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调查报告范文

2023-06-15

计算机专业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实习报告

1我来东莞这边的一家电子厂上班已经有一个月,这是一家外资企业总公司在台湾,这家电子厂主要是生产中小型液晶显示器LCD,像手机之类的显示屏。刚开始是跟一个师傅(虽是师傅,还是比我小几个月的一个女孩呢!)学一个叫DMS测试软件,即显示测试软件,对样品进行测试。

对样品的光电特性,开关特性,视角特性进行测试并把测试报告打印出来。刚开始几天是看一些操作说明书和看师傅的操作,后来师傅让我边学边动手,首先我们要把样品进行安装点亮并调节,然后在系统里对一些参数进行设置,并对每项测试调出最佳波形并打印出来。刚开始的时候有点手忙脚乱,不是这边搞错就是那边忘,都是师傅帮我纠正。由于后来心态的调整和熟练,慢慢地学得差不多,过两个星期左右,由于原来只有我师傅一个人上白班忙不过来,就把我安排在夜班,从晚上八点到第二天八点,中间有停下来吃夜宵,哦不叫夜宵叫午饭,这里可是24小时全天工作的哦!刚开始真有点受不,把我的生物钟都给搞乱,我是白天睡觉晚上工作黑白颠倒,真累啊!没办法,只能撑着。整天穿着无尘衣在生产线上的无尘室里上班,独自呆在一个房间里,有样品送过来就测没有就闲着,忙的时候一直忙,大部分时间都闲着。没事就对着天花板发呆或者看着手表倒计时,好无聊啊!真留恋学校生活啊!自由啊! 来这边虽然才短短一个月,收获挺多的,由对LCD一窍不通到现在对它的原理和生产流程都有所解,也让我深深体会到DMS 测试的重要性,虽然这是一些简简单的基本操作,但是只要我们的安装不正确和操作的疏忽都会影响到测试结果与预期的不符,由于有些正因为这一点误差而导致样品的不符合标准而返工或符合的变符合,出货给客户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我们每一步都有要集中注意力,争取把每一步都做好。不好意思说的是有一次由于我的一次失误而导致机器出现异常,后来技术人员才搞定,这可是上百万的机器哦!搞得我在主管面前没face.这 次就写到这吧!

刚刚出校门找实习单位的时候总有这种或那种的想法,要找什么样什么样的单位,结果到头来一个多月过去,还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直到3月20号,我妈妈介绍我去她已前同事开的一家电脑公司实习,老总跟我谈的一些话让我感触深刻,他说当今社会你想干的轮不到你干,你不想干的偏要你干,像我这种文聘不高的人,心态一定要放正,知道自已在什么位置上。在公司的时候先全面发展,等过段再看看自已精于哪个方面,然后向那个方向努力发展。就这样我进入三明联创电脑公司技术部,实习软件维护。刚开始觉的软件维护很简单,跟同事出去维护过几次以后才发现原来不是那么回事,它这里主要是做财会软件维护的,出去首先要跟其它公司的财会人员进行交流,像我这种学计算机过来,哪会什么财会知识,只好乖乖在公司先学学财会的基础知识和软件的基本操作。

来到公司有一段时间,终于对财会知识有点基础认识,开始接触到跟计算机相关的方面,比如用SQL SERVER 2000排除软件内不能直接修改的错误,还好最后一学期用上SQL,不然真的是痛苦。4月初的一天,公司来一个我个人感觉很像土匪的人,老总给我介绍,差点吓我一跳,原来是另一个经理,带我学Delphi,终于进入我感兴趣的,可是还没学两天问题就来,原来知道Delphi跟VB很像,但实际上差别还是有的,Delphi以Pascal为基础,这个还好有学过,主要是操作界面是全英的,以前英语没学好现在痛苦,进展有点慢。4月中旬的时候,三明重机厂的实施顾问从龙岩上来,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时跟入到三明重机的ERP项目中,又是一片空白的,重个系统的数据流太过具大不太好理解,只能先通具体操作对其进行解,终于在4月底的时候,对部分功能以及数据流有一定的解,能在过程中帮上一点忙。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实习报告

2在大学里,我一直在不断的努力,我相信我可以做的更好的,可是一直以来我没有很大的进步,我好像进入瓶颈期。我学习的是计算机技术专业,现实的情况是,只有计算机技术十分好,在社会上才可以做的更好,我需要更多的经历和实践来参加我的专业,那样我才可以做的更好!

我开始到青岛xx计算机有限公司郑州办事处技术服务部实习。在部门领导和同事的指导帮助下,我慢慢解公司的组织机构、经营状况及管理体制,以及技术服务部的基本业务,并学到许多计算机维护知识。

xx集团是以xx集团公司为投资母体组建的国内大型专业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创业三十多年,从最初的青岛无线电二厂,到青岛电视机厂、xx电器公司,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xx公司的服务承诺是:

全国联保,计算机出现故障时,用户可凭《品质保证书》在最近的xx公司最近的各级xx维修部以及各个授权维修中心获得维护服务。

在设有xx计算机维修服务站的地区实行三日内修复的服务。

免费维修,在计算机不见保修期内且在正常使用下的故障,免收部件的成本费用和维修费用,超过保修期,免收服务费,只收成本费。

保修期的第一年内,正常使用过程中的计算机出现故障时,只需播打xx计算机公司设在该区的服务热线,即可预约时间,并且在预约时间享受免费上门服务。

终身维护,为彻底解决顾客的后顾之忧,对于超过保修期的xx计算机,由用户和任何一家维修中心(站)签订协议,则可享受终生维护。

刚开始实习时,办公室的同事给我一些有关部门运营和计算机维护的公司的规章制度,让我对公司运营情况和计算机维护—特别是系统维护有一定的认识,真正体会到一个重量级国家级企业单位对人事的重视,理解我技术服务部的电脑维护工作虽然是企业部门运营的一个小侧面,但关系到企业在广大市民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企业参与全国范围的计算机销售竞争的魄力及品牌亲和力。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不仅很好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学到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实用的待人处世之道,阔大知识面,也丰富社会实践经历,为我即将踏入社会奠定很好的基础。

十分感谢青岛xx计算机公司,感谢技术服务部给我这样一个宝贵的实习机会,在我完成这个计算机实习报告的同时,也让我对社会、对工作、对学习都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为我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增添信心,让我在大学生活中留下美好一页!

计算机专业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IT业已经占据了我国市场份额的1/3。IT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和良好的自控能力。面对这种现状,如何在短期内培养学生掌握具有较强实用性的专业技能就成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重点。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较高,但是在教学中,高职高专院校依旧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鉴于上述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学校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标,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以实践或学科竞赛为教学方式,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实用性的专职技能人才。

2面向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面向社会需求进行计算机人才培养,就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

2.1 以培养专业技能为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面向服务和管理的、处于企业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与计算机相关的应用与维护知识。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就是当前教学的重点问题之一。笔者以为,进入大三,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更加偏重于应用,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如何对网络进行维护、如何制作网页、如何对网站进行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应侧重于如何应用常用的办公软件对网络信息或者企业信息进行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学生,着重培养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造型的辅助设计。

2.2 以学科竞赛为切入点

在学校内部开展学科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将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推动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另一方面又能促使学生切实掌握专业实用技能。

2.3 以实践为主要教学手段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而言,社会对其要求更多体现在实践能力方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引入大量的实践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

首先,在参观实践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到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就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计算机专业学习时没有目的性和主动性,通过参观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企业的需求,以改善当前被动学习的习惯。

其次,在应用设计实践方面,可以举办诸如学科竞赛等活动,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思路与操作流程,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做出应急处理,并培养学生协同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再次,在多角色实践方面,为了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要求学生除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更好适应社会需求,如培养学生应用B/S架构设计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办公管理系统等。

最后,在毕业实践方面,可以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进行对接,缩短学生在企业工作的适应时间,拓展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力。或者依照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入职培训,帮助学生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上岗。

总之,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向社会输送高水平的实用性IT人才,缩短学生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理论知识向实用技能的转化,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共存共赢。

参考文献:

[1]葛世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分段式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法探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2]樊登焕.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型的改革与实践[J].民营科技,2011,(02).

[3]陈步英.浅谈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08(03).

[4]王应时.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方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2).

[5]李晓坚,孟庆波.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教学方法的探索[J].管理观察,2009,(18).

计算机专业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1 计算机专业优势下降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1 专业优势下降的现状

近几年来, 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计算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必备工具。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普及与趋同化现象使得计算机典型课程如程序设计、计算机原理等开始在非计算机专业中开设, 计算机课程向非计算机专业普及和扩散的势头已经显露。计算机课程的普及对整个社会和高校专业教育来说无疑是好事, 它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计算机人才的培养, 满足了社会对各类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但普及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普及使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特别是与理工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日益接近, 计算机专业课程与相近专业的课程之间差异减小, 计算机专业原有的特征及专业优势逐渐模糊和丧失。

而计算机专业自身的弱点也在普及的环境下表现出来:一是在某些时候计算机专业学生对电脑的认知程度甚至低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二是计算机科学技术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同时也是应用背景性很强的学科, 计算机技术必须在适当的应用背景下和实际应用中才能体现出它的作用和价值。而计算机专业课程大多与应用背景分离, 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距甚远;三是专业定位模糊和专业训练粗放造成学生专业知识的浅表和专业技能的欠缺。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训练由于专业的抽象性, 一直缺乏明确的目标, 与其它理工专业相比差距较大, 这在专科和一些基础薄弱的本科学校更为明显。在这样的训练背景下, 学生难以满足高层次研究对人才的要求, 也无法胜任一般的软硬件开发。再加上普及各类计算机等级考试、技术资格证书考试等造成的人才扩张效应, 使计算机人才规模的迅速扩大, 计算机专业学生面临更大压力。计算机类课程的普及造成的专业特征模糊以及计算机专业本身存在的问题, 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2 加强专业建设应采取的几项措施

2.1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规格

在课程体系的制定中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难以体现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难以有效地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在整体上进行科学的、系统改革, 发挥整体育人功能。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按学科为中心组织课程体系。通过合并多学科共同主要概念和研究方法来建构课程体系。二是按社会需要组织课程体系。按社会需要、尤其以社会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可通过校外活动和实际经历学习, 提高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组织课程体系。要培养高素质人才, 就必须把知识、智力与个性结合起来, 达到和谐统一。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执教能力

要进一步加强培养质量, 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高等学校努力追求的理想目标。师资队伍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教师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水平。学校要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 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多给教师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 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和执教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3 加强实践教学, 搭建学生实习就业平台

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就必须将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提高实践的效果, 从不断的学习中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 注重自我设计软件/硬件的实践机会, 注重自我设计软件/硬件的创新能力训练。

一是在学习中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并将实验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 自成系列, 独立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

二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设计与开发实践,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理解能力, 以及对新知识的驾驭能力, 强化了创新的动力观和主体观教育, 培养敢于创新的意识, 培养了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能力;

三是加强校企合作, 搭建学生实习就业平台。与国际知名企业结合,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与当地企业结合, 培养企业所需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 是学校和企业双赢。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了发展方向;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 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感情和凝聚力。加强订单人才培养力度, 需要校企双方的紧密配合, 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实训、实习等多个环节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达到“校企共管、考核激励、过程控制、持续改进”, 以保证人才培养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依托各类技能大赛, 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多样化专业竞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软件设计、机器人、模拟联合国团队等专业化竞赛, 尽管竞赛内容与形式不同, 但其共同之处是一项高校学生科技创新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掘自身潜能的平台;促进了各高校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的交流。

加深学校及学生与企业的联系, 在高校中选拔优秀学生, 为软件企业培养适用人才, 促进学生就业。

3 结语

计算机专业是信息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朝阳专业, 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向前迈进的基础和动力, 该专业从上述几个方面建立并不断的完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将对提高专业的社会竞争力有极大的帮助。因此, 计算机专业要切实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出发, 抓好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社会信息化发展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 以促进计算机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通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规格;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执教能力;通过加强实践教学, 给学生搭建实习就业平台等, 保持和发扬计算机的专业优势,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专业优势,毕业生,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宋文, 蒋明礼.计算机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几点构想[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1) .

[2] 刘娜娜.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7) .

计算机专业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专业认知 教育质量 计算机专业

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正式启动,也引发了教育界的全面高度关注。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应该从如何培养“乐之者”入手。当前的本科专业教育也应该做到让学生正确地充分地理解、认知,甚至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之成长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1 专业认知现状分析

1.1 大学生各阶段专业认知现状

在高校,多数大学生只有进入高年级的学习阶段或者毕业之后,通过把几年大学学习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与刚进入大学时的心理状态相对比,才能得到一些深刻体会,对专业才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而这些认知不管是从学生的比例还是对专业的认识程度都不尽如人意。以计算机专业为例,通过对新生和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新生在大学的初始阶段对计算机专业知之甚少;而毕业生的情况经统计则仅有不到70%的学生了解专业目标,能够搭建清晰的知识体系结构。现实情况具体表现为:低年级的学生对专业认知不足,盲目地接受外界各方面的积极或消极的信息影响,对学习方向和就业目标做出一些不正确的判断。到了高年级则由此分化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最初对专业积极地认识,随之学习和理解的深入,最终转变为喜爱甚至热爱自己的专业,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为其以后的专业发展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另一种是由于对专业缺乏了解或错误认识,而导致厌学甚至排斥现象,加上计算机专业课程难度的逐步加大,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学习、怕学习,以至自暴自弃的情况。这类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缺乏自信,缺乏专业能力,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1.2 就业对专业认知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伴随着高校的扩招,计算机专业迅速成为全国高校招生最多的专业之一,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喜爱专业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的专业特长优势,对工作充满热情等特点的应聘者。那些具有较强专业认知的同学往往就业目标明确,专业特点鲜明,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那些专业知识不扎实,没有明确的目标,感觉什么都可以却什么都做不了的学生,则很难顺利就业。

2 提高专业认知的意义

2.1 提高大学生专业认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现实情况显示,许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感并不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专业不足,缺乏兴趣,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造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些学生在学习初期申请调整专业或是在中后期出现厌学的原因。通过有效地方式和方法引导和教育学生增强专业探索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正面认识所学的专业,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2.2 提高大学生专业认知,增强学生的专业性

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性很强,对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在现实培养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为:专业特长不明显,缺乏目的性,面临科目、技能的选择犹豫不决等。出现以上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缺乏统筹的驾驭,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专业兴趣因此而模糊,于是也就无法快速而准确的定位自己。如果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分层次、分阶段的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这种情况就会大大缓解。

2.3 提高大学生专业认知,让学生被动变主动

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近年来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很多学校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行动。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其职业选择面既广泛又专业,所以对学生来说想要准确的进行职业匹配,除了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以外,还要深入的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这也就要求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初,学生应该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正确地、积极地探索。专业认知提高了,学生就可以更好的定位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3 提高专业认知的途径

3.1 重视开学第一课,做好专业扫盲工作

新生的入学教育是各个高校在学生管理十分重视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除了进行大学的常识教育之外,在第一时间给学生灌输认识专业、探索专业的理念,无疑会对学生增强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认知有很大的帮助。新生所报考的专业,有许多都不是自己的选择,往往是老师或者父母的意愿,因此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之甚少,甚至毫无兴趣。如何让学生在入学时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清晰的辨识度,这就是开学第一课应该解决的问题。这当中除了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之外,应该还要有资深的专业教师的参与。教师可以根据专业进行不同侧重的备课,尽量避免专业术语,深入浅出的进行专业培养目标、特点、学习方法等的入门介绍。

3.2 开设导航课程,专业课程教学引入导航理念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多、难度大,如果对课程缺乏定位,很难把握课程在专业构成中的主次,达到学习精力的合理分配。在大学的初级阶段,应增设专业导航课程,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框架的认识。导航课程就是根据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容组成、来龙去脉、层析关系、关联关系等因素,构建一个引导学习者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的系统,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通过导航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整体系统的了解专业体系结构,发现自己的兴趣,进行合理的有主次、有侧重的学习。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也应跳出原有的教学框架引入课程导航的理念,对本门课程进行整体性导航,使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更加清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

3.3 打破实验课陈规,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专业开设了很多实践教学的课程,现在的实验课是通过几个经典的案例,给学生布置一成不变的实践任务,往往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动手热情,也无法取得预期的实践效果。因此,实践课程应该打破常规,实验内容应该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学习阶段特点进行不断的调整,因势利导,让学生得到贴合实际情况的实践训练。实验课教师也要克服“一个实验做到老”的思想,不断地从实际应用中抽取合适的实践内容丰富到学生实践教学中来,让学生从实际的实践中不断地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3.4 提高专业素质,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

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知识背景不能和学生的专业相脱节,以便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关键点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辅导员应重视身边成功案例的巨大示范力量,并适时地进行收集与分享,这些相似而又励志的经历会对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榜样作用。学院也应该给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使辅导员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达到专业化、专家化。

3.5 完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完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可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了解专业和职业的关系,尽早的进行职业匹配以及职业的准备工作。高校应该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认识专业对于自己的意义,并开始思考职业规划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尽快的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认识职业,从而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的利用大学的资源,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准备。

4 结语

质量工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从提高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知入手,让学生从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开始,完成专业兴趣匹配,从而更早的确立学习和职业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重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知,通过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为以后的就业和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EB/OL].[2007-01-22].http://www.moe.edu.cn.

[2] 邱钦伦.中国软件人才供需现状[J].计算机教育,2012(11):68-71.

[3] 李未.关于提高计算机本科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4-6.

[4] 张莉.构建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质量工程[J].计算机教育,2010(6):40-42.

[5] 姚屏,罗小林.数控专业认知导航系统设计[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4):47-49.

计算机专业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本科;创新教育;计算机专业;人才标准;教学体系

1计算机专业教育呼唤改革创新

1.1用人单位现实的人才标准

据有关资料报道,在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中,一方面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越来越难,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越来越不容易找到适合岗位需要的满意人才。当前,用人单位挑选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

1) 实践经验要求——“上手快”。计算机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性,“上手快”成为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具备实践应用经验的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选拔和录用中成为优先考虑的对象。

2) 适应能力要求——“好使用”。用人单位普遍希望毕业生能够较快地在工作岗位中发挥作用,“好用”成为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又一重要评价指标。因此,需要毕业生拥有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包括在心理上的迅速转换角色能力以及适应工作的能力。

3) 应用能力要求——“能动手”。用人单位普遍期望毕业生“能动手”,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拥有解决实际工作中具体的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问题的能力。

4) 团队协作能力要求——“善合作”。当前计算机方面的项目大多数需要多人的团队共同协作完成。因此,“善于合作”成为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另一重要评价指标,需要毕业生拥有团队协作能力。

5) 复合能力要求——“多面手”。当前许多适合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不仅仅要求毕业生有计算机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要有其他多方面的能力,如能够了解计算机在行业当中如何应用等。

6) 创新能力要求——“能革新”。创新是超额利润的源泉,用人单位期望人才不仅仅有解决常规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创新,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也是人才在企业中得以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根本所在。因此,作为工程型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能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技术革新,成为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又一重要评价指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外语、计算机和普通话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的复合人才受到欢迎,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实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大学生应成为“T”型人才,“竖”代表专业基础知识,而“横”则要求大学生通览各方面的知识。无论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工程素养和工程应用能力是决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的素质与能力。

1.2规模与资源的突出矛盾

开放实验教学。让学生进行“做实验、学技能、勤研究、谋创新”相结合的创新实践,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创新,这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最重要的途径。

“理工科”学生在实验室的时间、效率、效益以及对实验室的依赖程度应该成为理工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理工”大学教学资源配置优化程度的主要标志。

然而,在计算机教育快速发展的十年期间,全国计算机专业规模迅速扩大,先后有360余所本科院校增设了计算机本科专业,使得设置计算机本科专业的院校达到500余所,占全国670余所本科院校的75%,并使计算机专业在单个专业的设点数和单个专业的在校生总人数方面都位居全国本科专业之首[2]。虽然计算机专业的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师资和实验教学软硬件资源的严重短缺,使得不少学校的办学条件远远不能满足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资源短蒋和伦缺、教学资源的科学合理建设与调配,成为计算机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1.3平稳发展引发的冷思考

有关数据显示,从2002年开始,我国计算机本科专业招生的幅度开始下降。面对这一形势,有人开始对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前景担忧。应该说,仅是增幅的下降,招生总人数仍处于上升或保持趋势,这种变化基本上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国内计算机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美,美国从2000年秋到2004年秋,计算机专业入学人数下降了60%,到2005年秋则下降到70%,出现了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锐减的情况。

计算机专业如何在现实的基础上开展创新教育,瞄准专业人才的未来发展和就业市场,推动专业教育的内涵发展,以科学的教学建设、系统的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明确的专业定位与特色的专业优势吸引学子们的注意力,守住这块IT高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4就业质量与生源质量的相依关系

就业状况不仅可以反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同时也是社会对教育质量的一种客观评价。目前,我国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时期基本上已经过去,并正在逐步进入平稳发展时期。这种社会客观需求的变化必然影响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进而影响到其生源。

近几年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不断下降,就业难度不断增加。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就业的单位层次和待遇在不断降低。这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直接影响了计算机专业的生源质量。尽管对生源质量的评价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标准,但最客观的一个指标则是学生的入学成绩。在过去的较长时期内,许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在本校的招生分数都是最高或比较高的,但现在已是盛况不在。

对一个专业来说,就业市场的信号至关重要,十年前计算机就业市场的信号给计算机教育带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近几年,计算机就业市场的信号却又导致了计算机招生增幅和生源质量的下降。事实上,盲目招生计划所带来的计算机人才的短缺和过剩,最终都需要通过就业市场进行调节。

占据科学技术发展前沿领跑地位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呼唤先进的教学体系、科学的能力素质架构和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生源质量成为专业发展和专业辐射带动作用的瓶颈。

1.5创新型人才对专业的设置需求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主线,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呼唤人才,创新人才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等学校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任务。

计算机专业的涉及面较广,如果从传统的学科结构来划分,它可分为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二级学科;如果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来划分,它可分为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和教育型等不同类型[1]。计算机专业的这种学科潜力和社会需求,再加上计算机网络和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都给计算机专业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教学改革、教育创新成为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首要要求。但计算机专业设置却没能抓住这一机遇,长时间地用一个单一专业去应对这种快速发展的学科结构和大规模的多规格社会人才需求,严重脱离了技术理论发展的快车道。

创新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专业体系设置,顺应复杂多变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形势,是计算机专业教育必须采取的教育发展的科学态度。

1.6工程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体系

1.6.1计算学科的专业方向

与过去相比,当今的计算机学科已经扩展到了具有丰富内涵的计算学科(Computing Discipline)[3]。人们普遍认为计算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系统4大分支。

国际上,早在2001年,由IEEE计算机学会(IEEE Computer Society)和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美国计算机协会)组成的计算机课程联合任务组(The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在其研究报告CC2001[4]中就明确了计算学科本科人才培养在类型方面要加以区分,可以分为计算机科学[4](Computer Science)、信息系统[5](Information Systems)、计算机工程[6](Computer Engineering)及软件工程[7](Software Engineering)等专业方向,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技术与社会经济对计算机本科人才的需求。而CC2004[8]和CC2005[3]都增加了信息技术[9](Information Technology)专业方向。

1.6.2计算学科各专业方向的办学定位

纵观全球的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的层次参差不齐,各高校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也非常大。准确把握专业教育规律、专业教育内涵和各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市场,合理选择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是各高校的明智之举。

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是一种研究型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目标是科学家或科研工作者,这主要是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时所应选取的专业方向,应在“本硕博一体化”的“精英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设计教育体系,培养研究型计算机专业人才。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是一种工程技术型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是工程师或工程技术人员,这主要是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适应“大众教育”需求应选取的专业方向,应该在突出工程技术人才的技术研发能力培养和技术革新精神教育上下功夫,培养工程型计算机专业人才。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则是一种应用型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主要是应用技术类高校应该选取的专业方向,旨在为工业生产和社会技术应用第一线培养实用技术人才。

1.6.3计算机专业面向市场的专业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包括计算学科的大部分内容,既可以看成是计算学科的全面体现,又可看成计算学科的最基本学科。我国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主要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主打专业,学生基础知识面固然较宽,但从人才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看,学生满足专业技术工作需求的能力还是较弱。

正是由于计算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科分支或者学科方向逐渐明晰、成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本科专业应该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一定的就业市场范围,确定明确的专业方向。建立促进就业、适应社会需求的科学的教学体系,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2创新教育要求科学构建工程型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方向的转变。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工程技术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要求,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必须从科学的知识体系、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完备的实验教学体系等方面科学设计、全面落实。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完整实验教学体系应该包括适应开放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教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目标体系、层次结构完整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先进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体系、科学设计并合理配置的实验教学条件保障体系。

2.1科学的知识体系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对知识的升华与转化。因此,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面向确立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如图1所示。

知识体系不能仅仅是专业知识体系,还应该包括学生投身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语言、政治、经济、法律与道德规范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厚积薄发是知识体系架构的指导思想,工程实践是应用能力培养的载体。创新是知识体系架构的魂,实践是能力体系架构的根。

2.2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表现形式。知识概念本身是空洞的、死板的,只有通过课程内容具体细化并被受体吸纳以后,才成为受教育者的活的知识,才可能成为能力转化的基础。

2.2.1课程架构体系

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1)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文社科基础课,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外语等高校各专业均开设的人文类课程;二是为以后学习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的自然科学基础课,包括数学、物理学等基础课程。

2) 学科基础或专业基础课程,指电子与信息基础类课程。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课程。

3) 专业主干课,指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课程。

4) 专业方向课,指用人单位实际需要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的技能培养类课程。该类课程可以根据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划分为不同的大的类别,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今后愿意发展的方向进行自主选择。如可将应用类型的课程划分为基础理论深化(或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计算机工程(或控制与检测、或嵌入式系统)、网络工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不同的方向。以网络工程为例,可以开设的课程包括Internet原理及应用、网络综合布线、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分布式数据库、Java程序设计、Web开发技术等。

5) 交叉学科类课程,指计算机专业具体在某些行业当中应用的交叉类课程。例如讲授信息技术如何在金融行业中进行具体应用等类似的课程,根据不同的行业,将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大类,以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目的是拓宽视野,提高修养。

6) 文化素质课,就是常说的通识课,指突出文理渗透、能力素质协调的课程。该类课程可以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健康、素质拓展培训4大类。可由外部其他教育机构,如培训班和高校提供更多的课程,学校将外部课程纳入自身的课程体系当中,即允许学生参加外部课程,经过审核,可以代替内部课程或冲抵学分。

7) 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指需要独享时间区间、实现培养某方面或某类实践能力的集中性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课程,如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参观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业务流程是各不相同的,在专业教育中的目的、意义和地位也各不相同。

2.2.2合理配置、吸收整合,优化课程设置

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造就高层次的、新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使他们具有更合理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特征[10]。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适应本专业发展趋势,优化课程比例。计算机专业应注重学科自身建设,引进融合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要保持课程内容的层次结构,根据专业方向和办学侧重点的要求合理配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形成科学、严谨的学科体系。

融入工程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应注重课堂内容的改变,更多突出实践内容。这意味着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要更多地讲授理论的具体运用。这需要教师不仅仅关注二手的实践资料,同时也要亲身实践,探索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把实践经验知识传授给学生。

2.3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研究、学会创新,这其中实验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科学实验作为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大学研究学问的主要优势,也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2.3.1实践教学环节架构体系

各种不同的实践环节在人才的素质形成与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各不相同,不能相互代替。课程实验对学生科学实验习惯的养成、实际动能能力的培养、对认识规律的体验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集中性实践环节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养成、工程能力的提高尤其重要。

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类别可分为课内实验、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参观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计算机专业应根据专业及方向设置的具体定位选择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但核心的实践环节,如课内实验、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必须涵盖,形成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架构体系。

2.3.2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 制度保障。

教育教学创新,硬件是基础,软件是保障。硬件中人才是根本,软件中制度是核心。硬件效益的发挥必须依靠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健全的制度规范、志存高远的文化氛围等软件保障。必须建立实验教学的条件保障与队伍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做到“依规矩画方圆”,“依规矩话质量”。

2) 硬件条件保障。

加大实验教学硬件投入,保障实验教学的设备能够充分发挥效益。做到“及时更新废旧资源,有效利用紧缺资源,充分利用优质资源,一般资源充分发挥效益”,保证实验教学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到位先进,物尽其用”。

3) 人才队伍保障。

必须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管理办法。一是要吸引和保证高水平人才进入实验/实践教学的行列,做到队伍“水平有保证”;二是要激发实验教学人员长期从事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做到工作“热情不降温”。要用政策保障他们愿意长期从事这种“做事不留名”的“树人”工作,必须从提高并保证实验教学队伍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4) 运行机制保障。

(1) 规范的经费计划。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践教学的常规支出经费不适合采取“请示汇报”的“项目申报审批”制,应按常规支出给予充分预算计划,保证落实。同时,在经费使用上,应做到“责权利”落实,按规范程序操作,保证实践教学步入正常化运行轨道。

(2) 程序化的计划执行模式。

实践教学是计划性非常强的教学活动,必须提前制定工作规范、工作计划和工程程序,提前落实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条件,按计划安排时间地点,按规范执行计划,按要求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工作强调计划性和程序化,教学内容组织突出科学性前提下的灵活性与创新性。

 教学体系不断改革创新的常态化机制开创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局面,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个性发展情况,组织多元化教学,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良好环境。

 开放灵活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实践教学的执行必须突出“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最应该反对的是“闭门造车”,那种“画地为牢”的“庄园式”生产模式,会严重阻碍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运行要突出内容、形式和技术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与技术发展和与社会需求同步。必须结合工业、技术发展的实际,改进实践内容、工作流程和操作技术与方法。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上,除规范的计划安排形式外,应增加学生开放自主实践的形式,以选修的形式确定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规范要求和管理程序的方式控制教学效果。

高校要探索与科研、事业单位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除了依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改变传统“生产加工”模式之外,也需要同用人单位更密切合作,实现人才供应链无缝集成[11],这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

第一,人才的定制化。所谓人才的定制化,是指用人单位直接同高校达成协议,明确要求进行怎样的人才培养,高校根据要求进行培养,如需要学生掌握怎样的具体的某种计算机行业应用软件的操作,学生毕业之后则全部进入用人单位工作。在当前的就业压力下,我国的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和民办院校就已经率先采用了这样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第二,用人单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所谓用人单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是指高校人才培养的部分过程并非在高校中进行,而是在用人单位中进行,从而实现了学生从高校向用人单位的逐步过渡。传统所采用的学生大四实习的工作,即是此类性质工作的初级阶段,但所存在的问题是实习时间较短,且由于学生未必继续工作,用人单位往往不愿意安排,这需要高校采用类似于供应链管理的形式,选择合适的用人单位,使学生毕业后继续工作的可能性较大,从而实现人才供应链的无缝集成。

2.3.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既有其自身内存的规律性,又有很高的参与自主性和丰富的内涵,不能简单用实践的完成性代表实践的目的性。因此,对于实践教学的各要素,应根据其完成的实践过程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际程度,进行分类系统评价。

3结语

定位确定层次,目标决定方向,知识体系决定课程体系,知识体系与实验体系决定能力架构,能力体系决定综合素质。本科计算机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要求对专业教学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我们将继续开展相关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万森. 计算机专业还有几分天下?[J]. 计算机教育,2006(2):3-7.

[2] 邱振国,萧达钞,黄仪凤. 构建目标定向机制的就业指导模式初探:关于广东省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 中国西部科技,2008(1):34-36.

[3] IEEE/ACM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The Overview Report[EB/OL]. [2010-10-10]. http://www.acm.org/education/curricula.html.

[4] IEEE/ACM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1[EB/OL]. [2010-10-10]. http://www. acm.org/education/curricula.html.

[5] ACM/AIS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IS 2002: Model Curriculum and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Information Systems[EB/OL]. [2010-10-10]. http://www.acm.org/education/curricula.html.

[6] IEEE/ACM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Computer Engineering 2004: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Computer Engineering[EB/OL]. [2010-10-10]. http://www.acm.org/education/ curricula.html.

[7] IEEE/ACM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4: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Computer Engineering[EB/OL]. [2010-10-10]. http://www.acm.org/education/ curricula.html.

[8] IEEE/ACM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4[EB/OL]. [2010-10-10]. http://www.acm. org/education/curricula.html.

[9] IEEE/ACM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8: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EB/OL]. [2010-10-10]. http://www.acm.org/education/ curricula.html.

[10] 王泉,马建峰.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08(7):11-13.

[11] 龙青云,李智敏,胡巧多. 基于人才供应链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8(6):9-11.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for Undergraduate in Computer Specialty

HE Xiping, JIANG Helu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ongqing Technology &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specialty; talent standard; teaching architecture

(编辑:张玥)

上一篇:市场营销专业调查报告下一篇:大学生睡眠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