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论文范文

2024-03-17

城乡统筹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城乡统筹发展 二元结构 战略意义 具体途径

1.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加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一句话,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让城里有的农村也有,让城里人过的好生活农民也一样能享受,农村和城市齐步前进。

2.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

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中期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调整失衡的工农业和城乡发展关系,或者继续采用城乡分割的二元发展战略,则不仅会加剧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很多矛盾,而且最终会影响到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国际和国内的发展经验表明,处在这一发展阶段,任何一种单一因素的拉动和贡献,都不可能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未来中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加强,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进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1统筹城乡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中国农民众多,约占中国总人口70%,但只拥有中国经济GDP总量的20%。原因是由于过去实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体制,国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和工业上,而农村、农业却被忽视了,导致现在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之间的分割状态,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得到维护,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会长久,才能真正实践“三个代表”。

2.2统筹城乡发展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紧紧围绕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统筹安排生产活动和经济增长;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发展经济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得到全面的改善;要把消除贫困、扩大就业、消除歧视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把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同样重要的任务来推进,可以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2.3统筹城乡发展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的“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当今,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相当低。虽然全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了提高,但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基本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虽然农业基础地位和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了加强与改善,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可见“三农”问题不仅是涉及农民的问题,而且是涉及经济转型、城乡关系、体制结构的综合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我们党对待农民的基本准则:要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要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

“三农”问题表面上看是农村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单靠农村自身,必须在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中逐步解决,可以说没有城市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民的小康难以顺利实现。只有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创新城乡发展战略,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选择,是加快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大战略举措。

2.4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础。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致力于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处理城市与农村发展中的矛盾因素,达到城市与农村的良性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3.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途径

3.1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转变观念,抓好落实。

农民处于末等公民地位是农业和农村不景气的深层根源。还农民一个平等的社会地位,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对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些人自觉不自觉地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地域,到处都搞得比较漂亮,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生活在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所以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首先要满足城市,然后满足农村。不改变这样的观念,就无法真正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只有各级政府和城市市民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不正确的观念,真情关爱农民,真诚对待农民,真心帮助农民,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城乡统筹的主体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率先带头转变观念,树立以民生为本的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增进最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因为没有统筹城乡发展,就谈不上“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基础。目前在树立科学发展观上,思想已基本统一,关键是抓好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否有效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政绩观能否确立。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其考核内容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新的调整和补充。其重要内容要把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业绩作为重要指标,加大这方面的权重,考核中要多倾听农民和民工的建议和心声。

3.2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增加农民收入。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村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农民的收入逐步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这对城乡在经济方面的融合、城乡经济的拉动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解决农民增收难题,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城乡发展,根据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掌握和运用农业发展的规律,探索新思路新办法。

3.2.1发挥“人”的优势,做好转移文章。必须首先大幅度减少农民,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要做好转移文章,重点应在就地转移和易地转移上下工夫。一是把加快小集镇建设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小集镇的产业结构基本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农民进镇门槛、就业风险和生活成本较低,小集镇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因此,加快小集镇建设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的重要途径。二是把发展民营经济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对于县域经济来讲,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是扩大就业、加快富民的一条有效途径。发展民营经济要以农民就业和增收为目标,以当地主导产业为依托,推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民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把招商引资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条件下,招商引资是主攻工业、发展农业的总抓手,在这一过程中,要把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对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把技能培训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要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为重点,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培训项目,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升劳务输出质量。要采取必要措施,调用职教中心和农业技术部门等社会资源,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定向培训和对口培训,使他们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本地就业都具备一定技能,提升创收能力,走一条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路子。

3.2.2突破“地”的瓶颈,发展现代农业。投入多产出少的农业种植现状,直接影响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以及投资农业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要突破地不生金瓶颈,实现土里刨“金”,必须依靠科技手段,探索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以农业的高效,来实现农民增收。

3.2.3加大“钱”的投入,创优增收条件。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农民“造血”功能。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农民增收保障。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切实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惠农政策。深化农村土地、林权等各项制度改革,逐步解决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问题。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大家电、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根据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同时,进一步规范“一事一议”制度,及时准确掌握农民负担动态情况,提升农民负担监管水平;加强农资市场价格监管,防止因农用物资价格过快上长,增加农民生产成本,抵消农民增收。

3.3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减轻农民负担。

3.3.1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加强农村的社会保障。就农村医疗体制与条件而言,目前农村的合作医疗覆盖面只有10%左右,广大农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的职能,应通过建立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农村尤其是欠发达乡镇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减轻农民看病难的负担。此外,还应加快与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孤寡老人社会赡养制度,解除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

3.3.2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强化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责任,改变主要由县乡财政和农民承担义务教育经费的状况,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政府除对教育费用上涨太快进行控制外,还有必要对农村一些低收入户的义务教育采取适当的优惠政策。

3.3.3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建立公共财政,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的社会公共需要;一切有效益、面向市场的项目建设,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取消对农民专门设置的税制体系,使农民作为纳税人取得与其他成员平等的纳税地位,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直接受益。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和出路所在。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努力解决好我国的“三农”问题。只有妥善处理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也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吴志鹏.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Z].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4.

[2]王俊秋.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社会保障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11.05:73-76.

[3]石铮,高贯中.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09.4:21-23.

[4]马稷.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的农民思想素质问题研究[Z].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4.

[5]裴晓勇.西部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Z].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5.

[6]王韬.我国西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Z].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5.

[7]袁清坡等.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9:103-105.

[8]刘笑.中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Z].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4.

[9]王习明.统筹城乡发展与创新农村土地制度[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1.09:55-61.

[10]徐世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1.09:13-17.

[11]张杰等.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大力推进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中国发展,2011.08:60-65.

[12]周小辉,屈胜拮,夏沁田.论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J].区域发展,2009.8:7-8.

[13]李丹.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分析[J].区域发展,2008.11:32-34.

城乡统筹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较大进步,积极推行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这是因为,我国在全面加强建设的过程中,在尊重公民健康基本权利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体系和制度的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张家港市为例,首先对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了该体系的具体构建思路。

关键词:医疗保障体系 城乡统筹 张家港市

我国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拥有多种基本权利,而健康就是其中的一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在经历了初步探索(1978-1992)、框架构建(1993-2002)两大阶段,正处于全面建设(2003-2020)的第三阶段,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对于维护公民健康基本权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三加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加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从制度上来看,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全覆盖,但是其依旧存在显著的二元特性,也就是说,城市实行的是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农村实行新农合。两者在筹资标准和医疗补偿待遇上有这巨大的差异。鉴于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城镇化”,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急剧缩小,农村居民迫切希望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障待遇。在此情况下,实施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势在必行,本文以张家港市为例展开详细介绍。

张家港市是江苏省苏州所辖的县级市,地处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开发带交汇处,是一座新兴港口工业城市,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在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会展、服务业和社会建设等领域成就显著,一直处于中国县级市的前列。2004年初,张家港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8年,张家港在昆山、常熟等其他苏州县级市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将传统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并轨,统称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医保不仅将未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本市户籍居民全部纳入其参保范围,还将参保面扩展到了新市民子女及从事农副业生产的成年新市民。2012年,城镇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全面整合,从经办机构、政策框架、管理制度、药品目录、报销平台、人员配备等方面实现了统一,朝着“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迈出了一大步。2012年至今,张家港一直努力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背景,有利于保障和提升农民医疗保障水平的制度创新和改革,在摸索中前进,目前各项制度已经相对成熟,运行效果良好。

一、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相关概念

1.医疗保障。政府的公共职责是医疗保障实施的基础,通过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促使我国公民能够在患病过程中得到科学的医疗和资金的补偿,同时对于那些收入较低的公民进行特殊照顾,并提供特殊医疗卫生服务。从而促使全国上下所有合法公民享受平等的医疗服务。医疗保障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它的服务对象是全體公民,当公民在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能够享受部分国家提供的医疗资金,减少个人、家庭负担,早日重获健康。这一过程,更多的体现出社会的公平,这也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基础的价值取向。现阶段,各地因时因地制宜,积极改革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从而使政府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医疗保障的社会福利性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得以彰显。

2.统筹城乡。该概念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二十一世纪初,我国曾提出了“五个统筹”观念,其中处于首位的就是城乡的统筹。

统筹城乡的思想在实施过程中拥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其既作为工作思路而存在,也作为发展理念而存在,具有独特性和科学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在经济建设等多个方面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根据一定的思路和方法来实施统一的规划和安排等。这一措施的有效实施,是对传统的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的突破,能够实施以工促农等机制,逐渐将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促使二者在长期发展中能够更加协调,创造一体化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该思想的主要内容涉及了多个层面,而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是其中最基础也最关键的内容,它的有效实施,能够给广大农民带来更多的服务。

3.统筹城乡医疗保障。新时期,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统筹城乡医疗保障是重要内容之一,其指的是将统筹城乡概念积极融入到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将城市和农村看做是一个全面的整体,在合理、科学的安排和规划下设计并建设医疗保障制度,从而从根本上打消城乡分割的概念和体制。这样一来,才能满足公民的整体健康权利,实现该制度最初建立的目标。同时,在该制度构建过程中,更加注重覆盖面积,加强对全体中国人民身心健康的保护。

二、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在统筹的必要性方面,学者们基本保持一致,认为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势在必行,它不仅体现了公平、正义和共享的价值追求,符合正义原则的合理分享,也符合让全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理念。相互割裂的医保制度不利于工业化、城市化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此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现象凸显,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而流动人口无法在城镇当中享受医疗保障福利,这也拉大了城乡居民差距。流动人口长时间城镇与农村之间的流动,不仅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也可能导致宏观经济失衡,严重的甚至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由此可见,实行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是极其必要的。

在统筹的可行性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近年来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二是“三加一”的医保模式经过多年的经营和积累已经为推进为基本医疗保障的统筹奠定了试点基础;三是先行地区的统筹模式已经为基本医疗保障统筹“开了个好头”,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此外,社会基础和完备的政策法规支持亦加大了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的可行性。

三、张家港市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路

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构建时机成熟的基础上,张家港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现阶段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状况,进行了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探索。张家港市经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实现统筹,城乡居民能够享受相同的医保政策,医保待遇、缴费标准、补贴标准,变“三加一”模式为“二加一”模式(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医保救助制度),实现了经办机构、政策框架、管理制度、药品目录、报销平台“五统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无法做到一步到位,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1.提高城乡医保制度统筹层次。现阶段,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不同区域及城乡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制度上的,产生这种想象的主要原因是财政分期产生在我国中央与地方之间。这种现象导致,不同地区在执行同一医疗保障制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待遇、费用及办理流程等多方面差异。首先,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医保政策执行的待遇等也存在一定差异,现阶段省级统筹无法充分实现,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实际统筹方面,市级单位可以统一实行同样的医疗保障政策;其次,现阶段,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协调性,即信息系统同经办流程等没有建立紧密的联系,针对这一点,应当积极构建省级统筹制度,即省级医疗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运用统一的流程和机构,同时设置完全统一的管理系统。以上两种措施,能够有效促使制度差异在省域范围内大大较少,对于未来实现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打破户籍障碍。户籍障碍是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构建的最主要障碍。户籍制度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由户籍制度所带来的人权、财产权和公共服务的不公平,而医疗保障则属于公共服务范畴。为了实现城乡医保统筹,必须对城乡二元制度进行改革,破除城乡户籍障碍。

首先,逐步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户籍制度剥离。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应当继续附属在户籍制度上,因为这不仅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相违背,更严重损害了医疗保障所追求的公平性,阻碍了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由此可见,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必须打破附着在城乡居民身上户籍制度枷锁,建立随人携带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剥离不是一蹴而就的,各地各区可以制定各自的“时间表”分步进行。其次,户籍制度的改革要依托经济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城乡经济,将户籍制度改革同经济发展建立在统一战线基础之上,并且在科学合理的指导下,两者才能携手并进。最终形成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

3.调剂城乡医保基金防范风险。现阶段,我国在积极实施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基金等风险出现的几率加大,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医疗保障体系实施过程中都是分立运行基金的,转变传统医保体系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基金支出同收益不等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现阶段我国在进行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此类风险进行规避。

这样一来,打破现有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对全部参保人员进行统一管理,促使相关医保资金能够进行统一使用至关重要。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运行状况来看,这项工作需要在长时间的努力下才能够实现。因此,面对现有医保资金使用模式将长时间持续的状况,我国可以积极借鉴国外医保资金使用经验,构建有效的资金使用机制,部分医保基金在使用过程中,呈现出收大于支的特点,应将这部分基金进行调用,来弥补支大于收的医保基金。同时,国家和当地政府在积极实行医保体系的过程中,应当构建动态机制,根据医保基金的使用状况来对基金进行动态调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积极实施了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该体系的构建是建立在坚實的政策、制度和经济基础之上的。笔者认为,张家港市虽然在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政府依然要运用好 “看的见的手”,协调好 “看不见的手”,在提高城乡医保统筹层次、破除户籍障碍、防范医保基金风险上下工夫,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险制度,使人人真正享有“普惠、公平”的基本医疗保障。

参考文献:

[1]樊路宏,平其能.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管理体制的探索——以苏州经验为例[J]. 学海,2012,02:102-107.

[2]吴君槐. 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乡统筹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04:58-65.

[3]顾长云.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9.

[4]陆碧峰. 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背景下苏州市参保人医疗服务满意度及就医行为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5]裴春燕,2014.张家港市加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救助体系建设的探索实践[J].经营管理者.(11):137-138

[6]王红漫. 城乡医疗统筹背景下我国医疗保障体系问题研究[J]. 天津社会保险,2014,02:36-37.

[7]陆飞. 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研究——以苏州市为例[D].南京工业大学,2014.

[8]秦真响. 苏州市商业医疗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现状、赔付状况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2.

城乡统筹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重庆市城乡统筹的发展及个人账户基金的做实,对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越来越重要。文章研究了目前重庆市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模式的现状,指出对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管理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模式

2007年,在重庆直辖十周年之际,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成为试验区以来,不断加快了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的步伐,重庆市各类人群都已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养老保险政策的全覆盖。随着参保人数的不断增加及个人账户的逐渐做实,养老保险账户基金积累的资金数额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基金面临的保值、增值压力非常巨大。

一、重庆市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于1997年确立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模式。相对于统筹账户而言,个人账户资金积累时期长(一般长达15年-20年),其账户余额规模直接影响到缴费者退休后的生活,因此对于运营管理效率求更高,保值增值压力更大,应该采取与统筹账户不同的运营管理模式。

现阶段,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由政府直接管理。具体工作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几乎承担个人账户管理的全部职责(有些地区试行税务代征保险费),包括:依法接受参保登记和缴费申报,稽核缴费基数,建立职工及离退休人员数据库,管理个人缴费记录,按国家规定将保险费存入银行、购买国债,以实现保值增值,按规定审核、发放社会保险待遇(委托银行、邮局等社会服务机构发放),提供查询等。目前的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实质上属于劳动者的延期报酬,具有私人性质,如果将其与社会统筹资金一样被无差异地纳入政府集权模式,由政府统一、集中管理与投资运营,无疑扭曲了政府的行为边界,可能使其服务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效益。换言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性质决定了采取政府统一和集中管理的组织架构存在先天性的制度缺陷。

二、重庆市个人账户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政府集中管理的弊端

首先,政府集中管理,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其次,基金管理混乱,挤占、挪用现象频发,个人账户基金由社保经办机构代为运营管理,而这些机构直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监督者和管理者实为同一主体,难以实现相互制衡,挪用情况时有发生。最后,投资收益率较低,无法满足支付需求,个人账户作为缴费者长达几十年的储蓄积累账户对于通货膨胀极为敏感。

鉴于上述情况,改变养老保险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已迫在眉睫。为解决前述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中,非政府机构应当参与进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管理者和经营者应当分开,应由独立的监管机构,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二)重庆市进行个人账户运营管理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现代社会保障就是通过资金的整合调配来达到社会风险最小化,使制度能惠及更多的人。这要求统筹层次达到特定的层次,覆盖面达到一定范围,才能有效发挥保险的这种互济功能,降低社会保险资金的风险。过低的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不利于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的扩大,地区与地区相互之间也不能统筹调剂,而且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监管困难,投资运营也不能达到规模效应,很难使资金保值增值。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在2009年被纳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试点地区,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这就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模式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通过省级统筹,基金集中管理、集中运营,既有利于资金的相互调剂,也有利于投资运营规模效益的产生。

三、重庆市个人账户管理模式的思路及建议

(一)个人账户管理模式改革应考虑的问题

第一,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权和运营权的分离。目前的管理权和运营权都在社保机构手中,作为政府行政部门应该继续保持其管理权,经营权则应该委托给专门的公司或机构对社保资金进行市场化的运营。所以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

第二,就基金的市场化运营问题,对个人账户基金部分应由基金管理委员会选择基金公司进行多元化的投资,为保证基金的安全性可要求基金公司提取储备资金,由政府提供最后的担保。

第三,为保证基金的有效运营,参保人个人、证监会、财政部门、政府部门都应参与到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监管中来。

(二)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模式的构建

按照上述思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应采用分权式管理的组织结构,在基金的运营方面应选择市场化的基金公司进行运营。

分权式管理组织结构中所涉及的主体分为四类:参保者、行政管理者、运营者、监督者。

基金参保者即参保人:基金所有者。拥有个人账户完全私有产权,包括使用、转让、获利、支配的一切权利和自由,承担基金管理的全部损失。主要责任是:按时足额缴纳保险费;参与监督基金公司经营。

基金行政管理者即社保部门:基金的行政管理人,在省级统筹的前提下,包括省级社保机构及其行政区内地方社保机构。其主要职责为:负责本行政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统一管理,负责参保人的资料的收集、整理、登记、保管;负责确定本行政区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制定和调整个人账户基金收缴和发放的具体管理办法。

基金运营者包括基金运营管理者、基金具体运营者及基金托管者。

基金监管者包括参保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银监会、证监会等机构。

分权式管理组织结构基本框架图如图2所示。

通过实施分权式管理制度能够实现养老社会保险财务制度与管理制度的衔接。将个人账户基金交由基金管理公司运营,一方面在分散风险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实现基金的增值,使职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实现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增加社会资本积累,满足经济建设需要。同时分权式管理制度有效地将经营权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并可以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允许所有现存金融机构参与竞争,既可以直接减少创建成本,又能通过竞争和利用现存金融机构的各类服务项目更有助于降低营销成本。

综上所述,目前重庆市成为西部地区实行城乡统筹改革的实验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逐步得到做实、养老保险基金实现省级統筹,进行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模式的改革其条件已基本成熟,相关部门应抓住机遇,改革原有的管理模式,以使养老保险这一制度惠及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1、张映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市场化委托管理模式的构建[J].经济与管理,2010(5).

2、李健.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研究综述[J].社会保障研究,2010(2).

3、王宇熹.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与政策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2).

*本文属课题项目。项目名称:重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运营管理模式研究;编号:10SKG04。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城乡统筹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既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既有城乡职教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发展起点不公平的原因,也有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所导致的两者发展过程不公平的因素。发展起点与过程不公平致使发展结果不公平,最终导致城乡职教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要想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建立统筹城乡职教发展的规划机制,提高对农村职教的资金投入;创新城乡职教发展的管理机制,加大对农村职教的政策倾斜力度;健全统筹城乡职教发展的市场机制,加大对农村职教的市场引入。

[关键词]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公平

[作者简介]张涛(1987-),男,安徽亳州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管理、教育战略规划;罗旭(1988-),男,侗族,贵州凯里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彭尚平(1956-),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管理、技术经济管理。(四川成都610064)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JA080197)

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国家把统筹城乡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认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而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整合城乡职业教育资,统筹两者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挑战。

一、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及关系

1.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是适应城乡统筹发展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质就是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对职业教育分离发展的束缚,把城乡职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城乡居民以平等的身份享受职业教育所带来的发展机会,以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优化城乡职教教育资源配置和调整职教政策为手段,来实现城乡职教资源的优势互补、双向流动,最终达到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①。

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来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是指在教育公平原则的指导下,把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一个统一体,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束缚,以城乡职教资源双向互动为节点,构建城乡职教内部要素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型战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新体系,使城乡职教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功能得以全面的发挥。要真正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在城乡职业教育的规划和管理中,就要注意考虑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四性”要求,即“发展规划的全局性、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发展过程的双向性、发展速度的协调性”②。

2.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理念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乡村城市化”和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的提出。对此,恩格斯科学地预见到“城市和乡村由分离、对立走向融合”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并指出“城市与乡村相互对立的消除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而且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③。马克思也进一步提出“城乡之间的对立的条件就是私有制存在,也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得以存在”④,实现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伴随着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而推进的城市化才能实现城乡融合。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⑥。城乡一体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城乡之间各个要素实现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相互融合,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的和谐状态和过程。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乡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中任何一方的进步发展不是建立在牺牲对方的基础上,而是基于对方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必须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对城乡之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所处的地位、功能和作用进行清晰的界定,实行协调统一与均衡融合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3.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与城乡一体化二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一方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步骤和路径,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以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构建和谐新型城乡关系的必要举措,也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助推器。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开展,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资源的优化整合,必将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有序、稳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既为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城乡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我国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打破职业教育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推进城乡职业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城乡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仍然不足,城乡职教之间存在着不平衡与不协调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制约了职业教育服务功能的发挥,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起点不公平。正义的原则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也要求平等地分配社会资源,这样才符合社会的公平正义,否则会导致人们发展起点的不平等⑦。城乡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导致了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起点不平等。城乡职业教育在资源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管是在硬件设施上还是在软件上,农村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远远落后于城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的数量很少,且农村人口基数大,但是职业教育的整体覆盖率太低,使得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更少,难以满足农村地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城市职业学校拥有的教学场地、建筑设施、教学设备、教育资金等普遍优于农村职业学校,造成了城乡职业教育起点上的严重不平等。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学生也很难获得同城市地区学生同等的发展机会、同等的教育内容体系以及同等的评价体系。

其次,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的规模小,教学设施不齐全,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一方面,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上不尽合理。很多农村地区的职业学校,教师的文化素质都不高,学历层次较低,不仅年龄偏大,自身的知识水平也有待提高。其中中青年教师数量偏少,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并持续向“哑铃式”结构发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村地区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知识水平的扩展。另一方面,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偏低。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低,生活条件差,又没有较高的收入,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更不可能留住优秀的人才。并且,农村职业学校教师数量也不足,在教学任务不变的前提下,加重了单个教师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最后,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落后,缺乏足够的财政投资。一方面,在教育实行分级管理的前提下,政府财政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寡。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低,人均收入低,加上自身的短视行为,导致农村居民个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基层政府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在教育经费的问题上往往是力不从心。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不足,也未能有效弥补农村提供职业教育经费所出现的资金缺口。由于办学资金短缺,无法改变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的现状,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2.城乡职业教育二元结构体制,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过

程不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制度在设计和实施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机会享受对等的教育来实现自身发展。由于历史、政策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距,从而导致城乡职教过程不公平⑧。

首先,教育政策的重城轻农导向导致了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公平。由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差异,城市不管在经济建设还是在发展教育上都比农村有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政府往往根据区域的级别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财政政策,使得城镇地区在拥有更多资源的条件下享受到更多的政策优惠,在这个过程中,城乡职业教育之间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城镇在初次的资源配置上已经优于农村,起点的不公平加上政策制定时的城市偏向,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落后于城镇地区。

其次,公共财政教育投入的重城轻农偏向进一步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公平。我国教育领域实行的是“国家指导,地方负责”的分级管理体制,教育服务责任的实施大部分落实到了基层政府头上,而基层政府提供教育服务时往往缺乏上级必要的财政支持,加上农村地区财政收入的有限,致使农村职业教育后续发展能力不足。这种财权和事权不对等的制度设计让基层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时力不从心。公共财政政策缺乏公平性,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矛盾突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扶持水平较低,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基层政府财政收入很少,上级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加上资金的使用效率很低,使得农村职业教育均等化建设缺乏有力的财力保障。

3.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结果不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业教育后,都能达到学业上的成功,在步入社会后能获得均衡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教育起点和过程公平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条件,教育结果公平是教育的起点和过程公平的逻辑结果,由此可见,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不公平必然导致教育结果不公平。同一层次的毕业生在学识和能力方面参差不齐除了与其先天因素有关外,还与他们在学校里享有的教育资源密切有关。

城乡职业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有很大差距,而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在各方面相对落后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未来的发展机会,对农村职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也势必会产生影响,使得农村毕业生要想获得较好的社会待遇,就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与农村职业学校相比,城市的职业学校拥有更先进的培养模式、更好的教学设备、更高的管理水平、更优秀的教学队伍,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城市学生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施展才华的环境,最终使得城市学生在求职时比农村学生拥有相对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城市职业学校所处的市场环境比农村更具优势,城市能提供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学生也会有更多的选择。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就业市场发育不成熟,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学生们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这也是由于城乡资源分配的差异造成的。城乡职业教育起点不公平是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结果不公平最深层次的根源,加上相关政策在制定、执行过程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拉大了城乡职业教育之间的发展差距⑨。

三、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如何统筹发展城乡职业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学术上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在现实中更具有实践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存在种种问题,已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根据城乡教育、经济、文化一体化良性互动的内在要求,深化城乡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1.建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机制,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规划是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基础,建立健全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规划机制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城乡一体化良性互动的重要前提⑩。制定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坚持区域内共生共荣、区域间良性互动、城乡间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基于一定区域范围内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职业教育所处的发展层次、发展特点以及现有的发展战略为前提,以城乡一体的发展为目标,对未来一定时期内该区域的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进行战略规划,使城乡二者之间能够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着力构建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规划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机制。目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起点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教育基础设施的不公平配置方面。要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起点的公平,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就必须在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方面通盘考虑、协调布局、稳步推进。相对于城市职业教育,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设施设备条件较差,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也是国家历史上长期重视城市发展,忽视农村建设的必然性结果。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城乡职业教育设施的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共建、城乡联动、城乡共享”。具体来讲,要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差距,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基本平等,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的起点公平。一方面,要制订并实施规范化的乡(镇)一级农村职校和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的乡(镇)农村职校,启动建设装备齐全、资源优质、服务质量高的农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和技术推广、开发的中心基地。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培养革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共享等方式,来推动城乡职业学校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城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平台。

其次,建立健全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财政投入规划机制。财政投入是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足够的财政投入也是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在欠发达农村地区更是如此,加上农村剩余劳动规模逐渐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并且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公共品属性,而公共财政对其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为了打破城乡职业教育二元化格局,最重要的是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职业教育财政投入随经济增长而持续增加。因此,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要着手建立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财政投入规划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实行城乡职业教育均等化发展的财政政策。

最后,建立健全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师资培养规划机制。师资是办好教育的基本条件,教师素质是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除了保障硬件设施齐全外,还要兼顾“软件”建设,即师资的培养工作。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市中心”的发展取向,具有较强的制度惯性,城市集聚了大量优质的职业教师资源,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远优于农村。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差距,应着手建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规划机制。

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特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定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规划应与城乡一体化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相一致。一是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加大政府对城乡师资的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农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工作;二是政府应加强城乡职业教育师资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引导城市职业院校对农村职校进行对口支援,主动担负起农村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达到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目的;三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技师类人才作为农村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并为他们提供技能教育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农村师资短缺的困境;四是要不定期和定期地将师范院校毕业的在职教师送到相关岗位上进行培训、学习和锻炼,帮助他们了解、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积累实践经验。

2.创新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力度。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实行的是“二元分割”的管理体制,走的是一条城乡相互独立的发展道路,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两极分化,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差距非常明显。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求。因此,构建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新格局,要建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制度安排。

首先,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束缚,完善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为了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政府就必须打破传统二元管理模式的限制,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这就要求要以政策为先导,完善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安排,彻底打破二元结构,突破二元体制的束缚。具体来说,一是要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建立一个能够打破按照所有制、行政级别、城乡来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二是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 展,政府必须保证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政策的公平公正。在我国,城市在职业教育上往往比农村拥有更多的政策优势和财政供给。要改变这种城市偏向的政策,国家应对当前城乡职业教育政策不平等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公平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在一定条件 下,注重政策的农村倾斜力度,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起点。

其次,革新职业教育城乡分离的发展机制,构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平正义的制度。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城乡分离的管理理念,将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纳入统一的战略发展中。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要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完善教育公平所对应的相关制度安排。因此,要以“公正平等”为导向,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制度的公平、有序、有效供给。同时,制度的设计要体现公平价值、人本价值、民生价值,切实维护城乡居民公平享有职业教育资源的权利。

最后,在注重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公平性的同时,还应完善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补偿制度。当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很不规范,农村职业教育制度设计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城乡二元的制度设计仍然存在。因此,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建设,其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于尽快缩小城乡职业教育的制度性落差,实现制度上的平等,以构建城乡协同发展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3.健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机制,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市场引入力度。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公平的外部市场环境作保障。因此,引入市场机制是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快城乡职业教育的市场化改革,形成公平合理的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竞争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办学市场。目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较为单一,市场化程度低。政府作为办学主体,统揽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可能造成办学低效率、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的弊端。城乡职业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其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要加强对城乡职业教育办学市场化的改革力度,吸引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到职业教育的办学中来,特别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实现办学性质、办学形式以及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以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

其次,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招生市场。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招生市场,首先要全盘考虑自身的办学力量,以及城市和乡村的职业教育生源的状况,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招生要求把城乡的生源看成一个统一体,打破区域的限制,城乡的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能力提供学习机会,只要学生有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供给和需求的双方可以自愿双向选择。但对于农村职业院校招生困难这一实际问题,国家可以在实施一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比如减免学费、帮扶就业等形式吸引考生积极报考,这同时也保证了农村职教资源的充分利用,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生源差距,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

最后,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学生走向就业岗位的平台,就业市场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因此,深化劳动力就业市场改革,构建公平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市场制度,是城乡职业院校学生实现公平就业的外在要求。通过建构公平竞争的就业市场环境,以此带动劳动力在城乡间、区域间的自由流动,确保城乡劳动力拥有公平的就业机会。但我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程度仍然较低,劳动力市场改革仍未取得有效进展。一方面,要逐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壁垒的制约;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安排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对就业的限制,尽量减小“地方保护主义”对劳动力跨区域自由流动的阻碍力度。

四、结语

职业教育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对城乡职教资源进行公平、公正、有效、合理的分配,促进城乡职业教育起点、过程、结果的平等。针对目前我国各区域间城乡差距各自的实际情况,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以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为契机,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城乡职业教育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在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中,要基于公平正义的原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立足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积极探索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之路,为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注释]

①张小林.城乡统筹:挑战与决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0.

②顾馨梅,苏君阳.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内涵与社会价值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18.

③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8.

④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⑤Rondinelli,Dennis A.Secondary c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olicies for disf? fusing urbanization[M].BeverlyHills:Sage Publications,1983:31.

⑥顾馨梅,吴志娟,水淑燕,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统筹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86.

⑦(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14.

⑧熊卫平.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策略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8.

⑨张雅君.教育起点的不公平与学校教育公平的实现[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4):2.

⑩姜作培,马亮.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良性互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57.

10马建富,董存田.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理论预设、原则与着力点[J].教育与职业,2012(3):11.

11雷世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J].职教通讯,2010(2):33.

12董仁忠.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09(21):13.

13铁明太.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失衡及解决机制初探——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76.

14彭尚平,张涛,曹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2(14):7.

15蔡昉,都阳,王美艳.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7.

城乡统筹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我国城市社区当前治理现状和水平与党中央提出的“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基层管理目标存在着文化层次与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作为城市社区地域属性中的集合份子,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两大使命要求其在区域文化建设中贡献出更多的力量。本文以四川成都多所高校开展的“校社合作”为研究蓝本,旨在通过研究高职院校与社区两个主体之间的合作案例,探索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路径及方法,促进两者共同更好发展。

关键词:校社合作;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路径

作者简介:韩天爽(1978-),女,蒙古族,吉林伊通人,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教务部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管理。

城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我国城市化推进较晚,在2000年前后国家出台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之后教育部也推动浙江等发达地区带头创建了几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在提升居民素质和社区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全国各地区城镇化进度差异较大,以成都为例,作为城市化进程中重构而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的城市社区,当前治理现状和水平与党中央提出的“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管理目标存在着文化层次与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

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五大职能中的“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两大重要使命。高职院校作为类型教育,除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这一最根本任务之外,服务区域的特点更为鲜明[1]。作为城市社区地域属性中的集合份子,通过直接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产业发展项目等发挥更大的社会服务功能,是新时代社会事业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

高职院校如何利用其文化输出功能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助力,促进城市确立“文化自信”“更好构筑中国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下文将结合省会城市成都所辖的一些“校社合作”实例,对这一问题作以探讨。

一、前提和保障

(一)现状调查

社区方面:在对成都11个辖区中的成华区猛追湾祥和里社区、龙潭街道华泰社区、和成社区等3个社区,龙泉驿区民乐社区、十陵社区等2个社区,天府新区安公社区等全市共10余个社区及其上级主管街道办事处为期2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基层街道、社区对于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文明和谐美丽”的国家环境,“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以及落实《四川省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川民发〔2017〕157号)精神抱有极大工作热情和干劲,经过努力,促进了当今成都市“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的面貌。但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以下两个最为突出和关键的共性问题:

1.硬环境建设偏“硬”。硬环境指硬件改造、基础设施完善方面。从办公环境看,街道和居委会办事处工作条件改善不少,更为便民;从公共条件方面看,院落整治、房屋改建、休闲健身设施、阅读室建设、垃圾站处理等显而易见的环境改观上普遍效果明显。但整体来说属地特征表达不足,甚至在文化宣传栏布置上都有很大的趋同性,欠缺特色。

2.软环境建设偏“软”。社区建设中的软环境归为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普遍管理素质的“软”,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性结构未建立是主要因素;二是透过居民文化娱乐形式、待人接物礼节、生活审美情趣等展现出来的思想觉悟和精神风貌的“软”。管中窥豹,列举一例:在对多家社区周边商铺调查发现,休闲茶楼的存在数量是仅次于饭店的第二位,这与抽样拆迁安置后的城市社区青壮年居民调查结果显示出的:很大一部分以出租房屋为主要收入来源,在个人技能和文化层次提升上没有自主意愿、主要生活方式为喝茶打牌的结果高度吻合。

高职院校方面:高职院校当前普遍推进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以成都市区内分部的64所(含一校雙校区的多所)高职院校来看:合作主体上,一般高职的合作伙伴以中小型企业、行业居多,国、省两级示范类高职在承接政府和大型企业项目有一定能力,但相比研究型、应用型的本科院校、重点大学来说差距巨大;合作形式上,除极少数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龙泉驿区万源路社区建立了6年以上的志愿者团队服务、成都纺织高等专科与蜀都区安靖镇蜀绣社区基地等建立了4年以上的技术传承合作等长期合作之外,绝大多数校企合作以实习实训、师资共建、课程开发等以高职院校为主导的形式占绝大多数,企业多以被动姿态出现。近两年,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与龙泉驿区十陵社区、成华区和成社区,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与温江区东宫寺社区在文化共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开启了“校社合作”实践探索,初步成效较好。

调查结果综合显示:城市社区居民在农转非、农转商的过程中逐渐适应新的城市身份、承担社区建设任务时表现出力不从心,良好的社区文化尚未形成。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认为“社区文化就是人们生存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的有机结合”。成都市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要高知的社会组织、机构围绕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历史传承,带来社会观、城市观、经济观、历史观的文化构筑;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需要在“校社合作”上开辟道路,从服务周边基层居民思想和文化生活开始,提高服务能力和实效,进而提高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也就是说,社区文化建设既涵盖物质层面,更缺少不了精神文明建设,四川省在“十三五”时期,随着“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统筹城乡进程加快,社区作为省会城市中的派出组织,要达到国家、省市对城市发展的要求,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前提保障

1.政策层面。教职成〔2016〕4号《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说“各省、市(地)可依托职业院校等设立社区教育指导机构,统筹指导本区域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2017年6月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后,民政部办公厅印发了《2018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这些政策的出台,都为“校社合作”文化共建指明了方向。

2.操作层面。社区需要:找出问题;提出需求;开出项目;列好指标。

高职院校需要从顶层设计做好服务体系构建,以保障服务的完整性、设立专门对接社区的服务机构,以保障服务的针对性、制定出文化社区建设的服务流程,以保障服务的规范性。

当然,要保证具体项目的有效开展和不同社区文化的特色打造,在问题查摆的阶段,可以是双方共商的结果。因为文化的含义包罗可被传承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高校需要用具体的项目推进文化建设,使其最终外化为居民生活品味的提高,需要针对不同社区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和设计。

二、途径与方法

利用“高校社区共育”模式更大发挥高校在教育资源、活动组织等方面的优势,为社区工作特别是党团、文化建设提供更科学合理的策划和组织开展,解决社区服务主体单一、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等问题;同时,将学生志愿者活动、学生专业实践活动与社区基础文化活动相结合,即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又解决了社区服务、宣传、活动组织等工作中存在的人力资源匮乏这一问题,将做好社区党团、文化建设工作与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利用其综合性、长效性、专业性特点自身教育资源优势为基础社区文化建设出谋出力,同时,社区服务活动为在校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既能实践锻炼又能回馈社会,双方形成互助互利的共赢模式。图1为基于现状分析之后基于“校社合作”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共建的思考导图。

(一)途径

1.教育牵线。按照“成都市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精神,校社双方可按属地区格,以就近合作的原则搭建战略合作平台,高校可利用自身教育优势,针对当前社区文化建设显现的导向不明、格调偏低、同质化严重等现状,结合十九大对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要求,从社区智力建设方面入手,以人才补济、文化输入为两个切入点[2]。对于像祥和里社区一样,建设基础较好的对象,可以考虑联合设立社区教育指导机构,尝试推行居民文化素养系统提升工程;对大多数文化建设脉络未清的社区,可以尝试校社结对共建学习团队,逐级开展文化、素质提升计划[3]。

2.活动搭台。文化活动是最好的合作载体,也是激发居民参与度的良好渠道。“校社合作”双方在通过对一定时期内的合作项目梳理,统筹思考,共建共享,以多种途径和形式共同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群众性活动来推动社区整体文化可持续营造。作为项目策划方,高校在文化建设项目上具有天然优势,不论是党课党员培训、知识技能培训、文化生活体验还是幼儿学前教育、养老健康养生等方面都具备优质的师资培训资源及丰富的活动执行经验。系统的活动策划、按部就班地推行计划方案,不仅能保持合作的长效,同时更能保证及时“还治于民”,保证合作的透明度,吸取更多的客观评价。

3.资源共享。高校和社区都具有开放性,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合作的最根本基础是将“单位文化资源”转变为“社会共享文化资源”[3]。其一,共享人才资源。高校自2014年推进国家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之初,即明确了其“五大功能”中“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其二,共享场地和设备资源。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学场地、实验实训室、运动场馆等对社区开放,促进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和活动,有力地促进社区居民文体科教等活动。另一方面,城市社区的场地、公共广场、居民活动项目等向高职院校开放,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向社会延引的实践场所,是促使高校社会为社会治理建言献智的良好渠道。双方通过资源的开放共享,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和发展,共促和谐社会建设。

4.借智引智。社区文化建设属于服务群众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靠政府单一投入不能完全解决资金缺口问题。要积极想办法、找途径,多元拓宽社区文化建设的投资渠道,用好国家鼓励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努力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勵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创造校社合作的经济基础[4]。

(二)方法

1.普及式文化建设。针对全社区人的普及式文化建设要从分层开始。第一类人,即社区工作人员。高职院校可针对其财务、文秘、宣传岗位人员,进行岗位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推进社区信息化工程;第二类人,即社区赋闲青壮年,通过电商、手工艺、现代化技术技能等培训,提高其就创业能力;第三类人,即老幼残等弱势群体,通过益智、康养等相关科普知识的讲座等,推动社区科普益民工程、社区居家养老工程建设等,增加特殊群体融入社会的机会和意愿。

2.特色式文化标签。社区文化地标对一个社区来说是凝练了其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符号,也是展现其特色性的显性标识。针对成都市这座历史文脉较深厚、现代化发展又较快的城市来说,各个行政区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理念,可据此校社共谋特色文化打造渠道[5]。比如,青羊区草堂路社区可结合“诗圣”文化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共同设计自己的文化体系,天府新区和韵社区可以与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就天府国际基金小镇文化打造地标特色,郫都区安靖社区可以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继续就蜀绣技艺传承和产品开发进行深度合作。总之,地文地貌与传统、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共建形式是对城市社区文化味道最具有底蕴的打造。

(三)落脚点

1.环境文化方面

(1)环境改造。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的“城市”身份未完全展现出来,很大程度上在于环境的同一性,环境改造缺乏“艺术”元素。欧美国家对于艺术社区的专门打造已具有较长历史,甚至将艺术融于整个社区建筑群打造等。亚洲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城市社区建设更多地保留了民族性的痕迹。比如新加坡甘榜格南社区、韩国釜山的甘川文化村,都是大力挖掘当地历史、人文,并结合当代建筑设计语言将其融入当地人、文、地、产、景几个方面的展现。高职院校在新型城市社区的改造过程中的参与或承办改造项目,可从其特有的文化视角,综合更多功能性和艺术性元素,将艺术美感与行政功能更好结合,使社区呈现更多城市基因。

(2)标识体系。国家民政部2012年4月7日公布了“中國社区”标识后,全国逐渐推广应用。但笔者在调研的10余个社区中,只有2个社区将其用在了VI系统中,由此可见标识体系的概念在绝大多数社区管理者头脑中还未形成。成都市辖区内的高职院校基本都有艺术类专业,可利用这一优势为社区进行专属的VI系统的设计包装。形象文化具有地标性,同时具有名片效应,具有个性特征色彩和形象识别系统,既是差异化发展的城市元素,更是社区特色文化的外化展现,能够凝练社区文化内涵,增强居民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2.行为文化方面

(1)社区党建。社区与学校共建党建园地,坚持政治思想工作的领先地位,主要针对社区内的党员及党员积极分子开展,扩大到普通群众。通过系列活动开展普遍的政治宣传,武装群众思想和头脑。

(2)社区文化活动。通过对社区内的未成年人、中青年人、老年人,分年龄、分文化水平社区与学校共同开展针对性的青少年艺术培养活动、科普知识讲座、文艺展演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活跃居民文化生活。

(3)社区信息化建设。利用高校的信息化资源和技术,对社区内开展信息化培训及相关资源共享,改善当前本社区信息化手段不足的现状。

(4)社区居家康养辅导。专门针对社区内的老年人开展康养讲座、护理康养体验等活动,帮助社区居民建立老有所养的和谐环境。

(5)社区心理咨询。高校协助解决社区居民家庭纠纷、邻里不睦背后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定期接诊心理咨询。

(6)社区就业培训。针对社区拆迁改造安置后的居民中无业部分人群,利用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长,进行茶艺、绣艺、广告技术、自营餐饮、旅馆店面管理等就业、创业基本技术培训。“家有千金不如一技傍身”,社区青壮年的技能素质提高必然带动其精神风貌的提升,这也是文化建设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3.制度文化方面。社区与学校共建工作管理机构,成立社区、学校共建工作委员会,统筹高校和社区文化资源。委员会共同制定双方合作规划、建立相关制度、进行活动组织策划及对外宣传推广等,从实践中研究规律,共同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制度建设,对社区和学校的价值进行高效整合。只有日益规范的制度和流程作保障,“校社合作”才能进入良性的循环,并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三、措施与手段

“校社合作”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高校和社区发展到现阶段共同开发的新工程,还需要进行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为保证良好的推进,需要一些顶层设计和辅助手段[6]。

(一)整体统筹,把握重点

合作之初,社区与高校必须都要将共建工作纳入工作规划之中。合理统筹共有资源,设计长期、稳定、可操作性的共建内容,对共建周期内的合作成果进行先期预判。同时,要从重点突破,不能面面俱到,要抓实效。

(二)长效运行,机制保障

在合作的过程中,校社双方要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共同将合作向规范化和流程化建设,才能保证合作的长效性。另外,需要有必要的经费来源和保障,以保证各项计划有序推进[7]。

(三)加强学习,广泛宣传

利用互联网、宣传栏、活动本身等信息传播渠道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全体社区居民宣传,扩大合作成果的影响力,争取打造出“亮点工程”和建设名片;通过社区的居民逐步文明、和谐的氛围,进行潜移默化的精神风貌展现。

通过社校合作,将高校的“文化”资源引入社区,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品质,提供丰富、健康,颐养精神的文化产品,同时也提高了高校作为社区属地份子的建设参与度,增强了社区和高校的地缘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为建成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城市社区共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娜.创新社会治理与社区文化建设——基于“清河实验”项目的一些思考[J].民俗研究,2017(1):139.

[2]陈乃林.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 为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夯实基础[J].职教论坛,2016(21):76.

[3]汤文隽,陶迎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措施[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4):117.

[4]杨淑珺.路径如何选择: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发展分析——基于杭州多案例研究[J].职教论坛,2017(33):56.

[5]杜君英.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6(24):69.

[6]解红晖,金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探微[J].湖南社会科学,2016(3):35.

[7]曹凤云,邓彦龙.寻社区文化之根,铸社区文化之魂——社区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的几点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7(2):112.

责任编辑 王国光

上一篇:农业信贷制度论文下一篇:审计项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