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03

原则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管理会计的控制问题是其管理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许多企业在控制过程中并不十分重视其控制原则。本文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会计控制的十条原则,希望对企业的控制活动能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 管理会计 控制 原则

我国财务会计已形成一套完整且前后一致的会计原则体系,而管理会计由于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其原则体系尚不完善。为此,会计理论界正在作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管理会计原则并构建适宜的原则体系,对于完善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指导管理会计的具体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笼统地探讨管理会计原则。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次;二是决策支持层次;三是执行与控制层次。因此,管理会计原则体系应当围绕决策与控制来分别界定。本文讨论有关控制的管理会计原则。它应包括下列十个方面。

第一,可控性原则。可控性是指责任中心只能对其职权范围内可以控制的经济活动负责。这就要求企业把经济责任同管理权和决策权衔接起来,做到运用、管理、指挥、负责统一,并且尽可能使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能够直接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和考核。当然,由于各责任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很难制定出完全可控的指标,“有经验的成本会计师和经理人员认为,一个项目是可控制还是不可控制,很不容易确定,”只能从控制的程度、时间、空间等来考核。

第二,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为保证责任目标的实施,必须在各责任中心分工负责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管理权限,同时,为了保证调动各责任层次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经常对各责任中心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进行成果评价,使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与其贡献大小挂起钩来,根据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奖励责任者。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责任、权力和利益是统一的、一致的。“责”是关键,“权”是保障,“效”是标准,“利”是动力。贯彻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应特别注意责任的不可转移性,即责任应当明确、肯定,不能任意转移。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同层次中只有一个责任中心,就由该中心负责,不得(能)转向其他中心。

二是上下层次间也不能互相推委责任。即上层次的责任中心要对自己及所属的下层次的责任中心负完全责任。如某一分厂厂长对该分厂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而某一班组长只对这一班组可控的经济活动负责。

第三,灵活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获取用于生成管理会计信息的资料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它既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料,又包括来自企业外部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对资料的管理方法具有灵活性,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管理方法。

第四,可理解性原则。可理解性是指所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必须是简单明晰、通俗易懂、便于各类使用者而不是特定使用者掌握和利用的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应根据不同信息使用人理解程度的高低和用于决策的不同,适时地为不同信息使用人提供可理解的信息。

第五,例外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是指企业主管人员应负责处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涉及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而将次要的工作或不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完全放手让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这里“例外”事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质的方面看,对某一责任中心关系比较大、性质比较严重、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可作为“例外”事项管理。

二是从量的角度看,一方面指在责任目标管理中,差异(包括正差异和负差异)较大的因素,作为“例外”事项管理;另一方面差异虽未超过规定标准,但长期在限度的一侧徘徊,凡统计数字在标准的某一侧连续出现七次以上,应视为控制不严或标准失效所致。

三是从时间观念看,重要的问题随时作为“例外”管理。

第六,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指管理会计采用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应尽可能简易可行,便于操作,能为大多数管理会计人员所掌握。对于能够准确定量的资料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尽可能由计算机完成。相同的方法和技术对不同层次管理会计人员的可操作程度不同,管理会计人员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技术。

第七,及时性原则。及时性指决策依据的信息与决策的执行应能够及时满足经营管理对决策的需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决策;另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控制。财务会计中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真实,管理会计中更强调决策与控制的及时。

第八,整体性原则。责任中心的划分与考核,要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划分责任范围时,要做到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管,使责任中心之间一方面要防止重复,另一方面要防止无人负责区的出现,即要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纵向上看,自下而上,都要层层负责,其组织层次每升高一级,责任也增大一级,各责任中心随时提供其业绩完成情况,直到最高层次;每一责任中心还要负责、检查其下属的业绩,最高层次承担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责任。从横向上看,各责任中心要接受横向责任中心的管理、控制。这样纵横责任链交织成责任网,以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

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内部必须有一致的目标,尽管各自都有自己的分目标,但必须受总目标的制约与协调。如在企业日常工作中有可能一个人为超额完成产值而不愿接受小件订货,还有可能工厂为追求利润而不愿生产微利产品等,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贯彻整体性原则,制定责任目标时应从国家、企业的总体目标出发,克服以上不良倾向。

第九,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各责任中心利益要保持一致,企业的总目标是分解和制定各责任中心目标的依据,各责任中心目标是实现总目标的保证。当一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对企业有利而对国家不利时应当坚决放弃这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相反,当对全局有利而对局部不利时,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二是决策与控制的程序及方法应保持前后一贯,便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三是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考核评价业绩的标准要前后一致,若不一致就会使决策及其执行偏离客观真实的基础,导致决策失误,使各责任中心目标与企业整体经营目标脱节。一贯性并非绝对的一贯,随着决策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管理控制要求的不同,决策与控制的方法可以适当变化,使产生的决策与控制更为有效。

第十,可验证性原则。可验证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决策依据的信息本身要能够被验证;二是做出的决策在执行中能够被检验。贯彻可验证性原则,可以判断决策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便于找出差异和进行差异分析。可验证性既是决策的原则,也是对决策结果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贺妍,责任会计当中若干问题的建议,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4,6:15-18.

[2] 李孝林,中外责任会计产生和发展探索,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原则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让德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学生群体特征的不断变化、更新德育工作方式和打破原有工作方式的壁垒,文章从这些现实情境出发,结合对当前我国小学德育工作进行地深入分析,对信息化时代下如何从德育管理沟通工作、德育工作的评价以及德育教师角色转换等方面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做出详细地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小学德育;校长德育工作

网络技术的发展把人类迅速地从工业化时代带入了信息化时代也给德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信息化时代下的小学德育工作和之前相较之下出现了更多的新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德育工作的管理、德育工作中的沟通与衔接、德育工作的总结与评价和德育工作者的角色转换等多个方面。未来的小学德育工作需要更多的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学校能否把握住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利用好信息化时代带给人们便利的沟通和学习方法将成为德育工作成败的重要问题。如若不能,小学的德育工作将会面临传统德育方式、方法的失效,德育也必将面临一场危机。

一、信息化时代给小学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网络技术对小学德育工作的冲击力极强,学生群体在每一天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量巨大,导致他们的思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难以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观念;第二,信息时代在飞速发展,学校的德育方式方法却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节奏,中小学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在信息时代所能发挥的教育作用越来越小;第三,教师和学校领导者对新的时代、新的德育理念、德育资源以及德育活动设计的认知不足,难以跳出条条框框将新时代产生出的新事物和方法与德育相结合,很容易墨守成规,最终无法真正将德育工作开展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让学生和教师在德育情境中“走心”。

二、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对当前我国小学在德育方面的工作的了解,提出小学德育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一)德育管理工作的沟通状况欠佳

小学德育工作主要包括一些德育类活动的开展、德育宣传资料的印发以及在某些活动中的德育渗透工作,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中负责德育工作的相关部门内部大多存在管理沟通满意度不高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虽然目前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沟通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條件,但是学校并没有很好利用这些资源,没有做好信息透明工作。有教师提到,“学校德育管理信息透明度不高,有时候任课教师搞不清楚什么时候会开展德育活动,而且活动的持续性不足,这样很难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参加完一个活动之后,另一个活动经常是遥遥无期,下一次活动到来的时候,学生又已经将上次活动忘得一干二净”,还有教师谈及:“各类德育活动之间的没有什么关联,缺乏系统性,没有层次,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参加同样的活动,这样是不是科学的呢?”总而言之,教师在德育管理工作的沟通方面的评分处于较低的状态,大家希望能够建立良好的、和谐的沟通制度,这样才能集合全体教师的力量把德育工作做的有声有色。

(二)缺乏德育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价机制

总结和评价是更好地推进德育工作的重要步骤,只有仔细分析先前活动的经验与不足才能在之后的工作中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当前小学德育工作者都主抓活动,将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但是缺乏对德育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价的机制,没有形成德育管理工作链,没有不断更新和改进德育工作,导致德育工作多年来的模式固化、形式单一、活动吸引力不高。事实上,多数德育教师在工作中已经意识到,“学校的德育工作只是在按部就班的推进,虽然也在教师大会上念了活动总结,但是总结年年几乎不会怎么变”,而且也有一些德育工作是没有被梳理和总结的,比如德育工作与其他学科或者实践活动结合去进行的时候,德育部门可能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工作,因此常常会忽略对这一部分的总结和评价,致使这部分工作的随机性较强,德育效果也不太明显。

(三)德育教师角色转换困难

许多教师在接受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很难将角色进行适当地转换,尤其是在中学阶段,教师习惯了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的流程和方式,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仍然保持居高临下的姿态,经常采用说教或者满堂灌的方式,致使德育工作收效甚微。有的同学这样反馈道,“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我感触不太多,只是觉得老师们都在上课,或者对我们进行说教、口头教导,没有专门的德育课,但是感觉班会可能就比较像了吧,说实话我们都不喜欢这种方式,非常希望能够改一下风格,多给我们一些体验和表达的机会”。老师们也说道,“教师的主要工作毕竟是教学,德育可能没有成为任课教师主要钻研的工作,没有备课,所以很多时候就简单地跟同学们提示一些问题”。还有一些老师和同学甚至认为现有的德育完全处于失效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对德育活动没有太多的感受,没有专业的老师,也没有系统的活动方案。

三、改善小学德育工作的策略

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对小学德育工作在信息化时代下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困境的从德育管理、德育评价和教师队伍建设几个方面进行梳理,笔者认为国内德育教师应能应对网络技术给德育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能够抓住大好机遇,运用好这一技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小学德育工作。

(一)建立有效的德育管理沟通工作体系

学校德育管理方面,通过编写德育管理工作流程,建立有效的德育管理工作体系,加强学校全通道式沟通模式的建立。利用好信息化时代赋予人们的便利的沟通条件和各类软件设备,学校要主动建立起与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和谐的沟通生态。从对当前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的沟通现状和沟通障碍分析结果来看,德育干部在德育工作管理沟通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从德育干部入手加强德育管理工作体系中的沟通环节,进一步梳理了管理沟通内涵、过程与要素、作用、类型、障碍及有效沟通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学校实际,真正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沟通模式的建立。

(二)完善德育工作的总结和评价机制

评价和总结是德育工作不断完善和推行的强力助推器,中学学校需要通过完善和加强德育工作的总结机制,对本校的德育工作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分析,避免“总结走过场”、“分析表面化”和“事后不调整”等问题。在评价机制的构建方面,可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制定出德育类活动的标准和流程,结合学校的实际将德育工作的分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接着按照标准和流程对不同德育工作者的工作内容进行考核评估,最后建立适当的激励制度,以学生的收获和评价为最核心的评价指标,在教师的绩效、职称评审以及留任升迁等多个方面给予政策鼓励。通过总结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将小学德育工作建立成为一个闭合的发展结构,让德育工作不断在学校内部更新、优化和提升,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找到未来德育教师角色转变的方向

关注我国德育现状的人可能都会观察到本研究所揭示的一个现象,人们只是关注德育活动的执行状况,对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而往往容易忽视德育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也就是教师在活動中的表现。但是,教师又是德育活动效果优劣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德育领域中的教师问题,尤其要重视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前文指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老师们很难将自身的角色向平等的、创新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工作者或者德育活动组织者去转变。要想改善学校德育管理现状,提高德育工作的效能,教师们必须从自身出发转变角色,小学也应努力为教师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和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小学德育工作要有章可循[J].中国德育,2017(05):9-10.

[2]张娟.浅谈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264-265.

[3]丁玉洁.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6(05):78-80.

[4]王举,刘济良.小学德育目标的分层厘思[J].中国德育,2015(05):21-25.

[5]毕国营.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构思[J].基础教育研究,2014(13):12-14.

[6]黄小平,胡中锋.对小学德育评价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几点思[J].小学德育,2014(03):16-18+9.

[7]姜正国.小学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01):52-55.

[8]邱伟光.改革开放以来小学德育的历史沿革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8(24):9-13.

[9]孙少平.建国以来我国小学德育的历史回顾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04):91-95.

原则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众所周知,民营经济是浙江省的主体经济,以温州为例,其2007年非公有经济比重达到95%以上,民营经济以其灵活的机制体制优势,在浙江经济舞台上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根据2006年11月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浙江省1988年以前注册的私营企业共有7260家,到2006年底为止还存在的只有1078家,1989年注册的私营企业共有1035家,到目前为止只剩351家。浙江的民营企业平均存续时间为7年,全国的民营企业存续时间为2.7年。民营企业的“寿命”为什么这么短?民營企业应该遵循的生存法则是什么?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这些企业缺乏创新精神,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无论是创新还是核心竞争力,其基础是和谐的企业文化下的企业伦理。

一、企业伦理的概念

伦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代表当时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然而伦理会随着时空不同而演变,因此很难有具体不变的定义。一般而言,伦理是指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法则,依此而言,伦理并非指个人本身的修养或行为;伦理乃源自道德原则而可接受之行为规范,而道德则是个人、团体或社群行为是非之标准(吴秉恩,1994)。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伦理并不等于道德;从最左端的“法律”是伦理的底线外,逐渐往最右端的“道德”移动,在这一个连续带上就是伦理;亦即“伦理”介于最基本的法律底线与超越社会制裁的道德之间。

虽然企业伦理(businessethics)近来引发学术界及企业界的高度关切,许多学者也试图为企业伦理下定义,但是各个定义之间却尚未有一致的看法。根据周祖城(2000年)的看法,企业伦理是指企业在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获取利润的全部活动(又称经营活动)中应遵守的伦理规范。概言之,企业伦理应该根源于管理专业,且宜依系统观点与企业发展历程,在“利益关系群”(Stakeholders)前提下思考伦理议题;同时辨明企业伦理将因时间、地域、企业个体等情境而权变,其内涵因素不能忽略。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5月~6月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首先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文章认为,在短期内,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现有产品的性价比特性。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将为公司催生出意想不到的产品。管理层有能力把整个公司的技术和生产技能整合成核心竞争力,使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这才是优势的真正所在。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整合各种技术,同时它还意味着对工作进行组织和提供价值。核心竞争力是沟通,是参与,是对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工作的深度承诺。它涉及所有职能部门和很多级别的员工。核心竞争力并不会随着使用的增多而减少。至少有三种检验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确定与丧失。首先,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第二,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最后一点,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如果核心竞争力是各项技术和生产技能的复杂的融合,那么这项能力就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竞争对手或许能够获得核心竞争力中的几种技术,但是要复制其内部协调与学习的整体模式却非常困难。

在这之后,众多的中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核心能力进行研究。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中,西方学者逐渐形成了资源流派、技术创新流派、知识流派、组织流派、流程流派等,这些主要流派的研究结果丰富,完善和发展了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但尚未形成缜密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框架结构。单一的能力资源优势、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流程创新、知识创新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能单独成为核心竞争力。所有这些基于不同视角表述的观点尽管不尽相同,但对于核心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竞争中的制胜之本,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认定则是一致的。

核心竞争力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位势、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维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可以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一般来说,维持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主要通过以下方式:

1.核心能力难于仿制

企业核心能力大小源于企业可经营知识的多少。知识越丰富,越不容易补别人学到,越有利于竞争优势的长期巩固。企业的竞争力是丰富知识含量的一种表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增加知识含量,企业核心竞争力才会长期巩固。

2.组织设计

企业组织形式在不断的变化,一定的组织形式就代表一定的竞争能力,组织设计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3.防止知识扩散的机制

企业核心能力所以能够长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因为企业具备一种防止知识扩散的机制。企业内部管理锁定机密,可以通过申请技术专利的途径进行保护。跨国公司管理中制定了防止技术扩散机制,叫技术块,把最核心的技术做在模块里,使得其他用户只会应而不会学到,这也是核心能力能够保存的一个办法。

4.先进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

长久的核心能力竞争优势,还得靠先进的企业价值来维系。因为先进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有一种历史性联系,它是企业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文化,学一种技术容易,学一种企业文化是极难的。

三、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文化来源于拉丁文,“耕作”、“教习”、“开化”。中国《易经》最早将“文”与“化”联系起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圣人用诗书礼乐教化天下,构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体系和制度)。英国人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描述成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从狭义上说,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条件下,组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主要体现为组织在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企业文化从结构上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形象文化五大层次。

《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的作者科特(Kotter)和赫斯克特(Heskett)曾对207家公司进行了长达11年的研究,得到如下结果:如果公司的企业文化重视所有的主要相关群体(如客户、股东和员工等)的利益,这样的公司在业绩方面远胜于不具备上述文化特征的公司。在11年的研究期内,前一组公司的收入提高了682%,而后一组公司的收入仅增加166%;前者的员工人数增加了282%,相比之下,后者的员工人数仅增加了36%。至于公司股价的表现,两者的差异就更加明显了:前者的股价上升了901%,而后者的上升幅度仅为74%。此外,两者净收入增长率也是天差地别,分别为756%和1%。

企业文化符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通过企业文化能使全体员工在理念上和核心价值观上达到认同,能消除管理上的摩擦成本、减少监督成本、降低沟通成本、减少决策失误,在事前就能有效防范各种危机和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和效益。

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使得企业竞争力难以模仿。根据许多跨国公司的经验看来,最难模仿的能力并不是技术、制度,而是企业文化。许多实物资源容易模仿,基于团队工作的文化和组织能力则非常难以模仿。上述结论表明,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必须注重企业文化的层次性。

四、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

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关系密切,企业文化包含的内容比企业伦理广泛得多,它不仅包括精神的东西,如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还包括物质的东西,如企业行为规范等。

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其具体关系是:组织文化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即内核;组织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伦理观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它决定企业文化的道德倾向,决定了管理人员决策的伦理性,决定企业处理与内外各种利益相关者关系时的价值取向。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企业能否拥有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伦理,四者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性。企业伦理有助于企业享有良好的商誉,提高其社会地位,有助于企业取得和维持杰出的组织业绩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伦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之源,从而为企业伦理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五、结束语

作者曾经以问卷调查、面谈、座谈等方式,对温州地区(被调查对象主要分布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瑞安市、乐清市、苍南县)的多家民营企业作过调查企业伦理情况的调查,发现高达85.5%的被调查对象并没有接受过企业的正规伦理培训;多数民营企业没有永续经营的观念,为了眼前利益可能不顾伦理道德而进行违规或者违法经营;很多民营企业缺乏正确的伦理氛围和伦理导向。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及相关分析可以知道,企业要想成功,必须在正确的伦理观的基础上建设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的打造应强调其发展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地域文化,不应该完全照抄照搬西方的企业文化模式。我们主张将西方国家企业管理中的先进的制度安排与本土的地域文化有机契合,尤其要与优秀的本地文化相契合,这才是民营企业打造成功的企业文化的根本出路。

原则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原则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成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汉语国际推广是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已取得部分突破性进展的领域。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预测,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达1亿[1],对外汉语教师的缺口也将达到500万[2]。国际化教育背景下的世界汉语热为国内对外汉语专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更加深入全面,也更为频繁。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具有对外汉语知识能从事语言文化传播和经济交流的人才,这又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内许多高校利用这一有利契机,纷纷开设对外汉语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已有200多所。但近年来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以致有人惊呼对外汉语只是“看上去很美”[3]。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沦为“就业困难户”的原因,在于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的人才难以胜任国际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说到底,就是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各高校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依据教育部1998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有关内容[4],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所脱节,最初的目标定位与变化了的社会现实不很吻合,提供的12门主干课程远不能完成满足专业需要。虽然一些高校在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如周雪婷提出以全方位、分阶段教育实践模式来解决我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中缺乏实践性的问题[5],范晓玲提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构建一个整体优化的“三位一体”的培养方案或课程体系[6];或在某一方面进行了改革,如白朝霞以山东德州学院为例探讨了地方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问题,提出只有准确定位,办出特色,才能求生存,图发展[7]。但这些探索或改革仍然有限,还没有解决目前国内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各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师资队伍

多数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除来自外语系外,基本上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多没有海外教学或学习背景,外语国际化程度不高,未能把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之间的差异,也未能把握对外汉语专业教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差异,以致培养出来的对外汉语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 课程体系

目前对外汉语专业设置的课程,很难承担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培养目标所赋予的重任,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很多学校无法把握好汉语与外语这杆天平,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未明确横向与纵向的关系,汉语与外语、语言与文化、中国与外国以及对外汉语与经济文化,均未融合,处于两张皮状态。因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

3. 实践环节

面向本国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与面向外国学生的留学生教育未获得沟通,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接触外国留学生的机会少;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与涉外企业尚未联姻,产学研分离,学生对外汉语实践的机会少,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能力和对外汉语实践能力较差。

4. 教学内容

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往往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无异。对外汉语专业与对外汉语教学被画上等号,面对今后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教师未把汉语和中国文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的重点和难点及文化语用规则等内容纳入教学范围,致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缺乏对外汉语教学从业人员应有的专业素质;面对今后将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学生,教师在授课时未考虑汉语和其他语言间的差异或共性,未考虑中外文化的差异。

5. 教学方法

虽然现在许多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课堂上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运用少,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师生互动程度较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显著,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6. 数字资源

国际化网络教学资源及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教学尚未充分开发。目前,许多课程教学还停留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传统式教学阶段,至多是使用多媒体课件而已。

7. 双语教学

多数高校双语教师严重缺乏,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对外汉语专业特色的双语教材几乎为零,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双语接受能力不强等,这些因素导致不少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开设的双语课少,一部分开设了双语教学的课程也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师生用外语互动少,教学效果不理想。

以上种种问题均有待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以实现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以便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视角推进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二、对外汉语专业“2+X”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使浙江省的对外汉语专业体现出更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经济优势,浙江财经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探索出“2+X”人才培养模式。

在“2+X”人才培养模式中,“2”是指汉语言文学(包括中国文化)和英语言文学(包括外国文化);“X”主要指语言文化以外的其他学科,即跨学科的嫁接和融合。结合我校(指浙江财经学院,下同)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X”主要是指财经或商务类知识技能。因此,“2+X”人才培养模式实质是指学生在学好汉英语言文化的基础上,跨学科必修和选修财经或商务类课程,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的对外汉语专门人才。这种“2+X”人才培养模式与宁波大学的“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宁波大学的“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按学科大类招生的基础上,通过“平台+模块”结构的课程设置和弹性修业年限,实施宽口径培养;即学生进校后,前两年不分专业,加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后两年学生可按照“志愿+考核”的原则在相应学院或学科内自主选择专业;在完成专业基础平台教育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择专业方向,实现二次分流[8]。“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有机结合、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强化学生个性培养、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8];但“平台+模块”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是大学生自立能力不强,自主意识淡薄,依赖性较强,对人生的规划缺少计划性,学习上进取性不强,选课盲目性大,使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划不太容易实现[8]。“2+X”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有效地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使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在“2+X”人才培养模式中,“2”是本体,是基础,是本色所在、共性所在;“X”是拓展,是延伸,是特色所在、个性所在。“2+X”人才培养模式,在强化本色的基础上体现人有我优的特色,在凸显财经优势的背景下展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即从本色中提炼特色,特色中依托本色,共性与个性结合,本色与特色并重。

“2+X”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即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突出的英语技能、必要的财经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这种人才规格,概括地说就是“三型一化”[9]人才,即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其中,应用型,指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汉语、英语、文化、经济、教育、计算机等学科中的相关应用技能;复合型指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学生汉语、外语、文化、经济、教育、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结构;创新型,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应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开放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国际化,指通过教学语言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学资源国际化、服务对象国际化来形成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竞争力。这种“三型一化”人才具有从事对外汉语专业研究的培养潜能,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

三、浙江财经学院对外汉语专业“2+X”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与实践

浙江财经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与实践,始于2002年开始招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外汉语方向。“涉外”与“对外”具有关联性,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外汉语方向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兼顾了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因此在方案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经验,为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奠定了扎实的实践与理论基础。2007年,对外汉语专业首次招生,三年来的对外汉语专业的理论探讨和建设实践,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至今形成了对外汉语专业“2+X”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丰富实践。

在理论上,通过对外汉语的教学历史、学科内涵、专业定位的重点探讨,构建了财经院校对外汉语专业“2+X”培养模式,优化了培养方案,探索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对外汉语人才的有效途径,解决了汉语与英语、对外汉语与经济文化两张皮等问题,发表了系列论文。如“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台州学院学报》2009年4月第2期),“让枯燥无味的‘现代汉语’生动起来”(《高等财经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理论与实践》2008年12月),“高校《外国文学》双语教学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咸宁学院学报》2009年8月);“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外国文学》双语教学效果”(《财经论丛》2009年增刊),“络资源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的开发利用”(《汉字文化》2010年2月)。同时完成了浙江财经学院重大教改课题“国际化背景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及专业建设系列子课题“对外汉语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对外汉语专业特色建设研究”、“对外汉语专业课程满意度调查”、“对外汉语学习需求与职业规划调查”等。

在实践上,以对外汉语专业、国际汉语系为依托,以立项课程和教改项目为载体,全员参与,积极思考,努力实践,实现项目与专业建设同步,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一体,扎实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发网络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形成具有浙江财经学院特色且具借鉴意义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具体来说,浙江财经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如下9个方面。

1. 创新培养方案

1998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对外汉语专业培养方案,显然滞后于国际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校该专业培养方案适应社会需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目标定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的“三型一化”人才,设计“2+X”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群。在2007级专业培养方案中,中国语言文学类课程必修37学分,外国语言文学类课程必修36学分,并有专门的“新闻传播模块”、“经济管理模块”和“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外文化交流专业方向模块”供学生选修。2008级专业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加强了对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的指导(增添了任意选修课建议内容),设置了“国际汉语教育”和“中外文化交流”两个专业方向模块。2009级专业培养方案在汉语文学、英语文学、经济文化等课程的特色与关联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固守本色,强化特色。

2. 打通学科壁垒

人文学院、外语学院、外事处及经管类学院之间,拆除壁垒,加强融合,资源共享,因材施教,做到不同学科、专业、课程之间交叉、渗透、融通。

3. 突出实践教学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与外国学生相互交流,并与留学生实行“语言结对”,在实践中提高对外汉语能力,提升外语水平;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对外资企业及涉外机构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实际需要,定时实习,学有所用,以此形成“社会调查+专业实习+课程实践+科学研究+社会工作”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框架。

4. 建设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课程体系设置。为适应“三型一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学生复合型、交叉型学科知识结构,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课程群的性质特点,对汉语、英语、文化、经济、教育、计算机等课程进行了科学设置,即以汉语和英语作为专业支撑,在教学中强化双语训练;加强中外文化相关内容的比重,注重中外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养;适当增加经济类课程,突现我校财经特色。

(2)课程比例

在汉语和英语两大支点上适当倾向于汉语类课程的教学,强调英语学习是为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服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汉语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问题上端正认识,避免过分强调文化教学、忽视语言技能的倾向。而经济类课程的设置,主要是适应中国经济国际化之需,同时突出我校的学科优势,以跨学科和非专业方向选修为主。

(3)课程联系

重视每门课程的阶段联系和同一阶段各门课程间的联系,从纵横两方面综合把握。特别强调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将大学英语课的教学起点从英语(一)提高到英语(三),要求学生毕业时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四年实行不间断的英语语言教育,开设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汉翻译、英语口译等课程,以保证英语教育的连贯性;细化汉语课程,独立开设普通话应用、汉字学、汉语修辞学等课程,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应有的汉语素养;在各个阶段开设双语课程,在保证英语能力提高的前提下,打通语言课和文化课间的壁垒,使之有机结合。

(4)课程质量

强调对外汉语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把对外汉语专业的主干课程群分成中外语言课程群、中外文学课程群、中外文化课程群、经济课程群、教育教学课程群等。力争把现有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学概论等校一类课程建设成校精品课程,把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文学等校级精品课程发展成省级精品课程。加快涉外文秘、跨文化交际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课程建设,强化课程建设对于专业建设的核心支撑。

5. 改革教学内容

“2+X”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本教案(或PPT)的教学模式,将封闭式课堂教学改为开放式、研讨式,创新教学,并根据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搭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体系,把对外汉语专业的主干课程群内现有的网络课程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使每个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各有侧重,但群内的课程之间又相互关联,形成系统的有机整体——对外汉语专业课程网络资源总库,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网络平台。

同时加强教材建设,选用适合我校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的优质教材,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教材、教育部重点教材和专业通用教材,并根据专业特色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分别编写面向留学生和对外汉语专业的专用教材或补充教材;编写辅助教材和配套练习,扩充知识面,强化知识点,形成知识链。

6. 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期之初由各门课程的教师向学生讲解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网络使用、成绩评定方法等内容,指导学生如何上好面授课和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自主学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灵活采用讨论式、协作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以单一的卷面形式进行评价的方法,采用独立撰写小论文、普通话比赛、演讲比赛、对外汉语教学比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考核评价,有效实现培养目标。

同时鼓励教师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以成果推动教学。进一步深化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倡导科研促进教学,将“国际化背景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对外汉语专业‘2+X’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厅、校级课题成果内化为教学成果,推动对外汉语专业建设与改革。

7. 强化双语教学

强化双语教学,使学生尽可能从目前的学英语过程过渡到利用英语获得知识的过程。将涉及西方文化知识的课程(如外国文学、跨文化交际学、汉英语言比较、涉外文秘、希腊神话、第二语言习得等)全部建设为优秀的双语教学课程,把目前普遍认为困难的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成一种非常实际的课程;条件成熟时进一步拓展日语、韩语等小语种教学师资,加强教学国际化程度。

8. 拓展培养形式

为使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成为“三型一化”人才,我校积极探索多种培养形式,除常规的全日制教学外,还采用以下3种培养方式[9]。

(1)“交换”留学

目前我校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爱尔兰、奥地利、日本、韩国等14个国家的35所高校建有合作互派关系,开展3+1+1、4+1等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对外汉语专业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争取到国外“交换”学习,以适应国际化要求。

(2)“语言结对”

我校现有来自荷兰、爱尔兰、日本、韩国等四国的留学生,有较丰富的留学生资源。为了给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提供校内实习机会,同时也为了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语言文化水平,采取中外学生“语言结对”的方式,达到促进双方交际能力的目的,获得双赢的效果。40多位来自韩国、荷兰等国的留学生已与2007、2008级对外汉语专业新生实现“语言结对”,效果明显。

(3)校企“联姻”

对外汉语专业十分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拓展与社会团体、企业界的联系渠道,结合本专业“三型一化”人才的培养目标,着重加强与涉外团体、外贸企业的紧密联系,分别在杭州市翻译协会、杭州市海外留学归国人士创业发展促进会、杭州弘源贸易有限公司等6个单位建立了实习教学基地,与之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同时,我校地处下沙经济开发区,区里有数百家企业,其中不少是美、日、德等国的外资企业,我们拟与该外资企业挂钩,为留学生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建立实习基地,促使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9. 依托背景优势

我校的财经类专业属省内优势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大学英语属教育部示范教学基地,其教学效果和水平居省内前列。对外汉语专业依托经管、外语优势,同时又取得外事处(国际交流中心)的支持,不断提升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凸显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研究特色。

总之,我们按照全球化背景下对外汉语人才素质的要求,依托浙江经济文化发展优势,根据学校学科特点,系统构建并实施国际化背景下“3+X”人才培养新模式,扎实推进课程(群)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和创业教育,形成较为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以此推动浙江省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与实践,为浙江及国内其他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人才提供借鉴,为浙江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韩永先、孔俊彬、李豪《全球华文教育方兴未艾》,《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10-30(1)

[2] CCTV3“对外汉语教师职业成热门、全球缺口500万”,http://vsearch.cctv.com/plgs_play-CCTV4_20070326_1787

991_0.html

[3] 秦海燕、刘一梦《对外汉语:“看上去很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策略与就业前景调查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年第20期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6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 周雪婷《对我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新思考——全方位、分阶段教育实践模式》,《 时代教育》2009年第3期

[6] 范晓玲《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语言与翻译》2009年第1期

[7] 白朝霞《地方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析——以德州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为例》,《赤峰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8] 蔡小飞《“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下学习指导制度的优化——基于对宁波大学部分教学管理制度的分析》,《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9] 何华珍、郭振伟《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实践》,《台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上一篇:单元教学论文下一篇:语文单元教学论文

热门文章

原则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