  荆门  448000)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特别提到“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在此背景下,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被视作高教结构调整的切入点。4月底,教育部在河南驻马店市召开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最重要的议题就是研讨“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一、本科院校转型对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现代社会对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质量标准、价值认同等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诠释,这不仅促进了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步伐,而且强化了院校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联系。一方面,“学术型”“研究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无法满足这种产业转型的需要;另一方面,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是本科院校在寻求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中的必然选择。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全社会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人,加上20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显然,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但现有的本科教育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强调应用、研究应用、顺应时代、服务社会是教育回归本位的具体体现。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过程中容易走入用高职高专教育模式指导本科教育的误区,如何理解“转型发展”的内涵,如何从学校定位、办学理念、课程体系、专业特色、强校路径等方面来重新给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准确定位,是对本科院校提出的新要求。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实践上的能手,但绝非是学术上的精英。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旨在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及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这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及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就是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过程中,素质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它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最好诠释。“复合型、应用型及拔尖创新人才”指的就是现实生活中各类工程实施的技术型人才,而并非各类工程项目规划的研究型人才。这种人才定位就是应用技术型本科在转型发展中应坚持的特色,也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研究型本科的关键。

二、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特征

1.社会化。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是针对学术研究型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提出的。“素质是人或某一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方面的特质。随着人们对遗传与素质的关系、环境与教育的关系、主观能动性与个体成长发展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到只有当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相统一才是素质最本质的含义。”①第一,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内容直接来源于社会经济生活,具有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第二,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目标明确针对经济生产,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和操作性。第三,学生个体在本科应用技术型教育中,不断受社会教化,通过自身、家庭、学校等逐步被社会同化,学生个体的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知识技能社会化等不断完善,学生将作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顺利完成由学生到社会人才的对接和转换。

2.动态化。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风向标是行业特点、产业发展、经济形势等。科技信息迅猛发展导致经济生活日新月异,当今时代的经济动态地反映社会的现状。在这种背景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又是一个与当今时代动态匹配的适应过程。因此,动态化的特征自然而然地映射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素质教育的体系之中,指导和规范着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和质量标准。

3.个性化。个性化是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核心。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是优质教育和应用教育的结合体,它力争使每个学生都适应其知识与能力结构,并使学生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还是一种挖掘潜质、发展个性的教育。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人成功,个个发展,其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适应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人格和素质的个性化。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个性化特征在于教育的过程是与学生深入互动的过程,是探寻每位学生个性特点的过程,是促进每位学生发挥其创造性和个性的过程,是把每位学生融入社会的过程。

4.全面性。全面性是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不仅反映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上,而且还体现在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广度与深度上,因此,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必须要有宽广的实习实训基地,有广阔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与之相适应。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不仅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知识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而且还包括两对矛盾的统一体:一是针对学生个体而言,要使普遍性发展与特殊性发展相统一;二是针对社会群体而言,要使整体性发展与差异性发展相统一。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实施全面性素质教育就是既要重视共性又要强调个性,使每位学生发现自身的特点,找到人生发展的生长点,打破本科院校千人一面的教育格局。

5.开放性。开放性是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从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教育渠道来看,应用技术型的本科教育注重的是理论的应用和技能的掌握,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渠道不仅仅局限在校内课堂上,更多的是要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开放性要建设好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不断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空间,把实习实训落实到位,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另一方面是要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途径,把双师型的师资建设管理好,突出面向行业、面向产业的应用研究,把产学研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三、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如何做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本身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结果,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是在了解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要求的基础上制订实施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找到最佳方案。”②笔者在多年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坚持“实践与理论并重、技能与企业相通”的观念,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是本科院校做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现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为例,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校企合作模式来做好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1.寻求校企合作伙伴,构建素质教育的社会化平台。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特征决定了社会化的教育平台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寻求校企合作伙伴的第一步就是学校要增加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与专业设计公司、企业设计部门、生产第一线、文化传媒等单位建立良好关系,并保持密切沟通与联系,为形成稳定长期的校企合作伙伴奠定基础。构建校企合作的教育平台一般可以通过三种渠道:一是政府牵头组织,二是行业合作协议,三是校企直接联系。学校把相关企业作为对外交流桥梁,不仅能深入了解社会和行业的实时状况,提升学校在本行业的知名度,而且可以拓展实施素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对构建社会化素质教育平台具有重要作用。

2.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素质教育的实施办法。在尊重企业和学校双方意愿的基础上,制订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素质教育的实施办法,这是学校更好地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的中心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联系紧密的特点,打破一成不变的“学校中心论”,围绕社会和企业需求,制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证明,在校企双方共同商议的基础上,本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内容,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才是校企双方互利共赢、良好合作、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商议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外乎如下几种:

第一,订单式培养。它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种校企合作方式。学校在日常与专业设计公司、企业设计部门、生产第一线、文化传媒等单位的联系交流过程中,要善于捕捉人才需求信息。在选择订单式培养的合作伙伴时,首先,要考察合作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考察该企业在行业的实力和口碑、考虑毕业生是否愿意进入该企业就业。其次,要考察合作企业的设备设施、条件环境、技术管理,考虑学生进入该企业以后能否有用武之地和发展空间。再次,要摸清企业对合作教育的积极性。最后,校企双方的意愿达成一致后,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报告,签署订单式培养协议,形成一种法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订单式培养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就业的需要。就业方向要在课程方案中清晰地体现出来,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就业岗位一致;课程内容不仅要满足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还要考虑学生就业以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第二,互助式培养。在共商培养方案时,双方达成一种互助式协议,即相关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和设备设施,提供相应的实习指导教师,并为素质教育的培养提供相应的服务;学校为相关企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提供智力支持服务,输送一定数量的毕业生等。这种模式既发挥了学校知识密集、智力集群的文化优势,又突出了合作企业的行业特色,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互用,是学校教育教学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员工的学历教育,而且使学校的见习、实训、实习、定岗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不仅加快了视觉传达设计人才进入市场竞争的进度,而且是学校素质教育与社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第三,分段制培养。学校负责学生的文化素质课、专业理论课、设计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企业负责学生的专业技能、设计实训的教育教学。学生大一大二阶段在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文化素质课和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大三上学期就进入设计公司或文化企业等部门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见习,见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强化专业意识、形成职业观念的过程;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学生回到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最后半年学生返回到相应的设计公司或文化企业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毕业设计作品创作,这个阶段企业和学校均有相应的指导教师进行具体辅导,企业提供设计作品所需的材料和设备等服务,最终的设计作品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拥有。

第四,半工半读式培养。半工半读式培养方案是学生在完成三年的专业学习以后,进入合作企业或单位顶岗实习,学生边工作边学完未修的课程。这种方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使部分优秀学生提前就业,是学生半工半读完成学业的有效手段。

3.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规范校企合作管理,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稳定而长期的合作,这是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近几年,我们围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色,大力推进了校企合作机制和组织体系建设,对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具有一定成效。

在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设方面,我们提出了“2+2”校企合作组织体系的构想,即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框架,构建两级校外组织体系;以校企合作项目部和教师工作室为框架,构建两级校内组织体系。维系这个“2+2”组织体系的纽带是学校内设的校企合作办公室。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运用市场经济与社会行业发展的广阔视野,总结本行业、本专业的先进理念,集中业内专家的智慧和经验,促进我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前,我们依托紧密合作的企业,组建了书籍装帧设计与制作、插图设计与制作、户外广告设计与制作、墙体彩绘图案设计与制作四个专业指导委员会;依托相关的实习培训基地,组建了广告宣传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与制作两个项目部及三个教师工作室。

在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方面,我们围绕学校转型发展与提高学生应用技术型素质这一中心,以规范制度带动规范教学、以体制创新带动制度创新,逐步完善了专业建设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一是关于学生实习、见习、顶岗实习的制度,我们颁布了《学生顶岗实习暂行办法》《学生见习实习管理与考核办法》等制度,初步构建了实习、见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推荐的综合管理平台。二是关于校外实习基地申报与管理方面的制度,出台了《实习基地申报与管理条例(试行)》《实习基地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等,进一步促进了校外实习基地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三是关于校企合作队伍建设制度,我们建立健全了《专业教师年度考核办法》《专业教师进企业管理条例》《双师型教师培养暂行办法》《外聘教师管理条例》等制度,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政策环境。

[注释]

①黎军.对素质教育概念与特征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8.

②甫玉龙.对高校素质教育理念及途径的探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6.

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工技术;教学应用

引言:当前,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计算机领域内,借助于计算机的智能化设计,对一些重要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进一步达到信息管理的高效化目的。针对中职电工技术教学来说,其传统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无法真正地吸引学生的关注,自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现代电工技术发展与现状

(一)电工技术的从业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电工技术行业中,最初的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并不高,大部分是跟随老一代电工师傅进行实践学习,所以无法真正地实现有效地传承和延续。目前,伴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很多院校的相关专业师资力量愈发强大,进而能够成功地培养成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所以,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了大幅度地提升。

(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对于传统能源利用来说,存在耗能多、污染严重、成本高等缺点,此与当前的现代科学发展观相冲突,无法凸显出经济发展的绿色、环保、节能等特征,所以需要加强能源开发技术的创新和升级,促使新能源技术的全面应用。

(三)电工技术的运用更加广泛

目前,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对电的依赖度不断提升,没有电,则一切是无法想象的。对此,电工技术的应用也愈加广泛,比如最受老百姓欢迎的电动车、新能源汽车等等,在很多城市已经全面普及。

二、信息技术运用与电工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在电类专业课程中,电工技术教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重点,其具有专业性、抽象性、基础性等特点。对于传统的教学工作来说,只是由老师进行课堂讲解,通过板书的方式明确相关定义及知识点,但是不利于学生全面、有效地理解和吸收,自然会进一步导致教学质量低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且传统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和升级,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全面普及,电工技术教学也慢慢地摒弃了传统的枯燥、乏味、难懂的课堂讲解,开始实施生动、轻松、直观、具体的教学模式。例如,在介绍“安全用电”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触电事故例子进行探讨,让学生明白在线路调整和更换变压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具体安全章程,旨在规避高压触电事故的发生,在进行案例讲解的时候,结合影像资料,能够使学生在感官方面获得更深的体验,使其记忆力更深刻。

三、信息技术在中职电工技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电工技术最早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创建而成的,截止到现今,其已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现今已慢慢地发展成为一个环保、高效、节能的现代科技。随着现代电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其覆盖的知识面不断扩大,那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电工教师怎样将全部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训练呢?这往往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下面我们通过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信息技术在中职电工技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采用高科技教学设备激发学生兴趣

對于传统的电工技术教学活动来说,教师是利用课堂讲解、板书、习题训练等方式开展教学工作,不仅教师的工作压力大,而且学生也不容易理解相关知识点,变得非常迷茫,自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对此,在进行发展观念更新的过程中,也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现代电工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升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电子白板、多媒体影视、仿真软件、微课学习等等,能够让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地灵活、生动、形象和直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全面、清晰、高效地理解及吸收知识点。以讲授“交流电的发生”为例进行探讨,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电工技术的一个重要难点,一般是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电磁感应原理,再通过高科技教学实验器材,引入相关知识点,确保该章节中的重点与难点更加清晰和明目,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

(二)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构建生活情境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将其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能够实现情境教学。电工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掌握电路知识,为其以后更好地从事相关工作做铺垫。另外,电路存在风险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注意事项,切不可马虎,因为一个细微的错误都有可能在实践中带来危险。比如,在介绍仪器仪表的使用技巧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场景眼帘的方式,结合实验电路,引导学生掌握焊接、调试和搭接电路的具体过程,同时学习相应的故障排除法等。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达到实景教学的目的,利用情境模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演示,并且不断地积累经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三)构建实景化实验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我们都知道,电学是一门有风险的学科,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是容不得出现半点失误的,否则很有可能会危及人身安全,这样的代价是非常大的。对此,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务必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构建实景化的实验体系,利用开展实验活动及通过仿真软件进行动手能力训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发展,便于真正地掌握相关电力学知识要点,并且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局限,不断地提升自我。例如,在介绍半导体基本知识时,可以利用传统教学方式结合图文演练的手段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待学生对相关理论进行透彻理解之后,可以利用构建实景化的方法,标注图文说明,促使微观知识更加形象和生动,进而增强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电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其覆盖的内容愈来愈多,学习难度也在不断提升。针对中职院校的教学工作来说,一定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唯有如此,方可真正地摒弃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将一些抽象化、难度大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利用信息技术使其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和直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学习关注度,促使其全身性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浩学.电力系统中电子电工技术教学及网络化技术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3).

[2]顾宏初.信息技术在电子电工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24):112-115.

[3]董国峰.浅谈电子电工技术的教学方法[J].好家长,2016(45):89-91.

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细化工;绿色化工技术;应用;进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市场对化工产品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不仅对质量和价格有一定的要求,对化工产品生产过程的生态性也有相应的要求。为了确保化工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就要控制生产材料。以封闭剂为例,市场中使用的大部分封闭剂都含有金属镍,镍是一种重金属元素,会污染环境,所以应该用无镍封闭剂代替含镍封闭剂,而是选择无镍的封闭剂。绿色化工技术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化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1绿色化工、精细化工的特点分析

1.1绿色化工的特点分析

绿色化工是指在化工产品生产时,始终遵循绿色化零污染以及零排放的原则,这种技术符合国家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内容。绿色化工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有毒有害物质的零排放,以及可以实现新型物质生产的过程。当然绿色化工还具备资源利用率较高的特点。在我国能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对新能源进行开发,提高化工行业绿色能源的使用效率,并且实现百分百利用能源的目的,是绿色化工的必要条件。目前常用的绿色化工技术主要有新型生物发酵、微化工技术以及绿色催化技术等。

1.2精细化工的特点

精细化工一方面具有种类较多的特点,当前很多新型品种及定制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对化工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带来种类繁多的化工产品;另一方面,装置的规模相对较小,与传统的石油煤矿行业相比,精细化工的装置相对较小,不能适用于大宗化学品的生产,其本身的用量相对较小,近些年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推进,精细化工业在逐渐向大规模发展。除此之外,精细化工还具有高新技术密度相对较高的特点,化工产品的形势较多,种类丰富,要更好地满足多元化市场发展的需求,必须重视对新技术的研发,从而带动了整个精细化工技术水平的提升。当前发展中绿色精细化工符合高科技发展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绿色精细化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2.1微化工技术

微化工技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该技术不仅强化了生产过程,还是化工系统向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使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满足了节能降耗的要求,同时也保障了生产过程的安全性。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化工产业的发展,具有抑制副反应、提升反应速度、改善工艺、缓和反应温度、提升产成率、提升选择性等工艺特点。相较于传统的间歇式反应釜生产工艺,该技术利用微米级的通道式反应器进行化工生产,由于反应器的空间微小,所以物料可以均匀的碰撞混合,实现更加完全的接触反应,进而解决了传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反应不彻底、易爆炸等技术难题。该技术应用的传感器主要利用卫星装置和物联网技术生产制造,各个执行器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还能保护生态环境。

2.2绿色催化技术

不同類型的化工产品在生产期间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而大部分的化学反应都需要建立在催化剂的基础上。催化剂本身就具备促进化学物质分解与形成的目的,它可以加速化学反应并提高化学产品的生产效率。但是目前使用的大部分催化剂都含有有毒物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会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绿色化工技术的首要原则是绿色生产。所以利用绿色催化技术进行化学产品的生产,可以满足绿色环保的特点,能够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控制环境污染问题。

2.3计算机分子设计技术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利用计算机分子技术进行化工产品的生产,可以改善精细化工的生产效率,也能够满足绿色环保的实际需求。计算机分子设计技术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以及进步。利用计算机分子设计技术进行有机物的合成,可以保证分子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也可以实现绿色催化的效果,使得精细化工产品更具备环保性的特点。

2.4绿色精细化工合成技术

在有机合成过程中,减少化学副产物的关键就是 提高反应物选择性以及选择最优的反应条件,即选择 最佳反应路径,也就是使反应物中原子尽可能都转化 成为产物中的原子并且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产物的生成 以及副反应的发生。绿色精细化工合成技术在一些化 工行业、药业、农业、香料等行业提供了高效的绿色 合成方法。随着人们对环保关注的力度以及能源利用 方面的日益增加,传统的化工技术就会逐渐被淘汰并 且消失在行业生产中。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还需分析 把握精细化工的特点,结合绿色催化技术和绿色分离 技术等的应用才能进一步促进绿色化工的生产。

2.5超临界流体技术

超临界流体技术的研究较早,发展到当前阶段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时间相对较短,精细化工领域中,超临界技术能有效提升效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医药行业发展中,可以借助该技术处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精细化工领域发展中,二氧化碳流体技术的应用程度较深,在物质提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加深对其理论研究。

3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进展分析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化工产业逐渐朝着精细化和专业化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高质量、高安全系数的产品要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多,开展绿色化学生产,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并提升居住水平,也是当前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当前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人们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在此背景下开展绿色精细化工成为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的产量逐渐增多,精细化工产品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绿色化工行业发展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加强对绿色化学工业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绿色化工技术是新时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技术,符合当前绿环环保发展理念,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入的重要体现,对我国当前化工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提升能源的保护率,并推动环保工作的深入发展,近些年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在未来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在重视绿色化工技术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绿色化工技术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将绿色化工技术贯穿到整个行业的发展,并将绿色化工技术与其他现金技术结合研究,促进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精细化工行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应用绿色化工技术,使化工生产更加环保,同时也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进而改善生产效益,满足持续发展的需求。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要重视加强对绿色化工技术在精细化工产业发展中的研究,推动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在此背景之下,我国相关部门就需要通过颁发相关政策以及决定的方式,加大绿色化工技术的发展并使化工行业生产的绿色产品质量得到保障。只有充分利用精细化工进行绿色化工产品的生产,才可以不断地在实践操作当中提高绿色化工技术的占比,保证国内化工行业的良好发展,解决源头的污染问题,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在根,李朝兵,李君.绿色化工技术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盐化工,2020,47(01):36-37.

[2]孙天山.绿色化工技术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J].化工设计通讯,2019,45(08):232-234.

[3]黄留堂.绿色化工技术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浅谈[J].当代化工研究,2019(07):146-147.

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

国外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广泛开展应用技术大学的探索。德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同的高校形式作为不同类型的高校体系中等值的要素而相互存在。”荷兰1986年《高等职业教育法案》确立了应用技术大学与大学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1995年芬兰议会通过《多科技术学院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与普通大学并行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地位。1995年瑞士联邦议会颁发了《瑞士应用技术大学联邦法》,从国家制度层面把应用技术大学定位在“不同类型但是等值”的高等学校,与学术性大学同等的地位。应用技术大学在德国被定位为与大学具有同等价值,但是属于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应用技术大学更擅长于实践和技术应用与开发,德国经济和工商管理界把他们称为“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的桥梁式职业人才。

(二)应用技术大学的定位

本文不去争议应用技术大学是应用型本科、技术型本科,还是应用技术型本科,研究的假设前提,以上三种提法的内涵是一致的,即与学术性大学同等的地位(等值),能合理选择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技术问题,将工程设计人员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的技术型人才,即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区分普通研究型大学和应用技术型大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和特征很类似于我国的行业所举办的本科院校,定位于服务本行业。

按照系统理论,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而存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的本质是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矛盾。2015年4月“天津自贸区”正式挂牌,急需经济贸易类人才。世界贸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外贸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引进来、“走出去”正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建立天津自贸区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选择,对推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培养经济贸易类专业应用本科人才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内涵与特征

(一)应用技术大学与学术性大学的等值性

不论是瑞士、芬兰这两个全球竞争力最强国家,还是英国、德国这些传统高等教育强国,都遵循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规律,在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及时依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层次和规格的需求,在高等教育的层次、科类、管理体制结构上进行调整,形成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和良性互动。应用技术大学是高等教育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学术性大学的地位同等。在科类结构上,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双元”结构体系,即普通研究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在层次结构上,赋予应用技术大学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能级结构上,支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在管理体制结构上,形成更为灵活的教育体制,学生选择更为自由,两轨之间变得更具有贯通性,在满足个体需要的同时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特征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现象反映出高等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科学技术这些外部关系的失调,表现出高等教育对社会系统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应用技术大学是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基准的评估制度;是以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秉承终生教育理念,发展职业继续教育;是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治理,灵活的用人制度;真实应用为基础实现培养与需求无缝对接的运行机制,表现出与普通研究性大学等值又有不同的特征。

(三)应用技术大学与学术性大学的差异性

应用技术大学有着不同于普通大学的知识生产与产品研发功能定位,是具有不同社会分工的社会组织。它们处于知识结构中不同的位置,具有各自的特性。

三、应用技术大学经济贸易类人才培养方式

(一)经济贸易类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应该通过宏观上進行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 微观上加强实践教学的调整, 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以提高专业教学的社会效益。这些主要是高等教育结构出现了问题,既培养目标定位出现错位,改革方向都定位于实践和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

(二)工程实践教学是应用技术大学经济贸易类人才培养的重心

普通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着: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的问题。应用技术大学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工程实践教学方面,她以专业教育为主和面向工作生活的类型教育;应用技术大学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的新型大学类型;形成与普通大学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双元格局,其起始点和落脚点源于应用技术大学是以工程实践教学为人才培养的重心。

(三)双融合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模式

双融合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模式是“学训交融、核心突出、素质贯穿、能力递进”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本课程体系是运用协同论、利益相关者、实用主义教育学、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理论对经济贸易类应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行论证,确立经济贸易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经济贸易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双融合一体化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在工程实践教学中,与企业和单位共建实训基地,发展与相关企业、行业的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实现应用技术大学所肩负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发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及促进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

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化工设备和机械技术是化工企业的两个重要的应用方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化工设备是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机器和机械技术的总称,其完善程度关系到化工产品生产的质量、产量和成本,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经常遇到各种特殊的作业环境,而造成损坏。本文主要着重探析了化工设备和机械技术的保养和管理。

【关键词】化工设备;机械技术;应用管理

1.化工设备的防腐管理

化工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作业环境条件的影响,会漫漫出现老化、被腐蚀的情况,从而影响到正常的生产,因此,做好化工设备的防腐管理工作,是一件重要课题。

1.1在设计环节做好防腐管理工作

很多的化工设备之所以会容易受到腐蚀影响,主要是由在设计环节的工作做不到位造成的,所以,要想从源头上减免腐蚀的发生,就得在设计环节做好防腐的管理工作。首先在材料的选择上面要根据设备投入使用后经常会接触到的介质环境来考虑设备的耐腐蚀性。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材料之间的适应性,防止不同金属的接触和注意保温材料的选择;其次,要考虑设备的强度是否适应局部腐蚀、疲劳腐蚀和蠕变的情况;最后,做好结构设计工作,在结构设计的时候难免会有缝隙的存在,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做到减少缝隙,并将出现的缝隙焊封,以防止溶液的渗入渗出。

1.2在制作环节做好防腐管理工作

在制作环节,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程序的要求来做好防腐工作,这是十分重要的。在投料的阶段需要严格遵照设计的要求,对所有材料的物性和质量进行检查,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明细的记录和监管,并定期对材料进行复查;在焊接的阶段,则要严格控制好焊接的工艺,尽可能要求不采用十字焊接工艺,在焊接时的操作速度要快,焊接后也要让他快速冷却,以防止在敏化温度下长时间的停留导致晶间贫铬现象的产生,焊接过程的操作要做到细致,以避免气孔或起狐现象的发生;最后,还需要加装防腐衬里,这也是同样不可忽视的工作,加护防腐衬里时要注意检查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尺寸的精度以及膜厚和承压能力等。

1.3在使用和维修环节做好防腐管理工作

使用和维修环节是最容易导致设备受腐蚀的环节,在生产过程中,化工设备不可避免的会跟腐蚀介质发生接触,而且是在高温高压状态下作业,所以说这个环节的防腐工作是有点困难的。因此,设备管理人员要做好设备防腐工作记录,按照相关法规规定加大力度进行定期的内外部检检测和巡检,跟踪腐蚀情况,特别是要做好重点部位的防腐监测。比如定期对换热器进行清洗和排污;设备停止运转后,要及时将废液、废渣清理掉。

2.化工机械设备的润滑管理

机械设备长时间运转后,部件之间会因摩损造成运转不顺畅,这时就需要对设备进行润滑。润滑是化工设备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生产效益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2.1润滑剂的选择

润滑剂的质量会对设备的运转产生直接的效果,现在市面上的润滑剂种类繁多,有液体、固体和半固体,衡量润滑剂特性的因素有黏度、水分、水溶性酸碱含量和燃点、凝固点。所以,在为化工设备选择润滑剂的时候要根据机械的情况,以保证设备零件安全运转为原则来选择合适的润滑剂。润滑剂的存放要有专门人员监管记录,严禁混放。

2.2设备润滑管理注意事项

首先,要建立责任部门,一般设置机动部门、供应部门、检验部门负责、装置车间部门和操作部门,每个部门都要做好对设备的润滑工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完善各项制度,保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相互监督,完成设备的顺利运转;组织编制润滑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技术管理资料,包括制作各种型号设备的润滑卡片,油箱储油量定额,日常消耗定额,设备换油周期、清洗换油的工艺过程、油品代用和参配的技术资料等,以给操作员指导设备润滑工作。最后,对设备的润滑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检测,以便及时解决润滑系统存在的问题。

2.3设备操作人员的工作事项

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启动设备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反复检查可能存在的情况并妥善处理,按照操作指标调整好温度、压力、速度和负荷;对设备精心维护,严格巡回检查设备,如有发现问题要排查隐患,及时解决,并做好设备清洁、润滑、紧固、调整和防腐等工作;掌握预防发生设备故障的方法和判断处理措施,保证安全防护装置的完好;配合检修人员做好设备的检修工作,使设备保持完好状态,定时盘车,搞好防冻、防凝、防腐、防漏等工作。

3.结束语

在化工生产企业中,化工设备和机械技术是两个重要的关键因素,是保证化工机械设备能够正常高效运转的前提条件,在实践生产工作,不但要对技術设备进行优化升级改造,还要充分把握化工机械设备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并处理。特别是在日常的生产中,针对经常出现的腐蚀现象和润滑问题,更要加强日常的维护和管理,正确处理好化工机械设备与生产中的矛盾,把化工机械设备对生产造成的危害程度降低最小程度。 [科]

【参考文献】

[1]郭芳.浅谈如何提高化工设备与机械的高效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15):29.

[2]王婧.化工设备管理及维修养护技术[J].科技传播,2012(05):18.

[3]相博.论化工机械设备技术的管理与保养[J].化工管理,2013(11):07.

上一篇:无线电论文下一篇:课程群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