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2023-07-19

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第1篇

12月27日下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和上海市人事局于上海交大包兆龙图书馆召开了xx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xx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部署了xx年的工作。周慕尧副市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府副秘书长王荣华出席了会议。

周慕尧要求有关部门和高校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积极进取,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做好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和市第八次党代会。周慕尧副市长在讲话中指出,“十五”期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上海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会有较大的增加。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要主动适应大学生就业规模迅速增长的新形势,紧紧抓住入世后我国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契机,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手段,并充分开发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使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能面向新世纪,面向世界,取得新发展。

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管理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分析。xx上海年要继续按照“敞开城门,筑高门槛”的原则,做好引进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时要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认真研究高校毕业生以柔性流动的方式来沪创业或去外省市工作的办法,推动人才柔性流动。

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 正如我们知道的,随着大学扩招,每年高校毕业生数目巨大,而社会每年能提供的职位有限,使这些即将毕业或已经毕业的人面临着工作岗位的残酷竞争。这一现象在大城市尤为突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回流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明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100多万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 1

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04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

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由于各方面的转变,再加上大城市生活成本过高,因此,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不同的统计资料都表明,“京、沪、穗、深”曾一度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大连、厦门等二线沿海发达城市次之。如今,在大城市生活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却使“事情正在起变化”: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2009年,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网络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7761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示,34.2%的人就业首选省会城市或发达的地级市,其次是普通地级市(26.4%),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则降到了第三位,约为24.7%2。 针对这种现象,社会上有很多评价,就我个人而言,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当然这种进步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对现实的无奈,但这种现象却对我们的社会、国家有着正面的影响。

首先,我们先具体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这一社会现象。导致高校毕业生出现类似“逆城市化”的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 、大城市职位提供能力有限,大学生尤其是高水平大学生数量众多。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难以实现自身原有的抱负。

二、大城市生活消费水平太高,房价上涨过快,即使对于已经就业的学生而言也不堪重负。最近的电视剧《蜗居》就是这种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对于那些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中小城市现在发展良好,国家给予了大力扶持,能提供现代化的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四、在大城市智力过剩的同时中小城市面临着人才短缺问题,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方面有更多的选择。

五、在中小城市物价较低,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不是十分大,竞争相对小,等等。综合以上原因,最近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的社会现象。

然后,我们可以看看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的社会影响。对国家而言:

一、它直接缓解了大城市巨大的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为大城市人才已经趋于饱和,能够接纳的待业人员有限,势必产生很多失业人员,如果过多的人没有工作尤其是那些有一定知识的人员失业,会给社会安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二、它给经济正在急速发展而人力资源短缺的中小城市带来了急需的知识分子,有利于人才分布均衡

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国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据报道:清华大学首场2010年毕业生招聘会20日举办。来自重庆地区的近50余家重点单位携1200余个招聘岗位,另有141个博士后岗位以及133 个实习生岗位到清华引才。清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去京外就业已经成为清华学子的就业选择新趋势。2009年,清华就业的毕业生40%选择京外就业。一滴水见太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现象对当地引进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帮助。

三、它有利于改变社会对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的偏见,有利于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均衡发展。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团结统一和长治久安。人们过去是“唯大城市是从”,看不上中小城市。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或盲目崇拜,任其发展,对国家安定势必有不良影响。对个人而言:

一、它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避免过于残酷的竞争,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下生活。

二、它有利于高校毕业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正如一份数据显示:麦可思发布的《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

)》显示,在2008年“211”院校的毕业生中,在地级及以下城市的实际就业率高达44%。这是在有巨大的“蚁族”(待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的社会中多么难得的就业率。

就如今的社会形势的风云变幻,大学生的就业也随之变化,虽然一时解决不,但不管是各种转变还是回流形现象都会朝着解决问题方向去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贵仁,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DB/OL]

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第3篇

[摘要]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数量骤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而“世界进入了弹性劳动与经济不稳定、工作不稳定时代”。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相关行业用人数量下降,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校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既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又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受到政府、社会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缓解就业矛盾的一条途径。本文从分析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界定及现状入手,分析了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成因及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促进灵活就业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

1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界定及现状

“灵活就业”(Flexible Employment)这个概念代表了新的就业观和就业形式。它不仅受到相当数量的学者、政府官员的支持,而且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在实际中也是这样做的。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在2002年撰写的《我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对这个概念做的如下界定: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其主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独立就业、承包就业、自营就业和家庭就业。从政策上来说,灵活就业是指暂时未落实就业单位或暂时没被派遣到就业单位,其档案、户口没有调入就业单位的情况;从工作性质来说,是指目前从事的工作是处于不稳定状态,即在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就业状况[1]。据劳动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以灵活就业方式工作的主要是在进城农民工、城市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企业富余职工等几大群体。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咨询业等新兴行业用人机制较灵活,工作环境较宽松,产品的技术含量高,对中高层次的人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大学生灵活就业比重比较高。进入20世纪90 年代,特别是1996 年开始实施“九五”计划以来,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和攻关阶段,触及到了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加剧,并交汇成建国后又一轮新的下岗失业高峰。这时历来作为就业主渠道的正规部门自身面临“人往哪里去”的难题,在这种情形下,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下岗失业人员迫于谋生的需要,相继走上了灵活就业之路[2]。

我国普通高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在规模上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280万人,2005年达338万人,2006年达413万人,2007年达495万人,2008年达559万人,2009年达610万人,2009年,还有250万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要找工作。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毛入学率(18~22周岁青年人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标志着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定位由昔日的“精英”、“天之骄子”转向“普遍劳动者”。以2005年为例,全国高校毕业人数为338万,截止当年9月统计的就业率为72.6%,意味着约有92.6万人因此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失业待岗。2006年毕业生数字为4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22%,即使能稳住就业率,也将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失业群体。毕业生人数增加、金融危机下相关行业用人需求减少,使2009年的就业竞争更为激烈。中国社会调查所调查显示,到今年2月底为止,应届生整体就业率为35.6%,之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消息力争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现在看来距离这个目标的完成还有一段距离。尽管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都对毕业生灵活就业给予了这样或那样的优惠条件,但是毕业生参与的热情仍不是很高,参与灵活就业的人数仍然偏少。

2高校毕业生趋向灵活就业的成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攀升,就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灵活就业将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的选择,成为大学生实现知识能力转化、缓解压力的有效措施。

第一,灵活就业可以实现高校毕业生从拥有知识向提升能力的转化过程,同时也是促进知识更快转化为能力的一种弥补形式。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教育,但接触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机会较少,学过的方法论要得到社会和实践的认可、检验,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先灵活就业确实为一种积极的心态。

第二,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没有把握,担心只凭面试会看“走眼”,认为一旦与大学生签约,过一段时间如果对大学生不满意,要想辞退就很困难。有些大学生想创业但没有资本,又担心与企业签约后影响自己的创业计划,于是就采取灵活就业的方式,慢慢地积累资本,为日后的创业做点准备。

第三,灵活就业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传统思想,使已经成人的大学生依然无法走出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甚至婚嫁购房生儿育女都走不出父母的经济援助圈。灵活就业,让大学生给自己施加压力,让自己敢于并勇于承担成年人的社会责任。迫使大学生在经济上独立,生活上自理的能力得以加强,同时使家长、社会、企业界和政府为大学生实现灵活就业提供更为广阔的支持,这样对构建和谐社会、创新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将发挥很好的激励作用和榜样作用。

3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面临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作为全社会的一个就业状况,要给予鼓励,给予支持。同时灵活就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第一,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诸如劳动合同意识不强、法律维权意识淡薄、违法意识存在盲点等问题,缺乏专门的法规和相应的社会保障配套措施。

第二,社会保障很难落实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还没有建立适应非正规就业灵活有效的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国家规定企业必须交纳社会保障金,很多民营的小企业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给职工交纳。

第三,待遇偏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健全,作为市场主体的雇佣方的许多行为得不到规范和约束。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少,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诚然,用人单位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是部分企业利用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把灵活就业的大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

4促进我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解决,不仅会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而且严重的会影响全社会稳定。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管理模式和办学机制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因此提出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思路与对策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通过立法和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灵活就业。国外的经验告诉人们,法律和政策的扶持对于灵活就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当务之急是健全有关灵活就业的法规和政策,为其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确定灵活就业的法律地位。为劳动者选择灵活就业创造有利条件。通过立法鼓励企业灵活用工。保护灵活就业者的权益。

第二,健全灵活就业者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实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但是各省市相应的实施细则出台的速度较慢难以落实。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建立和完善适合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要制定可以适度灵活处理的社会保险费缴纳和支付制度。尽快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能够覆盖包括灵活就业的所有从业人员,减少灵活就业的风险,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第三,用人单位正确对待灵活就业人才消费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需求可以理解,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单位、所有的岗位都要用研究生,而不给本、专科生任何机会。同样,用人单位在灵活用人中会认为只有低学历甚至无学历的人才会接受工作,认为用高校毕业生在灵活就业岗位是大材小用、成本高、风险大。两种理解都是走极端,都会导致供需的不匹配。在推动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中,单位要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应聘者的实际情况来考虑用人,不要以学历作为门槛。这样做有助于解决人为的扭曲需求造成的就业困难。

第四,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脚踏实地为就业做准备。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凭对专业的喜好决定在学校的努力程度;不能很好地发展、调整与实践自我规划;处事随意、浮躁关注社会、参与实践不够;在就业压力面前消极、有抱怨情绪等。因此,在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首先要正视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结合学校教育培养方案、关注社会与经济发展,合理开展大学规划,通过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来为就业做好准备,实现就业的最佳状态。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是个循序渐进过程。据劳动保障部预计,在未来10~15年,灵活就业将成为我国就业机会的一种重要形式。高校毕业生作为主体也将面对同样的发展趋势,其发展必将经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目前看,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是比率毕竟是有限的,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宁可不就业也不灵活就业。应该看到的是,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如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社会保障、就业观念等等),必将推动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灵活就业。

参考文献

[1]裴劲松,李佳.我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6,(6):126-127.

[2]陶志勇.灵活就业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1):16-20.

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信息;就业率

作者简介:邓思清(1973-),男,广东五华人,助教,从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社会安定团结和千家万户的安宁。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小于毕业生增长速度,给社会和家庭带来非常大的压力。特别是设置时间较短的新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就更大。

笔者对广州某高校2003至2006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充分挖掘各种有效资源,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千方百计帮助毕业生就业,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

一、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已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民营企业快速稳定地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成为吸收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渠道。尤其是2003年以来,该校有60%至80%的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他们分别到建筑工程公司、监理公司、设计院等民营企业单位,从事施工管理、工程监理、工程设计等工作。

由于该校新生入学分数为第二批普通本科入学分数段,招生分数较低,学生的中学基础较为薄弱,加上近年来就业率较高,因此,2003年以前,应届毕业生报考以及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和比例较低。

对往届毕业生就业特点的研究和把握,有利于积累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应对逐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激活工作思路,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转变观念,努力探索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一现实深刻地影响着学校和学生,对高校大学生就业也带来深刻的影响。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当深刻理解这一重大转变,在就业工作中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在工作观念和工作方式上尽快进行转变,树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危机意识,主动适应社会要求,走出校门,宣传介绍学校、专业和毕业生的情况,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帮助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切实做好就业工作。

三、拓宽渠道,大胆实践

2003年以来,笔者和该校就业工作团队一起,结合毕业生就业特点,开拓思路,努力探索、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大胆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1.拓宽思路,开拓就业工作新的增长点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推动学生努力提升知识层次,我们拓宽思路,鼓励学生考研,切实提高了就业率。在巩固组织学生考研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全面动员,重点鼓励学习成绩中上水平的学生考研。并安排考研宿舍,组织研究生党员一对一地指导考研本科生,指导报考志愿,使学校形成报考研究生的新热潮。三年来, 15 000名毕业生中,有40%左右的学生报考研究生。其中,1 500多名应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录取率达到10%。

鼓励学生考研工作也为今后土建类学生打开就业门路,寻找学生就业的新增长点,提升学生就业水准,开拓了新路。

2.主动出击,广种薄收挖信息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团队知难而上,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搜求就业信息。

(1)积极推销,扩大社会认知

2003年以来,每年都利用新年机会,向与学校毕业就业工作有关的单位,邮寄带有毕业生信息的贺年卡9000多张,主动用电话联系近年来吸收我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使得以广州及珠三角中心区域为主的大部分与本校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都了解本校师资力量、人才质量以及人才供给量,所以,尽管形势严峻,仍然有很多单位主动上门提供招聘信息。

通过几年的努力,至今为止,本校与广州自来水公司、自来水工程公司等几百家单位建立起了牢固的用人关系,就业市场相对稳定。

(2)变“废”为宝,挖掘潜在信息

每一年,各高校都将毕业生就业去向资料存档保管。在就业工作实践中,充分利用往届毕业生去向登记表,以及相关专业继续教育学员登记表,变“废”为宝,激活蕴藏在其中的就业资源,利用合适时间,组织一批口才好、应变能力强的骨干,主动通过电话联系,一方面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近况,加强沟通,另一方面向这些单位推荐当年应届毕业生,得到一批单位的热情支持。据统计,几年来,使用这种方法挖掘了1 500多条就业信息,争取了2100多个就业岗位。

(3)全员参与,扩大“推销”队伍

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争取专业教师的支持。因为,专业教师往往跟那些与其专业有关的单位联系紧密,通过专业教师可以获得大量就业信息。因此,就业干部积极主动争取这些专业教师的支持,可以增加帮助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机会。经过几年的努力,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能保持200多人左右的兼职“推销员”队伍,无论职称高、年龄大的老教师还是一般的年轻教师,他们都能热情配合,提供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推荐毕业生就业,几年来,已推荐1000多名,约占毕业生人数的10%。

(4)校友帮助,争取信息反馈

校友是学校向社会培养输送的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朋友,也是学校的一笔宝贵资源。经过几年的办学,有一大批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并在各个单位起着骨干或者领导的作用。平时的校友工作中,学校主动创建平台,加强和校友的联系和交流,给校友带来较强的母校归属感。与此同时,校友们也热情关心支持学校工作,纷纷帮助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因此,尽管今年就业形势严峻,但是,笔者所在学院仍然出现单位上门招聘的就业繁荣景象,共开设校级、院级大中型招聘会1600多次。到目前为止,学校已连续五届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位居省内前列,学生实际就业就业率已达90%以上。

3.利用现代技术,建设信息平台

学校就业工作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具有运行成本低、速度快等特点的网络技术,非常适合于学校开展就业信息指导工作,在学生就业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3年以来,笔者所在就业工作团队组织学生通过“大学生就业在线”、学校网页、学院就业信息网页以及行业在线,向社会发布当年毕业生所学专业、毕业生人数、联系方式等信息,近两年还加强了毕业生个性化信息的介绍,为用人单位了解学校和毕业生提供了快捷的信息平台,为用人单位主动联系学校增大了几率。

四、加强管理,树立形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就业工作中,就业工作主动走向社会,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和就业信息,还必须有强烈的形象意识和服务意识。为了树立学校和学生的整体形象,必须以人为本,强管理、促规范,建设一流的就业工作队伍。我们以制度建设为保证,建立了多项规章制度,落实了制约机制,并加强管理,促进规范,提醒工作人员礼貌沟通、热情服务。为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素质,我们开展了就业信息拓展业务培训,从而有效地规范了就业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树立了学校的良好形象,取得了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信任。

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笔者所在学校的各专业在华南地区的就业市场相对稳定,通过这一稳定的市场不断地向外辐射,使就业市场越来越广阔。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特别是与各地的就业指导中心、人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和大集团公司的联系,将他们请进学校,组织小型的地区见面会和行业见面会,拓展了用人渠道。我们还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并在毕业生就业阶段及时地发布信息,确保市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此外,我们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优先在校友相对集中、就业市场前景看好的广东等地区建立就业工作联系站,着力抓好在珠三角和经济发达省、市建立就业工作联系站,扩大在这些区域的就业市场,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司,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劳动和社会保障就部就业司,等.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东 升〕

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第5篇

1) 毕业生就业门户网站:建立公共信息窗口和各应用系统的入口,实现一站式登录、信息分类显示、各级各类就业网站的链接以及门户网站后台管理。

 注册用户登录:可在内部各独立应用系统之间自由切换,无需进行重复登录,以实现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  资讯信息的分类展示:最新公告信息、毕业生推荐、最新职位信息、最新调查、就业政策与法规、指导培训信息和实习兼职信息等。

 记录校内、校外招聘会信息,并及时在网上发布,并可控制有权查询的对象。

 信息的搜索:提供企业与职位信息的快速搜索和高级搜索,提供毕业生的快速搜索和高级搜索。

 网站的链接:提供对全国、全省及各地市就业职能部门、高校、重点企业和中介机构的超级连接。

 其他服务:提供企业自我宣传、就业形势与相关热点问题的调查反馈等。

2) 就业信息中心:建立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统一的数据中心,包含毕业生基础数据、企业基础数据、职位数据、中介机构数据、就业方案数据等,通过就业信息中心为系统内部各应用系统

所共享,并通过统一的数据互操作接口规范实现与外部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交换。

 毕业生个人信息:基本信息、补充信息、教育经历、培训经历、实践经历、语言能力、自我评价、求职意向、奖学金、荣誉称号、获得证书、求职信、附加信息、成绩表、毕业生自荐书、简历模板、简历内容设置、简历预览、Email发送等。

 企业单位信息服务:单位注册、院系介绍、人才搜索等

3) 办公管理:就业办公管理和就业数据的监测、统计、分析与预测。

4) 毕业生管理:基本资料、证明材料、自荐材料、推荐材料、签约材料(包括签约、毁约等)以及档案管理等。

5) 数据统计、查询与分析:签约情况、就业情况、就业率等查询。

6) 就业咨询服务:职业咨询与就业指导,对学生分级进行就业指导与培训服务。

上一篇:计算机毕业总结下一篇:小学毕业班总结