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2023-03-05

农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农村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然而从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经济管理服务部门职能广泛,工作量较大、基层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和缺乏完整财务管理体系等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对农村经济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展开详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提升我国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农村集体经济;问题;策略

农村经济管理作为我国三农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农村管理的主要基础。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主要包含了生产管理和农业管理两部分内容,任何一部分也都会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农村经济管理引起重视。在实际开展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中,也要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把握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重点,有效调节生产力关系、农村经济结构等,以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作用

农村经济管理在开展农村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既包含了农村生产力,又包含了生产关系内容,这些内容也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从中也反映出农村经济管理涉及面较广泛、政策性也比较强,相对应的工作量也十分巨大。因此,农村经济管理服务部门在深入落实我国三农政策过程中,也要对农村经营主体体系加以完善,切实的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与此同时,良好的经济管理一方面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提升农村集体资金,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能够杜绝一系列违规乱纪现象发生,使得农村集体资金使用透明度提高,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二、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部门职能广泛,工作量较大

农村经济管理服务部门作为各级政府开展各项农村工作和实施有效管控的综合性职能部门,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也包含了:农村财政管理、林地使用权转让、承包协议管理等等。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也成为农村经济管理服务部门的工作内容,也就导致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涉及面广泛,所面临的工作任务量也比较多,但是在实际权利执行时也受到诸多限制,导致整体农村经济管理效果不够理想。

(二)基层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各基层工作人员年龄普遍较大,文化水平也比较低,尽管这些工作人员在基层工作量了较常的时间,对各项工作操作流程和规范也十分清楚,但是在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方面就比较弱,从宏观层面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弱,针对国家、政府所颁布的新政策和提出的新任务也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也就导致这些政策、任务落到实际困难重重,针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也不能够找寻到有效解决方法。此外,一些农村财政人员由于自身业务能力有限,也不具有相关从业证书,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农村财务管理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财务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监督能力也有待提升

虽然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体系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依然会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困难。具体体现在:农民群众参与财务监督的积极性不够高,无形之中也致使一些干部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资金在农业生产投入方面不较低,更多是将资金用于非农业生产当中;农村财政支出的透明度比较低,民主性较弱。

(四)农村债务较多,制约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一些农村地区举债程度比较高,他们为了获得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将集体土地、山林等抵押出去,然而在贷款期限到达时间又无法偿还,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也会逐渐发展成为较为严重的债务问题,不仅会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还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生活水平。

三、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策略

(一)完善和优化农村经济管理体系,提升基层部门工作能力

农村地区在开展各项经济管理工作时,需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农村经济管理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加以明确,然后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人头上,既能够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又方便后期表扬和问责。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所涉及到的农村土地承包、农村财务资金执行等方法、措施进行制定,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对工作方法加以完善和优化,以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科学性和规范性,确保各项农村经济管理政策深入落实到农民群众当中。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也应当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不但可以增强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还能够让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自身职责,更好的投入到基层工作当中。同时,县级及其市级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也需要根据农村经济管理实际情况,对人员结构和培训方案加以完善和优化,并且确定培训内容,使得进行培训的内容与工作人员实际工作相挂钩,在培训时间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淡季进行,在培训之后也要严格按照评价体系对人员业务执行及素质进行评价,若是评价不合格则再次进行培训,直至合格为止。通过这一方式不僅可以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还能够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化能力强的工作队伍。

(三)优化农村财务管理体系,增强三资管理力度

农村财务管理在遵循财政部和农业部公布的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还需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对财务管理制度加以完善,既要保证各种账目完整性、各项记账准确、及时,又要对农村集体资金进行科学、规范管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也要明确每一项资金的用途,并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评估和审核,针对所出现账目差异较大情况,则展开深入调查,再结合实际进行严格惩处。此外,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的资产数量,并且确定资产所有权,针对出现多产权的情况则需要及时登记,以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台账,确保其完整性。

(四)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力度,全力解决债务问题

对农村债务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可以通过精简农村集体经济部门、盘活资金等措施实现。与此同时,也要通过进一步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和资金使用审批制度加以完善,在明确各项资金用途的基础上,还能够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预防新的债务问题发生。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可以针对农民实际情况,积极向国家申请一定补贴,又或者是由政府部门颁布一些惠民政策及措施,以减少农民群众压力,也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债务问题。

四、结束语

在本文中,对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分析和探讨,主要是从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性作用展开,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资金使用透明度,杜绝违法乱纪情况发生。并且也对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中所存在的服务部门职能广泛,工作量较大、基层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农村债务较多,制约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参考建议,通过完善和优化农村经济管理体系、加强业务培训、优化农村财务管理体系等可以增强基层部门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推动农村经济获得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玲.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J].吉林农业,2018,(14):45.

[2]周凤芹.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J].吉林农业,2017,(05):70.

[3]赵云,程小玲.沙雅县强化农村土地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5,(09):34-35.

[4]魏玉坤,郭超双.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J].吉林农业,2004,(06):10-11.

[5]郭桂平.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J].中国集体经济,2018,(10):12-13.

作者简介:

董芳硕(2001-),女,山东淄博。

农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中职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培养农村先进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农村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和中职教育中存在的关系的进行研究探索,力求找出一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职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或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中职教育;农村经济发展

引言:

实现乡村振兴计划主要需要人才,这对我国农村中职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落实培养农村人才和农村教育发展以及农村农业现代化等计划。我国农村中职教育目前还存在教育观念落后、对职业教育认知不到位以及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限制,针对这些情况要采取相应对策进行破除,使中职教育可以健康合理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乡村振兴和中职教育存在的关系

农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和城市以及城镇之间有较大的差别,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计划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任重而道远。而教育工作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有着不错的影响,“十年种树,百年育人”,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全面建设农村教育发展[1]。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有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职责,加强中职教育建设可以有效推动人才的培养和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所以,作为职业教育的关键一环,中职教育要和农村教育系统形成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保障农村中职教育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培育人才,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为中职教育提高积极发展平台,同时也为农村地区的职教功能高效发挥提供重要的实施环境,从而为建设更好的产业结构打下基础。针对以上情况来看,中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要基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转变,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乡村振兴下中职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多方协调,完善制度建设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很有的制度不健全的地方,要通过多主体协同建设,打造完善的农村教育功能。并且对农村经济发展具体特征进行分析,培养多元化优秀人才,以农村发展需要为核心进行定性培养,实现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職教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例如:在经费制度上,要以农村中职教育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体系,对专项项目进行相应的资金制作,同时保证每一笔教育资金的使用都可以受到农村社会的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和公共性;在招生制度上,为提高中职教育生源的质量,更加高效的开展学生后续保障工作,各教育部门应当协同工作,做好招生核查工作,并制定相关的农村宣传工作,吸引更多人才进入中职学习,为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保障;在教资考核上,要严格按照职业教育资格考核标准和要求,确保中职教育的工作正规化和规范性,让中职教育可以更好的运行。最后,在多方协调共同努力下,完善制度建设,为促进中职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储备。

2.转变教学观念,摆脱传统思想束缚

中职教育在农村传统思想中还是有一定认知偏差的,要想顺利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到传统思想的束缚,从思想上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这要求,社会和政府部门要担起相应的责任,对农村地区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全新认识和重视,传统的教学系统中对普通教育比较重视,而对职业教育却有一定的轻视,所以针对这些情况,教育部门要以身作则,重视发展农村中职教育工作,并且根据本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有效推进中职教学的健康发展;此外,政府部门也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优点,通过自媒体和网络以及电视等渠道开展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让人民群众可以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改变心中的偏见,端正自身的态度[2]。最后,中职学习要积极改变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强化教学水平,提高中职教学的专业水平,基于乡村振兴政策背景下,通过中职教育的观念更新和质量提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更好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为了满足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培养需求,在中职教育中要打造出优秀的职业技能专业教师团队。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提升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和路径,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背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中职教育中的师资力量建设应该有高度的重视,这也是为培养学生优秀技能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为了更科学合理的建设师资团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点,加大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的录取机制进行改革,根据农村相应的政策优惠进行灵活多样的转变,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可以投身到农村职业教育工作中来,不断的充实农村职业教师团队;此外,要合理利用当地企业资源,聘请企业中专业技能水平过硬的技术骨干来到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培训。第二点,中职学校要建立起相应的教师培训和进修机制,为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保障,鼓励教师积极进行专业技能的探索更新以及学历提升。第三点,呼吁建立农村职业院校定向培养机制。对有意向到农村职业院校工作的高校学生以及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定向培养,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充足的师资力量保障[3]。第四点,对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师进行合理的薪资评定。完善的待遇水平和合理的薪资评定以及晋升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农村职业院校教师的稳定性。这就要求地方政府部门以及教育部门要按时、足额的发放中职教师薪资,并且对教师薪资通过合理科学的评定进行比例的增长。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应该持续发挥中职教育的关键作用,对农村中职教育提高就业保障和资源支持,让中职教育可以最大化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帮助。对于教育部门和教学工作者来说,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优化教学工作,落实早国家教育需求中职业教育的推进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洪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科学咨询,2020(49):166-167.

[2]贾玉莲,丛国勋,潘荟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1(7):273.

[3]冉于平.基于乡村振兴的中职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21,18(11):126-128.

备注: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资助

农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提升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村经济管理在以农业为重心的基础上,农业发展道路逐渐走向市场化,虽然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但是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了更好地掌握农村经济管理,就需要及时的发现农村经济管理中的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改善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本文主要从分析现状、提出对策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目的就是增強农民法律意识,维护农民的自身权益,以更好地开展现代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经济 经济管理 管理现状 研究对策

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从改革开放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不仅极大的提升了农村的生产力,也是的农村的经济发展获得了最大的效益。从根本上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应该受到国家的重视,因为它是稳定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系列关于农村经济管理与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扶持农村发展的经济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问题是,因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的分散小规模经营方式,导致了农村经济管理不能保持可持续性,再加上大多数的农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经济发展的文化部分相对落后,由于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现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亟待治理。

一、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需求

1.财务需求。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逐渐趋于复杂化,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逐渐由传统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农业、畜牧业以及加工产业形成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形成的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形式使得财务管理的复杂程度增大,另外,农村经济对外接点的逐渐增多,各方面的财务交流以及资源流动与市场的发展联系逐渐密切。总之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中财务需求逐渐增大,也要求经济管理水平的逐渐提升,所以,农村经济管理亟待提升自身的复杂化程度和细致化程度。

2.土地管理需求。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中,农村土地流转现象逐渐平常话,虽然这一举动提升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但是也为土地管理需求和经济管理增加了负担。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土地可以说是一切的根本,土地流转现象的发生必然引起农村经济管理的调整,这种动态化的需求,需要不断的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和经济管理之间的联系,将土地流转与经济管理直接链接,以方便农村土地的规划、承包以及转让情况发生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反映。

3.经济发展需求。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需求与传统的农村静止化、停滞化的发展模式不同,这种需求主要体现在经济多样化的需求,应该进一步的拓展农村经济的发展领域,以金融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长期性需求,农村已经不再是将农业看做发展的附加物,而是将经济发展与农业发展融合起来,实现长期化的发展目标。

4.管理人才的需求。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复杂化、动态化、多元化以及长期化要求引进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但是也应该考虑到原有的经济管理人员能否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专业性的经济发展人才并非都能够在农村地区工作,目前,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对不同程度的管理人才的短缺现象正在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二、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

1.缺乏科学有效地管理机制。现代农村经济逐步发展的基础上,随之而来的是能否因地制宜的建立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管理机制。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缺乏科学有效地管理机制正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的缺陷,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容留传统经济管理方式,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完全不能维护农民的利益,农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矛盾就会日益激化,这也是现阶段农村科学经济管理机制缺乏的表现。

2.专业管理人才的稀缺。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中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而面对当前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下,对于文明执政、执法并没有足够的认识的情况下,农村经济管理对于专业人才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化需求,不能够为农民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导致农村经济管理的落后性。

3.缺乏资金支持。现代农村经济管理已经亟待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农村产业结构直接影响了企业融资问题,而资金的缺乏导致融资困难,产生的经济效益少之又少,使得农业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困难。因为农村基础建设具有周期长、成效慢的特点,不具备融资吸引力,而分散的农户由于资金的缺乏,使得农业投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另外,农村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土地为重心,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教育事业的投入微博,这也是导致农业投资不能得到良好结果的原因。

三、加强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体制。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主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更为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首先就是要进行农村资金的筹集,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体系,进行资金管理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应该及时的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及时清算资金的总数,加强对资金审计的管理,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最重要的就是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因为腐败最会导致资金的大量流失,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将集体资金激活,盘活现有资金,利用现有资金将现行农村基础建设、教育建设等专项投资项目扶持起来,农村经济管理的加强需要建立资金的科学管理体制,以推动农村经济取得更好地效益。

2.建立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自从改革开放依赖,农村土地实行的就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也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但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的出现,继续建立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搭建科学化的经济管理平台,在国家经济政策的保证下,努力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的建立能够带领农民开展更好地农村基础建设,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道路和技术支撑。值得注意的是,农村经济管理机构的建立需要引进综合素质较高的经济管理人才,专业的人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管理的稳定性,从不同的角度为经济管理提供良好的建议。

四、结语

总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管理形势下,现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从农村基础建设开始,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入手,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机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外,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的建立也是构建科学农村经济管理机构的主要部分,能够及时的解决农村经济管理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升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带领农民不断的稳定经济发展,做好农业工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甄国荣. 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3,34:196.

[2]陈秀娟. 浅析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5:177.

[3]刘赛平. 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浅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2:39-40.

[4]孙庆娟. 探究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对策[J]. 农民致富之友,2015,06:39+194.

[5]林汉. 探析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 商,2015,25:254.

农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现阶段某些体制的不成熟,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将在下文中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相关建议

如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切实做好当前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当代农民的生活水平,更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水平提上来了,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内涵与意义

只有理解了农村经济管理的内涵,才能从宏观上对其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从而在此基础上对其改进,这也正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内涵。所谓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指的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农业经济管理是国家领导和管理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在农业生产部门中合理地组织生产力,正确地处理生产关系,适时地调整上层建筑,以便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合理地组织生产、供应和销售,妥善地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调动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由此也可以窥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作为我党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对于国家政策的落实,对于国计民生来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1 认识存在误区:由于宣传不到位或是其他种种原因,导致相关领导和人民群众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方面,相关领导认识不到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土地换证、土地流转等事情是个麻烦,从而在开展相关工作时敷衍了事;乡镇经管干部被充当为普通干部,从事与经济管理无关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人力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民众也不理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认为其是为了“对付”自己设立的部门,从而消极应付经管人员的工作甚至是暗中阻碍其工作的开展;或是民众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归属经济管理人员管理,相关的经管部门形同虚设。

2.2 相关法规不健全:这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最为突出和常见的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相关的法制体制还处于发展阶段造成的。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经管工作的性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执法内容多,任务重,政策性强,其担负着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财务审计等行政执法职能。多则易乱,所以在现实中,农经管理部门往往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有效的且完整地将各项工作做好,于是就会发生土地合同等相关的纠纷,再加之农村财务审计等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工作开展的效率就更为低下。

2.3 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不高:由于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不能引起相关领导的足够重视,直接导致其相关的经费不充足。在这种条件下,不仅相关的工作难以开展,就连农村经济管理干部的队伍也十分不稳定,经常面临随意调换。常常出现相关人员的经济管理业务还没有熟练,就被换走了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农经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低下的结果,这样又间接导致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长此以往,陷入一个怪圈之中。更有甚者,不少农经管理部门甚至面临着缺人的尴尬。

3. 做好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措施

3.1 正确认识管理工作,加大投入力度:首先相关领导一定要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心底里对其重视起来,起到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也只有这样,基层农经管理人员的相关工作才会易于开展,工作效率才能提高。其次则需要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农经管理方面适度倾斜,从而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在支农资金中还要注意将钱花在“刀刃”上,要切实提高支农资金中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项目资金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为百姓做些实事,进一步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3.2 做好实事: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不能只喊口号,还要切实为百姓做些实事。相关农经管理部门要将财政项目利用好,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建设管理:加强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研发,借助科技将农业向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只有这样才能将有效的保护耕地,确保农业用地; 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从而保障农民兄弟的收入;加强农业技术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从而进一步节约人力资源,提高效率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落实这些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合理的监管流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透明化和公开化,避免贪污腐败等现象的发生;要充分的尊重和体现农民群众的意见,不能搞“一言堂”,要充分听取百姓的建议。

3.3 提高农经管理人员的相关素质:一方面,要固定一批工作人员,避免因经常更换带来的工作上的不便;固定人员后要定期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值得注意的是,培训在包括理论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于实践技能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农经管理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于农经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责任感,从而将贪污腐败的思想苗头扼杀在摇篮中。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将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甚至是每个管理人员,从而避免“替罪羊”、“踢皮球”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结语

总而言之,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和监督体系,從大方面把握,从具体小事做起,切实提高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兄弟的生活水平,一步步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余冠芳,胡春森.新农村建设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市场研究,2012,(1):50-51.

[2]王清刚,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6).

[3]都丽霞.农村人力资本非农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25).

农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财务发展演变为研究主体,分析了不同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财务管理的要求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关系,以史为鉴,提出了未来农村财务管理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财务 经济发展 促进 制约

一、改革开放前农村财务管理特征分析

(一)互助组时期 农户私有经济背景下互助组时期,以“评分计工”为核心的工分制雏形形成。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共同纲领》“农民是土地的所有者”的推动下,实行了土改,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生产积极性高涨而生产力水平低,因此,临时性互助组、长年定型互助组等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小农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在这一阶段,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资源的整体匮乏,对农村财务管理的要求也很低:主要核算农户自己的投入与产出,同时采用“评分计工”方式对互助组内部的劳动力与劳动资料投入进行计量和分配,在推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工分制的雏形,并奠定了按劳、按投入计酬分配的基础。

(二)合作社时期 部分集体所有制经济背景下初级合作社时期,生产资料私有与合作并存,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评分计工”有所发展,“劳股结合”的分配制度与财务监督制度开始实施,财务规范意识产生。1953年12月,《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颁布,决议指出,初级社中,土地、牲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仍归农民私人所有,但由初级社集体共同使用,并折股分红。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全面展开。农户以土地入股,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即所有权仍归农户,经营权归合作社,产生了部分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此经济背景下,农业实行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评工计分、统一分配、入股分红。这样的产权与分配制度,使农户折股报酬与劳动报酬都与农户向集体的劳动投入结合起来,对农户的经济行为有一种正的激励效应,进而提高了农户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作为该阶段的农村财务,既要核算合作社的投入与产出,又要核算农户个人的分配收入,还必须建立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分配制度,所以农村财务管理主要是解决评分合理、分配公平的问题。《决议》指出了要逐步建立必要的、简单易行、但又严格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凡社内一切财务开支和对于农业贷款的运用,必须经过民主讨论决定,其批准权限应按开支数目的大小,分别由社员大会或理事会讨论决定,各种账目必须适当地分别清楚,并要定期公布,以便受到社员的经常监督”。决议的要求反映了当时环境下集体经济的需求,也就是建立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实行民主管理。由此可以看出,该阶段经济发展背景下,评分计工的会计计量方式得到发展。在基于私有与部分集体经济所有制并存的生产关系下,分配制度与监督制度开始建立,推动农村财务由过去较为单一的会计核算向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和监督相结合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转变。

(三)高级合作社时期 集体所有制经济下的高级合作社时期,生产资料集体所有,“按劳计酬多劳多得”的单一分配原则得以确立,财务管理工作内容进一步扩大,财务预算与财务计划制度开始建立,财务规范要求提高,财务管理要求与财务人员素质的矛盾开始显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消了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土地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实行统一经营、统一劳动、统一安排生产,按照社员参加集体劳动的工分统一核算分配,不再支付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报酬。农业合作化后,财务工作始终是合作社管理中一个最薄弱的环节,也是社员意见最大的地方。不少社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不公开。为此,1955年11月,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中要求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委员会应该制定年度生产的财务收支计划,并提交社员大会审查批准,再一次强调要建立必要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定期公布财务收支状况,且明确提出了社员实行“按劳计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为了尽早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关于财务方面的规定,并结合整社运动,各地花费了很大精力清理合作社的财务工作,在财务公开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整体财务状况依然混乱。其主要原因是会计力量弱,领导干部又普遍不懂财务,对财务工作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鉴于领导干部财务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缺乏,后来成立的会计辅导站,对各社的会计工作起到了一定的辅导作用。初级社被高级社所取代,生产资料全部集体所有,生产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分配在高级社全社范围内进行,经营成果在不同生产队收入中被平均化,生产关系的转变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低下的财务管理水平也影响了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受到束缚。

(四)人民公社时期 公有制经济背景下的人民公社时期,建国以来首个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专门文件颁布,明确提出要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度以及财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化。评工计分、按劳分配的核心没有改变,但以“基本核算单位”变革为主线的平均主义体现充分。人民公社是通过合并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管理组织。1962年颁布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明确农村人民公社一般地分为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以生产队所有制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人民公社制度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公社全体社员的生产资料由生产队统一经营和管理,社员无权自主调用,社员在集体经济组织的统一安排下劳动,劳动采取评工计分、按劳分配的办法,实行工农商学兵于一体、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为适应公社管理体制的需要,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逐步转变为计划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和收益分配。人民公社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生产、分配、交换、以及人民思想意识的变化。过去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生产组织、收入分配、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一套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今天大型的综合性的人民公社的需要。1960年7月4日中共中央及时发布了《关于加强人民公社财务工作的指示》,要求一定要用极大的努力,加强经营管理,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度,保证公社各项生产建设事业的充分发展和社员收入的不断增加。坚持勤俭办社,实行经济核算,健全财务制度(包括财务计划、会计制度、现金和物资管理等),加强民主管理。但是由于受大跃进和后期的文化大革命,使财务制度的执行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绝对平均主义盛行,不仅没有使直接生产者——农民享受到共产主义制度所能带来的经济实惠,而且严重侵犯了生产队和农民的物质利益,极大地挫伤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使基层的矛盾趋于缓和,变革了经济核算单位,但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平均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

二、改革开放后农村财务管理特征分析

(一)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在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双层经营,统分结合”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财务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围绕农村经济改革进行变革,系统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农村经济发展多样化催生了农村财务管理多模式。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以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权和部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利益主体,分配制度随之变迁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都是自己的”,国家以税的形式参与分配,乡村以费的形式参与分配,分配关系由自上而下调整为自下而上,既有农户分散经营,还有集体经营,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释放。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资料表明,在广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1978-1984年间,中国农业产出每年保持了7.7%的增长率,1984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以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42.23%,这七年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增长最快的时期。农村经营体制的变革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财务管理逐步规范化和科学化。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明确要求:“集体经济的核算单位,要建立经济核算制度,搞好经济活动分析,降低生产成本。社队的财务整顿,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分批展开,争取一两年内完成。通过整顿,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民主监督的制度。要整顿编制,缩减人员补贴,减轻不合理负担。要清产核资,培训经营管理人员,稳定财会队伍,积极试行会计专业化,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各地按照中央文件的精神,纷纷进行了财务整顿工作。为了改变财务混乱的局面,结合清理整顿,边整边改,逐步引入了审计制度,建立了农村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开支审批制度、各项财产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和百分考核制度。达到了财务管理制度化,审计监督日常化,账单正规化,会计程序规范化,帮助了被审计单位加强和改善财务。随着农村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行为逐渐增多,财务管理的内容日益扩大。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应对不同经济管理的要求,会计委托代理制、财务双代管、农村会计委派制等多种财务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此阶段中,农村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农村财务管理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建立,财务规范化程度提高。

(二)农村税费改革时期 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如何化解乡村债务成为了农村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自1996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买方市场,农村分配关系趋向市场化。农产品过剩导致了较为严重的难卖和价格下跌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产积极性受挫。农民收入和负担问题开始成为农村分配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为此,政府积极推进农村“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税费改革政策,并直至取消农业税,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发展阶段。农村税费改革后,由村级直接掌握使用的资金、村级收入明显减少,农村高额负债难消化的矛盾凸现,农村财务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不认真解决债务,势必影响税费改革成果的巩固。各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化解乡村债务:一是清欠还债;二是节支还债;三是盘活资产还债;四是通过发展还债;五是建立奖补机制激励化债。但农村债务的最终化解,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农村经济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组织动员农户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强乡村财力,逐步解决村级债务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时期 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走上专业化、集团化发展,农村财务与工商企业财务并存,二者相互融合,新型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坚持以工补农、工农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包括从事产业化经营的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不同运营模式的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组织中的成员“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解决了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问题,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得以迅速提升。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使农村财务管理的内容与要求逐步与工商企业财务管理内容接轨,合作组织的筹资、投资与运营、收回与分配等资金管理内容除保留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性要求外,更多的则是与工商企业各种组织形式相一致的管理内容。这样的财务管理机制,规范且科学,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得农民同合作经济组织之间,在合理的利益驱动下形成了一个稳固结合、共同发展的格局,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三、新中国农村财务管理演变的启示

(一)服务于农村经济是农村财务管理的使命,农村财务管理要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变迁 从建国60年来农村财务管理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来看:服务于农村经济是农村财务管理的使命,农村财务管理要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变迁。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经历了从互助组、初级社,再到高级社、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民的私有生产资料越来越少,没有了其他收入来源,农民最关心的就是集体收入的分配问题。分配的合不合理,关系到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关系到农村生产效率的高低,最终反映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所以农村的分配制度一直在跟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评工计分、劳股结合,到按劳计酬、高度的平均主义。农村的经济体制并不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分配制度一再改革也是为了服务于当时条件下的农村经济水平,尽可能地使分配制度服务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农村合作的初期,农村财务管理的分配确实让农民的得到了实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到后期过于冒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过多地加入了国家强制意志成分,并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实行分户经营,农民付出的劳动同得到的劳动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稳定,农村财务管理的重点就在于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由此产生了多种财务管理模式。近年来国家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农业发展还比较缓慢,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进行了税费改革,使农村村级财务收入锐减,高额债务难以消化的局面凸显,积极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化解债务问题。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国家把农村建设提到重要议程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搞好发展,大力提倡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农村财务管理也随之逐步地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迈进,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财务管理要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安排,并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我国农村财务制度建设发展比较缓慢,第一个全国性的规范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制度《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于1991年发布,之前国家的一些文件里面对农村财务规范也有所体现,只要有经济,就会有财务。回顾农村财务管理60年的发展历程,有章不循是农村财务管理发展的一大毒瘤。经常进行清理整顿,整顿之后又不认真落实,前清后乱,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后来进行的种种管理模式,也是为了让财务制度能够更有效地得以实施,规章制度合理完善,真正落实到位,干群关系就会融洽,有利于农村各项政策措施的无障碍实施,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农村财务管理要逐步走向现代化 随着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村财务管理不仅仅是村级组织的财务管理,这时而更偏重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财务问题,涉及到合作组织的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问题。由于农业合作组织的一个原则就是“民办、民管、民受益”,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外追求经济利益,目的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拉动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进程,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与企业的目标并不相同,但是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加强组织内部治理,分配合理,实行资本积累,保持资产价值的相对稳定,保证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晓梅:《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农业会计》2006年第2期。

[2]赵凯:《中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

[3]谢旭人:《中国农村税费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编辑 虹 云)

上一篇:农林经济管理论文下一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