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论文范文

2024-03-22

深度阅读论文范文第1篇

1 在阅读中交流理解

阅读中的交流与理解表现为学生与作者或主人公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倾诉, 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慢慢地建构起人生意义。阅读中的交流是阅读双方的倾听与倾诉的统一。阅读中的理解是指文本内容对学生人生意义的建构中所起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与文本进行交流, 理解文本的内涵用, 以指导学生的人生价值的建构。阅读中的交流是相互的, 一方面学生倾听文本的倾诉, 吸收文本传出的信息, 另一方面学生对文本的倾诉做出自己的判断, 获得自己的感悟。学生对文本的期待也在与文本的交流中得以重建。例如:在学习《雨说》时, 怎样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以对自身人生意义的构建?就在课堂上放几段春雨的片段, 又播放几段“文革”时期, 灾难不久后有关孩子们的影片。这样, 让学生了解了有关的写作背景, 从而体会诗中作者要表达的那份关爱,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 能更好地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写作目的, 以此建构自己的人生意义。阅读教学并不是让学生认识作者当时的情境, 而是对当前的指导意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到文本的当前意义,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理解教学。这种真正意义是学生根据文本特定的语言环境, 结合学生自身的经验建构起来的当前意义。

2 在阅读中关注情感体验

法国思想家歌德说过,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 一只眼睛看到纸面的言语, 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阅读教学需要触发学生的情感, 唤起更多的记忆, 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体验阅读学习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变换位置、角色。有时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 站在他们的立场体验情感, 激发出思维火花的撞击, 能够更深刻、更透彻地把握和理解文本, 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增强学生和文本的互动性,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教学《那树》时, 就设计这样的问题:学完这篇课文, 假如你就是那棵树, 假如你是当地居民, 假如你是交通指挥员, 假如你是伐木工人, 你会分别说出什么样的话?学生有慷慨的, 有沉重的, 有义愤填膺的, 有悔恨的……在这些角色体验中, 学生完成了对文本的理解、内化, 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让学生移情想象还可采用让学生表演的方式进行, 以便对课文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把“此情此景”变为“我情我景”, 因为表演者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加工、提炼、取舍, 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带有浓浓的个性化特征。这样, 能让学生获得对课文内容的直接感悟认识, 并激发起学生对课文真切的体验以及对生活的思考。

3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联想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 它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想象比联想更进一层, 它是在已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要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最佳的材料就是我们的课本。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修辞, 那就是联想的结晶, 那些深刻的形象, 就是想象创新思维的成果。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引导其对教材的阅读理解, 懂得如何联想、如何想象、如何合理的想象, 并学会联系。例如:在教学《春》时, 有这样的一句修辞:“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领着我们上前去。”这里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区体会作者是由什么事物联想什么事物, 再通过合理的想象, 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那就是由“春天万物复苏显示出的强大的活力, 联想到朝气蓬勃、最富有活力的青年”, 由“年轻小伙子的强壮体格, 联想到最结实的钢铁”, 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想象, 创造了一个新的形象, 那就是“令人喜爱的、有形体、能行动的春天”。作者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 栩栩如生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给人以美的享受。

4 在课外阅读中拓展视野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此时, 教师应当注重发挥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 前延教学关口, 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首先, 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依据某教育杂志社的调查结果, 仍然有35-45%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 这与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的预习活动提出具体要求, 尤其是要求学生养成课前必须预习的习惯, 并拟定预习重点, 提高预习针对性。其次, 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科学预习方法的指导。部分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虽然有预习的积极性, 但是方法不够科学, 也制约了预习效果, 这就需要教师强化科学预习方法指导。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推广的“读、思、记”三步预习法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预习方法, 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阅读了解内容, 通过深入思考探究问题, 并进行练习, 检测学习成效。另外,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需要帮助的内容摘记下来, 为探究教学奠定基础。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 使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 领悟人生的意义。我们应指引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理解。同时,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积累语文基础知识, 提高语文阅读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 2010, (7) .[1]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 2010, (7) .

[2] 常海玉.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8, (4) .[2]常海玉.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8, (4) .

深度阅读论文范文第2篇

在人工智能领域,强化学习一直处于小众地位。但是,强化学习过去几年中已经开始在很多人工智能项目中发挥出了很大的作用。其最佳应用点是在环境情境化决策场景中计算出代理应采取的最优措施。

强化学习使用试错方法来最大限度地实现算法奖励函数,因此,非常适合IT运营管理、能源、医疗、商业、金融、交通运输和金融等领域的很多自适应控制和多代理自动化应用。它被用来在机器人、游戏和仿真等传统关注的领域中训练人工智能,也用于边缘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计算机视觉和数字助理等新一代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强化学习也是物联网自主边缘应用开发的基础。对于工业、交通运输、医疗和消费类应用,大部分边缘应用开发都涉及到在动态环境下,开发出能够在不同程度自治情形下运行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强化学习是怎样工作的

在这样的应用领域,由于缺少预先存在的“完全真实”的训练数据集,边缘设备的人工智能大脑必须依靠强化学习,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累积奖励函数,例如,根据规范中包含的一组标准来装配制造组件。这与其他类型的人工智能学习方式形成了对比,其他类型的人工智能通过(例如有监督学习)最小化基于完全真实数据的算法损失函数,或者(例如无监督学习)最小化数据点之间的距离函数来进行学习。

然而,这些人工智能学习方法并不一定是相互孤立的。最有趣的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之一是强化学习与有监督和无监督学习在更高级应用中的融合。人工智能开发人员在应用中混合了这些方法,因为没有一种单一的学习方法能满足需求。

例如,如果没有带标签的训练数据,监督学习本身是无用的,自动驾驶等应用中经常没有带标签的数据,每一次环境的瞬间变化基本上都是没有标签的,也是唯一的。同样的,无监督学习——使用了聚类分析来检测传感器馈入数据和其他复杂的无标签数据中的模式,并不适合用于确定智能端点在实际决策场景中应采取的最佳措施。

什么是深度强化学习

还有深度强化学习,在这种前沿的技术中,自治代理使用强化学习的试错算法和累积奖励函数来加速神经网络设计。这些设计对依赖于有监督和/或无监督学习的人工智能应用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深度强化学习是人工智能开发和训练流水线自动化的核心研究领域。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其他人工智能模型的设计人员在确定各种架构、节点类型、连接、超参数设置,以及其他选项时,使用深度强化学习驱动的代理能够帮助他们迅速弄清楚这些设置的优缺点。

例如,研究人员使用深度强化学习,快速确定哪一种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CNN)架构最适合解决特征工程、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分类等应用中的各种难题。人工智能工具使用通过深度强化学习得出的结果,自动生成最优CNN,针对具体任务,可以使用TensorFlow、MXNet和PyTorch等深度学习开发工具。

在这方面,令人鼓舞的是出现了强化学习开发和培训的开放框架。当你研究深度强化学习时,表中列出的强化学习框架可以供你参考,这些框架与TensorFlow以及其他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建模工具有接口,利用并扩展了这些得到广泛应用的工具。

人工智能开发人员需要的强化学习技能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开发人员自己也应该沉浸在这些以及其他框架中实现的各種强化学习算法中。还需要加深对多代理强化学习架构的理解,其中很多架构充分利用了已经建立起来的博弈论研究成果。还应该熟悉深度强化学习,将其作为一种工具来识别计算机视觉应用中与“模糊”这种攻击方法相关的安全漏洞。

深度阅读论文范文第3篇

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要素,被视为21世纪的“钻石矿”和“新石油”。近年来,随着《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的相继落地,我国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在各行业的融合应用日益加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动大数据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

5月26日,习近平在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把握好大数据发展的重要机遇,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处理好数据安全、网络空间治理等方面的挑战。

数化万物,智在融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同时,具有爆发增长、海量集聚、多样复杂、真实价值等特点的大数据,必须回归、融合实体经济才能发展壮大,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贵州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作为中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的大数据发展走出了一条弯道取直、赶超跨越的创新之路,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贵州经验”。原本偏居西南、山多地少、贫穷落后的贵州因青睐大数据而风生水起、享誉中外,而时下万众瞩目的大数据产业因贵州而乘风破浪、价值彰显。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贵州大数据企业从2013年的不足1000家增长至2017年的8900多家,产业规模超过1100亿元。全球前十名互联网企业有8家在中国发展,其中7家落户贵州。国家教育部、公安部、中科院、三大运营商、华为、腾讯、苹果、高通等数据资源相继落地贵州。贵州大数据交易所会员达到2000余家,流通交易规模累计达到3亿元以上。2017年贵州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水平为33.8。

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大数据正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和催化剂。

随着“千企引进”“千企改造”的加快实施,贵州初步构建了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基本格局,助推一批传统企业加快了信息化、数字化进程,传统企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迄今,贵州已有1600多户企业实施转型升级,完成技改投资逾1000亿元。

期间,贵州邀请西门子、阿里巴巴等全球上百家大数据企业,组成“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服务队”,为实体经济量身定制318个解决方案,涵盖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

位于贵阳经开区内的航天电器,通过实施智能化改造,运用柔性智能制造模式,实现了提质增效。2017年,产品整体合格率由78%提升至96%以上,月產能由200万件提升至300万件,产品研制交付周期缩短3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

而贵州50强企业之一的贵阳海信经过20年发展,正在从传统制造企业逐步向智能电视智能制造企业转型。4年前还只是普通的人工流水线作业的贵阳海信,通过大数据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如今已实现从下单到生产到送货全过程数据打通的大数据链,实现产品制造全过程可追溯、可查询,形成了海信独具特色的大数据+智能制造模式。

早已家喻户晓的传统制造企业“老干妈”搭上了大数据顺风车,通过建立大数据运营中心,对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和营销、质量检测和监管进行精准分析、精细管理,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标准,有效拓展了国内外市场,企业产品远销72个国家和地区。

2018年2月,贵州又提出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围绕各主导产业,以应用为核心,深化云计算、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创新融合,运用大数据手段推进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以及企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优化重组,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新业态,促进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由投资驱动、资源驱动向数据驱动、知识驱动转变。

按照目标要求,2018—2022年,贵州每年建设100个融合标杆项目,实施1000个融合示范项目。到2020年,带动5000户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20000户实体经济企业运用云服务开展融合,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30%。到2022年,带动10000户以上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33%,引导推动各领域、各行业实体经济企业融合升级全覆盖。全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水平大幅提升,实体经济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和产品服务供给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大数据在各行业的融合应用不断深化

2014年,“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这是大数据第一次写入党的全会决议,标志着大数据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近年来,除贵州之外,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天津、重庆、山东等多个省份都从政策支持到产业引导上对大数据发展进行了部署,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在全国发展得如火如荼。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占GDP的比重达到32.9%,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而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大数据白皮书(2018)》显示,2017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4700亿元,同比增长30%,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进入快车道。

大数据应用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从互联网、电信、金融等热点行业向交通、医疗、地产、文化、工业、农业、体育、教育等传统领域渗透,促进生产、管理、服务模式变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超过了32%的企业已经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开展了大数据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旗下的赛迪智库今年4月发布了《2018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对十大行业的大数据发展水平做出评估。报告指出,2017年,综合基础环境、数据汇集、行业应用等因素,大数据发展水平行业排名由高到低为金融、电信、政务、交通、商贸、医疗、工业、教育、旅游、农业。

大数据企业逐渐尝到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带来的“甜头”,摆脱了“有海量数据无用武之地”的困境。利用大数据可以为各行各业提供市场需求分析、生产流程优化、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能源管理、智能客服、市场营销、精细化管理等多元服务,不仅有效拓展大数据企业的目标市场,进而成为大数据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而且大大推动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在这基础上随着融合深度、广度的增强以及市场潜力的不断挖掘,产生的新数据和新需求又会促进大数据企业的更大发展,形成了产业链的良性循环,甚至可以打造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

譬如,针对公路货运痛点,贵州本土企业“货车帮”历时3年打造了覆盖全国的公路物流互联网信息平台。现在,“货车帮”与国内另一家公路物流企业“运满满”合并组建满帮集团,平台实名认证司机用户已达520万、货主数量125万,每天运费交易120亿元。企业还以历史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构建用户征信体系,衍生出卡车销售、二手车交易、贷款服务等一系列增值业务。

柳工集团有一个智能云服务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全球6万台机械设备的状态。设备的拥有者、管理者、使用者以及服务者和客服中心,均能在自己权限内获得相关信息。这些信息,由安装在机械设备上的车载智能控制器采集到数据后,通过物联网、卫星定位、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等新一代技术,上传到“柳工智能管家云服务平台”。柳工集团进行数据分析后,就能了解到每台机械设备的状态,实现对其智能化管理、远程服务管理等,提高设备利用率。如今,柳工90%以上的装载机、100%的挖掘机安装了智能管家。

佳格天地公司开发的农业大数据平台“耘镜”,以卫星影像和气象数据为核心,利用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建立算法模型,来提供高效精准的农业大数据服务,助力农业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用户通过个人电脑、智能平板或手机登录“耘镜”系统,就能实时了解或预测天气变化及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进行或者调整农事安排、农机调配、农药喷洒等活动。发生自然灾害,能通过遥感数据进行农作物核保定损,助力农业保险。

比如灌溉,相比粗放的大水漫灌模式,“耘镜”可以通过卫星来观测每个地块上植物的生长状态,以此计算作物实际的需水量,再结合精细气象模型给出的未来降水预测,最终给出一套针对每个地块的最经济灌溉方案。到了农作物收获期,“耘镜”还可以判断出不同区域作物的成熟度以及预期产量,农业生产者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高效的人机调配。

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启示

启示一:融合是大势所趋,是新时代大数据发展的最大特征、价值所在和根本出路。只有融合,才能让数据释放价值、爆发力量。同时,融合也是中国实现数据驱动、创新驱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迫切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都可以在与大数据融合中找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路径,拓展创新发展的空间。

启示二:欲实现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必须先在思想理念上融合,不能为了融合而融合,要充分认识到融合的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融合不是高不可攀,不是形似而神不似,融合是政府、企业、社会共同的追求,是多赢共享的取向。其次,要共同加快推进应用融合、生态融合,让大数据各施所长、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关键在政府重视和引领,核心在企业参与和创新,重点在软件开发应用,导向在解决问题和转型升级,目的在高质量发展和惠及民众。

启示三: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这当中就会产生对于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重大需求,各傳统行业都需要通过大数据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强大实体经济需求的催生下,大数据技术就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这样才能推动大数据产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启示四:推动深度融合,培育大数据产业体系是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各地想把大数据技术融合应用于实体经济、拯救传统产业,必须通过引进或培育等方式,建立适合当地产业结构和特色的大数据产业体系。例如,贵州不仅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重要数据资源项目,而且自主培育的满帮、白山云等一批本土标杆企业快速成长壮大。目前,贵州已初步形成包括数据存储、清洗加工、数据安全等核心业态,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关联业态,服务外包与呼叫中心、电子商务、大数据金融等衍生业态的大数据全产业链条。

启示五:必须尽可能开放共享数据才能使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据统计,中国的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中,数据开放度低,而且呈割裂状态,数据质量不高,数据资源流通不畅,数据价值难以被有效挖掘利用;企业手中的数据也呈现垄断现象,数据积累普遍分散、不足,很难真正让大数据供需自由对接,制约着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现在,全球首个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逐渐摸索出大数据交易的一些规律,促进了大数据交易的发展。大数据产业和规范有序的市场交易相结合,可以打破数据的垄断,盘活各类有价值的数据资源,促进大数据的积累、挖掘和社会化利用。

启示六: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并非虚拟概念,而是具象的具有发展前景的新经济体系。大数据可以让司机不再用“土办法”找货,快速实现供需对接,货车不再空驶;大数据可以实现精准营销、风险管控、决策支持、效率提升、产品创新;大数据可以挖掘消费者需求,高效整合供应链;大数据可以让农业依据未来商业需求的预测来进行农牧产品生产,降低菜贱伤农的概率;大数据可以让交通畅通便捷高效运行,降低运行成本和事故率;大数据可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等等。但大数据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万能的,需要与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相互融合,抱团取暖,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

深度阅读论文范文第4篇

基于深度学习的历史主题教学是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以提升学生历史关键能力为落脚点,达成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将历史大概念、大线索凝练成历史主题,教师围绕历史学习主题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聚焦关键历史史实,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以扩大历史认识的广度,拓展历史思维的长度,挖掘历史思想的深度,从而形成自身的感悟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深度学习。笔者试以“棉花的魅力”为主题,应用于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复习课“西方工业文明”,采用多元视角、问题延伸和链接现实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历史主题情境下充分思考和内化知识,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增强教学实效。

一、引入主题,以多元视角扩大历史认识的广度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3]。高三二轮复习课采用不同视角的材料展示历史的多元化,有利于促成学生深度学习。关于“工业革命为何率先在英国开启”这一问题,在不同的视角下有不同的认识,2018年全国卷I第34题对此进行了考查。据此题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多元的视角使得研究更加深入而全面。笔者根据本课主题,创设了全新的历史情境,从“生产成本”和“技术革新”的视角进行深化。

材料1:棉花对于欧洲人是一种异国事物……据说许多欧洲人想象棉花是植物和动物的组合—一种“植物绵羊”。中世纪的欧洲还流传故事说,小绵羊长在树上,夜里弯腰喝水。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2:15世纪,英国开始出现棉花种植,棉织品的魅力渐渐征服了欧洲人,使欧洲人对棉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摘编自[法]埃里克·奥森纳《棉花国之旅》

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笔者首先抛出疑问“古代欧洲人眼里的棉花是什么?”。通过阅读材料不难理解,当棉花在东方世界广泛传播时,欧洲人对棉花的了解仍处于想象的阶段,“在棉花种植、生产和消费的网络中,欧洲人一直处于边缘地位”[4],甚至对棉花一无所知。新航路开辟后,广泛出现在英国市场的棉纺织品引领了新的消费观和社会新时尚,这给英国商人带来了巨大财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敏锐的商人察觉到了消费者对棉纺织品的狂热,由此拥抱棉花,开启了本土化的生产。可是结果大不如意,原因何在?

材料3:1620年后,伦敦的工资水平继续上升,在17世纪末远超欧洲其他城市。与此同时,大量劳工涌入伦敦,尽管如此,需求推进型的工资上涨仍然不可避免。

——摘編自宋李健《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一个全球视角的内生分析模型》

通过解读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前,英国工人工资水平不断上涨,昂贵的劳动力无疑增加了棉花制造业的生产成本。18世纪中期以前,世界各地的棉纺织业都是传统手工业,对劳动力的依赖性很强。为降低生产成本,英国率先开始了生产机械化的尝试。一系列机器的问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传统棉纺织业的落后面貌。技术的革新使棉花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一再降低,推动其高速发展。

棉花的无限魅力促使英国棉纺织业率先以创新引爆革命,以技术驱动发展,成为工业革命的领头行业,以致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过程就是棉纺织业发展的过程”[5]。

二、深入主题,以问题延伸拓展历史思维的长度

“深度学习一定不是以知识获得为目的的学习,而最好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展开的学习。” [6]深度学习是高阶思维养成的学习,强调运用高阶思维解决现实问题。二轮复习课围绕梯度问题展开,启发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下探究再生问题,使学生能够透过不断延伸的问题拓展思维的长度,帮助他们深度学习,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棉花的魅力”,可以通过高考真题进行实战,并将真题化为思考的养分,层层延伸问题,启发学生步步推进地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思考空间和思维长度,推动学生在二轮复习的高原上再攀高峰。

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第14题考查了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此题反映了一个重要信息:英国棉纺织业的爆炸式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棉花满足饥饿的工厂。“蒸汽动力的使用使英国原棉消耗量急速增长,1760年仅消耗170多万磅,1780年扩大近4倍(655万磅),1810年消耗1.24亿磅。”[7]那么,棉花从何而来?

(2016年海南高考历史第13题)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棉纺织业技术不断突破,创造了惊人的生产能力,同时暴露了国内市场原料严重供应不足的弊端,不得不依靠海外市场。“18世纪初,英国的原棉进口量不足500吨,到1800年突破25000吨,再到1860年,超过50万吨。”[8]棉花以前所未有的的魅力占据了世界市场,保障了英国棉纺织业的高速运转。英国所生产的棉纺织品物美价廉,横扫世界市场,成为“世界工厂”。物美价廉的英国棉布出口销往中国的情况如何?

(2015年全国卷Ⅰ卷历史第28题)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商人欣喜若狂:“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英格兰西北区域以“棉都”著称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出产的精美棉布,在中国市场却沦为“无用”的包装布,可以想见中国自然经济强劲的抵抗力。中国传统手工业能否最终抵抗住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呢?

2014年广东高考历史第38题引自《盛世危言》的材料很好地解释了这个现象。中国大门被打开后,外国棉纺织品源源不断的涌进来,中国传统手工行业遭到沉重打击。据统计,“1842年中国常年的进口值中,棉制品仅占8.4%,1867年上升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优势跃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9]那中国传统的棉纺织业最终的命运如何呢?2020年江苏高考历史第6题考查了19世纪末手工织布一度的兴盛和繁荣。西方经济的入侵,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传统手工业“纺”与“织”分离,简化了手工织布业的生产程序,客观上提高了手工织布业的专业化生产程度,推动了手工织布业的发展。

棉花以其无穷的魅力使英国一个在古老世界被棉花“边缘化”的欧洲国家,在棉纺织业发展过程中改变了以棉花为生产中心的古老中国,构筑了以英国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全球棉花网络,中国被迫向近代化转型。

三、升华主题,以现实链接挖掘历史思想的深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10]深度学习是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识知识蕴含的历史价值,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运用高层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素养的人”[11]。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动的历史。在二轮复习中,需要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挖掘历史思想深度,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感悟当下,促成历史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才可能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工业革命引发了棉花制造业的空前繁荣,世界棉花工业和经济贸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2021年广东省高考适应性考试第19题以棉花贸易为切入点,要求考生从四幅图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注重考查历史核心素养和历史关键能力。分析此题,本文认为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就题论题,而应该联系时事热点审视历史,挖掘历史思想的深度。当今世界局势波谲云诡,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棉花贸易这一命题呼应了今天中外贸易(尤其中美贸易)摩擦的社会热点,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贸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灵活性;也可以从中窥探大国博弈的影子,呼应新冠疫情下中国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共同抗疫的声音和行动。再从“新疆棉事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中外结合、古今贯通的深度学习,感受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活的时代感。今天,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棉花消費国,在全球棉花产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引领全球化发展潮流,同时深受全球棉花产业格局变动的影响。为升华主题,笔者重新设问: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大国兴衰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响。

反思此题,高中历史考查的不再是基础知识,而是深层能力和核心素养。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现在,启迪未来。因此,二轮复习应该链接现实与时政热点深度对话,挖掘历史思想的深度,推动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学习,进而促使他们理解历史知识的现实价值,提升他们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于深度学习的历史主题教学模式着眼于引导学生对关键知识价值的探究和内化,培育学生高层次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够更新传统教学理念,促成历史核心素养的生根发芽。笔者依托历史主题,借助深度学习理论进行教学,打造了一定深度的二轮复习课堂,课堂气氛和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不足之处显而易见,主要有三:一是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二是自身知识储备不足,难以用接地气的个性化解读使学生达到高认知的状态;三是深度学习理论知识薄弱,未能行云流水的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一教学模式只是笔者初浅的小尝试,还需继续努力探索前行。

【注释】

[1]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32页。

[2]窦桂梅:《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年,第150页。

[3][10]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7—18、6页。

[4][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第28页。

[5]马瑞映、杨松:《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业的体系化创新》,《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第184页。

[6]李松林、贺慧、张燕:《深度学习究竟是什么样的学习》,《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第10期,第57页。

[7][英]B.R.米切尔:《英国历史统计》,剑桥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30—332页。

[8][美]龙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81页。

[9]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8—9页。

[11]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4页。

深度阅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深度学习;研究热点;CiteSpace;教学模式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同时带来的也有信息的浅层解读、知识的碎片化,由此阻碍了学习的深度发生。《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观是促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创新,形成优良的学习生态,使学习具有可持续性[1]。同时,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是当前教育变革的首要任务。因此,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如何既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抑制学生机械学习、浅层解读知识,是当前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深度学习文献统计分析

数据来源 此次研究在CNKI设置检索条件:主题=“深度学习”&“教学”,并对其进行精确检索。文献检索时间为2015-12-1—2017-12-1,共计12年。删除会议通知等,共检索出1350篇文献。

分析工具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5.0对数据进行分析:从CNKI下载检索数据并在CiteSpace中进行数据转换,导入数据并进行参数设置,运行软件进行图谱绘制。

文献特征分析

1)文献发表时间分布分析。本文統计了1350篇文献,通过整理汇总,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在2005—2010年,相关文献较少,2005年,黎加厚发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国内开始研究深度学习;从2011年开始,学术界开始加强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研究文献呈现增长趋势。追溯其原因,教育部在2010年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需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进行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

2)文献发表学科分布分析。对文献发表学科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及高等教育对深度学习研究比较深入,处于发文量的前三名;职业教育对深度学习的研究较少。

3)文献发表机构分布分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发文机构进行聚类图谱分析后,获得图2。其中,N=50,E=12,Density=0.003,说明发文机构较为分散,未形成有凝聚力的研究核心。从发文数量上看,首先,发文机构大多属于国内师范类院校,此类院校开设了相关教育学专业,对深度学习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其次,初等及中等教育学校也对深度学习进行了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教学模式及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并在地理位置上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及内陆一线城市,如苏州、南京及北京等。

3 深度学习研究热点分析

利用CiteSpace进行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可获得图3。由图可看出,研究网络较为集中,节点连线重叠度较高,网络分支较少,节点之间呈现较强的相关性。同时,从网络分布来看,深度学习研究呈现出清晰的知识结构群,并围绕关键词展示出13个文献聚。根据聚类图谱,可将深度学习研究划分为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等四个研究领域。

深度学习理论研究(#2、#3、#6、#9聚类) 在内涵及概念上,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有王钰在2005年发表的《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深度学习》与何玲、黎加厚在2005年发表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前者以杜威的教育思想引入,分析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后者通过比较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特征,提到深度学习具有迁移与应用、联系与构建、理解与批判等特征[4]。两篇文献对深度学习的定义有相同之处,提出深度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入批判性思维并付诸行动,然后将它们与原有认知相整合,实现知识的迁移,面对问题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综合概括,深度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自主性,并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核心素养。

在理论基础研究方面,段金菊等人在《学习科学视域下的e-learning深度学习研究》一文中以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高水平思维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等理念为依据,构建了e-learning环境下深度学习分析模型,强调基于学习科学视角的情境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元认知理论为深度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5]。

深度学习方法研究(#0、#8、#11聚类) 教学策略研究方面,黎加厚在2005年发表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文中首次提出,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任务的学习与基于过程评价的学习等教学策略,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付亦宁在2017年发表的《深度学习的教学范式》一文中指出,以“生成性学习”为教学过程导向,以“基于设计的学习”为教学活动创设根本,以“SOLO学习结果分类”为依据,创设出三条教学评价路径,分析“浅层”,进一步理解“深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6]。可以看出,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基本集中在如何基于问题、基于任务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等方面。

深度学习应用研究(#1、#4、#5、#7聚类) 基于学科教学的深度学习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在课堂教学上开展深度学习。2015年,余胜泉通过学习原平台,创造出一门师生互教互学的课程,通过生成性教学目标、开放性教学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提升学生的认知投入水平,促进学生深层次学习,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7]。张国荣在2016年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利用课堂中“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引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8]。

深度学习技术研究(#10、#12聚类) 段金菊在《技术支撑下的团队深度学习设计研究》一文中以Moodle教学平台中学习者的聊天为切入口,对网络环境下高阶思维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讨论促进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为后续深度学习的研究提供依据[9]。曾明星以DELC深度学习路线为切入口,创新地把SPOC技术融入教学,通过反思及交互的设计理念,变革教学结构,实现深度学习[10]。从技术层面研究深度学习,可以让深度学习教学模式实现本土化落地,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

4 深度学习发展趋势分析

利用CiteSpace获取时间线程图,如图4所示。根据图4,可以从时间上来具体分析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对深度学习研究在推进、发展过程中的聚焦和变化,即深度学习的发展趋势。

实践应用研究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研究较少 从时区轴线图可以看出,高中物理、小学数学、高中数学等学科关于深度学习的思维能力研究较多,并从2012年延续至近期。在深度参与聚类内容下,有关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在2017年才略有。

深度学习研究逐渐从宏观概念向技术支撑下的深度学习转变 从研究内容转变上看,由2005年开始的深度学习概念的引入,到2012年教学策略、问题解决,再到2014年翻转课堂、MOOC、SPOC等技术在深度学习研究中的应用,可以看出深度学习从概念模式向基于技术的深度学习研究转变,众多研究立足于如何使用当代技术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5 结语

通过对深度学习研究的文献梳理及可视化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从研究进程来看 我国深度学习的真正研究始于2005年,2010年后相关研究日渐增多,2013—2017年一直保持逐年增长的研究态势。随着国内外深度学习的专注度及学习科学的发展,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国内深度学习研究从初期关于学习概念、内涵的技术研究,到目前实践与应用研究,研究主题呈现本土化,包括基于翻转课堂、移动教学、MOOC、SPOC等个案探索实验,均体现了深度学习在国内的持续发展。

从研究内容上看 深度学习的研究从开始集中破解深度学习概念及其理论研究的前提下,后期对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问题给予更多关注与探讨。其讨论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深度学习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策略等几个重点领域。但从深度学习发展的整体来看,相关技术实践的本土化尚有较大的空白与空间,有待进一步努力。同时,对于深度学习的情感体验研究不够,大多数研究停留在技术研究,缺乏人文关怀,仅有少量文献关注网络环境下深度学习的情感体验状况,整体研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研究地域看 大部分研究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并以江苏省为代表;西南、西北等省区略显薄弱,特别是云南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研究文献更少。由此可以看出,深度学习需在深度和广度上加强。同时,研究还需要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研究机构团队,高校教育领域应起到导向作用。

从研究对象上看 现有研究成果更多地侧重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研究,高等高职教育研究并不多见。同时,鉴于深度学习研究视角及侧重点的差异,相应的比較研究也遇到一定的困难,这使得其研究成果未能发挥更好的示范与普适作用。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7-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3]王珏.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深度学习[J].软件导刊,2005(9):6-8.

[4]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29-30.

[5]段金菊.学习科学视域下的e-Learning深度学习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4):43-51.

[6]付亦宁.深度学习的教学范式[J].全球教育展望,2017(7):47-56.

[7]余胜泉,万海鹏,崔京菁.基于学习元平台的生成性课程设计与实施[J].中国电化教育,2015(6):7-16.

[8]张国荣.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J].高教探索,2016(3):87-92.

[9]段金菊.技术支撑下的团队深度学习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1):44-48,94.

[10]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从MOOC到SPOC:一种深度学习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28-34,53.

上一篇:审计监督制度下一篇:人力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